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山七中心学校韦凤鸣

摘要: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实践中从改变教学观念、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注重过程评价等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理论依据贯彻实施

前言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①同时它又反过来作为指导思想指导着教育实践,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如果说学校、教学设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甚至教育理念这一精神支柱比学校、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更加重要。因为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先进、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的意义。当前我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这一教育理念被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理念的确切涵义,了解这一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因此本文首先介绍该理念基本涵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的的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

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发展的基本含义。

首先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在21 世纪的教育模式中, 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在他们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 要“像

①蔡克勇.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教学研究,2000,(3).

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 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并且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商业中, 次品率达到20%都将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灾难。只有学校这样的组织才把这种结果认为是成功的。”②不要说20%,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学校1%产次品率, 对这1%的家庭都是100%的失败、失望与失落。再者, 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 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机会均等, 资源共享, 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

其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 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 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要开齐学科, 上满课时, 配全教师, 选足教材, 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 教材是呆板的,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 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 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 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

再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建立在群体的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表现为人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劳动创造性。我们理解, 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之一为特长发展, 与素质教育建特色学校的构思是一致的。从现代化教育目标上讲, 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在打好基础前提下, 有特长在身。全员全面全程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学生不能培养成同一模式同一尺度同一质量的“标准件”, 他们思维速度有快慢, 情商指数有高低, 智能程度有差异, 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指出的那样:“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 要“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 提高素质” , 教师要“因人施教”。在学习上, 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他们某些专长冒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达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②戈登·德莱顿, 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最后,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将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就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还更应该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萌芽产生于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以前,欧洲经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在教会势力的控制下,教育也主要是教会教育。教会教育把人都看成是带有原罪的,因此应该控制人的欲望,使人的肉体受到折磨。完全无视人的价值,更谈不上人的发展。直到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是最初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他们反对教会完全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的现实的生活的做法。由此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者歌颂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可以说人文主义第一次提出要重视人的价值,尊重儿童的个性。18 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模式。这一模式也用到了教育上,把教育学生也看成生产产品一样,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把教育看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改造的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的教育模式。到了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三中心论”的弊端,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依照儿童成长的程序,是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③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理念,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面的教育。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发展。”④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力充分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社会进入了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不仅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于这些知识的人性化程度增加。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的基本活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特征,既给个体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又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要发展独创性。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人文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

中外教育学说、流派的多元融汇, 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提出, 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主要为: ( 1) 马克思主义于人的发展学说的继承与丰富。这一学说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所有才能与品质都应该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人的一些才能与品质受到压抑、摧残, 体力与脑力劳动相分割则是片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则指的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包括特质、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的总源头, 我们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 “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提高素质”, 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在新时期的继承与丰富。( 2) 国外进步教育观点的启迪与汲取。14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18 世纪法国的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下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

④]赞可夫著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张渭城,丁酉城,叶玉华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19 世纪, 美国的杜威主张“儿童中心教育”, 即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旋转。20 世纪50 年代,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与美国教育家尼勒等人提出了“存在主义教育”的观点, 他们认为个人是万物的中心, 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主观性”作为出发点。另外, 还有现代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一些观点也或多或少地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批判地汲取的原则下, 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框架更加坚实。

四、在教学中努力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经验和智慧,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现代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⑤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呢?首先, 在过去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 用简单的方式, 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 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和发展。这不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其次,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 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 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最后,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 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

界的今天和明天[M].1972.

第二,教师要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整齐划一的为所有学生设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想象,时间一长就变成所谓的差生。我们对这些差生就不管不问,只能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实际上由于遗传素质和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思维速度,学习方法,性格特点都是有差异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中的使每一个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第三,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性评价。评价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不能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评价学生其他方的素质,而且这些除了成绩以外的其他素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来说更至关重要。这就不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们学习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进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在新世纪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它有着深刻的内涵,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这一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因此,我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然后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及其知识能力真正成为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和创造生产力的第一资源[1]。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责任。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越发注重挖掘人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群体,学习压力较大,追求功利,要求学习的内容“有用”,但是有时会显得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2]。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做好管理育人工作。 1、“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改变。譬如: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 就拿去年来说吧!我校的许多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补贴······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让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

