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

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

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

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发行人广泛;

4、内容复杂;

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

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它的内容首为宗教,占绝大篇幅。其次是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第三项内容是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在传教士看来,科学是宗教的侍女,是为宗教服务的,宣传科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要人们相信神的威力。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1821年12月停刊。

七、《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东西洋考》设有新闻专栏,在业务上,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1833年12月,《东西洋考》刊载了《新闻纸略论》,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它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该刊在中国出版两年多

八、《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这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由安东尼奥任主编。1823年12月停刊。

九、《遐迩贯珍》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它不仅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

在业务上一个重大特色,就是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所刊新闻条数多,新闻内容结构与以往相比,所载多为国内新闻

十、《申报》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是旧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报纸,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其办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

《申报》是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最早发布号外;

报纸言论工作的加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文艺作品;经营的其他出版事业:《瀛寰琐记》、《环瀛画报》、《点石斋画报》、《聚珍版丛报》、《古今图书集成》

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的经验。

《申报》1949年停刊。

十一、《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满族爱过知识分子英华,在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但却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摈弃“猥

邪琐屑之事”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十二、《大公报》发展的几个阶段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

1英华时期:1902年6月17日—1916年,在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但却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摈弃“猥邪琐屑之事”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报纸。

2王郅隆时期: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3新记公司时期: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4一九四九年以来在香港办报的时期:大公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实体,不依附任何党派及社会团体,报纸是一个传播组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表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培养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十三、《新记大公报》《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后,于1926年9月1

日复刊,吴鼎昌独自投资五万元并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该报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成为北方大报之一,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大公报》也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十四、如何评价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

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

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十五、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

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一、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到的主要新闻思想

1把报纸视为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2把办报视为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认为可以通过报纸这道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体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3认为报纸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4认为报纸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二、王韬新闻思想与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一)王韬是我国第一家政论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办报的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主张

2认为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通”字,报纸可以使“民引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言论出版自由,王韬在中国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4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的编辑人员须慎重选择

(二)《循环日报》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中国报界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以“强中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王韬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百篇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的文章,主张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在经济上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在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王韬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收录他撰写的政论文章的《弢园文录外编》称之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三、《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的机关报,于1895年12月16日正式出版,由梁启超、王大燮主编,康有为亲自题写了报名。

四、《时务文体》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

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

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五、梁启超在新闻方面的贡献

梁启超一生从事新闻活动二十七年,创办领导报刊十七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1985年,我国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中外纪闻》)创刊于北京,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中的骨干当担编辑。《万国公报》的出版为伟大的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国民由此了解到了民主进步的西方政治理念与不可逆转的中国改革先声。

198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人总撰述。在《时务报》上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变法通议》,论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及各方面的主张,为维新变法的高潮来临做了一大助力。尔后在梁启超改革运动与新闻活动的影响下,中华大地更迎来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的汹涌高潮。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游走海外,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之心大声疾呼。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的《新民丛报》是这段时期很重要的一份报纸,担任主编的梁启超把《新民丛报》推上了新闻传播史的尖峰。“中国报界前此未有”“足与东西各报相颉颃”的《新民丛报》一时间风云海内外。

梁启超在新闻传播史上的贡献不只在于多年来的业界工作,还在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闻思想。梁启超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这是指新闻应当传播信息而非空谈理论。梁启超指出,报纸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这也就开了我国报纸注重社论以及担当社会责任

的传统之先河。另外,梁启超还提出了诸多新闻学理念,如办报四大原则、舆论五本等等。

另外,梁启超作为一代报人还为我国的新闻写作开创了报章文体。所谓报章文体,意即不同于古文的通俗浅白之文体。梁启超用这种文体来写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接受。而报章文体,也因为梁启超的两份报纸而又名时务文体、新民文体。报章文体的出现与运用,有利于增大新闻的传播速率,同时为宣传改革、启蒙民智打开了便捷之门。

六、梁启超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新闻(办报)思想如何评价

维新变法: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就是“宣德达情”,使“君恩得以下逮”“民隐得以上达”;通中外就是要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评价: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继续从事办报宣传活动,由于他在海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

理论,因而他的新闻观点比在戊戌变法期间更进了一步。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浸润法和煽动法

