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来评价现象动态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经济现象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模、结构、以及现象间的相互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重要武器,不仅要从现象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静态研究,而且还要从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研究。要实现统计的这一任务,就必须借助于时间数列。

所谓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它是将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统计指标的数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而形成的统计数列。

例如,表8 — 1 资料所表现的就是四种不同的时间数列。

表8 —1 资料某市1994 —1998年的经济指标

上表中,国内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市区人口比重、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时间结合形成了四个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现象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现象的发展水平的指标数值。

时间数列是我们研究事物发展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现象动态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

1、.时间数列可以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性。如把相邻几年各季空调的销售量进行排列,通过比较不仅会发现空调的销售量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还会发现每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销售量要大于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销售量。即夏秋两季为空调的销售旺季,冬春为销售淡季的规律。

2、.可以根据时间数列,计算各种时间动态指标值,以便具体深入地揭示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特征。

3、通过时间数列可以反映工作进度,帮助各级领导及时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4、.运用时间数列可以预测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为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数量依据。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根据编制时间数列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形式不同,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在三种时间数列中,绝对数时间数列是最基本的时间数列,而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则是它的派生数列。

(一)绝对数时间数列

绝对数时间数列是由一系列同类总量指标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它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在各个时间所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绝对数时间数列中,按照指标所反映的现象时间不同,绝对数时间数列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1、时期数列。是由时期总量指标编制的时间数列。数列中每项指标数值均表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如表8 —1资料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间数列,就是时期数列。

时期指标的特点在时期数列中是完全成立的。

2、时点数列。是用时点总量指标编制的时间数列。数列中的每项指标数值都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时点上所达到的总量水平。如表8 — 1 资料中的年末人口数时间数列。

此表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时点数列中,两个相邻时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时点间隔”。它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等的。本例的时点间隔是相等的,即均为一年。

时点数列中的指标数值与时点间隔的长短无直接的联系,指标数值是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增减抵销后的结果。因此说,时点数列不具有可加性。

(二)相对数时间数列

它是由一系列相对指标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发展变化情况的。

如表8 —1资料中的市区人口比重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也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时间数列、比例相对数时间数列、结构相对数时间数列等。相对数时间数列中的各个指标都是相对的,其计算基础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

(三)平均数时间数列

它是由一系列平均指标的数值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可以用来反映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的趋势如表8 —1中得职工年平均工资数列。

平均数时间数列中的每个指标都是平均数,相加起来是没有意义的。

三、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主要原则

时间数列的动态分析是通过同一指标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因此保证时间数列中各时期指标数值的可比性,就成为正确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为此,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具体原则为:

1、时间长短的可比性。

时间数列是由一系列同类统计指标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因此,在编制时,应首先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所包括的时间长短和时间间隔应可比。特别是时期数列,由于时期数列中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时间越长,数值越大;时间越短,数值越小。因此,各指标所包括的时间长短应相等。

对于时点数列来说,由于数列中的各指标数值所表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状态或总量,为此不存在资料所属时间长短的问题。各个指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般说来,时点数列的时点间隔应该相同,这样就可利用资料直接对比。

2、总体范围的可比性。

在同一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所包括的总体范围前后应该一致。如果研究某个地区总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就必须保证该地区前后有相同的管辖范围。如果管辖范围发生了变化,那么总人口数资料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3、数列中指标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计价标准前后要一致。

有时因计算方法不一致,在价值指标中计算价格不统一,在实物指标中计量单位不统一等,在指标数值上也就不具有可比性。

4、数列中指标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要具有可比性。

编制时间数列时,还应当注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指标经济内容和性质的变化。不同性质的指标不能编制同一时间数列。特别是研究不同社会制度,或者研究经济大变革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例如,不能把新财务制度实行前的成本资料与新财务制度实行后的成本资料编制在同一数列中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编制时间数列只是为我们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数量依据,而要对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则要通过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实现。常用的动态分析指标有: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前边四种用于现象发展的水平分析,属于水平指标;后边四种用于现象发展的速度分析,属于速度指标。水平指标是速度指标的基础,速度指标是水平指标进一步加工的结果,是动态分析的继续与深入。

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

所谓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即时间数列中每一项具体的统计指标数值。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个不同时期或时点上所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作为发展水平,它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由总量指标组成的时间数列,其指标数值,即为总量指标发展水平;由相对指标组成的时间数列,其指标数值即为相对指标发展水平;由平均指标组成的时间数列,其指标数值即为平均指标发展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指标在时间数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一般地说,处于时间数列第一期的指标数值,叫最初水平;处于时间数列最后一期的指标数值,叫最末水平;中间各项的指标数值,叫中间水平。如果用符合表示,即:a0,a1,a2,……,a n-1,a n,代表时间数列中的各个发展水平,则a0就是最初水平,a n就是最末水平,a1,a2,……,a n-1,就是中间水平。

在利用时间数列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时,我们常把所研究那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叫报告期水平或计算期水平;而把选作对比基础时期的发展水平叫基期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是指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加

权平均求得的平均数。由于它是将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差异平均化而求得的,为了与前边学过的平均数有所区别,通常又把它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平均发展水平可以由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也可以由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而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则是最基本的方法。

(一)、 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由于绝对数时间数列分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种数列各具不同的性质,因而在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方法上也不一样。

1、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因为时期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加总,加总的结果反映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总量,因此它的序时平均数可以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n a n n a a a a a ∑=++++=- 321

式中: -a 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a 表示各期发展水平

n 表示时期指标的个数

例如:某商场某年各月商品零售额资料如表 8 — 2所示:

此表是根据每月商品零售额资料编制的时期数列,由于各月商品零售额高低不等,因而发展变化趋势不够明显。如果计算出各季的月平均销售额,就会明显地反映销售趋势。如:

第一季度月平均零售额=3

120110100++=110万元。 12 个月平均每月的商品销售额为

-

a = ( 100 + 110 + 120 + ------ + 170 )/ 12 = 1325 万元

2、 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时点数列的类型划分如下: ⎪⎪⎩

⎪⎪⎨⎧⎩⎨⎧⎩⎨⎧列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间断时点数列列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连续时点数列时点数列 (1)、 连续时点数列。 如果时点数列中的数值是逐日记录,逐日排列,就称为连续时点数列,否则,就称为间断时点数列。

第一种:由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来计算。

如果掌握了整个研究时期中每日的时点资料,则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时期数列相同,即以各日时点数值的总和除以日数,求得平均每日时点数。

用公式表示: n a a ∑=-

式中: a 为每日的时点水平 ;; n 为日历日数 。

例题计算参考教材 152 页 例 (8。1)

再例如:某单位某星期每天出勤的职工人数分别是:

120人,122人,118人,116人,117人,121人,

则该单位本星期平均每天的出勤人数为:

