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直接水合后,即形成MLV,体积通常较为庞大,脂质含量较高。MLV 的脂双层数,一般在五层以上;小于五层的MLV 又称为oligo-lamellar liposomes 或paucilamellar vesicle。

(2)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 ( LUV) 则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微脂体,一般指1000 nm 等级(250-2500 nm 或更大)的微脂体,动物细胞便是一种LU V。

(3) Intermediate-sized Unilamellar Vesicle (IUV) 也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微脂体,一般指100 nm 等级(25-250 nm)的微脂体。不过,目前一般文献已经很少使用IUV,而是将它并入SUV 中。

(4)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 (SUV)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小微脂体,早期的分类指特定磷酸脂所能够成的最小微脂体(一般以超音波震荡制成)。如egg PC 以生理食盐水(normal saline) 水合的SUV 是15 nm;DPPC 则是25 nm。

制备微脂体最传统的方法是薄膜摇振法。如今已经发展出非常多种制备微脂体的方法,包括:

1.) 薄膜摇振法(Thin film method; Hand-shaking method):又称做Ban gham’s method,将脂质以有机溶剂如氯仿(chloroform)、甲醇(methanol)及乙醇(ethanol)等溶解,均匀混合后,利用旋转真空干燥机(rotary evapor ator) 使圆底瓶内的溶剂挥发之后,即可在瓶壁上形成均匀的脂质膜,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将欲包覆物质的水溶液和脂质膜混合,用手左右摇动,将瓶壁上的脂质膜振下来,脂质在水溶液中即会自动形成MLV。

2.) 冷冻-再解冻(freez-thaw)、均质(homogenization)及超音波震荡法(soni cation method):利用微脂体破裂后会再自行密合的特性,以机械性的力量均质或超音波震荡的方式,或者多次冷冻、再解冻的方式,造成微脂体的破裂及重组再密合,最后可形成大小较均匀的单层微脂体。

3.) 反相蒸发法(Reverse phase evaporation method):以有机溶剂溶解高浓度的脂质,快速混入对于脂质量而言体积极少的药品水溶液,将两者混合均匀后再以旋转真空干燥机使有机溶剂挥发,形成包覆率较高的微脂体。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包覆较为稀少或是较珍贵的药品及蛋白质。

4.) 有机溶剂注射法(solvent injection)和清洁剂透析法(detergent dialysi s):利用有机溶剂和清洁剂溶解脂质,与准备包覆的水溶液混合形成微脂体后,以透析法除去有机溶剂和清洁剂。

5.) 滤膜挤出法(Extrusion ):可将上述方法制成的微脂体,改变成所需粒径大小的单层微脂体。MLV或LUV置于挤压器(extruder)中,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以氮气或氩气加压,即能将粒径较大的微脂体挤成接近滤膜孔径大小的微脂体。重复挤压数次后,即可制造出所需粒径大小且粒径分布范围相当窄的微脂体。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微脂体可将粒径大小控制到一百奈米以下。

微脂粒在体内之举止,依其本身的型态、粒径、脂质组成、表面电荷及服用者的生理状况、投药部位等而有很大差异。微脂粒于静脉注射后,在血液中至少与两类血浆蛋白发生作用,1)所谓调理素(opsonins)可附着于微脂粒表面,促使其被RES之吞食细胞噬食。2)高密度脂蛋白(HDL)袭击微脂粒,藉phosph atidylcholine transferase活性蛋白之助,抽掉微脂粒上之磷脂分子,使微脂粒破洞或崩溃,内容物漏出。此二作用皆导致微脂粒在体内之半减期缩短。目前已研究出几种改善之道以延长微脂粒在血液循环中之半减期,此种微脂粒称为长命微脂粒(stealth liposomes)。

微脂粒的表面可设法接上抗体或受质,在体内发挥指向功能。针对目标细胞膜上的特殊抗原或受体,将对应抗体或受质分子接在微脂粒上,可使绝大部份的微脂粒聚集至目标细胞。

微脂粒与细胞作用的机制有数种:1)膜组成交换(intermembrane transf er):即微脂粒膜的组成与细胞膜的组成中有一部份互相交换;2)吸着(ads orption):微脂粒附着于细胞膜;3)膜融合(fusion):微脂粒与细胞膜融合,将包容物送进细胞内;4)吞食(phagocytosis, endocytosis):微脂粒被细胞吞食。欲使微脂粒依期望之机制与细胞作用,则要设计微脂粒。

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 介导转染核酸进入真核细胞的方法是从8 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具创新性的、高效的转染(transfection) 技术。阳性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 ,又称阳离子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positively ch arged liposome) ,是一种本身带有正电荷的脂质囊泡。它可作为荷负电物质的传递载体,特别适用于蛋白质、多肽和寡核苷酸类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

核糖核酸(RNA) 等,所以在基因治疗方面有独特应用,近年来,成为在体外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重要手段。阳性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可将外源基因导入任意种类哺乳动物的原代细胞或连续培养的细胞,在贴壁培养体系和悬浮培养体系中均能应用,并且能得到顺时表达(transient expression)和稳定表达(stable expression)的细胞株。

