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一、

老师:某某同学,你是基督徒吗?

学生:老师,我是。

老师:那么你一定信上帝了?

学生:当然。

老师:那上帝是不是善的?

学生:当然。上帝是善的。

老师:你呢?你是善是恶?

学生:圣经说我有罪。

老师:如果班上有同学病了,你有能力医治他,你会医治他吗?

学生:会。

老师:那么你便是善的了

学生:我不敢这么说。

老师:怎么不敢?你见别人有难,便去帮助...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只有上帝不帮忙。

学生:上帝不帮忙,对吗?我的弟弟是基督徒,他患了癌症,恳求耶稣医治,可是他死了。上帝是善的吗?你怎么解释?

老师:你无法解释,对吧?我们再重新来讨论上帝是善的吗?

学生:呃...,是。

老师:魔鬼是善是恶?

学生:是恶。

老师:那怎么有魔鬼呢?

学生:是...是...上帝造的。

老师:对,魔鬼是上帝造的,对吗?世界有不道德的事吗?有仇恨、丑陋等等一切的恶吗?

学生:有。

老师:(用轻而稳定的声音)说:“上帝造了这一切的恶,对吧?

学生:(垂下眼皮,没有回答)

老师:(他又把脸凑到该新生面前)低声说:“上帝是不是善的?”

学生:(没有答话)

老师:那么你信耶稣基督吗?

学生:(用颤抖的声音)说:“老师,我信。”

老师:(老教授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根据科学,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了解,是用五官。请问这位同学,你见过耶稣没有?”

学生:没有。

老师:那么,你听过祂的声音吗?你摸过耶稣没有?可有尝过他?嗅过他?你有没有用五官来感觉过上帝?

学生:没有,我没有用五官来接触过上帝。

老师:可是你仍信上帝?

学生:呃...是...

老师:老教授阴阴地笑了:“那真需要信心啊!科学上强调的,是求证,实验,和示范等方法,根据这些方法,你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对不对?你以为怎样?你的上帝在哪里?”

学生:不知道

二、

学生:老师,世界上有没有热?

教授:当然有。

学生:那么,也有冷吗?

教授:当然有。

学生:老师,您错了,冷是不存在的。因为热是一种能,可以量度,我们有很热、加热、超热、大热、白热、稍热、不热,却没有冷──当然,气温可以下降至零下四百五十八度,即一点热也没有,但这就到了极限,不能再降温下去。冷不是一种能量。如果是,我们就可以不断降温,直降到超出零下四百五十八度以下。可是我们不能。“冷”只是用来形容无热状态的字眼。我们无法“冷”度。冷不是一种与热对立的存在的能,而是一种无热状态。

教授:(老教授的脸僵住了,课室里的空气顿时凝结)

学生:(接着问)世上有没有黑暗?

教授:简直是胡混,如果没有黑暗,怎可能有黑夜?

学生:老师,您说世上有黑暗吗?

教授:对...

学生:老师,那么你又错啦!黑暗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无光状态。光可分微光、亮光、强光、闪光,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用来描述无光状态的字眼。如果有黑暗,你就可以增加黑暗,或者给我一瓶黑暗。老师,你能否给我一瓶黑暗吗?

教授:这位同学,你到底想说甚么呀?

学生:老师,我是说,你哲学的大前提,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结论也错了。教授:错了...?好大的胆子!老教授生气了。

学生:老师,请听我解释。您刚才所说的,是二元论哩。就是说,有生,就必有死。有一个好的神,也有一个恶的神。你讨论上帝时,所采用的,是一个受限制的观点。你把上帝看作一件物质般来量度,但是科学连一个“思维”,也解释不了。科学用电力,又用磁力,可是却看不见电,看不见磁力,当然,对两者也不透彻了解。把死看作和生命对立,是对死的无知。死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失去了生命。也正是因为我们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才有选择的自由呢。

教授:(不屑一顾)作为一个教授,我看重的是事实,上帝是无法观察的。

学生:老师,你说的不错,科学要求观察,不然就不信。但你知道这大前提本身就错误吗?科学也会错吗?请恕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班上谁看过老师的脑子?(同学们个个大笑起来)该同学又说:我们谁听过老师的脑子,谁摸过、尝过,或闻过老师的脑子?

