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患者1:

患者,男性,77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入院时体温37.8℃,血压115/65mmHg,腹部触诊压痛,肠鸣音减弱。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骨质疏松症等病史。经CT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紧急行手术取出血栓,术后恢复

顺利。

两例患者均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均由于血块堵塞引起腹部缺血缺氧而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

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首先需要通过CT或DSA等检查确定诊断。对于无明

显肠坏死的患者,手术取出血栓是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严重患者,则需通过介入手术等

治疗措施,快速解除血栓引发的缺血缺氧。

在术后护理中,需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防止出现肠吸收不良、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同时要加强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如有肠坏死、穿孔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及时

进行合理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总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患

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以保证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患者1为男性,32岁,主诉腹痛、呕吐伴恶心2天。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时,患者腹部轻度压痛,无明显压痛点。实验室检查显示纤维蛋白原降低(0.8g/L),其余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正常。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经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栓性栓塞或栓子栓塞阻塞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相应肠段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呕吐、恶心和腹胀感。早期常无明显检查和实验室异常。如果发生肠坏死,则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乳酸升高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和核素显像。实验室检查可包括纤维蛋白原、乳酸、血常规等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目标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并防止肠坏死发生。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介入手术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阻塞处进行机械通畅手术。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纤溶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或分解血栓来恢复动脉血流。 上述两例患者中,患者1由于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降低的纤维蛋白原,经过介入手术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2由于病情复杂,经过抗凝和纤溶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定,最终经药物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在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和预防肠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研究 李选欧阳强潇湘生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吸栓和/或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房颤14例;左房黏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行经皮动脉长鞘(Optimed公司)吸栓术和/或溶栓术。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的去除栓子,动脉开通。31例痊愈;2例行开腹探查;1例24小时后死亡。结论:经皮介入取栓术对于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准确地判断病因是提高疗效,避免合并症的关键。 【关键词】栓子去除术,经皮的; 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闭塞 Interventional Embolectomy for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LI Xuan, OUYANG Qiang, XIAO Xiang Sh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for trea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Methods: 34cases (atrial fibrillation 14 cases; left atrium myxoma 2 cases;SMA thrombosis 15 cases and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3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eml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 (Optimed, Germany) aspiration and/or thrombosis via the catheter in the SMA. Results: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ll of the 34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Of the 34 cases recovery 31 cases; laparotomy 2 case; died in 24 hours 1 cas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 aspiration was a sa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It is the key to make a correct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void the severe complication. 【Key Words】Embolectomy, percutaneous; Artery, superior mesenteric; Occlusion 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诊断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90%[1]。自70年代以来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2]。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或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依靠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行血管造影的同时取出栓子开通动脉,无疑会提高该病的治愈率。现将我们应用介入技术治疗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或血栓形成的结果报导如下(其中有7例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病例已报导)。 材料与方法 1998年6月至2005年9月,34例急腹症患者经动脉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5~83岁。有风心房颤病史者14例,左房粘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有1例患者术前无心脏病史,取出粘液样栓子后复查心脏超声诊断为左房粘液瘤。所有患者均以急性腹痛为主诉。自发病至动脉造影时间为4~12小时。有5例伴有轻度腹膜炎症状。 动脉造影方法:常规行正侧位主动脉造影,以除外肠系膜口部阻塞或肾动脉栓塞;再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梗阻部位、范围。 取栓方法:将超滑导丝跨越梗阻段,以8F长动脉鞘(Optimed公司)更换造影导管;动脉鞘沿导丝跨越梗阻段,退出扩张管,20ml注射器抽负压,缓慢回抽动脉鞘 至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将注射器内血液推出,检查有无栓子;复查动脉造影,了解动脉开通情况。上述操作可反复进行,直至栓子完全取出。当栓子栓塞动脉分枝,动脉鞘难以到达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引起肠系膜血供中断而导致肠壁营养、功能障碍,肠缺血性坏死。栓子多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少数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 英文名称: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 发病部位:腹部 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休克 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细菌栓子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酶检查、X 线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磁共振血流成像、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手术探查 重要提醒:本病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死亡率大多在80%以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特点