1.阳性脂质体的组成

绝大多数阳性脂质体是由一种中性磷脂和一种或多种阳性成分组成。中性磷脂和阳性成分都是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基团,其分子间相互间隔定向排列形成类脂双分子层。其中,中性磷脂起到稳定双层膜和降低阳性成分毒性的作用,同时提供阳性脂质的细胞渗透功能。阳性成分是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两性分子,多为双链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为整个脂质体提供正电荷,有很强的细胞膜去稳定化作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阳性成分有以N-[1-(2,3-二油酰氧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DOTMA)、3β-[ N-( Nˊ, Nˊ-二甲基胺乙基) 胺基甲酰基]胆固醇(DC-Ch ol)、2,3-二油酰氧-N-[2(精胺羧基酰胺)乙基]-N,N-二甲基-1-丙基-三氟乙酸铵(DO SPA) 、1 ,2-二油酰氧丙基-N,N,N-三甲基溴化铵(DOTAP)等,具有体外稳定性好,体内可被生物降解的特点,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2.阳性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的作用机制

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过程中,阳性脂质体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与DNA形成脂质体-DNA复合物(2)与细胞膜的作用(3)将DNA释放到细胞中。

2.1 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的形成

最初人们认为,阳性脂质体的表面带正电荷,能被核酸中带负电荷的磷酸根所吸附,这样通过阳性脂质体的介导,可以把核酸物质结合到细胞膜上。Gershon

于1993年使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复合物的形成和结构特征。他认为,阳性脂质体最初结合到DNA分子上,在核酸分子上形成成束的囊泡聚合物。当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DNA 诱导的脂质体膜融合和脂质体诱导的DNA断裂同时发生,断裂后的DNA分子被包封于重新形成的脂质体中。后来,Stefan Huebner等于1999年系统地阐述了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他指出,复合物的形成与脂质体/DNA的电荷比例有密切联系。复合物有三种形式:(1)由DNA包裹的单层囊

泡(2)由单层囊泡组成的寡聚复合物(3)多层囊泡聚合物。并且他提出“脂质体滚动”:当一个由DNA包裹的单层囊泡被另一个“模板”囊泡吸附,随即发生断裂,沿着“模板”囊泡“滚动”,依此类推,就形成了多层囊泡聚合物,这就解释了复合物缺口形成的原因。目前,这一观点已逐渐为广大研究者所认可。

2.2 细胞对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的摄取

最初的研究指出,最初的研究指出,对于带负电荷的核酸物质(DNA、RNA和寡核苷酸) ,主要是通过胞饮作用(endocytosis)进入靶细胞的。通过细胞内吞作用(endocytosis) ,将复合物包封于有衣小泡(coated vesicle) 内。进入细胞质后,有衣小泡形成内吞小泡(endosome),与其它细胞内囊泡融合,又将内吞物转送到溶

酶体(lysome)内,实现内吞作用介导的脂质体与细胞的融合。还有一种假说是融合理论:阳性脂质体与细胞结合后,脂质体膜和细胞膜表面重合部分发生融合,将DNA释放到胞浆中。Wrobel等曾以肝癌细胞G2(Hep G2)和中国仓鼠卵巢(C HO) 细胞为靶细胞,研究了脂质体与细胞的融合过程, 证明内吞作用是融合的关键。在三磷酸腺苷(ATP) 耗竭剂和高渗介质等抑制内吞作用的物质存在下,脂质体只能与细胞表面结合,不能实现内吞作用,而此时转染效率较无抑制剂的对照组相比低了许多。Leventis等发现阳离子脂质体与细胞融合活性和转染率不一致,证明融合机制不是其转运的主要渠道。所以,人们认为细胞对阳性脂质体-DNA 复合物的摄取主要通过内吞作用来实现的。

2.3 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在细胞内释放DNA的机制

Hopkins等指出阳离脂质体-DNA 复合物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lysome) 膜融合,主要分布于核周高度有序的管状结构中,如核内体(endosome) 中,含有阳离子脂质体–DNA 复合物的核内体膜极不稳定,可以释放出复合物。Farhood等在研究中也发现溶菌酶试剂氯醛的存在会抑制DNA向细胞的传递过程,因此,认为脂质体的主要功能是使内吞小泡去稳定化,将DNA释放到细胞中。

3 影响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效率的因素

3.1 阳性脂质体与DNA的电荷比例

Huebner等应用冷冻蚀刻电镜技术(cryo and freeze-fracture electronic micr oscopy)发现,阳性脂质体与DNA的电荷比例决定了复合物的结构和大小,电

荷比例有0.2的差距,其复合物的结构、大小都有很大差异。不加DNA 的情况下,脂质体是单层囊泡(unilamellar vesicles)形式存在,其直径为65nm(±1 8nm)。当DNA的比例较少时,复合物多以多层囊泡聚合物(multilamellar co mplex)形式存在,其直径较单层囊泡要大的多。当DNA的比例较高时,复合物多以DNA包被的单层囊泡(DNA-coated,and fused DNA-coated,unilamella r vesicles)结构存在,也有少量寡聚复合物(cluster of DNA-coated vesicle),其大小较多层囊泡聚合物小的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其吸收大小各异颗粒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根据具体情况准备适宜的脂质体-DNA复合物对于转染效率是很重要的。

