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 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 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 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 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

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直接水合后,即形成MLV,体积通常较为庞大,脂质含量较高。MLV 的脂双层数,一般在五层以上;小于五层的MLV 又称为oligo-lamellar liposomes 或pau cilamellar vesicle。

(2)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 ( LUV) 则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微脂体,一般指1000 nm 等级(250-2500 nm 或更大)的微脂体,动物细胞便是一种LUV。(3) Intermediate-sized Unilamellar Vesicle (IUV) 也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微脂体,一般指100 nm 等级(25-250 nm)的微脂体。不过,目前一般文献已经很少使用IUV,而是将它并入SUV 中。

(4)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 (SUV)是单层脂双层所构成的小微脂体,早期的分类指特定磷酸脂所能够成的最小微脂体(一般以超音波震荡制成)。如egg PC 以生理食盐水(normal saline) 水合的SUV 是15 nm;DPPC 则是25 nm。制备微脂体最传统的方法是薄膜摇振法。如今已经发展出非常多种制备微脂体的方法,包括:

1.) 薄膜摇振法(Thin film method; Hand-shaking method):又称做Bangham’s method,将脂质以有机溶剂如氯仿(chloroform)、甲醇(methanol)及乙醇(e thanol)等溶解,均匀混合后,利用旋转真空干燥机(rotary evaporator) 使圆底瓶

内的溶剂挥发之后,即可在瓶壁上形成均匀的脂质膜,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将欲包覆物质的水溶液和脂质膜混合,用手左右摇动,将瓶壁上的脂质膜振下来,脂质在水溶液中即会自动形成MLV。

2.) 冷冻-再解冻(freez-thaw)、均质(homogenization)及超音波震荡法(sonication method):利用微脂体破裂后会再自行密合的特性,以机械性的力量均质或超音波震荡的方式,或者多次冷冻、再解冻的方式,造成微脂体的破裂及重组再密合,最后可形成大小较均匀的单层微脂体。

3.) 反相蒸发法(Reverse phase evaporation method):以有机溶剂溶解高浓度的脂质,快速混入对于脂质量而言体积极少的药品水溶液,将两者混合均匀后再以旋转真空干燥机使有机溶剂挥发,形成包覆率较高的微脂体。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包覆较为稀少或是较珍贵的药品及蛋白质。

4.) 有机溶剂注射法(solvent injection)和清洁剂透析法(detergent dialysis):利用有机溶剂和清洁剂溶解脂质,与准备包覆的水溶液混合形成微脂体后,以透析法除去有机溶剂和清洁剂。

5.) 滤膜挤出法(Extrusion ):可将上述方法制成的微脂体,改变成所需粒径大小的单层微脂体。MLV或LUV置于挤压器(extruder)中,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以氮气或氩气加压,即能将粒径较大的微脂体挤成接近滤膜孔径大小的微脂体。重复挤压数次后,即可制造出所需粒径大小且粒径分布范围相当窄的微脂体。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微脂体可将粒径大小控制到一百奈米以下。

微脂粒在体内之举止,依其本身的型态、粒径、脂质组成、表面电荷及服用者的生理状况、投药部位等而有很大差异。微脂粒于静脉注射后,在血液中至少与两类血浆蛋白发生作用,1)所谓调理素(opsonins)可附着于微脂粒表面,促使

其被RES之吞食细胞噬食。2)高密度脂蛋白(HDL)袭击微脂粒,藉phosphat idylcholine transferase活性蛋白之助,抽掉微脂粒上之磷脂分子,使微脂粒破洞或崩溃,内容物漏出。此二作用皆导致微脂粒在体内之半减期缩短。目前已研究出几种改善之道以延长微脂粒在血液循环中之半减期,此种微脂粒称为长命微脂粒(stealth liposomes)。