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 病因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基本病因: 1、心源性栓子引起本病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血管,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2、血源性栓子常见的血管源性栓子来源为主动脉近端动脉硬化,动脉瘤产生的斑块自发脱落或导管操作时脱落的附壁血栓,少数栓子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 3、细菌栓子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多见于脓肿或脓血症患者。 危险因素: 1、年龄老年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发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妊娠血液高凝状态是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现象,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引起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生。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 症状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典型症状: 1、腹痛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腹痛症状,且症状常为突发。典型的腹痛多呈弥漫性的或位于脐周。起病早期,腹痛呈阵发性,中后期,多为持续性,可向

肠系膜动脉栓塞

【病因】 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多来自心脏,如心肌梗塞后的壁栓,心瓣膜病、心房纤颤、心内膜炎等,也可来自主动脉壁上粥样斑块;栓塞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出口处,更多见于远侧较窄处,常见部位在中结肠动脉出口以下。 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大多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常涉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也有较局限者。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淤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和外伤或手术造成血管损伤等。 【临床表现】 1、表现和诊断根据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临床表现各有差别。一般阻塞发生过程越急,范围越广,表现越严重。动脉阻塞的病状又较静脉阻塞急而严重。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一般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正常。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全身改变也不明显,但如血管闭塞范围广泛,也可较早出现休克。 3、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腹腔穿刺抽出液也为血性。血象多表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在病程早期便可明显升高,常达20×109/L以上。 4、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以致病人不敢进食而日渐消瘦,和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吸收不良的症状。当血栓形成突然引起急性完全性血管阻塞时,则表现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似。 5、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发展较慢,多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数日至数周后可突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但呕血和便血更为多见,腹胀和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少。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常有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护理措施】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动脉硬化史。此种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各有差别,诊断困难。若诊治不及时后果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栓子的来源有: 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心耳、左心房附壁血栓的脱落;心肌梗塞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形成的血栓脱落; ③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栓子等。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呈锐角相交,且分出较早,管腔较粗, 栓子一旦堵塞动脉、且无侧枝循环提供血供时,其远端分支就发生痉 脱落。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出血性梗死。大量血性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渗出至肠腔和腹腔,循环血容量锐减。肠管缺血缺氧后的代谢产物和肠腔内的细菌、毒素被吸收,造成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急转直下。

如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较常见的栓塞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入口处以 脉,则该段肠曲也会发生坏死。 失,出现血运性肠梗阻。 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或动脉硬化史。 在多数病人发病急骤,突然发生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有频繁呕吐。初起时腹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往往当病人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却出现腹 时,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为时已晚。后期则出现腹胀、脉速无力、 1.50岁以上,有心脏、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现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应考虑本病。 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用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血管闭塞愈完全,范围愈广泛,肠壁变化愈快愈严重。肠壁黏膜细胞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敏感,所以最早发生变化,肠黏膜的病理发展过程为肠黏膜充血和糜烂,随后发生出血、坏死。急性肠缺血时,可迅速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以致腹部剧烈疼痛,或伴有呕吐和腹泻。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腹症诊断外科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病人,男11例,女4例,年龄42~74岁,平均60岁。病人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h~3d,平均15小时。15例病人以急腹症收入普外科,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2例,其中2例呕吐咖啡样物;腹胀11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9例;血压下降5例。既往有心血管疾病2例(心房纤颤9例,冠心病1例,高血压病2例)。腹部检查有腹膜刺激征13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10例。

