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各个时期的口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各个时期的口号

1.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2.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3.辛亥革命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和“科学”(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5.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6.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的政策:不抵抗政策。

7.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通电全国的内容: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 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 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 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 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 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 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 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 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 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 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二、发展: 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 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四、骄傲: 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 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 1、时间:1978 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 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 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特点 1、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解决了 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三、新时期的成就 1、总体: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各阶段口号

【1927年——1949年时期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万岁”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在这次大会发表的宣言最后的口号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口号为后来党的若干文献沿用,并出现在一些重大会议及节日庆典的标语内容中。也是许多革命者就义、牺牲、逝世前表达对党的热爱、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惯用话语。与此类似的口号还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 ◆“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革命任务中,“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为首要任务。在大会发表的宣言最后所提的口号中,前两条就是“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又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北伐战争中使用得最多,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北伐军正是一路喊着这个口号,举着“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标语,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战歌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的。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的“安源工人俱乐部”的发动下,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安源后,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14日,安源路矿1.7万工人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一致举行大罢工。这个口号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他们要求做“人”、要做“主人”的强烈愿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支持。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口号之一。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一) 1、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 ①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2、两大军事集团 ( ( (3)世界形势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他原因: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竞争) ②军国主义的论调 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④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的火药桶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 (3)概况 4、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2)操纵国:美、法、英 (3)特点: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4)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5)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6)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各自的目的: 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雄心勃勃的要主宰世界。 ②日本:要求它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③法国: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④英国:欲恢复法德互相牵制的局面,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从而欧洲与世界经济复苏并有所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二) 1、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①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上:一方面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其中著名实业家张謇。 (2) 知识分子不断成长。他们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其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另外还有邹容,起代表作是《革命军》。 3、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1)组织上:①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思想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 后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4、辛亥革命 (1)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2)标志事件:武昌起义 (3)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影响(成功论):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失败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 ③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6、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解散国会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②公布《大总统选举法》④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7、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经过 ①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这一举措 遭到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全国掀起了一场护国运动。 ②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8、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 ③护国运动 ④欧美列强放弃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9、袁世凯死后中国处于这样的局面?这一局面造成的影响? 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常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九年级历史《历史与社会》总复习资料(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与文化 1.我国境内几个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区域位置。元谋人。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定居生活。 (1)我国境内几个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区域位置。 特别注意:元谋人在云南省,北京人在北京, 半坡人在陕西,河姆渡人在浙江省。这些都处在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元谋人: 时间:约170万年前。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注意:能够使用火和不能使用火的区别。北 京人不能制造火(不能人工取火),只能使用大自 然中的火。 (4)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定居生活。 ①定居的条件: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②半坡人成就:种粟,制作彩陶,建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人成就:种水稻,原始畜牧业,制作黑陶,建干栏式房屋。 注意:从气候等自然条件理解两地人的差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③有了磨制石器,才有农业;有了农业,才能定居;有了定居,才有村落。 2.黄帝、炎帝和华夏族。禅让制。 (1)黄帝、炎帝和华夏族。 ①黄帝和炎帝是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领。有很多关于他们的传说。如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农具,进行农耕。 ②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结成联盟,形成后来的华夏族。华夏族就是后来汉族的前身。所以,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2)禅让制。 炎、黄之后,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禅让制。

