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刘锋Ⅰ、课前预习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七年时间。其间主要任务:1949—1952年,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1953—1956年,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

其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借鉴苏联的经验,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优先发展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

3、“一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它胜利完成的表现:使我国初建立了,初步形成了。

二、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指。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后实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

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内容: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了。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1958年“三面红旗”:是指。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

②“大跃进”的中心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

3、1959—1961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4、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四、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全面错误。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文化与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十年期间,我国在某些领域也成就显著,最主要的表现在外交和科技领域。

五、补充: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三条路线:

名称时间内容影响与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

线

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大跃进时期的漫画(见课件)

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合作探究一:1957—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速度与规模问题。试举例说明之。

3、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

①.1949年10月----1956年底:1949年10月----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1953年-----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②.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③.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④.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

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

A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B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B2、著名导演张艺谋取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

A.40年代末 B.50年代末 C.60年代末 D.70年代末

Ⅲ、课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教案4)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Lhj2007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 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 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 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 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 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时代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来邓 小平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做铺垫;从结构上分析这一节是此单 元的起始,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通过初中学习,对计划经济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二)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三)能力:自主阅读与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基础导学 基础梳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思考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 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原因。 (1)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斗争表明,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2)中国革命特点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建国后国情决定。中国广泛存在的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艰苦。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 (2)表现 ①1958年,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思考 5.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 提示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的程度高,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是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片面变革,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所以它必然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第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展教学案 题:第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年——193年)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2年底: ③193年: 2.方针: 3.实施: 4.成就: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3年——196年底)1.背景:2.内容: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4.意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6年——1976年)1.196年中共八大①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 2.19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 ②提出: ③影响: 3.1960年八字方针①背景: ②方针:

、 、 、③影响: 4.196--1966年: .1966—1976年: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概括20世纪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哪些失误?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重难点解析】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

路”。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2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2.19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A①② B③④ ②④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电子教材)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民生凋敝,经济残破。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货膨胀已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十多年前可以买两头牛的钱,这时只能买50万分之一两大米了。仅有的两万千米铁路,只有一半可以勉强行车。13万多千米的公路,能够通车的还不到8万千米,以致被外国人讥为“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 在农村。国家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在城市,人民政府稳定物价,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在1953--1956年间,中共中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由弱变强,已经形成了能源、机械、汽车制造、采矿,冶金、电子、化工、石化、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材料、医药、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1996年,中国的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和煤炭产量一样,居于世界首位。20世纪末铁路通车里程已突破6万千米。青藏铁路的全线开工,标志着铁路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民航已经拥有国际、国内航线876条,可通往世界近百个城市。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将使中国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确保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极大地焕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但是,经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成绩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形势,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正如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咸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他还告诫大家:“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第18课_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 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 设置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 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习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历史分期】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 要求:利用课前,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做好标记,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52年底: ③1953年: 2.方针:优先发展,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 4.成就: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背景: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内容: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年——1976年) 1.1956年中共八大 ①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提出: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的总路线。 ③影响:发动了以和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中,以、、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3.1960年八字方针 ①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②方针:、、、 ③影响: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1956--1966年: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 5.1966—1976年:“”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合作探究】 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高一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刘锋Ⅰ、课前预习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七年时间。其间主要任务:1949—1952年,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1953—1956年,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 其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借鉴苏联的经验,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优先发展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 3、“一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它胜利完成的表现:使我国初建立了,初步形成了。 二、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指。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后实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 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内容: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了。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1958年“三面红旗”:是指。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 ②“大跃进”的中心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 3、1959—1961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4、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四、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全面错误。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文化与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十年期间,我国在某些领域也成就显著,最主要的表现在外交和科技领域。 五、补充: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三条路线: 名称时间内容影响与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 线 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大跃进时期的漫画(见课件) 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淄博七中的历史老师吴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总结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调整国民经济和文革。我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补充;并在学案拓展提高部分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验收。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将采用连连看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融入简单的游戏之中,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接下来分析一下我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印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

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学习 1.“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 1.背景 (1)新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化建设 (1)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例1】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 C.使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变式题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l 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中,既有成功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含解析岳麓必修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开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农业: ①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1953年,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经济建设的失误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1956年起,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反映了探索开始时期的重要成果。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表明探索出现了错误的趋向,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来发 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有比较具体详实的讲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又由于是现代史内容,学生学起来较有兴趣,多数问题相对容易。对20年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要加以点拨。 三、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20年的建设,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方面的相关资料,加强对这一时期有关历史现象的认识。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模式,帮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 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方法 1.通过资料搜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 识体系。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得出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列举社 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 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 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 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 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六、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 教训。 难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

课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 (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 1、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学情分析:我参赛所面对的是青岛十六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比一般普通高中学生要差一些,自信心不足,课堂反应较慢,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 2、对策: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并明显的层次性,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上多启发引导,并给于学法指导和信心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本节的第二课时。我特别欣赏新课程教材按专题兼顾文体的编排方式,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按专题编排。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培养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承接了了上节课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斗争和经济战线上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理解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面人民终于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3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一、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及其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掌握《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成果。 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文革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组织小组讨论,启发学生借助相关图文资料、家族回忆等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曲折性”和“前进性”辩证统一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建设者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爱国热情。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学会以史为鉴,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教训。 三、教材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和全国人民都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1953-1978年,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正是这二十多年的建设,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也为今天的建设提供惨痛的教训。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接触过本课知识,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都有印象,也能列举一些建设成就。另外,他们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家族记忆等,获取了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感性理解。高一的学生知识储备较牢,但是理性思维尚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凭借图文资料,增强信息分析水平,勾勒出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并掌握重点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和1953年朝鲜战争相关图片,初步勾勒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对于新生政权的爱国热情。 展示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工业极度困难的文字,体会当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列举本课学习目标,学生明确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岳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1.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的基本布局;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时期归纳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时空观念) 2.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历史解释)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开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的内涵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四单元第1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1

第1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1)背景 ①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②特点:发

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②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③成就: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等建立起来。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②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⑤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⑤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 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进程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图示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一五”计划 史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史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学会读史] 史料一指出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1953年”,其次明确史料中的核心信息①②,这些表明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全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阐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史料二中的③,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得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没有片面

高三历史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复习教案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