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

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也许小贵对这样的仰视和偷窥,最初并没有自主的卑下意识,可小烟纸店店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强调他们(城里人)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对他们存有非份的念想,也最好不要让他们看出你是乡下人。在小贵刚刚领到山地车回到小店吃饭时,店主带他一边吃一边从墙缝里偷窥大楼落地窗里化了浓妆,不停地换衣服的女人。他告诉小贵,这个女人就是城里人,“住这么大的房子还不知足,一天到晚的也没个笑脸”。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被他认为因为不知足而不快乐的城里女人,恰恰不过是同他和小贵一样,在城里艰难地谋着生计的小保姆。周迅扮演的这个小保姆红琴,总是趁主人不在偷用主人的化妆品,

偷穿主人的衣服和鞋子。虽然真正的城里人,的确经常因为不知足,而总是无法快乐起来,但红琴一直不笑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城里人,这些缤纷的化妆品、漂亮的衣服鞋子都不真正属于她而己。

小烟纸店店主自己沉溺在对红琴这一欲望对象的偷窥和幻想中,而每当他发现小贵也和自己一样着迷于红琴这个“城里女人”时,他却总是反复规劝小贵“你可别瞎想啊!咱儿没那个命!”,然后一把把小贵从墙缝边拉回。不过是一层漂亮的外包装,就骗倒了他们,让他们把自己设定在了一个更卑下的层次,自觉地把和红琴交往发展的一切可能性扼杀于萌芽的幻念。直到有一天红琴偷穿主人衣鞋、偷卖主人衣服的事情,被当着店主和小贵的面揭穿后,店主才用家乡方言愤愤地说了一句:“我要早知道她也是个农村来的,我……”。华丽包装的泡沫幻灭后,店主才意识到自己与红琴这个漂亮的假城里女人本来相同,没有差异。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店主才`能意识到红琴和真正的城里女人,其实也是平等无异的呢?也许他永远不会这么认为。

二、人为强化不同阶层间的隔阂

在王小帅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发现当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们纷纷自觉地低头的同时,那些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人群往往能从对方的言行中获得某种接近“自我实现”的快感,这种充满优越的快感则驱使着他们更加刻意地去强化不同阶层的差别观念,更加刻意地去营造不同阶层间的隔阂感。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本来不同。《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因为丢了自行车而没有把快递按时送到,被公司经理开除,可看在小贵执着坚持的份上,经理同意如果他能找回自行车,就让他回来上班,于是镜头中小贵孤寂的身影整日整夜地徘徊在停车场边,想要找回自己的车子,可下一个镜头接的却是工地上,几个年轻人在用各自的山地自行车,玩着极限运动的场景,而其中有一辆车格外显眼,因为它看上去跟小贵的车一模一样,可这辆车上的年轻人,却好像生活在一个与小贵完全不同的、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嘴里不停发出又成功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后的兴奋叫声……他的生活看起来的确不错,漂亮的山地车,回家路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女生在等他,女生还对他的车表示了赞赏,骑在回家的河滨路上,这个年轻人意气风发地双手脱把,外套搭在肩上,伸出手,接着风……此时的配乐也仿佛是他的心情一般,轻快、明亮……蒙太奇的力量,让观众在此刻又想起了小贵孤寂徘徊的身影,小贵对于红琴,如果那也是爱情,他只能通过偷窥这种半饥渴的状态来慰籍自己心灵的孤单,而现在他丢了车,也丢了工作……可这个得意的年轻人,他有车、有爱情……的确,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得意或失意却不应成为判断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因此,小贵从来不会因为这个名叫坚子的年轻人是生

活幸福的城里人,就放弃了对本应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的执着。

趁着坚子在享受着爱情的香气,小贵推着自行车骑上就跑,坚子发现后,丢下了他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在后面追赶,终于,小贵被一辆运面粉的卡车挡住了去路,从自行车上摔到了堆满面粉的卡车上……坚子的一帮同学恰在卡车边玩,一见到是小贵偷了坚子的车,他们立马叫坚子推车走人,一个看上去最结实的哥们儿把小贵媳在墙上,掐着他的脖子说道:“我们的车你都敢偷?胆不小啊!”,面对小贵执着的表情,还踢了他一脚道:“不服啊?!”……这些同学完全不知道偷车事件的原委,也不知道小贵究竟是何许人也,但这些土生土长的城里孩子,早己下意识地默认城里偷自行车的都是外地来的乡下人、民工,默认他们只是为了不劳而获就肆意窃取别人的私有财产,因而不必多问原委就可以对他们拳脚相向,“他们”与“我们”是属于有着云泥之别的不同世界的人,“我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连“我们”的车也敢偷,实在是一件罪大恶极之事。