1.2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的、急性、难以局限的腹痛,并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面色苍白,体温稍低,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麻醉剂常不见效。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可轻可重,可有可无。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粪便中有时含有血液,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血块的暗红色混浊液体,粪便则多呈黑色或血便。 在病程的后期,即在发病6~12h后,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1.3辅助检查 1.3.1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5.0×109左右,甚至高达2 2.0×109、中性粒细胞在0.80以上。血清淀粉酶增加,有的病人可达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水平。wilson指出,如果病人有高磷酸盐血症,特别是并发白细胞数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时,更提示本病的存在。 1.3.2腹腔穿刺可抽出少量暗红色液体,镜下白细胞满视野。 1.3.3X线检查没有特异性改变,仅见小肠和结肠均有扩张胀气的现象。偶尔可见到僵硬的皱褶、增厚的肠壁及数小时后仍无变动的肠襻。 1.3.4动脉造影直观、准确,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鉴别类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而且通过造影导管给药还是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另外,多普勒血管超声、磁共振、CT检查、腹腔镜检查对早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报告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报告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AME)发病急骤,少见,误诊率、死亡率高。现将收治2例,将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66岁。因腹痛剧烈、呕吐、心窝部不适入院。查体:T 36.6℃,P 98次/分,BP 90/60mmHg,R 22次/分。腹平坦,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肠鸣音弱。心电图示ST-T改变。腹透未见异常。既往患冠心病15年,下壁心梗半年。对症观察治疗期间阵发剧烈腹痛,呕吐频繁。翌日显有腹膜刺激征,P 130 次/分,BP 80/40mmHg,血WBC 2.1×109/L,中性分叶0.91。初步诊断为弥漫 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确诊为SAME,回肠坏死150cm。切除坏死肠管后肠吻合。术后6天切口隆起,拆线溢出肠内容物,确诊肠瘘;开始溢量200~400ml/日。经治疗3个月肠瘘愈合,遗留腹壁切口疝,半年后腹壁疝修补愈合出院。 例2:患者,男,37岁。阵发腹痛、呕吐、腹胀3天入院。查体:T 38.7℃,P 130次/分,BP 70/30mmHg,R 24次/分。有腹膜刺激征。既往双下肢脉管炎截肢术后3年。急诊行剖腹探查可见空回肠广泛坏死,只剩50cm近端空肠,确诊为SMAE。肠吻合术后7天形成肠瘘。术后50天感染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SAME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栓子一般来自器质性心脏病的附壁血栓,导管检查时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细菌栓子和肢体动脉栓塞病史等。临床表现与栓塞部位、性质、程度和侧枝循环状况而异。其特点是严重症状与轻微体征不相符,称之为“症状与体征分离”[2]。SAME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尤其在肠管坏死和感染中毒性休克前确诊可减少死亡率。随着技术设备的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3]。有报道死亡率38.46%[4]和50%[5],误诊率从90%~95%[3]下降为20.8%[4]和15.6%[5]。SMAE获取确诊证据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技术和条件。Bergan提出剧烈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强烈的胃肠道反应为其“三联征”。因此,符合上述指证患者早期选择性动脉造影,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治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确诊率84.4%[6]。D-二聚体是SAME 的早期标志物。参考指标有心电图变化、化验心肌酶、淀粉酶、血糖、血WBC 等项目不同程度的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还有X线、MRI、超声波的动态检查获得诊断。治疗以早期血管内造影确诊并利用尿激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Fogarty导管取栓,支架等治疗已有不少成功报道,剖腹探查肠管尚无坏死时利多卡因液封闭肠系膜,温盐水纱布覆盖缺血肠管,结合直接或导管取栓、溶栓,血管旁路术等。当术中难以确定肠管是否坏死时暂关腹,积极治疗,12~36小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 果观察 1. 引言 1.1 背景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MVT)是一种少见但危险的急性肠系膜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血管闭塞,进而引起肠壁缺血坏死。AMVT的发病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在过去,诊断AMVT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手术发现。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腹部CT血管成像的广泛应用,AMVT的早期诊断得以提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AMVT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以提高AMVT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导管溶栓治疗在该病症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及时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的观察,探索其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

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该病症的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作 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腹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外科急腹症的常见死因之一。目前针对急性肠系膜上动 脉栓塞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高且疗效不稳定,因 此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 及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通过深入研究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 表现和诊断注意事项,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 塞中的应用,以及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急性肠系膜上 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减少 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2. 正文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临床症状及体 征的及时识别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该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栓塞部位、程度和血供受累的肠段,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题目: 病例: 1.男。58岁。患高血压已有十余年。今年常有便秘,五日前大便是突然晕倒,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某某某 2.女。60岁。五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四天前早晨醒来自觉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某某某 3.女。27岁。换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两天后发现有上下肢某某某 格式 1.病例 2.诊断 3.分析报告 4.临床措施(西医临床) 参考: 1.患者,男,58岁; 主诉:高血压十余年,突发晕厥,伴大小便失禁和右侧肢体某某某5天。 诊断:

1.高血压; 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 分析:患者为58岁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长期便秘表现,以上均为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5天前突发晕厥,并伴有大小便失 禁和右侧上下某某某,提示左侧大脑内囊突发病变,结合危险因素,考虑 为纹状动脉出血所致。 临床措施:CT以明确诊断;检测血压、吸氧;降压(180/100mmhg水平,不可太低);通便(开塞露或软泻,出血期禁用灌肠);护脑某某某(防止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止血某某某;酌情考虑降颅压某某某(甘 露醇有一定,酌情使用);必要时手术某某某(出血灶>30ml)。 2.患者,女,60岁; 主诉:脑动脉粥样硬化5年,突发头晕伴上下肢某某某4天; 诊断: 1.脑动脉粥样硬化; 2.脑梗; 分析报告:患者为60岁女性患者,有AS病史,是发生脑血管栓塞的 高危因素;突发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某某某,提示左侧基底节供血不足,故考虑为脑梗诊断。 临床措施:CT平扫+增强以明确诊断;抗凝某某某;抗血小板某某某;降脂某某某;护脑某某某;扩管某某某;不溶栓,因为已超过溶栓时间窗。 3.患者,女,27岁;主诉略;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 AMAE)是一种危重 的急腹症,常常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栓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 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导管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为临床 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一、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血栓或栓塞物突然堵塞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肠系 膜循环障碍,导致肠道急性缺血。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中上腹疼痛,呕吐,恶心,腹胀等 症状。临床上有时候难以及时明确诊断,易被误认为是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措施一般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而介入治 疗中的导管溶栓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导管溶栓治疗通过经股动脉穿刺插入 动脉导管,将溶栓药物输送至血栓部位进行治疗。为了观察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 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我们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间,选择了xxx例确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了导管溶栓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为导管溶栓治疗的药物。病例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平均年龄为(xx±xx)岁,临床症状以腹痛(100%)、呕吐(95%)和腹泻(80%)为主。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动脉导管并注入rt-PA 进行治疗。治疗中观察到的并发症有出血(15%)、已知溶栓相关肠道出血(10%)、静脉 血栓栓塞(5%)等。在治疗后,术后xx小时内,xx例(xx%)患者腹痛明显缓解,xx例(xx%)患者其它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到了xx%。在术后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有xx例(xx%)患者在一年内发生了肠系膜动脉栓塞再次发作,其中xx例(xx%)进行了再次导管溶栓治疗。 在随访中,我们发现,导管溶栓治疗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是显著的。绝大 多数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有效率较高。但也同时发现了一部分患者发生了再次 栓塞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干预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干预,以便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结论 通过对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 导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保证严密监测和术后干预的情况下,可以显 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需要重视再次栓塞的情况,寻求更 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0-2021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完整版)

2020-2021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完整版)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指动脉血流受阻,导致肠道低灌注缺血, 造成慢 性或急性肠道缺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病率的增加,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凶险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关键。 病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房颤患者。其发生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分出的角度小,其走行几乎与腹主动脉平行,其血流方向与腹主动脉血流的方向一致,且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管腔较大,循环系统中脱落的栓子容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内,导致在血管狭窄处或分叉处形成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发生栓塞后,相对应的肠管发生缺血、缺氧,肠管由淡红色变为苍白色,肠壁发生血流瘀滞、水肿,继续进展则造成肠管坏死。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少见的病因还包括肌纤维发育不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动脉夹层等。 临床症状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因动脉狭窄不能满足肠道因运动、分泌和吸收等代谢需求的血流量,进而导致慢性发作性或持续的肠道低灌注,表现为反复发生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害怕进食、体重下降、腹部血管

