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史

命题人: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注意到:“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这说明

A.三代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周秦之际政教分离

C.分权思想影响历史的走向

D.秦汉统一影响政治

2.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D.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

3.南朝梁武帝设立五经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其有能通一经……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此举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

C.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D.促进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4.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北宋欧阳修也说:"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这说明唐朝藩镇制度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5.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

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6.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郑思肖,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下图为他根据自己在福建居住时所见的墨兰所作的《墨兰图》(题字为“一国之香,一国之殇”),这反映出

A.文化艺术的地域性

B.艺术作品的时代性

C.文人绘画的典雅性

D.艺术作品的世俗性

7.下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表,该表说明

A.文化认同程度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B.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

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8.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名词的大量传人

A.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B.体现了日本文化影响较大

C.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D.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

9.北京《晨报》上有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喻为《孔雀东南飞》(如下图所示,乳雀的羽毛上写有学生、学者、教授)。该漫画反映了

A.民族战争影响人口流动C.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知识分子向往共产主义D.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1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

A.适应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11.在晚期希腊的哲学流派中,斯多葛学派最符合时尚,其思想涉及自然必然性、社会服从、人的社会责任、世界国家和政体类型等诸多政治哲学问题。其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城邦范畴,而是放眼于整个世界,提出应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斯多葛学派的观点

A.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B.成为理性主义的源头

C.服务于亚历山大东征

D.反映丝绸之路的开通

12.历史学家在考察某一经济作物的传播史后,认为该作物富有全球史意义。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这种经济作物应是

A.棉花

B.甘蔗

C.胡椒

D.烟草

15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个人主义“深深地镶嵌于西方人的心灵中,并且由艺术家通过刻画个性,探索者通过探测地图上未标明的海洋,征服者通过努力开拓殖民地和商业资本家通过积累大量财富等形式来体现”。这表明人文主义

A.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性质

B.开阔了欧洲人的思维方式

C.得到了各阶层普遍认可

D.未能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A.英国的《谷物法》对进口食物课以很高的关税,它的辩护者称英国应维持工农业之间的经济平衡,土地贵族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而得到工人和工业家大量捐款的反谷物法同盟则与之辩论,最终于1846年政府废除了《谷物法》。这表明当时英国

A.劳资双方的矛盾趋于缓和

B.食品工业打压外来竞争者

C.新旧阶级政治影响力消长

D.民主权利是斗争主要目标

15.19世纪欧洲历史研究开始关注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

A.关注民族历史研究

B.体现历史唯物主义

C.推动历史学科独立

D.走向理性化专业化

16.观察下面的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材料二

—摘编自王亚民《明代的科技发展与世界的比较研究》材料三欧洲从13——15世纪便陆续办起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有教养的人的世俗学校,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儿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哥白尼等科学巨匠就出自这类学校。在16世纪的意大利,有鲁诺,伽利略等人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伽利略发明了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的系统的实验方法后,使科学成为"实证知识"且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7世纪末,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位移和力的研究。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还非常明显地携带了相应的文化基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文化。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文化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6—17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文化条件。(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6—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差异的认识。(4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两部法案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成为英国内阁制的滥觞,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这样,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转交给日益完备的内阁。可见,光荣革命以后的英国君主制已经获得了崭新的阶级内容。

——赵士国等《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异议》材料二(美国1787年)在各州批准会议上拥护宪法的领袖们,所代表的经济利益与费城会议成员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完全相同;其中的多数人也都从他们的努力结果上获得了直接的私人利益。……完法并不像法官们所说的那样,是全民的创也不像南方废宪派主张的那样,是各州的创造。它只是一个巩固的集团的作品,他们的利益不知道有什么州界,他们的范围的确包罗全国。

——摘编自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材料三孟德斯鸠理想的政治文化可以用人介健康来加以类比。政治实体的健全在于各组成部分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某一方面过于突出的话,要么复平衡,要么整个体制衰退,陷入不健全的状态。

