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浙江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化设计规范(QGDW-11-217-)

Q/ZD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

Q/GDW—11—217—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

标准化设计规范

目次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总则 (3)

4 组屏和配置原则 (3)

5 技术原则 (5)

6 回路设计 (5)

7 压板、按钮设置 (7)

8 屏(柜)端子排设计 (8)

9 定值设置 (9)

10 保护输出报告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定值和软压板清单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降压变压器保护跳闸矩阵固化表 (15)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信息输出格式 (17)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了220 kV变压器保护功能配置统一、定值格式统一、报告输出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组屏方案统一、回路设计统一(以下简称“六统一"),为继电保护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为浙江电网供电企业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水耀朱炳铨裘愉涛黄晓明方愉冬朱凯进赵萌金山红徐灵江.

本标准由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负责解释。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功能配置、定值格式、报告输出、接口标准、组屏方案、回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电网新建、扩建和技改等工程中220 kV“六统一”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的标准化设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98.300-2008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B/T 22386-2008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769-2001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2005 220 kV~500 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Q/GDW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调继[2005]222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点反事故措施(试行) 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IEC 60870-5—103:1997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五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IEC 61850:200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3 总则

3。1本标准通过规范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的“六统一”原则,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标准化水平。

3.2 优化回路设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自身实现相关保护功能,尽可能减少外部输入量,尽可能减少装置间以及屏(柜)间的连线。

3。3继电保护双重化遵循GB/T 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和《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等规程、规范和文件的要求。

3.4 本标准中220 kV电压等级变压器以高中压侧双母线接线、低压侧单母分段接线的三卷普通降压变压器为例,其它情况可参照执行.

3.5 本标准强调了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和重点要求,有些内容在已颁发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中已有明确规定,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

4 组屏和配置原则

4。1 220 kV变压器保护配置双重化的主、后备一体化的电气量保护和一套非电量保护,按三面屏配置.

a)变压器保护屏A(柜):变压器保护1+高中压电压切换箱1;

b)变压器保护屏B(柜):变压器保护2+高中压电压切换箱2;

c)变压器辅助屏C(柜):非电量保护+高、中、低压侧操作箱。

4。2两套主变电气量路保护应完全按双重化原则配置,并满足以下要求:

a)两套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宜采用不同的励磁涌流闭锁原理.

b)两套保护装置的直流电源应取自不同蓄电池组供电的直流母线段;

c)两套保护一一对应地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d)保护所用的断路器辅助接点、电流绕组、切换回路以及与其他保护配合的相关回路亦应遵循相互独

立的原则按双重化配置。

4。3 主变非电量保护应使用各自独立的电源回路(包括直流空气小开关及其直流电源监视回路),非电量保护同时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4。4 A、B屏的外部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压板设置、端子排排列应完全相同。

4.5 屏上设备居中布置,A、B(柜)自上至下依次为电压切换箱、变压器保护(中性线13U)、打印机(上沿23U)、压板(上沿28U)、大电流试验端子.C(柜)自上至下依次为中低压侧断路器操作箱、非电量保护(中性线13U)、高压侧断路器操作箱、压板(28U).C柜不设打印机,与B柜共享打印机。

4.6 主保护配置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和差动速断保护,还可配置不需整定的零序分量、负序分量或变化量等反映轻微故障的故障分量差动保护。

4。7 高压侧后备保护

a)相间后备保护配置两段式复合电压(负序及相间电压)闭锁(方向)过流保护,第一段带方向,方

向朝向变压器,设两个时限,以第一时限动作断开变压器110 kV断路器,以第二时限动作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第二段不带方向,作变压器的总后备保护,动作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b)接地后备保护配置两段式(方向)零序电流保护,第一段带方向,方向朝向变压器,设两时限,以

较短时限动作断开变压器110 kV断路器,以较长时限动作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第二段不带方向,作为变压器的总后备,动作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c)对中性点装放电间隙的分级绝缘变压器(普通变压器),还应配置零序电压保护和间隙电流保护(间

隙电流和零序电压构成“或”门出口),延时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d)配置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联跳各侧断路器的功能。接受高压侧母线保护失灵联跳动作接点开

入,经灵敏的不需整定的电流元件判别后,延时50 ms跳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e)配置过负荷保护,延时动作于信号。

4.8 中压侧后备保护

a)相间后备配置复合电压(负序及相间电压)闭锁方向过流保护,方向朝110 kV母线,设三个时限,第

一时限动作断开110 kV母联(母分)断路器;第二时限带方向,动作断开变压器本侧断路器,第三时限不带方向(可整定退出)延时跳开各侧断路器。另配置限时速断保护,第一时限跳110 kV母联(母分)断路器,第二时限断开变压器本侧断路器,在110 kV母线保护停役且稳定有要求时投入。

b)接地后备配置两段式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第一段带方向,方向朝向110 kV母线,设两时限,以

较短时限动作断开110 kV母联(母分)断路器,以较长时限动作断开变压器本侧断路器保护。第二段不带方向,延时跳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可整定退出。

c)对中性点装放电间隙的分级绝缘变压器(普通变压器),还应配置零序电压保护和间隙电流保护,构

成或门延时跳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d)配置过负荷保护,延时动作于信号。

4。9 低压侧后备保护

a)配置复合电压(负序及相间电压)闭锁过流保护,设三时限,第一时限跳母分,第二时限跳低压侧路

器,第三时限跳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b)配置过流保护,设三时限,第一时限跳母分,第二时限跳低压侧断路器,第三时限跳开变压器各侧断

路器.

c)配置过负荷保护,延时动作于信号。

4.10 变压器保护内不配置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当220 kV断路器为非机械三相联动时,应在断路器机构本体配置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

4。11 自耦变压器应设公共绕组零序过流保护和相电流过流保护,并可单独投退,电流回路接到公共绕组的电流互感器上。

4.12 变压器保护不配置闭锁调压功能、过负荷启动辅助冷却器功能和冷却器全停延时功能。

4。13 变压器非电量保护仅对重瓦斯、压力释放等保护接点进行重动后出口跳闸和发信,不进行任何保护逻辑判别.

5 技术原则

5。1 用于装置间启动跳闸开入的抗干扰继电器启动功率应大于 5 W,启动电压应不低于额定直流电压的55%~70%,动作时间范围10~35 ms,应具备抗220 V工频电压的能力。

5.2 保护装置的采样回路应使用A/D冗余结构(公用一个电压或电流源),采样频率不应低1000 Hz。保护装置的每个电流采样回路应能满足0。1I N以下使用要求,在(0。05~30)I N时相对误差不大于5%或绝对误差不大于2%I N。启动和故障判别功能应由不同的CPU完成,保护出口回路受启动CPU接点闭锁。

5。3 变压器差动保护各侧电流应取自特性相同的电流互感器(P级)。变压器保护所接的所有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值应一致。

5。4 差动保护具有励磁涌流判别功能、CT饱和保护判别功能、CT断线判别等功能.