没人有这种经验。

学生:那么我们能否说老师没脑子?

全班哄堂大笑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二)教育思想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

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术 一条商船刚出海不久,突然收到台风可能来临的警报。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有人主张立刻回港避风,有人却认为问题不至于那么严重,应该继续航行。怎么办?倘若正确意见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那么,要么全船的生命会遭到灭顶之灾;要么因返航错过一次贸易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相似的情况:正确的主张必须说服错误的主张。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就医,要靠说服;女儿正陷入一个危险的情网中—热恋中的对象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要她摆脱情网,也要靠说服;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准备寻短见,启发他不要轻生,还是要靠说服。可见,说服存在于任何有人群的地方。说服的存在,说明社会的进步,因为荒蛮时代只能靠棍棒和鞭子去制服别人。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作为前提,但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想,内容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胡说、瞎扯。如果谁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就要努力掌握形式。”因此,在论辩——这一口才的最高峰的科学中,出现过形形式式的说服术。苏格拉底问答术,就是类似于诱导说服法的又一著名的一种。 苏格拉底是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浅析苏格拉底“产婆术” 夏蝉鸣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夸美纽斯有言曰:“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汲取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创了西方教育学的传统,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渊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教育者只能如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这一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反讽,即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 2.助产,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产婆”,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 3.归纳,通过对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本质,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4.定义,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教室只能起引导作用,学海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大楼再高,大师再多,环境再好,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

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让培训更有效

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让培训更有效? 一、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 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无一物。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

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由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被世人所知。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

HRBP提问技巧——“苏格拉底”提问法

知识点 1、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2、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3、案例分析 4、TIPS 一、什么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1、“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大家都很熟悉,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别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提问,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2、公式 WHAT+WHY+SO?+AND? 二、如何应用“苏格拉底提问法” 1、WHAT——定义与澄清语意(defining your terms) 澄清疑问的“第一个问题” 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种方法吗?主要问题是什么?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2.WHY——找出思考规则(deciding your rules)

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在这里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SO?——找出证据(finding your evidence) 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那会有什么结果?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AND?——延伸提问(finding your evidence) “还有别的可能吗” 三、案例 B:“头儿,客户说时间排不开,取消了这周的会议” 1、WHAT:弄清楚问题 A:“会议延期未定还是取消?”“之前的会议时间排的合理吗?” B:“延迟吧,客户临时有点事情,后天出发去杭州。”/“会议时间是合理的。是取消了会议,时间再约。” 2、WHY:找原因 A:“除了客户不在上海,还有其他排不开的原因吗?是什么?”

苏格拉底法评述

“苏格拉底法”评述 摘要:苏格拉底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中国人仍具有教育意义,对话教学能在学生中开启一朵朵思维之花,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的深思。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用于任何学生,要因材施教。在现代如此沉重的教育下,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对话”教育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减负,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教育、苏格拉底、对话、问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褒贬不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的出生和成长是在雅典的鼎盛时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苏格拉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与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在交往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智,声誉渐起。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我所关注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法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过程,也称问答法。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双方必须要坦诚相待,给于彼此十分的信赖。 苏格拉底受当时接生婆母亲的影响和启发,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首先,他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他们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这对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有现实意义。现在我国的课堂还是一老师的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虽然有意在培养,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每当我在托管所看着那一个个小学生沉重的连我都拿不了的书包,心情就会变得很沉重,减负、培养自主创新不是很早就在说了么,为什么学生的一些现象还是没有改善,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苏格拉底式对话范例

