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3.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前提和总方针:

前提(原则、立场)是: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佳方式),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问题。

4.解决台湾问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和平统一台湾有利因素:

(1)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是坚强后盾;

(2)对的方针:“一国两制”成功运用;

(3)共同信念: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不可阻挡时代潮流;

(4)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两岸直接“三通”启动,民间往来不断;(5)国际上承认只有“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不利因素:(和平统一台湾阻力)

(1)国际反华势力干扰;(2)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5.近几年两岸交流事例:

(1)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

(3)两岸直接“三通”启动;(通商、通邮、通航)

(4)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被送往台湾;

(5)连战、吴伯雄等访问大陆。

6.台独行为危害:1)危害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2)破坏两岸关系正常发展;3)影

响统一大业;危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7.对台湾问题布满信心因素?

1)大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2)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3)“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港澳问题。

8、香港、澳门问题实质?(或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1)香港、澳门问题实质:主权回归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问题。

8.总结拓展:

1)港澳——特别行政区;深圳——经济特区;台湾——省。

2)邓小平历史功绩:A 在经济上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B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港澳问题;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提出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八、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P46--

1.一道难解题:是PRED问题,即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2.PRED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或PRED问题实质是什么?)

1)PRED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2)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3.PRED分别代表什么?

P——人口;R——资源;E——环境;D——发展。

4.PRED四者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矛盾整体。

5、98年长江特大洪灾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

人为因素:(1)上游地区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水土流失;

(2)中下游地区某些不合理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自然生态;

(3)中下游地区盲目围湖造田,蓄洪能力减少洪水水位增高。

解决问题对策:

上游植树造林,退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中下游修建合理水利工程;退耕还湖,增强蓄洪能力。

(一)人口(PRED中核心因素)

1.世界人口问题和基本解决途径:(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

1)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控制人口增长。

2)发达国家: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如:加拿大、日本;——恰当勉励生育。

3)总对策(对的人口观):一种国家人口应适度发展。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问题:(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日)

1)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

2)对策:①基本国策:筹划生育(唯一对的选取)

②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详细规定: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国内解决人口问题首要任务: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出生率。

国内解决人口问题重要办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或PRED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4)国内人口问题负面影响?

A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B给教诲、住房、交通、医疗等带来沉重压力;

C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国内人口数量基本状况?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古代):特点是增长缓慢;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战乱,医疗技术落后;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20世纪50年代后):特点是人口高速增长;

因素:(1)政治独立;(2)经济文化发展;(3)医疗卫生条件改进;(4)出生率高,死亡率低;(5)建国初期勉励生育政策;(6)老式生育观念影响。

1978年以来(70年代后来)以及将来几十年:

特点:人口总数持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减缓;

因素:筹划生育政策;国内人口基数大,虽保持低增长率,但新增人口仍较多。

6)国内人口文化素质低:

体现:高素质人口比例较低;文盲率高;

影响:1)科学、合理运用资源及保护环境意识薄弱;2)适应不了社会发展;

3)受老式生育观念影响,不利于实行筹划生育政策;

对策:发展教诲事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7)国内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冲击):

体现:青少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少,老龄人口比例越来越多。

影响:1)劳动力局限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给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沉重承担;

对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国内人口老龄化和日本产生社会背景不同:国内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有较大差距

9)国内实行筹划生育所获得成就?(两减少、两提高)

A 减少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过快增长;

B 减少了人口对资源、资金消耗,缓和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诲、就业、医疗等带来压力;

C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D提高了人口文化素质。

(二)资源:

1.世界资源状况:

1)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

2)现状:资源短缺

3)因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无节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状况:

1)基本特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很少。

2)问题:①人均占有量少②优质资源少,劣质资源多③分布不平衡④运用不科学,挥霍严重。

3)应对办法:①“开源节流”(最重要办法)②跨区域调配资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有效办法)③立法管理(例如:《草原法》、《森林法》、《水法》等④运用科技,科学开采,科学运用(核心)

4)节约资源咱们应当怎么做?