5.5 复合电压(方向)过流保护的方向元件取本侧电压,具备电压记忆功能,在电压较低的情况下应保证方向元件的正确性。高中压侧复合电压由各侧电压经“或门"构成,低压侧复合电压固定取低压侧。

5。6 高、中压侧零序方向过流保护采用自产零序电压和自产零序电流.

5.7 保护具有PT断线告警功能。PT断线后,高中压侧复合电压过流(方向)保护退出方向元件,受其他侧复合电压元件控制;低压侧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不经复压元件控制.

5。8 保护设有各侧电压投退压板。“电压投退压板”投入表示本侧电压投入.“电压投退压板”退出表示PT检修,本侧电压退出,此时复合电压方向过流保护的复合电压受其它侧电压控制,闭锁本侧保护的方向元件。PT开口三角电压不受本侧“电压压板”控制。

5.9 电气量本侧后备保护(除间隙保护外)动作跳本侧断路器时应同时闭锁本侧电源备自投;当高压侧为桥接线时,保护动作跳高压侧断路器时应同时用一付跳闸接点闭锁高压侧桥断路器备自投.

5。10 电气量保护动作跳220 kV断路器同时应启动220 kV断路器失灵,电流判别元件在220 kV母线保护中实现,非电气量保护动作不启动220 kV断路器失灵。变压器后备保护跳母联(分段)时不应启动失灵保护.

5.11 操作箱回路两组操作电源的直流空气开关应设在操作箱所在屏(柜)内,取消两组操作电源切换回路,操作箱应设有断路器合闸位置、跳闸位置和电源指示灯。操作箱的防跳功能应方便取消,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的连接应便于断开,端子按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依次排列。

5.12 电压切换箱的切换继电器应采用单位置继电器,隔离刀闸辅助接点采用常开接点单接点输入方式,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和PT失压时应发信号。电压切换箱和保护装置采用同一直流电源。电压切换只切保护电压,测量、计量和同期电压切换由其他回路完成.

5.13 变压器保护装置应具有GPS对时功能,具有硬对时和软对时接口,一般采用RS—485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接收GPS发出IRIG-B(DC)时码作为对时信号源,对时误差<1 ms。保护采用以太网口与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故障信息管理子站通信,规约采用IEC 60870-5-103或IEC 61850。

6 回路设计

6.1 电气量保护各侧电流采用“Y形接线”接入保护装置,其电流相位补偿应由软件实现.

6.2 两套电气量保护高、中压侧电流取自独立电流互感器的不同绕组,低压侧电流应分别取自独立电流互感器电流和开关柜内置电流互感器的电流。

6.3 主变压器保护各侧CT极性以母线侧为极性端。

6。4 电气量保护高中压侧的交流电压为经过电压切换箱切换后的电压.

6。5 双重化的两套电气量保护的跳闸回路应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分别一一对应;非电量保护应同时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6。6 间隙零序电压宜采用开口三角电压,放电间隙零序电流接到中性点放电间隙的电流互感器上。

6.7 断路器防跳功能应由断路器本体机构实现.

6。8 断路器跳、合闸压力异常闭锁功能应由断路器本体机构实现,应能提供两组完全独立的压力闭锁接点。6。9 保护屏(A)、(B)交流电流输入量

a)高压侧电流I ha、I hb、I hc;

b)高压侧间隙电流I hj;

c)高压侧中性点零序电流I h0;

d)中压侧电流I ma、I mb、I mc;

e)中压侧间隙电流I mj;

f)中压侧中性点零序电流I m0;

g)低压电流I la、I lb、I lc;

h)公共绕组电流I ga、I gb、I gc。

6.10 保护屏(A)、(B)交流电压输入量

a)高压侧电压U ha、U hb、U hc、U h0;

b)中压侧电压U ma、U mb、U mc、U m0;

c)低压侧电压U la、U lb、U lc。

6.11 保护屏(A)、(B)开关量输入

a)保护功能投退

1)主保护(含差动速断、差动、零序差动)投/退;

2)高压侧后备保护投/退;

3)高压侧电压投/退;

4)中压侧后备保护投/退;

5)中压侧电压投/退;

6)低压侧后备保护投/退;

7)低压侧电压投/退;

8)公共绕组后备保护投退。

b)其他外部输入

1)高压侧失灵联跳开入;

2)信号复归;

3)检修状态投/退.

6.12 保护屏(A)、(B)开关量输出

a)保护跳闸出口

1)跳高压侧断路器(1组);

2)跳中压侧断路器(1组);

3)跳中压侧母联(1组);

4)跳低压侧断路器(1组);

5)跳低压侧分段(1组).

b)启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

1)启动失灵保护(1组);

2)解除失灵保护复压闭锁(1组)。

c)闭锁中低压侧备自投

1)闭锁中压侧备自投(1组);

2)闭锁低压侧备自投(1组)。

d)备用出口(6组)

1)跳高压侧断路器(1组);

2)跳中压侧断路器(1组)

3)跳中压侧母联2(分段1)(1组);

3)跳中压侧分段(分段2)(1组);

4)跳低压侧断路器(1组);

5)跳低压侧分段2(1组);

6)闭锁低压侧备自投2(1组).

e)信号接点输出

1)保护动作(2组不保持);

2)过负荷(1组不保持);

3)保护运行异常告警(含CT断线、PT断线等,1组不保持);

4)保护装置故障告警(1组不保持)。

注:非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需各提供1组保持接点。

6.13 保护屏(C)开关量输入

a)本体重瓦斯;

b)有载重瓦斯

c)本体压力释放;

d)有载压力释放;

e)油温过高;

f)冷却器全停;

g)绕组温度过高。

6。14保护屏(C)开关量输出

a)保护跳闸出口(4组)

1)跳高压侧断路器(2组);

2)跳中压侧断路器(1组);

3)跳低压侧断路器(1组).

b)备用出口(4组)

1)跳高压侧旁路(2组);

2)跳中压侧旁路(1组);

3)跳低压侧断路器(1组)。

c)信号接点输出

1)非电量保护动作(2组不保持);

2)保护运行异常告警(1组不保持);

3)保护装置故障告警(1组不保持)。

注:非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需有需要,再各提供1组保持接点。

7 压板、按钮设置

7。1 压板设置遵循“保留必需,适当精简"的原则,对特殊方式需要投退的保护功能通过软压板实现投退。

7.2 每屏设4排压板,每排设置9个压板,不足一排时,用备用压板补齐。

7.3 压板分为功能投退压板、跳闸出口压板、配合压板.压板在屏(柜)体正面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7。4 保护跳闸出口压板及与失灵回路相关压板采用红色,功能投退压板采用黄色,压板底座和其他压板采用浅驼色,标签应设置在压板下方。

7.5 转换开关、按钮安装位置应便于巡视、操作,方便检修,复归按钮设置在屏右侧,转换开关设置在屏左侧,位置在对应设备中性线位置。

7。6 交流电压和直流空气开关设置在屏后的顶部,从左向右排列,A、B屏依次为变压器保护装置电源,高压侧、中压侧、低压侧交流电压,交流电源,C屏依次为非电量保护装置直流电源,高压侧第一组操作电源、第二组操作电源,中压侧操作电源、低压侧操作电源,交流电源.

