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研究综述

地黄的研究综述
地黄的研究综述

课程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2012级生物工程

题目:我国中药资源利用的文献综述

姓名:任泽文

学号: 20120479

指导教师:张少冰

2015年 1 月 9 日

地黄的研究综述

摘录

本文清楚的介绍了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有效成分,药用机理以及古代临床上的一些处方,向我们介绍了地黄的详细信息。地黄按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在中药学上分为不同的中药,有鲜地黄和熟地黄之分。

关键词地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

1、植物形态特征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2、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3、有效成分

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一梓醇含量最高。

3.1梓醇

梓醇为环烯醚萜单糖苷,采用HPLC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以干重计算),发现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单株中梓醇含量有所不同[1]。梓醇在生地黄中的含量平均为6. 74 mg/g,在熟地黄中含量只有0. 87 mg/g[2]。杜红光[3]运用薄层扫描法发现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差异很大,含量依次为鲜地 5. 5 mg/g,生地2. 2 mg/g,熟地1. 3 mg/g,同样验证了梓醇在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和氧化而损失。

3.2地黄苷D

用HPLC测定地黄中地黄苷D的含量为1. 37 mg/g~6. 91 mg/g,从8个不同产地的16份完整药材样品中地黄苷D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以道地优质药材地黄苷D的含量较高[4]。

3.3麦角甾苷

通过HPLC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中为1. 16 mg/g,在生地黄中为0.

93 mg/g,在熟地黄中为0. 40 mg/g[5]。

3.4地黄苷A

地黄苷A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的环烯醚萜双糖苷,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 的含量一般不低于1. 0 mg/g。

3.5β-谷甾醇

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方法(TLCS)测定不同产地的地黄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为0.

14 mg/g~0. 31 mg/g。

3.6腺苷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出产的地黄中腺苷含量为0.07~0.22 mg/g。3.7 糖类

地黄中含有水苏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半乳糖及地黄多糖a、地黄多糖b等糖类成分。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最高,达总糖的64. 9%[9],在干地黄中达地黄干重的30%左右。近年来对地黄多糖类化学成分研究较多,李计萍等[10]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地黄的干品和鲜品进行还原糖和多糖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测出还原糖含量干地黄中为140.3~287.3 mg/g,鲜地黄中为272. 3~467.9 mg/g(以干品计算);多糖含量干地黄中为31.3~50.5 mg,鲜地黄中为90. 2~98.6 mg/g(以干品计算),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都是鲜品比干品高。李红霞等

[11]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熟怀地黄的中性多糖进行含量测定,测定波长483 nm,测得多糖含量为65.9 mg/g。

除以上成分外,有的科学家还分离出一个天然产物2, 4-二甲氧基-2-甲基-6H-吡喃-3-酮(2, 4-Dimethoxy-2-methyl-6H-pyran-3-one),并用核磁共振光谱学测定了其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黄的化学组成也越来越清楚,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地黄的药理作用

2. 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地黄具有止血和促进血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同时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球和血小板来抗炎。用鲜地黄汁、鲜地黄煎液和干地黄煎液给小鼠灌胃,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同时发现鲜地黄汁的作用最强,说明加热和干燥对地黄的止血药理作用有关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地黄寡糖可促进快速老化模型P系小鼠SAMP8小鼠骨髓粒系巨噬系祖细胞、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其脾细胞条件液也可使造血祖细胞克隆集落数明显增加,地黄寡糖还可使其基质细胞层上粒系巨噬系祖细胞集落的产率明显增多。提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组织,特别是造血微环境中的某些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造血祖细胞的增殖。

2. 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地黄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地黄苷A可明显升高模型小鼠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DNA含量及体重,说明地黄苷A具有明显升白作用。同时地黄苷A可能通过增强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促进溶血,从而使血清中溶血素含量增加,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并且还可能刺激T淋巴细胞转化成致敏淋巴细胞,增强迟发型变态反应,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2.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地黄具有一定的益智作用,崔瑛等[3]研究了熟地黄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及机理,证明熟地黄能延长谷氨酸单钠(MSG)毁损下丘脑弓状核大鼠模型大鼠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缩短水迷宫实验寻台时间,提高垮台百分率;提高c-fos、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海马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熟地黄有改善氯化铝(AlCl3)拟痴呆小鼠模型小鼠和MSG大鼠学习记忆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脑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提高MSG大鼠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GABA受体在海马的表达有关。

