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知识点

安全管理学复习

1、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不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2、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

和设施)。

3、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科学和工程的原理和准则,预选识别分析评价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

其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4、危险--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5、安全生产-—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

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6、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国家应用立法、监督、监察等手段,企业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

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7、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8、事故(accident)--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注:没有造成职业病、伤害、财

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事件也称为险肇事故或未遂事故。事故特性:因果性、普遍性、随机性、突变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潜伏性、危害性、可预防性。

9、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10、系统安全理论—-—-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械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

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11、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12、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保险是风险处理的传统有效的措施。保险经营效益要受风险管理技术的制约.

13、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众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14、灾难性事件的类型:火灾、台风、爆炸、洪涝、地震、人为破坏、辐射。

15、危险化学品--—-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16、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

素。运行模式为: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评价、改进措施。

17、3E原则

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

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18、轨迹交叉理论——-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

间,或者说相遇时,则将在此时间和空间发生事故.

19、事故预防措施(从能量意外释放论角度):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

屏蔽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信息屏障。

20、海因里希法则

21、伤害分类:

根据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可将伤害分为4类。

(1)暂时性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休息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导致受伤害者或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使受伤害者或中毒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4)死亡.

22、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1)按事故伤害的对象分类

事故可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

1)伤亡事故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急性中毒等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致使负伤机体立即中断工作,甚至终止生命的事故。

2)非伤亡事故

非伤亡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技术管理不善、个别职工违章、设备缺陷及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等,但是无人员伤亡的事故。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按事故类别分类

1)按致害原因分类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国家标准GB6441一1986)按致害原因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3、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是灵魂和统帅,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安全法制是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条件,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和约束;

安全责任是安全法制进一步落实的手段,是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化;

安全科技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现代化的工具;

安全投入为其他各个要素能够开展提供物质的保障。

24、安全生产五大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搞技术必须搞安全.

2)三同时原则:

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3)五同时原则

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4)三同步原则-

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产(运行).

5)四不放过原则

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未追究不放过.

25、消除、预防设备、环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①消除: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本质安全)

②减弱:防护减弱、低毒代替高毒。

③屏蔽和隔离:当根除和减弱无法做到时用。

④设置薄弱环节:达到预先破坏,如保险丝。

⑤联锁:相互制约而使机器在声音时不能启动。

⑥防止接近:栅栏、双手按扭.

⑦加强:提高结构强度。

⑧时间防护:缩短有害环境中的工作时间等。

⑨距离防护:对放射性、辐射、噪声等。

⑩取代操作人员:机器代替人工操作和。

⑾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指令、声、光、信号等.

26、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

(1)控制能量

对于任何事故,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的大小紧密相关,因为事故中涉及的能量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系统所具有的能量,因而用控制能量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危险最小化设计

通过设计消除危险或使危险最小化,是避免事故发生,确保系统的安全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本质安全技术则是其中最理想的方法。

所谓本质安全技术,是指不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3)隔离

隔离是采用物理分离、护板和栅栏等将已识别的危险同人员和设备隔开,以防止危险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并控制危险的影响。隔离是最常用的一种安全技术措施。

预防事故发生的隔离措施包括分离和屏蔽两种。前者指空间上的分离,后者指应用物理的屏蔽措施进行隔离,它比空间上的分离更加可靠,因而最为常见。利用隔离措施,也可以将不相容的物质分开,以防止事故。隔离也可用于控制能量释放所造成的影响,如在坚固的容器中进行爆炸试验,防止对人或其他物体的影响。

隔离也可用于防止放射源等有害物质等对人体的危害。如X光室医生的含铅防护服即可防止X射线对医生的伤害.

护板和外壳也常用于隔离危险的工业设备,如各种旋转部件、热表面和电气设备等。

此外,时间上的隔离也是一种隔离手段。

(4)闭锁、锁定和联锁

1)闭锁和锁定

所谓闭锁,是指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等进入危险区域。如油罐车上的闭琐装置,可防止在车体未接地的情况下向车内加注易燃液体;

锁定则是指保持某事件或状态,或避免人、物脱离安全区域。

2)联锁

联锁装置主要应用于电气系统中,主要目的是保证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事件不发生.