让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 中学作文教学要打破传统观念、走出新路子、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模式,变要学生作文为学生自己要作文,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发挥自己的作文特长,在浓厚的作文兴趣中,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自主学习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自觉地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得到发展提高。因此让学生自主作文,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作文训练,在训练中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自由学习和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自主作文训练,进行自主作文讲评,让学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让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实践经验证明,只要牢牢抓住引导学生自主训练和引导学生自主讲评两个方面,学生作文兴趣高,习作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训练自觉积极,作文能力提高较快。 一、牢牢抓住让学生自主训练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根据《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备定的同期教学计划,组织引导 学生进行同题多向多样化习作训练 对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习作的主题的确定往往会各不相同,构思谋篇的角度不同,选择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文体形式也会各式各样。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千万不可统一要求,统一主题,统一文体,甚至统一篇幅,用统一框死学生思想,捆住学生手脚,压迫学生进行僵硬的习作训练,而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自主选择体裁形式,进行多样化训练。这样,学生就会放开思想,活跃思维,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自主思维,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体裁,自主语言,自主表达,写出具有个性的习作。 2、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过同题多向多样化训练的同时,认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幻想与假想性写作训练 幻想和假设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指向未来的积极想象和对假设在特定情景中展开的拟真化想象。中学生思维活跃,幻想力很强,极富假想,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和假想思维及幻想性、假想性写作训练,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中基于对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往、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学校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不断取得好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但我们要认识到,目前我区区属学校扩招,明年我校班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招收的学生基础将更差,而且差生面更广。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从教法、学法方面改进来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机遇,顺应课改潮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3.“尝试教学法”在众多学校实验获得成功 “尝试教学法”由邱学华1980年开始实验,历经20余年,为解决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一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主体的不断尝试,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并实现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理念。尝试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离开了学习者就无法构成学习活动,尝试学习强调了尝试在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目前的新课改理念一致。“尝试教学法”以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目前,有98个县市在推广,运用教师约20万人,试用班级约90万个,受教学生3000多万人,实验基地1800多个,成立100多个研究分会。通过对“尝试教学法”实验学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实地参观考察,经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尝试教学法”比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校开展《运用尝试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20多年来,“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实验与推广,在初中的教学实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昌盛街道中心刘淼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些都是忽略了学生“学”的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内因根据与动力,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处于被动局面。本次课改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其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因此,作为社会组成部门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更深的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想“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包涵以下以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试教育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道德品质、人生、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应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班级:10信息本一班姓名:李海远学号:100914034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这个本已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是残酷的,让每个人都活在了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之中,来自生活的各种无形压力使我们背得喘不过气来,令我们恐惧,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形成我们堕落的思想,无心去工作、学习,以致于工作样样不顺心,成绩一落千丈,多少人为此而苦闷、压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目标,甚至觉得世界不需要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又该如何使得自己的命运在物质文化盛行的世界中彰显风采………. 所以,在学生时代的我们就应该为我们以后的事业或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古训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是先立大志而后成大器;又有多少凡夫俗子,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无志则不立。”立志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座右铭,而是一种刻于心间而后现于行动的大智慧,大境界。它需要辛勤的汗水去浇灌,也需要努力的付出去滋润,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去实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一个志向,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有了志向,我们才能飞的更远,更高……..

然而作为受着高等教育的我们,仅仅心中有梦想,有志向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道德修养也需要提高,这样在学好自己专业的一方面,我们还得多阅览一些书籍。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的同时,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有思想,有内涵。 也许是因为在中学被“压迫”惯了,在大学时代的我们觉得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变的自由了,我们不再像中学里那样天天早起做早操了。可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如何去改变自己困苦的命运?即使我们有这个意志,有这个信心,可是却因为身体扛不住而力不从心。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更加显得失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我们能够长久学习和拼搏的保障。因此,必要的体育锻炼是要有的,田永清将军说:健康的秘诀在于早上,所以虽然我们到大学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到早起早睡,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的身体素质。我们不能只做一个文弱书生,而是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坚强力量…. 很多大学生都会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没在毕业之前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所以很多大学生在一面学习的同时,又有着随时没有工作的压力。这样的话,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平时学专业,也会使得我们变得没有朝气。所以我以为,有压力是一种很好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我们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时刻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学习中的每一件事。 我们也常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材”,动力是来源

