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不是道德

“道德底线”不是道德
“道德底线”不是道德

摘要:道德底线是近年来使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汇,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然而,道德层次论不符合道德的基本定义,是对道德动机、道德结果和道德人格多样性的误读,是对道德教育阶段性的误解;道德行为化的思路破坏了道德内容规定的完整性,违背了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技术上隐含着根本的缺陷。此外,道德底线的过度使用将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这必须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层次论;道德行为化;道德结构;道德本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3-0010-07

近年来,“道德底线”①似乎成了社会转型期的一根救命稻草,在各行业和各领域被频繁使用。在很多使用者看来,道德底线是社会高度分工背景下,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低限度要求和最后防线。如有学者就寻求“经济学者的学术道德及其底线”和“商业行为的道德底线”,强调“当官应有道德底线”,“文艺创作要有道德底线”,认为“‘受贿济贫’拷问官员道德底线”,质疑“科学研究:能否坚守道德底线”,追问“搜索引擎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显然,如此频繁使用的“道德底线”已经超越了其作为单纯词汇所具有的使命,而负载了关于道德的绝对命题:道德有高下之分,人的道德境界有优劣之别。如果最高的不合时宜,守住最低的就成了最具社会效益的道德诉求。然而,人们对这一命题的现实关怀掩盖了其理论上的逻辑谬误。如果对“道德底线”的主张进行细致缜密的学理剖析,我们将会发现,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其内蕴的潜在危险很值得我们警惕。

一、道德底线的基本内涵与逻辑前提

学者们在解读道德底线的含义时,是将其与另外一个相反或相对的词汇对应起来的。在这种对比性解释中,道德底线大致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相对于高尚道德(高蹈道德、高标道德、道德至善)而言,道德底线位于道德层次的最低部。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道德是有层次的,道德底线低于一般的道德和高尚道德,但比不道德高。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所提出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高尚道德,超越了时代特征而最终以“伪善”的面目被现代人抛弃。拨乱反正,道德底线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道德形式。[1] 第二,相对于人生理想和终极价值而言,道德底线是具体的伦理要求和行为规范。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底线伦理是人们行为方式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和规范,而终极价值则指源于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和社会理想。在人类历史上,历来都是某种宗教或学说试图把某种主张一跃而成为普遍性的人生准则和生活方式,而如今“首先的问题不是别的,不是以一种价值观念战胜另一种价值观念,以一种生活方式统一其他的生活方式,而是首先使人们不打架,使我们大家都能活着,彼此相安无事,甚至还达到某种客观上的互补和主观上的沟通”。[2]

在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对应词汇为道德底线做注解的同时,也假定了道德底线命题成立的逻辑前提:(1)将道德、道德生活和道德人格区分为高低层次,道德底线位于比较低的层次,但高于不道德。其逻辑前提是道德是可以进行层次区分的,即主张道德层次论。(2)将道德区分为理想信念、价值原则、行为或生活方式等内容,并认为道德底线是关于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基本规范。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可以被简化为行为,即主张道德行为化。①应该说,“道德底线”命题所蕴含的深重忧患意识和强烈责任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必然地导致合理的观念,“道德底线”是否有其合理性?我们认为,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未经检验的错误假设,其逻辑前提的错误势必导致道德底线命题的虚妄性。

二、道德层次论:道德底线的思维误区之一

如果道德无层次,也就没有道德底线这一层。可是,道德层次论者不仅认为道德有高中

低层次之分,还区分了“非道德”和“不道德”,并认为“非道德”比“不道德”高一层,是“道德底线”或是道德底线与不道德的临界点。从这个观念开始,道德层次论者就离真理越走越远了。实际上,“道德的”(moral)一词的意义既和“非道德的”(nonmoral)一词的意义相对立,这时它的意思是“属于道德的”;也和“不道德的”(immoral)一词的意义相对立,这时它的意思是“有道德的”或者“合乎道德的”。[3]道德底线论者将不同性质的概念放在一个平面上做优劣排序,违背了逻辑的基本规则。伦理学讨论的应该是“属于道德的”问题,必须首先将“非道德的”问题区分出去,而不是将其作为道德和不道德的中间层。然后,伦理学需要凭借一个标准将“属于道德的”区分为“有道德的”和“不道德的”。