——摘编自彼得·赖尔《启蒙运动百科全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基石”的两部法案,并概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有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巩固的集团”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各州的创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海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浓缩的全球通史。从地中海到黑海东岸再到喜马拉雅山,或许在我们眼里并不是很重要的地带,其实是连接东西方文明桥梁的交叉点。跌宕起伏的故事,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详尽的地图以及注解,再次激起人们对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的迷恋,对现在

2016年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阐释《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的“新”,并得出结论。(要求:标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20.(10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反杜林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新中国历史,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解析】据所学可知,宫为居住之地,庙为祭祀之地,据题干“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可知,在夏商西周时期,政教合一。据题干“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宫庙分离”可知,在春秋战国至奏汉时期,政教分离,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周秦之际政教分离,故选B项;题干不仅述及“二里头至西周时代”,还述及了“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排除A项;题干述及“宫庙”由“合一”到“分离”,并非“分权思想”影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并未统一,排除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可知,司马迁强调《史记》的大一统,而班彪则认为《史记》不重视儒家经典与思想,说明儒家思想到东汉时期得到了强化,故选B项;民众生活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但材料强调对《史记》的认识不同,排除A 项;社会等级差异强调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不同,材料无法反映社会等级的差异,排除C 项;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而材料强调对《史记》的不同认识,排除D 项。

3.A 【解析】由题干中"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

勿有遗隔"等信息可得,南朝梁武帝时期,寒门士子也有通过考试充任官吏的可能,所以有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故选A项;南朝时期恰是士族势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垄断仕途是必然的,所以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产生于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此举对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的冲击,排除D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可知,唐朝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镇守边防,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根据材料“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可知,材料侧重节度使的边防作用,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根据材料“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可知,二者认为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边疆防卫,其设置是必须的,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节度使设置的积极意义,没有涉及其消极影响,排除C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输送京师,以保障都城民众生活需求,此外来自江南地区的特产专供皇室贵族用度,这表明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稻北运,无法断定稻米是商品还是政府税收,且用朝廷贵族专享的吴兴米,不能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排除B 项;关中地区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需要来自全国的物资来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非经济严重衰退,排除C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郑思肖所画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在表达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即时代环境影响艺术创作,故选B项:材料并无福建与其他地域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地域性结论,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以无根无土的兰花暗喻作者思念故国,主旨不是文人意趣,排除C项;材料是文人画,没有体现世俗性,排除D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对比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与祭祀次数可知,清朝统治者重视汉族文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王朝的兴衰与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的治国制度、治理政策、外部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相关,民族文化认同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A项;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排除B项;影响王朝统治时间的因素很多,包括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的治国制度、治理政策、外部环境、自然灾害等,民族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

8.A 【解析】清末民初西方的新名词大量传入,其中大多从日本传入中国,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清末民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名词的大量传入正是其体现,故选A项。B项在材料有体现,但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否推动白话文运动材料无法说明,排除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学生、学者、教授"向东南流动可知,受大革命影响,南方地区吸引了大量北方知识分子,他们纷纷离开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从而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项;为中国保存知识和文明的火种,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知识分子向西南转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共党史可知,知识分子向往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主体并非是学生、学者、教授,排除D项。

10.C 【解析】据图表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西方国家、亚非国家的贸易额,我国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最高,对外贸易的表现与外交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外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项;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贸易,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敌视、孤立中国,没有突破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1.C 【解析】由题干中"自然必然性、社会服从、人的社会责任、世界国家和政体类型等诸多政治哲学问题,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城邦范畴,而是放眼于整个世界"可知,斯多葛学派关注到了希腊城邦之外的世界,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背景是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的崛起,亚历山大东征并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和推广希腊文化,故选C项: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其传播时间还要延后,所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斯多葛学派并非理性主义的源头,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B 【解析】甘蔗原产于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地带,15世纪时广泛种植在亚洲的印度、中国南方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拉丁美洲高温多雨的天气适合甘蔗种植。16世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墨西哥、秘鲁,以及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巴西后,拉丁美洲大量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故选B项;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比较适宜在平原地带种植,但是拉丁美洲的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排除A项;胡椒比较适宜在平原地带种植,但是拉丁美洲的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排除C项;烟草的原产地在美洲,这与题干内容中“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不一致,排除D项。