3.2 细胞的状态

维持转染细胞的生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细胞要处于健康旺盛状态。常规的细胞操作是包括分瓶的传代(passage),每次传代以1:3到1:5的比例分瓶,具体的传代间隔时间以细胞的生长周期来决定。同时转染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一般,细胞铺满瓶底50%~70%为宜,注意在转染时培养瓶内细胞不能长满。

3.3 血清

血清中的载脂蛋白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脂肪酸链运动的自由度降低, 双

分子层堆积特性改变和脂质从脂质体转移到载脂蛋白上, 使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增加, 最终破裂。其次血清白蛋白、抗磷脂抗体和可溶性脂交换蛋白也可引起脂质体膜的不稳定。DNA -脂质体复合物同细胞通常是在无血清环境下作用的, 如果部分转染要在一定百分比的血清浓度下才能完成, 但脂质体-DNA 复合物仍

必须在无血清的条件下形成。若在脂质体-DNA 复合物形成过程中血清存在的话,将会降低转染的表达活力, 这可能是由于复合物同带负电荷的血清蛋白结合,

电荷被中和的缘故, 但当脂质体-DNA 复合一旦形成, 影响就不那么明显。

3.4 载体

在实施转染的过程中, 选择适合的转染载体如同选择恰当的细胞株和培养条件一样重要。载体包括质粒、通常认为的嵌合体、杂交细菌或杂交细胞, 有时也包括病毒序列。完成转染过程后, 一些基因顺序允许载体在细菌(如普通的大肠杆菌) 中复制以增殖足够量的DNA; 另外的一些序列则是在真核细胞中克隆化

的转基因表达所必需的。一类载体能在真核细胞内成指数倍复制,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它们只能用于暂时性的表达; 另一类不在真核细胞内复制的载体可同时应用于暂时的和稳定的表达。使用自发性复制的质粒, 在真核细胞中允许非指数复制, 这就可能不通过整合作用而得到稳定的表达。

3.5 阳性脂质体的阳性成分

许多研究表明,阳性脂质体的阳性成分对于基因的转染率有很大影响。Claire 等以几种不同的阳性脂质体介导质粒DNA pSV-CAT 转染3T3 脂肪细胞,以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 活性代表转染率,结果表明转染率依次为:LipofectAMI NE > DOGS > DOTAP >Lipofectin。Cheng 等以阳性脂质体-DNA-转铁蛋白介导β-半乳糖苷酶基因转染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 ,转染相对有效性为DC-C hol > LipofectAMINE。由Pinnaduwage 等合成的DTAB , TTAB ,CTAB 介导的基因转染率低于Lipofectin。

4. 阳性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阳性脂质体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传递载体,具有下列优点: ①可防止核酸被体内物质降解,可将其特异性传递到靶细胞中。②无毒、无免疫原性,具有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③易于制备,使用方便,可将大的DNA 片断转运到细胞中。④基因转染率高,离体细胞可以瞬间表达外源基因。目前,阳性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随着转染机制的阐明,这一全新的技术在今后的基因治疗领域中将发挥其无穷的潜力。

制作方法一二:

(1)Lipids and lipid vesicles

Egg-phosphatidyl-choline (egg-PC),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PP C),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MPC) and cholesterol (Chol) were o btained from Avanti Polar Lipids, Inc. (Alabaster, AL) and stored in chlor oform. All lipids were used without further purification. High graded mica was purchased from Ted Pella, Inc. (Redding, CA). Pure water was obta ined with a MilliQ system (Millipore, Beford, MA). One of methods for pr eparing supported bilayers is by fusion of vesicles. Large unilamellar vesi

cles (LUV) were prepared by the freeze-thaw extrusion method. The lipid s, dissolved in choloform, were dried to a thin film under a stream of nit rogen, and were dried overnight in vacuum for the solvent to completely evaporate. The lipid film was then hydrated and mixed by vortex. After six freeze-thaw cycles the suspension was passed through the lores of a polycarbonated membrane (200nm, Avanti Polar Lipids Inc.) with the aid of a lipid extruder (Avanti Polar Lipids Inc.). Vesicle solutions were mad e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n diluted to the desired concentration in a 10mM MgCl2 solution.

