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以明确管理的方向,又要制定必须遵循的准则,以保证整个管理活动协调有序的进行,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充分地发挥社会效用。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直接的根本的目标

(1)规范化管理。现代管理崇尚的规范化管理,具有规章明确、原则性强、强作性强、体系健全、机制协调、运行有序等基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汲取、借鉴现代管理的合理内涵,把规范化管理作为自身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求管理者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等等。

(2)制度化管理。制度是管理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没有完善的制度,或不善于运用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化,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增强制度意识,既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又要认真自觉的遵守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以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议、条例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综合各条战线、各部门、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3)民主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是民主原则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要求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管理集体的作用,善于调动集体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实施集体管理,“不搞一言堂”;还要及时了

解教育对象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倾听其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绝不是极端的民主化,它既发扬民主,又强调集中。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社会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社会的影响类型:一是有效性,即管理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出现了正面效应;二是有害性,即管理活动给社会发展、给人们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无效性,是指管理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对社会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2)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社会效用的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还应该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矩、准绳或规范。它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指导和约束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这些准则包括了: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方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即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权重的根本利益,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准则,就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的措施、完善的机制,吧方向性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融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中去,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在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坚持方向性的同时,还必须追求社会效应货实效性,即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是否具有实效性和实效性的大小是检测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始终贯彻理论性准则,坚持科学理论的领导,有效地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渗透性,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种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性准则与渗透性准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的准则,就是说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进行管理,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应该坚持系统性准则,这是因为:第一,坚持系统性准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第二,坚持系统性原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需要。第三,坚持系统性准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身的复杂性、不可分割性决定的。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了解、对比、选择、认同、接受、践行等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会经常出现思想的反复。新思想的形成,旧思想的克服,都是在许多次反复中完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并且在长期性中还包含着连续性。人们常说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长抓不懈和常抓不懈这句话,就体现了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所谓“长抓”,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懈”,就是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出了问题就抓紧,没有问题就放手。

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

决策即决定策略或办法,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行为选择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指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做出最优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过程。(一)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具有明显的弱结构性。弱结构问题就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变化大,影响因素多,不定型,不固定,定性因素多,定量因素少,从而导致系统整体状态、特性、行为和功能的差异与变化打,使人不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弱结构性,所指向的是可变性更大且具有较强反复性的思想意识问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它必须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性,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灌输给人们。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具有前瞻性。一方面,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关系着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根本,在育人问题上的任何失误和短视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

社会后果。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还具有动态性。科学的决策是依据一定的程序经过多个阶段的持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要按照“确定目标、制定目标、方案优选、实施过程”的程序进行。这一过程不熟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基本要求

1、决策科学化。决策必须摆脱经验型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使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

2、健全的决策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不是靠一个让你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有健全的、有效的组织体系作保证。这个体系包括信息系统,咨询参谋机构和决策机构。

3、素质优良的决策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决策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不论是信息人员还是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较好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长远的眼光、独立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民主的作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目的就是在进行某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设定的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的的提出必须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一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决策目的的提出还应考虑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方面,不能违背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必须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主题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3)联系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联系性原则,正确处理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不能片面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些因素的作用。

(4)预见性原则。决策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决策的效果和目标只有在将来才能得到体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而言,强调科学的预见性,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的未来意识,同时更好的处理在决策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的影响因素。

(5)可调性原则。可调性,是指可以调节性、伸缩性、或灵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中,可调节性主要表现为目标的可调节性和方案的可调节性。坚持可调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应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啊先的突发性的偶然因素而在决策时留有余地,避免因缺少灵活性而导致整体决策失败的情况发生。

2、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方法

(1)专家研讨法。在专题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通过综合、整理,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方案;此外,也可以通过会议对已经系统化的方案或设想提出质疑。

(2)集体磋商法。这种方法是把决策组织或集体内持不同观点的决策者组织起来警醒面对面的讨论货辩论,以剔除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3)经验判断法。