1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文主义倡导的个人主义影响了艺术家、探索者、殖民者、商业资本家以不同形式探索世界,开阔了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故选B项;15世纪至17世纪末,欧洲仍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各阶层普遍认可"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宗教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不能得出"未能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的结论,非除D项。14.C 【解析】根据材料“土地贵族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辩论”可知,材料体现了土地贵族与工商业阶层之间的斗争,最终工商业阶层获得胜利,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旧阶级政治影响力的消长,故选C项;劳资矛盾是指受雇者与雇主间的冲突与合作,而材料强调新旧阶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是与外国自由竞争,而不是打压外来竞争者,排除B项;民主权利是以民众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众的公共权利为内容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B 【解析】由题干“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可知,恳格斯是在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等物质方面的发展会影响政治领域里的阶级及其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19世纪欧洲历史开始关注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故选B项:题干显示的是历史研究对社会下层和阶级、阶级关系的关注,而不是民族历史的研究,排除A 项;题干中只提到了历史研究,未提到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得出推动历史学科独立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显示的是历史研究对象的变化,并未提到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16.D 【解析】据曲线图时间,该现象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异军突起,超过了传统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故选D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两国的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而"乙国"是上升趋势,排除A、B两项;据所学,俄国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其发展速度较慢,排除C项。

二、材料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

17.(1)趋势:发展状态由创新趋于保守(或技术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交流模式由双向交流转变为单向输入;交流状态由主动趋向于被动;世界地位由领先世界逐步走向落后(或科技成就趋于减少)。(4分)文化因素:思想禁锢日益强化;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教育模式僵化。(2分)

(2)文化条件:古希腊深厚的自然哲学基础;世俗学校的不断发展(或者综合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研究等实验方法的诞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宗教改革对神学体系的冲击。(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文化条件影响科技发展:如不同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2分)科技发展影响文化进程:如中西科技发展的状态对中西文化的转型产生不同的影响。(2分)

18.(1)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2分)

特点:渐进性、通过立法保障制度的实践。(2分,答出两点即可,“保守性”可以酌情给分)(2)含义: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1分)

依据:1787年宪法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它平衡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为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分)

(3)观点:健全的政治实体在于各个组成部分保持动态平衡状态。(2分)

论证: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前,君主独揽大权,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的立法权逐渐转移到议会,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内阁,国王不能罢黜法官,其司法权被限制。国王与议会联合执政,就是一种政治权力平衡的表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为英国的崛起作好了制度上的准备。(4分,学生以美国的三权分

立与制衡的史实论证观点也可)

19.(12分)

作者从新的战略高度看待丝绸之路在世界史的重要地位。(4分)

从宗教角度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东传,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弘扬发展并逐渐向东亚与南亚传播,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庙见证着这一历程。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促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随着阿拉伯人的向外扩张,伊斯兰教传播到叙利亚、伊拉克和北非等地区。丝绸之路是世界宗教传播的重要通道,丝路上的圣城耶路撒冷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从经济角度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传到西亚、欧洲和非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丝路上的优良马匹、植物等物种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近代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殖民国家崛起,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贩卖皮毛、奴隶,掠夺黄金、白银与石油,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

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而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城市日益繁荣,新的机场、度假胜地、豪华酒店和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既有世界级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人类文明依旧在这里竞演。(6分)结论: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是世界的“神经中枢”,真正的“地球中央”并不是欧洲,而是亚洲。(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与所学进行分析,提取并论证作者的观点,得出结论。首先,考生要根据题干信息和目录中关于丝绸之路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提取作者的观点。近几年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不断出版,《春晤士报》在其年度图书获奖评语中写道:“标榜自己是“全新”的“世界史”的书有很多,《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一本。”如果学生注意到题干中“一部浓缩的全球通史”“其实是连接东西方文明桥梁的交叉点"等语句并结合目录,就可以体会到本书的"新"视角。作者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重新定义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从时间维度看,丝绸之路纵贯古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与丝路有关;从空间维度看,丝绸之路横贯东西,宗教信仰的传播、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变革的发生、文明的交流都与这条道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相关联。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从世界通史“新”的写作构架,重新定义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在世界史上“新”的地位等角度进行阐释等。