(2)ILS Method

Another method for preparing supported bilayers in the experiment is by depositing two monolayers onto mica substrate. The first monolayer is de posited by inverse-LS method 6. Mica, which have a hydrophilic surface, was submerged just below the subphase surface before the monolayer was spread. Monolayer was then spread and compressed to the desired surface pressure. The subphase was aspirated out of the trough to slo wly lower the subphase level. Eventually the subphase level reached the mica's edge, causing the first monolayer with same domain patterns as on subphase deposited on mica. With the first monolayer on mica, the s urface was then hydrophobic. LS method, which required a hydrophobic surface, was used to deposit the second monolayer on mica. The final b ilayer are composited by two monolayers with its' own domain patterns, which are not necessarily totally coincided. The mica was wetted all the time during deposition. After depositing the second monolayer, the mica was still immersed under subphase, a Teflon receiver was used to hold the mica with water, and flipped above subphase in order to prevent rea rrangement on bilayers.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注:自己总结的留着看的,没有发表过。只希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看看)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Hieff Trans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亲手整理)

Hieff TransTM 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 产品描述 Hieff Trans TM 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是一种多用途的脂质体转染试剂,适用于DNA 、RNA 和寡核苷酸的转染,对大多数真核细胞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其独特的配方使其可直接加入培养基中,血清的存在不会影响转染效率,这样可以减少去除血清对细胞的损伤。转染后不需要除去核酸-Hieff Trans TM 复合物或更换新鲜培养基,也可在4~6小时后除去。 Hieff Trans TM 以无菌的液体形式提供。通常情况下对于 24 孔板转染,每次用1.5μl 左右,则1ml Hieff Trans TM 约可做660次转染;对于6孔板,每次用6μl 左右,则1ml Hieff Trans TM 约可做160 次转染; 运输与保存方法 冰袋(wet ice )运输。产品4oC 保存,一年有效。不可冷冻! 注意事项 1)Hieff Trans TM 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要求细胞铺板密度较高,以90%-95%为佳,这有助于减少阳离子脂质体细胞毒性造成的影响;如果你研究的基因要求比较长的表达时间,比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或者细胞表面蛋白,最好选择细胞铺板密度要求较低的转染试剂,不适合用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 2)Hieff Trans TM 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可用于有血清培养基的转染,并且转染前后不需要换培养基。但是,制备转染复合物时要求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DNA 和转染试剂,因为血清会影响复合物的形成。另外,要检测所用的无血清培养基与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的相容性,已知CD293, SFMII, VP-SFM 就不相容。 3)转染的时候培养基中不能添加抗生素。 4)使用高纯度的DNA 或RNA 有助于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质粒中的内毒素是转染的大敌。 5)阳离子脂质体应该在4度保存,要注意避免多次反复长时间开盖,因为可能会导致脂质体氧化而影响转染效率。 6)初次使用应优化DNA 浓度和阳离子脂质体试剂量以得到最大的转染效率。DNA 和转染试剂的比例,通常推荐是1:2-1:3,比如24孔板内接种0.5-2×105个细胞,使用0.5 μg DNA 和1-1.5 μl 转染试剂。通过调整DNA/Hieff Trans TM 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比例优化转染效率,保证细胞密度大于90%,DNA (μg ): Hieff Trans TM (μl )比值在1:0.5-1:5。 操作流程(以24孔板为例,其他培养板加样体积请参考表一) 【注】:转染试剂使用量受细胞类型及其他实验条件影响,建议初次使用时设置梯度进行优化最佳使用量。 贴壁细胞:转染前一天(20-24小时),胰酶消化细胞并计数,细胞铺板(不含抗生素),使其在转染时密度为90-95%(0.5-2 × 105 cells/well for a 24-well plate )。 c c l 整 理