7.7 电流试验端子采用螺旋式SD,五联方式,可方便接地,设两排,第一排为高压侧和中压侧电流试验端子,第二排为低压侧及备用电流试验端子。正常运行电流回路接地点在保护侧,检修接地在试验端子CT侧第五脚,各间隔分别接地。

7。8 保护A、B屏(柜)压板布置:

a)第一排:主保护投/退、高压侧后备保护投/退、高压侧电压投/退、中压侧后备保护投/退、中压侧

电压投/退、低压侧后备保护投/退、低压侧电压投/退、公共绕组保护投退(备用)、检修状态投/退;

b)第二排:备用(6个)、闭锁高压侧备自投、闭锁中压侧备自投、闭锁低压侧备自投;

c)第三排:跳高压侧断路器、跳高压侧备用、跳中压侧断路器、跳中压侧备用、跳中压侧母联、跳中

压侧分段1(备用)、跳中压侧分段2(备用)、跳低压侧断路器、跳低压侧分段;

d)第四排:启动高压侧失灵保护、解除高压侧失灵复压闭锁、备用(7个)。

7.9 保护C屏(柜)的压板布置:

a)第一排:本体瓦斯保护跳闸、有载重瓦斯跳闸、本体压力释放跳闸、有载压力释放跳闸、油温过高

跳闸、冷却器全停跳闸、绕组温度过高跳闸、备用、检修状态投/退;

b)第二排:跳高压侧断路器1、跳高压侧断路器2、跳高压侧备用1(或闭锁备自投)、跳高压侧备用2、

跳中压侧断路器、跳中压侧备用、跳低压侧断路器、备用(2个);

c)第三排:备用(9个)。

8 屏(柜)端子排设计

8。1 保护屏(柜)端子排设计原则如下:

a)按照“功能分区,端子分段”的原则,根据继电保护屏(柜)端子排功能不同,分段设置端子排;

b)端子排按段独立编号,每段应预留备用端子;

c)公共端、同名出口端采用端子连线;

d)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采用试验端子;

e)对于CD、KD等跳闸出口端子采用红色刀闸型可断端子,QD、PD等强电开入、与其他保护配合的回

路要求采用刀闸型端子(QD开入公共端除外),并与直流正电源端子适当隔开。

f)一个端子的每一端只能接一根导线。

8.2 A/B屏的端子命名采用1-和2-的方式加以区分,取消至中央信号屏的XD信号段,取消对时OD段。

8.3 保护A、B屏(柜)端子排设计要求

a)保护屏(柜)背面左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直流电源段(ZD):本屏(柜)所有装置直流电源均取自该段;

2)强电开入段(7Q1D):用于高压侧电压切换;

3)强电开入段(7Q2D):用于中压侧电压切换;

4)强电开入段(1QD):用于高压侧母线保护失灵联跳开入;

5)弱电开入段(1RD):用于保护;

6)出口正段(1CD):保护出口回路正端;

7)出口负段(1KD):保护出口回路负端;

8)遥信段(7Y1D):高压侧电压切换信号;

9)遥信段(7Y2D):中压侧电压切换信号;

10)遥信段(1YD):保护动作、过负荷、装置故障告警、直流电源消失等信号;

11)录波段(1LD):保护动作信号;

12)网络通信段(TD):网络通信和打印接线和IRIG—B(DC)码对时;

13)集中备用段(1BD)。

b)保护屏(柜)背面右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交流电压段(7U1D):高压侧外部输入电压;

2)交流电压段(7U2D):中压侧外部输入电压;

3)交流电压段(U3D):低压侧外部输入电压;

4)交流电压段(1U1D):保护装置高压侧输入电压;

5)交流电压段(1U2D):保护装置中压侧输入电压;

6)交流电压段(1U3D):保护装置低压侧输入电压;

7)交流电流段(1I1D):输入高压侧I ha、I hb、I hc,高压侧中性点零序I h0、I h0’,间隙I hj、I hj';

8)交流电流段(1I2D):输入中压侧I ma、I mb、I mc,中压侧中性点零序I m0、I m0’,间隙I mj、I mj;

9)交流电流段(1I3D):输入低压侧电流I la、I lb、I lc;

10)交流电流段(1I4D):输入公共绕组电流I ga、I gb、I gc;

11)交流电源段(JD);

12)集中备用段(2BD)。

8.4 保护C屏(柜)端子排设计要求

a)保护C屏(柜)背面左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直流电源段(ZD):本屏(柜)所有装置直流电源均取自该段;

2)开入段(2—4QD):中压侧接收保护跳闸、合闸等开入信号;

3)出口段(2-4CD):至中压侧断路器跳、合闸线圈;

4)保护配合段(2—4PD):闭锁中压侧备自投;

5)遥信段(2-4YD):中压侧控制回路断线、电源断线、事故音响等;

6)开入段(1-4Q1D):高压侧接收第一套保护、非电量保护跳闸,合闸及压力闭锁等开入信号;

7)开入段(1-4Q2D):高压侧接收第二套保护、非电量保护跳闸等开入信号;

8)出口段(1-4C1D):至高压侧断路器第一组跳闸线圈;

9)出口段(1—4C2D):至高压侧断路器第二组跳闸线圈;

10)遥信段(1-4YD):含控制回路断线、电源断线、事故音响等;

11)录波段(1—4LD):三相跳闸接点;

12)集中备用段(1BD)。

b)保护C屏(柜)背面右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开入段(3—4QD):低压侧接收保护跳闸,合闸等开入信号;

2)出口段(3-4CD):至低压侧断路器跳、合闸线圈;

3)保护配合段(3—4PD):闭锁低压侧备自投;

4)遥信段(3-4YD):低压侧控制回路断线、电源断线、事故音响等;

5)开入段(5FD):非电量保护装置直流电源、外部非电量开入;

6)出口正段(5CD):非电量保护出口回路正端;

7)出口负段(5KD):非电量保护出口回路负端;

8)遥信段(5YD):跳闸类非电量保护信号;

9)录波段(5LD):跳闸类非电量保护信号;

10)网络通信段(TD):网络通信和打印接线和IRIG-B(DC)时码对时;

11)交流电源段(JD);

12)集中备用段(2BD).

