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及答案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及答案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习题一> 1.渔业资源、渔场的基本概念。 2.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3.国内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4.研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重要意义。 ※<习题二> 1. 1.种群的概念及其研究种群的意义。 2.种群、群体、种族的区别。 3.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4.种群的坚定方法。 5.检验种群特征显著性的数学方法。 6.鱼类种群数量的调节方式。 7.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 8.鱼类年龄形成的一般原理及其鉴定材料。9.硬骨鱼类中鳞片上的年轮标记有哪些。 10.鳞片类型及其鳞片的年轮特征。 11.鳞片和耳石鉴定方法的比较。 12.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3.性别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14.生殖群体有哪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15.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6.性成熟系数和性腺指数的概念。 17.产卵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18.研究繁殖力主要有哪些方法。 19.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 20.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1.食物保障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2.饵料选择指数的概念。 23.鱼类摄食研究方法有哪些。 24.影响鱼类摄食的主要因素。 25.性腺成熟度的划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26.目测胃含物等级的划分标准。 ※<习题三> 1.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2.集群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3.鱼类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 4.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5.生殖洄游的类型。 6.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7.试从产卵、越冬和索饵洄游来说明产生洄游的原因。 8.基本种群的概念。 9.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 ※<习题四> 1.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与规律。 2.人类干扰对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机制。 3.繁殖论、稀疏论、世代波动论的观点和主张各是什么。 ※<习题五> 1.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意义。 2.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内容。 3.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习题六> 1.渔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渔场划分的类型,以及优良渔场有哪些。 3.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三大洋划分为哪些渔区。 4.我国的渔区划分方法。 5.渔期的概念。 6.渔场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7.渔场形成的一般原理。 8.流隔的概念以及流隔渔场形成的原因。 9.北原渔况法则概念。 10.流界的判断方法。 11.涡流渔场的概念及其类型。 12.上升流渔场的类型。 13.为什么说上升流渔场是极为重要的渔场,主要上升流海流分布在哪些海域。 14.哪些地形可以形成优良渔场。 15.如何评价渔场的价值。 ※<习题七> 1.海底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2.海底地质分布的一般规律。 3.上升流和下降流产生的原因。 4.世界大洋环流的特征。 5.西部边界流和东部边界流的特征,哪些海流属于西部边界流,哪些属于东部边界流。 6.例举说明三大洋的主要海流。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值最大的是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max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 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 1=256nm,λ 2 =305nm,而用A的己烷 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 1=248nm、λ 2 =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 (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16年7月2日~2015年7月5日 2016年8月25日~2015年9月5日 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青菱湖及南湖 姓 名: 学 院: 水产学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何绪刚 2016年 9月1日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1 前言 ................................................................ I 1.1问题的由来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目的 (2) 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 2.1调查时间 (2) 2.2调查地点 (3) 2.3调查指标及方法 (4) 2.3.1 水环境因子 (4) 2.3.2 水生生物调查 (4) 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 (7) 3.1 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 (7) 3.1.1 水质 (7) 3.1.2 底质 (7) 3.2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8) 3.2.1 浮游植物 (9) 3.2.2 浮游动物 (11) 3.2.3 底栖动物 (15) 3.2.4 水生维管束植物 (16) 3.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17) 3.3.1 渔获物分析 (17) 4 渔业资源与环境评价 (18) 4.1水质状况评价 (18) 4.2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18) 4.3鱼产力估算 (19) 5 实习心得与建议 (20) 5.1实习心得 (20) 5.2实习建议 (21) 参考文献 (21)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期末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133D06B01课程名称: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改卷教师: 学号:106050019 姓名:林燕得分: 城市空间的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度,城市绿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城市绿化景观是城市设计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写了城市绿化景观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设计。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生态 前言 城市化进程迅速,昔日的森林被建筑取代,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景观多样性下降,城市的美感下降。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对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会为具有重大的意义,城市绿化景观作为环境的主要构成体,其空间形态关系也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的环境绿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栽花种草,还应当按照其生态习性和园林美学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配置,而形成多姿多彩,层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 在开放空间处理上,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空间感,反衬出建筑的体量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其本身的形状和色彩也是制造开放空间的一种景观元素。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利用纯几何形或自然形作为点景景观元素,既可以体现其阴柔之美,又可以保持树丛的整体秩序;树木四季色彩的变化,给城市广场带来不同的面貌和气氛;再结合观叶、观花、观景的不同树种及观赏期的巧妙组合,就可以用色彩谱写出生动和谐的景观交响曲。 1.城市绿化空间的作用 绿化物种多样性能充分展现其遮荫、滤尘、减噪、绿化美化和彩化功能。公园、道路或其他绿地因地制宜,选种不同品质的乔木,能起到遮荫效果,能有效降低地面温度,保护水土平衡,花草树木的有机搭配能很好地减弱汽车和各种生活噪声,又能很好地除尘滤尘,净化空气,给市民清凉舒适的夏天。 城市绿化空间可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斑块数及破碎化,不同城市的绿化也体现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当地的气候。 2.城市空间绿化景观的设计 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除了在表面上整体与周边建筑等景观要素协调,还要根据城市的气候、人文、水资源等条件,设计种植的植物种类,种植层次。道路植物一般为遮阴类,下面种植一些颜色鲜艳具有观赏性的花草,而公园一般主要种植观赏类花草。在热带一般种植常绿阔叶树种,比如大王椰树,榕树;而在温带一般种植落叶阔叶树种,像樟树,银杏等。 2.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行道树应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夏能遮荫,冬季阳光则可飨行人;从景观功能作用来看,落叶阔叶树种比常绿树种更富季相色彩变化,可充分体现出当地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常绿树种四季常青,若与落叶树种合理搭配,则可形成冬季特有的景色,不可偏废。 道路绿化还可以设计种植各种植物,阴生阳生搭配,形成层次感。如梅州市江南梅江大道的物种配置,上层有高大挺拔的在叶榕,中层有耐荫植物大叶伞、朱蕉、海桐球,下层有地被植物蛛蛛兰、小蚌兰等。 香樟为常绿乔木,四季常绿,树冠庞大,生长速度快,能够散发芳香物质,具有杀菌抑菌作用,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 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 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