脂质体转染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大全

脂质体转染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大全 细胞转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基因枪、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病毒介导的转染等,理想的细胞转染方法是具有高转染效率、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小等,本文主要介绍细胞转染常用的方法-脂质体转染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等。 脂质体(lipofectin regeant,LR)试剂是阳离子脂质体N-[1-2,3-Dioleyoxy,Propyl]-n, n,n-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DOTMA)和Dioleoyl photidye-thanolamine(DOPE)的混合物[1:1(w/w)]。它适用于把DNA转染入悬浮或贴壁培养细胞中,是目前条件下最方便的转染方法之一。转染率高,优于磷酸钙法,比它高5~100倍,能把DNA和RNA转染到各种细胞。 用LR进行转染时,首先需优化转染条件,应找出该批LR对转染某一特定细胞适合的用量、作用时间等,对每批LR都要做:第一,先要固定一个DNA的量和DNA/LR混合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时间,DNA可从1~5μg和孵育时间6小时开始,按这两个参数绘出相应LR需用量的曲线,再选用LR和DNA两者最佳的剂量,确定出转染时间(2~24小时)。因LR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转染时间以不超过24小时为宜。 细胞种类:COS-7、BHK、NIH3T3、Hela和Jurkat等任何一种细胞均可作为受体细胞。 一、脂质体(liposome)转染方法原理 脂质体(liposome)转染方法原理:脂质体((Iiposome)作为体内和体外输送载体的工具,已经研究的十分广泛,用合成的阳离子脂类包裹DNA,同样可以通过融合而进人细胞。使用脂质体将DNA带人不同类型的真核细胞,与其它方法相比,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重复性。 中性脂质体是利用脂质膜包裹DNA,借助脂质膜将DNA导入细胞膜内。带正电的阳离子脂质体,DNA并没有预先包埋在脂质体中,而是带负电的DNA自动结合到带正电的脂质体上,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经过内吞被导入细胞。 二、脂质体转染操作步骤 1、操作步骤[方法一]: (1)细胞培养:取6孔培养板(或用35mm培养皿),向每孔中加入2mL含1~2×105个细胞培养液,37℃CO2培养至40%~60%汇合时(汇合过分,转染后不利筛选细胞)。 (2) 转染液制备:在聚苯乙稀管中制备以下两液(为转染每一个孔细胞所用的量)A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1-10μg DNA,终量100μL,B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2-50μgLR,终量100μL,轻轻混合A、B液,室温中置10-15分钟,稍后会出现微浊现象,但并不妨碍转染(如出现沉淀可能因LR或DNA浓度过高所致,应酌情减量)。 (3)转染准备:用2mL不含血清培养液漂洗两次,再加入1mL不含血清培养液。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Bangh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年Ryman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休,粒径约在400~1000nm;大单室脂质,粒径约为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W总 x 100 式中W总——脂质体混悬液中总的药物量。W游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药物量。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有多种,如磷脂质的种类,组成比例,制备方法及介质的离子强度等。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常用凝胶为Sephadex G50、Gl00或Sephrous4B、6B)、超速离心法、透析法、超滤膜过滤法等,根据条件加以选择。 脂质体的制法有多种,可按药物性质或需要进行选择。薄膜分散法是一种经典的制备方法,它可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可得到小单室脂质体。此法特点是操作简便,但包封率较低。注入法,根据所用溶解磷脂质的溶剂,可分为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和脂溶性药物及抗氧剂等溶于适量的乙醚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0~65°C水性溶液中,蒸去乙醚,即可形成脂质体。此法适于实验室小量制备脂质体。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脂质体混悬液一般可保留10%乙醇。反相蒸发法,是制备大单室脂质体的方法,此法包封率高。冷冻千燥法,适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脂质体。熔融法,此法适于制备多相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稳定,可加热灭菌。本实验乙醚注入法制备安定脂质体,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钙黄绿素脂质体。

Hieff Trans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说明书

Hieff Trans 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说明书 产品描述 Hieff Trans 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是一种多用途的脂质体转染试剂,适用于DNA、RNA 和寡核苷酸的转染,对大多数真核细胞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其独特的配方使其可直接加入培养基中,血清的存在不会影响转染效率,这样可以减少去除血清对细胞的损伤。转染后不需要除去核酸-Hieff Trans TM复合物或更换新鲜培养基,也可在4~6小时后除去。 Hieff Trans TM以无菌的液体形式提供。通常情况下对于 24 孔板转染,每次用1.5μl左右,则1ml Hieff Trans TM约可做660次转染;对于6孔板,每次用6μl左右,则1ml Hieff Trans TM约可做160 次转染; 运输与保存方法 冰袋(wet ice)运输。产品4oC保存,一年有效。不可冷冻! 注意事项 1)Hieff Trans 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要求细胞铺板密度较高,以90%-95%为佳,这有助于减少阳离子脂质体细胞毒性造成的影响;如果你研究的基因要求比较长的表达时间,比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或者细胞表面蛋白,最好选择细胞铺板密度要求较低的转染试剂,不适合用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 2)Hieff Trans 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可用于有血清培养基的转染,并且转染前后不需要换培养基。但是,制备转染复合物时要求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DNA和转染试剂,因为血清会影响复合物的形成。另外,要检测所用的无血清培养基与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的相容性,已知CD293, SFMII, VP-SFM 就不相容。 3)转染的时候培养基中不能添加抗生素。 4)使用高纯度的DNA或RNA有助于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质粒中的内毒素是转染的大敌。 5)阳离子脂质体应该在4度保存,要注意避免多次反复长时间开盖,因为可能会导致脂质体氧化而影响转染效率。 6)初次使用应优化DNA浓度和阳离子脂质体试剂量以得到最大的转染效率。DNA 和转染试剂的比例,通常推荐是1:2-1:3,比如24孔板内接种0.5-2×105个细胞,使用0.5 μg DNA 和1-1.5 μl 转染试剂。通过调整DNA/Hieff Trans TM脂质体核酸转染试剂比例优化转染效率,保证细胞密度大于90%,DNA(μg): Hieff Trans TM(μl)比值在1:0.5-1:5。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失,当双分子层通过相变温度时,被封闭的水溶性标示物的漏出量增加。 脂质体的相变行为决定了脂质体的通透性、融合、聚集及蛋白结合能力,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至于药物在脂质体中的负载定位,其取决于所载药物的性质,见下图。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 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 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 Banghan 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 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 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 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 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 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 磷脂分子定向排列, 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 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 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 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 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 多室(层脂质休, 粒径约在 400~1000nm; 大单室脂质, 粒径约为 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 W总 x 100