微脂粒的表面可设法接上抗体或受质,在体内发挥指向功能。针对目标细胞膜上的特殊抗原或受体,将对应抗体或受质分子接在微脂粒上,可使绝大部份的微脂粒聚集至目标细胞。

微脂粒与细胞作用的机制有数种:1)膜组成交换(intermembrane transfer):即微脂粒膜的组成与细胞膜的组成中有一部份互相交换;2)吸着(adsorption):微脂粒附着于细胞膜;3)膜融合(fusion):微脂粒与细胞膜融合,将包容物送进细胞内;4)吞食(phagocytosis, endocytosis):微脂粒被细胞吞食。欲使微脂粒依期望之机制与细胞作用,则要设计微脂粒。

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 介导转染核酸进入真核细胞的方法是从8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具创新性的、高效的转染(transfection) 技术。阳性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 ,又称阳离子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positively charged lipo some) ,是一种本身带有正电荷的脂质囊泡。它可作为荷负电物质的传递载体,特别适用于蛋白质、多肽和寡核苷酸类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 NA) 等,所以在基因治疗方面有独特应用,近年来,成为在体外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重要手段。阳性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可将外源基因导入任意种类哺乳动物的原代细胞或连续培养的细胞,在贴壁培养体系和悬浮培养体系中均能应用,并且能得到顺时表达(transient expression)和稳定表达(stable expr

ession)的细胞株。

1.阳性脂质体的组成

绝大多数阳性脂质体是由一种中性磷脂和一种或多种阳性成分组成。中性磷脂和阳性成分都是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基团,其分子间相互间隔定向排列形成类脂双分子层。其中,中性磷脂起到稳定双层膜和降低阳性成分毒性的作用,同时提供阳性脂质的细胞渗透功能。阳性成分是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两性分子,多为双链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为整个脂质体提供正电荷,有很强的细胞膜去稳定化作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阳性成分有以N-[1-(2,3-二油酰氧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DOTMA)、3β-[ N-( Nˊ, Nˊ-二甲基胺乙基) 胺基甲酰基]胆固醇(DC-Chol)、2,3-二油酰氧-N-[2(精胺羧基酰胺)乙基]-N,N-二甲基-1-丙基-三氟乙酸铵(DOSPA)、1 ,2-二油酰氧丙基-N,N,N-三甲基溴化铵(DOTAP)等,具有体外稳定性好,体内可被生物降解的特点,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2.阳性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的作用机制

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过程中,阳性脂质体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与DNA形成脂质体-DNA复合物(2)与细胞膜的作用(3)将DNA释放到细胞中。

2.1 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的形成

最初人们认为,阳性脂质体的表面带正电荷,能被核酸中带负电荷的磷酸根所吸附,这样通过阳性脂质体的介导,可以把核酸物质结合到细胞膜上。Gershon于1993年使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复合物的形成和结构特征。他认为,阳性脂质体最初结合到DNA分子上,在核酸分子上形成成束的囊泡聚合物。当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DNA 诱导的脂质体膜融合和脂质体诱导的DNA断裂同时发生,断裂后的DN

A分子被包封于重新形成的脂质体中。后来,Stefan Huebner等于1999年系统地阐述了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他指出,复合物的形成与脂质体/DNA 的电荷比例有密切联系。复合物有三种形式:(1)由DNA包裹的单层囊泡(2)由单层囊泡组成的寡聚复合物(3)多层囊泡聚合物。并且他提出“脂质体滚动”:当一个由DNA包裹的单层囊泡被另一个“模板”囊泡吸附,随即发生断裂,沿着“模板”囊泡“滚动”,依此类推,就形成了多层囊泡聚合物,这就解释了复合物缺口形成的原因。目前,这一观点已逐渐为广大研究者所认可。

