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制定(修订)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制定(修订)时间:2015年8月

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课程英文名称:Safety of food

课程代码:03060170000

学时数: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课程实践8学时)

学分数:3学分

先修课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有关基础知识,可能会出现的污染源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膳食风险的评估和防御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食品生物化学》,学生通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学习,能够为《果蔬加工与贮藏》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等。了解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针对目前出现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及监管才能达到较好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比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社会管理的建立机制、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方式。

难点:做好食品安全概念的基本了解。

第一节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二、食品安全的概念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食品安全各概念的区分

一、化学物质的毒性概念与饮食风险概念

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

一、问题分析

1.营养失控。

2.微生物致病。

3.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

4.环境污染

5.人为加入食物链的化学物质

6.其它的一些因素

二、问题总结

第二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理解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体、土壤中污染的种类及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难点: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重金属类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一、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与与食品安全

1.原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2.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第二节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氟化物

1、生活燃煤污染型。

2.工业生产污染型。

二、烟煤粉尘和金属飘尘

三、沥青烟雾

四、酸雨

1.酸雨的现状

2.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三节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酚类污染物

二、氰化物

三、石油

四、苯及其同系物

五、污灌中的重金属

第四节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土壤中酚、氰残留对作物的影响

二、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

三、化肥

四、农药

五、污泥

六、垃圾

第五节放射性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1.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2.食品中的人工放射性物质

二、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三、关于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第三章食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天然有毒物质的概念,熟悉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物中的天然植物性毒素的影响。

难点:食物中的天然动物性毒素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中的化学成分

二、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

三、食品中天然有毒物质的种类

四、食物的中毒与解毒

1.食物中毒

2.解毒处理

第二节植物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一、有毒植物的基本概念

二、有毒食用植物中毒

三、几种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

第三节动物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一、鱼类

二、贝类

三、海参类

四、蟾蜍

五、某些含有毒物质的动物组织

第四章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

教学目的:掌握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功能。掌握与膳食不均衡有关的疾病。熟悉食物的协同与禁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功能。

难点: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与膳食不均衡的有关疾病。

第一节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功能

一、蛋白质

二、脂类

三、碳水化合物

四、矿物质

五、维生素

六、水

第二节人体的正常膳食结构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二、膳食结构

三、膳食指南

四、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节与膳食不平衡有关的疾病

一、肥胖病

二、糖尿病

三、心血管疾病

四、骨质疏松症

第四节食物的协同与禁忌

一、消化液和酶之间的作用

二、矿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维生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第五章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了解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情况,掌握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金属、对于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理解目前食品加工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使用情况及对于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防腐剂的毒性、抗氧化剂的危害、着色剂的毒性与危害

难点: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防腐剂的毒性与危害

第一节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况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2.食品添加剂分类

二、人体摄入的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与危害

1.防腐剂

2.漂白剂

3.抗氧化剂

4.呈味剂

5.着色剂

四、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

五、课程实验

(一)水中COD检测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标准及COD测定。掌握5B-3C 型化学需氧量( COD)快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及检测原理。了解COD的定义及危害。

教学分组:两个学生一组进行实验

安全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在使用玻璃仪器时,要注意其易碎性。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本试验预计于毒理学实验室进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为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等。

1、5B-3C 型化学需氧量( COD)快速测定仪

2.5B-1 智能型多功能消解器

3.15-150试管

4.移液管

5.吸耳球

6.玻璃搅拌棒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标准溶液配制

2.实验中D试剂

3.实验中E 试剂

4.反应显色

第二节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食品中农药污染途径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量

三、膳食农药残留量摄入及危害

1.膳食农药残留摄入量

2.膳食农药摄入危害

四、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措施、

五、实验课程

(一)农残检测

实验目的:主要用于果、蔬、茶、粮食、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特别适用于各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现场执法使用,此外还可用于果蔬茶生产基地和农贸批发销售市场现场速测,餐馆、食堂、家庭果蔬加工前的安全速测等。学生应积极掌握关于速测卡的使用,以及了解农残危害。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1.农残速测卡

2.三角瓶

3.剪刀

4.恒温器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开机和插卡(预热)

2.样品处理

3.加热、显色

4.空白对照色。

第三节兽药残留对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兽药对食品的污染

1.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

2.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措施

三、实验课程

(一)蜂蜜掺假

实验目的:主要用于掌握蜂蜜的掺假种类,掺假检测方法,以及了解蜂蜜掺假危害。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1.碘液、硝酸银

