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二)教育思想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

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术 一条商船刚出海不久,突然收到台风可能来临的警报。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有人主张立刻回港避风,有人却认为问题不至于那么严重,应该继续航行。怎么办?倘若正确意见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那么,要么全船的生命会遭到灭顶之灾;要么因返航错过一次贸易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相似的情况:正确的主张必须说服错误的主张。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就医,要靠说服;女儿正陷入一个危险的情网中—热恋中的对象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要她摆脱情网,也要靠说服;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准备寻短见,启发他不要轻生,还是要靠说服。可见,说服存在于任何有人群的地方。说服的存在,说明社会的进步,因为荒蛮时代只能靠棍棒和鞭子去制服别人。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作为前提,但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想,内容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胡说、瞎扯。如果谁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就要努力掌握形式。”因此,在论辩——这一口才的最高峰的科学中,出现过形形式式的说服术。苏格拉底问答术,就是类似于诱导说服法的又一著名的一种。 苏格拉底是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浅析苏格拉底“产婆术” 夏蝉鸣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夸美纽斯有言曰:“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汲取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创了西方教育学的传统,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渊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教育者只能如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这一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反讽,即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 2.助产,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产婆”,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 3.归纳,通过对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本质,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4.定义,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教室只能起引导作用,学海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大楼再高,大师再多,环境再好,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

学衡杂志

《学衡》一九二二年 一月01期 通论P10—30 《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0—13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P14—21 《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P22—30 述学P33—78 《国学摭谈》马承堃P33—42 《论艺文部署》张文澍P43—48 《汉官议史》柳诒征P49—62 《老子旧说》钟歆P63—68 《近代西洋史学之发展》徐则陵P69—78 文苑P80—106 文录(P80—83):《自莲花洞登黄龙寺记》邵祖平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诗录(P102—106):《怀简盦然父昆季》,《与钓徒夜坐沙江》,《观穫稻》, 《于人家田畔见老松殆百年物》,《枯根》,《秋与三首》,《清明思袁山》, 《袁山》,《渔丈人行》 杂缀P109—114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09—112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2—113 书评P116—138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6—138 二月02期 通论P11—33 《再论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1—13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梅光迪P15—23 《文学研究法》吴宓P25—33 述学P37—76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37—41 《许书述微》张文澍P43—47 《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缪凤林P49—59 《马克思学说及其批评》萧纯锦P61—76 文苑P79—102 诗录(P79—83):《思齐一日夜书事八首》,《酒余晚眺》,《夜中》,《寒夜潭秋见过》,

《立春鸣雷有怀瘦弟》,《江上偶成》,《江上望庐山》,《壬癸杂诗》, 《冷曹》,《春日杂诗》,《后湖绝句四首》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05—131 《无尽藏斋诗话》邵祖平P105—125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27—131 书评P135—163 《梁氏佛教史评》柳诒徵P135—144 《评尝试集(续)》胡先骕P145—163 三月03期 通论P11—33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胡先骕译P8—19 《论中国社会之病源》柳诒徵P20—30 《文德篇》缪凤林P32—40 《论批评家之责任》胡先骕P42—55 述学P56—87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56—62 《苏格拉底自辩篇》景昌极P63—87 文苑P79—102 诗录(P89—95):《登泰山作》,《除夕怀瘦弟》,《北雁荡》,《宿外家感赋》, 《岁暮奉怀然父兼呈简庵》,《感秋八首》,《新秋杂咏》 词录(P95):《一萼红》 名家小说(P97—11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13—118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113—118 书评P120—127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柳诒徵P120—127 四月04期 通论P7—53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P7—13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胡先骕P15—24 《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华桂馨P25—29 《论新文化运动》吴宓P31—53

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让培训更有效

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让培训更有效? 一、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 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无一物。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

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由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被世人所知。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

