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期末思考题.doc

B己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期末思考题

敦煌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是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中国唐代中期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内容是节度使前往风翔要求旌节的情况。

《读开元杂报》:《读开元杂报》系唐朝散文家孙樵所作,收于《经纬集》。此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定木"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管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经过审杳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木,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木制度实行于宋初,王安石变法时中断,后来又恢复直到宋末。定木制度是不得随意传报意图的具体实施,这个举措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维护了统治秩序。

《论禁小报》:是宋朝周麟之所作,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报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所持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 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木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己故明史专家谢国桢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经对它作过考察,说“盖此即为邸报之一种,草草版刷,以供传阅者”。

宋代小报的特点: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意义:小报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升端。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小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清代《京报》的特点:1、《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京报》的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抄",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其次是“上谕",刊登皇帝的命令和公告;再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

2《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外在形式,一般为口刊,也有两口刊。每期一册,书木式,页数不等,封面用黄色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

3《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工作分为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报房”的人员分工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情况临时分配。《京报》的发行,完全脱离了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公开发行。

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木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难以产生对信息量和时效性要求较高、商品化较高的报纸。还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对报纸出版的政策束缚,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了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 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有独立的消息和言论, 完全面对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发展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在性质上已基本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为替外国人打开中国大门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它在新闻报道、言论撰述以及编排技巧等方面,己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马礼逊: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1804年,22岁的马礼逊主动上书布道会请求

到中国•来传教。1807年9月抵达广州。编纂《汉语语法》及《华英辞典》,翻译《圣经》, 创办了《察世俗》。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创办了《万国公报》,当过很乏报纸的编辑。他在中国生活46年, 对中国社会有很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不少改革的建议。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广学会的总干事。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大量文章,鼓吹变法日强,也极力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辩护。

《万国公报》的影响:①鼓吹中国变法革新的主张,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重要的影响。② 传播西方思想界、科技界的新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申报》创刊的重要意义:①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报纸。办报宗旨是“行业营生为计气②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包括新用、言论、文艺副刊、广告。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既有侵略作用也有进步作用。外报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是侵略作用:①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②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③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外报又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文明的载体,因而有又传播近代文明和推动中国近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步作用:①外报将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②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循环口报》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于1874年创刊,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也是我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汉文报纸。

维新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康广仁与《知新报》;谭嗣同、唐才常与《湘学报》、《湘报》;严复与《国闻报》。梁启超与《时务报》时务文体的特点:1,文体解放一“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气就是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上的解放。2,文风自由一“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就是要求文章浅显易怖,内容词汇新颖生动。3,结构清晰一“条理明晰”。这个特点强调文章的逻辑性。4,感情充沛一“笔锋常带感情”。感染力,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积极:提高了新闻事业的社会地位。具体表现为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蹒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文体。消极:过分强调了报刊的工具性。表现为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使报刊过多地承担了“宣传鼓动”的功能。

4

《清议报》:是保皇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 口在LI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办报宗旨是”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内容是保皇和政治改良。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1902年2月8 口在口本横滨创办的保皇派重要机关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全部办报活动中最著名的报刊。它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办刊宗旨和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新民梁启超在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说》。

《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 口在香港创刊,是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它先是兴中会的机关报,后为同盟会机关报。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陈少白任总编辑。在长达I余年的宣传中,向广大读者展示了革命必将发生,必将成功,为争取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LI本东京,是一份以政论为主的大型月刊,主

要内容是宣传三民主义。《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苏报案”: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关于《革命军》等文章的宣传文,大骂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以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同年7月7日,《苏报》被封。苏报案是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反清政治案件。

“竖三民”:我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相继创办了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廿报》、《民立日报》,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报纸是先后出版,内容上是一•脉相承, 从报名上看都是“民”字打头,史称“竖三民”,在中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影响。

简述《民报》与《新民从报》大论战:论战始于《民报》创刊,止于《新民从报》停刊,历时两年。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有:要不要“排满”革命?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要不要平均地权?要不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此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封建腐朽制度,向保皇派发起的猛烈进攻,进一步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唤醒了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广泛关注,也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论战不仅为随后到来的辛亥革命做了宣传动员,而且也为更深入更广泛的思想启蒙和反帝救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传递了思想火种。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①于右任在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这是他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口报,很受读者欢迎,但80天后报馆被焚,后由他人接办。