(4)系统分析法,就是在选择方案的时候,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方案做整体和动态的考察,既考虑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又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达到整体效果最优。

(5)试点方法。在试点方法的操作过程中,应当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选定的试点应具有一般性或普遍的代表性;第二,在试验过程中,不能给试点单位或地区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否则试点就失去了意义;第三,对于试点结果必须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如实地上报,以便决策者对方案进行修正和补充。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1、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极其特点。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国家,是一个以家为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又是一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等级社会。受这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征。如“和合”、“中庸”、三纲、五常、四维、五伦、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带有历史的和

阶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首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其次,重私德而轻公德;再次,重规约、轻人格的倾向。

2、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及其特点。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三个相对明显的发展时期。一是从古代到19世纪,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同宗教密切结合,其模式主要是实行宗教管理。二是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宗教教育的统治地位开始崩溃,世俗道德教育逐步发展,西方国家形成了强调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模式,也就是资本家把大工业的管理方式与宗教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权威教育模式”。第三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国家出现了科学与宗教、民主与专制的激烈冲突,专制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于是开始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和道德方面的转变,这些转变都是从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行为和道德入手的。伦理与宗教相结合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实行教育与管理的交叉渗透,既是西方的传统,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3、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之异同比较。共同之处:第一,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第二,重视人的心理需要;第三,重视改善人际关系;第四,重视对人的激励;第五,重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作风。不同之处:第一,管理的性质不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根本指导,管理对象是社会主义的主任,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植根于西方功利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之上的经济唯物主义管理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劳资关系,训练笼络一批雇佣劳动者,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二,管理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一种人格化的软管理,即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通过启发、教育、引导、激励和说服等形式进行管理;而后者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硬管理,即在不平等的雇佣条件下,用规章、命令、指标、程序等方式,即泰罗制的管理方式进行的管理。第三,管理的宗旨不同。前者的管理不仅具有提高行政和经济效率的意义,还具有转变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的价值,而后者仅仅是为了提高行政和经济效率。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1、全面素质型管理。全面素质型管理模式是一种贯彻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并将理想逐步转化为现实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促

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其中,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是关键。全面素质型管理模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体为根本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健全人格,促进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民主制度型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民主制度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宗旨、目的、原则、途径、手段、方法等,都具有了确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并对广大公民形成约束力。要使得民主法制的权威在社会生活中得意确立,就必须做到其一,使制度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普遍约束力;其二,建立保证制度权威的机制,包括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其三,制度权威的形成,离不开群众对教育的关心与参与,其四,这种民主制度型模式的形成,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其队伍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落实贯彻,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

(一)职业化管理

1、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职业形象,应包含一下要求:一是有强健的体魄;二是有坚韧的意志品格;三是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四是有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是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与信仰。职业理想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职业理想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居于低层次的职业理想,往往把从事的职业视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手段;居于中层次的职业理想,把职业主要当做发展自身个性、发挥个人才智、满足个人

爱好和兴趣的途径;居于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要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职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专业化管理

1、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通过学习和锻炼,掌握丰富的知识,达到较高的水平。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表现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方面的知识。二是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决策中,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把调查研究方法、经验判断方法、智囊咨询方法、集体讨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不断进修和学习,不仅在实践上善于开创新局面,更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进行理论创新。

3、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管理的另一个体现是抓好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通过专业职务和专业职称管理,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受到表彰和奖励,对于不符合条件、表现不好的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要做好这一工作,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客观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注重实效的原则和坚持依法考核。考核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三)发展性管理

1、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有组织地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和业务素质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活动。在培训过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要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2.终身学习。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将是一个智能化的群体,知识型劳动者将走向前台,成为管理的主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有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要做到是技术业务管理的内行。

(四)动态性管理

在新时期,我们要把竞争激励这一根本机制引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过程之中,改变以往人事管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的正常流动,这既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又是现代管理学主张的动态管理原则的要求。

1、吸收更新。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制度,是增强队伍活力和生机、稳定和优化队伍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做到使专制骨干队伍相对稳定,使其深入从事理论研究,以便积累经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也要淘汰那些不适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做到优胜劣汰,精兵简政,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