其次,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在传统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价值,归根到底缘自作者“新”的历史观。作者以世界为地图,以丝绸之路为中心,颠覆了欧洲大陆是世界中心、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发源地的“西方中心论”。

20.(1)保留非公有制经济;保留商品生产,允许市场经济。(4分)

(2)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邓小平理论形成,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完善。(2分,言之有理即可)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地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秸秆还田是制约我国北方秸秆利用与耕地培肥的“卡脖子”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在东北黑土区创新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破解了传统秸秆还田后土壤培肥效果差和作物增产潜力低等难题。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秸秆还田生产方式培肥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 A.秸秆分解快,有机物质积累少 B.夏季降水丰沛,养分淋失多 C.秸秆腐解慢,土壤消纳能力差 D.植物生长迅速,养分消耗多 2.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①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问题①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 ①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①改变了黑土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城市乃至区域之间的人口、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的同向流动,必然导致低效益城市或区域相对于高效益城市或区域发生收缩情况,即低效益城市或区域出现了相对收缩现象。下图示意2006—2015年湖北省城市相对收缩格局。据此完成3~5题。 3.可作为判断城市收缩的指标是 A.区域空间缩小 B.人口流失严重 C.公共设施闲置 D.制造业占比低 4.导致咸宁市出现城市收缩最主要的原因是 A.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 B.交通不便居民外迁

C.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 D.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5.有利于湖北省收缩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①加强户籍管理,奖励新生人口 ①保持原产业优势,培育新兴产业 ①积极探索襄荆宜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措施 ①规划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区面积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可以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客运中心站点为 A.高铁站 B.汽车站 C.地铁站 D.航空港 7.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 A.居住生活空间 B.交通换乘空间 C.工业生产空间 D.娱乐休闲空间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不改变 农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农户将生 产作业委托给专业的托管组织经 营,托管组织代替农户完成部分 或全程的农业生产作业。调查发 现,受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 种植面积、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 新疆玉米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托管 采用率偏低,右图示意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机制。据此完成8~10题。 8.农业生产托管给新疆玉米种植户家庭带来的福利可能是 A.玉米品质提高 B.非农报酬增加 C.劳动技能提升 D.生活成本降低 9.新疆地区玉米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托管采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收入高 B.劳动力数量多 C.受教育年限短 D.耕地面积小 10.提升新疆地区玉米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托管采用率的有效途径有 ①加大对农业生产托管多样化宣传①降低农业生产托管的交易成本 ①制定统一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套餐” ①增加农户耕地面积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2023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及其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模拟试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1990—2022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分布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B.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C.还未产生贫富分化 D.文明神权色彩浓厚 2.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 3.《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高祖又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4.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5.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受自然哲学观影响 6.明洪武十九年,政府规定:“令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明成化二十一年,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一变化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 孔子时代,很多人已不知礼,知礼的也不守礼,守礼的也并非都是发自内心。如果只是倡导知礼和守礼,并不能挽救失衡的礼秩序。鉴于此,孔子主张 A.将仁和礼结合起来B.以德治国C.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有教无类 2. 《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数得上名字的诸子有189家,一共有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制度更替,杂家无存B.百家争鸣,适者生存 C.政局动荡,学派融合D.诸子并起,互相诘难 3. 下图是火药发明后出现的军事火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科技发展促进军事装备改进B.军事科技领先西方国家 C.火器逐渐成为主要军事武器D.政府重视发展军事科技 4. 韩愈从浩如烟海的原始儒家典籍中择取,以《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为基础,重建了儒家的心性哲学,从而使儒家的心性哲学能与佛学相匹敌。这反映了 A.儒家学者开展儒学复兴运动B.唐代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C.儒学对佛教教义的包容融合D.佛学在唐代发展较缓慢 5. 郭守敬主持编制的《授时历》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正式废除了上元积年编历法。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这表明,《授时历》 A.代表当时高水的天文观测B.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C.旨在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D.反映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新水平 6. 明朝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颂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这一价值导向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B.宋明理学已受到严重挑战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异化D.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7. 下图是我国古代绘画《画龙点睛》。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