%11909年5月15日,《民呼LI报》由于右任创办于上海,自任社长,批评时政得失,后因报道贪污消息被官员胁迫于1909年停刊。

%1《民呼日报》停刊后不久,1909年10月3 LI,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民吁廿报》, 揭露口本政府的阴谋,不久被查封。

%11910年10月11廿,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继续为百姓呼吁,后来该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II报,1913年终刊。试述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影响:5

“办报四原则”:针对报纸如何才能实现使命这个问题,梁启超提出了办报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简述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办报的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关于报纸的作用:通。耳bl喉舌说。通毗邻之事,介绍世界各地事件;又可通上下之情,民君相联系。报馆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关于宣传态度和方法方面: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关于报刊与舆论的关系: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以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传播真理,不能受感情的左右而作偏激之论。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6

《实际应用新闻学》:此书为邵飘萍所著,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第一次提出了报纸应该以新闻为主体的主张,认为“报纸之第一要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简述黄远生“四能''说的含义及现实意义。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这个说法在今天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只有做到了这四能,提高自身职业修养,才能够写出真实、公正、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简述邵飘萍“记者品性第一''说的含义及现实意义。邵飘萍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记者的品性为第一要素,包括“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现在有很多所谓的记者已经忘了自己应有的品性,违背良心做一些虚假报道。所以邵飘萍的品性第一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有良好的品性,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记者。

7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成立,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论,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学机构。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任导师。研究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同时研究会还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并定期授课,所以它也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四大副刊":①北京《晨报》副刊。李大钊编辑,多介绍苏联情况及马克思主义,还发表鲁迅的作品。

%1上海《国民II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大力宣传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5年后被国民党右派控制。

%1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初由张东亦主编,主要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也刊登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④《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徐宝璜:1894-1930,江西九江人。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拥有四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简述《新青年》的历史功绩:《新青年》创造了三大历史功绩①思想: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1文学: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小说。

%1政治: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李大钊文章。

简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在新文化运动和在《新青年》的带动下,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二、报纸副刊的革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革新改变了以前报纸副刊的消闲性质,把副刊办成了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报纸驻外采访和国际通讯报道的加强。聘请驻外人员兼任报纸通讯员、报纸向国外派驻专职记者。

四、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普遍应用。五四时期,报刊形式上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并普遍应用新式标点符号,使报刊面貌一新,极大地便利了阅读。五、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的开创与发展。

陈独秀办刊思想的启示。

陈独秀办《新青年》,是思想家办刊,是革命家办刊,有一个崇高的办刊宗旨——改造国民思想、改造社会。是学者办刊,是大师办刊,有一个科学民主的编辑方针“人人平等、兼容并包、日由讨论、各抒己见。是勇士办刊,是战士办刊,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魄——为真理、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

8

洋旗报:孤岛时期出现,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而可以不接受口伪军的新闻检查, 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口译

报》等。

“四不方针”: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的社评中提出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 不私,不盲。以后多次重申这一方针,成为大公报的“社训”。不党即政治上独立,不依附于任何政党。不卖即经济上独立,既不受政治集团控制,也不受利益集团操纵,不能因为商家给钱,就无原则登广告,发新闻。不私即不图私利,只作公众的喉舌。不盲即保持一种理性的、冷静、克制的姿态,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历史悠久。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主要阵地。青年作家黎烈文主编。依靠进步作家,团结各种文化力量,形成统一战线。改版后的重大特色是突出采用了杂文文体。发表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等左翼作家大量作品。

简述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提出“启发民智,服务社会”的宗旨和“无偏无党,经济独立”的办报方针。第一次:主要是在经营层面。广告业务的大力扩展是《申报》起飞的第一步。同时努力提高发行量。引进最新技术和设备。为避免在动荡的政局中受迫害,这一时期的《申报》政治上比较保守。第二次:这次改革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主要在政治主张和新闻业务方面。首先,一改过去政治上保守谨慎的态度,积极要求抗廿和民主。报道事变真相,表明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民主自由权利。积极声援淞沪抗战,成为进步舆论中心。其次,在新闻业务上改革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言论的变化。创办了众多的专刊和副刊。发展申报馆的文化事业。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的改版。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经验:①实施四不方针,追求公正、客观的办报宗旨,使《大公报》得以在纷乱的时局中得以保全,为口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珠联璧合的经营模式。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③学习和参考国外的办报经验,健全通讯网。

民间报业对中国新闻史的贡献。

9

《热血口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廿报。1925年6月4 LI在五卅运动中诞生。瞿秋白筹办并主编。4开4版内容十分丰富的小型报纸。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鼓动性、战斗性。发行量高达3万份。在五卅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组织和推动作用。