HRBP提问技巧——“苏格拉底”提问法

知识点 1、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2、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3、案例分析 4、TIPS 一、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1、“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大家都很熟悉,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别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提问,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2、公式 WHAT+WHY+SO?+AND? 二、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1、WHAT——定义与澄清语意(defining your terms) 澄清疑问的“第一个问题” 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种方法吗?主要问题是什么?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2.WHY——找出思考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

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在这里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SO?——找出证据(finding your evidence) 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那会有什么结果?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AND?——延伸提问(finding your evidence) “还有别的可能吗” 三、案例 B:“头儿,客户说时间排不开,取消了这周的会议” 1、WHAT:弄清楚问题 A:“会议延期未定还是取消?”“之前的会议时间排的合理吗?” B:“延迟吧,客户临时有点事情,后天出发去杭州。”/“会议时间是合理的。是取消了会议,时间再约。” 2、WHY:找原因 A:“除了客户不在上海,还有其他排不开的原因吗?是什么?”

自辩之科学史

《自辩之科学史》 苗晨2009.1 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自然哲学论》中提出“判决性实验”的概念。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9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发明了加工橡胶的硫化技术。 1846年,瑞士化学家熊旁发现了“火棉”(硝化纤维素)。 1854年,布尔在《思维规律研究》中创立“布尔代数”。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公布元素周期表。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创立集合论。1901年,英国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引发数学危机。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900年,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提出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狭义相对论),黑体辐射(“紫外灾难”,导致量子力学)。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23个数学问题。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1880年以后,新的技术革命三大技术发明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法拉第电磁感应导致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奠定了钢铁工业发展基础;焦油化学理论

苏格拉底法评述

“苏格拉底法”评述 摘要:苏格拉底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中国人仍具有教育意义,对话教学能在学生中开启一朵朵思维之花,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的深思。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用于任何学生,要因材施教。在现代如此沉重的教育下,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对话”教育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减负,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教育、苏格拉底、对话、问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褒贬不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的出生和成长是在雅典的鼎盛时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苏格拉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与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在交往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智,声誉渐起。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我所关注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法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过程,也称问答法。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双方必须要坦诚相待,给于彼此十分的信赖。 苏格拉底受当时接生婆母亲的影响和启发,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首先,他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他们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这对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有现实意义。现在我国的课堂还是一老师的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虽然有意在培养,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每当我在托管所看着那一个个小学生沉重的连我都拿不了的书包,心情就会变得很沉重,减负、培养自主创新不是很早就在说了么,为什么学生的一些现象还是没有改善,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苏格拉底式对话范例