A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当前做起,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B宣传节约资源重要性,增强节约意识。

C同破坏资源行为作斗争。

5)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举例?P54

购物使用布袋;节约纸张,回收报纸;一水多用;使用节能灯具等。

(三)环境:

1、概念: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物质基本。

2、世界环境问题:

(1)史前社会: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2)农业社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水土流失;环境退化。

(3)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大量损耗和破坏;“三废”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1)重要体现:

A 生态环境问题(重要体现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B 环境污染问题(重要体现为废水、废气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2)影响: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社会安定;③危害人类健康;④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3)应对办法: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重要方针:防止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动,重点突破。

治理方向: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建设方面:1)建“三北”防护林(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防治荒漠化(生物固沙);3)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治理环境污染方面:1)治理大江大河水体污染; 2)治理都市大气污染;3)治理酸雨

(4)从自己做起,当环境卫士:

爱护花草树木;植树种草;多乘公交车;回绝在街头烧烤;不焚烧废气物。

(5)深圳污染:现象:1)水体污染;2)大气污染——灰霾天气;3)固体废气物污染。

大气污染——灰霾天气因素:重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

对策:1)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2)报废环保不达标汽车;3)发展清洁燃料车;4)植树造林。

(6)白色污染:白色塑料泡沫、快餐盒、生活垃圾等。

危害:1)危害生态环境,妨碍工业、农业生产;2)危害生物生存;3)导致视觉污染,影响都市、风景点整体美感。

(7)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经济模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生活态度,就是生活中减低碳排放。例如:使用节能灯照明;自行车出行;节能减排;节电、节气、节水、节油;废物回收运用。(8)P57气候变暖对国内影响:

对农业生产影响(暖冬、干旱、高温):A农业产量下降,B农业生产布局和构造变动,C农业成本和投资增长。

对沿海地区影响:A海平面上升,低洼都市被淹;B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C生态系统破坏;D都市排污能力下降;E海岸侵蚀等。

(9)全球性环境问题:

A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使大气增温);

B臭氧层损耗与破坏——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发现;

C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D酸雨蔓延——德国黑森林被毁事件;

E土地荒漠化——美国“黑风暴”事件(沙尘暴—植被破坏引起);

(上述环境问题体现为自然资源损耗与破坏。)

F大气污染——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工业革命时期燃烧煤引起)及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引起);

G水污染---日本水吴病事件(甲基汞污染);

F海洋污染——英国海域石油污染(原油泄露事件);

G都市垃圾污染——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典型固体废气物无控填埋污染事件)

(上述环境问题体现为“三废”污染。)

九、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内涵——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道路P77

1.基本内涵:

(1)含义(核心):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裔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发展。(2)规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结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裔应负责任。规定人们必要有很高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要资源和环境基本。

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总结:一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三个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个国策:筹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革开放。

4.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生态农业”举世公认;积极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合伙。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咱们共同将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实行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南水北调工程:

引长江水到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地跨四大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分三线: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形成“四横三纵”总体格局。见P72

作用:引长江水到华北地区,通过黄河对水量重新调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6。西气东输工程(P118)---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连接西部资源产地和东部消费市场天然气运送管道。总长4000千米。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东到上海。

通过:新疆(新)---甘肃(甘或陇)---宁夏(宁)---陕西(陕或秦)--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9个省市)

3次穿越黄河,1次穿越长江。

西气东输工程意义:1)贯彻贯彻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举措;

2)有助于优化能源构造,使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运用;

3)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新疆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

4)增长就业机会,增进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有助于东西部共同富裕。

7。咱们都来做节水榜样:见P73

1)标志?象征意义?

2)建议: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但是量使用洗涤剂,以免用大量水冲洗;不向海洋、湖泊和江河倾倒垃圾等。

8。循环经济:1)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2)循环经济属于哪种经济增长方式?重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要通过依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实现。

3)作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9.理解PRED之间关系:

1)核心是:人口。

因素:由于人口过多:(1)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资源(资源短缺)-----超过自然界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2)排放废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界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因此,

人口数量变化,会引起资源、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变动等方面一系列变化。

2)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命脉,是人类生存之本。它与环境密不可分,破坏资源同步也在破坏环境。

3)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基本;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4)PRED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一种整体,必要协调好PRED之间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知识归类(最新整理)