3.夏朝的建立(前2070年)。商代甲骨文。西周分封制。 (1)夏朝的建立。 ①时间:前2070年。 ②人物:禹。 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商代甲骨文。 ①商朝。主要记载的是商王的占卜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比较成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现代的汉字就是由它发展而来。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朝开始的。 (3)西周分封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①目的:巩固周的统治。 ②措施:把除王都周围地区(王畿)之外的地方封赐给亲属、功臣、贵族,建立诸侯国。 ③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血缘关系。 ④评价: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巩固和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但是,它 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形成诸侯争霸。4.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的特点。孔子和儒学。商鞅变法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的特点。 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发展。 ③奴隶制逐渐瓦解,各国纷纷改革,建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如商鞅变法。 ④出现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 (2)孔子和儒学。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思想家:创立儒家学说,主张“仁”(爱人)和“礼”。以“德”教化人民。 ②教育家:广开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 ③儒家思想后来在汉时期被改造,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得到汉武帝采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直至清朝。 (3)商鞅变法的意义。 ①是战国时期最全面、最彻底的变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1、1949年美国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建立“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的最显著特点:在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不诉诸战争。 2、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美苏争霸开始,展开全球战略优势的争夺。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争霸成为当时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 3、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变化之二: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4、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原因: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有39个国家获得了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亚非会议的意义:大大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与反殖斗争。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发展。 5、《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一超多强”指: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造成当今世界不和平的主要原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 8、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 独立后长期的不稳定和战乱;高额的借款利息;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9、当今世界中国面临的机遇: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存在着优势,我们还和他存在差距。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10、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在交通业(武汉长江大桥)和重工业(鞍钢、长春汽车制造厂)部门。 “一五计划”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P14~P16 11、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主要内容:恢复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意义: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极大地激发了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提供了经验和动力。 城市改革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 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 成的过程与影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 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 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 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 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以 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 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 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 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 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 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3.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化的成就与失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篇二】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篇三】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

浙江省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整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整合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过程 1、创建中国兴中会时间:口号:性质: 2、创建中国同盟会时间:性质:革命纲领:指导思想: 机关刊物: 3、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间: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4、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1、1 地点:职务: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宪法性质) 二、辛亥革命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三、辛亥革命意义:1、性质:2、失败原因:3、经验教训: 四、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时间、事件:指导思想: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A.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B.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消灭北洋军阀 3、北伐的三个对象: 4、北伐中共产党的成就: 5、孙中山的历史功绩:P43《练习精编》 《工农武装割据》 1、一次果决的起义——南昌起义(时间、地点、人物、意义) 2、一次及时的会议——八七会议(目的、时间、地点、内容) 3、一次知错就改的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概况) 4、一个到多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最大的、共性特点) 5、一次相见恨晚的会师——井冈山会师(时间、地点、领导人、概况) 6、一个革命新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内容、启示) 《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6、10 3、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4、长征的进程: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和甘肃5、红军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 1935.10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10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 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 1、西方近代化历程: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制度方面(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器物层面(两次工业革命)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人教版

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选择题 1.“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 C.反抗与斗争 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3.为如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4.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君主制度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7.在2017年5月1 日举行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开幕式上,有领

导指出,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长沙担当着站位中心、引领潮流的历史使命,凝聚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下列各顶中,最能鲜明地揭示这种文化基因的是() A.炎帝和蚩尤的传说 B.四羊方尊 C.马王堆汉墓 D.谭嗣同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8.人民英雄纪念碑镶有十块浮雕,其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虎门销烟 9.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10.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l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11.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A.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12.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与近代哪一人物有关() A.康有为 B.李鸿章 C.孙中山 D.毛泽东 14.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从“驱除鞑虏”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王小鹏夏操安 一、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 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 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 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 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 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 得出结论。