苏格拉底式对话范例 教师:这是一门生物学课程。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目呢?关于生物学,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凯瑟琳,你能否说一下? 凯瑟琳:它是一门科学。 教师: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凯瑟琳:我吗?科学非常讲究严谨、精确,他们通常做实验、测量和检测。 教师:没错。除了生物学还有什么其它科学吗?玛丽莎,你能说出其它门科学吗? 玛丽莎:当然可以,比如化学和物理学。 教师:还有别的吗? 布莱克:还有植物学和数学。 教师:数学嘛……数学和其它科学有些不一样,不是吗?它和生物学、化学、物理和植物学不同在哪里?布莱克,你怎么认为? 布莱克:数学不需要做实验。 教师:为什么不需要呢? 布莱克:我想是因为数字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教师:没错,研究数字和其它数学的东西和研究物质世界或者生物中的化学物质或者规律等等,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去问问你的数学老师为什么数字如此不同,亦可以对此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不过我们现在先重点探讨什么叫生命科学。为什么生物学和植物学都被叫做生命科学? 彼得:因为它们都研究生物。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生物学和植物学不同在哪里?珍妮弗,你怎么看? 珍妮弗:我说不出来。 教师:好吧,让我们都在词典中查找这两个词,看看词典是怎么说的。(学生开始查词典。)教师:珍妮弗,关于生物学,你查到了什么? 珍妮弗:词典上说:“它是一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起源、历史、物理特性、生命过程、习性等等的科学。它包含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分支。” 教师:那么关于植物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我们知道些什么,瑞克? 瑞克: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教师:没错,如果仅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如何描述生物学这门学科呢?如果把biology这个词分解成“bio”和“logy”两部分,它的字面意义是什么?布莱克,这样分解的话,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布莱克:它是一门关于生命,或者说,研究生命的科学。 教师:好,你们现在能看出词源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一个词的意思了吧?你们是否也察觉到越详细的定义是如何越清楚地阐明了一个词原来的含义呢?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实验对于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如此重要呢?难道你们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做实验吗?玛丽莎? 玛丽莎:我猜没有,在任何科学诞生之前都没有。 教师:是的,说得很好!科学并不是一直以来都有的。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在做什么?他们如何获取信息,又是如何形成他们的信念的?彼得? 彼得:从宗教信仰中获取的。 教师:是的,宗教信仰常常会决定人的观念、想法。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用宗教信仰去断定 ----比如,生命的真正起源、历史和物理特性呢? 彼得:有些人仍然会这么做。他们相信《圣经》已经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并认为进化论是错的。 教师:琼斯,进化论讲的是什么? 琼斯:我不清楚。 教师:嗯,我们不妨查一下词典找找达尔文的名字,看看有没有关于达尔文学说的解说。 (学生开始查词典。) 教师:琼斯,请你大声读出你查到的解释。 琼斯:词典上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所有动植物物种都是通过继代遗传、稍微的变异、不断进化的结果;能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 教师:琼斯,这段话用日常语言怎么理解?你会怎么解释?

苏格拉底式提问

化繁为简—培训中的“苏格拉底式提问” 文/朱永坚朱琦阿斯利康中国管理学院高级销售培训顾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优于平铺直叙式的讲授,符合成人学习的大部分学习原则。掌握了这种授课技巧,将极大丰富培训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次成功的培训必定是一套培训系统充分运作的完整体现,从培训需求挖掘→培训项目的建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的现场实施→培训的结果反馈,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作为培训师要全面地掌握、熟练地操作培训的系统流程,尤其在授课环节上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方式。在培训中,探询技巧的运用,已经成为考察培训师能力和资格认证的关键指标。 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无一物。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开始于15世纪,由希腊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着作被世人所知。柏拉图在他的着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帮助学员构建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设置 “苏格拉底式提问”用得越多,培训越有效,这种探询式的问题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根据提问的内容递进程度,可分为“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满足问

苏格拉底式爱情

【感悟精选(1)】 苏格拉底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当圣诞树用的树林,但只能够取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系数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光体力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决定,综合平衡的结果。伤感个性签名男生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家他到树林走一次,能够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的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枝艳丽但枯萎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个小时,这是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外遇是诱惑,它也犹如一道闪电,虽明亮,但稍纵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企业宣传语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能够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的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她,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到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立刻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 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 ●有什么根据证明……? ●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 ●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 ●……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 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 ●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 ●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 ●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 ●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 ●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 ●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

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 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 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 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这从何说起?谁说我必须一贯正确? 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生活应当舒适。我不应该受苦,不应该遇到麻烦事。为什么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仅仅因为我希望生活悠闲舒适,生活就必须这样吗?为什么? 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尽管我希望事情如愿,为什么事情不如愿就那么可怕?哪里有证据表明事情必须总是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发展?