(人)1196

121117116118122120=+++++=-a 第二种:由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来计算。

在连续时点数列中,如果被研究现象不是逐日变动的,则可根据整个研究时间内每次变化的资料,用每次变动持续的间隔长度(f)为权数对各时点水平(a)加权,应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序时平均数。

用公式表示则为: ∑∑=++++++=-f af n f f f n f n a f a f a a 212211

式中: a 为时点水平

f 为时点间隔长度

例题计算 参考教材 153 页 (例8。2)。

(2)、 间断时点数列。

第一种: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来计算。

如果掌握的时点数列是时间间隔的期初或期末资料,则要以简单算术平均法分层计算其序时平均数。

例如,某银行1998年3月至6月各月末现金库存额如表 8 — 3所示:

度三个月各

2月末库存额月初库存额月平均库存额+=

月的平

均库存额: 因此:4月份平均库存额=2

680620+=650(万元) 5月份平均库存额=2700680+=690(万元)

6月份平均库存额=2

695700+=697.5(万元) 根据上面计算资料再计算第二季度的月平均库存额为:

35

.697690650++ (万元)

将上边两个步骤加以合并简化,则为:

第二季度月平均库存额

3269570027006802680620+++++= 1426957006802

620-+++= )(2.679万元=

这种分层计算方法若用公式表示则为:

12322

1-++++=-n n a a a a a

第二种 :由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来计算。

如果掌握的时点数列是时间间隔不相等的期初或期末资料,则要以时间间隔长度为权数对时点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1

2112122321221-+++-+-+++++=-n f f f n f n a n a f a a f a a a 例如:某地区某年各时点的人口资料变动如表8 — 4 所示:

则该地区某年的平均人口数为:

52552

51.214.21224.2138.215238.213.21++⨯++⨯++⨯+=-a (万元)396.2112

755.256==

根据时间间隔相等或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是假定现象在各个时点之间的变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计算的平均数也仅是实际平均数的近似数值。

(二)、 相对数数列或平均数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因为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绝对数时间数列对

比而求得的,是绝对数时间数列的派生数列。因此,只要分别计算出分子、分母两个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而后加以对比即可求得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假定-c 为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a 为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b 为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则计算公式为: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b

a c

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计算方法:

例1:由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假定某厂第一季度各月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如表 8 — 5所示:

表中销售收入是时期指标,流动资金占用额是时点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

该工厂第一季度流动资金平均周转次数

均占用额

第一季度流动资金月平入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收= 即 : 621013

706650211010390=++++=--=-b a c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增长量是指时间数列中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减变化的绝对量。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

作为增长量指标可正可负。如果计算的结果为正值,则为增长的绝对量;如果计算的结果为负值,则表示减少或降低的绝对量。在计算增长量时,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基期也不同,因而增长量指标又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也叫环比增长量)。

是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之差,表明报告期较前期增减变化的绝对量。用符号表示则为:

a 1-a 0,a 2-a 1,a 3-a 2,……,a n -a n-1

( 二 )、 累计增长量(也叫定基增长量)。

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表明报告期较某一固定基期增减变化的绝对量,用符号表示则为:

a 1-a 0,a 2-a 0,a 3-a 0,……,a n -a 0

(三)、两者的关系

这两种增长量,虽然是分别根据不同的基期计算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等于相邻的两累计增长量之差。

用符号表示则为:

a n -a 0 = (a 1-a 0) + (a 2-a 1) + (a 3-a 2) +……+ (a n -a n-1)

a n -a n-1 = (a n -a 0) - (a n-1-a 0)

如果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增长量的计算分析,例如表8—6所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根据增长量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已知的增长

量求所需要的增长量。例如,已知表中各年的逐期增长量,则 1993-1998 年的累计增长量 =12125+11718.7+9406.5+6578+4933.1=44761.3亿元。

再如,已掌握1997年与1996年相邻两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

量分别是39828.2亿元和33250.2亿元,则1997年比1996年的逐期增长量就等于:39828.2-33250.2=6578亿元。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常计算年距增长量指标。

年距增长量 = 本期发展水平 —去年同期发展水平。

平均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的个数,用公式表示为: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逐期增长量之和

平均增长量= 1

-=时间数列项数累计增长量

仍以表 8—6 的资料来说明。根据资料,则我国1994年~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量为:

51.493365785.94067.1171812125++++=-a )(26.89525

3.44761亿元==

或者:

164.346347.79395--=-a 26.89525

3.44761==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速度问题,是当前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的国民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保证。反映现象发展速度的指标有四种,现分别加以

说明。

一、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研究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用时间数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来求得的。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发展速度较大时,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其一般计算公式为:

%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发展速度100⨯= 计算发展速度指标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1、 定基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总的发展变化程度,故又称总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100⨯= 即:0030201a n

a a a a a a a ,,,,

2、 环比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前一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100⨯= 即:

1231201-n a n a a a a a a a ,,,,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由于选择的基期不同,因此,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也不相同。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这种数量关系具体表现为: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即: 1

2312010-⨯⨯⨯⨯=n a n a a a a a a a a n a (2)、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即: 0101a n a a n a n a n

a -÷=- 3、 年距发展速度 。

在统计实践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常计算年距发展速度,用以

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程度。

去年同期发展水平本期发展水平

年距发展速度=

例题计算如下:

二、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用某一时期的增长量与某一基期水平之比,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减程度的动态分析指标。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基期水平

增长量增长速度100⨯= 增长速度指标可正可负。当增长量为正值时,则增长速度为正数,表明为递增速度,当增长量为负值时,则增长速度为负数,表明为递减速度。

计算增长速度时,由于采用的增长量和对比的基期水平不同,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种。

定基增长速度是报告期的累计增长量与某一固定基期的水平之比。表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总的增长速度。

其计算公式为:

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累计增长量定基增长速度= 固定基期水平

固定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100-=

环比增长速度是报告期的逐期增长量与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较前期的相对增长速度。

其公式如下:

前期发展水平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前期发展水平

前期发展水平报告期水平-= %环比发展速度100-=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也常计算年距增长速度,用以说明年距增长量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达到的相对增长程度。

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增长量年距增长速度= = 年距发展速度—1

现根据表8—8提供的资料,计算我增长速度指标,

从上面计算公式和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换算关系。但增长速度却与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数量关系。

即增长速度等于发展速度减100%,或者,发展速度等于增长速度加100%。因此,在实际统计工作中,由已知的环比增长速度求总增长速度时,则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由已知的环比增长速度加100%求环比发展速度。