2.三角瓶

3.剪刀

4.恒温器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样品处理

2.加碘液、硝酸银显色

3.空白对照色。

第四节其他化学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多氯联苯

二、多环芳烃

三、实验课程

(一)辣椒粉掺假

实验目的:主要用于掌握辣椒粉的掺假种类,掺假检测方法,以及了解辣椒粉掺假危害。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1.盐酸

2.三角瓶

3.剪刀

4.生石灰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样品处理

2.加盐酸反应

3.计量碳酸钙量。

4.称重

四、实验课程

(一)白酒掺假

实验目的:主要用于掌握白酒的掺假种类,掺假检测方法,以及了解白酒掺假危害。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1.甲缩醛

2.三角瓶

3.恒温器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样品处理

2.加甲缩醛反应

3.显色,对比

4.计算甲醇含量

四、实验课程

(一)奶粉掺假

实验目的:主要用于掌握奶粉的掺假种类,掺假检测方法,以及了解奶粉掺假危害。

(二)本实验课程涉及的主要仪器设备(或场所设施)

1.碘液

2.三角瓶

3.恒温器

(三)本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1.样品处理

2.加碘液反应

3.显色,对比

4.计算淀粉含量

第六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掌握生物性污染的概念,熟悉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性污染的分类。

难点:真菌毒素的食品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真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霉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黄曲霉毒素

2.赭曲霉毒素

二、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作物收获时要及时晒干,脱粒

3.粮食的贮存管理

4.食品加工前应测定毒素含量

5.不吃霉变食品

三、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第二节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1.沙门氏菌

2.副溶血性弧菌

3.李斯特菌

4.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1.炭疽病

2.结核病

3.布鲁氏杆菌病

4.利氏杆菌病

第三节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

1.病毒在食品上的残存

2.海洋生物对病毒的吸收

3.我国病毒性食物中毒的实例

二、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毒

第四节寄生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寄生虫的概念

二、寄生虫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

第五节昆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传播疾病的昆虫

二、作为某些疾病的媒介

三、贮藏食品中的螨类

第七章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教学目的:掌握包装材料概念及分类,熟悉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难点: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

一、塑料包装材料的污染物来源

二、常用塑料及其制品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聚乙烯

2.聚丙烯

3.聚苯乙烯

4.聚氯乙烯

5.聚偏二氯乙烯

6.热固性塑料

7.丙烯腈共聚塑料

三、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卫生标准

第二节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一、橡胶的分类

二、橡胶制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节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一、纸张的分类

二、纸类制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四节金属、玻璃、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一、主要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金属、玻璃、陶瓷产品

二、金属、玻璃、陶瓷产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五节食品包装材料的痕量污染物

一、痕量污染物的概念

二、痕量污染物(主要是塑料产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六节食品包装材料化学污染物摄入量评估

一、食品包装材料的人均使用量统计

二、关于食品包装的相关政策及建议

第八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教学目的:了解食品安全性的发展进程,掌握在进行食品毒理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展开哪些工作,以及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毒理学评价初步工作、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

难点: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发展进程

一、评价过程

1.剂量反应

2.分析化学及其在食品上的应用

3.靶物质预测试验(研究)

4.微生物学的应用

二、评价标准

第二节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一、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

二、食品风险分析

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

一、安全摄入量的确定

二、膳食暴露评价

三、风险鉴定

第四节联合国机构对食品中农药和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概述

一、食品中农药的安全性评价

二、食品兽药的安全性评价

第九章食品的标准与安全性

教学目的: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概念,熟悉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内容。

重点:国内标准的内容。

难点:如何在实践中操纵国内标准流程。

第一节食品标准简介

一、标准的定义

二、标准的特点

三、标准的功能

四、标准化的定义

五、标准化的形式

六、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

七、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特性

八、食品标准的分类

九、食品标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食品标准的制定程序

一、制定标准的原则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程序

三、企业标准的制定范围和原则以及程序

四、GB概述

第三节中国食品标准

一、我国食品标准现状

二、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节常用食品标准目录

一、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二、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标准

三、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四、食品添加剂标准

第十章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的概念,熟悉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内容。