中考复习—知识归类 班级姓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始终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一、“核心”类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2.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3.第一、二、三、四代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4.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注: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网络 7.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8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 10.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 1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 13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 14.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 15.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6.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 二、“根本”类 1.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巩固 4.当今世界发展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5.造成和平问题(世界不太平)的根本原因(根源):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7.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国家安全 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9.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10.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根本问题的法律是:宪法。 11.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12.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宪法 13.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 14.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事业 1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16.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7.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18民生问题(如住房难、看病难等)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 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我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 三“基本”类 1.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 2我国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3我国专门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醒: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1年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3.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前提和总方针: 前提(原则、立场)是: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佳方式),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问题。 4.解决台湾问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和平统一台湾有利因素: (1)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是坚强后盾; (2)对的方针:“一国两制”成功运用; (3)共同信念: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不可阻挡时代潮流; (4)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两岸直接“三通”启动,民间往来不断;(5)国际上承认只有“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不利因素:(和平统一台湾阻力) (1)国际反华势力干扰;(2)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5.近几年两岸交流事例: (1)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 (3)两岸直接“三通”启动;(通商、通邮、通航) (4)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被送往台湾; (5)连战、吴伯雄等访问大陆。 6.台独行为危害:1)危害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2)破坏两岸关系正常发展;3)影 响统一大业;危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7.对台湾问题布满信心因素?

1)大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2)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3)“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港澳问题。 8、香港、澳门问题实质?(或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1)香港、澳门问题实质:主权回归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问题。 8.总结拓展: 1)港澳——特别行政区;深圳——经济特区;台湾——省。 2)邓小平历史功绩:A 在经济上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B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港澳问题;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提出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八、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P46-- 1.一道难解题:是PRED问题,即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2.PRED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或PRED问题实质是什么?) 1)PRED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2)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3.PRED分别代表什么? P——人口;R——资源;E——环境;D——发展。 4.PRED四者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矛盾整体。 5、98年长江特大洪灾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 人为因素:(1)上游地区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水土流失; (2)中下游地区某些不合理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自然生态;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尚元丰)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㈠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美、日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参与瓜分世界。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原因:工业革命起点高,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迅速,实力骤增)。 ㈡殖民体系确立:①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②瓜分世界的列强主要有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俄国、美国、日本等,其中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 ㈢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①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②特点: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新式武器不断发明。③结果: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④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小结: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措施:政治上:①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为内阁总理;③削弱革命派力量,一步步独揽大权;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⑤解散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军事上:⑥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外交上:⑦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⑧投靠日本,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复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败亡:对日本与中国签定“二十一条”不满。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出现长达十多年的军伐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㈠、生活中的变化:变化:①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②新型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影响: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新式邮政、电信事业发展,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新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㈡、头脑中的变化:①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受到人们喜爱。②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民主、平等、自由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如改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提高)。③生活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等。④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精编精练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精编精练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几大文明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古代中国的几大文明,包括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中原地区的周文化等。通过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和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郡县制度等,了解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如何管理国家和社会。 第二单元: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往 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往。通过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了解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其他重要的科技成果,了解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了解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

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如王夫之、严复等的思想和贡献,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解放。同时,我们还将学习近代中国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了解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第五单元: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了解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了解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革和演变。 第六单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通过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包括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等,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总结: 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影响,了解中国

2021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1:人在社会中生活(第2课时 乡村与城市)