评价: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七、《湘报》的主要撰稿人谭嗣同

八、《国闻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

第三章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清廷实行“新政”后,“报禁”开放,国民可自由创办报刊与传递新闻信息,在事实上获得了一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关于报刊的创办,清政府最初实行

的是批准制,后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一是报刊出版时须在报刊上标明发行出版人姓名、发行出版所在地址的资料;二是报刊样品须送呈有关管理部门查核;三是实行更正制

4报刊禁载事项。一类是毁谤,另一类是教唆

特点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内容

形式上照抄照搬西方、特别是日本的新闻法规

载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一近代资产阶级新闻法制的根本原则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内容充满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旧货色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新闻法制是新闻立法、新闻执法和新闻守法的统一。但是,清末的新闻法制,虽然通过新闻立法,在清王朝覆灭前夕初步建成,但在新闻执法、新闻守法方面却缺乏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大举入侵中国,使中国逐渐沦落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约。

二、《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孙中山领导创办,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

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二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三是大量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起来冲破封建罗网的束缚,去争取民主自由权利;四是对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表示支持,对兴中会在惠州、广州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做了详尽报道,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五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激烈的论战

三、《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陈范当馆主后,《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以后,《苏报》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之后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成了革命组织爱过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邹容撰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发表章太炎为《革命军》写的序言和章士钊写的《读革命军》两篇文章加以评价,称《革命军》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指出该书的宗旨“专在驱除满清,光复中国”,发出“雷霆之声”。6月29日,《苏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

《苏报》的激进宣传,引起了清廷的恼怒和忌恨。于是,清政府遂勾结上海租界,出动警察去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人。蔡元培、章士钊等闻风走避,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接着,清廷通过福开森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太炎、邹容交给清廷审判,被租界当局拒绝。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在租界内开场。审讯初期,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等罪名,要求判处章太炎、邹容死刑,但遭到拒绝。1903年12月中旬,租界会审公廨(xie)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这一判决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租界当局不得不重新审判,于1904年5月21日作出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四、《民报》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刊,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创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民报》有了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即三民主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并要求《民报》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宣传内容。具体而言,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三是宣传以土地

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五、《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主要围绕以下4个问题: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认为,满人早已同化于汉人,谁当皇帝都可以,排满必然会引起民族仇杀,造成天下大乱;《民报》认为,满族统治者不仅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压迫,而且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则用事实驳斥说,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问题才能解决。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动,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

六、《清议报》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以“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办报宗旨

七、《神州日报》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八、竖三民《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九、革命政党报刊与民营商业报刊内容上有何不同?如何

看待不同性质的媒体的不同社会功能?

政党报刊:

(1)为党派政治服务,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2)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内容上侧重于宣传政见;(3)经济上依赖政党;

(4)政党报的实质与其说是报纸不如说是宣传工具、舆论工具。

民营商业报纸:

(1)政治上独立或无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2)经济上自主经营,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

(3)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等报道;

(4)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一、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二、《申报》的办报方针

《申报》在事业上的发展,就是其加强经营管理、推行企业化方针的结果。《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重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该报聘请张竹平任经理,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深受工商界的欢迎。

2加强报纸发行。该报抓紧报纸发行这一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除大力在本市推广外,并向外阜发展,派人到全国各地征求机关、团体和个人订户。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建起高五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又从美国购进两部最新式的印报机,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

三、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

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四、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

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

五、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1情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2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

3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五章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一、《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二、《湘江评论》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

泽东主编

三、《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新闻观点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为了反满革命。

2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革命派引进了西方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一张报纸胜过三千毛瑟”等观点。

3承认报纸具有党派性,革命派的报纸明确宣布自己是“党报”、“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4报纸应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

五、《新闻学》作者徐宝璜,19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一、《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920年9月,《新青年》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成立新青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 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