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3高考冲刺试卷(一)科目: 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6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规模广大,中心区的主干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宫殿区居于核心,祭祀区、官营作坊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等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这些都表明了二里头都邑已经有了严谨、规整的规划,且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这说明 A.专制王权的出现 B.具有较成熟的制度治理模式 C.大一统格局初具规模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 2.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由第一条可以看出,西汉 A.王国势力空前强大 B.地方土地兼并严重 C.加强皇权势在必行 D.地方管理暴政严重 3.所谓的土断,就是东晋与南朝时期,以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置郡县原来临时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土断共进行10次。这一制度 A.体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B.遭到了士族大地主的反对 C.破坏了社会基层治理 D.严重歧视和压迫北方民族 4.下图为唐代马球,因为需骑在马上挥仗击球而得名。它在唐代被称为击球、打球、击鞠,被誉为唐代第一运动,马球运动风靡全国。据此可知,唐代 A.豪迈进取开放的时代风貌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外来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 5.《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由此可知 A.榷场贸易是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 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

湖南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

湖南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考证,至少在先秦时期饮茶已流行于中国西南一带,盛唐之后,饮茶之风由长江流域渐入北方,至唐中期北方饮茶遂成风俗。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至中晚唐时,福州百丈怀海禅师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 唐代长江流域的烹茶之法丰富多彩。魏晋时,长江流域便流行食用茶粥,此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此外,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茶会中除了赋诗联句,有时还会击鼓传花,行“传花饮”之法。至晚唐五代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茶叶已从涤烦解渴、提神醒脑的饮料,发展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而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属于游牧民族。他们食肉饮酪,少食蔬菜,依赖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其饮茶习俗原始、粗犷,烹茶之法与汉族大不相同。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注意到:“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这说明 A.三代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周秦之际政教分离 C.分权思想影响历史的走向 D.秦汉统一影响政治 2.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D.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 3.南朝梁武帝设立五经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其有能通一经……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此举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 C.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D.促进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4.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北宋欧阳修也说:"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这说明唐朝藩镇制度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5.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 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6.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郑思肖,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下图为他根据自己在福建居住时所见的墨兰所作的《墨兰图》(题字为“一国之香,一国之殇”),这反映出 A.文化艺术的地域性 B.艺术作品的时代性 C.文人绘画的典雅性 D.艺术作品的世俗性 7.下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表,该表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历史研究所打算从我国出发,自东向西考察四大文明古国,下列内容与最后一站相关的是() A.释迦牟尼像 B.楔形文字 C.青铜器 D.金字塔 2、“条条道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修语可以转译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的是()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3、15—16世纪,西欧的租地农场与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的本质区别是() A.农场主与劳动者的联系不紧密 B.生产规模更大 C.农场主使用雇佣劳动者生产 D.大量使用奴隶劳动 4、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都() A.创造出了完整的代数学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建立并完善了民主政体 D.传承并融合了西方文化 5、有日本学者认为,大化改新最大的成功就是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有了这层关系,日本才能迅速成为东亚强国。材料说明日本大化改新() A.改変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B.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C.稳定了日本的社会秩序 D.维护了日本天皇的权力 6、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认为,耶路撤冷是世界中心,地是平的,还有四个角,彻底颠覆这一观点的是()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D.麦哲伦船队完成管球航行 7、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认为,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本身是狹隘、混乱且令人不满意的;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代表,它与阶级压迫、国家之间的压迫完美契合,所以处在奇特的不完美状态。其论述旨在强调() A.革命导致国内外局势紧张 B.法案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契合英国国情 D.议会与王权矛盾不可调和 8、“林肯反对奴隶制,但他把奴隶制看作是次要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国不应当被分裂成显然不同而相互倾轧的两个部分。”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政治体制转变 B.国家统一为重 C.独立战争胜利 D.种族歧视消除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里,作者主要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A.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B.压榨和掠夺了当地人民 C.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D.具有慢略性和非正义性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B)含答案