9 定值设置

9。1保护装置功能控制字“1”和“0”的定义应统一规范为:

a)“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

b)“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或根据需要在定值清单中另行定义,装置液晶宜明确提示其含义。

9.2 保护装置功能投退的软、硬压板一一对应,逻辑关系采用“与门”关系.

9.3 保护装置的定值:

a)保护装置需整定的定值应简化,宜多设置自动的辅助定值和内部固定定值;

b)保护装置电流、电压、阻抗定值可采用二次值、额定电流倍数,并输入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

感器(PT)的变比等必要的参数;

c)运行中基本不变的、保护的分项功能采用“控制字”投/退;

d)需要运行人员就地或远方操作的保护功能投/退,采用硬压板或软压板投/退;

e)保护装置的定值清单应按以下顺序排列(具体见附录):

1)设备参数定值部分;

2)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

3)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

4)保护装置软压板部分。

9.4 打印出的装置定值清单应与装置内部定值内容一致,清单格式应简洁明了。

9。5 在“允许远方操作”软压板投入时,只允许远方切换定值区和投退软压板,定值不允许远方修改。10 保护输出报告

10。1 保护装置应具备以下接口:

a)对时接口:使用RS—485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接收GPS发出IRIG-B(DC)时码;

b)通信接口:2组独立的以太网接口,调试接口、打印机接口;

10。2 装置在正常运行时显示必要的参数及运行信息,默认状态下,相关的数值显示为二次值。装置也可选择显示系统的一次值。

10。3 保护装置应能记录相关保护动作信息,能存储8次以上最新动作报告,每个报告应至少包含故障前2个周波、故障后6个周波的数据.

10。4 保护装置记录的所有数据应能转换为GB/T 22386的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Common Format for Transient Data Exchange,简称COMTRADE)。

10。5 保护装置记录的动作报告应分类显示:

a)装置直接显示的保护动作信息应包含动作时间、动作元件、故障相别、差流值、制动值、二次谐波

含量,便于值班人员尽快了解情况和进行事故处理。

b)通过故障信息系统可以调阅的保护报告,还应包含变压器各侧电压、电流采样值、开关量变位信息、

保护内部元件动作状态,供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分析事故用。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定值和软压板清单

A.2 软压板清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降压变压器保护跳闸矩阵固化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信息输出格式

C。1 差动保护

a)动作元件,包括动作时间(ms)、动作元件、故障相别、说明(描述:启动元件、出口元件等动作

顺序);

b)故障前、后的变位信息(包括输入压板、状态变化等信息);

c)最大差流;

d)故障前、后各侧相电流值(0.5周波);

e)故障前、后各侧经转角变换后的相电流值(0。5周波)。

C。2 三侧后备保护(含公共绕组后备,按高中低三侧分别描述)

a)动作元件,包括时间(ms)、动作元件、故障相别、说明(应能描述:启动元件、出口元件等动作

顺序);

b)故障前、后的变位信息(包括输入压板、状态变化等信息);

c)最大相电流及零序电流、复合电压;

d)故障前、后各侧相电流及零序电流值(0。5周波)。

C。3 本体保护

a)动作元件,包括动作时间(ms)、动作元件等;

b)故障前、后的变位信息。

C.4 装置故障录波

a)故障前2个周波、故障后6个周波的电流电压采样值、开关状态;

b)保护启动后各元件的动作时序。

C.5 装置定值单

故障时装置当前定值区的定值清单。

安徽220kV电网“六统一”继电保护设备应用研究

安徽220kV电网“六统一”继电保护设备应用研究 王同文;谢民;孙月琴 【摘要】在简要介绍"六统一"基本含义基础上,结合安徽电网继电保护运行实际,重点研究"六统一"继电保护设备技术原则及配合原则,探讨"六统一"推广应用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解决策略,研究结果保障了"六统一"继电保护设备在安徽电网的推广及应用期间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Under the introduction of ″six unification″,considering the operation fact of Anhui electrical power grid,both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the matching rul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Those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and their solutions are also proposed in the paper.Research about ″six unification″ re lay protection is beneficial to its application in Anhui power grid and the security of Anhui power gri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therefore has high engineering practical value. 【期刊名称】《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6)003 【总页数】4页(P74-77) 【关键词】安徽电网;继电保护;六统一;标准 【作者】王同文;谢民;孙月琴 【作者单位】安徽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合肥230022;安徽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合肥230022;安徽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合肥230022

配电网技术导则(企业标准)

目次 前言...................................................................................................................................................................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5 一般技术原则 (4) 6 35kV配电网设备 (12) 7 10kV配电网设备 (13) 8 低压配电网设备 (19) 9 配电网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电自动化及信息化 (20) 10 电力用户接入 (22) 11 分布式电源接入 (24) 12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 (25) 附录A(规范性附录)供电区域划分 (27) 附录B(规范性附录)35kV配电网典型接线方式 (28) 附录C(规范性附录)10kV架空网典型接线方式 (31) 附录D(规范性附录)10kV电缆网典型接线方式 (32) 编制说明 (34) I

前言 为规范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省(区、市)公司35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和检修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Q/GDW 370—2009,与Q/GDW 370—2009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由“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更改为“配电网技术导则”; ——增加环网柜、环网室、环网箱等术语,规范统一了配电网常用设施设备的名称,有利于进行典型设计、运维管理; ——增加按地域及负荷密度的供电区域划分(附录A),以及规划A+、A、B、C、D、E类供电区域配电网的有关技术要求,适用范围从城市配电网扩展至包含农村等整个配电网; ——增加目标电网的概念,明确不同供电区域目标电网建设及过渡改造方向,确保提高负荷转移能力; ——增加电能质量关于对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暂降、三相电压不平衡和谐波的限值、统计及检测等要求; ——增加运用红外成像测温,高频、暂态地电波、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带电检测技术、OWTS(振荡波)等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要求,以及利用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数据进行状态检修 技术的要求; ——增加小电流接地系统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选段、就近快速隔离的要求,参考国际先进做法,改变长期以来单相接地故障下持续运行2小时的传统做法,提高设备及人身安全性和供电可靠 性; ——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适应智能配电网发展要求; ——修改原5.11节“分布式电源”,扩充为第11章“分布式电源接入”,满足环保绿色能源发展; ——修改配电网防雷与接地内容,补充带间隙避雷器及架空地线的应用范围; ——修改中低压配电网导线、电缆按供电区域选用,以及规范中低压设备选用; ——修改配电自动化建设原则,提高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效果; ——删除原第11章20kV配电网建设; ——删除原附录D电缆典型敷设方式图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2009年11月首次发布,2015年11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II

