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

学位级别博士

开题日期

请看第七页

3.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红字部分请修改

二Ο年月日制表

拟撰写学位论文的题目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支持学位论文研究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是否保密1.不保密()导师

签字2.保密(√)密级:()、机密()、秘密()

开题报告内容:(博士不少于5000字,硕士不少于3000字)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包括选题的来源、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一)选题的来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止201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已注册数为4504.62万户,占注册总数的92.1%,注册总资本(金)占全部注册企业的36%。同时2011年全年创造产值24万亿元,占全部GDP的51%,占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的70%和50%左右,占据17.2%进出口份额;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2亿人,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带来95%以上的新增就业和80%的经济增长。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重视,特别是在扩大就业、培育市场竞争和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融资困境。在创业阶段,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团队成员及其家庭提供的,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起的作用很小。这种中国式创业融资模式与国外有很大差异。美国全国的数据和州一级有关企业融资的数据都表明,即使对最年轻的公司来说,内部融资也不会超过外部融资。在那些开业不久的中小型企业(历史是0到2年),内部融资额的最高限度大约占资金总额的54%。捷克共和国大约2/3的企业在创业时都接受过银行的贷款。

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产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民营企业在融资困境上却没有强有力的解决途径。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极不相称。创造了30%新增工业产值的国有企业获得了68%的银行信贷资金,而创造了70%新增工业产值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了32%的银行信贷资金。据统计占企业总量61.24%的民营企业2007年贷款总额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5.77%,这不仅与民营企业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相配比,也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出现资金问题,甚至破产。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及严格的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使得民营企业很难到股市融资。加上国家过分限制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融通,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阻塞。

在以上背景下,本文将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切入点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二)选题的意义

1.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我国早期的公司财务理论大多照搬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理论,研究观点和结论往往与我国现实相差太大。因此,正确借鉴国外既有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理论已成为我国财务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法律制度尚不成熟、执行效率较差,社会信用普遍缺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还要依靠众多的社会关系。因此,研究社会资本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也许是研究中国特色财务理论的一个突破口。

以财务管理环境为出发点,研究企业财务行为,最后验证这种行为在企业价值上的体现,是未来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趋势。本课题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演化为基础,以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演化——企业社会资本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为分析范式,建立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分析框架,不仅丰富并发展了融资选择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公司财务理论,同时也为社会资本与公司融资约束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将形成一系列根植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有别于西方的财务理论,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务实践提出更切合现实的指导。

2.本选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以关系获取资源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目前情境下,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机制,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运用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利用财务数据构造企业社会资本指数。然后分析了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并且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次研究可以指导民营企业在实践中有效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合理利用其社会资本,充分发掘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进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企业资源获取能力、提高经营绩效。

(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社会资本研究动态

本部分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形式、作用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基本可归类为功能视角,规范视角,网络视角以及综合性视角。

Coleman (1988)、Putnam(1993)、Bourdicus(2000)从功能视角定义了社会资本,主要观点认为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利益协调和合作,有利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Ostrom(1999)、Fukuyama(2000)、Bowles和GinitiS(2002)、Lulgi Gulso(2007)从规范视角定义了社会资本,主要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共同的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关于小组间交往模式的期望而产生的共同行动。Richard Rose(2000)、Annan(2003)、Nooteboom(2007) 和DasguPta(2009)从网络角度对社会资本提出了社会资本的定义,主要观点是社会资本是人际网络,其中成员通过合同相互加强的机制而发展和维持信任。Woolcock(2000)、Durlauf和Fafchamps(2004)从综合性角度界定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组成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仅包含网络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包含社会行为的信仰,如信任、相互性和社会技能。宏观制度有法律、合同执行和公民自由,可称为“社会能力”、“社会整合”、“社会基础”。社会资本来源主要是社会网络而不是信任、合作等结果,是关系而不是心理和政治变量。

(2)社会资本的形式

综合目前国外主要观点,社会资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资本(Putnam(1993),DasguPta(2009)),水平与垂直社会资本(Putnam,1993),制度和关系社会资本(Krishna(1999), Ostrom(1999)),结构和认知社会资本(uphoff,1999)),桥、亲密和联系社会资本(Wbolcock,2001),传统和现代社会资本(FrancisFukuyaxna,2002)。

(3)社会资本的作用

第一,社会资本是市场和政府的补充。Granovetter(1975)发现人际关系在市场中的作用,尤其是传播工作和申请者信息。Durlauf和Fafchamps(2004)认为集体行动能替代国家提供某些公共品,但通常集体行动需要领导和信任这两大必要因素才能形成决议。Hamid Hosseii(2006)认为社会资本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是政府和市场失灵的补充。

第二,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eugelsdijk和Smolders(2004)认为不同社区网络参与可创造桥社会资本。这些网络中信任产生,保护成员寻租活动。原因是参与者在同一网络中的了解限制彼此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持名誉以免被排斥等。这种正的关系在亲密社会资本中不存在。高的亲密社会资本与低的经济增长相联系,因为更多地与家庭、亲密朋友在一起会牺牲工作和学习时间。Kaasa(2007)认为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以不同方式影响创新。制度信任、一般信任和网络对创新有正的影响。更高的信任使得人们有更多时间用于创新活动。民间参与有最强的正效果于创新。FabioSabatini(2008)认为亲密社会资本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质量强负相关,桥和联系社会资本与之相反。形成资源的弱的联系是唯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与Putnam(1993)认为民间社会与交往行为有正的效果相一致。DsguPata(2009)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加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Donna Marie De Carolis(2009)认为社会网络和关系资本与一个企业的进步正相关。Casey khniowski(2009)认为当需要专家集体解决问题时联系资本提高生产率,个人会更多投资