杂音等。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腹 泻和血便,以及渐行性出现肠麻痹梗阻和腹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腹部平片:此方法可基本排除上消化道穿孔等疾病引起的腹痛。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腹部平片无异常,晚期出现肠梗阻时,表现为形状不定的小肠气一液平面,此检查密度分辨率低,组织重叠性,故缺乏特异性。 超声多普勒:该方法可排除胆道疾病及胰腺炎引起的腹痛,可检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方向、速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但对于小分支栓塞的早期诊断困难,当栓塞晩期出现肠梗阻时,因气体存在干扰检查。 磁共扳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无创、无辐射,但检查时间较长,不适用于急腹症的诊断,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管径细小且分支较多,在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时难度较大。 血管造彩: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全标准,显示为管腔内狭窄或充盈缺损,另可了解侧枝循环情况及留置导管溶栓的效果;一般与治疗同时进行,不单独用于诊断。 CTA (CT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壁钙化情况,了解肠管情况判断其有无肠腔扩张、肠壁水肿、腹水及肠壁积气等肠缺血及肠坏死表现。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腹痛、餐后腹痛加剧、体重下降、害怕进食持续超过2周,且血管造影或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即可确诊。动脉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可有助于鉴别血管栓塞、血栓形成或痉挛,并可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作者:刘莹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1期 【摘要】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AME)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急腹症,该病在临床上少见,且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常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症 状而就诊,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故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高。该文章通过复习我科对 两例该病的诊治经过,总结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以期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案分析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急腹症,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加之该病临 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造成漏诊误诊,从而耽 误最佳救治时机,死亡率高达50%-80%[1,2]。该文章通过复习我科对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患者的诊治经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女性患者,58 岁。因“间断性中下腹痛3+ 天”入院。既往有“房颤”病史,曾行射频消 融术。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急性痛苦病容。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腹部触 诊平软,中下腹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表现,肝脾未扪及明显肿大,肝区及双肾区无 叩击痛,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存在。入院后行全腹CT 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提示: WBC11.48G/L、Neut% 83.9%。C 反应蛋白286.370mg/L。降钙素原 4.68ng/ml。DIC全套:纤维蛋白原 6.27g/l、D-二聚体 8.44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21.51ug/ml。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学及心肌标志物检查均未见特殊异常。 本次起病腹痛剧烈,难以忍受,伴大汗淋漓。就诊于我科后予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并予禁 饮食、抑酸护胃、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症状一度好转。但于入院后第二日开始出现解暗红色 血便,不成形,量大,考虑患者心电图提示房颤心律,D- 二聚体升高,高度考虑血栓形成,予急诊行小肠CTA 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此后转入介入科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必要时留置导管溶栓、支架拖栓、支架植入术。 术后给予尿激酶溶栓,经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予以出院。 1.2 病例2 患者女性,78 岁,因“腹痛3+ 天”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 疾病病史。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神清,急性痛苦病容。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腹部触诊平软,全腹有散在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及肌卫表现。肝脾未扪及明显肿大,肝区及 双肾区均无叩击痛,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存在。 入院后相关检查回示:全腹部CT 提示右侧附件囊性结果,心脏增大,腹主动脉硬化,脊 柱侧弯。血常规:WBC 16.76G/L,Neut% 93.00%。C 反应蛋白 38.880mg/L。DIC 全套:纤维蛋白原 5.45g/l、D- 二聚体2.56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6.99ug/ml。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0.108ng/ml,脑利钠肽前体 7169pg/mL。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较为危险的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明显,且容易误诊,长时间未经治疗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了解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腹痛症状可能较为突出,而且通 常不像一般的胃肠道出血那样呈现鲜红色,而是较深色,甚至带 有黑色。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脱水等症状。 二、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和检查。诊断首 先需要进行腹部触诊,观察腹部胀大、压疼等症状,以及听诊肠 鸣音。同时,医生也会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

MRI等。此外,对于患者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等也需要进行必 要的检查。 三、治疗 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制定不同的治 疗计划。通常情况下,治疗方案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疼痛和症状——对症治疗是缓解患者疼痛和症状的关键,一般可以使用退烧药、抗生素、止痛药等来缓解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缓解器官血供不足的关键。医生可 能会开出抗凝药物,例如华法林、肝素等,来消除或缓解栓塞引 起的血栓。 3.手术治疗——对于栓塞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肠道的血流和功能。手术的类型包括介 入手术、切除术、支架置入术等。

总之,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需要找到原因,针对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并进行适当的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也要注意生活中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太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病情发展和复发。

2021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全文)

2021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全文) 1 •缺血性肠系膜疾病可能是非狭窄闭塞性的,也可能是闭塞性的,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可以逬一步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50%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15%-25%)或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5-15%)。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前两者。 2. 肠系膜上动脉是肠系膜的主要供血血管,起源于腹主动脉,主要供应小肠和部分结肠氧气,另外间接通过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供应肝脏营养。直径t 匕较粗大,和腹主动脉间夹角很小,几乎成直线,因此,从主动脉来栓子容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承受着较大的动脉冲击力,容易发生动脉损伤和动脉硬化。 3. 引起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房,也可能是来源胸主动脉硬化斑块。肠系膜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炎、肠系膜动脉夹层、霉菌性动脉瘤是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4. —部分病人平扫CT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钙化影;增强CT 上表现为不强化或部分强化;CTA上显示血管中断、夹层、动脉瘤;部分

