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

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

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

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

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

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

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

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

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

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

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

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

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1. 农业经济的兴衰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

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

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

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

工业经济在近现代逐渐兴起,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的知识点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促进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理解。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上社会背诵资料1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瓜分。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3、欧洲列强军备竞赛: (1)原因:为了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 (2)表现:英德的军备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不断研发。 注:这些国家相互联合的原因: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 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相关知识 ①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解决的问题。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②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 ③会议的操纵国:英、法、美。 ④会议的性质:列强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会议的特点(历史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⑥与会国的意图: A美:借战争发横财,利用德国制约英国与法国,削弱竞争对手。 B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C法: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肢解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D日本:确认大战期间所占的全部土地包括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⑦会议焦点问题:对德问题;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2)《凡尔赛和约》 2、凡尔赛体系 (1)概念: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称为凡尔赛体系。 (2)影响: 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亚非统治的新秩序,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矛盾基本上等到协调。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奥匈帝国解体,波兰等一批新兴国家独立。 ③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20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局势 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 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 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 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 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 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 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 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 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 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 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二、发展: 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 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四、骄傲: 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 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 1、时间:1978 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 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 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特点 1、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解决了 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三、新时期的成就 1、总体: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知识点

九年级 全一册知识点 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 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 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 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 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 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 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 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

历史与社会八。九年级知识点概括

历史与社会八。九年级知识点概括 最佳答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 生活的时间:三四百万年前地区:非洲代表:少女“露西”早期猿人智人与晚期猿人智人(完全形成中的人) 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 猿人 早期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 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智人 早期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2.世界人种形成 形成时期:晚期智人阶段 区分依据:体貌特征 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人种形成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主要区别 母系氏族社会:①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稳固

的集团;②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父系氏族社会:①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逐渐取代妇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②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出现。 4.三大文明古国 国家 地域 时间 首都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孟斐斯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巴比伦 古印度 印度和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 华氏城

5.《汉谟拉比法典》 背景: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性质(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历史地位: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6.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达到全盛时期 原因:是伯利克里的改革。 改革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探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表现: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尚元丰)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㈠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美、日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参与瓜分世界。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原因:工业革命起点高,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迅速,实力骤增)。 ㈡殖民体系确立:①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②瓜分世界的列强主要有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俄国、美国、日本等,其中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 ㈢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①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②特点: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新式武器不断发明。③结果: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④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小结: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措施:政治上:①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为内阁总理;③削弱革命派力量,一步步独揽大权;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⑤解散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军事上:⑥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外交上:⑦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⑧投靠日本,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复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败亡:对日本与中国签定“二十一条”不满。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出现长达十多年的军伐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㈠、生活中的变化:变化:①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②新型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影响: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新式邮政、电信事业发展,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新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㈡、头脑中的变化:①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受到人们喜爱。②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民主、平等、自由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如改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提高)。③生活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等。④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1.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杜 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3.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抗美援朝(1950-1953)、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运动;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 6.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7.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历史的一个 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10.改革开放: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A.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B.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3)对外开放的作用: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四、“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 11.一国两制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维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实践:1997年,香港(从英国)回归;1999年澳门(从葡萄牙)回归。 3)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12.台湾问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一) 1、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 ①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2、两大军事集团 ( ( (3)世界形势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他原因: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竞争) ②军国主义的论调 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④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的火药桶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 (3)概况 4、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2)操纵国:美、法、英 (3)特点: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4)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5)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6)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各自的目的: 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雄心勃勃的要主宰世界。 ②日本:要求它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③法国: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④英国:欲恢复法德互相牵制的局面,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从而欧洲与世界经济复苏并有所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二) 1、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①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上:一方面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其中著名实业家张謇。 (2) 知识分子不断成长。他们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其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另外还有邹容,起代表作是《革命军》。 3、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 (1)组织上:①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思想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 后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4、辛亥革命 (1)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2)标志事件:武昌起义 (3)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影响(成功论):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失败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②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 ③为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④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6、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①解散国会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②公布《大总统选举法》④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7、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经过 ①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这一举措 遭到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全国掀起了一场护国运动。 ②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8、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反对 ③护国运动 ④欧美列强放弃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9、袁世凯死后中国处于这样的局面?这一局面造成的影响? 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常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 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 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 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 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 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 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 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 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

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 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 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 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1. 农业经济的兴衰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 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 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 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

初三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初三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初三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经过两年的历史,初三的学生在面对历史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是应付自如的。那么你在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初三的历史知识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点 1.人类的出现: 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 ; 黄色人种——亚洲 ;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

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 ⑴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⑵ 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 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初三历史知识要点 西方文明之源 1.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经济作物。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 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与帝国的形成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一系列与古代文明 与帝国形成有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古代文 明的发展、帝国的兴起以及它们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1 早期古代文明 早期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例如,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等。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 文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它们的宗教和文化特点。 1.2 帝国的兴起 帝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强大统一。古罗马帝国、希腊城邦和古中国的秦朝都是著名的帝国。我们将 详细讨论这些帝国的建立、发展和衰落,以及统治者和人民之间 的关系。 二、中世纪欧洲与亚洲

