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1. 汉字——

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

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2)古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

★【子】

★【轲卿】

★【竖子】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

★【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

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用好成语不仅要注意其读音、写法,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转化意义等。

6.姓氏——

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7.年节风俗——

【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殉国)

【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7. 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诗经》

●《楚辞》

●《玉台新咏》

●《古诗十九首》

●“序”与“赋”两种文体

(2)古文化常识

●【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

●【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

●【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

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三

8.古代对人的称谓——

(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

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

(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

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9. 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见笔记本)

《孟子》

《荀子》

贾谊

韩愈

李商隐

“说”的文体

“行”

近体诗的分类

(2)古文化尝试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霓裳》

■【河东】

■【崤函】

■【合从】

■【离横】

■【黔首】

■【六艺经传】

必修四

10.中华文化的特点:

(1)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

(2)是尚群的文化(《礼记》说:“天下为公”);

(3)是尚和的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4)注重整体思维(《周易》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

(5)自强不息而开放兼容的文化(《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海纳百川”也是中华文化的品格)

11. 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汉书》

《后汉书》

词的常识(词牌、词的产生与分类)

(3)古文化常识

★【寡人】

★【布衣】

★【臣所以去亲戚】(臣:秦汉前表谦卑的自称)

★【兄弟并为郎】(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单于】

★【北海】(贝加尔湖)

★【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位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继承秦制,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以始元六年】始元:汉昭帝的年号。

★【游于三辅】【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代也做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地在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经》《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连辟公府】(公府:三公的公署。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举孝廉】(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任官,被举者叫“孝廉”)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必修五

12.附录部分介绍的“古代文化常识”——

“包含①天文地理、②历法乐律、③典章制度、④职官沿革、⑤文化典籍、⑥行政区划、⑦宫室建筑、⑧礼仪习俗、⑨姓氏称谓、⑩衣食住行等方面。”(十个方面均要复习)

本文要点:

(1)天文地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洪州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翼、轸二星对应着的地面区域)

(2)纪年纪时

古代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与帝王纪年(用帝王年号纪年)两种(“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南北朝后,干支纪时与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还要掌握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关系(如“黄昏”属于“戌时”,对应于19点到21点)

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如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再如“朔”(农历每月初一)“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姓名字号

名是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补充。名和字之间有相同、相反等关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谥号是根据生前品德行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外号,又叫绰号,多是人物特征的名号。

(4)礼仪制度

《周礼》把礼仪分五类:即吉礼(有关祭祀的)、凶礼(有关丧葬的)、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宾礼(含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和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与王位承袭)。

如《鸿门宴》中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的是坐东向西。

13.其他

(1)古代文学常识

“辞”的文体(押韵的文体)

《庄子》

“表”的文体(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体)

(2)古代文化常识

◆【太常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

◆【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旬休”)

◆【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长官)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