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由基本种群分化而改组重新组合的鱼类集合体,我们称为鱼群。在这一鱼群中,鱼类各个体的年龄不一定相同,但生物学状况相近,行动统一,长时间结合在一起。同一鱼群的鱼类,有时因为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可能临时分散成若干个小群,这些小群是临时结合的,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会自动汇合。我们认为,鱼类个体是组成鱼群的单元。 三、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 尽管目前对鱼群集群作用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1.在鱼类的防御方面 2.在鱼类索饵方面 3.在鱼类生殖方面 4.在鱼类的其它方面 Ahe(1931)认为,与单独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群体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四、集群行为机制及其结构 1.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 鱼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形成群体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呢?至今的研究表明,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因此,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同一的说法和理解。 (1)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2)侧线感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3)嗅觉在鱼类集群任为中的作用 2.鱼群的结构 研究鱼群的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鱼类集群行为和侦察鱼群、渔情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鱼群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鱼群的结构加以考虑:一为外部结构,如鱼群的形状、大小等;二为内部结构,如鱼群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式、间隔及速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 及答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目录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2)μ(3)(4)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σ→σ*(2)π→π*(3)n→σ*(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值最大的是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max (1)(2)(3)(4) 20. 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1015Hz,40×103cm-1,,·mol-1; ×1015Hz,25×103cm-1,,·mol-1 21. 计算具有和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827nm,×103cm-1;200nm,50×103cm-1 22. 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 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1)152kcal·mol-1;(2) kcal·mol-1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渔业资源生物学A试卷

上海海洋大学试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名: -、填空题(31’) 1.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2.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机构,国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外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渔业资源学相关学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地理分布、环境条件和种之间的生活史各不相同,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一 般来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类重要的分节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用于鉴定鱼类年龄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然后配以现代化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等。

7.硬骨鱼类鳞片四种代表性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鉴定年轮的直接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鱼类的生殖方式极其多样,排卵方式可以归纳成下列三种基本类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产卵群体,即性腺已经成熟,在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群, 包括两大部分,即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初次性成熟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 11.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营养,又可按主食性质分四类:(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12.鱼类摄食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标记放流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中国近海主要底层经济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头足类的种类繁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三大类。 17.竹筴鱼类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温带和热带 水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整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称解释(20分)每题4分 1,剩余群体:对于产卵群体,即性腺已经成熟,在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群,包括两大部分,即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剩余群体。 2,渔场:经济鱼类及其他海产经济动物比较集中分布,可以利用捕捞工具进行作业的,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一定面积的海域。 3,种群: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定的分布区、一定的密度或大小和一定的遗传特性。 4,生态效率:鱼类的成长量(生产量)与摄食的饵料量的比值。 5,鱼类的繁殖力可以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两类。前者是指每一个雌体在一个生殖季节中怀卵的总数,而相对繁殖力是指雌体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的相对卵子数量。 二、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 3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海,所管辖的海域面积 300万平方公里。影响东黄海的主要水系有中国沿岸水、黄海冷水团和黑潮分支。 2,西部边界流是从赤道流向极地,其特征流域狭窄,流速强,高温高盐;东部边界流是从极地流向赤道,其特征为流域广阔,流速慢,低温低盐。 3,世界上著名的四大上升流海域分加利福尼亚海域、秘鲁海域、加那利海域和本格拉海域。4,通常硬骨鱼类的鳞片类型可以分为_鲑鳟型_、_鲷型_、_鲱型_ 、_鳕型四类。 5,温跃层是指水温在垂直方向急剧变化的水层。浅海温跃层强度的划分标准是0.2℃/m;深海的温跃层划分标准为0.05℃/m。 6,在众多渔场类型中,优良渔场主要有大陆架渔场、流隔渔场、上升流渔场、礁堆渔场和涡流渔场。 7,上升流渔场的类型有风形成的上升流、辐散上升流和反时针环流诱发的上升流(北半球)。涡流渔场按涡流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力学涡流系、地型涡流系和复合涡流系。 8,评价渔场的价值主要包括渔业资源量的多少、渔场面积的大小、渔期的长短、适合捕捞的程度以及距离基地的远近。最主要的因素是渔业资源量的多少。 9,渔情预报的任务主要包括渔场、渔期和可能的渔获量。我国编制渔场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渔场概貌、渔场环境、经济鱼类各生活阶段的生物学指标 和渔获物的生产统计。 10,渔场学是研究是研究渔业生物资源的行动状态(集群、分布和洄游运动等)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