小贵从来不是一个愿意承认自己与城里人不同的孩子,尽管小烟纸店店主一再向他灌输他们不如城里人,但不能让城里人看出他们是乡下人;尽管小贵在城里摸爬滚打的日子,也总是被城里人当作外地人而肆意欺侮,他却从来不会刻意隐藏自己外来者的身份,从来不曾觉得自己应该为这身份低头,为这身份放弃些什么。那一次小贵去一家浴场找一位张先生取快递,却误打误撞之下被领进去洗了个澡,还是没有找到张先生,临走前台小姐让他付钱,小贵因为没钱一直僵持在那里,直到那位要发快递的张经理出现,才给小贵免了单,但他给小贵免单绝不是出于慈祥的善心,正如他自己反问前台小姐的:“你看他像有钱人吗?!”,他替小贵免单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充满了对小贵不屑的歧视,他作为一个堂堂大浴场的经理完全不在乎一个民工身上的这点小钱,他向小贵,向前台小姐,也向他自己不断强化着这种不屑的歧视,不断强化着高低贵贱间的差异与隔阂。

对于王小帅电影中,所有那些处于社会边缘人地位的弱势群体主人公们,卑微的社会地位导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不过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踏入成人社会之前所必经的洗礼。纵然充满困惑,都只是给冲动而迷惘的青春期设下的重重迷障般的表象,而在这层困惑的表象背后,他们将要经历的是痛苦而充满挣扎的艰辛成长,一条始自挣扎与抗争,却逐渐学会接受现实的道路。当他们到达了生活的彼岸后暮然回首,会发现,青春期伊始所有因差异的表象而引发的困惑、迷惘、冲动与抗争,最后都会渐渐暴露出相同的本质,从相异回归到相同,无论是执着、艰难的小贵,还是看似意气风发的坚子,所有人都走在那条殊途同归的成长道路上。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 方世蔚,张元兴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汉末魏晋之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英雄辈出。在这金戈铁马的背后,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从儒家的入世务实转而开始了虚 无的清谈,而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到底为何会出现,它出现的时代给了它什 么样的条件,本文将作以探究。 [关键词]:党锢之祸清议名士门阀体制风度雅量 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在士大夫官僚与太学生中出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清议。这时外戚势力失控,皇权扶植宦官势力进人官僚队伍,以抗衡外戚。遭到外廷官僚与太学诸生的抵制,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名士结合, 对抗皇权以及依附皇权的宦官势力。促使清议的产生,在下文我们将具体探讨其产生的条件及发展: 一、清议的产生 (一) 党锢之祸的发生 延熹九年,宦官赵津、候览等党羽与张矾、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营私,败坏朝堂。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72年,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主要围绕进城打工的农村少年小贵和学生小坚两人之间关于单车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观后感一起来了解这部电影。 这是一篇很写实的电影,想到当年我十七岁年少不更事的场景,轻狂又脆弱的心。但总的来说,看完电影后让人感觉,生活在这个重压下社会的无奈,为了感情和物质方面而丧失了人的善良。 它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震撼,仿佛昨日,十七岁,原来有人这样走过十七岁。一部关于青年人的影片,也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影片。它为我们展示了我们青年人身上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那就是执着,青春的执着。 看了不少电影,常常对喜剧片和战争片,甚至是所谓的大片,看后不知所言,或者说知其所言,但不知其有何作用。这部片子简单而不乏对社会有讽刺之意,我们可怜着剧中人,可真正的造孽者是一个层层相压的体制,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 这部电影有人很早就给我推荐过,当时不以为然,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终于看完了,挺有感触的,心里似乎总有那么一样东西被紧紧抓住了一样。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原来这部电影刚上映那段时间被禁播了,细查一下原来是所谓的影响当时的“和谐”,不想多说,只是觉得真正的好片

