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栓塞诊断标准

肠系膜栓塞诊断标准

肠系膜栓塞是一种肠道病变,为了准确诊断肠系膜栓塞,应遵循一定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肠系膜栓塞患者多为腹痛,有典型的右上腹痛,症状有不稳定性变化。血常规分析结果显示有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显著性)或上调的血清C反应蛋白(少许)和C半乳糖苷酶(高于正常)。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有气体栓塞,气体栓塞是肠系膜栓塞的典型特征,常与腹部拍片、磁共振及CT联合使用。

3.胃肠钡剂造影:术中经右肋孔注入钡剂,根据钡剂的回流与清除,有利于诊断是否有肠系膜栓塞。

4.腹膜穿刺:多用于确定已发生积液时,可在腹膜下穿刺或结论腹积液清除有助于诊断肠系膜栓塞。

5.免疫学检查:血清质检可检测出抗凝血酶活性、囊性纤维瘤抗原等,可用于诊断肠系膜栓塞。

肠系膜栓塞的诊断最终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胃肠钡剂造影以及免疫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准确确诊。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患者1为男性,32岁,主诉腹痛、呕吐伴恶心2天。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时,患者腹部轻度压痛,无明显压痛点。实验室检查显示纤维蛋白原降低(0.8g/L),其余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正常。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经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栓性栓塞或栓子栓塞阻塞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相应肠段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呕吐、恶心和腹胀感。早期常无明显检查和实验室异常。如果发生肠坏死,则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乳酸升高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和核素显像。实验室检查可包括纤维蛋白原、乳酸、血常规等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目标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并防止肠坏死发生。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介入手术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阻塞处进行机械通畅手术。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纤溶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或分解血栓来恢复动脉血流。 上述两例患者中,患者1由于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降低的纤维蛋白原,经过介入手术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2由于病情复杂,经过抗凝和纤溶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定,最终经药物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在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和预防肠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 定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它具有起病急聚,病情凶险的特点,误诊率达90-95%,若延误治疗,病死率高达60-100%。 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膜炎体征及休克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 早期确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动脉,病情的演变速度与管腔闭塞程度和范围相关。 支持治疗: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镇痛可用罂粟碱30~60mg/小时输液泵向动脉内持续输入。 抗凝溶栓: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9小时以内进行,最好在6小时以内),也可以全身使用。 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发病12h之内)。如果已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要立即进行剖腹探查。 手术:取栓血管搭桥(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手术)肠切除吻合或切除造瘘。 保守治疗疗效不显著,应早行手术探查。 方法有: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若术中发现肠曲已坏死,需做肠切除术。术后药物抗凝。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护理 1、病情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吸氧、皮肤颜色温湿度、出入量,观察患者腹部症状。 腹痛和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的变化。 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症状,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颜色及量。 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情况,注意大便颜色、性状等。 体征:患者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是否消失。 辅助检查:腹腔穿刺抽出液是否为血性。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加重,伴频繁呕吐,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或肛门排出物呈血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则提示肠管缺血坏死。 2、活动下肢活动,早期下床活动 3、引流管的护理 4、皮肤的护理 5、防止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溶栓后护理: 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连接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脉搏,心率,心律变化,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并应及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警惕发生出血的可能,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 2、注意观察腹部体征,腹痛渐减轻至消失,腹软,未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音渐恢复,如果患者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应考虑肠坏死所致腹膜炎,应立即行剖腹。 晚期出现肠坏死,腹膜炎体征。早期肠鸣音亢进,一旦肠坏死,肠鸣音减弱至消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引起肠系膜血供中断而导致肠壁营养、功能障碍,肠缺血性坏死。栓子多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少数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 英文名称: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 发病部位:腹部 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休克 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细菌栓子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酶检查、X 线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磁共振血流成像、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手术探查 重要提醒:本病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死亡率大多在80%以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特点