27、工伤保险的实施原则

“无过失补偿”原则

个人不缴费原则

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相区别的原则

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的原则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28、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基本程序

报警(准确)—启动(快速)--—救援(高效)-恢复(有序)

29、我国安全管理体制

(1)政府领导(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监察体制、监管机构、法律体系

(2)监督管理

国家监察:综合监管、专项监管(特种,煤矿)

部门监察:民航,铁路,消防,邮政等

本行业、本领域

(3)企业负责

(4)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等

(5)个人遵纪守法

30、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安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1、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符合法规标准、协调一致、可操作性、人员和机构保证、监督检查制度

32、企业安全管理的六大方向:

实体与环境安全,

人事安全,

信息安全,

紧急应变计划,

企业安全稽核及事件调查,

企业安全教育训练及宣导.

33、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迅速控制危险源,并进行监测。

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34、安全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35、灾难性事件

指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36、系统安全

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已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为约束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37、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亦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对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以及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职工、遗属,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8.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个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39. 系统安全管理

是确定系统安全大纲要求,保证系统安全工作项目和活动的计划、实施与完成与整个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一门管理学科。

40. 系统安全工程

系统安全工程则是应用科学和工程的原理、准则和技术,识别和消除危险,以减少有关风险所需的专门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工程学科。

41研究安全管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1)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

(2)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住房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3)安全技术.和职业安全健康措施依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安全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保驾护航的作用。

42、系统安全的主要特点?

(1)早即在系统的设计和构思阶段分析整个系统寿命周期的安全问题。

(2)快由于早期分析,只对图纸加以修改即可,这比在实验甚至适用阶段发现问题后在采取措施自然要快得多。

(3)省由于只需对图纸加以修改,如果在构思阶段,甚至只需修改设计方案即可。

(4)好通过设计方案的选择保证安全性,比在产品投入使用后再因安全问题附加安全装置,效果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5)接口子系统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43、事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普遍性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总是伴随着风险;

必然性事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

突变性系统有安全状态转化为事故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突变现象;

危害性事故往往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潜伏性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变性,但在事故发生之前存在一个量变过程;

随机性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不确定的;

因果相关性事故是由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预防性尽管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控制措施来预防事故发生或者延缓事故发生的时间间隔。

44、简述3E对策中安全管理对策的主要作用?

安全管理对策是“3E”对策之一,其英文单词“Enforcement”的原意是“强制”“实施”的意思.即用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约束人的行为和自由,达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目的。在现实社会中,在经济及技术都有较大局限性的今天,这种对策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高度现代化、高度文明的未来社会,通过管理手段提高效率,降低事故率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5、简述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总和,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母法;

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

行政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低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相违背,若相抵触,应以法律为准;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权力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的行政区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文件;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消防法》是专项法规,《安全生产法》是综合性法律。

46、系统安全管理与安全管理有何异同?

系统安全管理是确定系统安全管理大纲的要求,保证系统安全项目和活动的计划、实施与完成整个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一门管理科学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的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而这都是管理工作,都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大部分工作组成。

系统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并实施系统安全大纲,而安全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事故.

47.事故普遍性的含义。

事故的普遍性是指,因为自然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由于危险的客观存在,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此外,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性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

48。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章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 (1)系统原理

(2)人本原理

(3)弹性原理

(4)预防原理

(5)强制原理

49。事故调查的对象.

(1)重大事故

(2)未遂事故或无伤害事故

(3)伤害轻微但发生频繁的事故

(4)可能因管理缺陷引发的事故

(5)高危险工作环境的事故

(6)适当的抽样调查

50. 4P技术。

事故现场勘查工作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由于其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的信息,即人(People)、部件(Part)、位置(Position)和文件(Paper),且表述这四个方面的英文单词均以字母P开头,故人们也称之为4P技术。

(1)人。以事故的当事人和目击者为主,但也应考虑维修、医疗、基层管理、技术人员、朋友、亲属或任何能够为事故调查工作提供帮助的人员.

(2)部件.指失效的机器设备、通讯系统、不适用的保障设备、燃料和润滑剂、现场各类碎片等。

(3)位置。指事故发生时的位置、天气、道路、操作位置、运行方向、残骸位置等。

(4)文件.指有关记录、公告、指令、磁带、图纸、计划、报告等.

51.事故调查与事故处理之间的关系。

事故调查就是摸清事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故的真相。它是事故处理的事实根据、是基础.事故处理是以事故调查为依据,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作出的处理意见。如果事故处理意见是由公安、法院做出的,这种处理意见则具有法律效益、和强制性。

52. 事故现场分析有的任务.