是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而不是讨好那些无聊人的欢心。 一辆车,是他在那个城市生存的希望,虽然仍然是生活在那个城市的最底层,可是他很满足了。他不明白这辆单车对另一个男孩子的意义,他只知道,它是能令他在那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希望,于是,他抓住那辆单车,紧紧抓住,不放手。少年的单车不只是单车,它是一个男孩的自信,一个男孩的希望。一个荷尔蒙在体内喷发的年龄,凶猛而脆弱,张扬而又自卑。一辆单车引发的血案即真实而又虚无。 因为一辆自行车让小贵和小坚两个看似不同社会阶级层面的人相识了,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小贵和小坚交换车子的那个片段,就像是无声电影,背景音乐也很有感觉。最后小贵扛着车子走的那段慢镜头,和城市的人流和车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是为了很多人不看在眼里的山地车,他却需要付出那么多。很深刻,想必也是反映了现实吧,想必当时的此片被禁也是因为把现实描述的太残酷了吧。不管哪个阶级都想把现实描述的理想化一点,幻想生活总是美好,牛奶加面包。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痞子男们追着小贵小坚急速的穿梭于衰旧的胡同中,下棋的大爷们无动身色,巷头的大妈寻眼望去,仿佛看着一场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戏剧,孩子们看看大人后也一样冷漠,甚至连一点惊慌都没有。这是冷漠,是习惯后的冷漠。

十七岁的单车鉴赏

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特征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王小帅 王小帅最早的作品《冬春的日子》,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电影”之一,导演自己筹钱拍摄,并完全脱离了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他的作品中,《十七岁的单车》《极度寒冷》是体制外的“地下作品”《梦幻田园》《扁担姑娘》是体制内的作品,《十》也是一部书写“残酷青春”的电影,但是比起第六代导演的同类作品来,这个作品显得格外质朴,它的主人公不是“文艺青年”,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有着一个普通的远望:拥有一辆好单车。但是困难的家庭生活、恶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地摧毁少年的梦想。其中体现了青春期的暴力、爱情与虚荣心。都显得可感可触,而不流于自恋式的呓语。《梦幻田园》基本上不能反映王的创作风格,而《扁担姑娘》中可以看到艺术观念带有妥协的痕迹。 《十七岁的单车》影片赏析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讲述了一群少年在花样年华的时期里难忘的回忆。《十七岁的单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到北京求业,然后终于在一家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干了一个月终于赚到了一辆自行车,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年轻人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 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 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 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 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 魏晋玄学的产生

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建安时期,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 学产生的摇篮。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法治、人才标准、君父先后等,破除了天命论,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君主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对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人物品评是汉魏之际士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其中刘劭的《人物志》是研究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资料。它从人才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的思想融合,提供了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的特点。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魏晋

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小人物大社会 ——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摘要: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十七岁的单车》通 过两名少年深刻而贴切地揭示了强大社会机器面前, 底层人的卑微的期冀、无奈的 柔弱、乏力的挣扎和深切的绝望。这份异己感的披露, 是最柔和也是最尖锐的批判, 也是最有用最无效的批判。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大社会;异己性 十三年前,《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 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时,有人拿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维托里奥的最著名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导演王小帅说, 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 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不就一辆单车, 至于么? 至于在影片里, 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从头至尾, 是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是它牵扯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它自始至终掩盖着什么也揭示着什么, 尽管它一声不吭, 默默地享受或者承受着呵护、寄托、寻觅、抢夺乃至蹂躏。然而, 被寄托、被寻觅和被蹂躏的, 仅是一辆单车么? 影片中, 小贵以那股“秋菊打官司的劲”“轴”着那俩单车。在派出所门口, 老板嫌恶地说“为了一辆破自行车, 值么? ”他永远不会知道, 也不会体会到自行车对于小贵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到小贵的感受。对于小贵, 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 而是一份工作, 是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唯一凭借, 是实现他那奢侈梦想的唯一入口。与小贵同龄的城市男孩小坚, 失去了单车后, 自觉失去了与同伴们交往的资本, 敏感的用冷漠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当女孩安慰时说:“不就一辆自行车, 丢了就丢了, 至于么。”小坚异常生硬地回答, 至于! 正如快递公司老板永远不会明白一辆自行车对于小贵的意义一样, 女孩也不会明白这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坚的意义。无论对于农村少年小贵, 还是对于城市男生小坚来说, 单车都被赋予了某种超乎物外的意指, 成为生存的凭借, 成为自尊的寄托。无法割舍的, 却是注定要失去的, 冲突不可避免, 争夺由此展开。 本来就是我的 从小贵老乡发现这辆单车之后,小贵和小坚围绕它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争夺之战。在追讨单车的过程中, 小贵一再选择的方式近乎于“偷”——当然, 在他自己心目中乃至在观众心目中, 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小偷, 因为有一个观念是始终被认可和强调的: 本来就是我的。而小坚选择的方式则近乎于“抢”——当然, 在他自己及其同伴心目中, 这抢却是十分理直气

