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物和产物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称为光化学烟雾。

11.温室效应(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室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12.危险废物(固废):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和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13.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生态系统是机遇人类满足自身生存需要,通过积极干预自然所形成的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的半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4.耗氧有机物(水):以悬浮状态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等有机物质。

15.环境影响评价(评价):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

16.生态文明(基本):广义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说,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17.环境容量(基本):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即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

18.化学需氧量(水):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即水体中所以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氧当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可以初略的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反应污染程度。

19.温室气体(基本):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类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这些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20.固体废物(固废):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一般不能排入水体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总的气态废物,也归入固废管理体系。

21.腐屑食物链(生态):又称碎屑食物链,以死的生物或腐屑为起点,动植物遗体和腐屑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能量流动主要通过腐屑食物链,是陆地上最主要的食物链。

22.气溶胶(大气):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胶体分散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大小为0.001-0.1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

23.土壤胶体(土):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的,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24.环境容量:见17

25.等标污染负荷(环评):将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相应的评价标准(通常是环境质

量标准)所需要的介质量。即排放量除以标准。

26.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见2

27.水体富营养化:见6

28.温室气体:见19

29.环境噪声(声环境):噪声是指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噪声具有针对一定的时间,区域,人群而言的相对性。环境噪声主要指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

30.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1.酸雨(大气):酸雨即酸沉降中的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组分(大部分是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硫酸和硝酸气溶胶)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通常PH小于5.6。

32.清洁生产:见30

33.环境背景值(基础):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34.生态金字塔(生态):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为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生物量,数量金字塔。

35.化学需氧量:见18

36.温室气体:见19

37.土壤胶体:见23

38.固体废物:见20

39.赤潮(水):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常是水体富营养化)爆发性繁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水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40.光化学烟雾:见10

41.等标污染负荷:见25

42.城市热岛效应(基础):是指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由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

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是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43.土壤胶体:见23

44.气溶胶:见22

45.腐屑食物链:见21

46.氧垂曲线(水):在水体受到有机污染时,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会随着有机物的耗氧降解和大气复氧双重因素变化(主要形式是溶解氧量逐渐下降,到达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反应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成为氧垂曲线。

47.r-k选择(生态):生态学中关于“种群繁殖”的一种研究理论,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强的选择。

48.共代谢(生态):共代谢又称协同代谢。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被改变化学结构,但不能被用作碳源和能源,它们必须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分或全部的碳源和能源,这样的代谢过程称为共代谢。

49.环境容量:见17

50.食物链(生态):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这种将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将生物与生物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51.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见15

52.水体自净作用(水):广义的定义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渐恢复到污染钱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是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53.生物多样性(生态):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54.逆温辐射(气):夜间地面强烈辐射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又较大的降温,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

55.土壤胶体:见23

56.POPS (基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环境

迁移性,并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

58.食物链:见50

59.光化学烟雾:见10

6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见56

6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一项具体战略(政策,规划等)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的正式的,综合的,系统的评价过程,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

62.温室效应:见11

63.生态金字塔:见34

64.臭氧层破坏(基本):臭氧层中的臭氧在自由基(多为人类排放污染物)催化下光解,大量损耗,导致臭氧层空洞以及臭氧层变薄。

65.生物多样性:见53

66.气溶胶:见22

67.土地处理系统(水):指利用农田、林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处理的生态工程。

68.水处理工艺(水):水处理是指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过程。其中所使用的各种经济,合理,科学的方法,合理的安排布置,单元选取组合称为水处理工艺。

69.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展开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70.清洁生产:见30

71.环境容量:见17

72.生物多样性:见33

73.噪声级(声):是度量和描述噪声大学的指标。通常指的湿A声级和等效声级。

74.温室效应:见11

75.赤潮:见39

77.环境要素最小限制律: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环

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所决定。

78.环境本底值:即环境背景值,见33

79.空气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通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大。

80.三同时:是中国的一项环境管理政策,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81.巴塞尔公约:即1989年在瑞士签订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其要点包括各缔约国有权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境和进口,建立预先通知制度和批准制度,有害废物和非法越境转移视为犯罪行为。

82.温室效应:见11

83.富营养化:见6

84.酸雨:见31

85.噪光:也称光污染,是指高层建筑的幕墙上采用了涂膜或镀膜玻璃,当日光和人工光照射到玻璃表面时,由于镜面反射产生的眩光。

86.光化学烟雾:见10

87.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8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入侵,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主要标志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变化或在一个地区一个群落逐渐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89.环境本底值:见33