第二、把求得的各环比发展速度连乘,求定基发展速度,即总速度。 第三、由总速度再减去100%即为所求总增长速度。 增长1% 的绝对值: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由于各个时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生产条件不同,事物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在各不同时期也是有差别的,即有的时期快一些,有的时期慢一些。为了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各阶段上发展变化的一般水平,就需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是动态分析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编制五年计划或十年规划时,除规定发展水平外,还要计算每年的平均发展速度。在进行不同地区、部门及国家间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时,通过平均速度的比较,可以找出先进与落后间的差距,规划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加速其经济发展。

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中各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平均增长速度则说明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中逐期平均增减变化的程度。平均增长速度不能由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出,而是要依据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算,

即: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

平均发展速度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但它的计算方法与前面讲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不同。根据它所解决的问题不同,其计算方法有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两种。

1、 几何平均法(水平法)

应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是将各个环比发展速度视作变量(x ),将环比发展速度的个数视作变量值的个数(n )。

计算公式如下:

n x

n n x x x x x ∏=⋅⋅=-

321 (1)

由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因此,上式可变化为:

n a n a n n a n a a a

a a a a x 0

123120

1=-⋅⋅

=- (2)

n R

x =- (3)

式中:-

x 为平均发展速度

x 为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 为连乘符号

R 为总速度

N 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

上边的三个算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其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所运用的资料不同而已。若已知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资料,可采用(1)式计算;若已知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可采用(2)式计算;若给出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总发展速度指标,则利用(3)式计算。

例题计算参考教材 159页 ( 例8.5 )、(例8.6)、(例8.7)、(例8.8)的计算。

2、方程式法

方程式法是运用代数的高次方程式来计算社会经济现象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如果从最初水平出发,每期按照固定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则各期的计划水平总和应与各期的实际水平总和相等。

假定a 0为最初水平,为应用此法求得的平均发展速度,a 1,a 2,a 3,……,a n 为各期的实际发展水平,则各期的实际发展水平总和为:

a 1+a 2+a 3+……+a n =∑a

由最初水平a 0和平均发展速度-

x 推算的各期发展水平理论值为:

101x a a = 20012x a x x a x a a =⋅== 302023x a x x a x a a =⋅==

……………………

n

n n n x a x x a x a a 0101=⋅==--

根据方程式法的要求,则各期的计算水平总和应等于各期的实际水平总和。用符号表示:

a 1+a 2+a 3+……+a n =∑a

∑=++++-

a x a x a x a x a n 030200

整理:∑

=++++a x x x x a n )(3210

所以:

321a a

x x x x n ∑

=++++

此方程即为关于平均发展速度-

x 的高次方程。求出高次方程中-

x 的正根,就是所求的各期平均发展速度。

但要直接求解高次方程难度很大,为方便起见,在实际工作中,已专门编制由方程式法求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

下表即为部分五年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查对简表,如表 8—9所示:

利用查对表求平均增长速度时,要首先计算出方程中的常数项,即各期实际

发展水平总和为基期的百分比0

a

a

∑,再结合实际水平的时期数n ,就可利用表直

接求解。

但由于常数项

3210a n

a a a a a a =∑

030201a n a

a a a a a a ++++=

因此0

a a ∑也可以把各期对基期的定基发展速度加总求得,方程式法平均增长

速度查对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递增表,一部分为递减表。若⎪⎪

⎪⎭

⎝⎛

÷∑n a a 0

>1或(100%)时,则表明现象的发展是递增的,应查递增表;若⎪⎪

⎪⎭

⎝⎛

÷∑n a a 0<1或(100%)时,

则表明现象的发展是递减的,应查递减表。

现举例题计算如下:

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资料如下表

由表中资料可知:a 0 = 1074.37 n = 5

∑a = 1176.11 + 1343.10 + 1574.31 + 1551.74 + 1703.87 = 7349.13(亿元)

所以

%04.68437

.107413.73490==∑a a 而n a

a

÷∑0

=684.04÷5=136.81%>100% 故应查表的递增部分。

查表知:684.04%这个百分比位于671.6%和691.3%之间,其平均增长程度介于10%与11%之间。有了这几个数值,我们就可以用插补的方法,求出与684.04%相对应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年平均增长速度=%)10%11(%

6.671%3.691%6.671%04.684%10-⨯--+

= 10%+0.63% = 10.63%

故1994~1998年间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3%,因此平均发展速度

%63.110%63.101=+=-

x

以上我们介绍了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应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现象最末一年达到的水平时,可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例如:工农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等均可采用此法;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较长时期现象的累计发展水平时,则可采用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如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住宅建筑面积、人员培训等均采用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

四、 年度化增长率

增长率和平均增长率可以根据年度数据来计算,例如,本年与上年相比计算的增长率成为年增长率, 也可以用月份数和季度树来计算。但是,时间的跨度多于1年或少于1年,用年度在鞥胀率就比较好。当增长率以年来表示时,责成俄拟改为年度华增长率或年率。年度化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题计算参考教材162 页 (例8.9)

第四节 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

一、时间数列影响因素的分解

影响时间数列变动的具体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主要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一)、长期趋势(T),是指时间数列中的指标数值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所呈现的逐渐增加向上发展或逐渐减少向下发展的趋势。例如,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收入呈逐渐提高的趋势。长期趋势经过若干年以后,也可能改变其变动方向,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或由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比如,在产品寿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品,其产量和利润均呈上升趋势,而成本则呈下降趋势;到了衰退期和更替期,由于新产品的出现,则原有产品产量和利润转为下降趋势,而成本则转为上升趋势。

(二)、季节变动(S),是指时间数列中的指标数值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在一年内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动。例如:农业生产由于受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就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又引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农副产品收购、农副产品货运等都具有季节性。另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引起某些经济活动具有季节性。比如,零售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在我国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特别旺盛;而客运量在

寒暑假尤其是春节前后则成倍地增加等。

(三)、循环变动(C),是指社会经济现象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涨落起伏相间的变动。这种变动虽然其变动周期长短不同,波动幅度大小也不一样,但由于它是涨落起伏相互交替的变动,不是朝单一方向持续发展的变动,从而区别于长期趋势。又因其变动周期至少在一年以上,且无固定期间,因而也区别于季节变动。

(四)、不规则变动( I ),或称为偶然变动,是指除了以上各种变动以外,由于偶然的、意外的因素引起的非周期性或趋势性的随机变动。如水灾、旱灾、地震、火山爆发、战争及原因不明所引起的变动等。

这四种因素的变化构成了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在对时间数列进行分析时,把这些影响因素同时间数列的关系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来,就构成了时间数列影响因素分解模型。一般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加法模型是假定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独立,则时间数列各期发展水平是各个影响因素相加的总和。其表现形式为:

Y=T+S+C+I

乘法模型是假定四种变动因素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关系,互不独立,则时间数列各期发展水平是各个影响因素相乘之积。其表现形式为:

Y=T·S·C·I

二、长期趋势及其测定

长期趋势是时间数列变动的基本形式。长期趋势就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期增长或逐期下降得趋势,分析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有助于认识客观现象的变动规律,可以为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情况提供依据。

测定和分析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是对时间数列进行修匀。常用的长期趋势的修匀方法很多,下面分别介绍其一些主要的测定方法:

(一)、时距扩大法。

就是将原有时距较小的时间数列,按照相等的时间间隔加工整理为时距较大的时间数列,以显示其现象变动总趋势的方法。这种修匀方法,既可以采用时距扩大总数法,也可以采用时距扩大平均法。不过前者仅适用于时期数列,后者不仅适应于时期数更,也适用于时点数列。如表8—11所示。

不够明显,如果利用扩大总数法将按月的增加值资料,扩大为季节资料来编制新的时间数列,则该工厂生产发展的不断增长趋势便清晰地反映出来。如表8—12所示:

13所示:

采用时距扩大法来修匀数列,虽然要求按相等的间隔对原时间数列进行合并,但时距的大小,要根据现象发展的具体特点来决定,不能凭主观意志随意地加大或缩小。如果时距扩大不够,就不能消除偶然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反之,采用的时距过长,又会掩盖现象发展的具体趋势。

(二)、移动平均法。

即从原有时间数列的第一项指标数值开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逐项移动求其序时平均数的修匀方法。这种方法考虑到了现象动态发展的连续性,它能把隐藏在原数列中的变动规律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来。如表8—14所示:

510+500+535=1545,填写在三个数字之间的中间位置,即二月份的横行内;然后下移一位数,计算第二个移动总数,500+535+556=1591,填写在三个数的中间位置,即三月份的横行中。其他移动总数以此类推。第三栏的移动总数全部算出后,再用第三栏的数值分别除以3,就得出第四栏时距为3个月的移动平均数。如第一个移动平均数为1545÷3=515,第二个移动平均数为1591÷3=530……这样我们就以原数列的12项资料,计算出了10个移动平均而成的修匀时间数列。如果把原时间数列与移动平均所形成的修匀时间数列绘制成图5-1,则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移动平均法可以消除原有时间数列总产值的波动现象,从而更加明显地反映出各月总产值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5-1 图中――为实际曲线……为移动平均数曲线不过,在用移动平均法对数列进行修匀时,可以看出,采用的移动项数与所取得的移动平均数,及对数列的修匀作用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采用的移动项数越多,对数列的修匀作用就越强,但得到的移动平均数个数越少;反之,移动项数越少,对数列的修匀作用也就越弱,而得到的移动平均数个数越多。那么,移动项数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呢?一般有两点意见:

①在时间数列中,如果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本身存在有自然周期,则应以周期作为移动平均的项数。例如,对于季度资料,则应以4项移动平均为宜,对于月份资料,则以12项移动平均为好。

②如果资料本身没有自然周期,则一般采用奇数项作为移动项数较方便,因只需一次移动即可成功。若采用偶数项移动,则需在第一次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移动。

总之,无论是时距扩大法还是移动平均法,虽然都能比较明显地反映被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总趋势,计算也较方便,但却不能外推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若要修匀数列,同时又要预测现象未来发展趋势的话,则要用第三种方法,即趋势线配合法。

(三)、数学模型法。

即在对原有时间数列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发展变化趋势的类型,用数学的方法配合适当的方程式,以预测现象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一般可分为直线趋势和曲线趋势,而曲线趋势又有不同的类型。但直线趋势的测定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曲线趋势测定的基础。

1、直线趋势的测定。

在对时间数列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大体上是按逐期等量增加或减少时,则可以认为这种现象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属于直线型,因而,应配合相应的直线方程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其配合直线方程为:

y t = a + bx

式中x为时间数列中的时间顺序值,是自变量。

yt为时间数列的预测趋势值,是x的函数。

a与b是两个待定系数。a为起始值,即当x=0时趋势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b 为斜率,代表x 每变动一个单位时间yt 的平均增减量。

方程中的两个待定系数a 与b ,只要根据已掌握的时间数列资料分别求出,那么所配合的直线方程随即就可确定。求解待定系数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平均法和最小平方法。

这里,我们只介绍最小平方法。

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这是建立趋势方程,分析长期趋势较为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拟合出来的趋势直线将比较理想、合理。原因是:用最小平方法建立趋势方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原时间数列中各期的指标数值(y)与按配合出来的趋势方程求得的各期对应的趋势值(yt)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即:

∑(y-y t ) 2 = 最小值

b.、原时间序列中各期的指标数值(y)与求出的趋势值(yt)离差之和等于零。即:

∑(y-y t ) = 0

参数a b 的求解可以通过下列方程式求得。

⎪⎩⎪⎨⎧∑+∑=∑∑∑+=2x

b x a xy x b na y

解联立方程式,得:

⎪⎪⎩

⎪⎨⎧∑-∑∑⋅∑-∑=---=∑=∑=2)(2x x n y x xy n b x

b y n x b n y a

将已知时间数列中的时间x 编出序号,以时间序号(1,2,3,……;或0,1,

2,,3……)代替时间。计算出Σx 、Σy 、Σx 2、Σxy 和n (时间数列项数)五个数值,一并代入a 、b 公式,求得a 、b 值,再代入直线趋势方程y t =a +bx 中,即得所求时间数列的趋势方程,并根据该实际趋势方程进行预测。

例如,已知某地1992 — 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资料如表 8—15所示。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社会商品零售额(亿元)

100 119 125 135 147 159 167 179 195

计算过程参看表 8—16所示。

年份 时间序号

x

社会商品零

售额 y

x 2 xy

1992

100

Σ

将计算表中有关数值代入系数计算公式:

∑∑-∑∑-∑=2)(2x x n y x xy n b 2

36204913263659729-⨯⨯-⨯= 129618364773653748--= 5406012= 13.11= n

x b n y a ∑

-∑=

9

36

03.1191326⨯

-= 5.443.147-= 8.102=

将a 、b 值代入趋势方程得预测模型:

y t =102.8+11.13x

预测: 2002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 x = 10 )为:

y 02 = 102.8+11.13×10 = 214.1(亿元)

2005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 x =13 )为:

Y 05 = 102.8+11.13×13 = 225.23(亿元)

上述方法是最小平方法的一般方法,如果实际(时间数列)数据很多,采用这种方法的计算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可以采用简捷法。

简捷法: 以正中一期为原点来计算,目的在于使Σx =0,假设n 为实际调查统计资料的期数。

当n 为奇数时,则取x 的间隔期为1,将x =0置于资料期的正中期。即

-2

n ……-3,-2,-1 0 +1,+2,+3,……,+2

n

当n 为偶数时,则取x 的间隔期为2,将x =-1与+1置于资料期中央的上下两期。即

……-5,-3,-1 0 +1,+3,+5……

由于∑x =0,则计算a 、b 的公式可简化为:

-=∑=y n y a

∑∑=2

x xy b

现仍以表 8—15资料,列出简捷法计算表 8—17。

表8—17

33.1479

1326==∑=n y a 13.1160

6682==∑∑=x xy b 将a 、b 值代入趋势方程得预测模型:

y t =147.33+11.13x

2000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x =6)为:

y 2000=147.33+11.13×6=214.1(亿元) 2001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x =7)为:

y 2001=147.33+11.13×7=225.23(亿元)

由此可见,简捷法和一般方法的预测结果完全一致。

2.、曲线趋势的测定

由于影响社会经济变动的因素很多,使得曲线方程的类型很多,这里只着重介绍实际中常用的几种曲线趋势。

(1)、二次曲线 在时间序列中,经济现象的二次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即其二次差大致相同,可以用二次曲线的预测模型y t =a +bx +cx 2来预测。其中x 代表时间序号,a 、b 、c 为待定参数,y t 代表预测趋势值。

根据最小平方法的原理,求解a b c 参数可用下列方程式:

⎪⎪⎩

⎪⎪⎨⎧∑∑++∑=∑∑∑++∑=∑∑+∑+=∑4322322x c x b x a y x x c x b x a xy x c x b na y

同样道理,可以采用移动原点的办法,使有关序号x 的总和数值中的∑x =0

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本章内容 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分析方法概述 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指标分析法 第三节:时间序列构成因素分析法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要素 时间序列分析 就是从时间的发展变化角度,研究事物在不同时间上和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态,探索其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趋势和变化规律,揭示其数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探讨一特定时间序列的各种构成因素及组合模式,预测事物在未来时间上可能达到的数量规模和水平。 时间序列(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是指将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统计数列,亦称时间序列。 注意:时间数列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t);二是反映现象在各个时间上的发展水平,亦称动态水平(y) 意义 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从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量变过程中,认 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政策、编制计划提供依据。 通过对时间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利用不同的时间数列对比,可以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不同发展方向、发展 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 利用时间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二、时间序列(动态序列)的种类 总量指标(绝对数)动态数列 ?时期数列:由时期总量指标编制而成的动态数列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都是表示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是可以相加的。 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通常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取得的。 ?时点数列:由时点总量指标编制而成的动态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指标数值,都表示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时刻)上的 数量。 数列中的每个指标不能相加。 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大小和“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通常都是定期(间断)登记取得的。 相对数动态数列:指一系列相对指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组成的动态数列。 (相对数动态数列一般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对比派生的数列)由两个时期数列对比而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 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而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 由一个时期数列和一个时点数列对比形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下来的观测数据的序列,时间序列分析是对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探索数据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趋势预测以及发现周期性变化。 一、时间序列分析的概述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基于时间因素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挖掘数据中的时间模式和趋势,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数据的行为。它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平滑和预测分析、时间序列分解和建模等步骤。 1. 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摘要统计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绘制时间序列图、计算均值和方差等统计指标,以及检验数据是否符合随机性假设。 2. 平滑和预测分析 平滑和预测分析是通过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随机波动,使得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更加明显,以便进行预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和趋势分解等。 3. 时间序列分解

时间序列分解是将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成分的 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更 好地进行预测和决策。 4. 建模与预测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建模和预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选择合适 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数值。常用的模型包 括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等。 二、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领域 时间序列分析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气象学、地理 学等领域。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经济学 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 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和季节性等,从而 对未来的经济情况进行预测和决策。 2. 金融学 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收益率和交易量等数据往往具有时间序列结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波动和趋势,并进行风险评 估和投资组合优化。 3. 气象学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Time Series)是统计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描述 了同一变量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观测结果。时间序列在许多领域都有广 泛的应用,如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分析, 可以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 一、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序列。通常,时间序列中的观 测值可以按照以下两个因素进行分类: 1. 时间单位:观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固定的,如每日、每月、每年等,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如每小时、每分钟等。 2. 观测值类型:时间序列可以包含单变量(单个观测变量)或多变 量(多个观测变量)。 二、时间序列的经典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的目标是识别和建模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经典的时 间序列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ARMA模型是将自回归模型(AR)和移动平均模型(MA)结合起来,它假设时间序列的当前观 测值与过去的观测值和随机误差有关。 2. 自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ARIMA模型是在ARMA 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差分操作,用于消除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

3. 季节性模型:对于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的时间序列,可以采用季节性模型,如季节性ARIMA模型(SARIMA)。 4. 非线性模型:除了上述线性模型外,时间序列还可能具有非线性特征,因此可以采用非线性模型,如ARCH、GARCH模型等。 三、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从数据源获取时间序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处理缺失值、异常值等。 2. 数据可视化和描述性统计:通过绘制时间序列图、自相关图、偏自相关图等,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描述性统计,以了解数据的整体特征。 3. 模型识别和参数估计:根据观察到的时间序列图和自相关函数,选择适当的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4. 模型检验和诊断: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如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残差序列是否平稳等,并进行诊断,如检验残差是否具有自相关性等。 5. 模型应用和预测:根据已建立和检验的模型,进行时间序列的应用和预测。 四、时间序列的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系统综述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系统综述 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 列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气象、医学等领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数据的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将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一、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间序列的特征、平稳性和自相关性。 1. 时间序列的特征 时间序列的特征是指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常见的时间序列特征包括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趋势是指数据呈现出的长期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季节性是指数据在一年内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是指数据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出的波动。 2. 平稳性 平稳性是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个重要假设,它指的是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在时间 上是不变的。平稳性可以分为严平稳和弱平稳两种形式。严平稳要求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函数在时间上都是常数;弱平稳要求时间序列的均值和方差在时间上是常数。 3. 自相关性 自相关性是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点 之间的相关性。自相关性可以用自相关函数来度量,自相关函数反映了时间序列在不同滞后阶数下的相关性。 二、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平滑法、回归分析、ARIMA模型和GARCH模 型等。 1. 平滑法 平滑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移动平均值或指数平 均值来消除数据的随机波动,以便更好地观察数据的趋势。 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通过建立时间序列与其他变量之 间的回归模型来分析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序列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 3. ARIMA模型 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组合。ARIMA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时间序列的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波动,通过估计模 型的参数来进行预测。 4. 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是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 型的简称。GARCH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时间序列的波动性,通过估计模型的参数来 进行风险度量和波动率预测。 三、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金融领域为例进行说明。 1. 股票价格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用来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通过分析历史股票价格的时 间序列数据,可以建立合适的模型来预测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1400060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统计学、信计、数本学时学分:40学时2. 5学分 所需先修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编写单位:数信系 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 《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计算机应用为技术支撑,迅速开展起来的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方法。时间序列是变量按时间间隔的顺序而下形成的随机变量序列,侧重研究数据序列的互相依赖关系。 2、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试图借助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和计算功能来抽象掉其深奥的数学理论和复杂的运算,通过建模练习来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AR、MA、ARMA模型难点:利用软件结合正确 的理论方法处理实际数据4、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平时40%、期末60%。 5、学时分配表一、季节指数的概念二' 季节指数的计算三, 季节指数的理 解第五节综合分析 一'常用综合分析模型(一)加法模型(二)乘法模型(二)混合模型 二' 综合分析步骤第六节XT1过程一'简介二' 特色 三' 实现过程 思考题