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发展、主题及对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实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长的乱世时代,在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豪强争霸,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又短命而亡,接着北方五胡乱华,十六过纷争,南方政权也四带更迭。在漫长的乱世之中,经济、社会、环境都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但乱世中的文化却得到新的发展壮大,文学的繁荣,雕刻的兴盛,等等,但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玄学的崛起。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西汉时,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名教(所谓名教是指“因名设教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汉巩固起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东汉末封建统治的危机和随后汉王朝的崩溃,名教也陷入了危机,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解释的经学也无法赢得人心。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崩溃,时代危机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把眼光转向《老子》、《庄子》,想继承汉初的“黄老之治”,以道家统帅儒家,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先秦时期道家对“有无”问题的探索,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因此,道家思想经两汉的孕育后在魏晋降生玄学是合乎思想史和自身逻辑的,而且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也大量涉及了《太玄》(杨雄著)、《易经》及《论衡》(王充著)等包含道家本体论的书籍并继承了这一思想,魏晋玄学的产生是道家发展的必然。 关于魏晋玄学的分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分法。目前一般将魏晋玄学分为三个阶段。许多学习和多较承认第一阶段是以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玄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自然”统御“名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何、王等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处于自然。圣人无为而治,“以无为本”也成了他们解释名教的理论出发点。第二阶段是一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下合自然论”和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论”(有些学者如防天宝等主张将裴顾的“崇有论”放在第三阶段)。嵇康、阮籍等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其实这只是“正始玄学”扬道抑儒的异端。第三阶段是向秀和郭象,他们修正了何、王、嵇、阮之说,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同意的关系,主张“名教既自然”,以郭象的《庄子注》为标志。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而郭象的《庄子注》标志和魏晋玄学的顶峰。至于东晋时期的脏湛和僧肇,主张玄学与政治脱离关系,这导致了他们的玄学思想脱离了原来发展的轨道,算不上玄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有些学者将东晋玄学作为玄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僧肇在理论上取消有无、本末的对立,宣扬出世主义与政治失去联系,可以说客观的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僧肇是僧人,佛教学者) (二)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 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有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先看一下一些学者的看法。 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玄学“已不复拘守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他认为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重心是“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议题。这中观点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而近年来许抗生先生有指出,“除了何晏、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题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论有无有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反对本体论的……我们认为玄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宇宙本体论,而确切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讲述17岁少年在北京送快递的故事,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希望你会喜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底层青年 整个电影讲的是底层青年失落的梦想,好像说的太大了,本来从小事就可以想到大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也不小了,十来岁,在快递公司上班,哪个年代还是骑着自行车送快递。他想要一辆自己的自行车,达到了快递公司的要求就可以了。 谁知道在一次折腾的送快递中,自行车被人偷了,所以梦想也就破灭了。幸好,快递公司的老板还算通情达理,没追究他的问题。还说如果能把自行车找回来,那之前的条件还算数。于是他的心里就只有这一件事,当时他的家庭负担不起。现在看来是一件小事,当时可是大事。他心里一直存着这个事,于是第一次就想着偷一辆,结果因为太笨拙,被管理人员用电筒一照没吓跑,于是就扭到了派出所。 还是经理把他提出来的,后来又试着偷车,这次骑上车只顾得往前骑,后面第二主角就在后面撵着。有一点就是,这个男二号跑的真是很快,一直紧追着不放,这速度可以参加运动会了。本来要跟女主角接吻,结果出了这个事,撒腿就跑,最后车弄回来了。可是他跟朋友玩游戏去了,女朋友都不管了。 男主角是个木讷到极致的人,尾随着男二号,知道了他在哪儿,

接下来的氛围就好像是犯罪片一样,找到之后把车送给了快递公司。在旁观者看来,这只是执着于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用了这种手段。这种小事在他自己看来就是天大的事。这种人最容易钻入牛角尖走不出来,导演明显是用了贴近现实的事,想说点有深度的事。 男二这车其实就是在二手市场买的,买的小偷偷来的车,男一的车,自行车,那时候都时兴玩自行车,男二偷这个也是为了讨好高圆圆。结果呢,车没了,高圆圆就跟了玩车最好的一个人。后来找几个哥们把男一打了一顿,车又弄来了,结果呢,已经不能挽回了。 这个高潮部分呢,就是因为男一终于开窍了,你在自行车上做了记号,还知道男二的家,知道了找他家长。后来男二和他哥们,也就是同学,一直找这个男一,讲道理,撕拉扯拽。这边有个主意,这车呢,我哥们花五百买的,我不管车是谁的,我朋友花了钱,你给我五百,车给你了。还是不行,结果呢,商量商量,一人骑一天你,就这么找吧。 就这一段还有点意思,对了,忘了还有周迅了,一句话没有,片中出现了几分钟,因为被男一骑自行车撞了,有了点交集。设置了这个角色为了什么?原来他不止这一个理想,没事每天看看周迅在她那豪华的家走来走去也是一种乐趣。后来理想破灭了,周迅不只是因为漂亮被男一和朋友仰望,后来发现只是个保姆,偷主人家的衣服拿出去卖,层次的优越感存在于很多方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渴求

