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一、古代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古代的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构造。汉字的基本构造包括“形声”、“会意”、“指事”和“象形”等。形声是最常见的构造方式,通过形部和声部的组合,表示一个字的意义和发音。会意则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的组合,来表示一个更加复杂的意思。指事是根据事物的形态来表示其意义,而象形则是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表示事物的形态和意义。

二、古代汉语的礼仪文化

古代汉语的礼仪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许多礼仪规范,如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古代的宴会、婚礼、葬礼等场合,也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与礼仪相关的词汇,如拜见、恭敬、崇拜等。

三、古代汉语的文学艺术

古代汉语的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古代的诗歌形式有五言、

七言等,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押韵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古代汉语的散文作品以《论语》、《孙子兵法》等为代表,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许多哲理和道理。古代汉语的小说则以《红楼梦》、《水浒传》等为代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四、古代汉语的科学技术

古代汉语的科学技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中国人在农业、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在农业方面,古代的农民利用水利工程、农田排灌等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医学方面,古代的医生通过对草药、针灸等的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天文学方面,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象,研究了许多星座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五、古代汉语的哲学思想

古代汉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义礼智,提倡君子之道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和道德自由。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主张兼爱和无私。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古代汉语的传统节日

古代汉语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以庆祝新年的到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古代汉语的服饰文化

古代汉语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中国人注重服饰的品质和设计,将其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古代的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其设计精美,色彩鲜艳,通过不同的款式和图案展示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古代的中国人还注重礼仪和打扮的搭配,如头饰、鞋子、饰品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古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仪容仪表,注重外表的整洁和美观。

以上是关于古代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介绍,通过对古代汉字、礼仪、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传统节日和服饰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 1. 儒家文化 -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2.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3.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4. 唐诗宋词 -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5. 四书五经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6. 武侠文化 -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 价值观 -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 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三、结语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 文化等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 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 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 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 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 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

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注: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 廣義:“五四”以前歷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1.文言: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2.古白話:以六朝以後北方話口語爲基礎進行加工而形成的書面語。狹義:指文言 文字学: 研究文字形体的学科。重点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词义的学问。训诂学上有形训、义训、声训之别。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语法学研究古汉语的语法结构规律。 词的本义 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词的本义。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造字本义:字形所显示的本义。用字本义: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 引申义 在本义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新意义。 词义引申的结果(1)产生多义(2)产生派生词A.词义引申后,引申义距离本义太远,发生了读音变化,这就说明产生了新词,即派生词。B.孳乳出新的字形 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 引申方式:直接引申(近引申);间接引申(远引申)递进式/链条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规律 由本义或基础义的某一特点出发,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联想和推演。 相似引申 相似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相近的另一事物。例子:癫,引, 关联引申 关联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例子:厉,皮,历,永 比喻引申 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例子:心腹,崩《山海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不可考。成书约在战国,秦汉有增删。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里、部落、物产,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虽叙述简单,但富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影响。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北魏人。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详细描述书中所载河流的源流支派及流经之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物产等,介绍沿岸城邑的建制沿革,有关的历史事迹和神话传说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的参考文献,对后代文学有影响。《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合称“春秋三传”。爵位《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

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就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得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得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得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得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得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得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就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得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就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得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就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得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就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得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得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与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得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就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得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 就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得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得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

《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就是文字: 1定义:文字就是记录语言得书写符号系统,就是人类最重要得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得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就是当今唯一活着得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得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得楔形文字、古埃及得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得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得玛雅文字就是笫四大古文字﹚ 四、汉字得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得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得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得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与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得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得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得秦代通行得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得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就是对小篆得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得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得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就是古文字得结尾,那么汉隶就就是今文字得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就是魏晋以来得通行得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就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得新字体。 ③草书:就是某种正规书体得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与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得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 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使用的是古代的文言文,是 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期末考试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复习时能更 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1.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古老、 规范、庄重、简练、含蓄等特点。 2.文言文的基本组成:文言文通常由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次组成。 3.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义 多义且抽象,有许多独特的词义和用法。 4.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比较复杂,包括六书、修辞、句 法等方面。 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 1.主谓结构:主语和谓语是文句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主语通常位于 句首,谓语位于句尾。 2.宾语结构:宾语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 的动名词、动词的不定式等。 3.定语结构:定语表示对名词的修饰,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之前。 4.状语结构:状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环境、方式、时间等,通常 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或句末。

5.补语结构:补语是补充谓语动词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三、古代汉语的六书: 1.象形:以物象形为根据的文字。 2.指示:以指示事物的方位、位置、顺序等为根据的文字。 3.指事:以指示事物的属性、性质、类别等为根据的文字。 4.会意:通过组合象形、指示、指事等文字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5.形声:通过组合形和声两个部分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6.转注:通过借用已有的字词来表示新的意义。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1.比喻: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来表达其中一种意义。 2.夸张:夸大描述事物的实际情况来表达一种感受或情绪。 3.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排比:通过多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一种对比或强调的效果。 5.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颠倒,强调主语或达到修辞效果。 6.同义反复:通过反复使用相同或近义的词语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五、古代汉语的诗词鉴赏: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1 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 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如“后”与“後”、“余”与“餘”。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今天所说的词