伍人员的整体形象。

2、培养输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培养的目标和计划,根据目标推进的状况适时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并根据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总结,以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3、见之于专业人员交流。做好兼职人员与专业人员的交流,既有利于调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参与群众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的结合。

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与领域的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新发展

1、“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新管理观念,就必须强化管理者的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尊重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强化服务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2、柔性管理观念。柔性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变化的灵活、快捷的适应。柔性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管理者对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柔性管理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增强变革意识。第三,鼓励学习创新。柔性管理突出适应变化、快速反应、及时变革、灵活应对的理念,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积极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域的新拓展

1、新领域——网络。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延伸,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和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领域。一方面,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网络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网络建设的全面性,努力使管理工作涵盖整个网络系统。在网络管理中要强化“两个管理”,即强化对网络的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第二,管理方式应由集中走向分散。发散式控制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控制方式层次化。第三,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创新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创新研究 张耀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范围、边界有清晰的了解,以使选题与专业对口,不致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当然,首先要坚持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和研究,因为党的文献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全局发展的科学谋划,具有全面的指导价值。因此,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必须以十七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 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学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十七大还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倡导人文关怀。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99年<素质教育决定>中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目标重点之一;在教育原则方法上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在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以下内容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劳动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普法教育等。 我们要用上述精神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用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指导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三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 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 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 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 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1.渗透性 2.生活性 3.开放性 4.潜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陈万柏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研究领域:人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完成、变化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1.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2.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其不断发展。 3.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史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与行为 3.内化与外化 4.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 1.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 2.系统建设时期(1984-1999),其建设成就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教学和研究队伍逐步壮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成果丰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语博采众长相结合。

第二、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第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指从各种文献如报刊,图书,文件,档案、报表、以及音像材料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2.观察法:指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系统地、直接地了解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方法。 3.实验法: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以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 4.社会调查法: 5.总结经验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2.必须坚持喝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 三、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核心内容和实质部分) 1.人的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 3.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 五、灌输社会意识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一概念: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主要特点:(1)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在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反映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站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的基础上的,具有相应的科学性。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学说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3)独立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独立性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对象具有整体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本学科的系统理论(目的、原则、教育方法等)。综合性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必须和多个变量进行综合考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个人与社会这一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思想与行为。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行为是指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对思想和行为范畴的科学把握,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两者的界限又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原则。 (4)内化与外化。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是指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也有内化,内化过程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又会强化内化。内化与外化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重要范畴。 (5)教育与管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教育。只有在科学地促进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法规、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它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向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采众长相结合。 (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五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与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怎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 答:第一,必须完整、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由实践反复证明了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才能真正领会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人们用科学的太对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歪曲、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庸俗化以及实用主义的态度。 第二,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敢的应对种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的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国际国内出现的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等。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解决中国重大的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四,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好必备条件。理论创新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以明确管理的方向,又要制定必须遵循的准则,以保证整个管理活动协调有序的进行,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充分地发挥社会效用。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直接的根本的目标 (1)规范化管理。现代管理崇尚的规范化管理,具有规章明确、原则性强、强作性强、体系健全、机制协调、运行有序等基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汲取、借鉴现代管理的合理内涵,把规范化管理作为自身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求管理者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等等。 (2)制度化管理。制度是管理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没有完善的制度,或不善于运用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化,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增强制度意识,既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又要认真自觉的遵守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以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议、条例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综合各条战线、各部门、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3)民主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是民主原则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要求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管理集体的作用,善于调动集体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实施集体管理,“不搞一言堂”;还要及时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重点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个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各种主客观条件如何影响人们思想的形成,这些条件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它们怎样分别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如何交互作用从总体上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而且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如何使人们的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为;还要研究如何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促成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就能逐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与行为;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4、内化与外化; 5、教育与管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史; 3、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须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但不能简单套用,而是借助于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前者研究所有的教育现象,后者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独特的领域。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伦理学则是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二者在研究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只有掌握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政治学:研究范围很广,它所研究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影响极大,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教育任务的重要依据。 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只研究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有关政治思想准则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 社会学。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人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群体、社会控制、青少年问题、家庭、人口、就业、犯罪问题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学生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重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友善和和谐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生应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重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等。 4.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5. 法律法规 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学生应该学习宪法、刑法、劳动法等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和规律,以增强法治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养。 6.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学生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和原则,学习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 7. 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学生应该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感。 8.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应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应该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实践、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第一个知识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其特点是长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 第二个知识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其次,是培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再次,是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使人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最后,是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三个知识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为主、生活为基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提倡实践、多元发展等。方法上主要包括启发式教育法、参与式教育法、体验式教育法、导向式教育法等。 第四个知识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宪法法律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爱国主