于联系社会资本。

第三,社会资本与平等。Burt(1992)发现美国的企业,雇员享有网络战略地位更高被补偿,投资网络的收益被投资者获得。Woolcock(2000)认为社会资本在社会和经济结果中的地位在于“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一格言概括了社会资本的传统智慧。Alatas(2002)发现参与乡村组织的家庭有更高的声音参与和信任。一些社区集体行动是零和博弈。Durlauf 和Fafchamps(2004)认为不同于一般信任,俱乐部和网络经常产生不平等结果。因为俱乐部和网络仅仅覆盖一部分社会。Dsgupata(2001,2009)认为有些网络阻碍市场运行,甚至阻碍市场存在。这样网络是经济发展的阻碍。它们可能服务于一种目的,但功能失调。

第四,社会资本与民主制度建设。Francis Fukuyama(2002)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自由民主都是关键要素。华盛顿共识没有考虑社会资本。自由实现的前提是存在强而有效的国家,其中一系列政策变革得以实现,适合的文化前提存在于经济和政治的行为者。

2.融资约束的研究动态

(1)理论研究

Mayer和Kuh早在1957年新古典投资理论产生之前就提出过关于公司融资约束的论述,后来许多学者为赋予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理论一定的理论基础,开始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于解释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促进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MM定理(也称为经典财务理论,Modigliani & Miller,1958)、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Jensen,1976;Meryes,1984; Braverman,1986)、FHP模型(Fazzari、Hubbard&Petersen,1988)、代理理论(Jensen & Meckling,1976)。以上四种理论构成了其他关于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尽管都从不同角度出发,但是对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学者从企业异质性角度(Gomes,2001)对企业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研究,Alti(2003)在新古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无融资摩擦情况下的企业增长与投资模型,得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不是融资约束存在的必要条件。

(2)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对企业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模型还是在衡量融资约束变量的选取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从对融资约束变量的不同分类标准上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从投资—现金敏感性角度进行研究的有FHP(1988),他们在该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发现公司所遭受的融资约束越严重,其投资—现金敏感性越高。此外类似研究来自Hubbard & Kashyap(1995))等;从现金—现金敏感性角度进行研究的有Almeida(2004),他发现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与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存在正向关系;从综合财务状况进行研究的有KZ(1997),Cleary(1999)等;从公

司规模进行研究的有Deverux & Schiantarell(1990) 、V ogt(1994)等,前者运用资本存量的真实价值代表公司规模,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从企业是否属于集团化企业方面进行研究的有Chirinko & schaller(1995),结果发现年轻、独立的制造业公司的投资支出更依赖于内部现金流。还有一些其他不经常用的分类标准,比如股权集中度、公司成熟度、公司债券等分类标准。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来自于冯巍(1999),阳小晓、赖明勇(2005),魏锋和刘星(2004),郭丽虹(2004),陈国进(2007)等。

3.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社会资本与融资行为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信任和网络两方面着手的。

从信任方面来看,目前主要有这样几个研究成果。一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资本对融资与经济的影响。Coleman、Spagnolo通过考察认为社会资本强化了诚信的普遍程度。Banfield则认为社会资本较高的社区带来的惩罚失信行为的方便性使人们倾向于互相信任,也使人们更依赖彼此间的守诺。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诚信的增加可能是经济增长和法律体系完备所导致的,而不是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关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1997年,Brehm and Rahn也使用社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公民的社区参与程度与信任是成正比的。既然融资行为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相互信任有关,那么高水平的信任将会提高融资合同的效率。二是从社会网络角度来考察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从网络关系产生的途径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纵向社会资本、横向社会资本和社会联系资本。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我国学者边燕杰和丘海雄的研究,他们根据企业的网络联系,将企业的联系分为三种类型:即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其中,企业的纵向联系是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的联系,目的是从上级部门获得和摄取稀缺资源。Watts和Strogatz的研究认为小世界网络在信息传递和扩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资本中的关系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对于单链企业而言,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企业之间联系更多,组织中的成员非常熟悉,这提高了网络的聚合系数、降低了特征路径的长度, 有利于信息在成员之间快速传播,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储小平等认为私营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需要融合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等四个层面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可以能降低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却增加了“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的交易费用。Luigi Guis等学者对意大利南北社会资本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资本对居民投资组合、贷款可靠性和对非正式借款的依赖等的影响的研究,他发现在不同社会资本区域的居民其现金投资与股票投资是不同的,即使考虑诸多变量(如环境、经济总量等),这一结果也是一样的。

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woolcock则通过对小额信贷与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问题的持续研究后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中小企业获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不发达、资源有限的地区,社会资本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易,以实现其财富积累。

二、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本研究以企业社会资本为切入点,运用动态博弈法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构建了社会资本指数,实证研究社会资本强度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

2.研究思路: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经济领域中也影响深远,本次研究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才选取社会资本为研究对象。沿着社会资本与融资约束这一主线,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然后运用动态博弈方法研究了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继而构建了社会资本指数并进行了实证测算。为充分认识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特殊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社会资本指数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差异,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机理,最后从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性。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观点

1.主要内容:运用动态博弈和演化博弈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及演化;运用变异系数法,构建了社会资本指数并对样本公司进行实证测算;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国企和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机理及效应。

2.主要观点:

(1) 社会资本并不能对解决中国民营的融资约束起关键作用,只能缓解。

(2)社会资本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效用要高于国营企业。

(3)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这一特殊资源,有效缓解自身融资约束。(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拟采用下述研究方法:

(1)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演化博弈理论是在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博弈各方进行着长期和反复的博弈活动。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通过信任、社会规范等因素,达到合作的目的,实现企业各方资源共享,这种行为符合博弈理论对多重合作博弈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决策也是基于有限理性的,且他们之间的策略选择是不

断进行调整的,根据对方策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社会资本形成和演化可以采用动态演化博弈的工具进行分析。

(2)变异系数法。在研究社会资本指数时,各类社会资本的权重设计是最核心问题,也是争议较大问题。本研究借鉴李维安构建公司治理指数的方法,运用变异系数法对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建立社会资本指数。

(3)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资料,计算各年度、各公司的社会关系网络强度指数和社会资本指数。根据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属性,判定指标计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基于资本市场数据的实证研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将社会资本指数作为自变量,以中国民营企业数据为样本,分析社会资本指数变量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2.技术路线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

民营企业社会资

本内涵与结构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及测算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

的融资约束机理 作

制 积极效应

消极效应 社会资本对国有企业和民

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

异分析 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因素分析

金融市场发展

投资机会 投资过度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性检验

理论基础

●融资约束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行为关系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构成与演化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演化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及测算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指数的测算

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和国企影响差异分析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效果分析

●效应分析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五)论文的写作提纲与内容框架

题目: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研究

第1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企业融资理论

2.1.1 加速理论

2.1.2 流动性理论

2.1.3 新古典投资理论

2.1.4 托宾Q理论

2.2 融资约束理论文献综述

2.2.1 MM定理

2.2.2 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FHP模型

2.3 社会资本理论文献综述

2.3.1 社会资本的内涵

2.3.2 社会资本的作用

2.3.3 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

2.4 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研究

2.4.2 国内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研究

第 3 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与非制度性因素

3.1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性因素

3.1.1 金融市场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

3.1.2 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融资约束

3.2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非制度性因素

3.2.1 企业投资机会与融资约束

3.2.2 企业投资过度与融资约束

3.2.3 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约束

第4章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结构及其度量

4.1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内涵和结构

4.1.1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

4.1.2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

4.2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

4.2.1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模型分析

4.2.2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演化的演化路径及模型分析

4.3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指标构建与指数计算

4.3.1 现有社会资本测度研究综述

4.3.2 测度指标选取与说明

4.3.3 社会资本指数构建

4.4 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资本指数的测算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社会资本指数测算

第5章社会资本对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特殊作用

5.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现状

5.1.1 直接融资

5.1.2 间接融资

5.2 社会资本对国企和民企的影响差异

5.3 差异化货币政策下社会资本对民企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第6章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机理

6.1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

6.1.1 信任

6.1.2 规范

6.1.3 社会关系网络

6.2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积极效应

6.2.1 拓宽融资渠道

6.2.2 降低融资成本

6.2.3 提高资金利用率

6.2.4 增强融资合约灵活性

6.3 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融资行为的消极效应

6.3.1 软预算约束

6.3.2 锁定效应

6.3.3 封闭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性检验

7.1 影响我国民企融资约束的制度性因素检验

7.2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效应检验

7.3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效果检验

第8章结论与展望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特色

1.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2.本文综合运用了财务管理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扩延了此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本研究经过理论严密分析,然后构建社会资本指数,并且进行了合理的实证分析,并未局限于简单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执行性。

(二)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以企业社会资本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探索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基本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研究领域的创新: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量化研究,并把它作为企业一种特殊资源,探索这种特殊资源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并加以实证检验。

3.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企业应注意充分运用这一特殊资源。

(三)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 团队及基金支持:

2.理论的可行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上述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实践的可行性:本人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对已得出的模型和相关结论进行修正,然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建模软件进行实证检验。

四、论文达到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一)论文达到的预期目标:

1.社会价值目标: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缓解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现状,提出相关的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2.学术价值目标:论文将运用博弈论分析社会资本的形成及演化,同时构建社会资本指数的量化指标,进而将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对其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做实证研究。

(二)论文达到的预期成果

论文预期要达到的成果是在毕业之前,至少发表多篇较高级别的期刊论文;并完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具体预期成果如下:

1.基于动态博弈方法的社会资本形成及演化分析期刊论文

2.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及测度——以中国民营企业为例期刊论文

3.社会资本缓解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

4.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毕业论文

(三)读博期间(截至目前)已发表的论文

1.

2.

3.

4.

5.

五、论文的研究进展和进度安排

本论文研究在实施步骤分为六个阶段,研究进展和进度安排如下:

1. 2009.10~2010.03,调查研究(包括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进行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相关调查;在导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分析调查资料,从相关学科视角研究相关理论,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2. 2010.04~2010.06,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包括收集、筛选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审核、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3. 2010.07~2011.02,完成初稿(包括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4. 2011.02~2011.04,论文二、三稿(根据实证检验结果,修改毕业论文);

5. 2011.04~2011.05,论文定稿并送审;

6. 2011.06,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ume94,1988.

[2] Nan Lin and Bonnie H. Erickson,Social Capital: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Kurt Annen,Social capital,inclusive networks,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3

[4]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itis,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Economic Journal,2002

[5] Edward L.Glaeser,What is social capital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and trust worthines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456717.html,.

workingPaper,1999

[6] Karolyi, G.A.,Why do Companies List Shares Abroad?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and its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1998,(7):1-60.

[7]Foerster, S.R. ,Karolyi, G.A., International Listings of Stocks :The Case of Canada and the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763-784.