前后两次区分所动用的标准迥异。杜威认为,任何问题是否“属于道德的”问题,至少需要三个因素的介入:[4]第一,自愿性。行为的发出者必须“确知”他的所作所为,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愿意将此行为固定化为稳定的品格。第二,社会性。该项行为必须在社会脉络中发生。该项行动的选择,必定与别人的利害相关。第三,选择性。一项行为必须在有选择的情境中,才可能具有道德的性质。杜威所选择的区分标准得到了大多数伦理学者的支持,我国伦理学者何怀宏先生所编写的普及读物《什么是伦理学》也持类似的观点。至于“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区分标准,义务论认为只有行为、过程及其规则本身具有正当性才是道德的,而效果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具有正面意义才是道德的。尽管区分标准有差异,但我们仍然能看得到两个共识:(1)只有“属于道德的”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才能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是非善恶;(2)符合道德标准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就是“不道德的”,不存在中间的“非道德”状态。然而,道德底线所依赖的道德层次论将“道德”、“不道德”和“非道德”等不同区分标准的概念混在一起排出高低秩序,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道德不仅不能同时与“非道德”和“不道德”相提并论,其内部也没有高中低之分。道德底线论者划分层次的对象要么是道德行为的动机,如至善(高尚道德)、善(一般道德)、初善(底线道德)、未善(准道德)、不善(不道德);[5]要么是道德的后果,如损人损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道德底线)、利己利人、利人不损己、舍己为人,[6]甚至还包括道德的人格修养,如圣人、正直的人和堕落的人。[7]但实际上,这些划分更多的属于思维上的一厢情愿,难以获得实践的有力支持。

对于道德动机而言,如果真心想做善事,那剩下的就是善行对善意的有效兑现。“任何事件一旦发生,其道德内涵随时都在发生有无、多少和增减的变化,并非一面且固定不变。”[8]不同的内涵和情境决定了有效兑现的方式不同,但这不意味着善意有层次差别。比如说,对于善意者而言,如果只有一个儿童落水,当然只需要救起一个人;如果同时有两个儿童落水,就需要救起两个人。我们不能说后者比前者更善,前者也不能为体现自己的“至善”而拉人下水。同时,如果善意者不会水,我们也不能说他站在岸边呼救就是“一般的善”,偏要用“至善”把人逼下水。也有道德底线论者根据援救的对象不同——陌生人、亲人(熟人)、自我——将道德者的行为区分为“见义勇为”、“友爱本能”和“自私自利”三种,并依次分为高尚道德、底线道德和不道德三个层次。这种区分无视“救人”的动机和事实,似乎只有“救陌生人”才等于“救人”。换句话说,“自己”和“熟人”都不是“人”了。实际上,只要想到的是救人,那么能否亲自救人和能救多少人,考验的是自己的救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许可程度;该救什么人,考验的是救人的方便和对方是否具备自救能力,这里没有自私自利和大公无私一说。如果真是突发灾难,身边无人可救,或无能力救援他人,自己能顺利逃生也算是救人,毕竟自己也是“人”。这里面只有技术保障和情境许可的问题,而没有道德动机的层次差别。

行为后果也无法直接反映当事人的道德。人的思维总是有一些惰性,喜欢把复杂的社会事件像演绎电视情节一样做简单化处理:好人好心办好事,坏人坏主意办坏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人性和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哪里有(经验的)外部属性,哪里就有(主观的)不确定性。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1937—)用“道德运气”论证了好人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的原因。内格尔认为,主体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方面是不受他本人控制的,或者是受到不由他本人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生成的运气,指的是某人是什么样的人,至少是部分地依赖于超出其控制的因素,如遗传和外界环境等;二是人们所处环境的运气,即某人在做出决定和行为时面临的问题和境遇,三是人们如何由先前的环境决定的运气;四是人们的行动和计划结果造成的运气。[9]可见,简单地以行为后果来揣测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质,并不科学。

道德人格的建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可以尽情刻画出一个道德圣人的模样,但这只是我们的道德想象,而不是道德事实。“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道德的事来证明“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这并等于我就是“圣人”;相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道德的事来改造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穷凶极恶”之徒。此外,道德的就是道德的,不道德就是不道德,它的判断标准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适用于一切场合,而不能因人而异,让普通大众坚守道德底线,而让“圣人”结缘“高尚道德”。

也有道德底线论者借助皮亚杰的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由无律、他律终而达到自律的过程;或者依科尔伯格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经由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和后习俗道德等三个阶段,并由此证明道德是有层次的。[10]据此论者可能忽略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中,只有自律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只有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人才是出于道德而不只是符合道德的人。道德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不仅是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的考虑,也是推进道德教育的合理方式,道德教育的分层推进并不能得出道德有层次的结论。

可见,道德在本质上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没有道德和更道德的层次之分。可能“道德处理价值问题有层次,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也有层次,但这些都不能说明道德自身有层次。一件善行可能影响有大有小,但本身只有善与不善的区别”。[11]道德底线论者将道德的标准层次化和多样化,不仅会造成道德的混乱,社会交往成本的无限增加,也同时会制度性地造就“搭便车”的人。实际上,即便我们将道德的层次问题搁置一边,道德底线的所谓“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最低限度的”想成为可能非常困难。因为即便是道德底线的拥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底线这几年似乎已‘下不保底’,在不断地打开下跌空间。道德底线被频频突破,已构成对我们社会公序良俗的严峻挑战”。[12]之所以为了“保底”而提出的“道德底线”并不能起到保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道德底线提出者对道德有一个误解,以为道德建设属于考后评分,只要降低分数线,就能将所有的人录取。然而,道德浸润在所有的时空中,降低道德分数线最多只能让之前行为在道德上是合格的,并不能保证人们后续行为的道德及格率。此外,道德底线论者经常只做形式化论证,一般不具体开列道德底线的清单。即使有人试图列出的道德底线的清单,如诚信、尊重、遵纪守法、节制等等,实际上,这些道德规则不仅在过去没有能力阻止种种问题的出现,今天也没有能力消解这些问题。可见,道德底线主张赖以存在的道德多层次论的逻辑起点是有缺陷的,它无法为道德底线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构筑一个坚实的平台。