(1)分析事故性质,决定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

(2)分析事故原因。包括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分析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其他情况。包括分析事故发生的时间,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分析事故发生造成的后果等。

53、如何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与安全管理之中?

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有效的处理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章法等基本要素,已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弹性原理.

系统原理就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已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系统原理的作用,还必须运用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整分和原则;反馈原则;

封闭原则和动态相关性原则。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了发挥人本原理的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贯彻实施以下几条原则:能级原则、;动力源原则和激励原则。

弹性原理是指管理是在是在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有效的实现动态管理。在应用弹性原理时,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弹性和局部弹性的关系;严格分清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的界限,倡导积极弹性,切忌消极保留;要合理的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弹性原理,不能绝对的,无限制的伸缩张弛。

54、根据瑟利模型,谈怎样进行事故控制。

瑟利模型是一个典型的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则两个阶段具有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3个部分。6个问题则分别是对这3个部分的进一步阐述,他们分别是: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感觉到这个警告吗?认识到了这个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

瑟利模型不仅分析了危险出现、释放直至导致事故的原因,而且还为事故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即要想预防和控制事故,首先应采用技术的手段使危险状态充分的显现出来,使操作者有更好的机会感觉到危险的出现和释放,这样才有预防或控制事故的条件和可能.其次应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提高人感觉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包括抗干扰能力等,同时也应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帮助操作者正确的感觉危险状态信息;第三应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使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准确的理解其含义,并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发生或控制其后果,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则应通过系统及其辅助设施的设计使人在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做出行为响应,并通过培训的手段使人能够迅速、敏捷、正确的做出行为响应。这样,事故就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控制,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55、怎样理解安全技术对策在事故预防和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安全技术对策是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安全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即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最佳安全措施。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技术可以划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及防治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这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在技术上的保证。

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通过设计来消除和控制各种风险,防治所涉及的系统在研制、生产、使用和保障过程中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各种意外事故,是事故预防的最佳手段。为满足规定的安全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安全设计方法:控制能量;危险最小化设计;隔离;闭所、锁定和联锁;故障-安全设计;故障最小化;告警。

避免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只要有危险存在,尽管可能性很小,但总存在导致事故的可能性,而且没有任何办法精确的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另一方面,事故发生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则事故的规模和损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引起二次事故,造成更大、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营的应急措施,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至少能保证或拯救人的生命。这类措施在技术上包括隔离、个体防护、逃逸、救生和营救措施等。

56、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内容

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一般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和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一般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式或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和作业方法相适应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性能和有关知识,工人在生产中积累的生产操作技能和经验及产品的构造、性能、质量和规格等。

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是企业所有职工都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企业内危险设备所在的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关电气设备(动力及照明)的基本安全知识,起重机械和厂内运输的有关安全知识,生产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材料

或可能散发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企业中一般消防制度和规划、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伤亡事故报告方法等。

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作业的职工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比较专门和深入,其中包括安全技术知识,工业卫生技术知识,以及根据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制定的各种安全操作技术规程等。其内容涉及锅炉、受压容器、起重机械、电气、焊接、防爆、防尘、防毒和噪声控制等。

57、何谓系统安全优先次序?遵循系统安全优先次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满足系统安全要求和消除、控制已判定危险的措施的优先次序。系统安全程序的总目标是要设计不含有危险的系统,然而,大多数复杂系统的本质决定了设计安全无危险的系统是不可能的。在进行危险分析时,危险会被识别出来,并应采取措施消除与控制.系统安全优先次序规定了满足系统安全要求及减少风险采取的措施应遵守的次序.可采取的措施及优先次序如下:

(1)最小风险设计,通过设计消除危险。

(2)应用安全装置,若不能消除已判定的危险且不能通过设计方案的选择降低有关风险,则应使用固定的,自动的或其它安全防护设计或装置,采用隔离、转移、屏蔽等手段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3)采用警告装置,当设计安全装置仍不能有效地消除已判定的危险或充分地降低有关风险时,则应采用警告装置探测危险状况,并适时发出报警信号以达到及时消除危险或提醒人们转移的目的.

(4)建立规程和实行培训.

58、简述事故现场处理应进行的工作.