1、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否都适合进行XII过程的季节调整分析?如何立足于中 国的国情对XII过程进行改进? 第五章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6学时) 教学目标1、理解过差分问题。 2、熟练掌握ARIMA模型的结构,理解ARIMA模型的性质。 3、熟练掌握ARIMA模型建模的具体步骤。 4、掌握ARIMA模型预测方法,掌握疏系数模型的处理方法。 5、掌握利用ARIMA模型对具有季节效应的序列建模。 6、熟练掌握残差自相关检验。 7、理解异方差的概念及性质,学会判断异方差性,理解方差齐性变换。 8、掌握条件异方差模型。 本章重点ARIMA模型建模 本章难点条件异方差模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差分运算一'差分运算的实质二' 差分运算的选择 三、过差分运算第二节ARIMA模型一、AR I MA模型的结构(一)概念 (二)ARIMA模型族二' ARIMA模型的统计特性(一)平稳性(二)方差齐性 三' ARIMA模型建模四、ARIMA模型预测五' 疏系数模型(一)定义 (二)实例第三节季节模型一、简单季节模型(一)适用场合 (二)构造原理(三)模型结构二、乘积季节模型(一)适用场合 (二)构造原理(三)模型结构三、常见的随机季节模型四、Auto-Regress i ve 模型 (-)模型结构(二)残差自相关检验1、检验原理2、检验方法 (三)模型拟合第四节异方差一、异方差的性质(一)异方差的影响 (二)异方差的直观诊断(三)异方差的处理方法1、齐性变换(1)适用场合 (2)转换函数确实定2、拟合条件异方差模型二' 条件异方差模型(一)模型结构 (二)模型平稳性判断(三)模型的统计性质1、均值函数2、自协方差函数 3、延迟k的自相关系数函数 4、延迟k的偏相关系数函数(四)模型的估计与 检验1、参数估计 2、参数检验三、GARCH模型(一)模型结构(二)模型平稳性判断 (三)模型的统计性质1、均值函数2、自协方差函数3、延迟k的自相关系数函数 4、延迟k的偏相关系数函数(四)模型的估计与检验1、参数估计2、参数检 验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研究时间相关的数据。它涉及收集、整理和分析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以便揭示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周期性。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集合,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在时间序列中,每个观测值都与特定的时间点相关联。时间序列的分析旨在揭示数据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以便进行预测和决策。 二、时间序列的组成 时间序列由趋势、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性四个组成部分构成。趋势是时间序列长期变动的总体方向,可以是上升、下降或平稳的。季节性是指时间序列在一年内周期性重复的波动,如节假日、天气等因素对销售数据的影响。周期性是指时间序列在长期内出现的波动,通常是超过一年的时间跨度。随机性是指时间序列中无法解释的不规则波动,它是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 三、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分析、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分析和周期性分析等。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用于描述时间序列数据的基本特征,包括均值、方差、标准差等。通过计算这些统计量,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异情况。 2. 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是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它要求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在时间上是不变的。平稳性检验可以通过观察图形、计算自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 3. 自相关分析 自相关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自相关系数表示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相关程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周期性和趋势。 4.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一种常用的平滑时间序列的方法,它通过计算一定时间段内的观测值的平均数来减少随机波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 5. 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平滑时间序列的方法,它通过对观测值进行加权平均来减少随机波动的影响。指数平滑法更加重视近期观测值,对趋势的反应更加敏感。 6.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可以通过拟合线性回归模型或非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未来的趋势。 7. 周期性分析 周期性分析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周期性波动,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等方法来分析数据的频域特征,从而揭示数据的周期性。 四、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经济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基本知识讲解

时间序列分析基本知识讲解 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对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它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我们通常假设观察到的数据是由内部的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性构成的。 首先要介绍的概念是时间序列。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一组数据点,其中每个数据点代表某个变量在特定时间点的观测值。每个数据点可以是连续的时间单位,如小时、天、月或年,也可以是离散的时间单位,如季度或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通常包含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成分。趋势是时间序列长期上升或下降的的总体倾向,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季节性是周期性出现在时间序列中的模式,它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段内循环出现,如一年中的季节、月份或周几。随机成分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波动,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或不可预见的事件引起的。 时间序列分析的目标通常有三个:描述、检验和预测。描述的目标是对时间序列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均值、方差、自相关系数等指标来揭示数据的规律和模式。检验的目标是验证时间序列数据是否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例如平稳性、白噪声等。预测的目标是基于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值。预测方法可以是单变量的,只使用时间序列自身的历史数据来进行预测;也可以是多变量的,将其他相关变量的信息纳入预测模型。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需要掌握。首先是平稳性。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结构在时间上的不变性。平稳性是许多时间序列模型的基本假设,它能够简化模型的建立和推断。其次是自相关性。自相关性是指时间序列中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自相关结构可以通过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来描述,其中ACF 表示不同时滞的自相关系数,PACF表示在剔除之前的滞后时 其他滞后效应后,特定滞后的自相关系数。另外,还有移动平均、自回归过程和ARMA模型等重要的方法和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模型识别是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通常依赖于对数据的观察和经验。参数估计是基于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或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模型检验是验证所建立的模型是否符合数据的统计特征,常用的方法有残差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等。 最后要提到的是时间序列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是根据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来对未来的值进行推算。常用的预测方法有移动平均、指数平滑、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等。预测的准确性可以通过计算预测误差和均方 根误差(RMSE)等指标来评估。 总之,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方法和模型,包括平稳性、自相关性、移动平均、自回归过程、ARMA模型等。时 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描述、检验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在实施