[8]Miller, D. P.,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on Securities Prices: Evidence from Depositary Receip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1):103-124.

[9]Foerster, S.R., Karolyi, G.A., Multimarket Trading and Liquidity :A Transaction Data Analysis of Canada-US Interlisting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1999,(8):393-412.

[10]Lins,K., Strickland,D., Zenner,M., Do Non-U.S. Firms Issue Equity on U.S. Exchanges to Relax Capital Constraints? [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5,(40):109-133.

[11]Fazzari, S., R. Hubbard ,and B. Peterse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141-195.

[12]Stapleton R., Subrahmanyam,M., Market Imperfections,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307-319.

[13]Errunza,V.,Losq,E.,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under Mild Segmentation:Theory and Test[J],Journal of Finance ,1985,(40):105-124.

[14]Amihud,Y., Mendelson,H., Asset Pric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17):223-249.

[15]Foerster and A .Karolyi,1998,Multimarkrt trading and liquidity :a transaction data analysis of Canada-U.S. inter listings, Juomal of Intenr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8(3-4):393-412

[16]Dale W. Jorgenson (1963), “Capital Theor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Chapter 1 in Dale W. Jorgenson (1996a), pp. 1–16.

[17]Myers,C.S. and Majluf, N.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187–221.

[18]Kaplan,S.N.andZingales,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nts? [J]. 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1997,112(l):169-215

[19] Cantale,S,The Choice of a Foreign Market as a Signal,Working paper,Tulane University,1996

[20] Chao chen,changjiang LU. Do Chinese Firms Listed in the US Perform Better? Working Paper,2006,10(1):99-152

[21] ]Doidge,C.,Karolyi,G. A.,and Stulze,R.M. Why Are Foreign Firms Listed in the U.S.

Worth Mo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6:205-238

[22] Deloof,M.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bank borrowing,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Belgian firms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1998,25:PP.945-968.

[23] Fohlin,C. Relationship Banking,Liquidity,and Investment in the German Industrializ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1998(53).

[24] GangoPadhyay S.,R. Lensink . Corporate Ownership as a Means to Solve 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s in a Model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 Working Paper. 2001.

[25] Dems etz, H. and B. Villalonga, 2001,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7, 209?233.

[26] Steven L.Wartick,Phlip L.Cocehran.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5,1988

[27] Demsetz, Harold Lehn, Kenneth.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V o1.93.No.6:1155-1177

[28] Jensen,M.C.and Meekliing.w.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eture[J] .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9]王凤荣. 境外上市与企业国际化[J]. 聊城大学学报,2004(01):106-110

[30]郭丽红.日本制造业的内部融资与投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04(3):121-128

[31]魏锋,孔煌.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5(3):43-49.

[32]陈国进,王磊. 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H股公司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7(09):47-51

[33]杨胜华.香港中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6

[34]姚海鑫,刘志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股权定价财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133-141

[35]周煊,林小艳.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及市场选择策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598-603

[36]周建.境外上市战略与企业绩效动态性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l):79-86

[37]周菲,孙莹.辽宁省社会组织现状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9(2):55-59

[38]赵玉迪.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方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39]胡国晖,吴丛生.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07):102-107

[40]王海燕. 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0

[41]陈蓓蓓.江苏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动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9(6):91-92

[42]胡国晖.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动机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7):57-59

[43]易宪容,卢婷.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7):4-33

[44]罗飞飞. 境外上市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5]冯巍.内部现金流与企业投资:来自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证据[J].经济科学,1999(1):51-57

[46]阳小晓,赖明勇.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差异:基于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47]魏锋,刘星.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4(2):35-43.

[48]海外上市研究小组.2004年以来我国创新型企业赴美上市情况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综合研究所,2008(4):42-49

[49]李雪欣,姜海峰.中韩比较中看企业海外投资[J].党政干部学刊,2009(5):21-24

[50]沈洪波.境外上市、投资者监督与盈余质量[J].世界经济,2009(3):72-81

[51]叶檀.走在国企与外资的夹缝中—透视民企30年[J].中国企业家,2008(20):41-45

[5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

[53]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4] 郑光梁.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看政府回应不足.企业经济,2009(2)

[55] 吴伟,孔利君.当代中国单位型社会资本浅析.宏观经济,2010(1)

[56] 燕继荣.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9(l)

[57] 唐斌.社会资本视域中的公共精神.前沿,2010(11)

[58] 高虹,陆铭.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0(3)

[59] 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1999(3)

[60] 罗倩文,王钊.社会资本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集体行动困境的治理.经济体制改革,2009(1)

[61] 钱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2010

[62] 王培刚.影响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公正的原因探析与治理研究.大连干部学刊,2007(4)

[63] 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3)

[64] 郭熙保.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经济发展.经济评论,2003(2)

[65] 徐长生.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9)

[66] 吕俊彪.想象的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想象.广西民族研究,2009(3)

[67]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

[68] 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9]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2009

[70] 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08(9)

[71] 全林,姜秀珍,陈俊芳.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决策:从公司规模角度的实证研究[J1.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5):30-34.

[72] 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92-99.

[73] 张翼,李辰.股权结构、现金流量与资本投资[J].经济学(季刊),2005,5(1):1-26.

[74] 张中华,王治.内部现金流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06(11):58-65.

[75] 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3):44-48.

[76] 俞乔等.非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1(3):501-520.

[77] 朱红军,何杰贤,陈信元.金融发展、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J].金融研究,2006(10):64-71.

[78]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10)〔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9] 黄家明,方卫东.交易费用理论:从科斯到威廉姆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l).