中世纪欧洲和亚洲是九年级上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欧洲和亚洲在中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和 文化发展。 2.1 封建制度与领主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我们将了解封建 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领主、骑士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此外,我 们还将探讨封建制度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目的是将基 督教传播到亚洲。我们将分析这些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西方与中东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近代殖民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殖民和现代化进程是九年级上册历史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将研究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地的统治方法,并分析殖 民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影响。 3.1 殖民扩张

欧洲列强在近代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我们将详细了 解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的殖民地布局,以及殖民地 政策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影响。 3.2 现代化进程 殖民地的现代化进程是被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进行的重要发展。我们将研究非洲和亚洲国家在独立后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 四、全球化与当代世界问题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全球化与 当代世界问题。全球化是指国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互动。我们将研究全球化对当代世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4.1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了解跨国公司 的特点、作用和影响,以及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4.2 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主要事件梳理 中国历史: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的意思)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革命一词源于邹容的《革命军》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后在《民报》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在国民党一大中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同盟会边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边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的起义有: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尝试,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共和政体是仿效美、法等国,所有辛亥革命是制度的变革。 1912年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灭。 1912.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他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强迫过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中国开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1912——1927共计15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随后爆发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不久死去,中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由于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大钊(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早起组织),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批判旧道德,旧礼制)等人。1916年袁世凯死,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府。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学俄,宣传马克思主义。 由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的一次分赃会议)1919年5.4,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各校学生在得知巴黎外交失败后,纷纷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人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中共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第一次提出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创办了黄埔军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北伐战争)。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 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6.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源于、历史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实行殖民侵略,根本原因(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总体趋向缓和 7.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

2020年初三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初三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初三的学生在面对历史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是应付自如的。那么你在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初三的历史知识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初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1.人类的出现: 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 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 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 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 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初中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历史与社会是必修课程之一。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第二个朝代,周朝是第三个朝代。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割据的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孔子、韩非子等。 3.秦汉三国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变化的时期。 二、世界史

1.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两 大文明。希腊文化影响深远,如民主、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罗马文明的法律、建筑、天文学等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中世纪欧洲史: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 特点,如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 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次革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欣赏度。 三、地理知识 1.地球: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唯一一颗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 2.世界地理:世界地理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世界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各个国家 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

3.中国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国家,要了解中国地理就要了解中国地形地貌、气候气象、人口分布、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上是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好好掌握这些知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以下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汇总: 1.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迁徙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演化发展成为 现代人类。 2. 农业革命: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开始定居并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 3. 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七大洲上有许多不同地区,每个地区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 4. 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形成农业文明,例如古埃及、古印度等。 5. 奴隶制度: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古代社会存在广泛,并 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6. 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古 代文明之一。 7. 古埃及与尼罗河文明:古埃及是古文明中最早之一的国家,尼罗河对古埃及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8. 近东文明:近东地区是古代历史上文化发达的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 9.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器时代的到来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铁器的使用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10. 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现代文化和文明有深远影响。 11. 秦汉之际的中国:中国在秦汉之际取得了统一,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12. 南北朝与隋唐之际的中国: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3. 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4. 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包括封建制度、天主教教会的统治等。 以上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摘要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战后世界新格局 ①“两极”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会议(1945年)的影响 原因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1949年,1955年) 结果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结束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雅尔塔会议 内容1成立联合国确定的5个 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 法) 2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 苏联对日作战 3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 国柏林 影响战后世界新格局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美国为首的几个西方国家 华约(华沙条约)[友好互助条 约]苏联为首7个东欧人民 民主国 ②“冷战” 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条件二战后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正式成为资本主义霸主,经济实力强大 序幕丘吉尔(英国)的”铁幕演说”(1946年) 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美国)的出台(1947年) 表现美苏军备竞赛(5万枚核弹头), 柏林墙的筑起(1961), 古巴导弹危机(1962), 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 结束标志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 ③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二战的推动 -各知名地国家人民的觉醒亚洲-20世纪40年代(最早).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 朝鲜,北越.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印度 非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广泛). -非洲独立年(17个,1960 年). -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标 志殖民时代终结) 斗争万隆会议(1955年,要求掌握自己命运),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1964 年,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 经济秩序) 目的争取建立平等、公正、 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世界政局比较稳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黄金时代”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叶)“亚洲四小龙”(新,韩,中台, 中港) 七十七国集团 石油输出国组织 摆脱了殖民枷锁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①巩固新生政权 军事抗美援朝(1950.10_1953.6,保家卫国)朝鲜战争1950.6 追歼残敌 和平解放西藏. 政治建立各级人民政府 经济土地改革(1952,三亿农民分得七亿亩土地及农具牲畜 房屋,封建土地制度消灭)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抗美援朝 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超人民取 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抗美援朝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为新中国赢得了经 济健身和社会改革的环 境与宝贵的时间,中国的 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