重点:GMP的内容。

难点:如何在实践中操纵GMP的流程。

第一节良好操作规范体系

一、良好操作规范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一、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简介

二、HACCP体系的审核

第十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教学目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难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

第一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一、基因工程技术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三、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五、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条例

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基本范畴、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框架及其运作概要

第三节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一、核算水平的检测

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第十二章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现代高新技术

教学目的:掌握检测技术中的现代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酶联免疫技术及PCR技术。

难点:酶联免疫技术及PCR技术的概念及操作原理

第一节生物芯片和传感器检测技术

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第二节酶联免疫吸附和PCR检测技术

一、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二、PCR技术

第三节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技术

一、分子光谱分析技术

二、原子光谱分析技术

第四节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

一、色谱分析技术

二、质谱分析技术

四、学时分配表

1.课堂讲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巧妙的设计讨论环节,通过讨论或者辩论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通过直观演示法进行示范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对市场的包装材料进行调查,并设计一类食品的包装。

3.作业: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六、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王际辉.食品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资料

[1]钟耀光.食品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王明林.食品安全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3.网址

[1]中国食品工业研究院https://www.360docs.net/doc/2e4944025.html,/

[2]中国食品工业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e4944025.html,/

[3]中国食品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e4944025.html,/

七、课程成绩考核

课程成绩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实验等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详见下表:

大纲制(修)订人:祝贺

大纲审定人:

校对:

日期: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12105 英文名称: Food Safety and Hygien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课程目的 (1)掌握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途径和预防方法;各类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以及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新型食品(比如,转基因食品、功能食品)及食品新型加工方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4)掌握食品厂区卫生管理规范以及食品生产卫生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3学分.学时为60(50+10)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安全与卫生第1版. 史贤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2)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第1版. 夏延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参考书目: (3)食品中的危害与安全监控要点第一版. 邵俊杰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 李增智、花日茂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Food Toxicology 第一版. Concon, Jose M.主编. Marcel Dekker,INC. 1988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精讲: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通过综合整理课程内容进行提纲式讲解,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内容多采取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学习。达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主要针对现实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和实验实习占40 % ,形式:作业、实验、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100 分,题型比例中单选题12%、填空题18%、名词解释题10%、判断说明题30%、简答题30%。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执笔人:彭芳刚 、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09000族及IS0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质量 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我国食品标准 国际食品标准 教学要求: 熟悉国内外有关食品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掌握编制标准和 贯彻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查询获取国内外标准文献的方法。 第五章ISO质量管理体系(4学时) 教学内容: IS09000系列标准概述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教学文稿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 第45号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已经2018年8月20日教育部第20次部务会议、2018年12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第9次局务会议和2019年2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12次委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2019年2月20日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学生和教职工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集中用餐是指学校通过食堂供餐或者外购食品(包括从供餐单位订餐)等形式,集中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食品的行为。 第三条学校集中用餐实行预防为主、全程监控、属地管理、学校落实的原则,建立教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学校集中用餐应当坚持公益便利的原则,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健康。 第五条学校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对工作,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本地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第七条教育部门应当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作为学校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推进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评价考核;指导、监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最新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考试复习

食品安全与卫生 一、名词解释(5个,每题2分,10分) 1.食品卫生 2.食品腐败变质 3.环境污染物 4.有机食品 5.绿色食品 6.无公害食品 7.转基因食品 8.农药残留 9.寄生虫 10.发酵 11.防腐剂 12.抗氧化剂 13.食品添加剂 二、选择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 相关内容,全面看书。 1.不属于“食品腐败”定义的内容是()。 A.蛋白质受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 B.生成各种有毒物质 C.生成不愉快气味 D.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使食品的化学组成和感观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 2.和真菌毒素有关联的是()。 A. 蘑菇 B. 霉菌 C. 病毒 D. 细菌 3.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中毒的机理是()。 A. 消化系统障碍 B. 神经障碍 C. 循环系统 D. 过敏 4.HACCP是 ( )。 A.Hazard Assesment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B. Hazard Assesment Crisis Control Point C.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D.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5.正确的食品保存说明是 ( )。 A. 低温杀菌处理的食品里不存在微生物 B. 冷冻食品可提高食品品质 C.Aw越低微生物越容易繁殖 D. 好气性腐败菌的防止最好是密封罐装法 6.评价餐厅空气卫生质量的指标中“可吸人颗粒”不包括( )。 A.尘 B.烟 C.雾 D.粒 7.我国食品卫生法中对未作必须消毒的规定( ) 。 A. 餐具 B.饮具 C.炊具 D.熟食品容器 8.餐具消毒时,限用漂白粉是因为( )。 A.杀菌不彻底 B.不能灭活病毒 C.成本高 D.游离性余氯污染周围环境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制定(修订)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制定(修订)时间:2015年8月