苏格拉底法解读

收稿日期:2004-08-19 作者简介:杨飞云(1980-),男,河南开封市人,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 U TEACH ERS COLLEGE Vol .21 No .1Feb . 2005 苏格拉底法解读 杨 飞 云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苏格拉底法包括讽刺、接生术、结果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地解读。通过 解读其内涵,可解析出其人性、师生关系、思维方式的价值。但苏格拉底法如运用不当,极易使学生 陷入思想混乱的困境。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讽刺;接生术;结果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5)01-0161-02 苏格拉底(Socrates ,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腊著名 的哲学家。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神,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主宰着世界,自然界是无规律可寻的,反对认识自然现象。因此,哲学应研究世界形成的原因而不在于说明世界是什么。 虽然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并且由此决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和否认对他进行研究的价值。他实践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不仅对以后的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因此仍有必要充分挖掘其内蕴价值。 一、苏格拉底法的阐释 苏格拉底法是在谈话中产生的,根据它的形式又称问答法。“就是一种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 论,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1](P29) “根据 它的性质,就应当是辨证的方法。” [2](P52) 苏格拉底法的第一环节是讽刺。对于讽刺要做不同的理 解。首先,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是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并不理解其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理清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为所使用的概念下准确的定义。为此目的,他从具体事例开始,从日常观念入手,通过诘问的形式,遵循辩证的规律,引导人们去怀疑他们的前提,使“通常被认定的、以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并通过其自身与具体的事例使之发生混 乱”。[2](P54)具体说来,他首先装出一无所知并认真求教的态度,把对方的命题或定义接受下来。尔后发问,让人们从自己 所确认的真理中寻求结论,直至人们认识到这些结论怎样与他们所同样坚持的其他原则相矛盾。这期间没有一定迫使的成分,而是在诘问的引导下,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其次,苏格拉底在讽刺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讽刺的出发 点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主要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形成的日常观念和概念。这些日常观念和概念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就是这些观念和概念往往成为人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和规定,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略要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 碎”。[3](P64)苏格拉底就以此为逻辑起点,利用矛盾律,使对方否定所肯定的东西。因此,苏格拉底利用的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已获得的经验。我们从此处获得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体验具体事物,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但在这方面苏格拉底是反对的,“因而他自己就把科学,即对自然、精神等的一般原则的观察,抛在一旁,而且也以 此要求别人”。[2](P52) 二是苏格拉底能使抽象观念具体化,发展抽象观念。如对正直的理解是通过欺骗和价值的辩论加以 阐释。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他并非先给出一个既定前提,因为这是步入陷阱的开端。他把它们具体化,并且假定它们的本质尚未被认识,凭借对人们感性观念辩证式的发问,使人们自己解释这些观念。这就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苏格拉底要人们解释这些观念,这就是苏格拉底讽刺的本质”。[2](P55)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第三,苏格拉底法的讽刺展现了苏格拉底对待人生和知识的态度,是对当时人的讥讽和嘲笑。智者派说,真理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歧,意见相左,无谓好坏对错,一切都是虚无。苏格拉底对这种虚无主义的无知持讥讽态度。而当时的人们却和智者派相反,凭借自己的伟大理性,自视无所不能,并因之嘲笑别人的愚笨和无知。“我以我的教养有素的思想,是能够取消一切规定,取消公正、伦理、善等等的规定的;而且我知道,如果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东西显得好,够的上好,我也能够把它推翻。我完全知道,我就是这一切规定的主宰,承认他们的是我,推翻他们的也是我。一切东西,只有现在使

苏格拉底提问法

苏格拉底提问法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1、澄清疑问的提问方式 ======================= 你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吗? 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 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2、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