三、道德行为化:道德底线的思维误区之二

部分道德底线论者将道德作行为化理解。这种行为是“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不能逾越的”行为,[13]是指维护一个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需的、社会所有成员不论何种身份地位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优先于且可以脱离人生理想和终极价值而独自存在。[14]不难看出,持此主张的学者更多是从良序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对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并用此要求来替换伦理学对道德的一般定义。学者们之所以会进行概念替换,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当今社会道德沦丧、道德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盛行,建立一套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体

系不仅能“使一个人如何成为‘人’有了规范的保障”,也能“使社会保持基本秩序和基本稳定”;[15]第二,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已经没有统一的人生价值和终极信仰。既然不同的思想体系或政治信仰都具有且需要大致相同的道德规范,那么道德建设就应该首先考虑道德规范这样的底线问题。应当指出,强烈的社会关注赋予了学者们学理探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但是,学者们试图将道德简化为行为规范的做法,破坏了道德结构的完整性,违背了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技术上也隐含着根本的缺陷。首先,道德底线破坏了道德结构的完整性。

虽然伦理学界对“道德”难有一致的定义,但对道德的结构却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即道德始终要解决三个问题:道德是什么?为什么要讲道德?怎样做才是道德的?[16]牟宗三就曾经将这三个部分的道德理性形象地概括为“截断众流”“涵盖乾坤”和“随波逐浪”,[17]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德由道德原则、终极信仰和道德行为等三个部分组成。上述三个部分缺一不可,道德原则是区分道德与否的唯一标准,终极信仰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提供超出经验的自然依据和先验标准,而道德行为则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实践中具体化为情境行为。道德底线如果真是一种道德,那就应该由此三个部分组成,而不能简化为“没有灵魂的肉体”。

有学者曾认为,传统伦理是精英伦理,广大社会下层的“道德”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一种被动的风俗教化,而道德底线把某种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排除在道德之外,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18]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几乎任何一种道德的理论构想都往往被假定应该是普适的,社会大众可能没有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定义的“最高理想”或“共同理想”,但并非没有理想和价值观念。大众的理想和终极信仰可能比较杂乱,甚至无法言表,但却足以支撑其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也有底线伦理论者用道德结构理论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证明,但其表述的结构内容是从道德研究的着眼点和不同学术主张出发的内容,而非道德自身的确切内容。如有学者就将道德区分为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三个部分,并认为“底线伦理”指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基本的个人行为规范,其论证形式为规范伦理学;“共同信念”则指公民在“基本价值”上的一致,论证形式为应用伦理学;“终极关怀”是对于伦理的最终论证,其论证形式为德性伦理学。[12]可问题是,在学理上,应用伦理学对应的是理论伦理学。后者的任务是探索普遍的道德原则,而前者则侧重于处理特殊的道德难题,特别是特殊行业和社会角色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规范伦理学是与描述伦理学相对应的概念,它也不仅仅规范人的行为,还规范人和人类的价值、人的品格和美德。规范伦理学根据道德判断的依据不同,主要分为义务论、功利论和美德论。可见,道德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和自圆其说的学术主张,但道德自身却无法分割为某一方面而独立存在,不能因为某学派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道德就只剩下它了。

其次,道德底线违背了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道德底线论者之所以用行为规范替换整个道德,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认为所谓道德底线(即行为规范)在道德结构中具备决定性,在个体的道德形成中具有优先性。如“人必须先满足这一(道德)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道德底线虽然只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却具有一种逻辑的优先性”。[18]然而,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能用一种特殊的价值和生活体系引申出所有人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道德规范不是从其本人的特殊价值和生活体系中获得意义的。“对于一个科学知识体系来说,其基本概念和规则当然是这个体系的决定性部分。但是,对于一个道德价值体系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即位于这一体系的“顶层”而非“底线”的那些观念和原则才是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或决定性部分。”[19]如果没有完善的理想作为衡量标准,就无法评价行为的价值,甚至无法知道都应该确认哪些事情为义务。道德底线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些最浅显的要求和条件,生活的意义在追求美好生活,而非遵守行为规范。

道德主体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主体的道德观念、外在行为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道德行为及其所要求的道德理性是人的道德构成的基本要素,但绝非首先能培养的要素。人的精神世界是统一而复杂的,无法进行单方面的肢解和培养。对人的精神进行划分终归是生理学或解剖学的观点,教育学不能依此类推自己的任务。“这就好比生理学认为健康的人必须拥有各种比例的不同成分的维生素、蛋白质和钙、铁、锌、锡等微量元素一样,饮食学不能据此就主张,我们每天的饭桌上就该摆满一碗又一盘的上述维生素等。恰恰相反的是,饮食学让我们见到的应该是各种美味的菜肴和可口的饭菜。”[20]然而让我们失望的是,精神构成多样性遮蔽了道德底线主张者对教育功能的整体性认识,以为存在着一个与各种精神相对应的教育,如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并赋予行为规范以优先性。