脂质体转染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总

脂质体转染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大全 日期:2012-06-25 来源:互联网作者:青岚点击:3644次 摘要: 细胞转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基因枪、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病毒介导的转染等,理想的细胞转染方法是具有高转染效率、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小等,本文主要介绍细胞转染常用的方法-脂质体转染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等。 找产品,上生物帮>> >> 细胞转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基因枪、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病毒介导的转染等,理想的细胞转染方法是具有高转染效率、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小等,本文主要介绍细胞转染常用的方法-脂质体转染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等。 脂质体(lipofectin regeant,LR)试剂是阳离子脂质体N-[1-2,3-Dioleyoxy,Propyl]-n,n,n-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DOTMA)和Dioleoyl photidye-thanolamine(DOPE)的混合物[1:1(w/w)]。它适用于把DNA转染入悬浮或贴壁培养细胞中,是目前条件下最方便的转染方法之一。转染率高,优于磷酸钙法,比它高5~100倍,能把DNA和RNA转染到各种细胞。 用LR进行转染时,首先需优化转染条件,应找出该批LR对转染某一特定细胞适合的用量、作用时间等,对每批LR都要做:第一,先要固定一个DNA的量和DNA/LR混合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时间,DNA可从1~5μg和孵育时间6小时开始,按这两个参数绘出相应LR需用量的曲线,再选用LR和DNA两者最佳的剂量,确定出转染时间(2~24小时)。因LR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转染时间以不超过24小时为宜。 细胞种类:COS-7、BHK、NIH3T3、Hela和Jurkat等任何一种细胞均可作为受体细胞。 一、脂质体(liposome)转染方法原理 脂质体(liposome)转染方法原理:脂质体((Iiposome)作为体内和体外输送载体的工具,已经研究的十分广泛,用合成的阳离子脂类包裹DNA,同样可以通过融合而进人细胞。使用脂质体将DNA带人不同类型的真核细胞,与其它方法相比,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重复性。 中性脂质体是利用脂质膜包裹DNA,借助脂质膜将DNA导入细胞膜内。带正电的阳离子脂质体,DNA并没有预先包埋在脂质体中,而是带负电的DNA自动结合到带正电的脂质体上,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经过内吞被导入细胞。 二、脂质体转染操作步骤 1、操作步骤[方法一]:

脂质体转染

二、脂质体转染操作步骤1、操作步骤[方法一]: (1)细胞培养:取6孔培养板(或用35mm培养皿),向每孔中加入2mL含1~2×105个细胞培养液,37℃CO2培养至40%~60%汇合时(汇合过分,转染后不利筛选细胞)。 (2) 转染液制备:在聚苯乙稀管中制备以下两液(为转染每一个孔细胞所用的量)A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1-10μg DNA,终量100μL,B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2-50μgLR,终量100μL,轻轻混合A、B液,室温中置10-15分钟,稍后会出现微浊现象,但并不妨碍转染(如出现沉淀可能因LR或DNA浓度过高所致,应酌情减量)。 (3)转染准备:用2mL不含血清培养液漂洗两次,再加入1mL不含血清培养液。 (4)转染:把A/B复合物缓缓加入培养液中,摇匀,37℃温箱置6~24小时,吸除无血清转染液,换入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 (5)其余处理如观察、筛选、检测等与其它转染法相同。注意:转染时切勿加血清,血清对转染效率有很大影响。 2、快速脂质体转染法操作步骤如下[方法二]: (1)以5×105细胞/孔接种6孔板(或35mm培养皿)培养24小时,使其达到50~60%板底面积。 (2)在试管中配制DNA/脂质体复合物方法如下:①在1mL无血清DMEM中稀释PSV2-neo 质粒DNA或供体DNA。②旋转1秒钟,再加入脂质体悬液,旋转。③室温下放置5~10分钟,使DNA结合在脂质体上。 (3) (3)弃去细胞中的旧液,用1mL无血清DMEM洗细胞一次后弃去,向每孔中直接加入1mL DNA/脂质体复合物,37℃培养3~5小时。 (4)再于每孔中加入20%FCS的DMEM,继续培养14~24小时, (5)吸出DMEM/DNA/脂质体混合物加入新鲜10%FCS的DMEM,2mL/孔,再培养24~48小时。 (6)用细胞刮或消化法收集细胞,以备分析鉴定。 (7) 3、稳定的脂质体转染方法如下:(1)接种细胞同前,细胞长至50%板底面积可用于转染。(2)DNA/脂质体复合物制备转染细胞同前(2)、(3)步骤。(3)在每孔中加入1mL、20%FCS 的DMEM,37℃培养48小时。(4)吸出DMEM,用G418选择培养液稀释细胞,使细胞生长一定时间,筛选转染克隆,方法参照细胞克隆筛选法 细菌粘附侵入实验 1、将细胞按1.0×10? cells/ml的量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1ml,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3天直至细胞均勾铺满孔底,长满单层的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之间接触紧密,形成该细胞所特有的紧密连接。 2、实验前一天取E.coli菌株接种于含有相应抗生素的BHI培养基中,于37°培养箱中静置培养过夜。 3、取长满单层的HBMEC细胞,用预热的WXM培养基轻柔地将细胞洗3遍,以去除培养基中的双抗。 4、然后每孔中加入400μL培养基,于37°温箱中 5、静置期间取过夜培养的细菌,3000r/min离心5min收集菌体。弃去培养基,将菌体沉淀重悬于1mlXM培养基中。并用培养基调整菌液的OD???至0.2约为1.0×10? CFU/ml。 6、分别向24孔板中每孔细胞加入100μL细菌悬液(10?CFU,MOI约为100,使总体积达到500μL。轻轻晃动24孔板使细菌均勾分散。(若为侵入实验,则将24孔板于水平离心机中,1000r/min离心5min促使细菌与细胞的接触;若为粘附实验,则该步离心省略。