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 病因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基本病因: 1、心源性栓子引起本病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血管,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2、血源性栓子常见的血管源性栓子来源为主动脉近端动脉硬化,动脉瘤产生的斑块自发脱落或导管操作时脱落的附壁血栓,少数栓子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 3、细菌栓子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多见于脓肿或脓血症患者。 危险因素: 1、年龄老年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发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妊娠血液高凝状态是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现象,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引起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生。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 症状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典型症状: 1、腹痛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腹痛症状,且症状常为突发。典型的腹痛多呈弥漫性的或位于脐周。起病早期,腹痛呈阵发性,中后期,多为持续性,可向

肠系膜动脉栓塞

【病因】 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多来自心脏,如心肌梗塞后的壁栓,心瓣膜病、心房纤颤、心内膜炎等,也可来自主动脉壁上粥样斑块;栓塞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出口处,更多见于远侧较窄处,常见部位在中结肠动脉出口以下。 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大多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常涉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也有较局限者。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淤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和外伤或手术造成血管损伤等。 【临床表现】 1、表现和诊断根据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临床表现各有差别。一般阻塞发生过程越急,范围越广,表现越严重。动脉阻塞的病状又较静脉阻塞急而严重。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一般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正常。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全身改变也不明显,但如血管闭塞范围广泛,也可较早出现休克。 3、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腹腔穿刺抽出液也为血性。血象多表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在病程早期便可明显升高,常达20×109/L以上。 4、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以致病人不敢进食而日渐消瘦,和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吸收不良的症状。当血栓形成突然引起急性完全性血管阻塞时,则表现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似。 5、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发展较慢,多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数日至数周后可突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但呕血和便血更为多见,腹胀和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少。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常有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护理措施】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动脉硬化史。此种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各有差别,诊断困难。若诊治不及时后果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栓子的来源有: 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心耳、左心房附壁血栓的脱落;心肌梗塞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形成的血栓脱落; ③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栓子等。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呈锐角相交,且分出较早,管腔较粗, 栓子一旦堵塞动脉、且无侧枝循环提供血供时,其远端分支就发生痉 脱落。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出血性梗死。大量血性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渗出至肠腔和腹腔,循环血容量锐减。肠管缺血缺氧后的代谢产物和肠腔内的细菌、毒素被吸收,造成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急转直下。

如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较常见的栓塞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入口处以 脉,则该段肠曲也会发生坏死。 失,出现血运性肠梗阻。 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或动脉硬化史。 在多数病人发病急骤,突然发生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有频繁呕吐。初起时腹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往往当病人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却出现腹 时,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为时已晚。后期则出现腹胀、脉速无力、 1.50岁以上,有心脏、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现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应考虑本病。 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症,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率极低。常经剖腹探查确诊,多已发生肠坏死。死亡率高达60~100%,尽早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临床表现 1.1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是Bergan等提出的诊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三联症: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上腹和脐周疼痛,器质性和并发心房纤颤的心脏病,胃肠道排空表现。 1.2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的、急性、难以局限的腹痛,并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面色苍白,体温稍低,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麻醉剂常不见效。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可轻可重,可有可无。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粪便中有时含有血液,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血块的暗红色混浊液体,粪便则多呈黑色或血便。 1.3在病程的后期,即在发病6~12h后,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2 治疗 2.1非手术治疗 2.1.1血管扩张药: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有栓塞或血管痉挛时,即以输液泵经导管向动脉内持续输入罂粟碱每小时30~60mg。如有血管扩张,则继续输入药物,并连续摄片,待狭窄血管恢复正常后停用。输注药物过程中若血管狭窄持续存在或出现腹膜刺激征,则需手术治疗。 2.1.2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等。若能在发病48h内经血管造影导管直接注入至血栓部位则效果更佳。但全身应用有可能导致大出血。 2.1.3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在抗凝药物治疗前后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以防继发出血。有人主张在肠黏膜缺血性损害恢复期10d左右以不用抗凝药为宜。有人认为此疗法显然只适用于肠管不全梗阻及肠壁尚未坏死的病例,也可作为手术后再度栓塞的预防措施。临床上可灵活掌握,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决定是否应用抗凝疗法。 2.1.4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主要并发于心血管疾病,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又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因而应该把改善心脏功能和病人全身情况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进行积极治疗。如果不纠正心力衰竭就难以进行手术,血容量不足也不宜应用大剂量血管扩张药物。抗休克、抗感染、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都很重要,不可顾此失彼。 由于肠襻是否已经坏死在开腹手术前无法确定,故对任何病例采取保守治疗并非万全之策。只要病情允许,应果断的采取手术治疗。 2.2手术治疗 2.2.1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2.2.1.1如肠襻因其系膜动脉阻塞而坏死,则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2.2.1.2一个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剧烈腹痛,纵然体征的轻微与全身反应的完全不符合,如果没有造影的设备和条件,就有开腹探查的适应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用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血管闭塞愈完全,范围愈广泛,肠壁变化愈快愈严重。肠壁黏膜细胞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敏感,所以最早发生变化,肠黏膜的病理发展过程为肠黏膜充血和糜烂,随后发生出血、坏死。急性肠缺血时,可迅速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以致腹部剧烈疼痛,或伴有呕吐和腹泻。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腹症诊断外科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病人,男11例,女4例,年龄42~74岁,平均60岁。病人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h~3d,平均15小时。15例病人以急腹症收入普外科,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2例,其中2例呕吐咖啡样物;腹胀11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9例;血压下降5例。既往有心血管疾病2例(心房纤颤9例,冠心病1例,高血压病2例)。腹部检查有腹膜刺激征13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10例。