[80] 林毅夫.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上海:三联书店,1997.

[81] 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82] 吴敬琏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83] 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84]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1

[85] 张庆君.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07.

[86] 张少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管理天地.2010.

[87] 石伟祥.浅析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策略的影响[J].证券交易与上市公司.2010.

[88] 丁守海.托宾Q值影响投资了吗?——对我国投资理性的另一种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12:31-38

[89] 朱建平,胡朝霞,王艺明. 高级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0] 封文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与体系构建——兼论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91] 邵国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

[92]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tJI.经济研究,2000(4):3-10.

[9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l):10-18

[94] 卢峰,姚洋.金融压一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l):42-55.

[95]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37.

[96]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2007,经济科学出版社.

[97] 杜丽群.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关于李斯特投资理论的几点思考[J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3):13-18.

[98] 科尔奈.短缺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99] 赵剑峰,引航.沪市公司内部融资约束、现金流与投资行为分析[J].生产研究,2006(8):66-68.

[100] 魏锋,孔煌.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5(3):43-49.

指导教师意见: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记录时间:地点:

记录人:年月日开题报告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5—7人)

2020企业融资开题报告范文

XX企业融资开题报告范文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己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根本性变化,从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发展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经济,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此时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意义 在我国,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63% 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o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己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的企业体制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导致了杭州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木上解决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刻

不容缓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参考文献综述的主体与总结部分)(一)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己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木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提出的,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它以mm定理为中心,一部分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部分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引入, 使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大量引入经济学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从新的学术视野来分析资木结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 此外,adolphusj.toby(xx)运用xx至xx年间尼日利亚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测试了4个运行现状不佳的企业。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持续的增长,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和必要的盈利能力是与他们的投资和融资决策密切相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分析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建立,民营企业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不可忽视的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纵观国内外市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健运行。 本文将首先描述民营企业融资的几种模式,阐述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在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融资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当然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现状,既有企业自身因素,也受到当前政策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影响。本文将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在当前融资环境下,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扩展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融资现状,融资对策 An Analysis of Privately-run Business’ Financing Status Quo and Strategies Author:Ren Shuang Tutor:Hu Juan Abstract Privately-run busi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n- 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with t 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being perfected, privately- run business has broken through the constraint of traditional structure and enter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system with new goals, new organization, new structure and new motivation. It turns into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can not be neglected in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 run business has been affected by numerous factors, especially the difficulty in fund-raising which has become its bottleneck.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iculty in fund-

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缓解

中国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地缓解Post By:2009-12-16 10:28:48 ——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地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摘要: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地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民营上市公司地融资约束比国有上市公司得到了更为明显地缓解;金融中介地发展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中地作用远比证券市场地作用大.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欧拉方程,GMM估计 融资约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地问题.Fazzari等(简称FHP)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地情况下,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支付过高地外部融资成本而出现融资不足,从而导致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融资约束地出现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地结果,表现为企业内源资金积累不足、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不能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发展水平,如金融业、信贷资金分配地市场化程度等,是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地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一定地转轨经济特殊性.那么,融资约束在中国企业地投资实践中是否存在?金融发展能否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地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金融发展能否缓解中国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进一步从公司财务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地微 观机理.

一、文献回顾 Modigliani和Miller(1958)认为,在完美地资本市场中,企业地投资完全取决于技术偏好和产量需求,投资决策与其财务结构、融资渠道无关.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地完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会提高外部资金地使用成本,使得留存收益、负债和发行股票等作为投资资金地来源并不等价,企业地融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投资行为.Stigliz和Weiss(1984)、Mye rs和Mailuf(1984)以及Myers(1984)等发现,非对称信息所导致地市场不完全以及在此市场中融资决策所具有地信号传递作用,会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Bemanke和Gertler(1989)以及Gertler(1992)等从代理问题出发,认为代理问题同样会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当企业面临地内、外融资成本存在差异时,企业地投资决策将受到内部融资可得性地影响,即企业地投资数量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地内部融资能力,外部融资越困难、成本越高,企业地投资对其内部融资能力地依赖程度就越高. 为了证明融资约束地存在及其对企业投资地影响,FHP选择1970—1984年421家美国制造业企业地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根据股息支付高低来估计企业融资约束地程度,实证检验了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地关系.他们发现,如果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则对于一个具有较好投资机会地企业来说,支付大量股息是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地;如果融资约束问题很重要,则对一个具有相当好地投资机会地企业来说,投资对现金流将非常敏感.其后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样本和方法进行地研究,如Hoshi等(1991)、Calomiris(1994)以及Lamont(1997),也证实了FHP地结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研究者开始关注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地因素.一些研究者从企业自身地角度,考察了融资约束地影响因素.Pagano等(1998)发现,企业地融资约束与其信贷记录有密切地关系,良好地信贷记录可以提高企业地声誉,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从而帮助企业以较低地成本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外部融资.Cull和Xu(2003)认为,企业良好地经营表现可以使银行对其未来地现金流有