红中社:1931年11月7 LT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1935年迁往陕北,1937年在延安改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1949 年迁到北京。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 口诞生于延安。1949年3月25廿开始在北平播音, 使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呼号,1949年12月5 口,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如今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体之一。

简述延安时期的主要报刊。

相继有《新中华报》(后改组为《解放廿报》)《解放》、《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等报纸出版。以上这些报刊都是1939年到1940年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发展报刊事业;抗战前期,延安有较好的报刊出版环境;报种齐全,体系完备,涵盖各个方面,党报发展逐渐成熟;报刊质量高。

简述新华社的发展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通讯社的组织机构和业务规模都有重要发展。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和《新中华报》分开,成为独立的组织机构。在敌后根据地陆续设立新华社的分

支机构。抗战胜利时,总社人员达100多人,在各根据地建立9个总分社,40多个分社。简述“拒检运动"的经过及重要意义。

时I'H J: 1945年8—9月。背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起因: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

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过程:《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8.17正式声明《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在送检。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

发展: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 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结果:通过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意义:这是整个国统区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9月22日,迫使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反“客里空”运动的现实意义。

%1促成了报纸面貌的大改观,形成了群众监督报纸的风气。

%1促进了新闻界的自我教育,改进了新闻业务,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③ 从实

践上确立和维护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当今新闻业亟需带着反客里空精神进行检查与反省,在群众的监督下作出其实可信

的新闻。

10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h 1960年5月25 口,我国登山队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新华社记者郭超人为此采写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人民I I报》配发了社论《无高不可攀》。

《燕山夜话》:是1961年《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上的一个杂文专栏,作者“马南邨”, 即邓拓。后编为杂文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三色”报道:深度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著名的“三色”报道发表于1987年6月24日至7月4廿《中国青年报》。在当代中国新闻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创造了一-种全景式报道的范例。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创办于1994年4月1 口。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 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简述我国电视事业的产生。

中国第1座电视台一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建成,试播黑白电视,9月2LI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开始。同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开始采用便携式摄录机。

谈谈你对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

1,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使公众有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公民的舆论监督权。2,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公开性和实时性,提高了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3,网络有强大的交互性和信息整合能力,能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民意。

4,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和民主平等的推动力。

中传中新史简答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简答题真题 1.简述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此题是《解放日报》整风期间发展的一篇著名的新闻理论文章,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P259 参考答案:1946年9 月1 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文章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文章还论述了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既基本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新闻必须具备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必须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才能写出真实的新闻。 2.简述60年代初我国新闻工作如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P395 解题思路:要回答当时为什么兴起调查之风,以及由谁在主张,有什么样的影响等 参考答案: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 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成为事实求是年。刘少奇要求《人民日报》好好检查一下三年来在宣传生产建设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刘少奇同《人民日报》、新华社负责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把坚持原则性与纪律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服从党委传导,一方面也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蹲点,也叫建立基点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解剖麻雀”;②点面结合法,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以点带面;③专题调查,即带着一个多个问题深入基层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调查。 深入调查研究后,让许多记者头脑变得冷静了,他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不再人云亦云,工作作风也发生了改变,看问题不再绝对化。报纸上实事求是的报道多了起来,还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好的新闻报道。 3.简述当代香港报业的特点。 解题思路:此题书没并没有直接的答案,考生可参考其他的新闻史方面的书籍。此题答案有参考白润生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 参考答案: 首先,香港报纸中绝大多数是作为赚钱的商品而存在的,广告是其最重要的要素,各新闻单位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第二,激烈的竞争促使香港的报业努力进行改革,从编制来看,无一不是精简人员,从发行对象上看,则增设多种专栏,在印刷技术、编辑技巧、独家新闻上下功夫。多重视社会新闻、“马经”新闻和股票信息的报道。 第三,先进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报贩行业十分发达。 第四,报团化现象日益空出,一些大报都逐渐发展成报团。 5. 简述《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经验。 参考答案:《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是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主持人,陈独秀还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还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政策与方针,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不为艰难困苦所动,坚持《新青年》的方向,和读者一起前进。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新青年》经历了三个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迁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采用先树旗帜的办法,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变化。在印刷与发行方面,成立新青年社,作为独立的机构。改组后的《新青年》扩充了编者作者队伍,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宣传,但是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读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既争取了原有民主主义作者读者逐步跟上来,同时也避免反动当局的注目。 6. 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此题为核心考点。需熟记重要领导任务的讲话,他们对党的新闻工作的走向起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 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第二“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第三“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第四“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多看,多问,多做研究工作,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 7. 简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三次战斗转移。 参考答案: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也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为了保证战时不中断广播,延安新仝广播电台开始迁址,1941年11下旬起开始研究与准备转移事项,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转移至陕北了长县史家畔村,并于21日起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1948年为了适应宣传的需要,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至平山,自5月23日起在平山播音。1949年3