1.2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的、急性、难以局限的腹痛,并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面色苍白,体温稍低,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麻醉剂常不见效。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可轻可重,可有可无。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粪便中有时含有血液,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血块的暗红色混浊液体,粪便则多呈黑色或血便。 在病程的后期,即在发病6~12h后,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1.3辅助检查 1.3.1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5.0×109左右,甚至高达2 2.0×109、中性粒细胞在0.80以上。血清淀粉酶增加,有的病人可达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水平。wilson指出,如果病人有高磷酸盐血症,特别是并发白细胞数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时,更提示本病的存在。 1.3.2腹腔穿刺可抽出少量暗红色液体,镜下白细胞满视野。 1.3.3X线检查没有特异性改变,仅见小肠和结肠均有扩张胀气的现象。偶尔可见到僵硬的皱褶、增厚的肠壁及数小时后仍无变动的肠襻。 1.3.4动脉造影直观、准确,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鉴别类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而且通过造影导管给药还是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另外,多普勒血管超声、磁共振、CT检查、腹腔镜检查对早期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指他处脱落的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该动脉供血障碍,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的40%〜50%。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肌梗死患者。此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有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左心房血栓形成、主动脉动脉硬化、肿瘤等。其发病急骤,初期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发生肠坏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后,病死率极高。 【临床表现】 1、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1)多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瓣膜疾病和瓣膜置换术等病史。 (2)突发剧烈腹部绞痛,不能用药物缓解,早期腹软不胀,肠鸣音活跃,症状与体征不符是早期病变特征。 (3)继续发展,出现绞窄性小肠梗阻表现及体征,呕吐及腹泻血样物。 (4)较早出现休克。 2、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

(1)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性与进食量有关,症状进行性加重。 (2)慢性腹泻,泡沫样大便,吸收不良,体重下降。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应及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并及早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术,肠系膜动脉旁路移植术;腔内介人方法包括血栓抽吸术、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成形术等。如确诊有肠管坏死,应立即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嗜好、身体状况、既往史等。 2、评估患者关于肠系膜上动脉的高危因素: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瓣膜疾病和瓣膜置换术等。 3、评估血压、有无腹痛、腹胀、腹痛程度及有无血便等。 4、评估各种检查情况:血管影像(血管彩超、腹部平片、选择性动脉造影、CTA);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血生化、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D 二聚体等。 5、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监测: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尿量,注意患者有无因肠管大量炎性渗液进入腹腔而引起的中毒性休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 果观察 1. 引言 1.1 背景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MVT)是一种少见但危险的急性肠系膜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血管闭塞,进而引起肠壁缺血坏死。AMVT的发病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在过去,诊断AMVT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手术发现。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腹部CT血管成像的广泛应用,AMVT的早期诊断得以提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AMVT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以提高AMVT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导管溶栓治疗在该病症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及时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的观察,探索其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

