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

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

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

师辅导

3、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

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

任感。

二、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还有洋务派所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昨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教学

1、公车上书

构思: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以引导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设计:什么是公车上书?(包括时间、事件、结局及影响)

思维拓展: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即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2、维新运动的展开

构思: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

问题设计:(1)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创办《万国公报》,它后来的名字是什么,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如何?

(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3、百日维新

构思:本目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讲述讲解与师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阅读或朗读全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如有疑问,则由教师引导,答疑式讲解;拓展内容师生探究)

问题设计:(1)维新变法的支持者、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内容各是什么?

思维拓展:①政治方面未见“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内容,是不是维新派对封建势力作出了让步?(是,作出了让步,并使变法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②维新变法的措施有没有积极意义,如果有,有多大?(有,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十分有利。)

(2)戊戌政变是谁发动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政变的发生意味着什么?

思维拓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本身力量弱小;光绪帝没有实权等)

(3)戊戌六君子都是谁?其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又是谁?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品质?

思维拓展:谭嗣同能逃,却甘愿牺牲,值不值得?(去留皆可,但要说理充分)(三)课堂练习:

1、材料分析

(1)、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①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②“贼”指何人?为什么“无力回天”?“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③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案:①谭嗣同说的,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②“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手无实权的光绪帝,又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无力反抗。“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我认为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③他参与了戊戌变法,说明要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②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③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

{答案:①梁启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要求实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历史感悟: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请说说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悟或收获。

{答案: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3.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4.我们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向我们证明了软弱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同落后的农民阶级、保守的地主阶级一样,都不能救中国,那么中国救亡图存伟大事业将何去何从,下一节课,我么将一起去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精彩表现

五、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教学过程】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 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 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秩序。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 (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 (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 四、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五、戊戌变法的影响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 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 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导入语例示三]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在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注意语气)。。本节课我们。。。。[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清楚,《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御侮。主要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故称为“公车上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紧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划为势力范围。日本除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又把福建划为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有机地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 二、新课学习 (一)公车上书 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 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 学生:时间:1895年春 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 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 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教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此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想一想: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讨论: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 1.创办报刊 2.组织学会 3.开办学堂 4.与顽固派论战 5.继续上书 (多媒体展示准备活动) 教师:当时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因为康有为对当时时局的深刻预见,和当朝皇帝光绪帝有了共鸣,所以光绪帝破格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二)百日维新 教师: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而实际上光绪帝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 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 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 师辅导 3、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 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 任感。 二、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还有洋务派所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昨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教学 1、公车上书 构思: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以引导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设计:什么是公车上书?(包括时间、事件、结局及影响) 思维拓展: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即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2、维新运动的展开

构思: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 问题设计:(1)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创办《万国公报》,它后来的名字是什么,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如何? (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3、百日维新 构思:本目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讲述讲解与师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阅读或朗读全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如有疑问,则由教师引导,答疑式讲解;拓展内容师生探究) 问题设计:(1)维新变法的支持者、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内容各是什么? 思维拓展:①政治方面未见“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内容,是不是维新派对封建势力作出了让步?(是,作出了让步,并使变法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②维新变法的措施有没有积极意义,如果有,有多大?(有,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十分有利。) (2)戊戌政变是谁发动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政变的发生意味着什么? 思维拓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本身力量弱小;光绪帝没有实权等) (3)戊戌六君子都是谁?其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又是谁?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品质? 思维拓展:谭嗣同能逃,却甘愿牺牲,值不值得?(去留皆可,但要说理充分)(三)课堂练习: 1、材料分析 (1)、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①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②“贼”指何人?为什么“无力回天”?“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③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案:①谭嗣同说的,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 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 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 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 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 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维新变法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性质、意义、教训。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重点、难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时,他们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一介书生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能发起这样一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维新志士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了?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两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戊戌变法》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戊戌变法》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的内容,观看视频:公车上书。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发起人、内容、影响是什么? 问题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让学生置身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

教师:这幅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教师: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结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戊戌变法》。 (设计意图)运用《时局图》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承上启下。进而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本课前后的关联有更好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戊戌变法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展示课件) 教师介绍: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展示课件)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5.激发学生对改革与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入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 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甲午战败、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等。重点解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新政四项基本原则、各项改革措施等。 3.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 4.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5.综合评价 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展示对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

1.课本:世界历史教材、中国历史教材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相关案例和资料:戊戌变法的史料、研究成果等。 七、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个人或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把握和表达能力。 3.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印记。 2.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外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同时,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它的实施对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教案进行 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背景 翻开中国历史的篇章,我们可以发现戊戌变法之前,清朝面临着许 多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外国列强的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而国内政治 腐败、经济停滞、社会不公等问题也严重困扰着人民的生活。为了挽 救国家危局,清廷决定推行一系列的变革政策,以期重振中华。 二、教案概述 戊戌变法的教案,作为变法运动的重要方案之一,主要包括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措施。 1. 政治教案 政治教案主要涉及清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问题。其中包括:(1)设立内阁:改廷臣议政制为内阁制度,以加强政府的决策效 率和执行力。 (2)设立议会:明确国家权力来源,增加民主议政的成分。 (3)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整顿官场风气。 2. 军事教案

军事教案主要针对清朝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 (1)改革军制: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组织和制度,提高作战能力。 (2)引进先进武器:引进西方军事科技,提升军事实力。 (3)改进军事教育:加强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3. 教育教案 教育教案着重于对中国教育体制和内容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新学制:推行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改革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2)兴办新学校:建立民办学校,提供更多教育机会。 (3)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促进教育现代化。 4. 经济教案 经济教案旨在解决清朝经济停滞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改革税收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2)发展工商业:通过鼓励私营经济和引进外资等措施,推动工商业的繁荣。

第6课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1895年春,《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__拒和、迁都、变法__。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__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__胶州湾__,__康有为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__裁撤冗官冗员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__私人兴办工矿企业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__废除八股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__训练新式军队__等。 4.结果:9月21日,__慈禧太后__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__谭嗣同、刘光第、林旭__、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戊戌六君子__”,戊戌变法失败。 5.影响:在__思想文化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详细指什么人? 同学可能不会马上答出,老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学问分子有机会参加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进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加国防力气等 这时,老师引导同学回答书中的思索题。答案略。 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同学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关心同学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熟悉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勇敢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老师最终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丢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忱,为变法就往而奔跑呼号,殚精竭虑,他们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 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

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

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

戊戌变法一等奖教案

戊戌变法一等奖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史实,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作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加深对戊戌变法内容的认识,培养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教学重难点】 1.“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

间,传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 300多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它印发传播,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地位。 (3)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严复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2.百日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