义教育是培养公民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感、责任和责任感;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公民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宪法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益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公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增强信仰和信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个知识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社会多元化、信息爆炸、价值观多样化等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主义教育、宪法法律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然而,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该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作了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理论基础的含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标签:理论基础;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 一、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这是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着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基础理论是学科自身的基本理论,是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来研究本学科的成果,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学科确立的标志和继续发展的条件,但终究是在理论基础奠定的基石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是基础理论的基础,“理论基础”又属于“基础理论”之一,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等同观之。整个的理论体系中,其中处于基础或基本地位的理论就是“基础理论”或称“基本理论”。而这个“基础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层次的理论。 属于第一层次的基础理论,也就是最基本的理论,或称普遍性的基础理论即为“理论基础”的范畴。因而,“基础理论”有多个,除了最基本或普遍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有反映产生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地位和功能等某一方面基本现象的理论,可统称为“一般性的基础理论”。而“理论基础”则只能为一个,否则就无所谓“基础”的理论。而且,其他一般性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整个理论体系的“大厦”也应是建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的区分在于:理论基础是指导方法;基础理论则是在方法指导下得出的结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的含义 理论基础一般说应是本学科之内的,但又与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理论基石,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确证,为学科建立提供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中国各门社会科学的建设,大多数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是单纯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就有一定局限性,即过于宏观,这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完全同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并没有与本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目的任务等方面相联系起来。如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则又会显得过于微观,这些基本原理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全貌,每条原理有些机械地对号入座,很不科学。 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应是完整的、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由若干基本原理构成的,是相互联系的,但地位不同,有核心理论与非核心理论,作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作者:刘小玲 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8期 一、引言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关键基础。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 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引导 社会成员,实现提升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活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思想政治理 论的重要活动之一。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力资源管理精神上的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发展。企业思 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思想上引导员工,也就是说企业想要让员工行为切合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就 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员工行为,实现员工个体价值。企业要正确引导员工,使员工快 速健康地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员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 自己的职业发展,也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还能有效提高员 工的忠诚度,帮助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理念,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也体现着企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将自己 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市场产品的管理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特别是一 些中小型企业,企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日常事务的管理和企业的运行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 作一般交给人事员工。很多企业没有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所 需人员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的问题。[1] 2.人力资源招聘和考核中没有思想政治上的考量。就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 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但是企业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考量只限于学历、经验、证书等方面,几乎没有思想道德素养上的考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员工流动的问题。企业在招聘 过程中更愿意选择学历高、经验多的员工,在招聘环节上也没有体现思想水平的环节。同时在 企业的考核工作中,企业考核的主要是员工绩效,更加注重工作结果和工作效率,几乎不存在 对员工思想道德的考量,这导致员工不断追求利益,增强了员工的经济意识,让员工的集体意识、思想水平逐渐减弱。 3.企业的培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开展的企业培训都是从业技能、 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培训的内容与员 工的思想意识没有多少联系,员工没有在培训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机会,也就是说企业的培 训几乎没有思想层面的内容。另外,在企业培训的考核阶段,企业也没有对员工进行思想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第一章 1、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 2、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 5、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阶级性(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突出的无产阶级党性)、实践性、综合性。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系统建设时期(1984-1999)、全面建设时期(1999年至今)。 7、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二章 1、如何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论述要点P26): 第一“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反映论原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方法论等。 二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理论等。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等。 (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 第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1)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即由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所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品德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子和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的社会性活动,是社会有组织的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观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教育规律的学科。