考点01:人在社会中生活(第2课时乡村与城市) 一、单选题 1.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 A.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B.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 C. 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D.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 2.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居民人口的多少 B. 占地面积的大小 C.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 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3.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 ) ①水源充足②交通不便 ③资源丰富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分别是( ) A. 商业聚落和生产聚落 B. 商业聚落和农村聚落 C. 生产聚落和城市聚落 D. 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 5.聚落居民的建筑是居民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下列地区、建筑单与自然环境匹配正确的是( ) A. 西亚——墙厚窗小——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 B. 杭州——窑洞——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 C. 云南——吊脚楼——全年气候炎热、降水稀少 D. 北极——冰屋——寒冷多雨地形为山地 6.古老村落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村落被发掘并加以保护,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郊的半坡村落遗址是距今6800-62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居住场所。读“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古文明时期的村落在最初选址时,人们一般不考虑的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矿产丰富 (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 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 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 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7.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民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①城市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生产④从事非农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篇二】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篇三】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5篇)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5篇) 学校历史复习提纲(5篇) 学校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一、统筹支配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方案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支配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方案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依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方案,统筹支配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头进行其次轮复习,主要以《学校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同学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学问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终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力量”。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悟《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殊留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学问和重点学问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把握好基础学问是中考取得优异成果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学问要求对课本学问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全部的学问要点,但求同学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特别熟识,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同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找到所考查的学问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意对课本学问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同学全面、深化、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学问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学问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学问点。但是要留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留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学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同学能够扎实地把握所学学问。只有让同学对基础学问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削减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约出更多时间用来思索难度较大的题目。 3、依据《考试说明》构建学问网络与力量培育 初三年的同学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学问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学问要点,理清学问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依据考试说明细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根据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一) 1、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 ①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2、两大军事集团 ( ( (3)世界形势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他原因: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竞争) ②军国主义的论调 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④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的火药桶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 (3)概况 4、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2)操纵国:美、法、英 (3)特点: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4)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5)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6)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各自的目的: 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雄心勃勃的要主宰世界。 ②日本:要求它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③法国: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④英国:欲恢复法德互相牵制的局面,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从而欧洲与世界经济复苏并有所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二) 1、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①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上:一方面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其中著名实业家张謇。 (2) 知识分子不断成长。他们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其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另外还有邹容,起代表作是《革命军》。 3、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1)组织上:①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思想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 后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4、辛亥革命 (1)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2)标志事件:武昌起义 (3)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影响(成功论):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失败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 ③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6、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解散国会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②公布《大总统选举法》④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7、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经过 ①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这一举措 遭到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全国掀起了一场护国运动。 ②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8、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 ③护国运动 ④欧美列强放弃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9、袁世凯死后中国处于这样的局面?这一局面造成的影响? 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常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对照考纲复习资料(按照书本顺序) --------第三次月考范围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P4—P7,P32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 ③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2、冷战: 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 苏联解体:1991年。 ②“冷战”表现 ①“冷战” 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开始标志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苏争霸(主要形式)“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华约”的建立时间:1949年4月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北约”的建立时间:1955年5月 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4、北约和华约: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 名称全称建立时间组成国家性质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 1949 美国为首的西方12 个国家 军事政治集团 华约华沙条约组织1955 苏联为首和7个东 欧国家(8个) 军事政治集团 5、冷战的表现: (1)柏林墙的修建;(2)美苏军备竞赛; (3)古巴导弹危机;(4)美国侵越战争、侵朝战争。 6.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1)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左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右边:美国总统肯尼迪. 2)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 态势: 美苏争霸,双方力量均势,战争一触即发. 优势:美国占优势. 3)为何未发生大战? 因为双方力量均势,都拥有核武器,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7.杜鲁门主义: (1)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全面“冷战”的开始。 (2)“极权政体”?“自由国家?” “极权政体”——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3)杜鲁门主义的核心: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全面开始。 8、易错点:1)两极格局(或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立了人民政权。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和平解放(1951年)、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的残余武装和土匪、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等。 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的和平解放是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的标志。 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重点建设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影响:)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我国正在实施的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起止时间是2011年—2015年。 5、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失误和挫折有:1958年的“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危害:长达10年的乱,中国的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6、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两弹元勋是邓稼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精神有:孟泰精神、铁人精神、雷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1964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时间1970年、名称红1号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 (1)会议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8、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容是(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化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开放首先在沿海进行,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和的。目的: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至今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大的舞台,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意义: 10、我国农村改革有:①土地改革,土地所有制性质没变,仍是私有制;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土地所有制性质已变,从农民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性质;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没变,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④免除农业税;