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 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发行人广泛; 4、内容复杂; 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 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 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 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 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二、露布: 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 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 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 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 1、唐朝: 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 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 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 通政司——六科——提塘。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 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 六、非法民报——小报: 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而《论禁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小报客观上一定程度地表达了舆论。 小报是非法的民报。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4、清代《京报》的特点。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邸报的翻版 《京报》的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京报》仍然是一种古代报纸 《京报》是与近代报纸最为接近的古代报纸 5、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1.定期2.商品:付费者不论阶级或特殊兴趣都可购买。3.专业:刊登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区别于宗教或商业性质的出版物。4.复制手段。5.相对及时。6.具有稳定性。7.无门槛:对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受众有吸引力。 二.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 1.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最具代表性——宋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战国说 2.汉代说:府报、邸报 3.唐代说:进奏院状、两级传播:中枢→京官、进奏官(邸报)→(新闻纸)地方首长 4.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唯一一种固定报名的刊物:《京报》 三.古代新闻传播特征: 1.官报占据垄断地位。 2.民报、官报同质化 3.无言论板块 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体的输入与近代新闻报业的确立 一.时空关系 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 1860s前后:两条线路向腹地推进。①沿海北上至京津②沿长江至武汉三镇 1890s前后:除少部分偏远地区,85%被近代报刊、出版物覆盖。 二.在外华人办报总体情况 1.人员构成: ①传教士:天主教(唐宋)新教(19世纪)《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马六甲(第一份中文报) ②政客(外交官)《蜜蜂华报》1822澳门(第一份外文报刊) ③商人《广州记录报》1827 ——以上三种人合流:很多外国人是基督徒,投资捐款、政客操纵 2.传教士办报活动:(都是新教) 报名出版地点创、止时间创办人语种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1815马礼 逊、米 怜、梁 发 中中国第一 份近代中 文报、教会 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1833郭立士 普鲁士 教士 中中国境内 第一份中 文近代报 万国公报※上海 (《教会新报》-《万国公报》- 广学会治下《万国公报》) 1868 (1874-1883停 刊) 林乐 知普 鲁士教 士 书中记录 ※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 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 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 《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 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 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 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 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 邹容自动投案 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 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 《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6、邹韬奋:1895-1944,原名思润,笔名韬奋,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2年到上海,在南洋公学学习,1919年转入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辅修教育。1921年毕业后,在上海纱布交易所任英文秘书,1922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217) 7、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原籍江苏江宁。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赞成团结抗日主张,矛头直指蒋介石,并于1932推行了十二项革新运动,使得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1934年11月13日,遭特务枪击死亡。(214)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该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着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 (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 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 明代邸报的别称: 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 《万历邸钞》: 《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关于中国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新闻史 1.文字传播最早是手抄新闻。中国古代有一种称为“露布”的, 即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2.邸报,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明代的邸报已开始活字印刷。 3.非法民报,小报。大约产于北宋,盛于南宋。“小报”的称谓 见于南宋。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材料为主。 4.小报与邸报异同。相同点,都主要是登载皇帝的御旨诏令, 大臣的奏议,台谏的章舒,官吏的升迁任免。不同,一,时效性强;二,传播信息中有很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是禁止公布的信息;三,谋利性的 5.小报的发行人,一是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是。 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小报的意义,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开始了民间办报的历史。 6.合法民报,京报。大约在明朝末期才开启。内容,京报以登 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 7.京报的特点,一,京报已有自己的报房;二,访员还可以采 访一部分新闻给报房;三京报至清代已有了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8.京报受众对象,京报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阅读人群,官僚, 缙绅,士大夫均可阅读,商人,老板,小市民阶层也同样可以订阅。 9.近代报纸的特点,发挥舆论的影响力,以期促进政治,经济,