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

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导读:“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陈冬至《嵇康抚琴图》 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老庄道学的基础上阐发其对黑暗现实的理解和人生选择,醉于醇酒而不沉溺,超脱隐逸,其作品中洋溢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对权贵当道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同时期其他玄学人物相比不同的是,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名教等的清醒认识使其作品及思想有着更浓厚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容。 玄学,又称玄远之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兴起。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代表有诗作《忧愤诗》、《述志诗》、《六言诗》等,论文《乐论》、《达庄论》、《通易论》、《大人先生传》等。《释私论》中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思想的中心命题,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主张。玄言诗因其体现了崇尚自然和真情的时代审美风尚而为当时人们推崇。任自然即任从自然本性。嵇康以气言性,自然

本性为气所规定。嵇康擅长思维论文创作,即师心以遣论,语言富含诗意,无意雕饰重在自然流露,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从诗文之中透露内心情感。 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玄学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汉王朝的解体和经学的衰败有重要的联系,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嵇康诗文常以对自由神化的仙境描绘表现其崇尚无拘大道贵无、超越现实远离世俗,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嵇康《述志诗》)的理想境界。嵇康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嵇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评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肤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仙心中显露飘忽俊佚,言无端涯的风格,从嵇康诗作文论中可一窥魏晋名士的玄远气度和名师风采,对后世影响深远。

玄学里的名教与自然讲座报告

玄学里的名教与自然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讲座报告 讲座内容概述: 一、说“风流”:无言之美 风流是指一种人格的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可谓我国古代的一部风流宝鉴。《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主要表现便是风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但世上也有不少假名士,如《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孝伯说的便是个假名士,假风流。 “真风流”的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玄心”指一种领悟了天人分际、意象关联、情理融合的神秘幽远的超越之心,是超乎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的心灵的宁静状态。 “洞见”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就能获得对于真理的认识。只须几句话或几个字,此即所谓名言隽语,是风流名士常用言语。 “妙赏”,就是对美的深切感觉。《世说新语》的名士,有些行为乍一看似乎匪夷所思,但从妙赏的角度看,又不难理解。 “深情”是指有妙赏的人,对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同情,而在这种同情中照见的是他自己的怀抱。 二、说“玄学”:“说不可说” 玄学实际就是超越“有名”“有形”“万物”之上的玄妙学说,历经《周易》、《老子》、《庄子》、汉代宇宙论,而渐与名教碰撞遇合,并形成所谓玄学。 “玄学”自先秦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老子的“玄道”。玄学就是从老子关于“可道”与“不可道”、“可名”与“不可名”、“有名”与“无名”、“无欲”与“有欲”而延异出的某种形而上的学说。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形而上”的“道”是可以在“形而下”的“器”中体现出来的。 2.庄子的“道论”。庄子关于道的非时间性、非空间性的本体论言说并不是主要的,而其重心更落在“无名”的“道”和“有名”的“万物”之间的转化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玄学在庄子这里进一步获得了其当下性和实践性的形态。 3.汉代从“宇宙发生”论“道”。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

魏晋玄学的形成

论文 课题名称: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影响 学生姓名张绪云 学号 2009031206 专业历史学 班级历史学班 指导教师余林 2010 年 12 月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远主要代表人物发展阶段自然影响 摘要: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