有机波谱试题

3.一个只含有C、H、O 的酸甲,其MS:m/e104(M+ ),与苯肼不起作用,用硫酸处理后得另一化合物乙。乙的MS:m/e86(M+ ),与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能起作用。甲做次碘酸钠试验,除得到碘仿外,还得到一个MS:m/e104(M+ )酸丙。化合物乙在CDCl3 中的NMR 谱化学位移为:δ1.90,3H(双峰中双峰,J=8.2Hz);δ5.83,1H(两个四重峰,J=15.2Hz);δ7.10,1H(多重峰);δ12.18,1H(单峰)。推导甲、乙、丙的结构。写出有关推理过程(以反应式解释)。 4.一个只有C、H、O 的无色液体A,与苯肼有作用,与氯化乙酰不起反应,容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浓的氢氧化钠处理后加酸可以得到两种产物,一种是含氧物B,另一种是酸C。B 与氯化乙酰能起作用。C 与发烟硫酸有作用,将C 加热到200℃后,放出二氧化碳,生成含氧物C4H4O,此物(C4H4O)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金属钠和苯肼都不起作用。将A与氰化钾一起加热,产生另一种化合物D,D 能生成脎,用高碘酸氧化后又得A 和C。推断A、B、C、D 的结构,写出有关反应式并将1H-NMR 数据标明在结构式上。 各化合物NMR 谱中化学位移如下: 化合物A(CDCl3 ):δ6.63,1H(双峰中双峰,J=5Hz、2Hz);δ7.28,1H(双 峰,J=5Hz);δ7.72,1H(多重峰,J=2Hz);δ9.7, 1H。 化合物B(CDCl3 ):δ2.83,1H(单峰,化学位移随浓度而变);δ4.57,2H(单峰);δ6.33,2H(多重峰);δ7.44,1H(多重峰)。 化合物C(DMSO):δ6.88,1H(多重峰);δ7.78,1H(多重峰);δ8.32,1H(多 重峰);δ11.8,1H(宽单峰)。 分子式为C4H4O 的化合物(CDCl3 ):δ6.37,2H(三重峰);δ7.42, 2H(三 重峰)。 5.一个含溴、不含其它卤素的N2 组化合物I,与热的AgNO3/C2H5OH溶液、氯化乙酰、苯肼及Br2/CCl4 溶液均不起作用。与NaOH 溶液回流加热后即溶解,蒸馏此碱溶液不能蒸出有机物。于碱溶液中加磷酸呈酸性后,析出MS: m/e201(M+)的含溴物II,再于磷酸溶液中通入水蒸汽蒸馏,用氯仿萃取蒸馏液,萃取后蒸去氯仿,得一个Sa~A1 组无色液体III,III 不含溴,其MS:m/e102(M+)。水蒸汽蒸馏后,于残液中加碱呈碱性,然后加氯化苯甲酰,得一不含溴的N2 组化合物IV,其MS:m/e270(M+)。化合物II 的NMR 数据(DMSO-d6):δ7.3(1H,宽单峰),δ7.71(2H,双重峰,畸变),δ7.90(2H,双重峰,畸变)。化合物III 的NMR 数据(CCl4):δ0.93(3H,三重峰,畸变),δ1.2~1.8(4H,多重峰),δ2.31(2H,三重峰)。δ11.7(1H,单峰)。 推测化合物I、II、III、IV 的结构。 6.一个含硫的化合物A,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 A 经猛烈氧化后产生MS:m/e202(M+)的含硫的酸B。此酸 B 用过热水处理后,生成一个不含硫的酸C。试推导A、B、 C 的可能分子式及结构式,并写推测理由。 化合物A 在CDCl3 中NMR:δ2.29(3H,单峰);δ3.37(1H,单峰);δ7.02(4H,单峰)。 将100mg 不含硫的酸C 在0.5ml 重氢丙酮中做NMR:δ7.00~7.75(5H,多重峰);δ8.00(1H,单峰,此峰化学位移值随浓度改变而变化)。 7.化合物(A)含N,A2 组,用PCl5/乙醚溶液处理后变为M 组化合物(B)。用酸回流加热(B)后,生成MS:m/e167(M+)的含N 酸(C)及一个盐(D)。

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 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 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 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 Y >[R+G-M] 时,资源量减少; 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 5.表1-2a 总死亡率36%,其捕捞死亡率和自然死亡率相等(各18%)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328 210 134 86 55 35 22 - 渔获量92 59 38 24 15 10 6 244 平均年龄4.95岁 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261 133 68 35 18 9 5 - 渔获量167 85 44 22 11 6 3 338 平均年龄4.48岁 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例将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