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一、《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二、称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

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三、《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四、《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五、《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六、《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七、《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 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

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 (2)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称谓 1.谦称与尊称 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例如: 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XXX 《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称人以爵位、 职衔、身份。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先解释两个概念: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 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子孙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XXX,XXX的儿子是XXX。母亲的父亲是外祖父,母亲的母亲是外祖母。妻子的父亲是岳父(丈人、泰山),妻子的母亲是岳母(丈母、XXX)。丈夫的父亲是公(舅),丈夫的母亲是婆(姑),他们一起被称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考点2021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考点2021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考点2021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哎)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7、岁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8、彼尔维何(“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9、维常之华(“常”通“棠”,“华”通“花”,棠棣花) 3、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二、古今异义词 1、至于顿丘(徐徐语文坊精编)(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 4、泣涕涟涟(泣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古义:欢聚、欢乐;今义:酒席) 6、彼路斯何(路,古义:高大的战车;今义:道路) 7、不遑启居(启,古义:跪;今义: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8、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徐徐语文坊精编)(君子,古义: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固定短语和句式 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3、躬自悼矣:躬自,亲自。 4、总角之宴: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静言思之、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彼尔维何、彼路斯何、今我来思、归去来兮、复驾言兮焉求(言、亦、止、曰、维、斯、思、来、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四、文化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原本只称为“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徐徐语文坊精编)“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诗经》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共305篇,故又称作“诗三百”。《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徐徐语文坊精编)“雅”有105篇,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共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采薇》属于《小雅》。《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间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在章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采薇》即是一例。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蒹葭)、叠韵(窈窕)、叠字(汤汤)(徐徐语文坊精编)等一些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 1. 儒家文化 -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2.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3.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4. 唐诗宋词 -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5. 四书五经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6. 武侠文化 -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 价值观 -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 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三、结语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 文化等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 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一、《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二、称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高中语文必修2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2文化常识选择题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语文必修一二文化常识

语文必修一、二文化常识梳理 ◎必修一: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整理 第一单元 1、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长诗《毁灭》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同年发表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出了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其后陆续发表诗与散文集《踪迹》,散文《背影》、《春》,游记《欧游杂记》。 2、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代表作有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3、陆蠡: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第二单元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风”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楚辞》收录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作于东汉末年。选自南朝陈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成书于南朝梁年间)。 4、《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 5、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代表作《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 6、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开创了田园诗体系。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闲情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收获总是自己的。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助你金榜题名!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1 1.“阳”和“阴” 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 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一时期语文知识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知识点篇一 1.蜀道难李白 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琵琶行白居易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中国的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的古代文化常识 大家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古代文化常识,以下内容是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思想信仰的载体。《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知 识点总结》将围绕古代文化的信仰、道德、礼教、哲学、文学、美术、科技以及古代民俗的八个方面,总结语文学习者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要点和典型案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份参考资料,也为学习语文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一、信仰 古代文化的信仰体系融合了原始宗教、儒家传统和道家传统。其中,原始宗教信仰多以祭祀为主,祭祀对象大多是神灵、祖先、宗族之神等,其内容涉及家族祭祀、土地祭祀、祭天神等,也有许多神话传说。儒家传统,以诸子百家的儒家思想为主,它强调“仁政”,强 调崇尚礼法,实现“五常”。道家传统,以老子等道家学者的传统为主,强调“唯物论”,强调“自然论”,强调“自然从政”的思想理念,促使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道德 古代文化的道德体系以儒家传统“德行制度”为主流,是古代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以《礼记曲礼上》的“四贤”和《论语宪问》的“五贤”为代表,强调“义”、“礼”、“仁”、“忠”、“节”、“思”等传统价值观,尊崇和肯定“孝”、“忠”、“仁”、“义”。 三、礼教 礼教是古代文化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文化成分。古代礼教强调

礼仪的重要性。《礼记学记》认为“修身礼仪,莫善于礼”。它强调“孝”、“慎”、“断”、“正”等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谦虚、恭敬、有礼、礼貌、文明的态度。 四、哲学 古代文化的哲学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为主。其中,儒家思想以《论语》、《孟子》、《大学》为代表,以“治国安民”、“仁政”、“因材施教”为主要思想内容,强调“仁爱”、“仁义”和“仁政”;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道德经》为代表,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应物”,强调“自然从政”、“自然论”;法家思想以《春秋》、《战国策》为主要代表,主要思想内容是“君权在民”、“政治兼并”等,强调“法治”;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要思想内容是“自律”、“兼爱”、“无为”等,强调以“阴阳”的自然规律进行思考,把理性与实践相结合。 五、文学 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诗经》、《楚辞》、《三传》、《史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以其诗词、诗歌、散文、故事等古老文献为主,内容贯穿着古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界的描写,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文献资料。 六、美术 古代文化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书法家以情趣细腻的线条和自然灵动的空间结构表达出他们的独特思想,至今仍是朝山楷、行书、隶书等传统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1. 汉字—— 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 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2)古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 ★【子】 ★【轲卿】 ★【竖子】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 ★【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 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用好成语不仅要注意其读音、写法,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转化意义等。 6.姓氏—— 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7.年节风俗—— 【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1《鸿门宴》文学、文化常识

《鸿门宴》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事上起皇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四年年间。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善于将人物置于历史当中,通过想象手法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

高二语文文化常识

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天文 ①.二十八星宿: 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②银河称谓:。 星汉: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汉:陆机《拟明月皎月光》: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 清汉:陆机《拟迢迢牵牛星》:昭昭清汉晖 银河: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渺(邈)云汉 绛河: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星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天河: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山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银湾:李贺《溪晚凉》玉烟清湿白如幢,银湾小转流天来 银汉: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还壁题》: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2.地理 ①九州: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②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③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④山东、山西: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另一个就是太行山。山东山西就是太行山或者崤山以东或者以西 ⑤河内:黄河以北 河外:黄河以南以西 河东: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西: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 1、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2、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南:——①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 河北:——黄河以北地区。 ⑥ 江南:长江之南 江北: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北岸, 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大致范围包括今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 江右: 江右,即今江西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⑦三秦: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称谓由来:项羽将陕西一分为三,分封诸侯。原因:是秦国的故地,故称秦或三秦。 三楚,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 三吴,为一历史名词,指的是东晋、南朝最为重要的地理范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指的是吴、吴兴、会稽三郡,会稽为三吴的核心。而广义除吴、吴兴、会稽三郡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⑧关西:“关”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关西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⑨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 二.纪年纪时. 1. 纪年: ①.干支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六十年一轮回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②.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2.纪月: ①月份称法: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古代文化常识汇集2高中语文教和学

古代文化常识汇集2高中语文教和学 1.与守丧相关 ①丁忧,当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 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亦称为“终制”“终丧”。 ③居丧,又称守丧或丁忧。在居丧期间,死者的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规范。 ④夺情:又叫“夺情起复”,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 不参加吉礼。 ⑤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权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反对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但张居正在士林中的声望却从此一落千丈。 ⑥期、功: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2.古人的行为礼节 ①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和不同的拜礼。“拜”可指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②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③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④推手: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与古人年龄相关 ①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②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③及笄【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④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⑤而立,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⑥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⑦耄耋,(读音mào dié)泛指老年男性八九十岁。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