病人伴随有肾动脉、脾动脉栓塞的征象;病情严重的病人显示肠系膜肿胀、腹水等。 5. DSA显示血流突然中断、充盈缺损、动脉瘤以及血管变异。 6. 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疼、腹泻、呕吐、发热,腹部压痛、严重者可表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酸中毒、腹膜刺激征等;化验检查白细胞升高、D -二聚体升高。 7.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CTA检查,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果高度怀疑该病,不要顾及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要安排CTA检查,否则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8•腹痛8小时内无腹膜刺激征者可给予保守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解痉、扩血管为辅,同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 9. 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腹膜刺激征者,需手术探查。对伴有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可对病变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及支 架植入术。 10.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预后差,死亡率是50 - 80%。以上是相关知识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篇1 题目: 病例: 1.男。58岁。患高血压已有十余年。今年常有便秘,五日前大便是突然晕倒,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 2.女。60岁。五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四天前早晨醒来自觉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 3.女。27岁。换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两天后发现有上下肢麻痹 格式 1.病例 2.诊断 3.分析报告 4.临床措施(西医临床) 参考: 1.患者,男,58岁; 主诉:高血压十余年,突发晕厥,伴大小便失禁和右侧肢体麻痹5天。 诊断: 1.高血压; 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 分析:患者为58岁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长期便秘表现,以上均为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5天前突发晕厥,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提示左侧大脑内囊突发病变,结合危险因素,考虑为纹状动脉出血所致。

临床措施:CT以明确诊断;检测血压、吸氧;降压(180/100mmhg水平,不可太低);通便(开塞露或软泻,出血期禁用灌肠);护脑治疗(防止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止血治疗;酌情考虑降颅压治疗(甘露醇有一定,酌情使用);必要时手术治疗(出血灶>30ml)。 2.患者,女,60岁; 主诉:脑动脉粥样硬化5年,突发头晕伴上下肢麻痹4天; 诊断: 1.脑动脉粥样硬化; 2.脑梗; 分析报告:患者为60岁女性患者,有AS病史,是发生脑血管栓塞的高危因素;突发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提示左侧基底节供血不足,故考虑为脑梗诊断。 临床措施:CT平扫+增强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护脑治疗;扩管治疗;不溶栓,因为已超过溶栓时间窗。 3.患者,女,27岁;主诉略; 诊断: 1.风湿性心脏病;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3.脑血管栓塞; 分析报告:患者为27岁年轻女性,有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存在二尖瓣赘生物,容易发生赘生物脱落,随血循环栓塞远端血管;且患者起床下地时突发头晕,以及两天后出现的上下肢麻痹均提示赘生物脱落,栓塞颅内血管,造成大脑部缺血,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措施:心脏B超、头颅CT+DSA检测,明确诊断;长程青霉素抗风心病治疗;介入取栓;炎症控制后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补充这个题目其实就是考你对于脑出血、脑梗塞和脑栓塞的鉴别诊断。 病例分析报告篇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他处脱落的各类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并滞留其结尾,致使该动脉供血障碍,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肠系膜上动脉骨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另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偶见的细菌栓子。这些栓子自发或在导管检查时脱落。 (一)发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心肌梗身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右心耳附壁血栓的脱落等;亦可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的脱落和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的栓子等。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发生亦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图1)。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分出,与主动脉走行平行,管腔较粗,与腹主动脉血流的方向一致,脱落的栓子易于进

入,在血管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血管栓塞。多见于结肠中动脉发出部或其以下的部位。 (二)发病机制 肠系膜血管一旦栓塞,受阻塞的动脉供给区的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缺氧使肠管失去光泽,颜色惨白。肠黏膜不易耐受缺血,若缺血时刻超过15min,小肠黏膜绒毛结构就会发生破坏脱落。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肠管失去张力,出现发绀水肿,大量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现出血性坏死。大量血浆渗出至腹腔及肠腔内,循环血容量锐减,肠腔内细菌大量繁衍及由于肠管缺血缺氧后发生坏死的毒性代谢产物不断被吸收,致使低血容量、中毒性休克。肠坏死时,肠管扩张,蠕动消失,表现血运性肠阻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部位不同,肠管缺血区域的范围亦不同。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在结肠中动脉分支以下发生栓塞,引起大部分小肠坏死;发生在肠曲的一个分支动脉而侧支循环良好时,则不发生坏死;但边缘动脉栓塞发生梗死,其所供应区域肠管发生坏死。 (三)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