2.2 细胞对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的摄取

最初的研究指出,最初的研究指出,对于带负电荷的核酸物质(DNA、RNA和寡核苷酸) ,主要是通过胞饮作用(endocytosis)进入靶细胞的。通过细胞内吞作用(e ndocytosis) ,将复合物包封于有衣小泡(coated vesicle) 内。进入细胞质后,有衣小泡形成内吞小泡(endosome),与其它细胞内囊泡融合,又将内吞物转送到溶酶体(lyso me)内,实现内吞作用介导的脂质体与细胞的融合。还有一种假说是融合理论:阳性脂质体与细胞结合后,脂质体膜和细胞膜表面重合部分发生融合,将DNA释放到胞浆中。Wrobel等曾以肝癌细胞G2(Hep G2)和中国仓鼠卵巢(CHO) 细胞为靶细胞,研究了脂质体与细胞的融合过程, 证明内吞作用是融合的关键。在三磷酸腺苷(ATP) 耗竭剂和高渗介质等抑制内吞作用的物质存在下,脂质体只能与细胞表面结合,不能实现内吞作用,而此时转染效率较无抑制剂的对照组相比低了许多。Leventis等发现阳离子脂质体与细胞融合活性和转染率不一致,证明融合机制不是其转运的主要渠道。所以,人们认为细胞对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的摄取主要通过内吞作用来实现的。

2.3 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在细胞内释放DNA的机制

Hopkins等指出阳离脂质体-DNA 复合物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lysome) 膜融合,主要分布于核周高度有序的管状结构中,如核内体(endosome) 中,含有阳离子脂质体–DNA 复合物的核内体膜极不稳定,可以释放出复合物。Farhood等在研究中也发现溶菌酶试剂氯醛的存在会抑制DNA向细胞的传递过程,因此,认为脂质体的主要功能是使内吞小泡去稳定化,将DNA释放到细胞中。

3 影响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效率的因素

3.1 阳性脂质体与DNA的电荷比例

Huebner等应用冷冻蚀刻电镜技术(cryo and freeze-fracture electronic microscopy)发现,阳性脂质体与DNA的电荷比例决定了复合物的结构和大小,电荷比例有0.2的差距,其复合物的结构、大小都有很大差异。不加DNA 的情况下,脂质体是单层囊泡(unilamellar vesicles)形式存在,其直径为65nm(±18nm)。当DNA的比例较少时,复合物多以多层囊泡聚合物(multilamellar complex)形式存在,其直径较单层囊泡要大的多。当DNA的比例较高时,复合物多以DNA 包被的单层囊泡(DNA-coated,and fused DNA-coated,unilamellar vesicles)结构存在,也有少量寡聚复合物(cluster of DNA-coated vesicle),其大小较多层囊泡聚合物小的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其吸收大小各异颗粒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根据具体情况准备适宜的脂质体-DNA复合物对于转染效率是很重要的。

3.2 细胞的状态

维持转染细胞的生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细胞要处于健康旺盛状态。常规的细胞操作是包括分瓶的传代(passage),每次传代以1:3到1:5的比例分瓶,具体的传代间隔时间以细胞的生长周期来决定。同时转染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一般,细胞铺满瓶底50%~70%为宜,注意在转染时培养瓶内细胞不能长

满。

3.3 血清

血清中的载脂蛋白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脂肪酸链运动的自由度降低, 双分子层堆积特性改变和脂质从脂质体转移到载脂蛋白上, 使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增加, 最终破裂。其次血清白蛋白、抗磷脂抗体和可溶性脂交换蛋白也可引起脂质体膜的不稳定。DNA -脂质体复合物同细胞通常是在无血清环境下作用的, 如果部分转染要在一定百分比的血清浓度下才能完成, 但脂质体-DNA 复合物仍必须在无血清的条件下形成。若在脂质体-DNA 复合物形成过程中血清存在的话,将会降低转染的表达活力, 这可能是由于复合物同带负电荷的血清蛋白结合, 电荷被中和的缘故, 但当脂质体-DNA 复合一旦形成, 影响就不那么明显。

