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教案2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根本好转,工业化建立提上日程。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2、道路方针

1〕1953年过度时期总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什么叫过渡时期?

是指1949—1956年,进展三大改造,把消费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3〕过渡时期总道路有什么特点

社会主义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开展消费力与变革消费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4〕“一五〞方案〔1953—1957〕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见课本〕

考虑:“一五〞方案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开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底。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根底非常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开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方案超额完成任务,获得突出成就。

表现:

①全国工业产值78亿元,比1952年增长12%,超过原方案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见课本〕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在中国根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开拓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

三、经济建立的成就与教训

1、1956年中一一共八大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获得决定性成功,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

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开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

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开展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蓬勃开展起来。

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立总道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立缺乏经历.

②对社会主义建立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规律。

消极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消费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稳固、充实、进步〞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轨道。

①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消费关系一定要适应消费力开展程度⑤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开展⑥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总结:建国---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立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之处?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经历教训?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授课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解题能力 重、难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背景、进程 课程导入 从荣氏家族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以此串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三大改造、公私合营、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 1、荣敬宗,荣德生:近代中国的“面粉大王”“面纱大王” 2、荣毅仁:“红色资本家”、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创立中信集团 3、荣智健:2005年,中国首富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2)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3)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表现: (1)交通拥堵

(2)通货膨胀极其严重 (3)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③举措 (1)1949年-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2)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同时修建了川臧、青藏、新 藏公路等等 (3)三大改造: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 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 本建立起来。 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 二、探索与失误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情境在线】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情境在线】毛泽东认为,合作化是个体农民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贫穷变富裕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合作化”是怎样完成的? 提示:先是建立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表现。 ①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内容: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套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层层剖析。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准备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 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1)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教案2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根本好转,工业化建立提上日程。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2、道路方针 1〕1953年过度时期总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什么叫过渡时期? 是指1949—1956年,进展三大改造,把消费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3〕过渡时期总道路有什么特点 社会主义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开展消费力与变革消费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4〕“一五〞方案〔1953—1957〕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见课本〕 考虑:“一五〞方案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开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底。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根底非常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开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方案超额完成任务,获得突出成就。 表现: ①全国工业产值78亿元,比1952年增长12%,超过原方案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见课本〕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在中国根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开拓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 三、经济建立的成就与教训 1、1956年中一一共八大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获得决定性成功,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 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开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 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开展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蓬勃开展起来。 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立总道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立缺乏经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高一历史组梁自成 【知识目标】 一、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学习重点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三、学习难点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______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_______。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______________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______。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过程: 农业:广大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__的高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成功探索 (1)内容: ①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②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过渡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内容 (1)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二)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盛行。 后果: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平均主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淄博七中的历史老师吴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总结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调整国民经济和文革。我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补充;并在学案拓展提高部分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验收。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将采用连连看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融入简单的游戏之中,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接下来分析一下我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印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一标题说明】 本课时教学设计对应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开展道路的探究?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强调“以学生开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才能。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分开历史活动的 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立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分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 从1949年到文革完毕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的根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一段经济建立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才能,并讨论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才能 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考虑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2.注重搜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诸如影视图片资料、口述史料、文献资料、旧票证等历史实物、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考虑、探究问题的才能。 3. 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9~2019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近年全国卷高考对本部分内容重在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这一知识点,命题者常利用漫画或者结合图表、文字材创料设新情境,以题目中给的文献或图表等资料为载体设计题目,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如第2019至2019年的全国Ⅰ卷、Ⅱ卷的第31题、41等,通过投资方向、图表数据、粮食政策考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二五”计划经济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表现及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反思并吸取其经验教训。 【命题趋势预测】 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它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回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教益。今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走向应与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协调一致。因此,暗含时下热点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牢记主干知识】 考点1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2.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建立起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3.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概念解释】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②到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 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授课班级:高一4班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提问: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1956——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的正确决策和出现的重大失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介绍专题三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崭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开展经济建设? 投影: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中国的榜样。”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1956年起,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反映了探索开始时期的重要成果。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表明探索出现了错误的趋向,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来发 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有比较具体详实的讲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又由于是现代史内容,学生学起来较有兴趣,多数问题相对容易。对20年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要加以点拨。 三、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20年的建设,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方面的相关资料,加强对这一时期有关历史现象的认识。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模式,帮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 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方法 1.通过资料搜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 识体系。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得出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列举社 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 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 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 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 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六、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 教训。 难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11课_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 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

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 (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 ②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 (2)原因 ①客观: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学习 1.“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 1.背景 (1)新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化建设 (1)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例1】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 C.使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变式题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l 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中,既有成功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教案序号:课题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日期课时目标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目标 重点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课前 准备 1.课件 2默写巩固 3.课时训练 4周江平学考 总复习 教学过程 【学考标准】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 志 b (2)中共八大的召开 b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 破坏 b 【导入】 提问 【教学过程】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71.8% 7.1%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时间:1956年。 2.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引导生产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知识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 的矛盾)。 (2)提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 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开始时间:1958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思想错误影响。 (2)客观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3.含义: (1)“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尤其是追求重工业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全民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体制从1980年四川广汉县开始取消)。 4.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同时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 5.纠正: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教训: (1)(从“大跃进”运动来看)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从总体看)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链接]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新

高中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肇庆市实验中学岑学先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只是要点难点较多。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学生分析: 学生在政治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前面历史课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抄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史实,通过学习不难知道:这样势必有成就也有失误,其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 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问题探索;史料分析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 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 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学法指导: 时间记忆法、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 教学用具: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教导学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教导学案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 的 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五计划” 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提出:1953年。 ②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 ③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④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 计划步 ①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③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干梳理 概念辨析 图解图示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三大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内容 2.中共八大 ①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过程:1958年,“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