90.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物和产物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称为光化学烟雾。 11.温室效应(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室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12.危险废物(固废):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和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关于广告策划自考的历年试题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自己的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 A.整合行销对企业信息传播提出了“整合”的要求。 B.企业在营销方式面临的困难是企业需要一种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信息传播运作方式。 A.产品特征分析 B.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C.产品的品牌形象分析 D.产品定位分析 A.它赋予产品以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 B.为产品赢得特定且稳定的消费者 C.树立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与众不同的地位 A.为了将广告策划运作的内容和结果整理成正规的提案提供给广告客户 B.广告客户可以通过策划书了解广告公司策划运作的结果,检查广告公司的策划工作,并根据广告策划书判定广告公司的对广告策略和广告计划的决策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1、媒介的成本 2、媒介与营销策略和广告策略的配合程度 3、媒介的属性和风格 4、媒介受众的特征 5、媒介的时间性 6、媒介的地域特征、媒介的广告时段和版位 7、历史证明 8、竞争者所采用的媒介

A.领导者要保持现有的定位,就需要不断的加强最初的产品定位。 B. 投入全部的精力,注重每一样新产品的发展。 C. 坚持你的产品。 D. 用多品牌压制 A.战略指导:为广告运动提供总体指导思想。 B.实施规划:为广告运动提供具体的行动计划。 C.进程制约:安排并制约广告运动的进程。 D.效果控制:预测、监督广告运动的效果。 A.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B.服务的范围或产品的性能。 C.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可能获得的利益。 A.支配的竞争地位 B.强大的竞争地位 C.有利的竞争地位 D.守得住的竞争地位 E.弱小的竞争地位 1、产品的导入期:开拓性广告策略; 2、产品的成长期:劝服性广告策略; 3、产品的成熟期:提醒性广告策略; 4、产品的衰退期: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尽量维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或者将广告转向其他更有潜力的产品。

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考研试题https://www.360docs.net/doc/2a1935642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人类化石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是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发掘于欧洲及西、中亚部分地区的更新世化石标本。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属,与智人(Homo sapiens)并列在人科人属之下。在之前,它曾经被归类于人属智人下的一个亚种。 2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 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大家千万不要轻看了这个比喻,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费先生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3,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4,人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5,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中国现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彩色提示重点笔记及历届试题(1)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彩色提 示重点笔记及历届试题(1) 名词解释 双簧戏:1、 19____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____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19____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新月社 1、19____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 1、成立于19____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

设计美学名词解释近年考题汇总

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 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 水平上。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 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 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 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出 两个方面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受后天因素 或社会条件的影响。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 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 目的本身。审美活动的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不是一个 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而是受到其它实践活动的制 约和影响。人的本己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具本质 性的特点。人活着,他就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 去生存;人活动,他也总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 最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的本己性。审美主体:在审 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休。审美客体; 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观照、欣赏的 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惊异:就是人在 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 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 生命感。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 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 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 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 条件。审美澄明: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 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 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 域。游戏说: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 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 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 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 赏和玩味。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 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巫术说:是20世 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 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 的学说。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 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 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弗雷泽把上述两种 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 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 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劳动说:主旨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 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含有三层内容:第一,“劳动 先于艺术”;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他潜在地包含 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 性转化为现实性。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涵着由 特定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第 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成生产力发展 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固定装饰:是指原始人通过刻痕、 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性地 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 动。非固定装饰;是指原始人利用某些天然的或经过人生 制成的物品如带、索、坠、环、珠、管、笄等等,通过不 断变化的方式使之或附着或悬挂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 从而达到美化自身的目的。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审美对 象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 种独特意象,它就存在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 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是一种虚幻的实 体。审美对象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 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 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 不能离开一定的“物”,但它只是一种意象或者说幻象; 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富有浓郁诗意是能够唤起人的 审美意识,能使人闻之动心、品之无极,启迪人做无穷的 追索和探寻。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 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 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 同形态的逻辑分类。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 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 境。崇高: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 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使人惊心 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 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的一种审美形态。审美形态;的内 涵指审美形态是一种感性的形态,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 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审美形态的兼容性;是多 种审美因素——审美形态、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人生样 态、人生境界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优美;具有小巧、 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一种审美样态。喜剧;是用滑稽、 讽刺、幽默的形式,对丑的事物或人自身的缺点进行揭露 和嘲笑,从而产生可笑的效果的一种审美形态。悲剧:是 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 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 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人的存在 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丑:社会中 与美对立的,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反常、混 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的,从反面肯定正面的价值和情感的 一种审美形态。 荒诞;现代社会中的、非理性的、语无伦次的、难以理解 的,使人孤独、恶心、厌烦、畏惧、绝望的,能表现人生 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和无助感的一种审美形态。畅神说:(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畅神说”强调自然景观的审美价 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 变得舒畅和愉悦。(2)其核心是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 现的对象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只能来 自于主体精神的贯注。这种贯注是源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 水乳交融。(3)“畅神说”体现出审美经验的终极旨归 在于帮助主体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谛。直观:《辞 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 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 表象。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其局限性是只 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 质。”在西方思想中,直观有另一种含义,指心灵心需借 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 真理的能力。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 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 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反思判断力:不像 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 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审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它 始终保持对象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 美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的过程。审美理解还具有 多义性特点。自我调节;人或者自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校正与目标间的偏差,从而达 到自己的目的。反馈调节: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 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在审美活动中,无 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都要注意用 反馈调节方式对自己的审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审美态 度:指审美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 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 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 学家布洛提出的。格式塔:是指主体通过视觉思维把握到 的有关对象的有机结构的整体。(1)此理论十分强调心 理活动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创造性。(2)审美活动中格 式塔的形成是主体积极地构成的结果。判断力:在普遍与 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艺术品:人工制造品 中的一种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 验的、含有审美价值的产品。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 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 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 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 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 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 象之表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 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 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 “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惟有