3.4 载体

在实施转染的过程中, 选择适合的转染载体如同选择恰当的细胞株和培养条件一样重要。载体包括质粒、通常认为的嵌合体、杂交细菌或杂交细胞, 有时也包括病毒序列。完成转染过程后, 一些基因顺序允许载体在细菌(如普通的大肠杆菌) 中复制以增殖足够量的DNA; 另外的一些序列则是在真核细胞中克隆化的转基因表达所必需的。一类载体能在真核细胞内成指数倍复制,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它们只能用于暂时性的表达; 另一类不在真核细胞内复制的载体可同时应用于暂时的和稳定的表达。使用自发性复制的质粒, 在真核细胞中允许非指数复制,这就可能不通过整合作用而得到稳定的表达。

3.5 阳性脂质体的阳性成分

许多研究表明,阳性脂质体的阳性成分对于基因的转染率有很大影响。Claire 等以几种不同的阳性脂质体介导质粒DNA pSV-CAT 转染3T3 脂肪细胞,以氯

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 活性代表转染率,结果表明转染率依次为:LipofectAMIN E > DOGS > DOTAP >Lipofectin。Cheng 等以阳性脂质体-DNA-转铁蛋白介导β-半乳糖苷酶基因转染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 ,转染相对有效性为DC-Chol > LipofectAMINE。由Pinnaduwage 等合成的DTAB , TTAB ,CTAB 介导的基因转染率低于Lipofectin。

4. 阳性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阳性脂质体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传递载体,具有下列优点: ①可防止核酸被体内物质降解,可将其特异性传递到靶细胞中。②无毒、无免疫原性,具有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③易于制备,使用方便,可将大的DNA 片断转运到细胞中。④基因转染率高,离体细胞可以瞬间表达外源基因。目前,阳性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随着转染机制的阐明,这一全新的技术在今后的基因治疗领域中将发挥其无穷的潜力。

制作方法一二:

(1)Lipids and lipid vesicles

Egg-phosphatidyl-choline (egg-PC),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PPC), dimyris 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MPC) and cholesterol (Chol) were obtained from Avan ti Polar Lipids, Inc. (Alabaster, AL) and stored in chloroform. All lipids were use d without further purification. High graded mica was purchased from Ted Pella, I nc. (Redding, CA). Pure water was obtained with a MilliQ system (Millipore, Befo rd, MA). One of methods for preparing supported bilayers is by fusion of vesicle s.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LUV) were prepared by the freeze-thaw extrusion m

ethod. The lipids, dissolved in choloform, were dried to a thin film under a strea m of nitrogen, and were dried overnight in vacuum for the solvent to completely evaporate. The lipid film was then hydrated and mixed by vortex. After six free ze-thaw cycles the suspension was passed through the lores of a polycarbonated membrane (200nm, Avanti Polar Lipids Inc.) with the aid of a lipid extruder (Av anti Polar Lipids Inc.). Vesicle solutions were made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n diluted to the desired concentration in a 10mM MgCl2 solution.

(2)ILS Method

Another method for preparing supported bilayers in the experiment is by depositi ng two monolayers onto mica substrate. The first monolayer is deposited by inve rse-LS method 6. Mica, which have a hydrophilic surface, was submerged just bel ow the subphase surface before the monolayer was spread. Monolayer was then s pread and compressed to the desired surface pressure. The subphase was aspirate d out of the trough to slowly lower the subphase level. Eventually the subphase level reached the mica's edge, causing the first monolayer with same domain patte rns as on subphase deposited on mica. With the first monolayer on mica, the su rface was then hydrophobic. LS method, which required a hydrophobic surface, w as used to deposit the second monolayer on mica. The final bilayer are composit ed by two monolayers with its' own domain patterns, which are not necessarily t otally coincided. The mica was wetted all the time during deposition. After deposi ting the second monolayer, the mica was still immersed under subphase, a Teflon