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课程英文名称:Safety of food 课程代码:03060170000 学时数: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课程实践8学时) 学分数:3学分 先修课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有关基础知识,可能会出现的污染源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膳食风险的评估和防御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食品生物化学》,学生通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学习,能够为《果蔬加工与贮藏》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等。了解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针对目前出现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及监管才能达到较好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比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社会管理的建立机制、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方式。 难点:做好食品安全概念的基本了解。 第一节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二、食品安全的概念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食品安全各概念的区分 一、化学物质的毒性概念与饮食风险概念 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 一、问题分析 1.营养失控。 2.微生物致病。 3.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 4.环境污染 5.人为加入食物链的化学物质 6.其它的一些因素 二、问题总结 第二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理解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体、土壤中污染的种类及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难点: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重金属类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一、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与与食品安全 1.原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2.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第二节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氟化物 1、生活燃煤污染型。 2.工业生产污染型。 二、烟煤粉尘和金属飘尘 三、沥青烟雾 四、酸雨

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篇一一、学校食堂卫生治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于95年10月30日公布实施。 2.学校卫生工作条例。90年6月4日公布实施。 3.学校集体用餐卫生治理方法。96年8月27日公布实施。 二、食堂从业人员和分餐人员的卫生要求 1.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及外购集体用餐的分餐人员(包括临时工),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后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于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从事食堂工作与集体用餐的分餐工作。食堂的治理人员要经常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有刚才讲的疾病,手是否受伤,一旦发觉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3.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用餐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病症时,应立即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4.提供学生营养餐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包括学校食堂)必须配备营养师或培训合格的营养配餐员。 5.食堂负责人、卫生治理员亦必须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 6.食堂从业人员和集体用餐的分餐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做到:处理原料后、便后、食品加工操作前用流水完全洗手,接触直截了当入口的食品前双手还应进行消毒;工作时应穿戴干净的工作衣帽;出售食品或分餐时应戴口罩。留长指甲、戴戒指、涂指甲油;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 三、食堂采购人员要注意的事项 1.食堂采购人员要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在采购食品时,必须确认食品生产经营者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禁止向无卫生许可证的经营者购买食品。 2.采购畜禽肉类原料时,必须索取兽医卫生检验单位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 3.采购定型包装食品时,必须索取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食品卫生法》第25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销售者应当保证提供,即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购食品时,有向销售者索取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的权利,同时也是为保证所采购的食品及其原料的卫生应履行的义务,销售者有向购买者提供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的义务. 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腐败变质:一般认为腐败变质是食品通过微生物作用使食品中一种成份或多种成份发生变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而丧失可食性的现象。这种食品一般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而且可能含有致病菌,从而易于造成食物中毒。油脂酸败:指油脂和含油脂的食品,在贮存过程中经生物、酶、空气中的氧的作用,而发生变色、气味改变等变化,常可造成不良的生理反应或食物中毒。霉变:指霉菌污染生殖,有时表面可有菌丝和霉变现象,有可能产生毒素。霉变食品可造成食物中毒或死亡。 2.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鉴定方法,预防措施及卫生学的意义。 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及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腐败变质与发酵的区别:腐败:有害。发酵:有益! 1、腐败的原因: (1)微生物作用:细菌、霉菌、酵母:主要因素通过自身酶的作用使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含有的酶包括胞外酶和胞内酶。 胞外酶: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多糖等,使成为简单小分子。 胞内酶:将吸收到胞内的物质进行分解,代谢产物使食品产生不良的气味或味道。(2)食品本身因素:○1食品自身含有许多内源酶,在适宜的条件下,酶的活性会发生变化,产生分解,导致食品腐败变质。○2食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品的营养组成、水分含量、pH、渗透压等 (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紫外线、氧等作用因素对食品的腐败变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补充)羰基价:脂肪氧化所产生的羰基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的聚积量。 2、鉴定方法:感官鉴定、理化鉴定、微生物鉴定 *感官鉴定: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对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称为食品的感官评价。 辅助感官鉴定—当感官检验难以判断产品质量时,做水煮实验。 *理化鉴定:食品腐败变质后伴有物理及化学特性的变化,通过检测来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称为理化鉴定。 (1)物理指标:食品腐败变质时分解时小分子物质增多这一现象,先后研究有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率、折光率、冰点下降、粘度上升及pH改变等变化。 (2)化学指标: A.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称为TVBN。TVBN≤30mg/100g) B、组胺(组胺可作为某些鱼是否腐败的指示物。); C、K值(鱼肉ATP依次分解为ADP、AMP、IMP、HxR(肌苷)、Hx(次黄嘌呤),其中低级分解产物HxR和Hx与ATP及其系列分解产物的比值(百分数)称为K值。K值≤20%,绝对新鲜;腐败,K值≥40%。); D、pH变化(“V”形变动)。 *微生物鉴定: (1)细菌总数:指单位质量(g)、体积(mL)或表面积(cm2)的被检食品中所含的细菌数量。 食品细菌总数的卫生学意义 A.代表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B.预测食品耐储藏的期限 (2)大肠菌群近似数(MPN):100g或100ml食品中大肠菌群的可能数.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A.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典型大肠杆菌表示近期污染,非典型大肠杆菌表示陈旧污染。 B.肠道致病菌污染的指示菌。 3、食品腐败变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预防微生物污染:从食品原料到食用的整个食品链过程注意防止微生物的污染。(2)控制微生物繁殖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考试复习