苏格拉底式对话范例 教师:这是一门生物学课程。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目呢?关于生物学,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凯瑟琳,你能否说一下? 凯瑟琳:它是一门科学。 教师: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凯瑟琳:我吗?科学非常讲究严谨、精确,他们通常做实验、测量和检测。 教师:没错。除了生物学还有什么其它科学吗?玛丽莎,你能说出其它门科学吗? 玛丽莎:当然可以,比如化学和物理学。 教师:还有别的吗? 布莱克:还有植物学和数学。 教师:数学嘛……数学和其它科学有些不一样,不是吗?它和生物学、化学、物理和植物学不同在哪里?布莱克,你怎么认为? 布莱克:数学不需要做实验。 教师:为什么不需要呢? 布莱克:我想是因为数字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教师:没错,研究数字和其它数学的东西和研究物质世界或者生物中的化学物质或者规律等等,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去问问你的数学老师为什么数字如此不同,亦可以对此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不过我们现在先重点探讨什么叫生命科学。为什么生物学和植物学都被叫做生命科学? 彼得:因为它们都研究生物。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生物学和植物学不同在哪里?珍妮弗,你怎么看? 珍妮弗:我说不出来。 教师:好吧,让我们都在词典中查找这两个词,看看词典是怎么说的。(学生开始查词典。)教师:珍妮弗,关于生物学,你查到了什么? 珍妮弗:词典上说:“它是一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起源、历史、物理特性、生命过程、习性等等的科学。它包含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分支。” 教师:那么关于植物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我们知道些什么,瑞克? 瑞克: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教师:没错,如果仅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如何描述生物学这门学科呢?如果把biology这个词分解成“bio”和“logy”两部分,它的字面意义是什么?布莱克,这样分解的话,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布莱克:它是一门关于生命,或者说,研究生命的科学。 教师:好,你们现在能看出词源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一个词的意思了吧?你们是否也察觉到越详细的定义是如何越清楚地阐明了一个词原来的含义呢?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实验对于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如此重要呢?难道你们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做实验吗?玛丽莎? 玛丽莎:我猜没有,在任何科学诞生之前都没有。 教师:是的,说得很好!科学并不是一直以来都有的。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在做什么?他们如何获取信息,又是如何形成他们的信念的?彼得? 彼得:从宗教信仰中获取的。 教师:是的,宗教信仰常常会决定人的观念、想法。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用宗教信仰去断定 ----比如,生命的真正起源、历史和物理特性呢? 彼得:有些人仍然会这么做。他们相信《圣经》已经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并认为进化论是错的。 教师:琼斯,进化论讲的是什么? 琼斯:我不清楚。 教师:嗯,我们不妨查一下词典找找达尔文的名字,看看有没有关于达尔文学说的解说。 (学生开始查词典。) 教师:琼斯,请你大声读出你查到的解释。 琼斯:词典上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所有动植物物种都是通过继代遗传、稍微的变异、不断进化的结果;能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 教师:琼斯,这段话用日常语言怎么理解?你会怎么解释?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2010年05月04日 一、项目概述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国际型”书院。 以“继承道统”为纲,以“中西会通”为维,塑造第一流的世界级人才。 曾经,如“岳麓书院”的传统书院,为中国培养出一代代圣哲,护佑这古老民族生生不息。 如今,如“哈佛大学”的现代高校,为世界培养出一代代英杰,引领全人类步步的走向。 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现代国际书院”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凭借东方的胸襟智慧,融汇西学的真知灼见,建成“当代的岳麓”“中国的哈佛”。 虽然我们并不想用太极端的字眼去形容,然而它无疑是“不朽的”。 我们正在找寻一块土地,给它冠上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将如同“岳麓”“哈佛”一样,永恒的流传在世间......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即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之所。简言之,书院的成立,乃为社会培养人才。进一步讲,在这充满希望又令人堪忧的时代中,吾人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怀和志气的大人才。 众所皆知,当今天下,人才寥落,尤其是文化人才。新的人才,须要重新培养。十几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全球X围内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即利用十三岁之前的黄金时期,诵读中西方经典著作,以开启智慧,以陶铸性情,奠定一生的文化和人格基础。此举掀起海内外华人读经热潮,据不完全统计,XX地区接受读经教育的儿童已超过五百万,大陆地区至少有五千万儿童从中获益。这些“满腹经纶”的孩子成才基础已经奠定,他们渐渐长大,需要继续深造,学以致用,书院的建立,即可提供此种机会。 “读经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如果是合乎人性的,则它不只是XX的,不只是大陆的,也不只是全球华人的,乃是全世界的。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至今,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即,人类从未有过如此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沟通顺畅的时代,东方人开发得当的实践理性与西方人开发得当的思辨理性,这人类必须同时具备的两大学问系统,终于在这个时代得以交汇。然而,现代科技文明无休止的发展,使得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已渐渐远离自身的传统,在这中西文化转机的时刻,谁来规划世界文化大方向,已成为全球迫切关注的课题。 吾人需要做一项影响世界的文化事业,培养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人才,并最终完成中西文化传统的会通、融合,这是人类文明所必然的大走向。此项工作虽本是人类的共同责