最后,道德底线在技术上无法实现规范行为的“保底”目标。

如有学者认为,道德底线所主张的那些最低要求的规则只能处理生活的一小部分问题,有许多重要或更重要的生活问题没有被说明,在全球化态势日趋猛烈下的问题如生态保护意识、代内和代际平等理念、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无法关涉;[21]同时,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被普遍承认的道德底线,即便我们承认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些底线规范,人们对于这些道德底线的解释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22]

当然,最为根本的是,虽然道德在很多时候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得以体现和实现,但道德毕竟是具体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实现,具体人对道德原则体认的不同、对不同生活场景的道德规范的归纳不同、具体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都决定了道德不应该通过某种行为规范而被固定。正所谓“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23]道德产生于一定情景又适用于一定的情景,因人们生活的境遇不同,同样的道德准则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如,“不撤谎”是一个道德原则,但是为了给危重的病人以生的希望和精神勇气,对他隐瞒病情有时是必要的。如此种种,需要道德主体依照自己的道德原则,结合生活情境做出准确和有效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固守某些所谓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

四、“道德底线”不应该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能正是注意到理论表述上的问题,何怀宏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上发表了《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一文,强调底线伦理是“最小主义”,而非“最低”;是现代的普遍伦理,人生理想和底线伦理是互补的存在。何先生要求研究者不必太拘泥于这一个概念的字义,认为“概念只是概念,如果没有能够支撑起这个概念的理论,它就很可能流为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说,何先生的这个补充介绍是非常有价值的,他澄清了道德底线的基本问题,避免了道德层次论和行为化的谬误。但是,何先生的补充却并不彻底,他只是在理论体系上做了修正,却没有从概念上正本清源。概念并不只是概念,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如何先生所言,将底线伦理翻译成“minimalist ethics”或“moral minimalism”比翻译成“bottom-line ethics”更准确。[24]笔者认为,如果说曾经的道德因其过“高”而不适合成为现代社会的道德,那我们应该做的是适应时代需要回归道德本质,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地创造出“低”道德。道德底线论者试图以降低道德标准为代价来守护道德,但结果却有可能适得其反。更为麻烦的是,有些学者还试图用道德底线来注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与主张,或用其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可能会对社会道德秩序造成致命的伤害。

(一)道德标准的非道德化将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

道德底线实际是将道德的标准经验化和相对化,用世俗的算计与权衡作为是否是道德的标准。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挽救社会、挽救人,反而会造成道德标准的丧失,为人的堕落提供借口。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有甲、乙、丙三个规模不等的店铺商人,甲商人在3万元诱惑

前丢弃了道德底线,乙商人在5万元诱惑前丢弃了道德底线,丙商人在30万元诱惑前丢弃了道德底线。三个商人似乎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然而又先后突破了各自的道德底线。[25]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所谓道德底线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算计而并非道德,不同的持有者在它面前的崩溃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实际上,无论是改变着的社会现实,还是欲望、潜规则以及与道德有关的道德风险与机会成本,这些都会引起所谓道德底线的位移。因此,道德底线概念的提出并不能保证人们能够恪守道德底线,反而导致道德一路下滑,出现所谓“次道德”被叫好的局面。

所谓“次道德”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在违法利己的同时,主动减少或减弱他人和社会损失的行为。[26]如有学者就主张,“我做事情再怎么样,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不杀人。就算被人看见了,也不能杀人灭口。或者说,我偷东西,但我不奸淫。就算女主人国色天香,也不能见色起心。再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只偷富人的,不偷穷人的,或者决不偷人家的活命钱、救命钱等等。这叫做‘盗亦有道’”。[27]连偷窃都能被当作“次道德”大张旗鼓地宣传,可见,在“道德底线”思想左右下,必然导致道德标准和道德教育观念的不断跌落。

(二)道德底线的过度解释和教育宣传将导致道德教育秩序的混乱

不仅如此,有些学者还试图用道德底线来解读和诠释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教育政策与主张,如《由守纪律到践行底线伦理从有理想到注重人文关怀:试论邓小平青少年教育观和跨世纪青年教育的两个重心》,《加强道德建设应从“道德底线”抓起——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耻感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底线》,以及《社会的底线伦理和党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等等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主张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如果被一个虚假而又危险的命题进行错误解释,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道德底线”已经开始入侵学校,认为其应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小学生一日规训中底线伦理渗透的研究》,《立足底线伦理教育倡导高尚人格培养——谈中学德育中学生养成教育》,《建构公德:从“底线伦理”做起——对中学生行为不文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道德底线和道德信仰——关于青年道德教育的结构性缺失的反思》,《底线伦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以及《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等等,①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试图全过程地将道德底线作为改变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措施。正因为有道德标准丧失和社会道德秩序混乱的潜在威胁,我们才有必要大声疾呼:在当前建立和谐中国的进程中,切勿推行道德底线的教育。