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作用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成才成长,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1)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 (2)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1)信念具有稳定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2)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不同方面的信念和相应不同的信念。 二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翼城二中学生“八部制”模式 翔山脚下,滦水池畔,历来是大家眼中的风水宝地,这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翼城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翼城县第二中学。 近年来,学校以“相信每位教师都愿展示自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为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坚持把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推进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常抓不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取得了家长朋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各班成立了八部,实行八部自主管理,学生们各司其职,个个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和各项制度的践行者,学校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片“自动自发”的局面。回顾这几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明白管理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是一味的打压限制。 许多的教育资料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意识过于膨胀,依赖性很强,缺乏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心理素质较差,责任感淡漠。同时,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一直认为班主任理所应当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这个小家的家长,无论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应该由班主任解决,班级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应由班主任来管理。在这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班主任成了表面上高高在上而实际上身心疲惫的

个体,而学生也成了听任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的“顺民”。无疑,这是老师、学生、家长所不愿接受的教育“成果”。我们学校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一些个体,遭遇着同样的境况,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纠结,那就必须实现学生管理上的创新,就必须改变观念,推行学生自主管理。通过不断地研究摸索,我们制定出了在学导处和团委的组织下,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学校学生会,下设八部,各班成立各自小八部的八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八部具体构成如下,学生会设主席团、秘书处,下设学习部、公寓部、文体部、健康利益部、餐饮部、纪律安全部、卫生部、监察部八个部。学生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二人,各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三人,委员为各班八部部长,学生会干部要经常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既要向学导处,团委请示、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学生会实行由学导处、团委和学生会主席统一领导,各部分工合作的制度,各部直接领导相对应的各班八部。 一、加强学生会八部委建设,确保管理质量 我们的学生会是全体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学生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扩充校园生活力量,进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自己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导处以及全体老师的全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热爱学生工作,富有激情,有创新灵感,执行能力强;学习成绩良

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案例

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案例 张羽中班级管理中,老师就好似一只领头羊,如果这只“领头羊”带路带不好,后面的“羊群”就会走错道,到处乱窜乱跑,整个班级就没有一点凝聚力。在一项活动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工作中要充分 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校要举行一次足球比赛,要求每班选出男女各10人,守门员 一人。选哪些同学呢?我思量再三,决定来一次权力下放,让体委组织同学民主选人。但心里很是没有底,人员选不好,比赛可就先输了一半。我宣布了消息之后,学生们很兴奋,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希望老师尊重并理解他们。我再三嘱咐体委要认真组织,注意安全。两天后,体委主动向我汇报了他们的进展情况,出乎我的意料,男生守门员是个子又矮又小,平时学习、纪律都不好,他能行吗?我想说“不行”,可又一想这是学生自己 选择的,应充分相信他们。比赛安排在一个下午第二节课,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去观看,心里已经想好了失败后该怎样安慰他们:胜败 乃兵家常事嘛!意想不到,居然赢了,成功的喜悦写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就像花儿一朵朵绽放。突然,我想起那个我认为不称职的守门员,不禁问了一句,这下同学更乐了:“他判断准确,动作特灵活,……”体委说:“老师,你不知道,他平时就这样,我知道他准行。”我真庆幸当初虽然作出错误的判断但没有做出错误的举动,如果我当时武断的换掉那位守门员可能结果就不会是成功的。