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黄老思想也开始兴起,如王充的《论衡》便公开反对神学的目的论,名法思想开始产生影响。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荐举制度和官僚家族的政治因素、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文化因素以及庄园经济与乡里豪强的经济因素结合,便形成了士族。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多种经营的特点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开始行成。在这个阶层平面,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而士族社会对个性自由与封建秩序的双重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表现为魏晋精神世界中“名教与自然”的学术主题。建安时期,曹氏为首的建安名士们思想极为混杂,他们有反儒家传统的精神,推崇黄老的“因循”原则,校练名理,同时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放达。而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学产生的摇篮。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 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也许小贵对这样的仰视和偷窥,最初并没有自主的卑下意识,可小烟纸店店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强调他们(城里人)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对他们存有非份的念想,也最好不要让他们看出你是乡下人。在小贵刚刚领到山地车回到小店吃饭时,店主带他一边吃一边从墙缝里偷窥大楼落地窗里化了浓妆,不停地换衣服的女人。他告诉小贵,这个女人就是城里人,“住这么大的房子还不知足,一天到晚的也没个笑脸”。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被他认为因为不知足而不快乐的城里女人,恰恰不过是同他和小贵一样,在城里艰难地谋着生计的小保姆。周迅扮演的这个小保姆红琴,总是趁主人不在偷用主人的化妆品,

专业电影影评

专业电影影评 导读: 专业电影影评(一) ——《小时代》影评 2013年6月27日,既之前颇具噱头的超前点映后,新锐导演郭敬明亲手将自己的作品转换成电影正式推上银幕。影片卖势一片大好,但业内褒贬声的激烈交锋却将这样的爱情片变成了战争片。 而这些争执者或许不该忘记,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带给商人角度郭敬明的都是票房。 热闹的东西在电影界就是票房。拍电影无论初衷是什么,最终收割的都是票房。所以,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郭敬明把自己的梦幻小说带进了现实理论,这很成功。 总的来说,从电影的艺术讲,从一个故事角度讲,这是一部相当失败的电影。我的评价基于我的双重身份,我是一个影评人也是阅读《小时代》作品五年的读者。 精致的外形与粗糙的刻画是一部电影最为可悲的地方,而电影《小时代》正好是个典范。郭敬明最大的失误在于,在一部电影里太过追求吸金和表现更多东西,这种贪心导致镜头切换过快,忽略观众情绪过渡的时差,使得电影看完后感觉平平,毫无质感。 演员的演技是电影的刻画的核心,此次参演《小时代》的电影演员不能草草定论其演技,但在这个故事里刻画的轻浮虚空,无法深入人心。在其早期的宣传片营销中,可以明确感到演员们尊崇导演的

演绎心态,把角色定位在要刻画出什么人物类型,而不是刻画好什么人物。这是第二失败。 第三,电影情节错位不顺。一个故事就像一股水流一样,自然流淌下来,才会舒服。但《小时代》混乱的穿插虽然可以造成繁复的节奏感,然而其中编排不当严重失去了故事的自然性,变得非常糟糕。 至于价值观的差异,已经超出电影本身,在此不予讨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一部电影说,一个描绘浮空人物和情感制作粗糙的电影,显然难以让人肯定。 专业电影影评(二)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讲述成长的故事几乎已近习成一个创作母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导演都在用自己独到的目光演绎成长的故事。而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正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母题新的演绎。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崔林和李滨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在影片中,王小帅借飞达快递公司经理的话讲出了山地车不再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资本和权力,是农民小贵融入城市生活,为公司赢得良好信誉的资本,更是小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炫耀自己的权力。 小贵作为一个农民工,似乎已经注定了他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以

青春派影评(精选8篇)高品质版

《青春派影评》 青春派影评精选(一): 没有遗憾的不叫青春 对于《青春派》这样一部影片来说,剧情结构也好,导演技巧也罢,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感同身受的如临其境,是被影像唤醒的真实经历。 青春有千万种截面,每一种都是一段阳光灿烂或是头破血流。而导演却选取了其中最最寻常的一种高考。 看到黑板上逐日减少的倒计时,看到课桌上高高垒起的参考书与试卷,还有毕业照、成人礼当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荧屏上的某某某与记忆中的某某某忽然模糊成了一个人,我明白,心中某一个叫做怀旧的情节又开始一发不扣收拾的发作,而那些当时度日如年而此刻无限憧憬的日子,还有青葱时代策划过好久却始终没有说出口的告白,几乎一下子击溃眼泪的堤防。 近年来,主打怀旧的影片一波波的占据着舆论的热点,瞄准的正是逐渐成为观影主力的这一代人已然逝去,却还没有来得及遗忘的青春。但第一次,有人讲焦点瞄准了这个谁也绕但是去的话题高考。虽然以前深恶痛绝的感受仍在脑海中挥散不去,但事后回想,那却是人生中最为充实的一段岁月。沉浸在题山书海之中,对未来的期望与对现实的焦虑交织,巨大的压力和满满当当的日程表,让很多事情来不得被思考。这样的日子虽然难捱,其实细细回想,竟也觉得少了许许多多的自寻烦恼。 当然,有一种烦恼,即使是高考也无法驱散。 包括我在内,或许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每每努力想提高成绩,却并非思考到远大前程,而只是想与心爱的女孩考入同一所大学,在从烦闷而束缚的高中生涯解脱后,去继续对感情的追求。只是,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只是变成了青春期的一段小小插曲。而我们,往往也同居然一样,在越来越少的联系中懂得,原先距离和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包括你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那一段没有说出口的感情。 只是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会后悔自己没有像居然一样的勇气,用一段告白为当年的刻骨铭心来结案陈词。 青春,原先就像影片最后彩蛋中侯孝贤客串的数学老师所画出的那个圆。你以为自己气定神闲,智珠在握,最后的结果,却依旧歪歪妞妞,惹人啼笑。 作为影片里唯一的明星,秦海璐饰演的老师或许像极了你我以前最为惧怕的那位谁谁谁。以前,你总认为他或她的天职就是与你作对,不许干喜欢干的事情,不许偷想要偷的懒,纳粹集中营式的残暴和斯巴达式的军事管理是你贴在她身上