2. 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

地黄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早就得到证明,近年来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章永红[4]采用SD系雄性小鼠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制成肾病模型,用10%地黄水提取液灌胃治疗14 d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地黄水提取液能明显降低小鼠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等病理变化。地黄浸膏预防给药 2 h 能有效保护肾线粒体的呼吸产能功能,且呈剂量依从关系,说明地黄有明显的肾缺血保护作用。

2. 5 降血糖作用

地黄在中医药中一直用来治疗糖尿病,为治疗糖尿病的“四大圣药”之一。万昌武等[5]报道,对肾上腺素小鼠糖尿病模型,地黄水提取物、地黄醇提取物、地黄水提物经60%醇沉后的提取物均显示出降糖作用,接近于优降糖25 mg/kg剂量的降糖水平。地黄寡糖灌胃给药14 d后可使四氧嘧啶(ALX)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肝糖原含量增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地黄寡糖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可能是地黄寡糖降血糖机制之一。地黄寡糖(ROS)对胸腺切除术(Tx)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失调状态下的糖代谢紊乱有良好的恢复调整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黄寡糖(ROS)能对正常的和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发挥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它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是肾上腺依赖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2. 6 抗衰老

地黄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影响酶活性和抗氧化来延缓衰老过程。]研究发现熟地黄在雌性小鼠老化进程中有抵抗老化进程中血清雌激素(E2)浓度、脾细胞雌激素受体(ER)含量和成骨细胞孕激素受体(PR)含量下降这种生理性变化的功能,即有抗衰老作用。细胞膜上的Na+、K+-ATPase活性随增龄(中年期后)显著下降,熟地黄水提液灌胃30 d后可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膜、肝细胞膜、睾丸线粒体Na+、K+-ATPase活性,提示熟地黄对Na+、K+-ATPase活性的调节是其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重要途径。用熟地黄多糖连续灌胃30 d,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PX)活力,降低血浆、脑匀浆及肝匀浆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示其多糖类成分可能是(怀)熟地黄补益抗衰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机理可能是提高血中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降低相关组织的过氧化脂质水平。

2. 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

地黄还有抗胃溃疡的药理活性,王竹立等[10]给大鼠胃饲干地黄煎剂6 g/kg,

能显著抑制大鼠胃黏膜损伤,抑制率最高达到95. 19%,这种快速保护作用可能与胃膜内辣椒辣素敏感神经元的传入冲动增多有关。

2. 8 抗炎症作用

Prieto JM等[11]研究了15种中国抗炎的药用植物对白血球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发现地黄能有选择的抑制完整白血球和血小板12-(S)-HHTrE(一个有效的环加氧酶活性标志)产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

2. 9 抗骨质疏松

地黄也能影响骨代谢, Oh KO等[12]发现地黄提取物(RGX)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再吸收的活性,它也能逆转大鼠经卵巢切除术诱导的

骨质疏松。

5. 地黄的分类

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5.1鲜地黄

5.1.1 性状

新鲜的根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而弯曲,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表面黄红色,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则的疤痕。质脆易折断,断面肉质,淡黄色,呈菊花心。

5.1.2 炮制

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

5.1.3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生津。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5.1.4 临床处方

1、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

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3、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5.2 熟地黄

5.2.1 性状

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5.2.2 炮制

熟地黄炭:取熟地黄放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台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熟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5.2.3 功能主治

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5.2.4 临床处方

1、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烘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2、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饮食,噏噏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末后,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3、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宫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参考文献:

[1]刘彦飞,梁东,罗桓等.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14,5(1):16-20

[2] 曾艳, 贾正平, 张汝学. 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成药.2006,28(4)

[3] 崔瑛,颜正华,侯士良,等.熟地黄对动物学习记忆障碍及中枢氨基酸递质、受体的影响[ 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9): 862-866.