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问题细化设计,降低思维门槛。以前探究课教师往往直接抛出太难太大问题,学生无法理解或不知从什么角度回答。由于本课教材可用史料比较丰富,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问题的再设计,把问题细化或给予答题方向的提示。如教材中探究对比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图案设问,结合它们各自表达的含义,议一议,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设问太空泛,材料信息含量又大,学生反而不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回答。我根据学生学情,把它改为“ 1、旗帜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这样,问题简化,细化,层层递进,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体现了梯度设计,有利于分层教学。又能引领学生思维,前一层问题的回答给后一层次的问题提供了思维的方向。此外,对大问题的提示又方便学生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问题,回答问题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如补充视频史料,直观地呈现同盟会创建的历史;增加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进行对比分析,形象地展示时局变化;引入多则文献史料,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时代背景;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驱除鞑虏”向“五族共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会合作。总之,本课的史料教学较为成功,既将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念(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进课堂,又通过史学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 (3)把握重点,适当取舍。在“多元到一体”环节中回顾少数民族的教学时,因为少数民族涉及知识较多,有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夏党项族、吐蕃等相关知识。我有所侧重,选取鲜卑族和满族重点教学,其余则蜻蜓点水,快速带过。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需要进行了取舍。如舍弃了梁启超“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材料,增加了同盟会创建的视频、清末疆域与辛亥革命形势图、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对五族共和的诠释材料等。还增加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进行对比分析,可谓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观察18 省与全国疆域对比,不难看出18 省仅仅占中国的一小部分,得出在18 省建立汉族国家观点的狭隘性。解决了问题抛出太突然,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称得上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2.改进思考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考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考点 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1、社区的分类及功能:1)社区的类型:功能社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高新产业区等);自然社区(城市、乡村);行政社区(罗湖区、福田区等);2)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 2、大众传媒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 1)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种类: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2)大众传媒的作用:传递信息、教育、娱乐、学习、文化传承、监督等功能。 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1、依法治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依法治国的意义: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3)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建议权);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就业权、消费者的各项权利);文化教育权利(教育权、受教育权等)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3、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1)经济特区:建立时间(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2)建立的目的(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3)深圳发展的原因:地理位置(位于沿海地区,毗邻香港);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权力机关: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2)民主政治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我们生活的区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知识点 第一单元 1.一战背景 1)为了争夺霸权,重新划分殖民地 2)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3.一战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4.一战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巨大灾难)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两败俱伤) 3)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革命高涨)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双刃剑) 5.巴黎和会的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6.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 3)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立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4)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8.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政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经济:列强争筑铁路;掠夺矿产资源、原材料;倾销商品 3)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些革命性组织的成立 9.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1)1894年:建立兴中会 2)1905年:建立同盟会(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 10.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11.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2)经济发展:武汉经济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 3)革命基础:湖北的革命团体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4)四川的保路运动:使鄂军西调,武昌、汉口等兵力空虚 5)资产阶级的革命果敢精神,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因素 12.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辛亥革命的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14.反袁斗争的原因

中考社会模拟试卷:九(上)历史与社会综合练习

九(上)历史与社会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有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 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A.凡尔登战役 B.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C.萨拉热窝事件 D.美德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 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 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 ③为印度实现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④创立的非暴力理论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 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4.有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改变”。这次改变 A.彻底推翻了沙皇残酷的专制统治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 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结合图1阴影部分内容,推断正确的是 A.都具备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B.都表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都有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D.都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6.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 坐在椅子上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 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图1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有学者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飞跃,这里讲 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D.改变了革命任务 8.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到:“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 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它也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改变 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9.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 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对艰难缔造之首都,时不忍一日舍弃。”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进攻北平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中共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10.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 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 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 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D.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1.二战的某一时期,盟军进行了图2所示的战役进攻,这一战略 态势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图2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汇总——中国近代历史1

【鸦片战争】(清朝的道光皇帝) 中英战争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背景:㈠ 19世纪 40 年代开始,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㈡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想要打开中国市场。 ㈢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19世纪30年代英国运到中国的货物中,鸦片占了一半以上。 贩卖鸦片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为什么要打开中国市场: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而英国需要中国商 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①大大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鸦片输入的危害 ②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 ③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财政负担沉重 ④精神委靡 战争前的形势: ①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工业时代 ②清朝政府仍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闭关自守。 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起处于“出超”地位 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⑤西方国家为改变中国“出超”地位,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民禁烟运动兴起 时间:1839年 人物:林则徐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意义: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 时间:1840年~1842年 发动国家:英国 战争性质: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贸易,是殖民主义的侵略战争。 战争结果:战败投降,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地点:南京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及危害:①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领土主权破坏 ★注意不是香港 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领土主权破坏 中英《南京条约》 ④英国进出口货物就缴纳的关税生产率必须和英国协商――关税主权破坏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造屋、 永久居住的权利――司法主权、居住权破坏 影响: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最本质的改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XXX和XXX,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2)性质:XXX。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 根本原因 导火线 爆发 交战双方 重要战役 新式武器

结束 影响 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 同盟国、XXX。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飞机、坦克、侦察机、大炮、飞艇、毒气弹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投降性质是一场非正义掠夺和侵略战争 大战给列国大众带来了宏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 的破坏;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XXX。 一场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役性质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1.巴黎和会 目的 时间 地点

参加国 成效 性质 影响 对中国 的影响 树立 一战结束后,如何树立世界新次序亟待解决的题目。 1919年1月至6月 巴黎凡尔赛宫 27个战胜国,其中英法美(三巨头)主宰会议 XXX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战胜的列强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凡尔赛和约》这激起了中国人民 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