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及其设备制作方法和应用与相关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旋转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所述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具有表征特性优良、包封率高、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好和抗氧化活性强的特征,显著提高了 对虾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且合成率较高,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 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 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胆固醇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4~8,优

选为1:5~7,更优选为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虾青素的质量占胆固醇与磷脂总质量的比例为0.5~2.5:210,优选为1: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控制缓冲液pH 为6.0~8.0,优选缓冲液pH为7.0~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后,还对混悬液进行超声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的条件为:超声功率50~70KHZ,超声温度25~30℃,超声时间20~4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控制减压蒸发的条件为:真空度0.08~0.1MPa,温度-10~-13℃;S2控制溶解分散均匀的条件为:温度37~40℃,转速100~ 200r/min,时间1~2h。 9.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3%~95%;粒径大小为100~188nm;分散指数为0.02~0.04。 10.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在制备虾饲料中的应用。 技术说明书

脂质体的制备概要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脂质体(liposome)在细胞 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2.掌握采用超声波法、冰冻干燥法 和冻融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 质体的方法并了解该技术在细胞 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脂质体(liposome)的制备技术,一般采用超声波法、振荡法、乙醚蒸发法、去污剂透析法、冰 冻干燥法和冻融法等。制备方法 不同,所得脂质体结构、大小不 同,性质和用途也就不同(表15-1)。

种类制备方法大小(m) 特性 多层大脂质体(MLV) 乙醚蒸发法、醇醚水 法、振荡法、液相快 速混合振荡法 0.1~50 易制备,包被物释放 速度慢 单层小脂质体(SUV) 直接超声波法、溶剂 超声波法、乙醚注射 法 0.02~0.05 体积小,适合包被离 子、小分子药物等 单层大脂质体(LUV) 递相蒸发法、去污剂 (胆酸纳等)透析法、 冰冻干燥法 0.05~0.5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大分子药物及细胞融 合 单层巨大脂质体(GUV) 冻融法5~30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除菌处理较难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冻融法、冰冻干燥 法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超声波法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作用下,磷脂类双亲媒性分子被打碎为分子或分子团,并自动重新排布成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囊泡。冻融法是在超声波法形成的小脂质体基础上,通过冷冻和融解过程使其破裂,重组为大体积脂质体,在通过透析时膜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而膨胀为更大体积的脂质体。冰冻干燥法语原理与冻融法基本一致,只在处理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超声波清洗机、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荧光 分光光度计、漩涡混合器、核酸蛋白检测仪、柱层析装置、冰冻干燥机。 2.试剂 1)磷脂液:100mg经丙酮-乙醚法纯化的卵磷 脂,57.2mg胆固醇,溶于1ml氯仿。 2)荧光液:钙黄绿素(calcein)47mg溶于 100ml Tris缓冲液。 3)Tris 缓冲液:称取Tris 0.12g,EDTA 0.288mg,溶于80ml去离子水中,用0.1 mol/L 盐酸调Ph7.2,再加水至100ml。