教育及社会改革与进步,借以增强国力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10.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 俗每月统计传》在华外商报纸分两类,中文商业报刊,外文商业报刊。 1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士力在广州创办,是中国境内出 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2.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异同,相同,均是中国线装书式, 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两者的办报宗旨是一致的,对时事政治的敏感与兴趣,主要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不同:东西洋显示西方优势,大量宣传西方近代科学成就。而察世俗则是为了阐述教义,对科学知识介绍较少且主要注重天文知识。 13.《万国公报》由美林乐知创,是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 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周刊。读者主要是中国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的知识分子。P.25 14.《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上海历史上最悠久,影响最大的 中文日报。1873年“杨乃武案”报道,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新闻。 15.1884年《申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 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开中国画报之先河。 16.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闻新报》 17.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我国自办报纸中,历史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一、名词解释: 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驻地的进奏院状,主要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活动情况。一份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一份在法国国立图书馆。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宋,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具体内容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该制度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 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依靠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盛行于南宋。通过手写或印刷进行传播。 报房:明代出现,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报业雏形渐渐呈现。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最成熟的形态,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京报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时效性不强。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出现了报头和报房名称,该报多为印刷并公开发行。 辕门抄:明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内容为上谕、本省公文、本省官府与官员动态等。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由马礼逊、米伶在马六甲创刊的中文月刊,办刊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样式为书册式,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免费赠阅和索取。 申报:是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1872年,由上海英商美查等创办,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报。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其报价低廉,内容雅俗共赏、时效性强,经营范围广。 王韬: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1、知地方机宜2、知讼狱之曲直3、辅教化之不及 循环日报:中国第一份以报刊政论而著称的报纸,1874年由王韬创刊于香港,每日两张4版,进口纸两面印刷。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信息与广告版,第四版为广告与启事版。第二版分为《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三个专栏,《中外新闻》为由王韬执笔的评论。这是中国报界首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该报为旬刊,以书册的形式发行。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的传播 1、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主要证据——敦煌进奏院状和《读“开元杂报”》 2、宋朝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 本,据此发抄。 3、小报:(含义)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的报纸,新闻来自官方,但传 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捕风捉影,真真假假,小道消息成了新 闻。(时间)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邸吏、史臣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察世俗》与《中西洋考》 《察世俗》:1815年由米怜、马礼逊、梁发在马六甲创刊、宣传基督教义为目的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1833年由郭士立在广州创刊,宣扬西方文明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2、中国出现的最早的通讯社机构:1872年,在上海成立英国路透社远东分行 3、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第二、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第三、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4、国人对外报的利用: 林则徐:主持编译外报——《澳门新闻纸》 魏源:搜集摘译外报,提出夷情备采的办报思想。 5、王韬:⑴主编《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在中国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是中国人自办成功 的最早中文日报 ⑵《弢园文录外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论文集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 潮 1、维新派创办的首批报刊 《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强学报》

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和汪康年主编,旬刊、书册式。 基本内容为谕旨、论说、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为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纸。 3、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报刊功能和作用:报刊要有利于国事,能“去塞求通” 报刊的性质和任务:a性质多样:有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b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之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之向导者 办好报章的四个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健全的舆论条件:常识公心真诚直道节制 报道宣传的两种方法:侵润煽动 4、梁启超的报章体 含义: 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历史渊源: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是宣传革命的第一份报刊,但不是孙中山创办的,是其委托陈 少白创办的。 2、“苏报案”: 时间:1903年5月——1904年5月 人员:章士钊、邹容、章太炎 经过: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借出版的《苏报》连 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 《康有为与觉罗氏氏之关系》一文。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 结果:章太炎和邹容分别被判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3、《民报》与《新民从报》的论战 《民报》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利益,《新》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利益 4、“竖三名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时间上相衔接) 《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癸丑报灾”:1913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 任,解散国名党,镇压了国名党的“第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名党系统的报纸和其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管被封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2、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重要人物的事件、抓住 具体的场景细节、语言通俗而生动。 “四能观点”:脑袋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 腿脚能奔走,交游肆应,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 耳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达通 手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上古—1815年) 1.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有哪些?(3~~5个) 结绳(结珠)、实物表意、肢体语言(动作体态)、声音、图画、语言、文字传播 2.唐朝有报纸的根据是什么?(史料与实物) 1.有史料为证:唐人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相关文字记载 2.有实物为证:1907年被取走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 院状”。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特点是均无报头。 3.官报的称谓与形式 答: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已经具有一定官报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4.宋代小报与官报有什么不同? 答:1)小报是民间小报2)小报消息快、内容新、新闻性强3)小报是非法报纸,屡遭政府查禁 4)小报可出售,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5)小报读者范围更广6)小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往往是在野派对当权派的攻击工具 7)小报虚假新闻多 5.定本制度与报房 答: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朝制定了对官报的定本制度,即进奏官将编好的邸报送请枢密院审查,通过审查的邸报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官报以定本为准,不准擅自增删,该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 2.报房:是指设有编报、抄报、印报、送报和兼有探报的综合性