receiver was used to hold the mica with water, and flipped above subphase in order to prevent rearrangement on bilayers.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8-甲氧补骨脂素(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对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予以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外搽,对照组予以普通8-MOP凝胶外搽,均2次/d,疗程共4个月,每月门诊复诊1次,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生化检测指标血清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另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76,P<0.05);生化指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两组CAT、GR、GSH-Px指标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A指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7%、12.24%,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标签:白癜风;抗氧化 白癜风(vtiligo)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进行性发展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症状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斑,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黑素细胞产生直接抑制或损害而诱发白斑[1,2]。补骨脂素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通过光敏反应发挥生物效应[3],但是系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局部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强[4,5]。近年来,脂质体以其高渗透性、高度靶向性等特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这些特性对白癜风的外用药物治疗非常有利。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以柔性纳米脂质体为载体,包裹8-甲氧补骨脂素(8-MOP),将发挥纳米脂质体制剂的特殊优势,为治疗白癜风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均符合白癜风诊断标准;②年龄12~65岁,男女性别不限;③在治疗前4w均未使用治疗白癜风的外用制剂或皮肤科其他外用药物;④在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白癜风系统性药物治疗及其他光敏性药物治疗; ⑤无光敏性疾病,无合并糖尿病、甲亢、肿瘤等,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女性患者无妊娠;⑥所有的患者均未接受相关光化学治疗;⑦自愿接受试验、能够严格遵循治疗方案要求、可定期复诊。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重大系统性如心脏、肝肾等损害;未按规定用药,中途退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南海中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共95例。参照文献标准分型,局限型47例,散发型20例,肢端型11例,节段型11例,泛发型6例。80例患者为稳定期患者,15例为进展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15~55岁,平均(28.6±15.2)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3.5±8.5)个月。治疗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6例,男21例、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1):80~84,2008 Journal of Shanxi U niversity(N at.Sci.Ed.) 文章编号:025322395(2008)0120080205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Ξ 申玉坤1,2,张阳德1,潘一峰13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 2.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加入表面活性剂胆酸钠,采用真空旋转蒸发法制备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形态学、包封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6±6.88)nm,利多卡因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0Λg mL~500Λg mL(r=0.9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4±0.44)%(n=3),包封率为(80.1±1.02)%(n=5).结论: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 关键词: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2;R971+.2 文献标识码:A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通常以一水盐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局麻药,也是公认的强效局麻药之一,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起效快、局麻作用维持时间长、毒性小等优点[1].国内临床上主要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还有5%的胶浆剂用于粘膜麻醉,由于注射剂众所周知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外除此之外还有贴剂、喷雾剂、霜剂、软膏和凝胶剂等用于粘膜和皮肤的局部麻醉[2].目前脂质体已成为经皮给药体系的新的研究热点,经皮给药可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降低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但表皮层的屏障作用使很多药物不易通过这种给药途径发挥疗效,特别是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脂质体由于其制备材料及特殊的结构,与传统软膏、乳膏、凝胶相比,不仅能增强药物的透皮效率,还可克服透皮贴剂长期使用对皮肤的刺激[3].用脂质体包药经皮给药研究的报道很多,但鲜见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药物来达到局部麻醉方面研究的报道.柔性纳米脂质体对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4,5],为了方便用药,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速率来免去注射剂使用时造成的痛苦,本文进行了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透皮达到麻醉的前期研究,本研究中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纳米脂质体,会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和理化性质,相比较非柔性的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使药物的透过率大大增加[6].局部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7],最终来达到延长局麻和镇痛时间的目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1 试药与仪器 卵磷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冰醋酸、三乙氨、氯仿、无水乙醇、甲醇等试剂均为A R(分析纯). 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上海爱建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 IG M A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 IG M A公司);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精科有限公司);P68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Ξ收稿日期:2007203205;修回日期:20072082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863计划(2003AA217072) 作者简介:申玉坤(1982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纳米药物载体.E2m ail:yukun she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174702.html,.3通讯作者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失,当双分子层通过相变温度时,被封闭的水溶性标示物的漏出量增加。 脂质体的相变行为决定了脂质体的通透性、融合、聚集及蛋白结合能力,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至于药物在脂质体中的负载定位,其取决于所载药物的性质,见下图。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