中国民营企业五大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五大“病症”盘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阶段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一个初生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具有市场行为直接、信息反馈及时、决策效率快捷、产品调整迅速、规模相对较小等典型特征,使得它能在市场上更具独特的优势,一批批的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关于“民企的寿命一般高不过三五年”的说法也总是敲打着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民企经过一番努力,完成早期阶段的资本积累后,常常容易由于管理上的混乱而陷入“瓶颈”状态,表现出的典型“病症”往往阻碍了民企的继续成长与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创业之后,企业就面临着如何向第二阶段的创业转变的问题。如果民企不进行相对应的改革,企业就会停滞。事实上,不少民企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管理混乱等问题就冒出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落后: (1)在职务分析上,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务分工和职务分析体系,新聘的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同时,职务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民企的工作分析体系恰恰无法体现出其在这些职能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结构、素质能力、工作岗位与职能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不建立科学的工作分析体系,必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2)在考评上,不少民企也试图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员工进行项目管理,但是缺乏可供考核和量化的标准,常常是由评估者的主观印象和判断决定的;在考评制度上,没有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因此不但不能起到监控、激励等作用,反而因为流于形式而导致员工不满意; (3)薪酬福利制度上,不少民企老板的观念是“员工是一种成本”,而且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平衡,因此,民企提供的薪酬福利往往缺乏外部竞争性,薪酬结构也不合理; (4)培训方面,民企老板口头对于培训是重视的,但是这种培训多是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很少针对员工开展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因此员工的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偏低。同时,民企老板很怕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在培训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培训力度和投入并不大。同时,大部分民企没有考虑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更谈不上根据职业规划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了; (5)在招聘上,招聘手段也是简陋粗放,缺乏细节。同时,由于不重视内部人才梯队的培养,出现危机时过分依赖于招聘空降兵,给企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6)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民企的激励形式往往很单一,管理手段也多是“管卡压”,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概括地说,民企在人才的招、用、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突现,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般来说,我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以及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但是在上述融资渠道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都遇到了种种障碍。 1. 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困难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极其困难,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从各家商业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比率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偏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政府部门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民营企业这种私有化的所有制经济保持了一定的戒备心理,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一直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法律上的保障,这种偏见影响各大商业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投放贷款。 (2)民营企业实力弱小。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民营企业

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限,而且产权不明晰,各大商业银行认为,为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很大。因此,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核异常严格。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负债率较高,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要想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3)民营企业信用缺乏。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问题,也影响到他们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民营企业家以及高层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甚至视信用为儿戏,导致了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危机。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需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考察其商业信用,这无疑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 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是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优先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有70%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控股企业,市值达到了90%以上,除去外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远远低于30%,市值不及10%。 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对企业进入的要求很高,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因而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虽然我国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推出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但是,真正能在“二板市场”募集资金的只是那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而言,通过“二板市场”融资仍然是可望不可及。 3.中小民营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中小企业融资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开题报告(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根本性变化,从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发展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经济,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此时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意义 在我国,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的企业体制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导致了杭州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一)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西方国家如美

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 策,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提出的, 包括净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 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它以mm定理 为中心,一部分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部分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引入,使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大量引入经济学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从新的学术视野来分析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 此外,(XX) 运用1999 至XX 年间尼日利亚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测试了4 个运行现状不佳的企业。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持续的增长,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和必要的盈利能力是与他们的投资和融资决策密切相关的。尽管财务总监竭尽全力协调流动性和营利性这 两个矛盾的目标,但观察结果仍然 暴露出了其财务管理的困境。 alastair metcalf(XX) 认为一家新兴公司需要有足够的 资本运用于所有的支出,当然还包括用于资金的增长和周转。在公司资金不断增长的同时,这一家公司可能需要更加多的股本或者项目融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其中,融资问题成了困扰中国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最难突破的“瓶颈”。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影响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1.中小企业自身积累较少。由于中国中小企业采用低折旧计算方法,在生产经营中只计算有形折旧,而忽视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无形损失,所以造成中小企业在设备更新时缺乏足够的资金,而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会导致自有资金更少,负债过重。中小企业自身积累少,很难为融资作出贡献。 2.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而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流动资金及固定资产更新,银行很少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信贷。 3.中小企业有价证券融资比例小。中国资本市场目前没有为中小企业作出安排,主要还是针对国有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达到上市标准,所以,直接融资渠道缺乏。 4.其他融资渠道杯水车薪。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一些非正式的金融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职工内部筹集资金、企业领导人向亲友借贷以及各种民间借贷行为。但是这些非正式融资活动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等诸多原因,虽然能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却不能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实行。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带来的影响 1.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延缓经济的整体增长。目前,各国经济发展表明,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融资困难,缺乏资金,周转不良,致使中小企业效益低,发展缓慢,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应有的动力与支持,延缓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中小企业融资难,滋长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筹集到资金,致使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将目光投向非正规的地下金融机构。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收益,设置了很高的借贷利率。这样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效益,又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高利率而增加了成本,这些都对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及产业政策发展不利。

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一、银行借贷 银行借贷是温州的民营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方式。在传统金融制度下,温州的民营企业很难从合法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支持。根据1998年的数据,温州国有部门的产值不到总产值的6%,但贷款占合法机构贷款总额的80%左右,同时占90%以上产值的非国 有部门所得到的融资相当少,据统计,不曾超过7%,整个官方金融 系统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在内,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贷 款比例,1990年为3.9%,1991年为3.87%,1994年为5.1%,1995 年为5.49%,1998年为6.87%。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 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这一点和全国其他地方可能都极为 相似。同时,虽然银行贷款利率较低,但由于程序复杂、手续烦琐,办理周期较长,不仅要求抵押,并且有时还要请客送礼,不能适应 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所以许多民营企业并不喜欢到银行贷款,而是宁肯支付较高利息采取其它方式来融通资金。 在今天的温州,一般规模比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会选择银行贷款,而成千上万的小型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比例非常低,根 据郭斌、刘曼路的调查(《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 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温州的小规模企业(年销 售额低于100万元)曾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1.5%,中等规模民营企 业曾向银行贷款的比例,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是23.4%,500-1000万元的是43.6%,而大规模的民营企业(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曾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82.6%。这些数字只是有过贷款经历的数字,并不是企业融资总额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从总体情况来看,银行贷款在温州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中并不占据十分重要地位,不 管从范围来看,还是从数量来看都是如此。 二、民间借贷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有到无,克服了先天不足和发展基础薄弱的缺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现有阶段汇集民间资本、促进就业、加快城镇化脚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 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上的阻碍,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得重要推动力量