[4] 章永红.地黄对小鼠实验性肾病模型的作用[J].河南中医,1999, 19(2): 27-28.

[5] 万昌武,张雅丽,桂华珍,等.地黄不同方法提取物制剂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州医药, 2003, 27(12): 1112-1113.

[6] 王晓莉,张汝学,贾正平.地黄寡糖灌胃对糖尿病人鼠的降糖

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24(2): 121-123.

[7] 高治平.熟地黄对雌性小鼠老化进程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上调作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4): 1-3.

[8] 苗明三,孙艳红,方晓艳. (怀)熟地黄多糖抗氧化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9(10): 32-33.

[9] 管家齐,刘军莲,王传金.干地黄在金匮肾气丸中抗衰老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3):169-170.

[10] 王竹立,李林,叶美红,等.干地黄对胃粘膜的快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 8(5):

265-267.

[11] rieto JM,Recio MC, Giner RMi ,et a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ti-inflammatory medicinal plants on leukocyte and

platelet functions[J].JPharm Pharmacol, 2003, 55: 1275-1282.

[12] OhKO,Kim SW, Kim JY,et al. EffectOfRehmannia glutinosa ibosch xtracts on bonemetabolism[J].Clin Chim Acta, 2003,334: 185-95.

[13] 中国植物志.第67(2)卷.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 地黄属 Rehmannia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廖寅平1,王硕2,安丰轩1,葛智文1,兰毅1,张征1* (1.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柳州 545002;2.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英文名称为vine tea,葡萄科蛇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广西柳州市的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均有大量野生资源分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通过对大鼠饲喂藤茶水溶液,以研究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藤茶对实验大鼠具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但对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藤茶;降血压;研究;心率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W.T.Wang],英文名称为vine tea,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属于典型的类茶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据调查,广西柳州市的融安县分布大量野生藤茶资源,分布面积约2万亩,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资料显示,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功效。目前,运用药理研究的方法对藤茶的降血压作用进行研究还鲜有报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用藤茶水溶液饲喂实验大鼠的方法,研究了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藤茶,广西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将藤茶分别按1:10和1:6的比例用开水浸泡30min,然后再煮沸5min,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置于热水浴上浓缩至0.5g/ 1ml。 1.2 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体重150~180g,雄性,共50只。湖南斯莱克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合格证号:SCXK2009 -0004号。实验温度:23~25℃,相对湿度:6 5%~7 0%。 1.3 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配方略。 1.4 剂量分组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研究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疾病谱;临床应用;综述 Abstract: It explores the disease range of Liuwei Dihuang Pill from formulae source,ancient clinical application,modern study and application angles,combining with modern diseases,to define its multi system targets,main pharmaceutical function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by seeking for common mechanism. Key words:Liuwei Dihuang Pill; disease spectrum;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经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组方严谨合理,功效显著,其后许多滋阴补肾的方剂由此方衍化而来。多年

来,除丸剂外,亦被改为汤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等用于临床,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主治病证相应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方剂的溯源 1.1 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条。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1.2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实乃滋阴补肾之名药。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所用计量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制成水蜜丸,或者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小蜜丸和大蜜丸每次口服9g。六味地黄颗粒用熟地黄320g,山茱萸160g,牡丹皮120g,山药160g,茯苓120g,

地黄的研究综述

课程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2012级生物工程 题目:我国中药资源利用的文献综述 姓名:任泽文 学号: 20120479 指导教师:张少冰 2015年 1 月 9 日