(1)安全抵达现场;(2)现场危险分析;(3)现场营救(4)防止进一步危害;(5)保护现场;(6)获取人证证词和物证。

59、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

1)事故现场处理:包括工作从人员安全抵达、现场危险分析、现场营救、防止事故扩大、保护现场等。

2)事故现场勘查:关注四方面信息(4P技术):人(people)、部件(part)、位置(position)、文件(paper)

3)人证的保护和问询

4)物证的收集与保护

5)事故现场照相

6)事故现场图与表格

60、事故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意义上认为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忽视安全,投机取巧,分散注意力等,换句话说,就是人本身的问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器、设备自身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设备设施本身有缺陷.如,存放有毒有害气体的钢瓶本身就有裂缝,那么这个就是导致钢瓶爆炸的物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管理不善、环境不良因素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能促使事故发生或增加其严重性的一些因素即间接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

安全管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安全: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 2、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为约束条件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3、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称为重大死亡事故。 4、系统安全管理:是确定系统安全大纲要求,保证系统安全工作项目和活动的计划、实施与完成与整个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一门管理学科。 5、安全法规: 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有关法令、规程、条例规定等法律文件的总称,又称劳动保护法规。 6、安全评价: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事故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7、3E对策: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因为技术(Engineering)、管理(Enforcement)和教育(Education)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均为E,也有人称之为“3E”对策。 8、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9、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是通过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10、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1、工伤事故:是指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 .12、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13、安全色:是表达安全信息的颜色。红色与白色:禁止通过。黄色与黑色:警告与危险。14、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原则【评价一个设计、设备、 工艺过程是否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 (2)对人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 (3)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 (4)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 (6)防止能量蓄集的能力 15、人本原理的含义:就是在管理活动个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所谓以人为本,一是指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即是管理的 主体(管理者),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 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 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谓以人为本,一是指一切 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即是管理的主体(管理 者),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 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 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 二、简答题 S—O—R循坏模式 2、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整分合原则;(2)反馈原则;(3)封闭原则; (4)动态相关性原则。 2)、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 (1)能级原则;(2)动力原则;(3)激励原则。 3)、弹性原理的应用要点: 首先,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加 强系统安全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做到对危险因素 的不断识别、消除和控制,以适应系统不断发生的 变化; 其次,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实 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从人、物、环 境等持续改进。 第三,安全管理人员要有高超的人际交流和沟通的 能力,要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工 作方法。 4)、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方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方法是砍断因果链; (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 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技术原因、教 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管理原因。方法是采 取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 法制Enforcement对策。) 3、安全生产五大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搞技术必须搞安 全。 2)三同时原则: 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 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3)五同时原则 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 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4)三同步原则- 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 安全生产方面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投产(运行)。 5)四不放过原则 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当事 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未 追究不放过。 4、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是预测、分析和消除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危险和在害因 素,预防和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职职工的人身 安全及身心健康,避免设备和财产遭受损失,为提高经济 效益服务。 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是:长期性、预防性、全员性和重 要性。 5、简述事故调查的目的、基本特性? 事故的基本特性有:1)普遍性2)随机性3)必然性4)因果相关 性5)突变性6)潜伏性7)危害性8)可预防 目的:就是防止事故的再发生。也就是说,根据事故调查 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控制事故或消除此类事故。 同时,对于重大特大事故,包括死亡事故,甚至重伤 事故,事故调查还是使司法机关正确执法的主要手段。事 故调查应满足法律要求,提供违反有关安全法规的资料。 此外,通过事故调查还可以描述事故的发生过程,鉴 别事故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而积累事故资料,为事 故的统计分析及类似系统、产品的设计与管理提供信息, 为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6、简述事故现场处理应进行的工作。 (1)安全抵达现场;(2)现场危险分析;(3)现场营 救(4)防止进一步危害;(5)保护现场;(6)获取人证证 词和物证。 7、“3E”原则的内容,并简述各自的含义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 可归纳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 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 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即所谓3E原则。安全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样 板生产技术知识,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安全技术 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和 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法纪教育包括安全法规、安全规 章制度、劳动纪律等 8.事故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 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 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 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 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 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 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9、事故的原因: 1)直接原因:

教学大纲-安全管理学

《安全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102A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 学分:2 适用对象:安全工程本科 先修课程: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目标1:掌握安全管理学原理、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事故致因理论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目标2:熟悉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及发展现状,掌握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内涵,了解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目标3:熟悉事故统计与分析的分类、方法和指标,掌握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基本步骤,掌握事故预防与控制的核心内容。 目标4:培养运用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知识、事故预防与控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2;4.1) 第一节安全科学基本问题 1、安全学科的产生 2、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属性 第二节基本概念和术语 1、事故、危险源、风险的定义 2、系统安全、本质安全的概念、安全累计原理 3、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第三节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和内涵 1、安全管理学的定义 2、安全管理学发展概况 3、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安全科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理解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了解安全管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2.2;4.1) 第一节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科学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节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系统原理 2、人本原理 3、预防原理 4、强制原理 5、责任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理解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责任原理,掌握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第三章安全文化(2.2) 第一节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管理学知识点

1.安全及其概念所具有的性质 安全:是指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或者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或者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2.安全管理学的定义、性质 安全管理学是研究应用于重大事故、职业危害预防和协调安全生产的包括安全管理的理论和原理、组织机构和体制、管理方法、安全法规等一系列学问的科学。 性质:系统性;决策性;前瞻性;综合性、交叉性;实用性 3.安全管理的概念 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学的特点: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交叉性、实用性 4.安全、安全性的定义及区别(简答) 安全定义(1题) 安全性:是系统在可接受的最小事故损失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品质。 区别:安全是一种状态,安全性是一种品质 5.安全生产方针颁布的年份,阶段,各阶段是什么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1949——198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1984——200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005至今) 6.事故的定义、特点、基本特征(32题) 7.管理学的特点(选择) 一般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 8.海因里希理论的内涵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 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并 不在于具体的数值1:29:300,而是在于指导人们:要消除重伤事故,必须从消除 大量无伤害事故着手。 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 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五种因素:M(遗传及社会环境) -P(人的缺点或失误)-H(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D(事故) -A(伤害)。积极意义:如果移去因果链锁中的任一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 过程终止。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移去中间的骨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的连锁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9.人本原理的原则 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10.系统原理遵循的原则 动态相关原则;整分合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1.安全激励含义、方法、理论基础(填空) 含义:利用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规律激发人的积极性,增强其动机的推动力,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以改进其在安全方面的作用,达到改善安全状况的目的,成为安全激励。 方法:经济物质激励;刑律激励;精神心理激励;环境激励;自我激励(根据案情行为的激励原理,可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 理论基础:内容性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行为修正性激励理论 12.安全决策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责任性原则

安全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安全管理学》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的重点) 第一章 1、安全的定义 安全的基本定义: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 ①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通接受的状态。 ②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③安全是指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 2、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经济损失大。事故时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整个人类社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相当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可举例说明) ②社会影响大。事故的发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企业解体等类悲剧数不胜数;由于事故的发生也曾使一些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等遭受损伤,有些甚至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使国家在世界上的声誉下降。 ③影响周期长。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影响绝非短期内就能消除,往往会在人们心头留下长期的抹不去的烙印,使相关人员心理上的阴影难以拂去。(可举例说明) 3、“职业安全卫生”的英文全称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4、safety 和security 的区别 前者是保护的意思,主要是指职业安全、意外伤害、家庭安全等安全问题,即大多为安全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 后者是保卫的意思,主要涉及国家安全、刑事犯罪、防抢防盗等安全问题。 5、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使用期间内实现规定性能的可能程度。安全性是系统在可接受的最小事故损失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品质。 区别:可靠性是针对系统的功能而言,可靠性的技术核心是失效分析;安全性是针对系统损失而言,安全技术的核心是危险分析。危险与损失有关,而失效仅是某一项目的某些功能的丧失,可能不会造成损失。所以失效不等于危险,可靠不等于安全,可靠性与安全性不能等同。 联系:失效与故障有时也会造成损失,甚至导致发生灾难性事故,这时失效或故障就成为了危险了。也就是说,当故障或失效的发生会导致事故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会同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进行系统安全性分析的同时,也需要应用可靠性的数据,某些安全性分析方法也源于可靠性分析。 6、什么是系统安全 在系统寿命期间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为约束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7、什么是管理 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 8、现代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人的因素,具体包括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9、什么是系统原理什么是整分合原理什么是人本原理什么是弹性原理 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