苏格拉底式提问

化繁为简—培训中的“苏格拉底式提问” 文/朱永坚朱琦阿斯利康中国管理学院高级销售培训顾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优于平铺直叙式的讲授,符合成人学习的大部分学习原则。掌握了这种授课技巧,将极大丰富培训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次成功的培训必定是一套培训系统充分运作的完整体现,从培训需求挖掘→培训项目的建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的现场实施→培训的结果反馈,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作为培训师要全面地掌握、熟练地操作培训的系统流程,尤其在授课环节上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方式。在培训中,探询技巧的运用,已经成为考察培训师能力和资格认证的关键指标。 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无一物。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开始于15世纪,由希腊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着作被世人所知。柏拉图在他的着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帮助学员构建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设置 “苏格拉底式提问”用得越多,培训越有效,这种探询式的问题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根据提问的内容递进程度,可分为“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满足问

苏格拉底式爱情

【感悟精选(1)】 苏格拉底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当圣诞树用的树林,但只能够取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系数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光体力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决定,综合平衡的结果。伤感个性签名男生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家他到树林走一次,能够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的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枝艳丽但枯萎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个小时,这是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外遇是诱惑,它也犹如一道闪电,虽明亮,但稍纵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企业宣传语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能够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的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她,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到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立刻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 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 ●有什么根据证明……? ●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 ●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 ●……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 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 ●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 ●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 ●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 ●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 ●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 ●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

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 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 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 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这从何说起?谁说我必须一贯正确? 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生活应当舒适。我不应该受苦,不应该遇到麻烦事。为什么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仅仅因为我希望生活悠闲舒适,生活就必须这样吗?为什么? 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尽管我希望事情如愿,为什么事情不如愿就那么可怕?哪里有证据表明事情必须总是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发展?

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

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 ——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的结构内涵与历史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致力于对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进行结构因素描述和历史发展追踪。从作为“共知”的社会伦理良知,到作为“自知”的个人道德良知,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灵异之声”,到当代海德格尔的“缄默的呼唤”,整个分析始终在纵横两个方面交叉进行。作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欧洲哲学史上的“良知”意味着一种处在自知和共知之间的实践律令,那么它首先不是社会对个体的伦理要求,而更应是一种自发地产生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欲望。 一、引子:苏格拉底的“daimonion” 在公元前399年,也就是在近2400前进行那场著名审判中,苏格拉底被他的雅典同胞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死刑,罪名大致是“蛊惑青年、不信国教、崇奉新神”[2]。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作下“申辩词”,宁死而不承认自己有罪。从同时代人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中都可以读到,苏格拉底无论是在法庭申辩中,还是在被判死刑之后,都一再提到有神灵在指引他。他谢绝来劝他逃狱的克利同,声明自己只听从神的指示,“这些语音在我心中不断回响,使我不闻其他的话。”他昂然赴死,认定“这是神所指引的路”[3]。正是这个所谓的神灵,即:\"daimonion\",被雅典的法官认作是不同于“国神”的“新神”,成为苏格拉底的一个罪名。而苏格拉底则自辩说,“我只是说神明的声音向我显明,指示我应该做的事罢了,这怎么能说是引进新神呢?”[4] 从苏格拉底的案例中引出一个贯穿在欧洲哲学史之始终的重要问题:这个指引着苏格拉底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它是内心的良知之声,抑或是外在神灵的显明?倘若我们认为一个看法是正确的,坚信一个要求是合理的,主张一个道德是有益的,那么我们从何获得我们所需依据的标准?公众的、普遍的、流行的、权威的、外在的与私人的、个体的、特有的、传习的、内心的尺度在这里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立。 在《申辩词》和《克利同》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内心声音的诉诸与他对外在评判标准的拒斥是一致的。他并不认为包括审判官、元老、议员在内的大众意见能够代表真理或智慧,而是高呼:“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他以雅典的“牛虻”自称,批评雅典人只是专注于“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5]。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仅自己始终把目光始终集中在自身,用心听取自己的心声,而且也要求他的同胞将人生的目标定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充实。凡此种种,加上他对“认识你自己”之要求的一再弘扬,使得苏格拉底无愧为主体性哲学的第一个实际倡导者。 因此,总地看来,虽然苏格拉底并没有放弃“法律”或“神灵”的这些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普全有效性的名称,但他最终依托的还是本己的、个体的、只是未被明确道出的“良知”。因而以后许多良知理论的研究者常常把苏格拉底事件当作良知分析的第一个案例。 二、良知作为善意 这里所说的“良知”概念,在东西文化中都出现得很早,拥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在它的长期发展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它的不同走向。在古希腊文中,我们所说的“良知”是指