食品安全与卫生一、名词解释(5个,每题2分,10分) 1.食品卫生 2.食品腐败变质 3.环境污染物 4.有机食品 5.绿色食品 6.无公害食品 7.转基因食品 8.农药残留 9.寄生虫 10.发酵 11.防腐剂 12.抗氧化剂 13.食品添加剂 二、选择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 相关内容,全面看书。 1.不属于“食品腐败”定义的内容是()。 A.蛋白质受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 B.生成各种有毒物质 C.生成不愉快气味 D.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使食品的化学组成和感观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 2.和真菌毒素有关联的是()。 A. 蘑菇 B. 霉菌 C. 病毒 D. 细菌 3.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中毒的机理是()。 A. 消化系统障碍 B. 神经障碍 C. 循环系统 D. 过敏 4.HACCP是 ( )。 A.Hazard Assesment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B. Hazard Assesment Crisis Control Point C.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D.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5.正确的食品保存说明是 ( )。 A. 低温杀菌处理的食品里不存在微生物 B. 冷冻食品可提高食品品质 C.Aw越低微生物越容易繁殖 D. 好气性腐败菌的防止最好是密封罐装法 6.评价餐厅空气卫生质量的指标中“可吸人颗粒”不包括( )。 A.尘 B.烟 C.雾 D.粒 7.我国食品卫生法中对未作必须消毒的规定( ) 。 A. 餐具 B.饮具 C.炊具 D.熟食品容器 8.餐具消毒时,限用漂白粉是因为( )。

食品安全课程大纲-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 英文名称:Food Safety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一个涉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类健康与种族繁衍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本课程是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以食品安全科学理论,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为指导思想,以食品加工过程和供应链为主线,针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内容包括食品原料的安全,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安全,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和制度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适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学习本课程必须先修的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先修课程。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编写模式,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食品加工危害因素的来源及污染过程,学会贯彻和运用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卫生控制基本原则,掌握食品安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学科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讲解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我国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国际食品安全形势和突出问题,主要包括: 1.1 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 1.2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 1.3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监管现状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及其突出迫切问题。