地黄的研究综述 摘录 本文清楚的介绍了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有效成分,药用机理以及古代临床上的一些处方,向我们介绍了地黄的详细信息。地黄按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在中药学上分为不同的中药,有鲜地黄和熟地黄之分。 关键词地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 1、植物形态特征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2、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3、有效成分 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一梓醇含量最高。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与天然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陈丽花1,李志军1,王定勇2 (1.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530;2.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三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马鞭草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二ESI?MS二1H?NMR二13C?NMR 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三 结论首次报道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化合物3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关键词:马鞭草;杨梅素;抗乙肝作用 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09)03-0242-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CHEN Li?Hua 1,LI Zhi?jun 1,WANG Ding?yong 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Red Cross Hospital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rict ,Guangzhou 510530,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 Guangzhou ,Gunagdong 510006,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MS,1H?NMR and 13 C?NMR.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ffe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kaempferol (1),quercetin (2),myricetin (3),ursolic acid (4),verbenalin (5)and myricetrin (6).Conclusions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were first https://www.360docs.net/doc/055048299.html,pounds 3and 6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chemical constituents;myricetin;anti?hepatitis B virus 收稿日期:2009-03-02;修回日期:2009-05-19 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2008A81) 作者简介:陈丽花(1962-),女,广东广州人,主管药师;通讯 作者:王定勇(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Tel:020?39352140,Email:wdingyong@https://www.360docs.net/doc/055048299.html,三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 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三马鞭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二消肿利尿二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 用于治疗伤风感冒二水肿二痢疾二黄疸等证[1]三现代研究表明,马鞭草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BsAg,并能抗乙肝纤维化[2-3]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4],作者筛选到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有效部位三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该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二槲皮素(2)二杨梅素(3)二熊果酸(4)二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其中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三 1 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XRC?1显微熔点仪(四川大学科仪厂制 2 42广东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Jun.2009,25(3)

六味地黄丸药理学研究进展

六味地黄丸药理学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Pharmacology Effects of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姓名:陈倩 Name: chenqian 学号:11111062 班级:11级中医四班

摘要:探讨近年来六味地黄丸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为今后六味地黄丸的 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查阅有关六味地黄丸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从 六味地黄丸调节免疫、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改善 肾功能、保护神经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此方具有多方 面的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 相对应,有利于六味地黄丸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免疫调节 Research Progress in Pharmacology Effects of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Abstract: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recent years,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of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By investigating references on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in recent years,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 anti aging antioxidant, antitumor ,hypoglycemic ,reducing blood lipid ,protecting liver ,improving renal function ,protect the nerve of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are summariz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party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The six taste glutinous r umania pill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orresponds its tradi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will benefi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ills. Keywords: Six taste glutinous Rumania pill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research progress Immune regulation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中药组成。 其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补肾固精,主要治疗肝肾阴虚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 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 改善肾功能、保护神经等现代药理作用。但目前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泛滥现象, 有的甚至将其当作保健品长期服用。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六味地黄丸的现代药理 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六味地黄丸提供参考。 1 对免疫调节的作用 六味地黄方不是单纯的免疫促进剂或免疫抑制剂,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平 衡而发挥作用。为了阐明该方调节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有研究对该方中的免疫 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得到了主要活性成分,从中分离出七个酸性多糖。已知 山茱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丹皮主要 成分丹皮酚有显著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同时不抑制特异性抗体的生成,可能是通 过非特异性抗炎机制发挥作用,也可能与抑制血清补体活性有关;茯苓中的茯苓 糖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 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本方汤剂及水煎醇提液对细胞免疫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 作用,能明显促进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环形成,抑制白细胞游走和促进溶 血空斑的产生及促进脾细胞抗体生成反应,提示其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六味地黄汤能拮抗醋酸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引起的脾脏重 量减轻,似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相关[1]。脾脏为中枢免疫器官之一,脾重反映了脾内淋巴细胞数量,间接反映了体内淋巴细胞总体水平。据报道[2],