解决人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之朝着统治阶级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 1、阶级性 2、科学性 3、实践性 4、开放性 5、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历史部分 2、基本理论部分 3、方法理论部分 4、管理理论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期科学化 2、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研究,是我们能较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人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观察体验法 4、经验研究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性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2)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 2、坚持列宁主义对教育学的指导(列宁的贡献) (1)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 (2)提出了当的思想建设理论,思想教育的成败与党的思想建设密切相关(3)提出了结合经济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 (4)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 1、思想政治工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和总结经验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2)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3)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①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②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③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①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②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关于“灌输”的理论。 (1)列宁关于“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①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②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靠灌输;③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④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①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②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③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④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 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一时期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其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割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批判、有目的地吸取、加工和改造,吸收其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四、借鉴与创新的关系:1.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对照,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发展。借鉴包含两重含义:①在理论构建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综合应用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②在实际操作上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研究成果等。创新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在二者统一中孕育成长。创新离不开对外来先进成果的借鉴,将借鉴与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借鉴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是借鉴的目的。以借鉴为创新的出发点,首先是要研究西方国家思教的可借鉴性特点,悟出道理以指导今天的创新。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吸收国外思教中一切有益的成分。 五、思想与行为的关系:1.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2.行为反映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3.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六、教育者的作用:教育者特指思教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教的个人。作用:1.设计和组织作用。2.疏导作用。3.激励作用。4.转变作用。5.示范作用。 七、受教育者的作用:受教育者指思教的对象。作用:1.能动作用。2.检验作用。3.促进作用。 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1.对立性。(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 2.统一性。二者统一的基础是思教活动。(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离开了教育者就无所谓受教育者,反之亦然。二者的相互依存,是构成思教过程的重要条件;(2)二者在思教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任何教育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思教同样如此。(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达成育人与成才的目的,这是最高形式的统一。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的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一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在人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阐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也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指南和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与唯心主义史观夸大意识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在经济因素与社会意识的“交互作用”中,经济运动归根结底是作为一种必然的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是思政存在的内在根据2贯穿于思教始终并推动其发展3制约着思教领域其他矛盾) 基本范畴:1个人及社会,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是以共同点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思想及行为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相互关系范畴。思想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总和(理性感性情感意志)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关系: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具有反作用。(表现略) 思想转化为行为需①外部条件,行为的环境支持因素(风气,舆论,习俗)②内部条件,行为必须通过动机态度等环节。动机转化为行为受到两个制约①文化观念,动机形成后能否表露受价值准则判断的制约,符合公认准则就可以②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及客体关系 4内化和外化。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范畴。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

部分的过程。(注意,理解,接受)三环节。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产生良好行为结果的过程。制约因素;①内部制约因素是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价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 ②外部制约 first内在动机外化行为所需要的时间地点和条件。Second 个体意识是否外化受到制约 third从众效应的影响(公共场合尤甚)关系:二者是思教过程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统一性表现为;①实践活动是两者的共同基础②目的相同,最终都为了通过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社会效应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二者对立性表现在:①两者处于思教过程的不同阶段②作用不同,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③成果不同④所用方式方法不同。 5教育及管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实践活动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行为,以维护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实践活动,带有强制性。关系:1思想教育及行政管理关系;一方面思想教育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效果。2奖励及惩罚关系;①批判往往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批判过多可能使人无所适从。②过多的批判指责使人产生挫败感产生隐蔽的对抗行为。③单一的使用批判惩处办法容易导致简单粗暴或惩罚主义,如果将批判变成发泄个人的工具批判将失去任何效力。 学科特点: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带明显阶级性,是阶级性及真理性的高度统一。 2实践性,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