坚守道德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提纲) 一、明确推出观点:“做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引出诚信这个话题) 1、故事:撞坏路灯主动赔偿 2、学生发表议论 二、皮斯与达蒙的故事(再次引入诚信的导论) 1、故事的推出及结尾 2、学生的猜想和议论 3、朗诵:爱与善良 三、专家引领 1、出示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提出的四条道德禁令 2、华东师大博士的观点和引导 3、舞台剧《千仍难题》—演绎裘千仞、洪七公等人物 四、归纳:坚持道德底线就是崇高 1、1998年书生何怀宏举行忧国之举,《底线伦理》问世 2、诵读:"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 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 限必须坚守,这并非将道德降格以求,相反,道德的最低下限正是 通向理想起点的必由之路。" 3、歌曲:《祈祷》 4、号召:坚持道德底线就是崇高

坚守道德底线 高二(14)团支部主题活动实录摘要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同学,上午好! 大家都注意到了大屏幕上这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如果要给道德底线下一个定义的话,应该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反之,老百姓会说这个人"不道德"。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很好地来阐述今天这个话题。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新闻报道) 同学讲述:"110吗?我们撞坏了路灯。"这句话之前的故事是蔡欣丢与丈夫徐廷生清晨驾车接一位朋友,倒车时不慎撞坏了一盏路灯,但没也谁看见,送走朋友之后他们立即返回事发现场。在寻找路灯管理单位末果的情况下拨打了110。这句话之后的故事是:经巡警指点,夫妇俩先到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管理单位,再联系问明了具体负责的公司,然后主动上门赔偿,并谢绝了公司因感动于他们的自觉精神提出的折价意见,照4980元灯价加安装费全额赔付。 主持人:看了这则报道我相信读到它的人普遍都会感动。蔡欣丢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的:"虽然赔的钱是大半年的工资,还是有点儿心疼,但要是瞒着不赔,我们俩都会感到心里不安的。赔付了损失就可以坦坦荡荡地做人了。" 话很朴素,谈不上是什么大道理。但它却是做人的硬道理: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这就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同学甲:听了刚才主持人说的话呢,我突然想到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一直被我们认为是爱慕虚荣的典型,但是她为了偿还那条项链,10年间可以说是含辛苦茹苦,从这点来讲我觉得她甚至是高尚的,因为她是真正遵守了做人的道德底线。 同学乙: 我觉得坚守道德底线这个要求对我们是不是太低了?我觉得对我们的要求可以提高一些。不能只局限于坚守底线,而要向更高更远看。 同学丙: 我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我觉得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提倡高尚,伟大,今天道德底线这个问题却让我感觉很陌生。我觉得在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他们带着高尚的面具,却正在践踏道德,那些最起码的道德。如果让我在平凡与伟大之间作一个选择的话,我想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1.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B.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C.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D.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我的答案:D√答对 2.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市场经济得以启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行和实施 C.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D.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我的答案:C√答对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必须首先合乎()的基本要求。(10.0分) A.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制度 C.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D.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我的答案:D√答对 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要原因是()。(10.0分) A.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B.引进先进的技术 C.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D.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的答案:A√答对 1.政府权威降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10.0分)) A.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B.政府与民间或民众之间的紧张加剧 C.社会上下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D.政府与民众互动理解不足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以下对于社会转型的道德文化效应理解正确的是()。(10.0分)) A.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并不是特例,历史上很多国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B.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只是特例,与国情有关 C.这一时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等问题,根本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D.当前的道德状况,既有消极一面,也有复杂、积极的一

如何守住道德底线

如何守住道德底线 守住道德底线,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道德课,当时我们还责怪老师不好好上课,现在想想其实语文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和人生哲理及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在我们学到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懂得了人生的哲理,这才是老师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一个人失去最起码的道德,那你读书再好也没用,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留学生汪某因学费在机场刀刺母亲,看来,他读了这么多书,唯独没有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德经》。也正如作者梁文道所说的:我们所谓的道德底线下降到彻底连装都不装了。 的确,我们在经历了改革大潮的洗礼,取得世人瞩目的成果同时,我们的民族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诸如跑官要官、贪赃枉法、造假工程、公款吃喝、见死不救、抄袭剽窃等等。守住道德底线,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幸福。如果经营者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有三鹿奶粉事件,撕心裂肺;如果煤矿主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有事故频发,无数家庭痛不欲生;如果官员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有无数百姓挣扎在生死边缘而求助无门……只有每个人都守住道德底线,和谐社会才能变为现实。 守住道德底线,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我们每个员工起码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在工作中的道德底线就是职业道德,就是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我们企业员工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每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两点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员工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必备的素质。 那么,在我们工作中怎样才能守住我们的道德底线呢?我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第一、每天提前到公司,可以在上班之前准备好完成工作必须的工作条件,调整好需要的工作状态,保证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第二、做好清洁卫生,可以保证一天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第三、提前做好工作计划,有利于有条不紊地开展每一个周期的工作,自然也有利于保证工作的质和量;第四、及时记录必要的工作信息,有助于准确地记载各种有用的信息,帮助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第五、遵守工作纪律,有利于保证正常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答案 《当今礼会的道徳困境与对策》考试 1(单选題廿枉社去加速转型期,我国帀场餐济的岌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臥卩对于^时期我国帀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眸不正确的是()O A. 帀场经济得以启無口发展的最重竇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資本职累不是市诙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C. 要岌瞑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D. 女踝沒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彳jl口实施 菩案:O A ?'E O C O D挣记此趣 2(单选题)」引令f )的i匀衡状翦卩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A. 高敢率与低基尼系数B彳氐效率与高基尼系数C.高效率与高基尼系数D使婢与彳腿尼系数 答秦:理A O B O C C D t?记壯题 3(单选狂),(引分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罡()o A.社会整体诚信度下降 B政府公信力偏I氐 C.政府已址芫全失去公信力 D下级韶门在落实贯彻上圾扌旨示时,打折扣的现象实际上是政府的取咸在降低 答案:O A O B> c O D标记此题