(完整版)浙江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化设计规范(QGDW-11-217-)

Q/ZD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 Q/GDW—11—217—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 标准化设计规范

目次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总则 (3) 4 组屏和配置原则 (3) 5 技术原则 (5) 6 回路设计 (5) 7 压板、按钮设置 (7) 8 屏(柜)端子排设计 (8) 9 定值设置 (9) 10 保护输出报告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定值和软压板清单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降压变压器保护跳闸矩阵固化表 (15)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信息输出格式 (17)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了220 kV变压器保护功能配置统一、定值格式统一、报告输出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组屏方案统一、回路设计统一(以下简称“六统一"),为继电保护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为浙江电网供电企业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水耀朱炳铨裘愉涛黄晓明方愉冬朱凯进赵萌金山红徐灵江. 本标准由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负责解释。 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电网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功能配置、定值格式、报告输出、接口标准、组屏方案、回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电网新建、扩建和技改等工程中220 kV“六统一”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的标准化设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98.300-2008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B/T 22386-2008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769-2001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2005 220 kV~500 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Q/GDW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调继[2005]222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点反事故措施(试行) 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IEC 60870-5—103:1997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五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IEC 61850:200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3 总则 3。1本标准通过规范220 kV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的“六统一”原则,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标准化水平。 3.2 优化回路设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自身实现相关保护功能,尽可能减少外部输入量,尽可能减少装置间以及屏(柜)间的连线。 3。3继电保护双重化遵循GB/T 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和《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等规程、规范和文件的要求。 3.4 本标准中220 kV电压等级变压器以高中压侧双母线接线、低压侧单母分段接线的三卷普通降压变压器为例,其它情况可参照执行. 3.5 本标准强调了变压器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和重点要求,有些内容在已颁发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中已有明确规定,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 4 组屏和配置原则 4。1 220 kV变压器保护配置双重化的主、后备一体化的电气量保护和一套非电量保护,按三面屏配置. a)变压器保护屏A(柜):变压器保护1+高中压电压切换箱1; b)变压器保护屏B(柜):变压器保护2+高中压电压切换箱2; c)变压器辅助屏C(柜):非电量保护+高、中、低压侧操作箱。 4。2两套主变电气量路保护应完全按双重化原则配置,并满足以下要求: a)两套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宜采用不同的励磁涌流闭锁原理. b)两套保护装置的直流电源应取自不同蓄电池组供电的直流母线段; c)两套保护一一对应地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d)保护所用的断路器辅助接点、电流绕组、切换回路以及与其他保护配合的相关回路亦应遵循相互独

280多个电力电网企业标准汇总(Q-GDW)

更多标准图书图集等资料目录免费下载地址我的趣盘: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9345038.html,/ 280多个电力电网企业标准汇总(Q/GDW) 2010-02-27 13:28

. 2010-02-27 13:28 .. 2008-10-25 19:37 250,776 Q-GDW10-311-2007 220-110-20kV、220-20kV主变压器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3 223,392 Q-GDW10-312-2007 110/20kV 主变压器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3 136,228 Q-GDW10-313-2007 20kV断路器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3 128,720 Q-GDW10-314-2007 20kV隔离开关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4 129,707 Q-GDW10-315-2007 20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4 150,563 Q-GDW10-316-2007 20kV交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5 180,796 Q-GDW10-317-2007 2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5 159,010 Q-GDW10-318-2007 20kV并联电抗器技术规范.pdf 2009-12-12 11:15 103,161 Q-GDW10-319-2007 20kV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器技术规范.pdf 2009-12-10 10:01 2,078,270 Q-GDW10-J435-2008 电能表技术规范.pdf 2008-12-14 08:18 518,963 Q-GDW101-2003 750kV变电所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电气部分).pdf 2008-08-27 08:04 522,994 Q-GDW103-2003 750KV系统用主变压器技术规范.pdf 2008-08-28 09:07 3,824,067 Q-GDW104-2003 750KV系统用油浸式并联电抗器技术规范.pdf 2008-08-28 09:07 2,543,580 Q-GDW106-2003 750KV系统用高压交流隔离开关技术规范.pdf 2008-08-28 09:07 2,188,846 Q-GDW107-2003 750KV系统用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pdf 2008-08-28 09:07 1,798,334 Q-GDW109-2003 750KV系统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技术规范.pdf 2008-05-15 08:21 462,099 Q-GDW112-2004 75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pdf 2007-07-04 08:14 929,444 Q-GDW113-2004 750KV架空送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pdf 2007-05-12 14:16 1,498,292 Q-GDW115-2004 75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2009-09-11 17:17 800,973 Q-GDW119-2005 750kV变电所构支架制作安装及验收规范.pdf 2008-08-28 09:21 107,520 Q-GDW122-2005 750电力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

220kV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细则

目录 220KV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 (3) 创优实施细则 (3) 1 概述 (3) 1.1编制目的 (3) 1.2编制依据 (3) 1.3工程概况及主要特点 (5) 1.3.1工程参建单位 (5) 1.3.2 地理位置 (5) 1.3.3工程规模 (5) 1.3.4工程特点 (5) 2 施工创优目标 (6) 2.1施工质量目标 (6) 2.2施工安全目标 (6) 2.3文明施工和环保目标 (6) 2.4工期和投资目标 (7) 2.5工程档案管理目标 (7) 3. 施工创优管理措施 (7) 3.1制度保证措施 (7) 3.2组织保证措施 (9) 3.3技术保证措施 (13) 3.4物资保证措施 (14) 3.5人力资源保证措施 (16) 3.6过程控制措施 (16) 3.7工程进度管理 (19)