[历年考研试题]考研试题

考研试题篇(1):社会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拟合优度 是指以回归方程或其他模型对总体分布作估计时,模型的值与实际的值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小,模型与实际值越接近。 2、定点跟踪调查 即追踪研究,同一批次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3、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按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4、置信区间 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和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置信水平越大,则置信区间越大。 5、偏误 系统偏误是有规则的变异,它是由于测量工具,评分标准等直接与测量方法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消除或者减少偏误的方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在测量之前将测量工具与标准尺度相互校对,以纠正偏差。 6、有效回收率 即除掉各种废卷的回收率,比一般回收率更能反映问卷本身质量,是客观检验法的一方面。 7、直方图 由紧挨着的长方形构成,但与条形图不同,直方图的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有意义的,宽度表示组距,长度表示频数或百分比,长与宽的乘积,即长方形的面积表示该组的频数或百分比。

8、格特曼量表 又称累积量表,是格特曼 1944 年设计使用的,格特曼量表是单维的,即量表自身结构中存在着某种由强变弱的关系,它的每一量表总分都只有一种特定回答与之对应。 二、简答: 1、简述假设检验中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的区别。 答:在检验虚无假设时,即可以选定抽样分布的一端作为否定域,也可以选择两端,否定域在一端称为单边检验,否定域在两端称为双边检验,选择哪一种,取决于研究假设的方向,如果选定的显著度相同,单边检验比双边检验更难否定虚无假设。 2、简述利用客观检验法检查问卷初稿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客观检验法是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打印十几份,然后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个小样本来进行试用。这样正式调查中遇到和会出现的问题,通常也会在这种调查中遇到和出现。这种方法起到了对问卷进行客观检查的目的。 3、“随机抽样就是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随机抽样又称等概率抽样,要求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三、论述 1、就你对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解谈谈为什么问卷调查方法被称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点主要有: 1、节省时间、经费、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误差 4、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问卷法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常常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可以说抽样——问卷——定量分析三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及试题1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及试题1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资源子网:由负责处理数据的计算机与终端构成,功能是信息处理与资源共享。 通信子网:由负责数据通信处理的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线路组成,功能是实现数据通信任务。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讲多台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实现 远程操作并达 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上计算机或设备与传输媒介形成的结点与线的物理构成模式。综合业务数字网:一种既能综合提供各种服务,又能扩展服务能力的网络。 多路复用:为了充分利用传输介质,两个或多个用户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通信信道的机 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 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约定与标准,是一组规则的集合。 网络体系结构: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 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这些同层 间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局域网: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其覆盖的地域处约 10M-10KM或更大些。 ①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比较(见讲义) ②ISO/OSI模型及各层功能(与TCP/IP区别)(P54、P77) ③拓扑结构优缺点(P82) ④CSMA/CD工作原理: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必须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