历史与社会中考总复习学习手册

历史与社会中考总复习学习手册 中考考试可谓是高中犹太生过渡中重要的一环,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怎样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社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应证中考题目,成 为每个学生最重要的问题。为此,下面我们将通过本文提供你一份历 史与社会中考复习学习指南,期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中考考试: 一、多方位学习 1. 基础知识: * 掌握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深入了解人类历史演变的过程。 2. 扩充知识: * 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灵活应用这些时代性知识点进行思考和论断。 3. 预测能力: * 掌握历史与社会中发生的趋势,运用历史经验分析推断未来趋势“学以致用”。 二、正确复习方法 1. 复习知识点: * 熟记课本知识,回顾中学阶段学过的历史与社会知识,清晰了解历史思想,文化文明及社会现状。 2. 解题技巧: * 多练习,弄懂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把每一知识点做的深入,尽量从各个角度考察,多体会,多总结。

3. 调整思维: * 要养成积极向上的思维,学会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相互联系、综合考虑,掌握客观规律视角,积极求知求新。 三、建立正确心态 1. 积极乐观: * 开发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说“好”的事情多,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比 较好地接受复习,充分发挥学习的效果。 2. 发展技能: * 培养思辩能力,从历史与社会的多维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把握英语难点,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3. 调整节奏: * 再次强调,要切实控制时间,调整学习节奏和学习状态,在总体安排中,梳理一个系统、科学、实惠的复习计划,在条理清晰,时间合 理的安排下,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本文介绍,我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份参考性指南,能够 帮助大家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执行力更强的学 习计划,考出理想的成绩。谢谢大家!

2023历史与社会中考总复习配套手册

2023历史与社会中考总复习配套手册第一部分:历史知识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 1.皇帝 2.贵族 3.庶民 •官僚制度 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官员的职位与权力 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人民的身份 1.士农工商 2.黑白皮肤 •社会阶层 1.奴隶 2.贵族 3.平民 3.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 •农耕社会 1.农业的发展与变革 2.农民的生活与命运 •商品经济 1.贸易与交换 2.商人的地位与权力 4. 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儒家文化

1.孔子及其思想 2.礼仪与道德 •佛教文化 1.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2.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知识 1.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2.工业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制度的变迁 1.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2. 社会问题与社会调查 •手册定义社会问题与社会调查 •主要的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的扩大 2.教育不公平 3.环境污染与破坏 3. 中国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1.公有制与计划经济 2.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1.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制度的调整

第三部分:考试技巧 1. 历史考试技巧 •审题技巧 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2.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解题方法 1.逐个答题,不放过任何一道题目 2.抓住重点,注意答题方法 2. 社会考试技巧 •答题顺序 1.先做自己擅长的题目 2.再做自己不太擅长的题目 •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2.运用自己的常识和逻辑进行解答第四部分:综合复习 1. 历史知识点复习 •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 1.中国古代重要事件 2.中国近代重要事件 •历史人物的复习 1.中国古代重要人物 2.中国近代重要人物 2. 社会知识点复习 •政治概念的回顾 1.政府与国家 2.法律与法治 •社会问题的复习 1.贫富差距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2021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亚非大河文明专题复习

2021届初三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亚非大河文明专题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远古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周边地区贸易中转站的是( ) A.格陵兰岛B.克里特岛C.冰岛D.迈锡尼 2.下列现象符合母系氏族社会特点的是 A.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B.男子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 C.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产生D.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下列内容属于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阶级的分化②国家的出现③文字的发明④人口的增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根据人类的体貌特征,人类可分为三大主要人种。世界历史上有一段很和的时间存在种族歧视。但我们知道,不同人种并没有贵贱之分。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各自的祖先不同 B.由于人和智商高低而引起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D.上帝有意为之 仔细阅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西游记》中,佛祖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指图中的 A.A B.B C.C D.D

