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学习新课: 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5年春 (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物扫描:维新派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6)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 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 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 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时间:1898年春。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 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如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❸板书设计➷

201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第五章第6课《戊戌变法》(无答案)语文

6、《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重点) 目标3:了解创办的组织及报刊,以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目标4: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教训。(难点)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内容 (1)背景:甲午战争后_________危机大大加深。 (2)时间:_________年春 (3)地点:北京 (4)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5)目的: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6)结果:失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创立《_________》,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强学会,推动变法 (1)成立_________-----政治团体形成 (2)把《万国公报》改名为《_________》 4.________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百日维新”

1.背景 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时间 _________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3.结果 (1)囚禁_________于中南海瀛台 (2)逮捕维新人士,参与朝政的“________________”血洒菜市口 (3)_________、_________仓促逃往海外 4.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_______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何谓“公车”?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背景、代表人物、目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在反对签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3.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4.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5.戊戌变法的背景、标志、性质、内容及影响、意义? 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地点报刊人物主张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天津《国闻报》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天演论》中宣传“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课时安排:一课时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看投影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模拟: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二、授课过程 教师过渡: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 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 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 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①创办《万国公报》②组织强学会②维新派团体形成学生补充资料: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 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 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优课教学设计_3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的内容。他是是在洋务运动破产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第二步,学习西方政治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他的失败才是中国人民更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打下铺垫。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方法,能够对事件进行表象的提炼、概括。但对于史料的分析还是存有很大的难度,对于事件的本质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救国的艰难探索,激发起学生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四:重难点 重点: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难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 问题引导法 情景创设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温故知新 ---在时空中培养核心思维

(设计意图: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这一环节我以时间轴形式展开,既帮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历史思维:历史事件之间彼此是前后联系的,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是以列强的侵略为背景的,面对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不能就中国,那中国将何去何从?”从而引出本课。) (2)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 (3)讲授新课“ 根据课题:“戊戌变法”中关键词“变”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变之因---在危机中奋起 第二部分:变之路----在艰难中探索 第三部分:变之殇----在挽救中感动 设计意图:以“变”为线索,分成三个环节,条理更加清楚。 第一部分:变之因---在危机中奋起 ①教师出示材料: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的耻辱啊。”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哪次侵华战争吗?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对当时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问题回答。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接着教师介绍日本的崛起过程,突出日本是通过变法图强的,从而引出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变法求强。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小,根据关键词“东方小国”便可得出,重点意为引出背景—同样在民族危机中,而前面洋务运动已经涉及,因此不作为重点。 第二部分:变之路----在艰难中探索 1.变之路----在艰难中探索之序幕 本环节我利用希沃白板5的游戏设计成自主预习的检测。通过让学生上台做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2. 变之路----在艰难中探索之发展 ①教师首先出示本环节中两则重要报刊材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变法通议》·梁启超“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变法求强’------《国闻报》.严复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目标细化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感悟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经验教训 教法 讲授、讲解、问题导向 图片展示学法 自主学习、表格列举、 归纳概括、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板书 思维 导图 教学过程设计个案【课前复习】 PPT展示: 复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甲午中日战争的五大战役 3.《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4.什么是“三国干涉还辽” 【导入新课】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有感一首》谭嗣同写于1896年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识记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3.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感悟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 【新课教学】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 [自主学习] 阅读P28“戊戌变法”内容,找出以下内容: 1.时间:1895年春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5.在位皇帝:光绪帝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戊戌变法的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实”,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个维新派人士的生平,

第6课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1895年春,《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__拒和、迁都、变法__。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__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__胶州湾__,__康有为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__裁撤冗官冗员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__私人兴办工矿企业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__废除八股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__训练新式军队__等。 4.结果:9月21日,__慈禧太后__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__谭嗣同、刘光第、林旭__、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戊戌六君子__”,戊戌变法失败。 5.影响:在__思想文化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6、戊戌变法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学习戊戌变法并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渴求知识,但思想单纯,缺少自控能力,对感性事物感兴趣,理性思维有待加强。历史知识积累的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方法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所以,本课采用讲述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式,让他们积极的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 反思:让学生化身为19世纪末的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社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过程: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 (3)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2.维新思想的传播: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上海的《》和天津的《》。其中,由主编的《》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 1.时间:; 2.皇帝: 3.主要内容:(1)裁撤,;(2)鼓励, ;(3)改革,(4)废除, ;(5)裁剪,。 4.结果: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等六人遇害,史称“”。 5.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 。 【合作探究】

1. 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 2.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3.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 4. 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拓展延伸】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 (1)马关条约。(2)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3)变法维新运动。 2.时务报;国闻报;严复;国闻报。 二、1.1898年.2.光绪帝。 3.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手工、商业;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慈禧太后;光绪帝;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5.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1.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2. 3.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袁世凯的出卖;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6 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6 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范文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新课探究】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 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地点报刊人物主张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天津《国闻报》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 教版) 6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一—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背景 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 息? 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同时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又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其一:知识体系上以“再现维新”、“审视维新”、“反思维新”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其二:教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掌握系统整理历史事件的方法; 2、通过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 2、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挫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3 一、导入新课 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