的人。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称谓 1.谦称与尊称 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例如: 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XXX 《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称人以爵位、 职衔、身份。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先解释两个概念: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 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子孙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XXX,XXX的儿子是XXX。母亲的父亲是外祖父,母亲的母亲是外祖母。妻子的父亲是岳父(丈人、泰山),妻子的母亲是岳母(丈母、XXX)。丈夫的父亲是公(舅),丈夫的母亲是婆(姑),他们一起被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必修四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史典籍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古代地理 1.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4.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5.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6.四海:指天下、全国。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9.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11.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2.南京:古代别称有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年龄称谓 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 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 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五)古代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高中古代科举类常识知识点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 必修一 1、《左传》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以前240-250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可当散文看)。 4、行李,出使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子爵男。 6、以乱易整,不武-----古代战争的道德。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9、尺兵,尺寸之兵。 11、郎中,宫廷侍卫。 12、箕踞,坐在地上,张开两脚,形状像箕,这是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 13、山东,瑶山以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14、季父,叔父;亚父,把别人当成仅次于父亲。 15、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6、古代河北河南,黄河的北面和南面。 17、参乘,骖乘,古时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不是左边。 18、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9、谨诺,表示恭敬语气。 20、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21、再拜,拜二次,表示隆重。 必修二 1、《诗经》分风雅颂;风大都是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和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卜,用蓍草占卦,体,卦象。 3、《孔雀东南飞》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古代汉民族(不是少数民族),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4、结发之妻,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5、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6、初七及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7、适,出嫁。8、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10、杜康,相传最早造酒的人。 11、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 12、阡,陌: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13、修禊事也,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 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14、望日,每月农历十六。 15、浮图,即浮屠,本意指佛和佛教徒。 16、“临川王某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 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之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 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字。 必修三 1、“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2、锦城,锦官成,成都的别称。 3、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左迁,贬官,降职。 5、司马,州、刺使的副职。 6、京都生,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7、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8、出官,京官外调。 9、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10、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 墓,在长安附近。 11、大弦小弦,指琵琶的四根弦中的最粗的和最细的。 12、缠头,送给歌伎舞女的锦帛。 13、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不是私办。 14、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15、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 魄化为鸟,名杜鹃。 16、虎旅,指唐玄宗的禁卫军。 17、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18、鸡人,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用人报晓。 19、六军,周制,天朝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 指军队。 20、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 48年。 21、莫愁,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中的主人公。 22、寡人,不是孤人,是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 谦指。 23、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 24、序,殷商时代“序”指学校,周代叫“庠”。 25、孝,专指对父母之敬;悌,专指对兄弟之敬。 26、十驾,不是十匹马拉车,而是马拉车10天所走的路 程。 27、跬步,古代指跨出脚叫“跬”,跨两步为“步”。 28、连衡,也指连横,一种秦国使用的离间战术。 29、战国四公子,齐孟尝,赵平原,楚春申,魏信陵。 30、百越,也称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一 带。 黔首,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31、氓隶,氓,是民;隶,是奴隶。 32、陶朱,即春秋时期赵国的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 后,去了陶,自称陶朱公,猗顿跟他学习致富。 33、七庙,天子的庙宇。 34、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 八代之衰”。 35、句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 为读。 36、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 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 《春秋》,《乐》已失传;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必修四 1、柳三变,柳永的别名。 2、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 3、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 4、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是儒者的装束。 5、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6、芒鞋,草鞋。 7、吴钩,古代的一种宝刀。 8、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 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 9、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10、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11、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12、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1《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2《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3《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 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 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 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 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离骚》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 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 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1—4《烛之武退师》) 2、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4《烛之武退师》)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4《烛之武退师》)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1—4《烛之武退师》) 5、行: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1—4《烛之武退师》) 6、卿:古代对人的敬称。(1—5《荆轲刺王》) 7、竖子:对人的蔑称。(1—5《荆轲刺王》) 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1—5《荆轲刺王》) 9、七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1—5《荆轲刺王》) 10、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1—5《荆轲刺王》) 11、陛:殿前的台阶。(1—5《荆轲刺王》) 12、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1—5《荆轲刺王》) 13、郎中:宫廷的侍卫。(1—5《荆轲刺王》) 14、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1—5《荆轲刺王》)

15、项羽:名籍,字羽,末下相县(今宿迁)人。起兵反后与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1—6《鸿门宴》) 16、关中:函谷关(今灵宝东北)以西,今一带。(1—6《鸿门宴》) 17、: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1—6《鸿门宴》) 18、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1—6《鸿门宴》) 19、季父:叔父。(1—6《鸿门宴》) 20、良:字子房,邦的主要谋士。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沛县东南。(1—6《鸿门宴》) 21、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1—6《鸿门宴》) 22、河:黄河。(1—6《鸿门宴》) 23、亚父:项羽对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1—6《鸿门宴》) 24、跽:跪直身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1—6《鸿门宴》) 25、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1—6《鸿门宴》) 26、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1—6《鸿门宴》) 2 27、廿四桥:杜牧《寄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廿四桥,即二十四桥,位于瘦西湖。传说隋炀帝曾月夜令宫女24人吹箫于此,故名。(2—2《故都的秋》)28、《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2—4《氓》)29、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来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2—4《氓》) 30、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2—4《氓》)31、玁狁: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2—4《采薇》)32、阳:指阴历十月。(2—4《采薇》) 33、路:高达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得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2—4《采薇》)34、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2—4《采薇》) 35、《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1. 汉字—— 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 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2)古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 ★【子】 ★【轲卿】 ★【竖子】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 ★【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 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用好成语不仅要注意其读音、写法,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转化意义等。 6.姓氏—— 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7.年节风俗—— 【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虽然分值不大,但是很容易拿分,因此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务必要掌握好这块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篇1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不如召甘茂于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高中语文古文化常识全汇总

高中语文古文化常识全汇总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必修一】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必修一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

2023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和老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内古文化常识汇编

部编版高中语文课内文化常识 文言文20篇 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离骚:同“罹”,遭遇。 4.《楚辞》和楚辞不同在于:《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楚辞是一种诗歌体裁,也称“骚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5.《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是收集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6.谏太宗十思疏:奏章。 7.师说:文体的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同“逗)。“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为人治病。 11阿房宫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12辇来于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皇帝、皇后乘坐的车子。 13.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14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 15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 16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17答司马谏议书:信。 18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谦辞,用于自称。 19赤壁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20壬戌之秋: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22项脊轩志:记。 23迨诸父异爨:分开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爨,烧火做饭。 24妪,先大母婢也/先妣抚之甚厚: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5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2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2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在当时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