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导入】:历史分期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15分钟

(一)知识梳理—按照《学案导学》中的知识线索的内容在课本上勾画识记。(二)重点问题—在勾画课本的基础上重点完成并记忆以下问题

1、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条件、方针、实施、成就

2、三大改造的目的、过程、结果、意义

3、1956—1976这2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合作探究】:6分钟

1、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2、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学生展示】:6分钟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2、教师指定问题展示

(1)建国以来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教师点评】:

1、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随时点评

一、失误原因:

客观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②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主观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②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③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④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⑤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2.经验教训: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当堂检测】:3分钟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 D.有步骤的促进三大改造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3.“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教案4)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Lhj2007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 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 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 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 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 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时代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来邓 小平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做铺垫;从结构上分析这一节是此单 元的起始,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通过初中学习,对计划经济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二)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三)能力:自主阅读与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4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生产关系改造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 D.工业分布畸形 【答案】 B 【解析】重工业所占比例为38.4%,远远超过其它部门所占比例,这体现了我国在建国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建成于()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二五”计划期间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B 【解析】“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 A 【解析】B项是1960年冬,时间不符,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4.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答案】 B

【解析】1953~1957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5.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6.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下列各项不能 ..体现八大精神的是 () 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内部矛盾 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实事求是的大会,而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实际。 7.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 ...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答案】 A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来的,不符合1956年这个时间。 8.下图“大麦穗、大玉米,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 B 【解析】图画内容明显体现了浮夸成风的“大跃进”时期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9.20世纪50年代末,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注]:图一是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土群”(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

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正确认识1949——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整体感知】1949----1976的历史分期 1949---1956:过渡时期; 1956—1966:探索时期; 1966—1976:文革时期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自主学习】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请根据以下材料总结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背景、思考经济恢复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一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15.8万吨减少80 ﹪ 煤3243万吨减少48 ﹪ 粮食11318万吨减少25 ﹪ 棉花44.4万吨减少48﹪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27美元印度57美元亚洲(平均) 44美元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逐步展开,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通过没收、接受中外反动势力资产,1949年底,没收官僚资本2858个工矿企业(包括银行交通运输业垄断性贸易公司等),拥有职工129万人。接受外国资本在华企业1000多家,接管海关。苏联移交在华资产。这些都壮大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初步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和按劳分配原则,激发广大职工的生产劳动积极……1949年到1950年初,全国出现四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国有经济掌握了市场和物价领导权。国家通过对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使用实行统一管理,1950年6月,国家财经开始好转。……由于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经营中遇到困难,1950年6月,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 系产销关系,经过调整,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能力,市场活跃,国家税收增加,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作出贡献。—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背景 (2)措施 (3)作用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基础导学 基础梳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思考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 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原因。 (1)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斗争表明,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2)中国革命特点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建国后国情决定。中国广泛存在的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艰苦。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 (2)表现 ①1958年,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思考 5.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 提示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的程度高,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是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片面变革,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所以它必然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第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展教学案 题:第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年——193年)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2年底: ③193年: 2.方针: 3.实施: 4.成就: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3年——196年底)1.背景:2.内容: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4.意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6年——1976年)1.196年中共八大①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 2.19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 ②提出: ③影响: 3.1960年八字方针①背景: ②方针:

、 、 、③影响: 4.196--1966年: .1966—1976年: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概括20世纪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哪些失误?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重难点解析】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

路”。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2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2.19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A①② B③④ ②④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 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A级【知识梳理】 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 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 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 A级【知识梳理】 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 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②为开辟了道路。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前预习: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的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人民政府进行经济调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1953---1956) 1、指导方针、政策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时间: 内容: (2)“一五”计划 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 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一化”“三改” (1)特点: (2)成就: 二.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一)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 材料四、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摘自1956“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4)经济建设的方针? 2、影响: (二)“三面红旗”(1958年——1960年) 材料五、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 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 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 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六、张岂之: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长官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七、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的报告中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同时还宣称:“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 材料八、何沁:当时党内有两方面的情况影响着对这个问题(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继续探索。一是对形势的估计:一方面对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另一方面,对国际国内建设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实质是速度)上认识有分歧……毛泽东提倡快速前进,他对反冒进是不满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1)背景 (2)内容 2、实践 (1)“大跃进”(发展生产力)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歌曲《小燕子》发行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一五”计划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我国“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从“1957年”“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可知,这些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成就,故A项正确。 答案:A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过渡时期。

答案:B 3.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C.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D.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识记能力。中共八大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答案:C 4.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针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高一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刘锋Ⅰ、课前预习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七年时间。其间主要任务:1949—1952年,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1953—1956年,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 其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借鉴苏联的经验,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优先发展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 3、“一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它胜利完成的表现:使我国初建立了,初步形成了。 二、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指。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后实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 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内容: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了。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1958年“三面红旗”:是指。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 ②“大跃进”的中心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 3、1959—1961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4、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四、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全面错误。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文化与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十年期间,我国在某些领域也成就显著,最主要的表现在外交和科技领域。 五、补充: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三条路线: 名称时间内容影响与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 线 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大跃进时期的漫画(见课件) 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淄博七中的历史老师吴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总结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调整国民经济和文革。我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补充;并在学案拓展提高部分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验收。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将采用连连看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融入简单的游戏之中,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接下来分析一下我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印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一标题说明】 本课时教学设计对应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开展道路的探究?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强调“以学生开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才能。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分开历史活动的 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立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分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 从1949年到文革完毕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的根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一段经济建立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才能,并讨论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才能 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考虑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2.注重搜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诸如影视图片资料、口述史料、文献资料、旧票证等历史实物、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考虑、探究问题的才能。 3. 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三大改造和计划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至今) 一、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主要措施① 农村: ② 城市: ③ 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④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1)核心内容: (2)特点: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生产力领域) 1、背景:(1) (2) 2、时间: 3、特点:A. B. 4、成就:① ② ③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1、时间: 2、目的: 3、过程: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B. 方式:赎买政策 C. 步骤:公私合营 4、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5、影响: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1956--1966 (一)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时间: (2)背景: (3)主要内容: ① ② 总任务: (4)评价:在八大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失误的原因: (1) (2) 2、具体表现: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的开始) ①提出: ②内容: ③失误: ④影响: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 “大跃进”生产力角度 特点: 失误: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调整 特点:“一大二公”(大指规模大,公指公有制程度高) 失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C. 消极影响: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高中历史知识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国建国后有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__”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 粉碎“--,“__”结束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线索】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背景是什么?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于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与一五计划的关系是什么? 3.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目的、时间、实质?

2.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2.1958年“左”倾错误的表现、影响是什么? 3.为克服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4.文革的根源是什么?对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危害? 【合作探究】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自我检测】 1.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

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 D.有步骤的促进三大改造 3.“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5.不符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高中历史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

课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 (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 1、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学情分析:我参赛所面对的是青岛十六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比一般普通高中学生要差一些,自信心不足,课堂反应较慢,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 2、对策: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并明显的层次性,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上多启发引导,并给于学法指导和信心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