安全工程师常见知识点梳理

安全工程师常见知识点梳理安全工程师是负责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工程项目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本文将对安全工程师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安全工程师的职责和技能要求。 I. 安全工程学基础知识 安全工程学是安全工程师的核心知识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管理学:包括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策划与设计、安全评价与监控等内容; 2. 安全工程学:包括安全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3. 安全法规与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如《安全生产法》等; 4. 风险评估与控制:包括风险评估方法、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等。 II. 安全工程技术知识 安全工程技术是安全工程师必备的实操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设施与装备:包括消防设施、监控设备、报警器材等; 2. 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包括火灾检测、气体监测、安防摄像等;

3. 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包括事故预防措施、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等; 4. 安全演习与培训:包括安全演习组织、培训计划与教材的编制等。 III. 建筑工程安全知识 安全工程师在建筑工程中的职责主要是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 下为建筑工程安全方面的知识点: 1. 施工现场安全:包括安全区域划定、入口管理、施工现场区隔等; 2. 施工设备与安全:包括吊装设备、脚手架、电梯等设备的安全管理; 3. 施工材料与安全:包括材料的贮存、使用、处置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4. 施工工艺与安全:包括施工流程安全、危险工艺的控制等。 IV. 生产安全知识 生产安全是安全工程师在生产场所中的主要任务,以下为生产安全 方面的知识点: 1. 作业场所安全:包括作业场所的通风、照明、防尘等要求; 2. 机械设备安全:包括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操作等要求; 3. 危险化学品管理: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抛弃等要求; 4. 电气安全:包括电气设备维护、用电安全等要求。

《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安全管理学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事故方面的统计、分析、调查、处理、预防、控制及应急管理等。 听课学习的人员包括校内本科生和校外成人教育,以及社会上公司企业高层领导、一线员工、安全管理者等等。在苏州、无锡、南通三市附近建有“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常熟理工学院。三市在近年来不断放大“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因此,苏州、无锡、南通三市的化工安全管理人才相当紧缺,《安全管理学》线下和线上(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和运行,可以更换地服务于苏州、无锡、南通三市的化工安全管理工作。 二、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布置一个分析评价题目,比如,储罐的爆炸事故如何进行安全管理,利用敬行楼五楼机房仿真软件各组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每个人都要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发挥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组内讨论完毕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边先开始听学生的发言,在适当时间,参与讨论,提出同学不合理的地方,

甚至提出一些启迪性的想法,最终在学生自己动脑的情况下,完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报告。 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些知识点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一些通过分析而进行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成效和持续改进措施 转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采取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才干的机会。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一些可能有所创新或具有独特见解的新课题等,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专题讨论和调研报告等活动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式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演讲或辩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全班演讲等,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雄辩、表达能力。 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多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真正参与了整个分析评价过程,那么对学生来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将来就业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充分调动学生

教学大纲-安全管理学

教学大纲-安全管理学(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安全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102A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 学分:2 适用对象:安全工程本科 先修课程: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目标1:掌握安全管理学原理、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事故致因理论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目标2:熟悉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及发展现状,掌握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内涵,了解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目标3:熟悉事故统计与分析的分类、方法和指标,掌握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基本步骤,掌握事故预防与控制的核心内容。 目标4:培养运用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知识、事故预防与控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2、课程教学过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安全科学基本问题 1、安全学科的产生 2、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属性 第二节基本概念和术语 1、事故、危险源、风险的定义 2、系统安全、本质安全的概念、安全累计原理 3、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第三节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和内涵 1、安全管理学的定义 2、安全管理学发展概况 3、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安全科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理解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了解安全管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科学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节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系统原理 2、人本原理 3、预防原理 4、强制原理 5、责任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理解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责任原理,掌握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第三章安全文化() 第一节安全文化概述

面向应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面向应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安全管 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针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安全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旨在将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应急技术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应用型技术、工艺和管理人才。结合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等方面论述本门课程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安全管理学;教学;应急技术 一、引言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灾害应急和危机管理的学科。它关注如何在灾害事件、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中有效地应对、防范和管理,以最小化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政府机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急救援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工作,承担应急管理、危机处理和安全风险评估等职责。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主要的一门课程---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安全管理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其关键内容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安全管理体系与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法律与法规、安全调查与事故分析等[1-2]。课程设置可能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略有差异,但以上内容大致涵盖了安全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核心内容。安全管理学课程通过跨学科性、实践导向、综合管理视角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当前,安全管理学内容枯燥,课程教学方式亟需改革。 二、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1. 确定核心领域:确定安全管理学的核心领域和关键主题,确保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和逻辑连贯。核心领域可以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安全规章制度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法律与法规等。