中 国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9,30(3):187~191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Ξ 郭健新 平其能 黄罗生1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南京210009;1中药研究所,南京210038) 摘 要 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测定了粒径、多分散性指数、药物含量以及包封率等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在外压作用下特定的变形性,表明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存在促进脂质体的变形,这种作用与胆酸钠在双分子层中所占比例以及外压有关。 关键词 柔性纳米脂质体;环孢素;胆酸钠;变形性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剂可以显著影响脂质体的性质和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由磷脂和适当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的纳米脂质体具有充分的柔性,与普通刚性脂质体不同,在作为亲水性蛋白质的透皮给药载体时,该类脂质体受角质层水合所产生的渗透压的影响能发生变形并被“挤入”角质层,因而显著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1]。 由于环孢素具有强亲脂性、高分子量(分子量为1202)以及环状结构,经皮转运非常困难,即使转运至真皮以治疗银屑病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2]。为了促进环孢素的经皮渗透,也为了对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形成、变形性以及亲脂性多肽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本文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特定的变形性。此研究尚未见报道。 1 仪器与试剂 J Y2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0.15μm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无油空气压缩机(上海复旦大学科教仪器厂); Zetamaster光子相关光谱仪(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H27000型透射电镜(日本Hitachi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5A,日本);岛津SPD2 6A型紫外检测器。环孢素A(CyA,药用,浙江温州第二制药厂);注射级豆磷脂(上海浦江磷脂有限公司,批号961204);磷脂酰胆碱标准品(Sigma公司);胆酸钠(Serva进口分装,批号960426,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 2.1 磷脂酰胆碱的提纯 根据文献方法[3]应用氧化铝柱对注射级豆磷脂提取纯化磷脂酰胆碱。 2.2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2.1 脂质体混悬液的制备 定量称取磷脂酰胆碱、胆酸钠(磷脂酰胆碱和胆酸钠的总量为7.5%)和环孢素(37.5mg),加入氯仿2甲醇(1∶1)复合溶剂30ml,于37℃恒温水浴中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使磷脂等成膜材料。在烧瓶壁形成均匀类脂薄膜。然后往圆底烧瓶中加入0.9%NaCl水合介质10ml,旋转洗膜2h得到柔性脂质体混悬液。 按相同比例制备处方中不含胆酸钠的普通脂质体混悬液。 2.2.2 探针式超声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分别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在冰水浴条件下探针式超声适当时间可得到纳米脂质体胶体溶液,室温放置,经0.15μm微孔滤膜过滤除去探头释放的钛颗粒等杂质。 2.2.3 微孔滤膜滤过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固定压力P=0.3MPa,在室温下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分别滤过0.15μm的微孔滤膜。 2.3 纳米脂质体理化性能表征 2.3.1 粒子大小测定 应用Zetamaster光子相关 781 Ξ收稿日期 19992032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39770881。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 Banghan 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 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 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 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 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 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 磷脂分子定向排列, 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 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 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 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 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 多室(层脂质休, 粒径约在 400~1000nm; 大单室脂质, 粒径约为 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 W总 x 100

脂质体的制备概要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脂质体(liposome)在细胞 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2.掌握采用超声波法、冰冻干燥法 和冻融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 质体的方法并了解该技术在细胞 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脂质体(liposome)的制备技术,一般采用超声波法、振荡法、乙醚蒸发法、去污剂透析法、冰 冻干燥法和冻融法等。制备方法 不同,所得脂质体结构、大小不 同,性质和用途也就不同(表15-1)。