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该病症的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作 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腹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外科急腹症的常见死因之一。目前针对急性肠系膜上动 脉栓塞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高且疗效不稳定,因 此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 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通过深入研究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 表现和诊断注意事项,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 塞中的应用,以及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急性肠系膜上 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减少 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2. 正文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临床症状及体 征的及时识别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该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栓塞部位、程度和血供受累的肠段,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1 症状体征本病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40~60岁之间多发,多数病人有可形成动脉栓子的心脏病史,如心肌梗死后形成心肌室壁瘤、房性心律失常、风湿性瓣膜疾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15%~20%的病人过去有其他动脉栓塞的病史。本病发生急骤,突发剧烈腹痛,伴有频繁呕吐。初期时腹痛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当病人出现血性水样物呕吐,或腹泻出暗红色血便时,腹痛症状减轻,但却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弱转之消失。叩诊检查有移动性浊音时,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液。此时提示肠管已发生梗死。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 2 用药治疗应迅速去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液灌注。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早期应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 1.溶栓和抗凝治疗溶栓剂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使纤维蛋白快速溶解,甚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也可以全身使用尿激酶或链激酶。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是使用溶栓剂的禁忌证。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抗凝药物治疗前、后,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

间和血小板计数,以防继发出血。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不十分确定,故在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溶栓和抗凝疗法。 2.手术治疗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大部分患者均需要急诊手术剖腹探查,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以防止或减少肠坏死。根据栓塞的程度和肠管坏死的范围,可分别选用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坏死肠襻切除术和肠外置等术式。(1)血栓摘除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切除范围。患者做腹部正中切口,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若术前未进行动脉造影,进腹后发现空肠起始段10cm左右肠襻色泽正常,相应的动脉搏动存在,而其远侧的空肠、回肠和升结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水肿、膨胀、色泽暗红或紫黑,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即可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病变。这对于随后的手术处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若肠襻坏死不是十分严重,则进行血管重建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①探查:首先探查近段肠系膜上动脉,将横结肠提起,充分显露胰腺和十二指肠部位,在横结肠系膜根部,沿十二指肠第四段上缘剪开后腹膜直至Treitz韧带,并将十二指肠移向右侧。②取栓:肠系膜上动脉自横结肠系膜根部胰腺下缘发出,向右走行于左肾静脉上方,最后自十二指肠上方穿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常可扪及近端搏动。解剖肠系膜上动脉直至栓塞的远、近端各显露2~3 cm。控制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指肠系膜上静脉和/或肠系膜下静脉内的血栓形成,可孤立存在,也可伴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内血栓的延伸;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更为常见,亦时见伴随门静脉血栓形成。MVT导致对应节段肠壁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局部组织无氧代谢水平明显升高,炎症诱发动脉痉挛进一步减少组织血供,最终,肠黏膜脱落,甚至肠坏死。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MVT是一类极凶险的肠缺血坏死性疾病。MVT根据临床症状进展有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之分,其中,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因症状显著在临床更为常见,慢性者则因症状不明显多为查体偶然发现,因此,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是临床多见的一种MVT发病形式。 MVT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15000~1/5000,占全部肠系膜缺血的6%~28%,占急诊患者的1/1000。整体来看,MVT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文献报道MVT接受手术治疗者死亡率为29%~38%,接受非手术治疗者死亡率为13%~19%。MVT 生存率为82.7%,复发性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1%,复发死亡率高达21.6%。另外,在过去20年里随着增强CT检查的普及应用,使得更多症状隐匿的患者被检出,MVT的诊断率也在提高。腔内技术及材料的进步以及多学科协作新模式的建立,使得这一类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治水平及