应用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课程

应用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课程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平均法、趋势法、季节法和残差法。平均法旨在寻找数据的 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平均值、中值、众数等统计量来探讨时间序列的整体趋势。趋势法则 是用来识别和估计数据中的长期变动趋势,可以应用线性回归、指数平滑等方法进行预测 和检验。季节法关注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变动,通过周期性的分析方法来揭示数据中存在的 季节效应。残差法则是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滤波和分解,将趋势、季节以外的波动部分剥 离出来,从而分析剩余项的变动规律。 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济学领域,时间序列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的趋 势预测、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市场的预测等方面。在金融学领域,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 来进行股票价格预测、波动率建模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在环境科学领域,时间序列分析可 以用来预测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生物医学领域,时间序列分析可 以用来研究疾病的传播规律、药物的剂量选择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 在实践应用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数据通常可以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处理。R语言和Python 是两种常用的统计软件,它们具有强大的时间序列分析功能。在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时间序 列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和平稳性检验等。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画出时间序列图、计算自相 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拟合趋势和季节模型等。最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选择,常用 的检验方法包括Ljung-Box检验、AIC准则和BIC准则等。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最终可以 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 时间序列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统计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时间序列数据的获得和处理变得越来越容易。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可以进一 步提高时间序列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比 如空间统计学和网络分析。这将为时间序列分析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时间序列分析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它在经济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众多 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基本方法的介绍和实践应用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时间序列分析将迎来更加广阔 的发展前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被广泛采集和应用,时间序列数据 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形式的数据,对于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时间序列分析在现代数据科学和统计学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 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经济学。经济数据往往是按照时间顺序收集的,包括GDP、消费指数、就业率等经济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揭示经济 的周期性波动、长期趋势和季节性影响,进而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利 用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指导货币政策的调整和经济预测 的编制。此外,在金融市场中,时间序列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股票价格预测、波动率建模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 TimeSeriesAna1ysi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中文简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的有序数据,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对未来状态作出估计和预测。应用足迹遍及日常生产、生活中各个环节。作为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时间序列分析遵循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即利用观察信息估计总体性质。在理论上是对统计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内容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着重讲解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该内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预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随机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习题练习、讨论与自学。基本内容由老师讲授,通过习题课巩固,其余部分(主要是*号部分)由学生自学提高。注意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及课外辅导,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与几何直观相结合,逐步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课程属于验证性实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型,掌握R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操作,具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解决经济领域常见问题的基本操作。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费源 推荐教材 王燕编《时间序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教学参考书 [1]王黎明,王连,杨楠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何书元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正龙,胡永红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沁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消枝宏,郭明月编《时间序列分析及SAS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Shumway.R.H.,《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统计学》案例——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统计学》案例——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囤积粮食可以创高价吗 1、问题的提出 某贸易公司是经营粮油副食品的批发公司,基于前4年当地的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该公司认为今后两年内消费物价指数将有大幅度上涨,为此该公司计划囤积粮食至下一年(第6年)以创高价。这个计划是否可行? 2、方法的选择 根据下表的数据,可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和季节变动分析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预测,以了解消费物价指数的发展趋势。 表2

3 122.43 4 139.37 3、消费物价指数的预测 根据题意需预测出第6年各季的物价指数,若指数升幅较大,那么粮食价格将会提高,否则囤积货物只会增加保管成本而不可能得到高价。在物价指数预测中,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难以准确预测,故仅考虑长期趋势与季节变动的影响。 本案例分析应用EXCEL软件。 (1)计算移动平均数。输出结果见下表和图: 表3.

(2)分离长期趋势T。 对于T×C,按照表8.14中时间顺序,用最小平方法建立长期趋势模型yc=111.498+1.173t ,据以计算各期趋势值T(见上表)。 (3)分离季节变动S。 首先剔除长期趋势的影响y/T×C,即T×C×S×I/T×C=S×I;然后根据S×I序列计算各期季节比率S。计算结果为:1季度季节比率=0.9773,2季度季节比率=0.9874,3季度季节比率=1.0076,4季度季节比率=1.0277。 (4)预测第6年各季消费物价指数。 首先需要根据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第6年各季的趋势值,即将t=19、20、21、22分别代入yc=111.498+1.173t 计算得第6年各季度趋势值: 1季的趋势值为133.79 2季趋势值为134.96 3季趋势值为136.14 4季趋势值为137.31 然后分别乘以各自季节比率得到各季预测值, 1季物价指数=133.79×0.9773=130.75% 2季物价指数=134.96×0.9874=133.26% 3季物价指数=136.14×1.0076=137.17% 4季物价指数=137.31×1.0277=141.11%。 4、案例分析 仅从第6年各季消费物价指数的预测值看,指数确有一定的增幅,因此期待

理解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方法

理解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及其方法在统计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领域。本文将从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介绍 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据观测值。时间序列分析是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建模,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和趋势。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假设是数据的变化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 二、常用方法 1. 平稳性检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平稳性是一个基本的假设。平稳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函数都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常见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包括ADF检验、KPSS检验等。 2. 白噪声检验:白噪声是一种随机时间序列,具有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且不相关的特性。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需要对序列的残差进行白噪声检验,以确保模型的有效性。 3. 自相关性分析:自相关性是时间序列中相邻观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是衡量时间序列自相关性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确定适合的自回归(AR)或滑动平均(MA)阶数。

4. ARIMA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差分整合模型(ARIMA)是时间 序列分析中常用的模型之一。ARIMA模型可以用于对非平稳时间序列 进行建模,其中AR表示自回归,I表示差分整合,MA表示滑动平均。 5. 季节性分解:季节性是某些时间序列数据中固定周期内的重复模式。季节性分解可以将原始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季节和残差三个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数据的特征。 三、实际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以下是几个领域的应 用示例: 1. 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预测经济指标(如GDP、通货膨胀率等)的未来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金融学: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股票价格、汇率等金融数据的预测,帮助投资者制定交易策略。 3. 气象学: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于气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如气温、降水量等。 4. 销售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通过对历史销售数据的分析,预测 未来产品销售趋势,为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供指导。 总结: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可以揭示数据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和趋势。平稳性检验、白噪声检验、自相关性分析、ARIMA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教学设计