4(单选题).(3)力'攻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王要原因是()。 A引进先进的技术 B玻解资本匮乏的准题 C.开射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D学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5(单选题).(3)分道德建设的朿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用()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A政策和法律 F权利和义务 C社会自觉性 D.个人自觉性 6(单选飙?⑶分半母丄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罡指()。 A.发展速度加快 3社会转型 C.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D社会变革 7(单选敲⑸分卬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下理解不正确的杲()。 A楕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B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C. 猜祐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D. 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社会道德3分钟演讲稿

社会道德3分钟演讲稿 社会道德演讲稿去年发生在某航班上的“晒脚”事件,引发了国人对社会公德的热议。 也就在同一天,重庆万州大巴车坠江,祸事起因竟也与 社会公德的缺失脱不了干系。小到口角之争,大到伤害生命,在道德社会之下,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做出如此丑陋的举动?社会道德意识缺失怎么办?旅途中的行为就是乘客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真实反映,就是一个人日常道德素养的体现。如果平时就注重道德修养,不做那些令人不齿的事情,注重自己的修养,那么在旅途中就一定会文明得体。 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时就不讲道德、缺少礼仪,那么旅途中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受人尊重的基本条件。个别旅客的“失礼”,会拖累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 文明出行早已成了社会共识。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晒脚”,显然超出了道德底线。倘若人人都如此任性鲁莽,那么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和规范文明的社会秩序将一去不返。“晒脚”事小,挑战的却是公众道德。文明需要积累,更需要付诸

行动,才能把心中的善意和美德化作真实的力量。也许每一个人都像小水珠那样微不足道,但文明的长河却正是由一个个“我们”汇集而成。古人曾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捍卫中华礼仪之邦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当以实际行动展示现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全社会来共同营造。少数人信奉个人利益至上,抛弃了传统美德和文明风尚,以致出现种种道德缺失的现象。从这方面看,提高社会公共道德水平,树立文明礼貌行为规范,仍然需要持之以恒。文明进步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这个过程中既要惩治不文明现象,更要教育和引导不文明的人能够知错能改,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民道德修养。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90分以上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 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政策和法律)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 必须首先合乎(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4、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 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是(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5、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6、对于我国的社会改革,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往往是一项改革 充分完成之后,才能启动另一项改革) 7、(高效率与低基尼系数)的均衡状态即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 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8、改革开发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 要原因是(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9、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法律必须依赖道德)。 10、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政府已经完全失去公信力) 二、多项选择: 1、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表现在:(ABC) A、社会的公正次序出现了偏差 B、社会诚信问题 C、社会的信念体系问题 2、 3、以下对于现代传媒和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正能量的传播理解正确的是(ABCD) 4、我国当前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BCD) 5、

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时间:2010年02月12日 11时29分来源:新华网作者:杨维中 坛主小传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在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著有《道生大师传》、《心性与佛性》等学术专著。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遇饥荒,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心中想念着父亲,奋不顾身冲向老虎,骑在背上扼住虎颈,捏住虎的呼吸,勒死老虎,虎口救出父亲。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

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涤亲溺器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开创江西诗派,著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于书法著称,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芦衣顺母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十分感动,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关于道德底线的句子

关于道德底线的句子 1、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善良其实很简单: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 3、史铁生说:生病的时候,怀念不生病的日子;病重的时候,又怀念病轻的时光。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的喘不过起来,甚至停不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幸福的底线》 4、在善的世界里,恶只是一只迷途的羔羊;而在恶的世界里,善却是一只任由宰割的羔羊。善需基础,恶无底线。——《读者》 5、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不要卑微,不要撒谎,不要没有底线,因为人的一生非常非常长,所以我们必须要做那个更好的的自己——《我是演说家》 6、什么是坏男人?你觉得不可容忍,超越底线,一做就会分手的事情,他却能顺理成章得意洋洋的说出来,做出来。这就是典型坏男人。——陆琪 7、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白岩松 8、可以忍受贫穷,不能背叛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不能挥霍无度;可以发表歧见,不能拨弄是非;可以不做善人,不能为非作歹;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可以容忍邋遢,不能容忍颓废;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可以风流倜傥,不能纵欲无度;可以不说感谢,不能不懂感恩。——《做人的九大底线》 9、从普遍的情况来讲,男人的责任感非常重要,外界的诱惑固然多,是蜜

