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

“一五”计划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

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

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

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

的口号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

算,统一分配

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占58.2%①。……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①处说明“一五”计划的侧重点是重工业。②处说明“一五”计划中大中型项目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思考] 根据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区域在东北地区。

史料二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③,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④。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解读]③处说明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④处说明国家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一定的策略。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策略、方式和步骤。

【提示】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国家资本主义。步骤:由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

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史料一

缺点和错误,可能只是一个指头,而成绩是九个指头……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①。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读]①处说明党中央已意识到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

[思考] 史料一中的“缺点和错误”指的是什么?

【提示】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现象。

史料二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②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解读]②处反映出导致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

[思考] 史料二如何认识造成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

【提示】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国情和实际。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2.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3.主观原因

(1)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2)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3)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4)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5)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

[课堂小结]

1.新中国“过渡时期”是指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的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

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

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

基本建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的是( ) A.重工业B.轻工业

C.农业D.商业

A[我国“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右图反映的是( )

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A[根据题干“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可知这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选A项。]

3.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对当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的会议是( ) A.一届人大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B[1956年,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B项。]

4.“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

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A[由题干信息可知,一块红薯掉入河中就能使河水溅起一丈多高,这严重夸大了事实,与“大跃进”的特点相符,故选A项。]

5.1960年第四季度,毛泽东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于是出台了“调整、巩固、提高”六字方针。随后,周恩来总理又加上

两个字为( )

A.恢复B.改造

C.跃进D.充实

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字方针”的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周恩来总理又加上的两个字是“充实”,故D项正确。]

6.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 )

A.粉碎“四人帮”集团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

C.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D[1975年,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故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据苏联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3 000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

——《“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

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来自中俄双方的文献》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23%,“四五”时期为7.3%,到1976年下降为1.4%(1976年比1975年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6%,“四五”时期为7.8%,1976年为1.7%(1976年比1975年只增长了1.7%)。

——《中国经济年鉴(1966—19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2)为了“后来者居上”,我国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解析]第(1)问,实际上要求回答苏联援助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注意语言逻辑清晰。第(2)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主要原因”亦可顺理成章回答。第(3)问,由材料三数据可见,“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亦有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答案](1)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建设项目,传授了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动了新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作出了贡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原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国情。

(3)主要状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等方面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并出现了下降。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板书]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 【 面临怎样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 【生】...... 【师总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 “一五”计划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 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 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 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 的口号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 算,统一分配 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必修Ⅱ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第 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 1、一五计划 2、三大改造 3、中共八大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分析一: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条件: (1)政治上: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建国前三年国民经济建设); 、时间:至 3、基本任务: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特点:①优先发展业;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并举。 5、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分析二:三大改造 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2、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3、概况:(1)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4、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制,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意义: (1)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政治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点分析三: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3、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4、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 考点分析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过渡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内容 (1)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二)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盛行。 后果: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平均主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 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 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 (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 ②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1.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措施(1949-1952)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 (4)意义: 到1952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为以后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任务一】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1)原因:A. 重工业基础薄弱 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结果:超额完成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任务二】三大改造 (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时间:1953年-1956年

(3)原因:(结合历史纵横P51) 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相符合 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的需求 (4)基本途径: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6)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956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 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失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7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试说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考情分析】 (1)命题规律:2013年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运动的认识和理解;2014和2015年在本知识点范围内的考查,均未涉及。 (2)命题趋势:本讲内容自2008年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几乎每年必考,但是最近连续两年,考查热度降温,但仍改变不了其高频考点的地位,纵观近年来高考真题,本讲内容在江苏高考中一般以设置新情境试题特别多,多引入数字图表、漫画、报刊、图片材料、文字等,考查方法多元,设计新情境考查相关知识点。 【知识体系】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特点和实质 (1)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④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2)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及失误原因 (1) 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因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2)具体失误:①表现在经济建设的高指标,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大跃进”运动。②表现在急于人为地、盲目地调整生产关系,忽视客观规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革”出现。 (3)原因分析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③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④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3.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 【当堂巩固】 1.(2015·苏州期末)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A. 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 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 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2.“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3.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A. 走合作化道路 B. 没收为国营企业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资本家自愿捐献 4. 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B.国民经济比例的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84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D.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教案2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其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三是战争的破坏。 【合作探究】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对比课本p38p39图表加以说明)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毛泽东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合作探究】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政府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其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953年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一是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二是交通建设成就巨大;三是初步奠定了工业的基础。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工人和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部分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部分问题。

高中历史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必修 2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学习 1.“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化建设 (1)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例1】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 C.使中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变式题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l 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教案1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立的开展和曲折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照 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比照 钢减少80% 煤3243万吨减少48% 粮食11318万吨减少25% 棉花减少48%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拟 中国27美元印度57美元亚洲〔平均〕44美元 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下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十分紧迫,同时困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局部资本家的否认和蔑视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 加粮49% 9.3% 棉193% 53% 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建立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方案的经济建立,即第一个五年方案。 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方案要解决的两大根本任务是什么? 自主学习1:集中开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根底。 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根底。 多媒体展示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问题情境4: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开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 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三.设计策略 1. 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2. 结合校情,依托课本,化繁为简。 四.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图片、讲授、研讨指导、发展性评价 五.基本程序 1.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题目,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自学课文内容,自主搜集资料,与本 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 问题导入:改革开放30周年问题。 3. 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梳理知识要点、问题探究。 4. 形成评价:小结。多元评价。 5. 拓展迁移:布置课后拓展探究题。 六.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同学们,难忘2008呀!知道2008年与改革开放有什么联系吗? 【内容小结】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也应该记住,正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给了我们经验和教训,才 有今天改革开放的辉煌。 【内容板书】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势怎样?原因是什么?

学案10: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________的长期掠夺和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的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______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 (2)成就:______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生产资料由________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_。 (2)主要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失误探索 (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记一记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 填一填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 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 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违背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辨析体会 研一研 1.“一五”计划 史料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中央党校,1991年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提示]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2.三大改造 史料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

学案7: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仅仅有了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初探: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作用?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1953—1956)——一化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建设起步 (1)“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上各有何特点?原因各是什么? 行业分布: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受苏联影响地理分布: 特点:东北地区;原因:资源交通(地理位置)好、重工业基础好、外部环境好。 (2)“一五”期间工业取得哪些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投产。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对象、基本途径、意义分别是什么? A.对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B.基本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C.意义: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初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体现了什么原理?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成就与失误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即主要矛盾的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 ①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②但是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没有坚持下来。 初探: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有什么联系? 失误的探索——三面旗帜(1958年)

【2019-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新人教版必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2019-2020】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 (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