预后状况较以往得到改善,建立实践指南的尝试也为规范化临床决策提供了初步依据。本文结合病因及发病机制,将MVT诊治的现状及新的诊疗策略作一综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致急性血栓的形成主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刚刚进行的脾切除、胰腺炎等常常诱发大静脉内的血栓形成:全身因素包括骨髓增生症、蛋白C缺乏等。在MVT的主要病因中,腹部肿瘤、外科手术、炎症、遗传性易栓;或获得性易栓症:血液系统、非血液性、炎症性及血液瘀滞性。在白种人群中,V因子Leiden突变是遗传性易栓症最主要的原因.人群中发生率约为5%~12%。另外.二氧化碳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收缩血管类递质.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血流量.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根据致病原因MVT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MVT占全部患者的65%.81%.其中4%。16%急性MVT与恶性肿瘤有关。原发性MVT(或特发性)则比较少。但在大宗病例统计中,显示其很高的死亡率(13%~50%)。静脉血栓栓塞引起的肠道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导致毛细血管供氧能力逐渐减弱,肠黏膜坏死或最后肠穿孔、坏死时,炎症反应出现.肠内细菌就出现细菌易位而进入血循环和腹膜腔,随后发展成为败血

[腹部血管疾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腹部血管疾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病史摘要】 男性,52岁。高血压病史10年,间隙性腹痛多月,餐后加重,常规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影像所见】 增强CT横断面见肠系膜上动脉内附壁血栓形成(图1A,箭头),管腔中央仍有造影剂流过。CTA矢状位见肠系膜上动脉残留管腔明显狭窄和低密度附壁血栓形成(图1B,箭头)。CT定位片见腹部肠道扩张积气(图1C)。 【分析和诊断】 直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管壁增厚,平扫可见动脉硬化的钙化斑块,增强后增厚管壁为低密度,中央开放管腔内可见造影剂,横断面可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如血栓脱落,血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或血管闭塞,此时即发生栓塞。CTA类似与DSA,可以显示血栓发生部位和长度。 间接征象:肠壁水肿增厚、肠腔扩张、肠系膜增厚水肿、肠壁强化不均匀或出现无强化区以及肠壁坏死造成的肠壁、门脉内积气等。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肠壁缺血可由动脉或静脉因素造成,故除了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外,肠系膜上静脉栓塞也是其原因之一。肠系膜上静脉栓塞较动脉栓塞少见,可由肿瘤性、炎症性、门脉高压造成,也可由血液系统疾病和口服避孕药引起。其临床表现和病程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基本相同,故过去只有依靠DSA才能鉴别。目前增强CT和MRI横断面能显示血栓形成或栓塞的部位到底位于动脉还是静脉,从而准确快速地鉴别这两种病变。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CT扫描速度快,相对禁忌少,临床应用广泛。过去该病诊断需经DSA检查,目前无创伤性CTA和MRA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程度,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肠缺血征象。 【临床病理和随访】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评述】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内介入治疗、慢性腹腔炎症(如慢性胰腺炎,和各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准确率为100%(20/20),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超声诊断;价值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会导致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出现急性闭塞症状。一旦肠系膜有动脉血栓情况发生,或者完全栓塞情况,就会降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供,甚至全部消失,进而引发急性肠坏死或肠缺血症状。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发病率极低,病死率极高[1]。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超声诊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3例,55~62岁,女性患者7例,60~65岁。其中12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症状以呕吐、剧烈腹痛、房颤等多见,临床期间采用腹部平片检查可见其左中腹肠管中有积液或积气。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有血便出现,20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 1. 2 方法应用ATL-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控制诊断仪的频率为3.5 MHz,患者取仰卧体位或左侧卧位体位后对肠系膜上动脉进行矢状切面扫描检查,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内径、血流灌注、血流速度、血管腔内回声等[2]。 2 结果 2. 1 诊断特点对研究中9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证实,其主干内径为1 cm,未见血管腔中的局部回声,可见其中存在强回声团块,范围为2.5 cm×0.8 cm。经血流显像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管腔中有血流细窄或缺损情况,其远端管腔中的血流速度最快10 cm/s。超声检查表现:肠系膜上动脉能见不完全性血栓,经手术治疗后证实;11例患者超声主要表现为腹腔肠管中的明显积气症状,但是,对肠系膜上动脉的局部显示不够清晰,其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内径为1 cm,在管腔的起始段内存在实性不均质的回声,范围为 3.5 cm×1.0 cm。血流显像主要表现特点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中有血流损坏,不能探测血流频谱。经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中有不均质、实性可疑回声存在,伴有血流缺失情况,临床怀疑有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症状,后经过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 2. 2 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准确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