公共卫生营养与食品安全卫生学题

公共卫生(中级)营养与食品安全卫生学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属食物中毒得范畴(C ) A、伤寒 B、甲性肝炎 C、肉毒中毒 D、眾饮暴食性胃肠炎 E、禽流感 2、以下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得就是(B )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E、有毒植物中毒 3、沙门菌食物中毒得主要食物来源就是(A ) A、家畜、家禽 B、海产品 C、人化脓性伤口 D、苍蝇 E、尘埃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得临床表现为(C ) A、髙烧+腹泻 B、高烧+呕吐 C、呕吐+腹泻 D、不吐不泻 E、呼吸困难 5、副溶血性弧菌属食物中毒得中毒食品主要就是(D ) A、奶类 B、畜禽肉类 C、蛋类 D、海产品 E、粮豆类 6、据统汁,我国肉毒梭菌食物发病率最高得地区就是(D ) A、山东 B、湖北 C、浙江 D、新疆 E、广西 7、河豚鱼含毒素最多得部位就是(C ) A、鱼肉 B、血液与皮肤 C、卵巢与肝 D、肾与眼睛 E、胃肠 8、毒覃中毒得常见原因就是(D ) A、加热不彻底 B、未加碱破坏有毒成分 C、贮存不当 D、误食 E、被有害化学物质污染 9、亚硝酸盐中毒时,应用(B )解毒 A、EDTA—Na2Ca B、美蓝 C、阿托品 D、兢基解毒剂 E、抗生素 10、有机磷农药中毒得主要毒作用机制为(A )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抑制己糖激酶活性 C、抑制琥珀酸脱氢齣活性 D、抑制枸椽酸合成酶活性 E、抑制异枸椽酸脱氢酶活性。 1、( A )与微生物得生长繁殖,食品得品质与储藏性存在着最密切关系 A水分活度B湿度 C PH值 D温度 E渗透压 2、食品腐败性细菌得代表就是(E ) A乳杆菌属B肠杆菌科C微球菌属 D芽胞杆菌属E假单胞菌属 3、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化得程度与特征主要取决于(C ) A细菌来源B环境温度C细菌菌相 D菌落总数E食品本身理化特性 4、我国规定婴幼儿奶粉中黄曲霍毒素Ml ( E ) A£l、0ug/g B WO、5ng/g CW0、2ug/g DWO、lug/g E 不得检出 5、200吨花生油被黄曲签毒素污染,急需去毒,首选措施为(C ) A兑入其她汕 B白陶土吸附C加碱去毒D紫外线照射 E氨气处理 6、镰刀菌毒素中,(B )有类雌激素样作用。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园艺技术 总学时数:54 学分:3 理论学时:54 实践学时:0 执笔者:生命科学系寇灿 任课教师:寇灿、兰玉倩、吕俊梅 编制时间:2012年5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必修课(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课群限选课)。 课程地位:《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教育专业、园艺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同时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鉴别食品安全。 二、总体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学知识基础和能力。《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生物技术学生的后续课程,为以后他们从事食品检验和制作做好理论准备,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钟耀广主编.食品安全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资料:

1.孟凡桥主编.食品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洁彬等主编.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许牡丹、毛跟年编著.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五、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教学 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2.课程总学时数:36 3.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合理的日常饮食对他们身体健康很重要。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作为公共选修课程,从食物供应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通过探究在食品在原料、加工、流通消费、管理等环节所出现的安全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安排日常饮食。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提高关于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健康饮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阐述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让学生了解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对于高职生来说,经过大学阶段的对食品安全的学习,了解掌握以下内容: (1)食品安全的概念 (2)环境与食品安全的联系 (3)食品加工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4)食品营养与膳食平衡 (5)食品流通与食品安全 (6)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相关体系

三、学时分配 说明:共36个学时,共十三章。 四、课程内容 第一、二章绪论与环境与食品安全(3学时) 教学内容: 1.食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2.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3.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4.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教学要求: 1.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案例。 2.了解环境与食品安全的联系,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第三章农业生产过程与食品安全(3学时) 教学内容: 1.种植生产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推荐下载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1、性质与任务“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 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 人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 学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 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 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一基本要求 通过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的介绍、食品污染的主要形式和来源分 析、国内外主要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案例剖析,借鉴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与地区 如美国和欧盟在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督体系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卫生 的要求进行探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卫生与安全保障制度有所了解,在生活实践中能够 初步识别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并能够对其进行社会监督。 2、本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定义 2、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3、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及应对策略 4、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 重点 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前沿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发展史;熟悉食品卫生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 三、开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必修 总学时48学时;3学分。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