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信道忙,继续侦听信道,直到信道变为空闲,才继续发送 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它将立即停止 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长的时间,重复上述过程。 ⑤IP计算(见讲义最后及书P145) 1、数据通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据装置与通信线路,完成数据编码信号的传输、转接、存储和处理的通信技术。 2、数据传输率: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B/S。 3、信道容量:是信息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是信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4、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 5、PCM:称脉码调制,是将模拟数据换成数字信号编码的最常用方法。 6、FDM:又称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是在信道带宽超过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情况下,将物理 停产的总带宽分成若干个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的子停产,每个子信息传输一路信号。 7、同步传输:是以一批字符为传输单位,仅在开始和结尾加同步标志,字符间和比特间 均要求同步。 8、差错控制: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 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9、FEC:又叫向前纠错,是一种差错控制方法,接收端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能确定二 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 10、信号:是数据的电子或电磁编码。 11、MODEM:又称调制解调器。其作用是完成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使传输 模拟信号的媒体能传输数字数据。发送端MODEM将数字数据调制转换为模拟信号,接 收端MODEM再把模拟信号解调还原为原 来的数字数据。 12、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 码元个数,单位记做BAND。

2021年操作系统试题库名词解释

1、中断 中断是当代计算机系统中基本设施之一,它起着通讯联系作用,协调系统对各种外部事件响应和解决.中断是实现多道程序必要条件. 2、进程控制块(PCB) 系统为了管理进程设立一种专门数据构造,用它来记录进程外部特性,描述进程运动变化过程。 系统运用PCB来控制和管理进程,因此PCB是系统感知进程存在唯一标志。 进程与PCB是一一相应。 3、虚时钟 每个进程分派给一种虚时钟来记录CPU时间,这个时钟是虚时钟。 虚时钟存储于PCB中,属于现场一某些,进程运营时,将虚时钟放入内存开避专门单元,离开CPU 放入 PCB中。 4、段式管理 基本思想(工作原理):顾客程序按程序自身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段,每个程序段均有一种段名,且有一种段号。段号从0开始,每一段也从0开始编址,段内地址是持续。 内存划分:内存空间被动态划分为若干个长度不相似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物理段,每个物理段由起始地址和长度拟定。

内存分派:以段为单位分派内存,每一种段在内存中占据持续空间(内存随机分割,需要多少分派多少),但各段之间可以不持续存储。 管理采用段表:它记录了段号,段首(地)址和长度之间关系。每一种程序设一种段表. 空闲块管理:记录了空闲区起始地址和长度。 内存分派算法:一方面适配;最佳适配;最坏适配 5、文献控制块(FCB) 文献控制块是操作系统为管理文献而设立数据构造,存储了为管理文献所需所有关于信息。 文献控制块是文献存在标志。 6、系统调用 顾客程序中对操作系统调用称为系统调用(system call). 7、虚设备技术 在一类设备上模仿另一类设备,惯用共享设备模仿独占设备,用高速设备模仿低速设备,被模仿设备称为虚设备。 (将慢速独占设备改导致各种顾客可共享设备,提高设备运用率) 8、页式管理

统计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和部分试题

1、抽样平均误差是测定抽样误差的基本指标。它是随机抽样可变总体平均数(抽样平均数的所有可能值)与全及平均数之间离差...这个指标反映抽样平均数的所有可能值对全及平均数的平均离散程度,即反映误差平均值的大小 2、总量指标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 3、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的比率,用以相对指标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 4、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或均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 5、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统计术语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6、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 7、置信区间又称估计区间,是用来估计参数的取值范围的。置信区间是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是对这个样本的某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8、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是指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值。发展水平实际就是时间序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数值。 9、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由于普遍的、持续的、决定的基本因素的作用,使发展水平沿着一个方向,逐渐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趋势。 10、抽样推断是在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总体某一现象的数量性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判断。 11、质量指标是指在计划和统计工作中,反映生产效果或工作质量的各种指标,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以反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 12、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13、标准差系数又称标志变动系数或均方差系数。反映标志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 14、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15、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的集合。 16、样本:由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变量值组成。样本是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17、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本质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8、重点调查是指在全体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统计数据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19、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20、算术平均数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又称均值。 21、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22、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 23、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23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治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 24、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上发展变化结果的总量水平的指标。 25、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点上的状况的总量指标。