苏格拉底法解读

收稿日期:2004-08-19 作者简介:杨飞云(1980-),男,河南开封市人,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 U TEACH ERS COLLEGE Vol .21 No .1Feb . 2005 苏格拉底法解读 杨 飞 云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苏格拉底法包括讽刺、接生术、结果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地解读。通过 解读其内涵,可解析出其人性、师生关系、思维方式的价值。但苏格拉底法如运用不当,极易使学生 陷入思想混乱的困境。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讽刺;接生术;结果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5)01-0161-02 苏格拉底(Socrates ,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腊著名 的哲学家。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神,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主宰着世界,自然界是无规律可寻的,反对认识自然现象。因此,哲学应研究世界形成的原因而不在于说明世界是什么。 虽然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并且由此决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和否认对他进行研究的价值。他实践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不仅对以后的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因此仍有必要充分挖掘其内蕴价值。 一、苏格拉底法的阐释 苏格拉底法是在谈话中产生的,根据它的形式又称问答法。“就是一种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 论,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1](P29) “根据 它的性质,就应当是辨证的方法。” [2](P52) 苏格拉底法的第一环节是讽刺。对于讽刺要做不同的理 解。首先,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是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并不理解其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理清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为所使用的概念下准确的定义。为此目的,他从具体事例开始,从日常观念入手,通过诘问的形式,遵循辩证的规律,引导人们去怀疑他们的前提,使“通常被认定的、以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并通过其自身与具体的事例使之发生混 乱”。[2](P54)具体说来,他首先装出一无所知并认真求教的态度,把对方的命题或定义接受下来。尔后发问,让人们从自己 所确认的真理中寻求结论,直至人们认识到这些结论怎样与他们所同样坚持的其他原则相矛盾。这期间没有一定迫使的成分,而是在诘问的引导下,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其次,苏格拉底在讽刺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讽刺的出发 点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主要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形成的日常观念和概念。这些日常观念和概念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就是这些观念和概念往往成为人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和规定,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略要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 碎”。[3](P64)苏格拉底就以此为逻辑起点,利用矛盾律,使对方否定所肯定的东西。因此,苏格拉底利用的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已获得的经验。我们从此处获得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体验具体事物,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但在这方面苏格拉底是反对的,“因而他自己就把科学,即对自然、精神等的一般原则的观察,抛在一旁,而且也以 此要求别人”。[2](P52) 二是苏格拉底能使抽象观念具体化,发展抽象观念。如对正直的理解是通过欺骗和价值的辩论加以 阐释。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他并非先给出一个既定前提,因为这是步入陷阱的开端。他把它们具体化,并且假定它们的本质尚未被认识,凭借对人们感性观念辩证式的发问,使人们自己解释这些观念。这就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苏格拉底要人们解释这些观念,这就是苏格拉底讽刺的本质”。[2](P55)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第三,苏格拉底法的讽刺展现了苏格拉底对待人生和知识的态度,是对当时人的讥讽和嘲笑。智者派说,真理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歧,意见相左,无谓好坏对错,一切都是虚无。苏格拉底对这种虚无主义的无知持讥讽态度。而当时的人们却和智者派相反,凭借自己的伟大理性,自视无所不能,并因之嘲笑别人的愚笨和无知。“我以我的教养有素的思想,是能够取消一切规定,取消公正、伦理、善等等的规定的;而且我知道,如果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东西显得好,够的上好,我也能够把它推翻。我完全知道,我就是这一切规定的主宰,承认他们的是我,推翻他们的也是我。一切东西,只有现在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