【知识点】安全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安全的定义: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 2、安全管理的定义: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 1、事故的定义: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即意外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 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2、伤亡事故的定义:伤亡事故,简称伤害,是个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该 能量作用于人体,致使人体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损伤的现象。 3、工伤事故的定义:工伤事故是指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 4、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的统计学意义: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1:29:300. 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并不在于具体的数值1:29:300,而在于指导人们:要消除重伤事故,必须从消除大量的无伤害事件着手。 5、事故的基本特征A、事故的因果性:因果性是指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的关联性。事故 是相互联系的各种原因的结果。在这一关系上看起来是“因”的现象,在另一关系上却是“果”的现象。 B、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偶然性:事故的发生包含着偶然因素。事故的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与是 否明了现象的原因不相干。必然性: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危险、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 有因必有果,因此事故具有必然性。规律性:事故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因其存在必然性,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一定的科学仪器或手段,可以找出近似规律。C、事故的潜伏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 潜伏性:在生产活动中,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隐患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事故并不意味着该系统是安全的,它可能潜伏这事故隐患,并往往会麻痹人的思想,从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再现性:虽然完全相同的事件不会重复出现。但是同类的或同种因果联系的事故则会重复发生。可预测性:人们基于对过去事故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研究构思出预测模型,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预测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其防治措施。 6、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a、事故因果链锁理论的几个名称: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事故因果链锁理论、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及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事故因果链锁过程包括如下五种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M)、人的缺点或失误(P)、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伤害(A)。 该理论对于安全工作的启发: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链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B、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中心思想:能量的不正常转移造成的。 C、轨迹交叉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 起来不外乎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事件、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与人体是,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因为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7、补充内容热能:火灾、灼烫电能:触电化学能:中毒、窒息 机械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各种爆炸 8、控制能量转移方法:替代(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不安全能源)、限制(用低能量的设备或工艺)、防止能量的 蓄积(避雷设施、接地)、缓慢移动(减震设备、安全气囊)、屏蔽(防接触、机械传动装置防护罩、安全围栏、防护面具)、在时间和空间上把人隔离、信息形式屏蔽警告(警示标语、警示灯) 9、在管理活动中运用系统原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和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0、运用预防原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 对策Education、法制对策Enforcement)、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11、3E原则具体内容: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即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 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教育对策Education:即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

安全管理学知识点

安全管理学复习 1、——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不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2、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 设施; 3、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科学和工程的原理和准则,预选识别分析评价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 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4、危险——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5、安全生产——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 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6、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国家应用立法、监督、监察等手段,企业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危 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7、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8、事故accident——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注:没有造成职业病、伤害、财 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事件也称为险肇事故或未遂事故;事故特性:因果性、普遍性、随机性、突变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潜伏性、危害性、可预防性; 9、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10、系统安全理论----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械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 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11、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12、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客观依据;保险是风险处理的传统有效的措施;保险经营效益要受风险管理技术的制约; 13、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众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14、灾难性事件的类型:火灾、台风、爆炸、洪涝、地震、人为破坏、辐射; 15、危险化学品----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16、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运行模式为: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评价、改进措施; 17、3E原则 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 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18、轨迹交叉理论---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或者说相遇时,则将在此时间和空间发生事故; 19、事故预防措施从能量意外释放论角度: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屏蔽 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信息屏障; 20、海因里希法则 21、伤害分类: 根据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可将伤害分为4类; 1暂时性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休息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导致受伤害者或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使受伤害者或中毒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4死亡; 22、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1按事故伤害的对象分类 事故可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 1伤亡事故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急性中毒等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致使负伤机体立即中断工作,甚至终止生命的事故; 2非伤亡事故 非伤亡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技术管理不善、个别职工违章、设备缺陷及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等,但是无人员伤亡的事故;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按事故类别分类 1按致害原因分类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国家标准GB6441一1986按致害原因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3、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是灵魂和统帅,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安全法制是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条件,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和约束; 安全责任是安全法制进一步落实的手段,是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化; 安全科技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现代化的工具; 安全投入为其他各个要素能够开展提供物质的保障; 24、安全生产五大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搞技术必须搞安全; 2三同时原则: 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3五同时原则 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安全管理学 (Safety Management Science) 课程代码:22410027 学分:2 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安全科学基础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教材:《安全管理学》,吴穹;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安全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探讨、揭示安全管理活动的规律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渗透性和综合性。它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生从事本专业科研、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牢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专业技能,了解我国安全管理等现状和世界安全管理等发展,为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安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帮助,以改进和提高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我国和世界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掌握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安全、安全管理等基本概念; 课程目标2: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事故统计分析等主要方法和指标,掌握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课程目标3: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原则,熟悉应急救援体系与应急预案,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其应急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4:掌握安全目标管理、6σ安全管理、5S安全管理、安全标杆管理、风险管理和系统