影视艺术欣赏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第一次观看这一部电影,以前对电影并不是了解的太多,对与专业知识也是知之甚少。经过老师的一系列讲课后,对与电影有了一些基本的大概的了解。而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选择这一部电影来写下了这篇影评。 这部电影的开头可以推断出这部电影讲的是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日常生活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飞达速递公司这一主人工的工作场所和不同的人物之间的不停的切换,反映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迥然差异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处于城市生活下层中人们的悲歌,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种人。 郭连贵.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农村孩子在城市的形象。我蛮喜欢这个角色。可爱,单纯,诚恳,惹人心疼。首先像片子里说的,这个农村来的孩子轴,倔.在电影里从头到尾有表现。包括他坚持要在北京里找回成千上万的自行车中找回自己的车,被带去洗澡后打死不给钱,誓死拿回自己的车等等等等。他的倔却又不是蛮不讲理的那种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几个情节; 1、阿贵在片中表现出来的执着与坚持的程度应该是最深的,然而对于我来说,阿贵给我的感觉却不如小坚来得那样的真切,因为我不确信世界上是否有如此执着行事之人,就算有阿贵的表演也没能让我有这种深刻的体会。但是,小坚的所做所为却是让我曾经切身深刻体会的。

2、小坚第一自行车丢了,放学后独自一人在教室望着窗外,独自流泪;潇潇走进来安慰,小坚不接受安慰反倒对潇潇发脾气,潇潇一气之下离开小坚;后来小坚又很生涉地回到路口等潇潇,但是潇潇已经与别人在一块,因此用砖头维护尊严的举动。十七岁小坚的执着、无助、可爱、不成熟、举止间的洒脱利落,都是那么真切,都是十七岁的我们为了维护自己尊严,为了证明自己存在,为了心底内心的真正所爱义无反顾的行为宣言。 3,最后小坚与阿贵在逃避小混混们的追打的时候,表现出一人做事一人当,亦让人感觉表面骚包的小坚其实倒是一个铮铮小汉。 而且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了许多的共呜: 1、十七岁的我对心爱的女孩子的表现也是那么的生涉,朦恫的感觉是如此让人感觉兴奋,被接受的瞬间是如此地幸福美妙,被拒绝的时候又是如此的绝望,并且打架有时候也成为了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 2、十七岁的我对某样喜爱的东西是那样的执着。十七岁的我就像小坚和阿贵一样对某样喜爱的东西是那样的执着,有时候就算是打架受伤也在所不惜,为了这些喜爱的东西可以不眠不休,终日沉浸拥有它们的乐趣当中。这样东西在我的十七岁包括足球、游戏机、自行车等等。 3、十七岁的我也会因为物质上的不满足而转向学习,并且以此来获得自我诚认的快感。 4、十七岁的我在举止投足间也像小坚一样刻意地带着潇洒(至

魏晋玄学研究论文

魏晋玄学研究论文 正式玄学: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 我们今天研究一位哲学家,主要应该着重于他的著作而不是生平。因为著作是他思想的记录,是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普遍性的结局,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理性思维的英雄”的本质所在。而生平则不过是体现了他的非本质特征,一种无法超越的特殊的境遇。关于何晏王弼的生平略去不论,总之暗淡无光。但是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却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玄学思潮,完全有资格配得上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导言中说的“理想思维的英雄”的称号。 在贵无论玄学的建立过程中,何晏作为倡导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汉代神学目的论和元气自然论的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例如他在《道论》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之以黑,素之以白,矩之以方,规之以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这个命题承袭了汉代宇宙生成论的传统说法,而以“无”作为“道之全”则是玄学独创性的命