简答题

1.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基本原因。 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1.评苏格拉底问答法。 2.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 3.比较《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 4.比较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5.综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性与欲望的关系的思想。 1.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在教育上发生了那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2.西塞罗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试论昆体良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4.你怎样评价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体系? 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3.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教育的主要形式。 4.试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它们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试评述拜占廷的教育及其影响。 2.阿拉伯文化教育迅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贡献。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一般特征。 2.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 3.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试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意义。 2.试评述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3.夸美妞斯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它们的科学性如何? 4.试述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 5.试述夸美纽斯对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贡献。 6.试论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试析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2.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有哪些?它们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试析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1.裴斯泰洛齐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2.“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主要含义及其影响。 3.“要素教育论”是否完全符合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 4.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和意义。 5.为什么19世纪初在欧美会出现“裴斯泰洛齐运动”?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所以,有三步: 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 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 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 2.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青年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其教学情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不乏启迪。欧谛德漠想当一名政治家,于是苏格拉底便向他提出了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为使欧谛德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苏格拉底与他进行了如下问答: 问:虚伪应当归于哪一行?。 答: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一行。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答: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这时苏格拉底洁问道: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自家利益的敌人,并对其采取了奴役的手段,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该如何断定?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听到这里,苏格拉底说:好吧,那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倘若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勇气,如果他欺骗士兵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士气,取得了最后胜利,这种行为应怎样理解? 答:也应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接着说:如果一个孩子有病,却不肯服药,父亲骗他说药很好吃,结果治好了他的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行呢?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的教学法

袁炜2010213952 化学学院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的教学法 在这之前,只知道在古代的教育思想家中,东方有我们的老祖先孔子,西方就是那苏格拉底,但知道的也就仅此而已,但要谈到具体,就不敢惶可而论了,因为对苏格拉底实在不是很了解,大二的时候,在教育课堂上了解接触到的教育家也只是夸美纽斯,卢梭,斯宾塞,杜威,巴班斯基等人罢了,所以对于如何看待苏格拉底还要从头开始。 经查阅,才对这位西方圣贤有了些了解: 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τη?,拉丁文: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人,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从此可以看出来,苏格拉底有着这崇尚的人格与师德,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反诘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神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念,例如神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念和这种信念的真实性。 《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篇中,有这样的文字:苏格拉底不想人们只是重复那些他们听到的却不经过消化的东西。在苏格拉底富有挑战性的助产术的引导下,谈话的目的是让被问者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中还有一个就是问答式谈话教学法,即与学生对话,一道进行哲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进行着学习,其办法是“通过讨论而探索”,探索到一个

“苏格拉底”式自我提问

学会用“苏格拉底”式自我提问做自我调节 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指的是一种通过问答式的对话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那么自我提问自然就是自问自答啦。这种方式在受到抑郁、焦虑情绪困扰时尤其管用,其他不良情绪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根据我在咨询中的实践,效果最佳时能够完全消除不良情绪体验。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试着学习这种方法吧! 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你在感受到情绪变化时(比如突然感到很低落)依次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当然,这里只是一些比较适合自我调节时使用的问题,真正的咨询中使用的问题会比这要更多而且更灵活,但那些问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使用会更好哦! 问题1:我刚才在想什么? 原因:我们的不良情绪往往是一些自动思维导致的,所谓自动思维,就是一些迅速且隐蔽地在我们脑海中出现、掠过的想法。它可能是一句话、几个词语或者一个画面。它通常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或者说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进而引发不良情绪。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识别出不良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进而在后续问题中评估它。自动思维的描述需要遵循特定的方式,通常是对某种想法的陈述句式描述。 示例:“我永远也学不好这门课。”“他不会想要和我交朋友的。” 问题2:我对这种想法的相信程度是多少? 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帮助我们评估目前相信这种自动思维的程度,这也是后续评估和效果分析的基础。通常0代表完全不信,100%表示完全相信。 问题3:这样的思维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情绪体验?严重程度是多少? 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与问题2相同。严重程度的表述同样采用0—100%分级,0是完全没影响,100%是与至今体验过最严重的不良情绪影响相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容易混淆“自动思维”和“不良情绪”的描述,可以在示例中与问题1进行比较。 示例:“我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 问题4: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问题5: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原因: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你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评估。通常我们在开始时的无条件相信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会忽略一些客观事实,尤其是积极的因素,这两个问题就是促使我们从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一自动思维,从而重新建立对它的评价和信任度。 示例:(以“我永远都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支持的证据是,我在这门课上取得的成绩的确不如一些人,我完成相关作业的时间要比朋友们多;反对的证据是,我的成绩比前段时间的确是提高了,我这门课的成绩其实比大部分人要好。” 问题6:最坏会发生什么? 问题7: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可以如何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