自己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期末思考题.doc

B己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期末思考题 敦煌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是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中国唐代中期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内容是节度使前往风翔要求旌节的情况。 《读开元杂报》:《读开元杂报》系唐朝散文家孙樵所作,收于《经纬集》。此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定木"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管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经过审杳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木,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木制度实行于宋初,王安石变法时中断,后来又恢复直到宋末。定木制度是不得随意传报意图的具体实施,这个举措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维护了统治秩序。 《论禁小报》:是宋朝周麟之所作,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报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所持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 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木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己故明史专家谢国桢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经对它作过考察,说“盖此即为邸报之一种,草草版刷,以供传阅者”。 宋代小报的特点: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意义:小报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升端。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小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清代《京报》的特点:1、《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京报》的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抄",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其次是“上谕",刊登皇帝的命令和公告;再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 2《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外在形式,一般为口刊,也有两口刊。每期一册,书木式,页数不等,封面用黄色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 3《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工作分为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报房”的人员分工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情况临时分配。《京报》的发行,完全脱离了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公开发行。 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木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难以产生对信息量和时效性要求较高、商品化较高的报纸。还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对报纸出版的政策束缚,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了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 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有独立的消息和言论, 完全面对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发展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在性质上已基本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为替外国人打开中国大门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它在新闻报道、言论撰述以及编排技巧等方面,己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 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官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最后是提塘。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而《论禁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小报客观上一定程度地表达了舆论。 小报是非法的民报。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4、清代《京报》的特点。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 《京报》的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京报》仍然是一种古代报纸 《京报》是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报纸 5、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30道,每题1分,共30分)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D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是( C ) A.进奏院状 B.朝报 C.邸报 D.小报 3、创办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传教士米怜来自( A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4、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 C ) A.《广州纪录报》 B.《中国丛报》 C.《蜜蜂华报》 D.《中国之友》 5、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查禁鸦片时,派人到澳门搜集外文报刊并把其中一些重要情报翻译出来,供当地和朝廷官员参考。这些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B ) A.《参考消息》 B.《澳门新闻纸》 C.《自西徂东》 D.《夷情备采》 6、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意在倡导( D ) A.无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莠言乱政 D.变法自强 7、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编辑的报刊是( C )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时务报》 D.《强学报》 8、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而遭杀害的是( A ) A.唐才常 B.康广仁 C.谭嗣同 D.熊希龄 9、因“苏报案”而受迫害的章太炎出狱后前往日本主编的报刊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民立报》 D.《清议报》 10、1906~1907年间,与《民报》就革命和改良问题展开大论战的是( A )