中药化学成分中的英文对照

中药化学成分中英文对照 ENGLISH CHINESE Abrine 相思豆碱 Abruquinone A Abruquinone B Acetate of Albopilosin A Acetone condensation of Albopilosin A 3β-acetyloleanolicacid 3β-乙酰氧基齐墩果酸 O-Acetyl-3,6-di-O-β-D-xylopy-rano-astragaloside O-乙烯 3,6-双氧-β-D-吡喃木糖基绵毛黄芪甙 6’’-acetylhyperoside 6’’-乙酰氧基金丝桃甙 N-Acetyl-D-Glucosamine N-乙酰氨基葡萄糖糖 8-o-acetyl Shanzhiside Methylester Acetylursolic acid 乙酰乌索酸 Acetylshikonin 乙酰紫草素 14-Acetyltalatisamine Achyranthan 牛膝多糖 Aconitine 乌头碱 Aconosine 爱康诺辛 Actein 黄肉楠碱 Actinodephnine Acuminatin Acuminatoside Adenanthin 腺华素 Adenosine 腺苷,腺嘌呤核苷 Aescin 七叶皂甙 Aesculetin 马栗树皮素 Aesculin 七叶甙,马栗树皮甙 Agaricic acid 落叶松覃酸

Agrimophol 鹤草酚 Ajmalicine(δ-Yohimbine) 阿吗碱,δ-育亨宾碱,阿吗里新,阿马林,,萝芙碱Ajmaline 阿马林 Akebia saponin D 木通皂甙 D Alantolactone (Helenin) 土木香内酯,阿兰内酯 Albopilosin A Aleuritic acid 苏式-紫胶桐酸 Alizarin 茜素 Allantoin 尿囊素 Allasecurinine 别一叶秋碱 Allantolin Allicin 大蒜素 α-Allocryptopine α-别隐品碱 Alloisoimperatorin 别异欧前胡素 Alloxanthoxyletin Allose 阿罗糖 Aloe-emodin 芦荟大黄素 Aloe-saponol Aloin 芦荟甙 Aloesin 芦荟苦素 Aloperin 苦豆碱 Alpinetin 山姜素 Amentoflavone 9-Amino camptothecin 9-氨基喜树碱 1- Amino-cyclopropane-1-acid hydrochloride 1-氨基环丙烷-1-羧酸盐酸盐Amethystoidin A 香茶菜甲素 Ampelopstin 福建茶素 Amphicoside II 胡黄连苦甙 II,胡黄连甙 II Amygdalin 苦杏仁甙 β-Amyrin β-香树脂醇

钩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钩藤 药材名称: 钩藤 拼音名称: GOUTENG 别名: 钩藤、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钓藤勾、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 科属: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产地: 钩藤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以广西产量大。 性味: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效: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中成药: 共有164种中成药使用钩藤:更年安七星茶颈康片虎杖伤痛酊枫荷除痹酊清肠通便胶囊安神养血口服液八味地黄宁心口服液参茯益气安神合剂脉舒平袋泡茶等。 应用: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痛抽搐。钩藤甘而微寒,入肝,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亦多用于小儿。如用治小儿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症,常与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钩藤饮;用治温热 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药、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钩藤汤; 用治诸痫啼叫,痉挛抽搐,可与天竺黄、蝉蜕、黄连等同用,如钩藤饮子。 2、用于头痛,眩晕。本品既清肝热,又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栀子、黄芩等配伍;属肝阳者,常 与天麻、石决明、菊花等配伍。近年有用20%钩藤煎剂,治疗高血压病,其有 温和的降压作用,除三期高血压病人外,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随着血压的下降,病人头痛、头晕、失眠、心慌、气促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 或消失。 此外,本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疗小儿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 配伍效用: 1、钩藤配伍白芍:钩藤味甘性凉,平肝、清热息风,偏治肝旺之标;白芍味酸性寒,柔肝养阴、平肝,有养肝体而敛肝气、平肝阳,令肝气不妄动之功, 善补肝虚之本。二者合用,标本兼顾,共奏柔肝养阴、平肝息风之功效,用于 治疗肝阴不足、虚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 2、钩藤配伍牡蛎、阿胶、生地:钩藤、牡蛎平肝息风;阿胶、生地养血滋阴,以养阴息风。四药伍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之筋脉拘急、手足瘛瘲等症。 3、钩藤配伍全蝎: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功擅平肝;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长于息风。二者伍用,共奏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 风内动之四肢抽搐;肝阳上亢之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中风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疼痛等。 4、钩藤配伍天麻: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擅治肝热风动之证;天麻甘平柔润,入肝经,养液平肝、息风潜阳,为治风之圣药,多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诸证。二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 功效,用于治疗肝经有热、风痰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 聋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烦躁失眠;中风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以及小 儿惊风之抽搐、烦躁等。 5、钩藤配伍朱砂、蝉蜕: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朱砂安神定惊;蝉蜕祛风解痉。三者合用,有清热疏风、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郁而 化热、引动肝风所致之壮热惊悸、眼目上视、手足抽搐、喜怒无常等症。 用法用量:

王博一六味地黄丸的制备工艺

六 味 地 黄 丸 水 蜜 丸 的 制 备 班级:14中药升一班 姓名:王博一 学号:1416814052

六味地黄丸水蜜丸的制备 【文献考证】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处方】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即眼睛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与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同仁堂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尤为有效。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二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9g。 一、实验材料及剂型的选择 1、主要药物研究概述 【六味药物的配伍理论】 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炮制作用】 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 制山茱萸:酒制后借酒力温通,助药势,降低其酸性,增强滋补作用 2、剂型的选择 六味地黄丸之所以选择制成水蜜丸,是因为蜂蜜含有大量还原性糖可以有效防止药材中易氧化成分变质,作用温和持久,水蜜丸丸粒小,光滑圆整,易于吞服,成本相对低。 3、仪器设备 槽形搅拌机(DH200—2,广州医药机械厂);GLH高质量炼药机(甘肃天水园医药食品设备厂);YUJ 17B速控高效全自动制丸机(甘肃天水园医药食品设备厂);微波干燥机(QW一30HM4型号,广州科威微波能有限公司);糖衣机(BY一1000型号,上海中联制药机械厂);轨道式干燥箱(GHX一3,上海苏杰试验设备有限公司);Agilentli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二、工艺流程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1.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2~6],主要含有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单蜜力特苷,蜜力特苷,Rehmaglutin A、B、C、D,Acteoside,地黄苦苷A、B、C、D,Cerebroside及含氯的Glutinoside,胡萝卜苷,1-乙基-β-D-半乳糖苷,Rehmalonoside A、B、C, Purpureaside C,Glutinoside,Cistanoside A、F,Jionoside A2、B2、C、D、E,Jiogluto-side A、B,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乙酰梓醇苷等。 1.2糖、苷类 从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了8种糖类: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6]。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干地黄,干地黄中仅含少量还原糖,而熟地黄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其苷类的结构及含量有明显变化[7~8]。 从地黄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种酚性苷类:Acteoside、Forsythiaside、3,4-二羟基-β-苯基-O-*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701A55-22)β-D-吡喃葡糖基-(1→3)-O-咖啡酸基-β-D-吡喃葡糖苷及3,4-二羟基-β-苯基-(1→6)-4-O-咖啡酸基-β-D-吡喃葡糖苷[4]。此外,从地黄鲜叶中还分离鉴定了金圣草黄素、木樨草素及梓醇等。 1.3氨基酸

倪慕云等报道[4],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干地黄61. 533 mg/g; 熟地黄加酒炖为22.244 mg/g,不加酒炖为5.231 mg/g。干地黄中含15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其水溶性游离氨基酸的量与友田正司所报道基本一致。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龚跃新等报道基本一致[10]。只是不存在甲硫氨酸与组氨酸,但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 1.4微量元素 铃木章等报道[11],生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按含量多少排列顺序为:K>Mg>Ca>Fe>Mn>Zn>Cu。倪慕云等报道[12],干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K>Mg>Ca >Na>Fe>Cu>Zn>Mn>Sr>Co>Pb。其中前4种含量大于500 ppm。Mg、Na、K、Ca的含量与铃木章报道基本一致,而Cu、Mn、Fe 的含量差别较大。熟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K>Ca>Mg>Na>Fe>Al>Cu>Zn>Mn>Sr>Cr>Co>Pb。其中前4种含量大于500 ppm。加酒与不加酒炮制的熟地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基本一致,干地黄与熟地黄中Mg、Ca的溶出率基本一致。但熟地黄中Sr、Mn的溶出率略降低,而Cu稍升高,水炖较酒炖熟地黄中Zn、Al、Fe的溶出率稍高。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 : Cinobufagin is one monomer of toad venom ,with many bio ftiefficacy ;presently there ' s many studies on it ,so is dosage form ;nowit briefly sumsup its pharmacy function and dosage form research,to offer helpful clues for preparing high 拟effect and practical clinical drugs. Key words : Cinobufagin ; pharmaco; dosage form ;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