3.8开展质量攻关活动 (20) 3.9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20) 3.11信息管理 (21) 3.11创优自查及整改 (24) 4. 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措施 (25) 4.1本工程拟实施创优亮点汇总 (25) 4.1.1 电气施工亮点(共33项,详见表4-2 所示:) (25) 4.1.3 实现工程施工亮点的措施 (28) 4.2施工工艺控制要求 (28) 4.2.1 接地引下线安装 (28) 4.2.2软母线安装 (28) 4.2.3变压器及附属设备安装 (28) 4.2.4独立设备安装 (29) 4.2.5屏柜安装 (29) 4.2.6电缆支架安装 (29) 4.2.7电缆桥架安装 (29) 4.2.8二次安装施工 (29) 4.3主要工序控制措施 (31) 4.3.1接地施工 (31) 4.3.2母线及引下线施工 (32) 4.3.3二次安装施工 (32) 4.3.4一次设备电气试验 (34) 4.3.5二次设备电气试验 (34) 5 主要施工工艺控制措施及成品展示 (34) 5.1构支架吊装工程 (35) 5.2电气安装工程 (35)

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设计

本科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设计题目: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设计 院(部):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

摘要 继电保护是一种电力系统的反事故自动装置,它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继电保护伴随着电力系统而生,继电保护原理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是电力系统实用技术的重要环节。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繁杂广泛,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在更新自身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的微机、通信技术相结合,使继电保护系统日趋先进。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本次设计主要内容是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配置和整定,设计内容包括:220KV电网元件参数的计算、中性点接地的选择、输电线路纵联保护、自动重合闸等。 关键词:参数计算接地的选择纵联保护自动重合闸

目录 1:220KV电网元件参数的计算 (1) 1.1:设计原则和一般规定 (1) 1.2:220KV电网元件参数计算原则 (1) 1.3:变压器参数的计算 (2) 1.4:输电线路参数的计算 (5) 2:输电线路上TA、TV及中性点接地的选择 (6) 2.1:输电线路上T A、TV变比的选择 (6) 3: 输电线路纵联保护 (8) 3.1:纵联保护的基本概念 (8) 3.2: 各种差动保护及其动作方程 (9) 3.3:纵联电流差动保护的原理 (9) 3.4: 算例 (9) 3.5: 纵联差动保护计算参数列表 (11) 4:自动重合闸 (11) 4.1: 自动重合闸的作用 (11) 4.2:重合闸的前加速和后加速 (11) 4.3: 自动重合闸动作时间整定应考虑问题 (12) 4.4: 双侧电源线路三相跳闸后的重合闸检查条件 (13) 4.5:综合重合闸的主要元件 (13) 4.6: 综合重合闸整定计算算例 (14) 5:参考文献 (15) 6:致谢 (19)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试题及答案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标准化设计规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Q/GDW 175-2008 《变压器、 2.继电保护双重化包括的双重化以及与的双重化。 3.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330 kV 及以 上电压等级变压器以高压侧变压器低压侧有总断路器的分相自耦变压器为例。 4.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220 kV电压 等级变压器以高、中压侧双母线接线、低压侧双分支单母分段接线的三卷变压器为例。 5.保护装置开关量输入定义采用正逻辑,即接点闭合为“ 1 ”,接点断开为”。 6.保护装置的采样回路应使用A/D冗余结构(公用一个电压或电流源),采样频率不应低于 0.05 IN~20 IN或者 0.1 IN~40 IN 7. 8.每个动作报告应包含故障前 9.保护装置记录的动作报告应分类显示: 便于值班人员尽快了解情况和事故处理的保护动作信息; 作行为的记录。 10. 11. 12.3/2 断路器接线,三跳启动失灵宜采用操作箱内 13.双母线接线, 用操作箱内TJR 接点启动失灵保护。 14. 15.抗干扰继电器的启动 为220 V工频电压干扰的能力。 16.PT 失压时应 17.保护屏(柜)端子排按照 电源端子适当隔开。 18.压板底座及其他压板采用 19.330 kV 保护。 20. 21.根据保护及辅助装置编号原则,变压器保护、高抗保护、母线保护屏(柜)端子编号为

高抗非电量保护屏(柜)端子编号为 22.CT CT 构成的差动保护,该保 由各侧绕组的首末端CT 按相构成的差动保护,该保护不能反映变压器各侧绕组的全部故障。 23. 24. CT断线判别、PT 断线判别等保护功能。 25. 26.对于330 kV CT 和低压侧三角内部套管(绕组)CT在内的全 部保护用CT 均应采用CT。 二、选择题: 1.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规定保护装 置开关量输入定义采用( A )。 A:采用正逻辑,即接点闭合为“1”,接点断开为“0”。 B:采用正逻辑,即接点闭合为“0”,接点断开为“1”。 C:采用负逻辑,即接点闭合为“1”,接点断开为“0”。 D:采用负逻辑,即接点闭合为“1”,接点断开为“0”。 2.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关于保护装 置功能控制字“1”和“0”的定义说法正确的是( D )。 A:“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可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液晶屏显示的“功能表述”。B:“0”肯定所表述的功能;“1”否定所表述的功能;可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液晶屏显示的“功能表述”。C:“0”肯定所表述的功能;“1”否定所表述的功能;不应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液晶屏显示的“功能表述”。D:“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不应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液晶屏显示的“功能表述”。 3.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关于保护装 置的定值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C )。 A:保护装置的定值应详细,不宜多设置自动的辅助定值和内部固定定值。 B:保护装置电流、电压和阻抗定值应采用一次值、变压器额定电流(Ie)倍数,并输入变压器额定容量、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器(PT)的变比等必要的参数;。 C:保护总体功能投/退,如“高压侧后备保护”,可由运行人员就地投/退硬压板或远方操作投/退软压板实现;。D:运行中基本不变的、保护分项功能,如“高压侧复合电压闭锁过流Ⅰ段”采用“硬压板”投/退;。 4.保护装置的定值清单以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A:参数(系统参数、装置参数),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保护装置软压板部分。 B:参数(系统参数、装置参数),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保护装置软压板部分,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 C: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保护装置软压板部分,参数(系统参数、装置参数)。 D:参数(系统参数、装置参数),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保护装置软压板部分。 5.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保护装置应

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输电线路继电保护

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输电线路继电保护 XX大学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设计 题目:22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院 (部): 电力学院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日期:20XX年6月8日—— 6月21日目录前言 2 第一章绪论 3 1.1继电保护的概论 3 1.2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3 1.3继电保护的构成 3 1.4课程设计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4 第二章 220KV输电线路保护 4 2.1 220KV 线路保护概要 4 2.2纵联保护 5 2.2.1纵联方向保护原理 5 2.2.2纵联保护通道 6 2.3 输电线路参数的计算 6 第三章输电线路上TA、TV及中性点接地的选择 7 3.1 输电线路上T A、TV的选择 7 3.2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8 第四章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 9 4.1 距离保护的基本概念 9 4.2距离保护的整定