6.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有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三星堆等。此现象产生的最合理的原因应该是 A.文明交流的结果B.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地理环境的影响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7.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归属错误的是 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D.黄河流域—甲骨文 8.古代埃及国力强盛,成为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的时间是() A.约公元前3500年B.公元前3100年左右C.公元前15世纪D.公元前6世纪9.小明同学假期去江南名刹灵隐寺游玩,了解到:“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时扩建,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你认为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是: A.济公B.弥勒佛C.释迦牟尼佛D.观音 10.谚语是历史最好的写照。下列描述中反映了古代巴比伦等级制度的是( ) A.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B.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C.以眼还眼,以牙还牙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1.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是( ) A.距今300万年左右B.距今200万年左右C.距今1万年左右D.公元前3 000年左右12.下列国家中,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有( ) ①古代埃及②亚历山大帝国③罗马帝国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3.古代亚非文明代表有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2021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20:中国革命的胜利(第3课时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考点20:中国革命的胜利(第3课时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一、单选题 1."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这个城市,他们实行杀人、强奸、抢劫、纵火,终至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这一段《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所提到的"这个城市"是() A. 北京 B. 天津 C. 厦门 D. 南京 2.2020年12月13日是我国法定的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纷纷组织纪念活动,缅怀死难同胞和抗日先烈。以下哪--项主题不符合我国设立公祭日的初衷() A. 铭记历史,砥砺自强 B. 不忘国耻,以牙还牙 C. 不忘国耻,珍爱和平 D.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之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 A. 南京大屠杀 B. 一二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4.19世纪中期,中国国门洞开,列强纷纷而至。英国商人汤姆在上海获得了租地建房的特权。汤姆这一特权的获得最早是通过() A. 《虎门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180年前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使得() A. 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劫掠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C. 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6.鸦片战争激起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高潮。下列事件能证明此论断的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反击战 C. 三元里抗英 D. 太平天国运动 7.福州临近中国优质红茶的产地武夷山,近代是作为列强的原料榨取地而开港的。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8.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接受英国提出的条款,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202X年中考《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2021年中考《历史与社会》八、九年级部分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部分 1、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历代帝王的统治政策看出来。封建社 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王朝有:秦、西晋、隋、元;统一的王朝有:秦、汉、西晋、隋、唐、 元、明、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元——蒙古族;清——满族 3、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是强大的动力,促 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中国古代出现的太平盛世(清明统治时期):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 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 5、中国古代科技最高峰:宋元时期。主要的成就有:指南针——罗盘针;插秧的工具——秧 马;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元王祯转轮排字盘;元的黄道婆改进并推广棉纺织技术。 6、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牧野之战)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春秋出现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最早称霸,与管仲改革有关;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战国七雄;战国出现了指南仪器:司南。百家争鸣;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思想渊源就是法家的韩非子“法治”。 秦: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B.C.221年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沟通了珠江与长江,把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之确定)。 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清明统治时期;汉武帝统治达到最为强盛时期,抗击匈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B.C.60年,不是汉武帝在位,是汉宣帝在位时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开通丝绸之路;推恩令;监察制度;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教育,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著《史记》;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汉末三国北方人民南迁为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奠定基础,唐朝开始南移,到南宋完成转移;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开创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隋朝大运河开通 唐: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后期:安史之乱;筒车、曲辕犁;唐玄奘西去天竺(古印度)取经;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马球游戏传入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雕版印刷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辽、西夏、宋、金政权并列时期:农牧文化融合(如西夏文字仿效汉文字等);宋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得到重用,词大发展。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弥补唐雕版印刷术的弊端(木板易腐烂,被虫蛀,一字错误,全版重新来过等),宋指南针出现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与刻有具体方位一起成为罗盘针。 元:行省制——今天省级行政区划的来历;宣政院,管理佛教与西藏事务(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驿站系统。对外开放,泉州港、陶瓷之路、《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例证。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1 贝多芬六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新航路的开辟(也叫地理大发现) 1、航海活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实现环球航行 2、影响: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国会拥有权力。 2、影响: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2、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领导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法国大革命 1、文献:《人权宣言》,宣扬自由平等、主权在民、财产权、法治原则。 2、影响: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 3、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即火车)。 七、三角贸易 1、: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达非洲。中程:从非洲购买和猎取黑人达到美洲 归程:从美洲带着金银、原料回到欧洲。 2、影响: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导致贫穷和落后;加速欧洲资本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九、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导语】下面是xx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仅供大家查阅。 【第一单元】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时间:15—17世纪。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5.对哥伦布的评价:他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世界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但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因此他又是殖民强盗。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探险。 6.哥伦布等航行家给我们的启示:要使一件事情做成功,必须要有知识技术,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一)“三资革命”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②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 ③方式:都以暴力革命形式进行;④结果: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⑤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⑥都颁布法律文件。(这三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都是本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都推动了本国革命的发展。共同主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2.不同点:(1)革命任务不同:①英、法:*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②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