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 (1)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华蟾酥毒基(Cino)对细胞膜有直接破坏作用,研究表明1X 10-7mol/L华蟾酥毒基能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器水肿变性进而死亡 :1]。(2)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一定剂量的华蟾酥毒基能抑制毛细管样的网络形成。经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8nmol/L的Cino即可显著 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ino能特异的预防小牛主动脉内皮(BAE细胞进入细胞循环的G0/G1期的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2]。(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X 10-6mol/L华蟾酥毒基可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以740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降低进入S期的比例从而加速瘤细胞死亡,华蟾酥毒可以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o Cino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S期DNA 含量及增殖指数,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ino作用后,可见成片的细 胞坏死,细胞凋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肿大呈空泡样,溶酶体增多等细胞结构改变。其中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BEL拟7402)最为敏感]4]。(4)诱导肿瘤细胞分化,Cino低浓度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分化,从而抑制Na+-K+-

藤茶

藤茶- 中药材 【药名】藤茶烘干藤茶 【别名】霉茶叶。 【功效】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 【科属分类】葡萄科 【主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高血压;头昏目胀;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950m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出处】《中国中草药汇编》记载: 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作用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癣癞,黄疸性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痛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护扶养颜等都有极好作用。 藤茶- 喝藤茶的功效 “茶友”们相聚,一个话题——饮用藤茶的体会及种种妙处,常会被提及。渐渐地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进一步了解藤茶,认识藤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经过一番寻觅探求,藤茶面貌逐渐清晰凸现。现将我所了解的藤茶的情况与诸君细细说来,供各位作保健养生之参考。 藤茶学名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中文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地方名除了藤茶外,还有甘露茶、茅岩莓等。它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云贵、江西、福建等省,生长在山坡混交林中,野生贮量大。 藤茶水浸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藤茶还含有大量的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这是藤茶具有某些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73.3%~91.5%,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 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少数人饮藤茶后会出现一种微弱的催眠现象。有一友人描述如下:藤茶饮后犹如冬日坐在朝南无风的墙角,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慵懒舒适,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睡意。总之,藤茶既有普通保健之功,又对某些疾病有医疗或预防作用,长期饮用又比较安全。可以说藤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恩赐,“甘露茶”的说法并非妄语。不过根据有些“茶友”个人体验认为:此物虽属平和,阴盛阳虚者还需谨慎饮用。 三降 降血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起降血粘