办报机构,它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6.两种民间小报:宋代小报与清朝《京报》的主要不同 答:《京报》是册装的书,长方形的小册子,内容与官报基本一样,是合法民间报纸,“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基本印刷,而宋代小报是非法报纸,虚假新闻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察世俗》的基本情况 答:1)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3年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因在中国不能传教,所以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15日创办《察世俗》。是中国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3)内容:宣传基督教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很少 4)特点:总特点是极力迎合中国读者,文字简短、通俗生动,经常引用孔孟等儒家语录,经常以中国人习惯的口气写文章 2.19世纪外人在上海办有哪些重要传媒? 答:1.重要的外文报刊——《字林西报》 1864.7.1 创办,上海第一张英文报纸,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2.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 1857.1.26创办 3.上海最有影响的教会报刊——《万国公报》 1868.9.5 广学会创办,传教士中文报刊中发行量最广,时间最长,历史最久的报纸,主编是林乐知 4.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上海新报》 1861.11.19创办中国国内最早的白报纸两面印刷的报纸 5.我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路透社远东分社 1872年上海《字林西报》最早使用路透社远东分社电讯新闻稿 6.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897年是《字林西报》副刊 7.文明全国的“柜台报”——《新闻报》 1893年有丰富的商业信息、商业新闻、仅次于《申报》的商业大报 3.《申报》基本情况以及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答题要点分析 ※名词解释(或简述)。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 1.着名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湖南大学2014年考研真题)(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1、人类早期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2、口语、文字(手抄新闻)、印刷、电子(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 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新闻事业始于印刷传播阶段,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 3、邸报的出现: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报 纸的名称。 4、邸报: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中国新闻事业源于唐代中后期,最初 的主要形态不是也不可能是报纸,而是新闻信。这种新闻信就是所谓“进奏院状报”。 5、中国古代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报(新闻信)宋代:邸报 6、明代:塘报;清代:宫门抄或辕门抄 7、真正公开发行的官报以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为最 早。《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江西官报》 8、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 机构。 9、小报(民间):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宋代的“小报”、 明代的“急选报”、清代的“黄皮京报” 10、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1、特点:“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小报是中国最早 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天变邸抄》 12、古代的新闻检查:定本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 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13、维新派、梁启超创办的报刊:1895,康有为等主办《万国公报》——维 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木铎:“木舌金铃。循于路,求路谣之言” ●两汉进入文字传播为主时代。书写媒介:以竹简、木简、和绢帛蔡侯纸 ●前报纸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布告:在固定地点张贴和悬挂为主,要紧用于公布皇帝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要紧用于公布军事消息; ●中国的报纸据考证显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是官僚政府机构内部发 行的政府官报; ●中国唐代官报的产生与藩镇制度有关:进奏院和进奏院报状 ●“敦煌进奏院状”内容:归义节度使求旌节意义: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是唐代官报的实物 ●以上相关报状的考证讲明唐代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一)、宋代官方报纸:邸报:宋代开始显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治理下统一公布的官报:“邸报”。 ●宋代邸报和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 ①同唐代进奏院状不同,宋代官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治理下,统一编发给地点官员,传报朝廷政事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报中分离出来了,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宋代“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于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提供了官方报纸 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要。 小报本身没有言论,通过所刊载的信息讲明倾向。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议论朝事,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统治者查禁。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三个环节:1,通政司2,六科3,提塘 ●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 ●创办的时代背景:配合经济入侵,进行文化渗透. ●创办的过程:马礼逊﹑米怜马六甲1815年 ●办刊宗旨:宗教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 80﹪多为宗教教义 ●刊物特点十分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附会儒学,形式:中国的线装书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创办过程:1833年郭士立广州创刊 ●刊物宗旨: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战胜中国人自豪排外心理 ●刊物特点: ⒈设有言论新闻专栏,表达出报刊业务近代化的趋势 ⒊第一开始摘录京报 ●早期《申报》的特点 1.重视新闻采写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社会新闻的采写 2.重视言论 3.副刊性文字 4.新闻图片的使用 5.重视广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