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名词解释真题

当代史名词解释:

1.863计划: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计划,全称《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为紧跟世界先进科技水平,1986年3月,中国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863计划。该计划提出了生物科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奋斗目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把双百方针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的重要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长期的正确方针。

3.一国两制:为实现国家统一,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第一次公开使用“一国两制”的说法。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联产到人,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跟以前生产管理方式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党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该决议,该决议对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和基本评价。该决议和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两个最为重要最为权威的内部历史文献,都起到了对有争议的党内历史问题做出结论、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等一系列作用。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7.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这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和结论。此文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为全国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8.两个凡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和实行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其中公开提出“凡事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此方针在实质上是要把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延续下来。

9.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主要内容: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国方面声明:中华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等;美国方面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认从台湾撤走所有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目标。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10.二月抗争: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公开反抗和斗争。2月11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叶剑英,陈毅,李先念,徐向前等围绕“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张春桥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会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整理了会议记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在听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汇报后,对这些老同志深感不满。从2月25日起至3月18日,中央多次开会,江青、康生、陈伯达又在政治局生活会上,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为罪名,连续七次组织对这些同志进行批判和围攻,指责他们的抗争是“二月逆流”。随后,中央政治局停止了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

11.《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的一项通知。全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4月由康生、陈伯达起草,4月24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基本通过,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下发到县委。《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原“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号召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旗,揭露和批判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该通知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标志,也成为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

12.《二月提纲》: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1965年在城乡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到1965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目前从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规定(草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为指导运动的文件。起初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的“小四清”为主,后来发展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四方面,统称四清运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14.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15.大跃进运动:是1958-1960年全国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会议之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6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的运动逐渐停止。

16.《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十大关系是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准备。

17.四马分肥: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赎买方式。1956年之前,国家规定私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全年盈余按以下四方面分配:国家税金约为30%,企业公积金约为10%-30%,职工福利奖金约为5%-15%,股东红利、董事、经理、厂长的酬金约为25%,即四马分肥。1956年,私营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规定,原私营企业家不再参加原企业的盈余分配,而是按其拥有的股额由国家付给年息,一律按年息五厘付给。原订付定息7年,后又延长3年,1966年9月停付。

18.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抗美援朝: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军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无视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轰炸我国安东等地,把战火引向我国边境。10月8日,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志愿军于10月19日到达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同盟条约。同年4月11日生效,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重新侵略;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在签约的同时,中苏双方在互换照会中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缔结的相当的条约与协定均市区效力。条约期满后,未再延长。

22.一边倒: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由于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执行的是扶蒋反共、助蒋内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确定,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把“一边倒”方针公之于世。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 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着名刊物;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18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 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等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5.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 分)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3 分)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寻根文学: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寻根文学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地域特点,或取材原始和半原始生活,或投向民族的传统生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有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所寻“根”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并不很了解,对“根”“文化”的态度也比较复杂。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其起点,其后主要是沿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两个方面深入。改革小说的着眼点最初在探索具体的经济问题或生产问题的解决途径,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作家对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农民做了全方位的思考,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做了开垦和整合。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形象塑造。 《茶馆》: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3 分) 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 分)革命

2021年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 欧阳光明(2021.03.07) ①胡风:“写真实”论; 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 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 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 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 ⑧夏衍:“离经叛道”论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

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6、杨朔模式 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8、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 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7.民间文化形态:指主要体现出民间立场和民间风格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力,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8.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9.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当代史名词解释真题

当代史名词解释: 1.863计划: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计划,全称《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为紧跟世界先进科技水平,1986年3月,中国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863计划。该计划提出了生物科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奋斗目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把双百方针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的重要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长期的正确方针。 3.一国两制:为实现国家统一,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第一次公开使用“一国两制”的说法。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联产到人,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跟以前生产管理方式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党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该决议,该决议对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和基本评价。该决议和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两个最为重要最为权威的内部历史文献,都起到了对有争议的党内历史问题做出结论、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等一系列作用。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7.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这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和结论。此文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为全国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8.两个凡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和实行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其中公开提出“凡事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此方针在实质上是要把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延续下来。

世界当代史题库

世界当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华沙条约组织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5、《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6、联合国安理会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8、《蒙巴顿方案》 9、《艾维昂协议》 10、不结盟运动 11、亚非会议 12、七十七国集团 13、《奥地利国家条约》 14、世界银行 15、《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1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17、富兰克林·罗斯福 18、铁幕演说 19、杜鲁门主义 20、马歇尔计划 21、第四点计划 22、莫洛托夫计划 23、尼赫鲁主义 24、苏加诺主义 25、勃列日涅夫主义 26、戴高乐 27、艾森豪威尔

28、纳赛尔 29、赫鲁晓夫 30、联合国秘书长吴丹 31、纳尔逊·曼德拉 32、金日成 33、菲德尔·卡斯特罗 34、本·古里安 35、乔治·凯南 36、亨利·卢斯 37、麦卡锡主义 38、铁托 39、亚瑟·阿拉法特 40、亨利·基辛格 41、尼克松主义 42、吉米·卡特 43、罗纳德·里根主义 44、NSC-68号文件 45、中美上海公报 46、八一七公报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东方政策 49、布拉格之春 50、水门事件 51、波兹南事件 52、苏伊士运河事件 53、第三次中东战争 54、U-2飞机事件 55、大规模报复战略 56、古巴导弹危机 57、星球大战计划