后来在班级工作中,我不是包办一切,事必躬亲,而是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处理问题,完成任务,我将很多管理权力下放给了班干部,实行民主管理、全员管理,班务工作都由班委会组织学生设计、自主完成。如果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我才为他们出谋划策,充当顾问。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欲望,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平台,我对学生说,结果不一定重要,关键是主动参与,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尽力了,即使没有为班级争得任何荣誉,甚至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和我也不会责怪。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凡是班上或学校组织的活动,我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特别注重鼓励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有机会展示才能的学生参加。 信任就像一座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它使老师和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的论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目标中,“有理想”处于更突出的位置,这足以证明理想信念与做人关系重大。因此,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我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让学生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

让学生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 郭桥中心小学 马金霞 二00八年七月

让学生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那么,如何建立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思路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班级工作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主持和管理,才能使全班学生“动起来”,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成为主动发展的“小主人”。 一、班级工作“我能说” 教师和学生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淡化权威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育人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能积极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议,勇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那么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 1、树立平等意识。 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尤其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给予反馈或支持,如“你的建议非常合理”、“你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们班为有你这样一位关心集体的同学而自豪”、“你还有什么更科学、合理的点子吗?”等等。

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让学生甩开包袱,对教师敞开心扉,有什么想法和见解自然大胆地表达,大胆地说。 开学初,我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工作目标计划,先让学生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我为集体做什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切实有效的班队工作计划,从而使学生较好地完成知规懂规的过程,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创优秀班集体。 2、树立服务意识。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主力。班主任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顾问,是导师,是朋友,但决不是“工头”。当学生在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不可冷漠轻视,要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学生遇到困难与问题,才愿意对老师说。 3、树立民主意识。 班主任不能以“知识权威”、“管理权威”自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培养自身人格的魅力。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育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班级工作。要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高度民主的氛围中发表搞好班级工作的见解,畅所欲言。 二、班级工作“我有点子”

浅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浅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进步和变化。因此,我深深感到当代大学生的的我们的巨大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90后”的我们来说,我们公认是幸运的一代,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好年代、生活在中国的和平盛世里,我们接受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提高人生境界。 对于刚入大学的我来说,四个月前还在奋斗在高考的紧张备考之中,在紧张至于也在不断地憧憬未来大学的美好生活,放下书本、放下繁重的学业,来迎接美好的大学时代。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可是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现实依然是那么的残酷,大家都抱着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目标来不断努力完成每天的学习,渐渐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反省自己,依然沉浸在轻松美好的大学梦中,现在开始制定大一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思想上积极进取,并且不断把握住自己的前进的方向、认清自己的位置,时刻有创新意识,一定要有责任感。我们深知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1、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大学生幸福的生活 当今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呢?具体来讲,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取得过硬的成绩。在大学,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时间来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而不是虚度这段时间,学有所成。2、我们更要注重实践,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应该把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对我个人而言,要参见社团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等,充实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3、我们更要运用创新精神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用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去分析、理解事情。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的灵魂和行动的标尺,是影响和左右价值取向变化的内在动力系统,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支撑点。 我们应该深知只有树立远大而且坚定地理想信念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正如我们的国家,社会不断进步一样,我们只有不断奋发努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开创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以学生为本_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03-03 邵晓枫*,廖其发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近年来,以“学生为本”(或者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该理念内涵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唯一可见的相关著作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1]而相关的文章对该问题虽有所提及,但论述不深。如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 革的动力之本”。[3]还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特异的个体,而不是小集体中的一个分子、一块砖。”[4] 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第二,研究不够深入。例如,虽提到要“一切为了学生”,但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这样做的原因。第三,研究内容不全面,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问题等。第四,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 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5-11-24 * 邵晓枫,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400715 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挥器,它能正确指导大学生面对“做什么人”的人生课题,指引大学生沿着什么路走,并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前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周围的各种影响,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分析和清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越坚定,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越坚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为“四有”青年的重要前提,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学好做人的前提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目标中,“有理想”处于更突出的位置,这足以证明理想信念与做人关系重大。因此,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 1、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人。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相反,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永远迷失方向。大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的培养,要树立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从思想上要求自己进步。进入大学,要积极入党,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合格的一员,正确学习党的纲领,党的章程,党的指导思想等,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作用,它能把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不仅使他们各尽所能,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能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 2、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正确前进。回归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理想信念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发展有信心。因此,这样的大学生能积极响应学生号召,投入到热爱祖国的事业中,不仅有机会锻炼了自己,更服务了社会,这就证明了理想信念的实践性。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两者相互作用,能推动大学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简单,思想较单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不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社会实践的考验,只靠书本灌输形成的理想信念较脆弱,缺乏实践性。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我们不能忽视,它是我们做人的定向器。同时,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条件。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以上足以证明,大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辱父母的期望,为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读《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心得体会