2.民营经济产业的分布趋势 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和采掘业转移的倾向,但还未形成气候。第二产业中的民营经济成分增长速度虽不算低,但比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中国经济从低收入迅速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及民营企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 第三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不高,注册资本金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 因此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不仅立足国内,而且已经走出国门。 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融资困难是目前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地方小银行数量少,存贷业务比例也比较低。三是融资成本过高,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论通过贷款还是民间借贷融资,都要付出过高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沉重负担。 财税政策有差异,税费负担过重 一是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导致企业负担过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降到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税负,但企业所得税只是企业税费负担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税负是增值税,企业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02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其获取的利润根本抵不了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依然偏高。同时小企业大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这导致一些小企业的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外费用支出税人。二是收费名目繁多,比较大,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环保费等,不胜枚举。据调查,有的民营企业每天要对付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等事项,实际支出费用很多,而且收费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民营企业的创业积极性受到打击。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风险投资、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约束

风险投资、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约束 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GDP增长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融资难阻滞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问题被视为其瓶颈问题。在解决高新企业融资困境上,各国渐渐将风险投资视为重要主体。随着风险投资承担作用的突出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探究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风险投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有关于风险投资持股效果,大部分学者表明,有助于增加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治理水平,增加了企业价值。有关于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既有文献大多间接得出风险投资在被投企业融资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对此进行直接研究的较少,更未就风险投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进行过研究。这为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风险投资被视为“增值者”,因其不仅会向企业提供资金,更关键的是非资本增值服务。 有关于风险投资后续管理增值服务,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些增值效果进行归纳,论文基于被投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将风险投资的增值效果归纳为对被投资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具有一定作用,并能增强被投资企业社会资本,既有研究表明了包含企业内外部关系集合体的企业社会资本能缓解融资约束,论文基于风险投资、企业社会资本、融资约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企业社会资本在风险投资缓解被投资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中介作用。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投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选取中小板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企业社会资本,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衡量融资约束。然后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将样本企业分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一组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一组,分组检验融资约束程度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并实证检验风险投资的退出对被投资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资本对融资约束的作用,第三在控制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后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风险投资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增值者”,增强了被投资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资本,也就是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方案]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方案]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1页 ========================================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2页 ======================================== I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 拓宽,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 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 题,而融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 着民营企业 的发展,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主要是围绕民营企业融资难的 原因展开探讨,然后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而又分析了我国民营企 业融资的现状以及融资难对民营企业自身和政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融资难

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融资障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 滞后,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和直接融资制度不健全等。最后结合民营企业自 身的特点、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及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提出了解决融 资问题的对策,并对进一步拓展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行了探讨。 :民营企业; 融资现状; 原因分析; 融资对策 ========================================第3页 ======================================== II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continues to deepen,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ccess to faster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scale is continually expanding; operating areas is also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混合所有制并购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

混合所有制并购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 资金的融通对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会遭遇融资渠道受限的困境,同时也需要在经营中承担更多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其内部研发和外部扩张的投资决策。现有研究已经注意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表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进程的桎梏之一。为了发挥国有与民营两种经济主体的特有优势、消除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发展桎梏,党的“十五大”以来,国家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将混合所有制发展作为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并不断深化改革,从而让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种经济主体的活力。因此,本文探究了民营企业通过跨所有制并购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所产生的影响,即对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有关公司融资情况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这一影响的作用路径。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2007年-2015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作为样本,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是否跨所有制并购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随后通过检验跨所有制并购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政治关联水平的影响作用,及通过检验分别加入两种因素后混合所有制并购对融资约束改善程度的变化,来验证其是否为该作用的中介变量,从而明确这一作用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并购后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参与混合所有制并购的民营上市公司并购后一年相比并购当年而言内部控制质量有所提高,并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证明了内部控制质量是混合所有制并购与融资约束改善之间的中介变量之一;民营上市公司并购后一年相比并购当年而言政治关联水平也有所提高,并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证明了政治关联水平是混合所有制并购与融资约束改善之间的中介变量之二,并且两者均为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验证了民营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并购能够缓解其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因此表明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探索了这一经济后果产生的理论路径和依据,从而为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也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日见显著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竞争性领域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而且已经大量进入非竞争的垄断性和公益性部门。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实力迅速增强,能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大型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随着中国融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竞争能力。调查表明,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2.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与治理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我们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竞争力与家族制之间几乎不存在后者决定前者的特定关系。不仅如此,在中国现阶段反而还存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企业(比如为100时),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是最高的;而竞争力指数为40~50和10~20之间的企业中,也是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较高的。这就是说,在中国现阶段,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并不必然与其产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这种状态表明,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确实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

企业规模达到某种水平之前,或者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3.大型民营企业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数较高 平均而言,多数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并不高。这次遴选评定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的平均竞争力指数仅为38.3,比我们回收的全数据中小民营企业平均竞争力指数仅高出0.56个百分点,只占微小优势。但是,这些企业的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规模却远大于中小民营企业。如果我们只考虑全数据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竞争力指数前500家,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虽然销售收入规模和净利润规模等指标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已开始缩小,特别是净利润的差距缩小幅度更大一些,反差最大的是两类企业的竞争力指数。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0家的竞争力指数不仅不再小于大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强的竞争力指数,反而出现了远远高于大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强的竞争力指数的现象,且高出了4.77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说明,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要明显弱于大型企业,但从成长性角度看,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却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剔除了一些低成长企业后,更能显现出中小民营企业较强的成长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成长性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从小做到