安全管理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掌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 课程目标5: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企业安全管理实务知识。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m-n 1.毕业要求7-1: 能够正确理解安全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2.毕业要求8-2:能够在安全工程实践中懂法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履行责任。 3.毕业要求9-1: 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每个角色的职责及其对整个团队实现目 标的作用; 4.毕业要求11-1: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 第一章 (一)课程内容 1.安全的基本概念:安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管理的相关概念;安全管理的定义。 2.安全管理的现状:安全形势严峻;对安全管理的挑战;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安全管理的现状;

安全管理学重点

前十章图圣著 1.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2.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3.事故隐患: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4.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5.预防原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并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6.本质安全化: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7.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特点:强制性、权威性、行政性) 8.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特点:约束性、灵活性、间接调节性) 9.安全决策:就是决定安全对策? 10.科学安全决策:是指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做出满意的选择,以更好地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11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12.系统安全管理:是确定系统安全大纲要求,保证系统安全工作项目和活动的计划和完成,与整个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一门管理学科。

1.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 2.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强制就是绝对服从)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5.人类的安全文化四大发展阶段:古代安全文化、近代安全文化、现代安全文化、发展的安全文化。 6.安全文化的范畴: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 7.文化力应(四种功能):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 8.安全管理的职能: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 9.计划:就是指未来行动的方案。 10.安全管理计划三个要素:目标、措施、步骤。 11.安全管理计划三个特征:必须与未来相关;必须与行动有关;必须由某个机构负责实施。 12.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13.安全决策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责任性原则。 14.安全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头脑风暴法、集体磋商法、加权评分法、电子会议法。 15.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16.激励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 外予的激励: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行为。 内滋的激励: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行为。 17.安全控制的基本策略:建立本质安全型系统,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18安全激励方法分类: (1)经济物质激励(2)刑律激励(3)精神心理激励(4)环境激励(5)自我激励 19.目标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导向作用(2)组织作用(3)激励作用(4)计划作用(5)控制作用 20.实施安全目标管理四个步骤:安全目标的制定、展开、实施和成果的考核评价 21.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危险点、危害点、危险作业、特种作业、特殊人员。 22.安全生产法规的主要变现形式: (1)法律(2)行政法规(3)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4)规章

安全管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整理

安全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概论 本章学习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重点掌握:1、管理的基本原理2、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本章学习的难点内容是第三节;难点是安全管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安全科学体系中的任务 (1)安全的定义及概念 1. 安全的定义(任选一个) 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 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2. 安全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安全体现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期长 3. 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①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通常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 ②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设备完好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安全生产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③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二者从概念上看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安全生产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劳动保护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强调为劳动者提供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的保障、属于劳动者权益的范畴。(简述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异同点) 4. 安全、安全性与系统安全 ①安全:保护,主要指职业安全、意外伤害、家庭安全等安全问题(安全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Security:保卫,主要涉及国家安全、刑事犯罪、防抢防盗等安全问题。 ②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在可接受的最小事故损失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品质。 ③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 本为约束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 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5. 系统可靠,是否一定安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使用期限内实现规定性能的可能程度。可靠性技术的核心是失效分析,安全性技术的核心是危险分析。可靠性与安全性不能等同,系统可靠不一定安全。 (2)管理科学及基本概念 6. 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 7.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 ①系统原理----系统分析内容包括(选择):①系统界定;②系统要素;③系统结构;④系统功能;⑤系统联系;⑥系统目标;⑦系统变革。 ---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1)整分合原则(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2)反馈原则(正反馈、负反馈)(3)封闭原则(4)动态相关性原则 ②人本原理---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1、能级原则2、动力原则3、激励原则 ----动力原则基本动力有三类: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激励原则中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