植物学名词解释填空必考题汇总

细胞与组织 —一.填空题 1. 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功能的基本单位。 2. 植物细胞壁中的胞间层和_初生壁―为所有植物细胞具有,但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_次生壁_。 3•溶酶体由_单_层单位膜所围成,内部无结构内含多种水解酶。 4. 当次生壁形成时,次生壁上具有一些中断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就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它一般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 5.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原生质体可明显地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大部分。 6. 外露地面胡萝卜变青色,是由于有色体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叶绿体。 7. 高等植物叶绿体具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等四种色素。 8. 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不断地有规律的流动。这现象称为胞质运动。它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内物质的转运。 9. 线粒体内分布有许多基本颗粒,是产生ATP酶的场所,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主要供应者。 10.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区别的结构特征是:细胞壁、质体和液泡。 11. 多细胞植物是通过果胶质使各细胞连成统一的整体。 12. 细胞壁的构架其最主要的化学成份是纤维素,其它主要的填充物质是果胶质、半纤维素和非纤维 素多糖。 14.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制造食物的场所是质体,产生能量的场所是线粒体,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质膜。 16. 经过固定染色的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可分为核膜、核仁、核液、染色质四部分。 仃.内质网由于在其上有无核糖体而分为粗糙型内质网和光滑型内质网二类。 18. 液泡中所含的水溶液叫细胞液,它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有机酸、蛋白质和无机盐等。 19.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拟核或核区(DNA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 的区域;没有膜包被)。 20. 植物细胞中的DNA除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外,还存在于细 21. 在细胞内起支架、运输和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微梁系统。 24. 细胞周期中DNA是在间期的复制期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在间期的复制前期合成的。 26. 植物细胞的生长通常是指幼龄细胞体积的增长:分化是指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 27. 维管形成层从组织的性质来源看,是-次生分生组织,从它所在的位置来看,是一侧生分生组织。 28. 机械组织有两类: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29. 植物的保护组织分表皮和周皮等二类。 30. 周皮包括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 31. 导管根据其次生壁的各种式样的木质化加厚的不同可分类为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类型。 32. 管胞与导管的主要区别是管胞为单个细胞,末端楔形;导管由许多导管分子纵向连接而成,导管分子的端壁溶解,形成穿孔,裸子植物的管胞作用是除输导作用外,还有支持作用。 33. 在分泌结构中,树脂道属于内部分泌结构类型,储存分泌物(树脂的管道实质上是由于裂生作用而形成的细胞间腔隙。 34. 下列植物的细胞和结构属于何种组织: 腺毛外部分泌结构:树脂道内部分泌结构:形成层细胞分生组织;石细胞机械组织;厚角细胞机械组织;表皮毛保护组织; 35. 蓖麻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胚乳等三部分。 36. 绘一个厚角组织细胞和-个石细胞。 37. 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h次,细胞核分裂_2_次,分裂结果形成_4_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38. 植物有多种组织类型,其中具有持续分裂能力、产生新细胞、形成新组织的细胞群是分生组织,它分 布在植物体顶端(根尖或茎尖)的是顶端分生组织,分布在植物体的侧方或周围的是侧生分生组织,分布在稻、麦节间基部的是居间分生组织。 39. 薄壁组织因功能不同可分为同化组织、储藏组织、储水组织、通气组织、传递细胞等类型。 40. 分泌腔的起源方式有溶生的和裂生的两种。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001 课程代码:0202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6. 商鞅:战同时期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同时期丰持变法,改“法”为“律”。 27. 德主刑辅:这是汉武帝之后汉代市法指导思想的核心。以儒家的德为丰,并辅以法家的刑,采取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 28. 三司推事:唐朝的刊法审判制度,时逢大案,常南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 29.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巾,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6. 先秦时期奴隶制五刑:是先秦时期奴隶制国家最基本的五种刑罚,即墨、劓、刖、富、大辟。 27. 竹刑:是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代表邓析所作,邓析将刑书写在竹简上。竹刑便于流传和携带。 28. 登闻鼓:是指在朝堂外悬挂大鼓,臣民有进谏或重大冤案可以击鼓以闻。这是古代的直诉制度。 29. 《钦定宪法大纲》: 是清政府迫于内外政治压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由宪政编查馆制订,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大纲共23条,由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6.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文侯的相,法家学派的鼻祖。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 27. 秋冬行刑:是汉代死刑的执行方式。汉律规定,除对谋反、谋大逆等重要犯罪立即处死外,其他死囚的处决须待秋季霜降后,冬至前进行。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着;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14、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机构;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借古题写时事”,有合乐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