种类制备方法大小(m) 特性 多层大脂质体(MLV) 乙醚蒸发法、醇醚水 法、振荡法、液相快 速混合振荡法 0.1~50 易制备,包被物释放 速度慢 单层小脂质体(SUV) 直接超声波法、溶剂 超声波法、乙醚注射 法 0.02~0.05 体积小,适合包被离 子、小分子药物等 单层大脂质体(LUV) 递相蒸发法、去污剂 (胆酸纳等)透析法、 冰冻干燥法 0.05~0.5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大分子药物及细胞融 合 单层巨大脂质体(GUV) 冻融法5~30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除菌处理较难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冻融法、冰冻干燥 法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超声波法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作用下,磷脂类双亲媒性分子被打碎为分子或分子团,并自动重新排布成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囊泡。冻融法是在超声波法形成的小脂质体基础上,通过冷冻和融解过程使其破裂,重组为大体积脂质体,在通过透析时膜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而膨胀为更大体积的脂质体。冰冻干燥法语原理与冻融法基本一致,只在处理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超声波清洗机、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荧光 分光光度计、漩涡混合器、核酸蛋白检测仪、柱层析装置、冰冻干燥机。 2.试剂 1)磷脂液:100mg经丙酮-乙醚法纯化的卵磷 脂,57.2mg胆固醇,溶于1ml氯仿。 2)荧光液:钙黄绿素(calcein)47mg溶于 100ml Tris缓冲液。 3)Tris 缓冲液:称取Tris 0.12g,EDTA 0.288mg,溶于80ml去离子水中,用0.1 mol/L 盐酸调Ph7.2,再加水至100ml。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穆筱梅,梁世强 【摘要】介绍了目前常用脂质体的两大类制备方法:被动载药法和主动载药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被动载药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包封率高且不易泄露;而主动载药法适于两亲性药物。 【关键词】脂质体;被动载药;主动载药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提高药物疗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及靶向作用的特点。三十多年来,人们就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脂质体是由磷脂分子在水相中通过疏水作用形成的,因此制备脂质体所强调的不是膜组装,而是如何形成适当大小、包封率高和稳定性高的囊泡。制备的方法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可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并且结构也不尽相同。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 被动载药法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 1.1 薄膜分散法 此法最初由Bangham 等报道,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这种方法对水溶性药物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但是脂质体粒径在0.2~5 μm 之间,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或者通过挤压使脂质体通过固定粒径的聚碳酸酯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 1.2 超声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 1.3 冷冻干燥法 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1978 年Vanleberghe 等首次报道采用冷冻干燥法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脂质体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初步干燥及二次干燥 3 个过程。冻干脂质体可直接作为固体剂型,如喷雾剂使用,也可用水或其它溶剂化重建成脂质体混悬液使用,但预冻、干燥和复水等过程均不利于脂质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在冻干前加入适宜的冻干保护剂,采用适当的工艺,则可大大减轻甚至消除冻干过程对脂质体的破坏,复水后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包封率等均无显著变化。单糖、二糖、寡聚糖、多糖、多元醇及其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都可以用做脂质体冻干保护剂,其中二糖是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常用的有海藻糖、麦芽糖、蔗糖及乳糖。本法适于热敏型药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但成本较高。陈建明等[1]以大豆磷脂为膜材,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采用冻干法制备了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0.615 1 μm ,包封率98.5%。林中方等[2]采用冻干法制备了鬼臼毒素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 1.451 μm ,包封率72.3%,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脂质体复水化后粒径分布不够均匀。 1.4 冻融法 此法首先制备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然后冷冻。在快速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的形成,使形成的脂质体膜破裂,冰晶的片层与破碎的膜同时存在,此状态不稳定,在缓慢融化过程中,暴露出的脂膜互相融合重新形成脂质体。何文等[3]分别用反相蒸发法、乳化法和冻融法制备了甲氧沙林脂质体。通过研究发现,冻融法制备的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但是粒径最大。反复冻融可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王健松[4]