9 4.3 距离保护的评价及应用范围 11 第五章电力网零序继电保护方式选择与整定计算 11 5.1 零序电流保护的特点 11 5.2 接地短路计算的运行方式选择 12 5.3 最大分支系数的运行方式和短路点位置的选择 12 5.4 电力网零序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 12 5.5 零序电流保护的评价及使用范围 14 心得体会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继电保护伴随着电力系统而生,继电保护原理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是电力系统实用技术的重要环节。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繁杂广泛,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在更新自身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的微机、通信技术相结合,使继电保护系统日趋先进。无论是继电保护装置还是继电保护系统,都蕴含着严谨而又富有创兴的科学哲理,同时也折射出现代技术发展的光芒。可以说继电保护是一门艺术。 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整体,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使用是同时实现的,各设备之间都有电或磁的联系。因此,当某一设备或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在瞬间就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其它部分,为此要求切除故障设备或输电线路的时间必须很短,通常切除故障的时间小到十分之几秒到百分之几秒。只有借助于装设在每个电气设备或线路上的自动装置,即继电保护,才能实现。 本文研究的是关于220KV电网继电保护。通过本次设计掌握和巩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技能,根据技术规范,选择和论证继电

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一次保护与二次保护研究

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一次保护与二次保护研究 摘要:通过介绍变压器的中性点过电压在不接地等方式下的安全隐患,引出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变压器不被击穿故障的方法。规范了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的计算步骤,继而分析其间隙异常击穿的典型案例,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对中性点间隙继电保护的整定原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变压器;中性点间隙;过电压保护动作;一次保护;二次保护 前言 最近几年,因为线路单相接地、系统非全相运行故障引发中性点间隙异常击穿导致变压器跳闸事件屡见不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要解决变压器中性点异常击穿等问题,重点应从变压器中性点二次保护措施上下功夫。 1.中性点过电压的保护措施 在某些110KV或220KV的变电站中,为了有效制止单相接地短波电流,满足零序电流保护好整定配置的需求,一些变压器采取了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但是如果应用这种方法,极易导致雷击时造成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过高,对中性点的绝缘层构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引入一系列保护措施,以防止变压器绝缘故障的发生。 科学的保护措施,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理的保护方式,对变压器中性点进行过电压保护。一般情况下,中性点的保护包括一次过电压保护与二次继电保护。其中,一次过电压保护又分为避雷器保护、间隙保护、避雷器与间隙联合保护。二次继电保护又分为间隙零序过电流、直接接地零序过电流保护、母线3U0过电压保护。保护措施应确保变压器的中性点以不接地方式运行时,大气过电压和系统接地瞬间故障时避雷器动作,棒间隙不应被击穿;在某些系统故障引起的工频过电压时,棒间隙放电,同时刻间隙零序电流保护动作切除变压器,并把间隙过电压的保护作为后备保障。 2.中性点工频过电压的计算分析 2.1单相接地故障 由节点电压法故障分析的等值序网络理论可得出,在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接地方式运行变压器中性点对地电压可用所在的母线零序电压代替。并且故障点处的零序电压最高。因此,在变电站母线处接地做法产生故障时,可用以下公式: 其中UG为变压器中性点工频过电压,U0m为母线的零序电压;Ue为系统故障前的电压;k为接地的系数,k=X0/X1(X0,X1分别为故障点等值零序阻

变压器半绝缘和全绝缘的区别以及选中性点保护的方法2013-05-31

变压器半绝缘和全绝缘的区别以及选中性点保护的方法 1、半绝缘就是变压器的靠近中性点部分绕组的主绝缘,其绝缘水平比端部绕组的绝缘水平低,而与此相反,一般变压器首端与尾端绕组绝缘水平一样叫全绝缘。 2、选用中性点保护采用分级绝缘的变压器。绕组中性点的绝缘水平比绕组首端的低。当变压器设计为中性点必须接地运行时,中性点绝缘水平比首端低得多。当变压器运行方式为中性点接地运行,也可在系统不失去接地情况下不接地运行,其中性点绝缘水平相对较高。例如,220kV变压器中性点绝缘水平为110kV;110kV变压器中性点绝缘水平为60kV或38kV。城镇供电110kV 网络中广泛应用的正是这类变压器。为防止大气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及变压器高压侧(110kV系统)单相接地引起的过电压对中性点绝缘的破坏,经过实际应用;日新电气认为选用中性点经避雷器或“间隙”保护能较好地满足绝缘配合、继电保护及运行方式的要求。 (1)避雷器的选择 为防止大气过电压,中性点安装避雷器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其冲击放电电压应低于变压器中性点冲击耐压; ②其灭弧电压应大于电网单相接地而引起的中性点电位升高的稳态值Uo,即: Uo=Uxg(Xo/X1)/(2+Xo/X1) 式中,Xo/X1为接地系数。 工程实践中选择变压器中性点专用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可以做好绝缘配合。例如,沈阳变压器厂生产的变压器的典型绕组中性点绝缘水平为LI325、ACl40,即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为325kV,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为140kV(有效值)。选择Y1W-73/200避雷器,起始动作电压为不小于103kV(8/20us),1kA最大雷电冲击残压为200kV,可以满足①、②两个条件的要求。 (2)间隙选择 变压器采用放电间隙保护,放电间隙装于变压器中性点与地线之间,有棒形、球形、角形等多种形式。实践中以棒-棒形用得最多,现以棒-棒形间隙来计算其间隙长度的选择。在工频电压作用下,间隙在50%工频击穿电压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南方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技术规范正本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南方电网220 kV 变压器保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220kV transformer protection of 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 布 ICS 备案号:

Q/CSG 110015-2012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1) 4 保护配置 (1) 5 保护功能 (2) 6 技术要求 (6) 7 二次回路要求 (9) 8 对相关设备及回路的要求 (9) 9 屏柜设计 (10) 附录A 主变保护CT配置示意图 (15) 附录B 动作报告的内容和打印格式示例 (18) 附录C 变压器软硬压板配置表 (19) 附录D 保护屏面布置示意图 (20) 附录E 保护屏压板位置示意图 (26) Ⅰ