时间序列分析教学设计 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对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经济预测、股票价格预测、气象预测等。因此,时间序列分析在统计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下面设计了一个关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和描述统计分析方法。 3.学会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测和建模。 教学内容: 1.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2.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和描述统计分析 3.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 2.案例分析 3.实例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1.引导学生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2.介绍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举例说明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节: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和描述统计分析 1.讲解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2.介绍时间序列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值、方差等指标。 3.利用实例让学生掌握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第三节: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1.介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2.讲解如何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技巧。 实例操作: 1.要求学生收集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如某股票的价格数据、某产品的销售量数据等。 2.引导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描述统计分析。 3.要求学生利用学习所掌握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预测,并评估预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模型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对一组按时间排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数据 的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时 间序列分析在统计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 和模型。 一、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是指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集合。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我们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趋势(Trend):指数据在长期内的稳定增长或减少的趋势。趋 势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也有可能是周期性的。 2. 季节性(Seasonality):指数据在周期性时间内的反复变化。例如,零售业的销售额会在每年的圣诞节季节性地增长。 3. 周期性(Cyclical):指数据在相对较长的周期内的起伏波动。周期性通常持续数年,而季节性则在一年内重复发生。 4. 随机性(Random):指时间序列数据中不规则的波动或噪声。 随机性往往难以预测和解释,但可以通过模型进行剔除。 二、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 描述统计分析:通过计算统计量(如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来描述时间序列的基本特征。 2. 绘制图表:如折线图、散点图等,可以直观地展示时间序列的趋势、季节性等特征。 3. 移动平均法: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平滑数据中的随机 波动,以揭示趋势。 4. 自回归模型:常用于分析具有自相关性(即当前值受过去值的影响)的时间序列。其中最著名的模型为ARIMA模型。 5. 季节性调整:将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以剔除季节性的影响,突 出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 三、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是用来描述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时 间序列分析中,常用的模型包括: 1. ARIMA模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 时间序列预测和分析的模型。ARIMA模型考虑了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 和季节性。 2. ARCH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用来描述时间序列方差 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并常用于金融市场波动预测。 3. GARCH模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是ARCH模型的 扩展,可以更准确地捕捉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解析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解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析方法,它研究的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 排列的数据。在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工程学等领域中,时间序列分析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模型建立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本文将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是一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序列,它反映了某一现象、变量或事件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间序列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以便进行预测和决策。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趋势、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性。趋势是时间序 列数据在长期内呈现的持续增长或持续下降的趋势;季节性是指时间序列数据在短期内呈现的周期性波动,如每年的季节变化;周期性是指时间序列数据在中长期内呈现的周期性波动,如经济周期;随机性是指时间序列数据中无法归因于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的随机波动。 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平稳性检验、模型建立和预测等。 描述性分析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描述统计分析,以便了解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平稳性检验是判断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即是否具有固定的均值和方差;模型建立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预测是根据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未来的数据进行预测和推断。 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等。移动平均法是利用一定窗 口内的数据平均值来预测未来的数据;指数平滑法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未来数据的预测值;ARMA模型是将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结合起来,

研究生统计学教案: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研究生统计学教案: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1. 引言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在研究生阶段,统计学是一门必修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 回归分析 2.1 理论背景 •回归分析是一种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最常见的回归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 2.2 基本步骤 1.数据收集:获取用于回归分析的数据集。 2.变量选择: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3.模型拟合:使用适当的统计软件进行回归模型拟合。 4.解释与评估:解释拟合结果并评估模型拟合程度。 2.3 应用领域 1.经济学:通过回归分析来探讨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 2.社会科学: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3.医学研究:寻找风险因素或预测疾病发生概率。 4.市场营销: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3. 时间序列分析 3.1 理论背景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它可以揭示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 3.2 基本步骤 1.数据收集:获取包含时间变化信息的数据集。 2.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去除趋势和季节性成分。 3.模型拟合:基于历史数据建立合适的时间序列模型。 4.预测与评估:使用已有模型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并评估模型拟合程度。 3.3 应用领域 1.经济学:预测经济指标如GDP、通货膨胀率等。 2.气象学: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演变。 3.财务管理:分析股市走向和金融市场波动性。 4.销售预测:帮助企业确定销售计划和库存管理。 4. 总结 •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是研究生统计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回归分析用于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并解释其变异性。 •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预测未来趋势和波动性。

统计学ecel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e x c e l时间序列分 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实验六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实验目的:了解基于EXCEL的时间序列分析过程 实验内容:季节指数的计算; 分离季节因素; 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 1. 用EXCEL计算季节指数 下表是一家啤酒生产企业2000-2005年各季度的啤酒销售量数据。试计算各季的季节指数. 试测定该数列的季节指数。 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移动平均值(季度数据采用4项移动平均),并将其结果进行“中心化”处理,得出“中心化移动平均值” 第二步:将序列的各观察值除以相应的中心化移动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出各比值的季度平均值,即季节指数 第三步:调整:各季节指数的平均数应等于1或100%,若根据第2步计算的季节比率的平均值不等于1时,则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是:将第2步计算的每个季节比率的平均值除以它们的总平均值

2、分离季节因素 续上题。 步骤:将原时间序列除以相应的季节指数即可得分离季节效应后的序列。 年/季啤酒销售量 (Y) Y/S 2000/125 232 337 426 2001/130 238 342 430 2002/129 239 350 435 2003/130 239 351 437 2004/129 242 355 438 2005/131 243 354 441

3、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 续上题。 步骤一:根据分离季节性因素的序列确定线性趋势方程; 步骤二:根据趋势方程进行趋势预测。该预测值不含季节性因素,即在没有季节因素影响情况下的预测值。 步骤三:计算最终的预测值。将回归预测值乘以相应的季节指数。 15304560 2000/1 2 3 4 2001/1 2 3 4 2002/1 2 3 4 2003/1 2 3 4 2004/1 2 3 4 2005/1 2 3 4 年/季度 啤酒销售量 啤酒销售量(Y)季节分离后的序列(Y/S)预测值

统计学文档-时间序列分析

第5章时间序列分析 5.1 时间序列的基本问题 5.1.1时间序列的概念 时间序列是指反映客观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它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是现象的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数值。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例如,表5.1是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及其部分构成统计表。 时间序列可以描述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状况、过程和规律,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可以计算一系列动态分析指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揭示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为预测、决策提供依据。 5.1.2 时间序列的分类 时间序列可以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三种。其中绝对数时间序列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其余两种是在其基础上派生的。 1、绝对数时间序列,简称绝对序列:它是把同一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时间序列。绝对序列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总量及其增减变化的过程。绝对序列有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两种。 时期序列是由时期绝对数数据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其中的每个数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

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点序列是由时点绝对数数据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其中的每个数值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 时期序列中的各个数数值可以相加,各个数数值的和表示了在所对应的时期之内事物及其现象的发展总量。而时点序列中各个数数值相加通常没有明确的意义; 时期序列中各项数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序列中各数数值与其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2、相对数时间序列:它是把一系列同类的统计相对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时间序列,反映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变化情况。 3、平均数时间序列:它是把一系列同类的统计平均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时间序列,表现事物一般水平的变化过程的发展趋势。 参看上表格。 5.1.3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编制时间序列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序列中各个时期指标值进行比较,以达到研究客观现象的发展变化状况、过程及其规律。因此,保证序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是: 1、指标数值所属时间的长短应当统一。对时期序列来说,数值所包含的时期长短应当相同,即年与年排,月与月排;对时点序列来说,相邻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一致。 2、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内容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等都应当可比,计量单位要一致。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对时间序列中的可比性问题不能绝对化,有时由于资料的限制,只要大体可比、能正确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5.2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的水平指标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水平和平均增长水平等指标。 5.2.1 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又称为发展量,是指时间序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发展所达到的规模和水平。发展水平是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 不论是时间序列的编制还是计算各种动态指标,都需要正确地计算发展水平,进行发展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