脂质体的制备

脂质体的制备及检测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60年代初,Begk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且被水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1年Ryme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 2.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洋葱似的封闭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一—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3.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优势: 1.被动靶向:脂质体进人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而摄取,形成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向性。 2.缓释作用: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效地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浓集,对心、肾有毒性的药物或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癌药包封脂质体后,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4.提高稳定性:一些不稳定的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可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 4.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体制备方法

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1 薄膜蒸发法该方法是将脂质及芯材(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大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生理盐水),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制得脂质体。尽管薄膜分散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原始,所以尚存在较多缺点。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脂质体的粒径较大且不均匀,为了使其粒径更小、更均匀,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从而提高包封率。如采用此法制备得到的细辛脑脂质体的包封率达54. 1%[5]。 2.2 超声波法 MLVs的混悬液经超声波处理,再通过 Sepharose 2B或4B柱色谱仪可去除较大的脂质体和 MLVs 。常用的方法有探针型和水浴型。小量脂质悬液(高浓度脂质或黏性水溶液)需要高能 量时用探针型。水浴型更适于大量的稀释脂质。郑宁等[6]采用薄膜 -超声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按均匀设计的最优组合制备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61.58±0.83)% ,粒径均小于2卩m,体外释药达到了长效缓释的作用,60Co灭菌后脂质体较稳定。李维凤等⑺以薄 膜-超声法和乙醚注入法制备硝苯地平脂质体,结果表明薄膜蒸发法和超声法综合使用,所得脂质体粒径均匀,粒度小,且多为单室。 2.3复乳法(二次乳化法)这种方法是先将脂质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芯材的溶液,乳化得到W/O 初乳,其 次将初乳加入到 10 倍体积的水溶液中混合,进一步乳化得到 W/O/W 乳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去除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脂质体,其包封率变化较大,一般为20%-80% 。通过研究发现, 在第二步乳化过程和有机溶剂的去除过程中, 对脂质体的粒径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温度, 较 低的温度有利于减小脂质体的粒径。姚瑶等[8]采用二次乳化法制备的酪丝亮肽多囊脂质体, 不仅稳定性好,80%的粒径分布在 20-30卩m,且包封率为 92. 43%。 2.4反相蒸发法(逆相蒸发法)反相蒸发法最初由 Szoka 和 Papahadjopoulos 于 1978 年提出, 这 种方法适用于脂质成分中磷脂占有较大的比例, 且芯材中水溶性成分较多的情况。一般的制备方法是将脂质等膜材料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芯材药物的水溶液经过短时超声振荡形成稳定的W /O 乳液后,减 压蒸发除掉有机溶剂,形成所谓“反相胶团” ,在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旋转蒸发使器壁上的凝胶脱落,然后在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性混悬液, 再除去未包入的芯材,即得到 单层脂质体。因这种方法可包裹较大的水容积, 所以一般适用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等的情况。李淑梅等[9]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黄芪多糖脂质体,操作简单可行,包 封率为 44. 32%。 2.5 注入法将脂质和芯材溶于水中或者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中, 然后用微量注射器把有机相均速注射到水相(含水溶性药物)中,搅拌挥发除去有机溶剂,再超声得到脂质体。此法根据溶剂的不同可分为乙醇注入法和乙醚注入法。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时若放慢注入速度可制得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 并且乙醇注入法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大多为单层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 2卩m以下,操作过程中温度比较低(40 — 50C),该方法适用于在乙醚中有较好溶解度和对热不稳定的芯材, 通过调节乙醚中不同磷脂的浓度, 可以得到不同粒径且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混悬液。许洁等[10]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环孢素 A 脂质体, 包封率高达 87. 09%。 2.6冷冻干燥法 采用低温干燥技术,通过反复包封、冻干和重新融合来实现较高的包封率。冻干法为提高脂质体储存期的稳定性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它改变了液态脂质体不稳定和易氧化的缺点,具有工艺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质量易于控制和产品稳定性好等特点。冻干法存在的问题是 :制备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