《古代汉语》上册 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1.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以及优缺点 1)按音序排列优:查字迅速方便缺点:不明读音无法查找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优:不明读音也可查找缺点:有些字的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大,有些字的归类没有统一 3)按号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不常用的容易忘记 2.名词解释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它的释字的体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寿”字用了三种注音方法1)反切法2)直音法3)叶音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 叶音法是一种应当被否定的注音法,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意义。如“斤”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斧斤以时入山林”,用的就是本义。 引申义是在本义基础上繁衍派生出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亦声: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就是指会意字的一个偏旁,又代表这个字的

读音,叫做亦声,实际上是认作会意兼形声。例如“忘” 四库全书总目共200卷,每一种都做了提要,介绍作者和著作的大致内容,对著作的优缺点以及历代流传的情况也都作出简要的说明。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下又分若干小类。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3.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如日月鸟鱼鹿羊)这些字在甲骨文中很明确的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写出来 2)指事者,视而可认,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一种用几好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面丹刃) 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有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如步、逐、门、莫、牧、武、信、宿、得、戒、解。 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是目前占汉字总量比例最多的字。如枸、问、物、江、河、萍、贫。 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莫,难)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创造新字的桥梁。 4.异体字同古今字的关系 异体字概念: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一组词

古代汉语 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笔记 汉字的结构 天书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一种方法。 第一类纯粹是符号:如上、下 第二类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性符号,如亦、本、末、刃等 许慎的不足之处 1、字形的误解: 行,人之步趋。 2、拘泥字形讲字义,牵强附会。 3、天书的性质不明确。 4、有的类别说不清。 5、有些部首的划分和序列的不分: 牧,不在牛部,而在?部。(养牛人也) 翼,不在羽部,而在飞部。(翅也) 桑,不在木部,而在?部。(蚕所食叶木) 愧,不在心部,而在女部。(惭也) 1、三书说 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四体二用说 异字同义曰转注 异义同字曰假借 有转注而百字可一义 有假借而一字可数义 故说: 所谓故者,如戋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告以戋为义也。 音近义通,因声求义。 曾:增,赠,層,矰,罾 农:浓,醲,穠,脓浓度高 叚:霞,瑕,騢,蝦红色有关 汉字字形的演变

(一)甲骨文(龟甲兽骨) 1、契文、卜辞、殷墟文字 1899年,王懿荣 15万片,5、6千字,1千多 特点:1表意性强2形体结构未定型3用笔质朴刚劲 (二)金文 钟鼎文、彝器文、古金文、金石文字 《说文解字序》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故。 6千多字,3千多字,近2千字 特点:圆润粗犷,其实雄厚。 (三)战国文字 1、西方周秦文字 《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榴著大篆十五篇,与故或异。 榴文:鄙视圆转,笔画均匀。 2、东方六国文字 《说文解字序》: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故,厥意可得而说。 故:六国各部相同。 (四)小篆 《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周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命赵高作《爱暦篇》。 特点:圆转匀称,字形方整略长,笔画简省。 (五)隶书 《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文卒,与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笏,而顾问有此绝矣。 三个阶段: 1、秦隶 变篆书圆为方,曲为直 2、汉隶 横向发展,竖短横长,鄙视波杰 3、八分 高度为小篆后八分,成熟阶段(楷模) 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 1、圆笔变方直 2、偏旁,笔画简化 3、结构变化,发生讹变 4、象形特点消失 《说文》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一.基础知识 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 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 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 (一)、古今字 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如:莫——暮其——箕要——腰 2.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 (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 (二)异体字 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 (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 (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 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 五.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醒——古:醉解也。今:泛指各种醒。 皮——古:兽皮。今:泛指皮。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 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 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 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 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名称作者时间特点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 1716) 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释字体例:先音后意。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 等十二地支命名。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注音采用《集 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 词组的意义和用法。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 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 (新)。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 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先说明词义或用法, 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是一部综合性 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 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 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 语、古义今义并收。《汉语大字典》徐中舒部首排列法,200部。收字54678。 单字条目下列有反映汉字演变的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等。注音不仅有现代注 音,还有反切和上古韵部。这部大字典是 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 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汉语大词典》罗竹风1986部首排列法,200部。收词37万条。是一 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 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 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 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 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 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 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 逸前人。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 典》 《读古汉语常用 字字典》 《说文解字》(重点讲述)《经籍纂诂》阮元1798按平水韵106韵分部,每1韵为1卷, 共106 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代以前各种 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 1、文字学常识 2、音韵学常识 3、词汇学常识 4、语法学常识 5.修辞学常识 6.训诂学常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

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 忘食”;“多食蔬菜少食肉”。 “从左右,皆肘之。”——“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般用法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例,“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 姓名部分思考题 1、姓名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2、名、字、号、诨名、谦称、敬称等在色彩意义上是否存在区别? 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 字典、词典(检索对象) 类书、汇编(检索内容的编排方式) 目录、索引(检索内容的性质) 表谱、图录————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及工具书检索 1、按部首编排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字汇》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第二,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表义原则的部首。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时合并为匕(bi)部了。 2、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三、工具书的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可分析为:同(tóng)==徒(t-)+红(-óng)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四、工具书的释义方式 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五、常用工具书介绍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较完备的字典。最早以部首统率汉字,分为540部。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 《说文》运用“六书”的观点对秦时通行的小篆及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解释字义,其次说明形体结构,如被释字不习见,有注音必要者,则注明字音放在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