A.《新民丛报》 B.《新中国日报》 C.《苏报》 D.《政论》 11、1909—1910年间,在上海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革命报人是( C ) A.孙中山 B.黄兴 C.于右任 D.章太炎 12、1911年,因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和《亡中国者和平也》两篇评论而被查封的报纸是( A ) A.《大江报》 B.《楚报》 C.《大汉报》 D.《商务报》 1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 )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 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14、宣扬“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是( D ) A.《民生报》 B.《不忍报》 C.《群报》 D.《民权报》 15、民国初期,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子》的作者是( A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陈独秀 16、《新青年》杂志最初的主张是( A ) A.反对中国儒家专制文化,倡导西方自由民主文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尊王攘夷 D.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 17、“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杂志刊文指出,这场运动是( D ) A.“铲伦常,覆孔孟”的恶果 B.胁迫治安的行为 C.妄图颠覆政府的行为 D.“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行动 18、《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戈公振 D.邹韬奋 19、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 C )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 2、唐代“开元杂报” 、“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一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一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①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韩爱萍 绪论 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唐:中国报纸的起源 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 唐朝说被公认。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 小结: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 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 三、小报—非法民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 宋代新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1、出现了朝廷官报──邸报 2、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 3、出现了新闻审查制度──定本 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报纸(雕版印刷始于隋朝) 明代:民间报房的出现——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 《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清代: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何遇恩、邵南山)、民间报房与《京报》、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于唐代?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意义等) 二、《德臣报》《孖剌报》《字林西报》 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格致汇编》 四、《申报》《新闻报》 五、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分清传教士办的报纸和商业报纸、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 复习思考题: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1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2 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期末考试题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期末考试题 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唐:中国报纸的起源 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 唐朝说被公认。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 小结: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 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 三、小报—非法民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 宋代新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1、出现了朝廷官报──邸报 2、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 3、出现了新闻审查制度──定本 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报纸(雕版印刷始于隋朝) 明代:民间报房的出现——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 《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清代: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何遇恩、邵南山)、民间报房与《京报》、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于唐代?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意义等) 二、《德臣报》《孖剌报》《字林西报》 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格致汇编》 四、《申报》《新闻报》 五、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分清传教士办的报纸和商业报纸、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点? 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点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公布。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唐代有朝廷公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依照历史记载能够推断,朝廷公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能够公布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先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形。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明代官方公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清代的官方邸报,连续采纳手写抄传的方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专门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差不多上通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差不多上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差不多上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差不多上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什么缘故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 案 注:找到所考试题直接看该试题所有题目和答案即可。 查找按键:Ctrl+F 一、单项选择题 1(2.0分) 《万国公报》的主编是() A)麦都思 B)林乐之 C)李提摩太 D)傅兰雅 参考答案: C 2(2.0分)“癸丑报灾”发生在哪一年?() A)1911 B)1912 C)1913 D)1914 参考答案: C 3(2.0分)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A)《特选撮要每月记传》 B)《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天下新闻》 参考答案: B 4(2.0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 A)《循环日报》 B)《时务报》 C)《昭文新报》 D)《国闻报》

5(2.0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A)《新闻学》 B)《新闻学大纲》 C)《中国报学史》 D)《应用新闻学》 参考答案: A 6(2.0分)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 A)《新青年》季刊 B)《向导》 C)《每周评论》 D)《前锋》 参考答案: B 7(2.0分)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是() A)《申报》 B)《大公报》 C)《字林西报》 D)《新闻报》 参考答案: B 8(2.0分)“四不方针”是哪份报纸的办报方针?() A)《新闻报》 B)《申报》 C)《大公报》 D)《世界日报》 参考答案: C 9(2.0分)“苏报案”发生时,《苏报》主笔是谁?() A)陈范 B)章太炎 C)邹容 D)章士钊

10(2.0分)《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与下列哪份报纸密切相关?() A)《大江报》 B)《湘学新报》 C)《苏报》 D)《民报》 参考答案: C 11(2.0分)《京话日报》的创办者是谁?() A)彭翼仲 B)杭辛斋 C)林白水 D)裘可桴 参考答案: A 12(2.0分)《革命军》的作者是() A)章太炎 B)邹容 C)秋瑾 D)陈天华 参考答案: B 13(2.0分)《红色中华》创刊于哪一年? A)1937年 B)1945年 C)1931年 D)1927年 参考答案: C 14(2.0分)《新华日报》称下列哪份报纸对蒋介石是“小骂大帮忙”?() A)《大公报》 B)《申报》 C)《观察》 D)《新闻报》

中国新闻史_期末试题

中国新闻史_期末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读开元杂报》的作者是唐代文人-孙樵------------,此文收入他的《经纬集》。 2、宋代有一种民间出版的报纸—小报------------,弥补了官方新闻传播活动的不足。 3、《申报》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 4、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5、-《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创刊于上海。 2

6、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出现在--1958--------------年,名为北京电视台。 7、香港有两家著名的私营电视台,分别是无线电视台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遐迩贯珍》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万国公报》 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 A记者协会 B新闻教育机构 C报业公会 D新闻系 3

3、下面的报纸中,------------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 A 《新民丛报》 B《中国日报》 C《解放日报》 D 《文汇报》 4、癸丑报灾是指------------年,袁世凯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残,使报纸数量锐减。 A 1912 B 1913 C 1914 D 1917 5、“竖三民”是资产阶级报人------------先后办的三家报纸的统称。 A 梁启超 B 陈少白 C 于右任 D郑贯公 4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宋代邸报的特点?什么是定本制度?什么是小报? (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但都在不久后恢复。定本制度使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维护起专制统治。 (3)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着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三部分 京报的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是邸报的翻版;②稿件全部来源于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③旨在营利,报费是主要进项;④京报的内容主要是宫门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 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 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 英-美查)。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