湖南株洲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B)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45分 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主要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2.下图为某学生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作的一幅漫画《一锅好汤》。其意是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使百家思想得到均衡发展B.兼采众家之长的理念 C.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D.使儒家思想名存实亡 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4.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审时》篇中首次提到农业“三才”。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该理论 A.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生态观念 B.适应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势的需要 C.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D.不利于畜力、自然力、机械力的普及 5.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6.1916年6月8日,漫西家马星驰发表了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点科研项目的推动下,考古学家对河南中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前后)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相关信息如下表。 以上考古调查信息能够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该区域文明最早具备国家形态 C.区域内文化发展存在差异 D.夏王朝存在有充分的考古证据 2.公元前516年,齐国有彗星,齐侯要举行祭祀来拔除不祥。上大夫晏婴则提出,“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韬,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反对组织大规模祭祀。与此同时,虞国大臣宫之奇也提出“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思想。这些观念反映了统治阶层A.天人合一思想日臻成熟B.治国思想逐渐趋向理性 C.对自然的认知更加全面 D.卿大夫掌控了政治仪式 3.公元9年,王莽颁布诏令,明令天下所有土地更名为“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并不得私自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900亩);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一井的家庭,须将多出土地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可以依制受田。如果有人敢于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这一政策 A.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B.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 C.满足了各阶层土地需求 D.体现了“托古改制”的特点 4.东晋时期,政府为了照顾因战乱南渡士民,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并将“侨户”与当地土著户籍分列,“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这一政策 A.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江南农业生产恢复 C.激化了南北方民族矛盾 D.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5.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历史 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审题人:刘秋祥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在《法仪》中提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墨子的这一主张 A.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B.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秩序 C.突出法的客观公正性D.强调天命主宰人们行为 2.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A.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 3.有学者指出,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 A.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B.多次推行变法加重财政负担 C.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D.实行平民政治提升皇权专制 4.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思想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B.推动了清代前期经济的转型 C.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D.隐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5.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这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B.成本太高经营十分艰难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 6.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进行了参议员选举工作,最后选出由共产党员为参议长,2位国民党员为副议长,共计参议员197名的临时参议会,其中共产党员参议员46人。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B.争取英美国家的经济援助 C.实现地方政权的权力制约平衡D.探索政协会议的体制模式 7.议事会司书对议事会和公民大会负责,是雅典民主政治机构中的重要职官之一,根据《雅典政制》记载:“以前,这个官吏是用举手选举的,而且通常是选任最著名而可靠的人,但是现在它已成为一种抽签选举的官职。”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渐入人心B.抽签选举是民主平等的一种体现 C.雅典民主制度已经达到了完善D.议事会司书的能力越来越平庸化 8.历史学者计秋枫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秩序的瓦解与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中认为:“中世纪欧洲秩序最根本的两大特征,一是名义上‘一统天下’的基督教教会体系﹐或称‘教会帝国’;一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这两大体系奇怪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含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二) 历史试题 2022.11.04本试题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2.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3.《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4.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 报恩经》绘制的壁画,右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 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 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 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 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5.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 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题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A.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 B.已经形成了专制王权 C.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 D.血缘奠定政治的基础 2.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名拜拜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A.确保了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时代 C.继承了秦朝法律的基本精神 D.充分体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3.东晋政府认为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没有把永嘉之乱后出班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土著黄籍户籍,而是用白籍以示区别,白籍侨户可以免除赋役。这一做法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南方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4.(★)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5.《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2.《韩非子·解老》中记载“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贵虚静而重变法”。这反映了韩非子() A.重法令并保持其相对稳定B.强调道德教化与法治并重 C.追求虚静且反对变革法令D.重视治国的稳定和持续性 3.《盐铁论》记载了桑弘羊与贤良方正就专卖制度的辩论经过,桑弘羊认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并以此作为盐铁官营、均输、榷酒政策的理论依据。汉代专卖制度的实行()A.淡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激化了矛盾导致王朝覆灭 C.推动了工商业迅速发展D.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A.不抑兼并,按财产两次征税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以均田制为基础,分类征收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5.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谓之“面取进止”。这反映了唐至宋() A.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动B.君权侵揽强化专制 C.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D.中央决策愈发民主 6.表1为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由表可知,明初() 表1 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