六味地黄丸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中国疗养医学2005年12月第14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HolderJWetal.CancerRes,1993,53:3475-3485 2HaefligerJAelal.JBiochem,1992,267:2057-2064 3FighmanGIetal.Genomics,1991,10:250-256 4张陈.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1):13-15 5DelomeB,DahlE,Jarry-GuichardT,etal.Dvelepmentalregu-lationofconnexin40geneexpressioninmouseheatcorrelateswiththedifferentiationoftheconductionsystem[J].Devdyn,1995,204(4):358-371 6CoppenSR,SeversNJ,GourdieRG.Connexin45(α6)expresi-ondelineatesanextendedconductionsysterninembryonieandm-aturerodentheart[J].DevGenet,1999,24(1/2):82-90 7HeafligerJA,polikarR,SchnyderG,etal.Connexin37innor-malandpathologicaldevelopmentofmouseheaatandgreata-rteries[J].DevDyn,2000,218(2):331-344 8KirbyML,WaldoKL.Neuralcrestandcaradiovascularparterr- ing[J]CirsRes,1995,77(2):211-215 9LoCW.CohenMEHuangGY.etal.cs43gapjunctiongenee-xpressionandgapjunctionalcommunicationinmouseneuralc-restcells[J].DveGenet,1997,20(2):119-132 10AlcoleaS,Theveniau-RuissyM,Jarry-GuicharclT,etal.Down-regulationofconnexin45geneproductsduringmouseheartde-velopment[J].CircRes,1999,84(12):1365-1379 11LitchenbergWII,NormanLW,IIolwellAK,etal.Therateandanisotropyofimpulsepropagationinthepostnatalterminalcre-starecorrelatedwithremodelingofcx43gapjunctionpatter-n[J].Cardiovascrcs,2000,45(2):379-387 12张萍.中国循环杂志.1998,13(4):253-254 13梁玉佳,曾智,等.脂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华西医大学报,2000,31(2):129- 132 (收稿日期:2005-06-29) 文章编号:1005-619X(2005)06-0405-02 六味地黄丸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125105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孔繁明雷文鑫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常作为治疗肾阴不足病症的基本方。近来年,有关六味地黄丸的药效学研究较多,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母安雄等以水提醇沉法制备六味地黄丸药液,处理乳牛外周和乳汁中的多形核白细胞,应用3—(4,5—二甲基噻唑—2—YL)2,5—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和硝基蓝四氮唑(NBT)法测试六味地黄丸对乳牛多形核白细胞(PMNLS)杀菌功能和超氧基释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极显著地促进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形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P<0.01),并能显著地提高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形核白细胞的超氧基释放水平,且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六味地黄丸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1]。 2对肾功能的影响 陈峰等对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用透射电镜技术、电脑图像分析技术和立体学方法定量计算溶酶体的形态参数后发现:①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细胞生成溶酶体的速度明显加快,溶酶体的个数比对照组增多57%,单位细胞体积内溶酶体的表面积比增大;②服药后细胞内溶酶体占细胞体积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接近,不受服药的影响。由于存在上述①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细胞的解毒速度并改善了肾功能[2]。 马以泉对比观察了六味地黄丸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影响。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合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肾病综合征与单纯GC治疗相比,用药24h后前者GCR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近期疗效也明显高于后者(P<0.05)[3]。 3延缓衰老的作用 任光友等用甲状腺素和利血平建立阴虚动物模型,并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对阴虚动物能明显增加体重,降低体温,降低痛反映,以及增强抗疲劳、耐低温和耐缺氧能力[4]。 周坤福等以小鼠活体骨髓细胞微核(MN)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为指标,对滋阴补肾、延缓衰老的六味地黄丸进行了抗DNA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作用[5]。 4对全血化学发光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 龙盛京等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了六味地黄丸等4个方剂对全血化学发光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 405 ??

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1)

目录 引言 (1) 1. 地黄的化学成分 (2) 1.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2) 1.2 糖类 (2) 1.3 氨基酸 (3) 1.4 微量元素 (3) 1.5 其他成分 (3) 2. 地黄药理作用 (3) 2.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3) 2.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4) 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4) 2.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 (4) 2.5 降血糖作用 (5) 2.6 抗衰老 (5) 2.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 (6) 2.8 抗炎症作用 (6) 2.9 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6) 3.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ZHANG jin-tang(张金堂) 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地黄主要成分低聚糖和梓醇具有降糖及改善记忆力功能,多糖能改善造血,且具备中枢抑制作用。本文总结归纳了当前关于地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documents, detailed stud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The main componen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s and Catalpol has hypoglycemic and improve memory function, polysaccharides can improve the hematopoietic, and has the central inhibitory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Key words:Rehmannia glutinosa;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引言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伤津便秘,阴虚发热,骨蒸痨热,内热消渴等热证。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的要药,故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口干舌绛,及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者。地黄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咳的功效,故可用治热病伤阴所致的舌绛烦渴,津伤便秘,内热消渴。地黄入肾经,又能滋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