浅谈学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浅谈学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而纵观当今社会,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关于食品安全,我们虽然看到了国家对法律法规、检验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但是消费的主体是我们,所以学习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通过食物来调节身体,使之处于更加优良的状态。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食品健康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健康认识体会 正文: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供我们选择的食品日趋丰富,大街小巷商店超市,五花八门的食品让人应接不暇,各式各样的食物虽然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但是,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地沟油、注水肉、问题奶粉的混乱市场上,如何擦亮眼睛,区分优劣就变动更加重要了,这不仅是要维护我们消费者的权利,更是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健康负责。学习食品安全与健康知识,就是给自己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纷繁的食品市场上,甄别安全的优质的食品。 我觉得食品安全与健康这门课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食品安全,其次是食品与健康。 正如老师经常说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有保证了生命安全,才能有进一步追求健康的基础。 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引起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食源性疾病是使人遭受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能带来不必要的死亡和经济负担。而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农药残留、滥用食品添加剂、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及食品污染等。在国内,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

食品安全卫生学名词、简答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疾病: 3、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4、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5、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6、病毒 7、原生环境 8、次生环境 9、环境污染 10、生物浓集作用 11、兽药残留 12、农药残留: 13、皂甙 14、生物碱 15、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16、防腐剂 17、抗氧化剂 18、护色剂 19、漂白剂 20、反式脂肪酸 21、巴氏消毒法 22、辐射杀菌 23、无公害农产品 24、绿色食品 25、有机食品 二、问答题: 1、如何加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预防?

2、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如何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4、如何预防致病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5、简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产生的条件。 6、、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目前釆取哪些方法可以去除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7、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途径有哪些? 8、地沟油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1)在炼制“地沟油”的过程中,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如砷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一旦使用砷含量过高的“地沟油”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 (2)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可以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9、如何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类物质危害? 10、河豚毒素理化性质有哪些?如何使河豚毒素变成无毒? 11、食品防腐剂应具备哪些条件? 12、简述诺沃克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3、进入食物链的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 14、贝类、藻类如何富集重金属? 15、如何减少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6、简述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途径。 17、如何控制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8、大豆中含有哪些有毒物质?如何通过加工除去? 19、食用苦杏仁和木薯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20、黄花菜为何最好食用干制品? 21、食用发生“赤潮”海域的贝类会导致食物中毒,为什么? 22、我国允许使用的甜味剂有哪些种类? 23、各种甜味剂使用依据是什么?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学校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学校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各位领导、老师,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和学习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方面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事件影响范围广,容易引发社会与心理影响。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更是首当其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下阶段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教育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通知,决定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部门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确保广大师生身心健康。 通知要求,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校内食品小卖部、饮食店、食品超市、学校自备供水及二次供水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点检查。检查重点包括:食堂、食品小卖部、饮食店等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情况,对承包食堂的监督管理、食堂承包者资质与准入要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餐饮具消毒等各个环节卫生制度和卫生要求落实情况;食堂安全保卫制度落实情况;自备供水、二次供水水质消毒、检测及达标情况。 通知强调,各地由教育部门牵头,要尽快结合实际,制订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迅速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并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学校自查和地方教育、卫生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督查工作,确保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 通知指出,地方各级卫生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食品、饮用水监督职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学校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教育、卫生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对排查整治不力,整改措施不落实的地方和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要总结经验,宣传推广。 据悉,教育部将会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于对各地开展专项排查整治情况进行抽查。 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2)种植业、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经营者违法使用高毒农药,违法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兽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等; 3)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偏低;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食安102 依布拉音 104033236 对一门课程的评价,理应包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方式,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的评价内容,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看法表述出来,供参考。 1. 课程的内容设计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这门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和卫生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食品污染及其预防、添加剂的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食品卫生管理与控制等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开设此课程是完全有必要的。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同学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了解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掌握食品安全因素与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更好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和自身的身体健康。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基本可以掌握常见的食品安全因素,这些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才能预防这些污染,以及有哪些标准和法规对各种因素进行限制。但是,课程内容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掌握,内容设计也老套,缺少创意。 2 教师的教学方法 我查了一下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但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好的教学结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证明,仅是枯燥无味的课堂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采取或改善以下几种方法。 2.1 应优化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我们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的,也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综合能力强、节约资源等多种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程内容多,老师不能经常插入一些视频,或文字内容太多,导致我们上课觉得枯燥,或听课无头绪。 2.2 应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在课堂讲授食品安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食品安全因素非常枯燥、乏味,这时学生学起来兴致不高,印象也不深。老师尽量在课程讲解时给出相应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去应用或避免它。 2.3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或学习的中心,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为此,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相应的调整,想开展一种老师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