Q/CSG 110015-2012 Ⅱ 前言 为了降低继电保护现场作业风险,提高现场作业标准化水平,减少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统 一各厂家220kV变压器保护的技术要求、保护配置原则及相关的二次回路等,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组织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内容包含220kV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组屏(柜)原则和二次回路设计等。本规范与《南方电网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一起,构成220kV变压器保护的全部技术要求。 凡南方电网内从事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科研、设计、施工、制造等单位均应遵守本规范。新建220kV厂站的220kV变压器保护均应执行本规范。因保护回路受原设计接线的限制,运行厂站的220kV变压器保护改造工程,在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行维护方便的基础上,可参照执行,并做好与现场运行规程的衔接,避免出现新的安全隐患。 本规范的附录A、B、D、E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归口并解释。 本规范在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海南电网公司、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和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丁晓兵、舒双焰、邓小玉、庞学跃、刘千宽、周红阳、赵曼勇、刘玮、李一泉、唐宜芬、赵武智、张大贵、刘锦兰、朱昌学。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全)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使变电所设计做到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装和维护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电压为20kV及以下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变电所设计。 1.0.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负荷性质、用电容量、所址环境、供电条件、节约电能、安装、运行和维护要求等因素,合理选用设备和确定设计方案,并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1.0.4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所址选择 2.0.1 变电所的所址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等因素综合分析和比较后确定: 1 宜接近负荷中心; 2 宜接近电源侧; 3 应方便进出线; 4 应方便设备运输; 5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 6 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物质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或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7 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处,也不宜设在与上述场所相贴邻的地方,当贴邻时,相邻的隔墙应做无渗漏、无结露的防水处理; 8 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毗连时,变电所的所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 的有关规定; 9 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10 不宜设在对防电磁干扰有较高要求的设备机房的正上方、正下方或与其贴邻的场所,当需要设在上述场所时,应采取防电磁干扰的措施。

2.0.2 油浸变压器的车间内变电所,不应设在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当设在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应采取局部防火措施。 2.0.3 在多层建筑物或高层建筑物的裙房中,不宜设置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当受条件限制必须设置时,应将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设置在建筑物首层靠外墙的部位,且不得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处以及疏散出口的两旁。高层主体建筑内不应设置油浸变压器的变电所。 2.0.4 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地下层设置非充油电气设备的配电所、变电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有多层地下层时,不应设置在最底层;当只有地下一层时,应采取抬高地面和防止雨水、消防水等积水的措施。 2 应设置设备运输通道。 3 应根据工作环境要求加设机械通风、去温设备或空气调节设备。 2.0.5 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根据需要可以在避难层、设备层和屋顶设置配电所、变电所,但应设置设备的垂直搬运及电缆敷设的措施。 2.0.6 露天或半露天的变电所,不应设置在下列场所: 1 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 2 挑檐为燃烧体或难燃体和耐火等级为四级的建筑物旁; 3 附近有棉、粮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集中的露天堆场; 4 容易沉积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灰尘或导屯尘埃且会严重影响变压器安全运行的场所。 3 电气部分 3.1 一般规定 3.1.1 配电装置的布置和导体、电器、架构的选择,应符合正常运行、检修以及过电流和过电压等故障情况的要求。 3.1.2 配电装置各回路的相序排列宜一致。 3.1.3 在海拔超过l000m的地区,配电装置的电器和绝缘产品应符合现行国标准《特殊环境条件高原用高压电器的技术要求》GB/T 20635 的有关规定。当高压电器用于海拔超过l000m的地区时,导体载流量可不计海拔高度的影响。 3.1.4 电气设备的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 和《低压电气装置》(或《建筑物电气装置》)GB/T 16895 系列标准

220-110-10kv变电站的设计

220-110-10kv变电站的设计

1 主接线的选择 1.1原始资料分析 变电所规模及其性质: 1. 电压等级 220/110/10 kV 2. 线路回数 220kV 出线6回(其中备用2回) 110kV 出线8回(其中备用2回) 10kV 出线10回(其中备用2回) 区域变电所建成后与110kV 和220kV 电网相连,并供给近区用户供电。 3.归算到220kV 侧系统参数(B S =100MVA,UB=230kV ) 220kV 侧电源近似为无穷大系统,归算至本所220kV 母线侧阻抗为0.015(B S =100MVA) 4.归算到110kV 侧系统参数(B S =100MVA,UB=115kV ) 110kV 侧电源容量为500MVA ,归算至本所110kV 母线侧阻抗为0.36(B S =100MVA) 5.110kV 侧负荷情况:110kV 侧有两回出线供给远方大型冶炼厂,其容量为75000kVA ,其他作为一些地区变电所进线,最小负荷与最大负荷之比为0.65。 6.10kV 侧负荷情况: 10kV 侧总负荷为38000kVA ,ⅠⅡ类用户占60%,最大一回出线负荷为4000kVA ,最小负荷与最大负荷之比为0.65。 7. 各级电压侧功率因数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 220kV 侧 90.0cos =ϕ 4200max =T 小时/年 110kV 侧 85.0cos =ϕ 4500max =T 小时/年 10kV 侧 85.0cos =ϕ 4300max =T 小时/年 8. 220kV 和110kV 侧出线主保护为瞬时动作,后备保护时间为0.15s ,10kV 出线过流 保护时间为2s ,断路器燃弧时间按0.05s 考虑。 9. 该地区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年平均气温16℃,绝对最高气温为40℃,土壤温 度为18℃。 1.2方案议定 各种接线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1、单母线接线 单母线接线虽然接线简单清晰、设备少、操作方便,便于扩建和采用成套配电装置等优点,但是不够灵活可靠,任一元件(母线及母线隔离开关)等故障或检修时,均需

住宅工程户内外配电设计技术规定试行

住宅工程户内外配电设计技术规定(试行) Technique Criterion For Distribution Design OF Residential Project CJS01-2013 2013-7-2 发布 2013-10-1 实施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前言 1999年,杭州市建委颁布了《住宅工程户内外配电设计技术规定》HBD/T001-1999,统一指导杭州地区住宅工程的户内外配电设计及工程建设,受到了建筑设计、安装单位和广大用户的欢迎。十余年来,杭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用电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智能电网建设带动了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普遍应用,配电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杭州市作为国家电网配电自动化第一批试点城市,城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用电集抄系统已实现全覆盖,智能配电网雏形初具。随着形势变化,该《规定》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住宅工程配电设计的要求。 2011年,根据市电力局提议,市建委同意,由市电力局负责对《住宅工程户内外配电设计技术规定》HBD/T001-1999进行修编,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省、市规定,对原《规定》进行了修编。 本规定修编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电方案、开闭所及配电室标准设置、用电负荷指标、小区公变选型、无功补偿要求、表箱、接户线、户内配电箱、低压系统接地制等。修编中结合电力系统新技术的发展,按照智能化、信息化的要求,新增加配电自动化、分布式电源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过电压(浪涌)保护、漏电保护、谐波控制、超高层建筑(含住宅)的设计原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好地指导住宅户内外配电工程设计、施工和建设。 修编后的《住宅工程户内外配电设计技术规定》(试行)CJS01-2013,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杭州市电力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杭州市电力局运维检修部(地址:杭州市建国中路219号,邮编:310009,电话:电子邮箱:)。 本规定主编单位:杭州市电力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