道德困境中的人性冲突求求你表扬我

道德困境中的人性冲突 ——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黄建新导演),讲述的是一个打工仔杨红旗(范伟饰),因父亲是劳模,特别期待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的事迹,可没有人信他,他不断四处讲述,终于引起报社重视,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进行调查。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女大学生出面阻止,面对女孩的声誉和民工的心愿,记者不知如何取舍。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经历着灵魂的拷问。影片以对现实的陈述和小人物的关注展开了对人性的分析和社会批判。 在这个电影中,大部分人都在因为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为撒谎者,少数的诚实者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且更可悲的是.由于看到太多谎言这些诚实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就像古国歌对女友米依说的抓捕犯人的事情也充满怀疑一样。欧阳花为了不受影响,后来又意图情挑古国歌摆平此事,但是最后却由于西区惯犯的落网而鸡飞蛋打。同样,为证明自己确实救过人,为了给患有肺癌时日无多的爸爸一个交代,杨红旗拼命在证实自己,但是,他也一直挣扎在孝道和道义之间。黄建新精心布设了村支书的笑容、葬礼的仪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细节,铺垫出了第二个结局“杨胜利没死且和儿子一起去了北京”,在这个结局中.杨红旗为村里的利益默许了村支书的谎言.且还参加了虚假的葬礼。于是杨红旗得到了村里和报纸的双份表扬、村里免费打开了知名度、杨胜利老汉因为儿子得到表扬而心情愉快病情好转,大家似乎皆大欢喜,但是古国歌却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把一个诚实的见义勇为者逼成了撒谎者。片中出现的其他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侧面表现着社会浮夸和谎言成为风尚。村支书决定撒谎,因为他知道撒谎可能给村民带来更大利益:句号扮演的警察决定撒谎,因为如果说出粉巷曾发生过恶性治安事件,派出所的综合治理标兵单位就会泡汤:唯一说真话要求得到表扬的杨红旗也被归于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由于道德沦丧而造成“我们不敢去相信别人”的悲哀。 这部影片表面上展示了一出略带苦涩的黑色幽默“想在影片中表述生活中不可判断的东西.所以选择了荒诞这种表达方式”。但是,实际上,它展示的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冲击和融合的混沌的状态。社会各个阶层,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经济大潮下的道德困境,其意味更值得研究。道德困境,正是《求求你,表扬我》的核心所在。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这个个人价值全面抬头(却并不健全)的动荡年代,道德成为一种艰难的选择。《求求你,表扬我》的主角包括民工、大学生和报社编辑,这一次的道德问题也似乎与时代无关,成为人人难以自保的陷阱。至此,黄建新已经完全走出中期作品社会图景式的风貌,似乎正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地带。黄建新就是给我们显示道德标准多元化带给整个中国社会的茫然失措。黄建新说过:“我经常对某些东西判断模糊,当无法概括一件事的时候,只能用表述的方式,就像这部电影,要求表扬的范伟、一心想挖掘真相的王志文以及不想让别人知道事实怕影响前途的陈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没有错,这就是一个悖论,到最后每个人都背离了原始的初衷。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已经代替了理想主义,不知道我的片子能否表达一些。”作为一个民工,范伟身上负载了太多的符号意味: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孝子,他又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民工,一个38岁的老光棍,最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差距,以及金钱给

营销者的道德底线是不对个人社会以及环境产生负效应

营销者的道德底线 是不对消费者、竞争对手、社会以及环境产生负效应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0经2 学号 32010031201 姓名杨洋

一、营销者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企业目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送达到消费者的一系列整体活动1。 而营销者是指希望从别人那里取得资源并愿意以某种有价之物作为交换的人。营销者可以是卖主,也可以买主。谁更积极、主动寻求交换,谁就是营销者。 在买方市场中,营销者通常是卖主,但假如有几个人同时想买正在市场上出售的某种奇缺产品,每个准备购买的人都尽力使自己被卖主选中,这些购买者就都在进行营销活动。 在另一种场合,买卖双方都在积极寻求交换,那么,我们就把双方都称为营销者,并把这种情况称为相互营销。2 二、道德底线 《汉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解释“底线”一词的含义:“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据此,所谓的道德底线,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地道的要求。也有说道德底线是一个人“心理”承受范围的底线,触犯这条底线就是所谓的不道德。 道德底线可分为四类:1、行业道德底线——行业标准所规定的行业组织活动的范围。2、职业道德底线——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活动的范围。3、私人道德底线——良知所规定的自我意志活动的范围。4、社会交往规则所规定的个人另行活动的范围。 我们所说的营销者的道德底线所属于行业道德底线和职业道德底线。 三、负效应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例如你吃了感冒药,感冒被治好了,这是正面影响。可是药物本身却对人体产生了副作用,这就是负面影响。我们所说的负效应是排除了负面影响因素而直接产生的利益减少。 小结:我们说营销者的道德底线就是在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劳务和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整体活动,排除负面影响因素,不会导致消费者个人、社会、环境利益的直接减少。 四、营销者可能对消费者其他竞争者社会和环境产生的负效应有哪些 1摘自《市场营销》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俞利军华夏出版社(2003-01出版) 2摘自《市场营销》张黎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6