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随着国际次贷危机蔓延加深,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面对经济 增速不断下滑的发展形势,国家先后推出4万亿计划、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调控政策,以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这必然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约束状况。而作为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重组,是宏观、微观领域协同共生的产物,不仅受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会在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随着宏观 经济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尽管学术界认识到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忽略了外部经济环境的重要作用。从宏观经济周期视角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影响,对于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拓展融资约束与并购战略选择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宏观经济周期的研究视角,以“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基本思路,运用并购动因理论、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及金融加速器理论分析了在宏观经济周期背景下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匹配得分法、二元逻辑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第一、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梳理了融资约束、企业并购、经济周期等方面已有研究文献,指出已有研究文献的贡献和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在理论分析和作用机理方面,本文运用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针对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匹配得分法、二元逻辑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了在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融资约束对样本企业并购的 影响,并验证了市场化程度和股权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得出本文的实证结论,最后采用更换样本和主要研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发现如下:(1)我国企业并购交易具有顺周期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史瑞瑶李赟慧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要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要吸取更多投资者的投资。本文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融资决策能力以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用案例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方法和过程,并提出改正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 一、民营企业及其融资概述 (一)民营企业的概述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民营企业就是他们经济活动的主体,故难找出各国准则或者研究学者描述民营企业的概念。现在各学术研究者对其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与官营或者国营经济向对应的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是指小规模的除过国营企业以外的包括集体或者个体或联营企业等的企业综述。 (二)融资的基本概念 融资是指为了扩大经营或者支付货款而致使资金链断裂不能再进行正常运营而需要加大企业资金量而进行集资的方式。我国对融资的定义是两种:一是资金的融通;二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前者相对微观一些,面后者相对宏观。因为本文章是从微观公司的角度出发,所以融资的定义取前者资金的融通。 二、融资现状分析 (一)自有资金 它是一个公司内部资金的基本来源,同时又为企业从外部借的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自有资金是企业的所有者创办企业时投入的资金,及在经营期间追加或者自身的积累。 (二)借款融资 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或者是小的商业银行。这种融资手段一般需要用自己的资产做担保。对于大多数公司,这种方式是它们融资的主要来源,因为贷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应收账款贴现融资。是担保信贷的最通行的形式。企业用应收到的金额作为担保金额,银行就对其进行相应的金额贷款。但是因为应收账款存在坏账,企业不会借到全部的款额。(2)贸易信贷。由于贸易信贷快捷灵活,交易双方约定,卖方对买房不采用货到付款,而是在一定偿还期对其无息融资。实际上是分期付款。(3)融资租赁。根据分期付款买货信贷的协议和租入大型的机器设备或者固定资产,实质上是融资租入的,偿还了所有资金后企业拥有其所有权。此类贷款有现值和终值的利润偿还。 (三)上市融资 资本市场的扩大,又为企业融资带来了另一个手段,就是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来获得资金链,但是同时上市标准高,对企业有难度,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

中小企业融资刚性约束及相应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刚性约束及相应对策 [摘要]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探讨和解决这种融资困境,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刚性约束视角对其融资困境表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这种刚性约束具体表现为:信用短缺的刚性;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刚性;商业信用的刚性;融资成长周期刚性和担保设计体系的刚性,并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集群模式融资、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系统等是解除这种融资刚性约束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融资刚性约束;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短缺 一、中小企业融资刚性约束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着特定的环境,而且经营规模小,数量多,随之而来的是融资渠道存在诸多方面制约,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其融资中的“弱势”表现得尤为明显。且这种融资约束并未随其地位提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善,表现出其特有的僵硬性。这种刚性约束,使得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其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金,从而错失发展良机。 1.信用短缺的刚性。企业信用是指企业能够履行与客户、社会约定的职责而取得的信任。中小企业信用短缺表现出的硬性约束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出于自身目的向社会(如银行、工商与税务等)披露的财务信息失真,往往是多套报表来应付不同部门与单位。这样的虚假财务信息直接损害了中小企业群体的信用;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有赖账、转移资产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因相对

较短的企业生命周期和较小的经营成本与投资,中小企业逃废债务的机会成本比大企业相对小得多,当其财务状况不佳,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信用观念不强时,也会逃废银行债务,或公开欠债不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大大挫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积极性。由此引起的信用短缺加大了资金供需双方交易的信息成本,并且这种信用短缺是刚性的,易引起资金供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堵塞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刚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本来就不多,现行的制度更加硬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不是为其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从内源融资渠道而言,我国《物权法》刚刚颁布,其实施及人们对其认可的程度还需一个过程,创业者及其亲友并不能放开地将自有资金投入到企业中;从直接融资渠道而言,较为苛刻的准入门槛阻止了大多数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目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二板市场还极不完善,创投基金和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十分缓慢。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制度、管理办法主要是为国有和大型企业服务,并没有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作适当而充分地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充当政府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制度环境并没发生很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业务及市场定位都趋向于向大型客户贷款,而忽视了优质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因而,在我国处于转型经济背景下,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型企业往往更易从政府控制的银行得到扶持。 3.商业信用的刚性。已有理论(如Ng与 Smith,1999;Summ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