贴壁细胞的脂质体转染

一、实验材料 1、宿主细胞CHO(贴壁细胞) 2、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公司) 3、6孔细胞培养版 4、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GIBICO) 5、转染级质粒 二、实验步骤 invitrogen的LIPOFECTAMINE 2000说明书上列举了24孔、12孔、6孔……板的实验体系,因为需要转染的细胞量大,所以一直采用的是6孔版做的转染。以下是以6孔板为例说明一下我的体系和方法吧! 1、转染前一天,以合适的细胞密度接种到6孔培养板上。(我的接种密度是 3~4*105/ml.)转染时,细胞要达到90~95%的融合。 2、溶液1:240ul 无血清培养基 + 10 ul lipofectamine 2000 per well (总体积250 ul)(温育5min) 3、溶液2:X ul 无血清培养基 + 4 ug 质粒 per well(总体积250 ul) 4、将溶液1与溶液2混合,室温下置20min。 5、与此同时,将6孔板中的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冲洗细胞两遍后,加入2ml 无血清培养基。 6、将溶液1与溶液2的混合液逐滴加入孔中,摇动培养板,轻轻混匀。在37℃,5%的CO2中保温5~6小时。 7、6小时后,更换含有血清的全培养基,在37℃,5%的CO2中48~72h检测转染水平。 8、如果做稳定转染,换全培养基培养后24h,即可以1:10或更高的稀释比例(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接种到新的培养基。 三、个人经验: 我觉得贴壁细胞的脂质体转染还是很容易的,有了经验之后,现在做转染得心应手,转染前后细胞的形态几乎不发生变化,几乎没有细胞死亡。转染率很高。以下是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 1.细胞的状态。这点非常重要,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让细胞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再做。有文献说传代不要超过17代。我总是在细胞复苏后的3代左右做,那时细胞状态最好,不要用传了很多代的细胞去做,细胞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了。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的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穆筱梅,梁世强 【摘要】介绍了目前常用脂质体的两大类制备方法:被动载药法和主动载药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被动载药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包封率高且不易泄露;而主动载药法适于两亲性药物。 【关键词】脂质体;被动载药;主动载药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提高药物疗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及靶向作用的特点。三十多年来,人们就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脂质体是由磷脂分子在水相中通过疏水作用形成的,因此制备脂质体所强调的不是膜组装,而是如何形成适当大小、包封率高和稳定性高的囊泡。制备的方法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可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并且结构也不尽相同。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 被动载药法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 1.1 薄膜分散法 此法最初由Bangham 等报道,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这种方法对水溶性药物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但是脂质体粒径在0.2~5 μm 之间,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或者通过挤压使脂质体通过固定粒径的聚碳酸酯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 1.2 超声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 1.3 冷冻干燥法 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1978 年Vanleberghe 等首次报道采用冷冻干燥法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脂质体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初步干燥及二次干燥 3 个过程。冻干脂质体可直接作为固体剂型,如喷雾剂使用,也可用水或其它溶剂化重建成脂质体混悬液使用,但预冻、干燥和复水等过程均不利于脂质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在冻干前加入适宜的冻干保护剂,采用适当的工艺,则可大大减轻甚至消除冻干过程对脂质体的破坏,复水后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包封率等均无显著变化。单糖、二糖、寡聚糖、多糖、多元醇及其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都可以用做脂质体冻干保护剂,其中二糖是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常用的有海藻糖、麦芽糖、蔗糖及乳糖。本法适于热敏型药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但成本较高。陈建明等[1]以大豆磷脂为膜材,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采用冻干法制备了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0.615 1 μm ,包封率98.5%。林中方等[2]采用冻干法制备了鬼臼毒素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 1.451 μm ,包封率72.3%,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脂质体复水化后粒径分布不够均匀。 1.4 冻融法 此法首先制备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然后冷冻。在快速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的形成,使形成的脂质体膜破裂,冰晶的片层与破碎的膜同时存在,此状态不稳定,在缓慢融化过程中,暴露出的脂膜互相融合重新形成脂质体。何文等[3]分别用反相蒸发法、乳化法和冻融法制备了甲氧沙林脂质体。通过研究发现,冻融法制备的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但是粒径最大。反复冻融可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王健松[4]

纳米脂质靶向载药体的合成及应用

纳米脂质靶向载药体的合成及应用 摘要纳米脂质体是一种靶向药物载体,能克服药物在体内输送过程中所遇到的多种生理障碍,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目前,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主动载药法和被动载药发等,由于其结构与生物体的结构相似,从而被广泛用于肿瘤药物载体,基因和激素等药物载体方面,大幅提高了药物靶向性能。 关键词纳米脂质体,靶向载药,药物控制系统 1 前言 癌症在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今由于恶性肿瘤而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而我们却仍然对其没有很好治疗办法。临床上大多还是采用化学药物治疗,其给药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大,药物很难到达指定的地点,发挥出应有的治疗作用[1]。 因此,利用具有特异性的药物载体将药物传递至感染了肿瘤的目标器官、组织和细胞,开发出新型的药物载体和给药技术及传递系统具有重要的药学价值和重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早日克服肿瘤这一世界难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新型的药物载体主要有微胶囊、脂质体、β-环糊精包含物、微球剂与磁性微球、琼脂聚糖小珠等[2]。其中,脂质体是一种研究的最为成熟且备受推崇的药物载体,可以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具有类细胞结构的微粒中,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纳米化能克服药物在体内输送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生理屏障,将药物送到特定的靶位,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2 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 现代药物治疗学不但要求药物能够以一定的速率释放出来,而且要求药物尽可能的集中到所需的靶向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载药纳米颗粒由于药物载体材料的种类和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速度,调整药物载体的材料种类和配比,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制备出具有缓释特性的载药纳米粒。载药纳米颗粒一般具有:粒径较小;稳定;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一定的释放药物的速度;体内循环时间较长;有符合临床要求的粘度、渗透性等优点[3]。 纳米脂质体颗粒粒径一般在几十纳米到数微米之间,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脂质体载药体系可缓释药物,增加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的治疗系数,并且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纳米脂质体载药具有很多的优点:①纳米微粒小的尺寸效应,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具有特异性;②修饰的药物载体脂质体可以延长在血液中的半衰期;③载药纳米微粒可以缓释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④纳米药物具有稳定性,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