58、嬉皮士 59、新凯恩斯主义 60、法兰克福学派 61、柏林墙 62、乒乓外交 63、柏林空运 64、湖广铁路债券案 65、第三次科技革命 66、撒切尔主义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2、简述联合国成立的过程 3、试述联合国成立时的主要机构 4、试述五国和约的主要内容 5、试述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 6、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7、简述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8、简述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 9、简述战后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10、简述杜鲁门“公平施政”的内容和实质。 11、试述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定位 12、二战后苏联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的? 13、苏联是如何帮助东欧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 1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15、试述瑞典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16、戴高乐主义的内容 17、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8、试述苏共20大之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19、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2、中共八大 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3、庐山会议 4、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

1..文界革命: A.从王韬、郑观应的报章文体到梁启超“新文体”; B.章太炎等的革命派散文 C.章士钊的逻辑文 2.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名词,故被用来命名。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五虎将:徐亚枕、李涵秋、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 3.五四文学革命倡导人及杂志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学改良刍议》刊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 (3)胡适、周作人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4)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作品《人的文学》明确了新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的文学,即平民文学。 (5)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4.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湖畔诗社 (4)浅草、沉钟社 (5)南国社(戏剧社团) (6)语丝社 (7)莽原社、未名社 (8)新月社(诗人社团) 5.鲁迅代表作品及分期 (1)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文集。 (2)最后十年(1927年底-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攻击,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此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当代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 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 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

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5.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1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 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 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 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 战犯的审判。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 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 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它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 7.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纲 领。其主要内容为:宣称世界已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对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走向全球扩张的时代。 8.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因该计划由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 出,故名。其目的是用经济手段扶助西欧,使其迅速复兴和稳定,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也起了促进作用。 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 简称北约。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规定“各缔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2015年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本义是指通过生育机制有计划的调节人口增长速度。包括提高和降低人口增长率,其内容不以节制生育为限。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1952年秋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 造运动。建国初期,广大知识分子爱国热情、学习热情很高,为帮助其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共产党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在北京、天津等高校中开始。9月,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号召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唤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热情。但对少数人改造方式过于简单,界限划定不明确。 4、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5、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1950年6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逐渐开展了空空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几个阶段,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农村中的人民民主专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 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援助欧洲复兴”为名,将其势力渗入西欧各国的计划;1947年6月,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美国“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应撤除关税壁垒,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提供给美国;由美国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第四点计划:又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美国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一种形式;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1月的就职演说中提出“四点主要行动原则”的第四点,故名;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该计划于次年为美国国会所接受,成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斯坦主义:是1955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所推行的,由其外长哈尔斯坦于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政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麦卡锡主义:法西斯主义在美国的表现之一;以参议员麦卡锡为鼓吹,推行的代表,故名;麦卡锡在1950――1954年领导“抵制共产党渗透美国政府机构的活动”期间,操纵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任意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掀起一股反动政治潮流;因其活动发展到指控五角大楼国防部所在地的陆军部“姑息共产党”,触怒美国统治集团,1954年12月受到参议院谴责,被撤除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主席职务; 忠诚调查:在美国战后“反共”的旗帜下,总统于1947年3月21日签署了调查公务员忠诚的第9835号行政命令;它规定对250万政府公务员、学校教员和科研人员进行审查,凡不忠诚者,立即强迫辞职,所有政府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这种政治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私人企业,全国约有1300百多万人受到各种形式的审查;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 小石城事件: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了一系列案件,确认和保护了美国黑人起码的公民宪法权利;但是美国南方许多州均拒不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坚持所谓“隔离且平等原则”,拒绝有色人种进入白人学校;1957年夏,该地的教育委员会接受联邦地区法院执行Brown案的判决,允许9名黑人学生进入小石城中央高中就读;9月2日,秋季开学之际,该州民主党州长福布斯动用国民警卫队,封锁学校,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后在法院干预下,20日Orval撤回国民警卫队,任凭一些白人暴民捣乱;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动用美国陆军101空降师,“占领”了小石城,维持秩序,并暂时直接控制了1万名州国民警卫队;在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保护下,9名黑人学生最终得以入学;因此得名“小石城事件” ; 蒙巴顿方案:又称“印度独立法”;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主要内容是:将印度居民按宗教信仰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由东,西巴基斯坦组成,两地相距1600公里;王公士邦可加入印,巴任何一方;方案为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印巴分治即据此实行;

世界当代史考试范围

世界当代史考试范围 第一篇:世界当代史考试范围 世界当代史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8选6) 1、杜鲁门公平施政: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公平施政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就业、工资、物价、住房等方面的建议合并,形成一个更广泛、系统、具体的计划,将政府的宏观调节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实质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目的在于用国家干预的手段,通过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延缓经济衰退,促进企业的生产,为冷战政策和全球霸权主义服务。但公平施政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许多重要立法由于受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保守派竭力反对而未获通过。公平施政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随着杜鲁门政府忙于朝鲜战争和应付国内危机活动,公平施政逐渐停止,宣告失败。 2、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的反共反民主政治思潮。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并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和反共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自身特殊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调查和迫害,整个美国被恐怖气氛所笼罩,成千上万人受到迫害。当麦卡锡主义指向美国军界时,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随后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很快便衰落下去。 3、新边疆: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企图用其重振美国国威,所谓新边疆,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是指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势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了登月方案,反经济衰退计划,资助教育、民权法案等,标志着国家更深的干预经济生活,但其控制剩余农产品的供应管理计划及教育法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