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宇宙生成论到玄学本体论的关系。 何晏及后来的王弼都特别强调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在解释孔子的“予以一贯之”时说: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为了适应玄学初创的需要,何晏着力于确立本体比现象更为根本的观点,因而把圣人的人格提到半人半神的高度,和常人完全对立,以致于它最杰出的弟子也不能理解。在谈论本体时却遗忘了现象,在谈论现象时又丢到了本体。再解释《老子》上,只是把纷然杂陈的众多现象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这就既不能圆满解决贵无论玄学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也无法全面解释,《老子》。还有他因为“不解《易》九事”没有写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屈服于象数派易学。尽管何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贡献还是主要的,并且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他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把未完成的工作真诚地让给王弼去做。《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之论》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导演简介:王小帅,1966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当今第六代导演,其主要作品有:《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等。其中《扁担姑娘》入围9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十七岁的单车》曾获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在《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导用他独特的眼光和角度,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在大社会中的悲惨命运。情节真实可信,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两个17岁的年轻人——外来打工仔阿贵和出生贫穷的城里人小坚,因为一辆单车而引起冲突,在反反复复的互相追逐和抢夺后,两人最终都受到权利的压迫,以悲剧告终的悲惨故事。 整部电影情节非常简单,但剧情却引人入胜,从单车出现,单车对阿贵的重要意义,到单车被偷,小坚对单车的热爱,再到两人平分使用单车,直到最后单车被破坏,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单车慢慢展开,导演利用这一两普通的单车就巧妙地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在权力的压迫下,痛苦和绝望的心境。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看下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电影没有太多的台词,而是通过最自然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没有任何雕琢和夸大的痕迹,让人看了有真切实感。 而更让人折服的是,王小帅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配有多种音乐来映衬每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境,其配乐表达贴切,自然,到位,也为整部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 比如,在电影前部分,总是配以轻快的音乐,来衬托阿贵骑着单车穿梭于闹市街头,送一份份快递的情景。这正表现了阿贵充满青春活力,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快乐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状态。 又比如,在阿贵寻找丢失的单车时,导演配上了一段沉重的萨克斯音乐来突出主人公丢失心爱的单车时的痛苦心情。单车对于阿贵来说是他全部的财产,失去了单车就等于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此时沉重哀婉的音乐与之前轻松的感情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而最后,当阿贵扛着残破的单车走在闹事街头的时候,影片响起了哀婉凄凉的笛声。此时,电影所传达的不再只是阿贵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哀之情,而更是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权利压制下被摧残,却又无力回击的凄凉和悲哀,以及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画面配合着音乐,使电影在最后得到了升华。影片就在哀婉凄凉的音乐声和车水马龙的镜头中悄然结束,但却给人意犹未尽,发人深省的感触。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一、魏晋玄学 (一)关于玄学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由此可见,玄学可以称之为是研究深玄问题的学说。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以《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为经典,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否定了汉儒传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儒家教义束缚了人的自然欲求,应该反叛礼教,追求自我。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魏末西晋为清谈前期,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进行反复的辩论,可以概括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前期主要的仍是政治态度的不同,即对儒家名教不同态度的辩论。正始时期的玄学家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发展的无名;竹林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标榜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的政权同流合污;元康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有郭象;东晋时期为清谈后期,清谈已失去了政治作用,并与佛教结合,呈现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是前人没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 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辩有着特定的涵义。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也。自先秦老庄所处的“礼崩乐坏”之世到汉末及其后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名教的政治功用受到极大的挑战,自然与名教的冲突一步步激化,魏晋学者进一步探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但汉魏不同于先秦,儒学作为流行百年的官学,它所推崇的名教也已深入人心,因此玄学不会如同老庄那样以自然贬斥名教,而是表现为对二者的调和。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教出于自然。这一阶段是正始玄学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玄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是“以无为本”。无为体而有为用,体用为一。无与有的体用关系就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因此,自然与名教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玄学哲学与道德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在人类社会,要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行,实现无为而治。他认为尊卑各有定分,统治者只要设定好官职、名分,就可以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表里。 第二阶段:越名教而任自然。之一阶段是竹林玄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嵇康尖锐地指出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