读《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心得体会 “终生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这四个支柱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只有具备了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不断去获得新知识,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与社会同步的目的。但是这四种基本能力如何养成呢?该书更具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创造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科学理论作指导,构建弘扬大学生主体性的学生管理模式,教育引导学生从“四会”到“四自”。 读完该书,我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自己需要修改很多以前的坏习惯还有一些自己平时不注意的品质问题而且我学习到了很多 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很多人群,比如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机要室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钥匙他们完美成才,更要使他们能够超越生命走向成功,以获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与价值。大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够更加珍惜大学时期宝贵的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精深的知识,就能够积极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认知教育所能解决的,更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在方法官上具有渗透融入的意识,让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感受,得到启悟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要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时,教师要首先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与学生交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来感染人、打动人,最后才能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不断升华中,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推理能力和选择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素质。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讨论稿 吕家岘小学金亚丽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1、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差异,因材施教。对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埋怨和责备,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让他看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应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撞;对淘气的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等。要杜

绝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善于观现象、看苗头、有预见性,措施落实在前,防患于未然。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不适当的教育中也可能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终结。所以,人本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儿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动机,为儿童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儿童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 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 4.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群团,关爱学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应有之义。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

顺其自然 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展

顺其自然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展 下仓镇望墩小学郭会 摘要 本文通过比尔盖茨、老子以及韩国很受欢迎的自然育儿法为例,来阐述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教学中,都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和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其能顺其自然、自由自主的发展。 关键词:顺其自然自由自主无为而治 看到顺其自然,不禁想到老子最早倡导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求发展,道似无为却又为。他要求统治者不作为,顺其自然。由此,我们可将它的内涵进行拓展:没有命令和强制,只有期盼、坦诚和赞赏,使得学生在自然中受到影响,有意无意的去调节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向着更高的方向前进。老师仿佛什么也没做,却能够使得学生向着好的方向迈进,真是“无为”胜“有为”。记得,司马迁曾评论道家学术说,到家宣传无为实乃无不为,方法中无不体现顺其自然的原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宽松并且开放的积极环境。需要父母和教师遵循孩子的天性来引导、迎接孩子的未来。遵循孩子的天性,可能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越控制和命

令。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8年比尔盖茨中学毕业,很想到哈弗大学读书,当然这这也是父母的愿望。可是在面对专业的选择时,父母与儿子发生了分歧。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职业----律师,可是比尔盖茨却对数学和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激情。在他自己的坚持下,最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可谁都没想到,一年后,比尔盖茨却要离开哈弗,选择自己开一家计算机公司。父母虽然激烈的反对,可最后还是选择尊重自己的孩子。之后的故事,我想都家喻户晓吧。不管是父母的尊重还是自己的坚持和热爱,都说明了,顺其自然和自由自主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出类拔萃、成龙成风。要是真正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该让他顺其发展,自由自主的去开拓自己的价值和人生。 最近,在韩国的父母中间,有一种教育方法很受欢迎而且普遍扩展它的影响力,叫做“Nature(自然)育儿法”。它开始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并渐渐流行起来。所谓“自然育儿法”,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如今的社会在不停地进步,人也慢慢的变得娇贵。大部分的父母总是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半步,白天担心会摔着碰着,或者弄脏了衣服,有细菌感染,从不让自己的孩子玩泥巴沙子,尽管到了海边也不会让他自由的玩耍。更不用谈让孩子参加一些冒险的游戏或者活动了。有些父母乃至于让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同床到大学。怕他冷着渴着。束缚着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自主的发展。又有些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