道德困境的抉择

道德困境的抉择 道德困境是指行为者在面临二者选其一道德选择时会遇到的情景。道德困难的选择的实质是选择善。对于一个有向善意志的人来说,有可能会陷入这样的情境: 在某一时刻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善,而选择者此时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而舍弃其他。这种情形就是道德选择的困境或道德困境。之所以称“困境”,是因为这已不是在善与恶,即正价值与负价值之间进行选择,也不是在善与非善,即有无价值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善与善,即正价值与正价值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各种善都是人之所欲而不愿放弃,善善选择往往置人于理智上左右为难、情感上痛苦不堪的窘境。 正如哈佛公正课上所分享过的道德困境案例:如果你看到了一列电车在向前行驶,由于制动失灵,它将撞上前面的5个人,但是你有机会转动方向盘,使电车驶入岔道,代价是撞死岔道上的一个人。你会如何抉择?如果你是站在天桥上,桥上恰巧有一个胖子,你将他推下去,就可以挽救那五个人,如果你不推他下去,那五个人就会丧命,你又会如何抉择?对前者大多数人都会轻松地做出选择: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如果无法避免亡人的悲剧,只能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进行抉择,那为了五个人能活下来,牺牲一个人是值得的。其背后的道德据是:做法是否正确,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我们选择这种行为的结果。牺牲一条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结果合算的道德的,那转向岔道的行为选择就是正确的。这种只关注结果的道德原则便是结果主义。而后者同意牺牲胖子的人就少了很多。同样是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选择,结果一样,过程不同,行为选择就有了变化。行为结果有道德,行为过程也有道德,而且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并不依附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而存在,二者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不能凌驾于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之上,我们不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无视少数人的利益。因为无视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们之所以对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一个换五个”的结果,而是不能认同这样“换”的方式。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都有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谴责面临这种道德困境的人所做出的任何选择,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无解的,不管做出哪一种选择都会面临巨大的代价和痛苦,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去牺牲一个无辜之人的利益,来实现较多人的利益。然而王夫之有云:“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定也。三者有时而合,合则亘千古,通天下、而协于一人之正,则以一人之义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有时而不能交全也,则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执其一义以求伸,其义虽伸,而非万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严,而义愈病。”既然痛苦无法避免,当我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应当明辨公私,明白什么是一己之私、一时之义、古今之义,为大义牺牲小义是我会做出的选择,但是对于其他人的任何选择,我们都应当给予尊重和理解。

道德的底线议论作文800字四篇精选

道德的底线议论作文800字四篇精选 道德底线是什么?我想道德底线就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做人,最基本的东西绝不能丢,比如道德,比如良知……一个人如有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么他还是一个人吗?我觉得不是。做人,就是要守住道德的底线。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道德底线的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一篇:道德底线 曾看过一所重点中学的德育问题的问卷调查: 如果你赴校考试,看见拖把、扫帚凌乱地倒在学校门口,是扶起还是视而不见?考后能不能把椅子恢复原样?考生吃完点心后,包装纸乱扔还是放进垃圾箱?!! 从统计结果来看,70﹪的考生不能把拖把、扫帚扶起来,30﹪的考生离开教室后不能把椅子放会原处,20﹪的考生乱扔了包装纸!! 以上数据实在令人担忧。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体现。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道德品质,怎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又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仔细想想,这些都无疑是一个习惯问题。古罗马西塞罗说过:“习惯是第二天性”。就像你早上起床就想到刷牙,这本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为什么现代中学生连这些起码的道德习惯都不能做到,这实在是值得众人深思的。 事实上,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本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的体现,然后当今社会竟沦落到谈及习惯问题,实在是有失社会的形象。 一日,沈阳的杨女士在超市购物,不慎钱包被小偷盗走。翌日,杨女士在自

家的邮箱中发现了自己的钱包,其中除了几百元钱不见了,身份证、工资卡以及其他如名片、口红之类的小东西一样不少,还多了一封致歉信,信中说:“来沈数日,衣食无着,又找不到工作,不得不与盗贼为伍!!,您的身份证、工资卡和票据对您很重要,对我却无用,现完璧归赵,并致歉意。”杨女士由此免去了重办身份证、工资卡的奔波之苦,对这个小偷也颇为感激。 偷盗是不道德的,甚至应该是人人喊打的事。但只偷钱不害命又能为失主着想主动归还失物使受害者免受最大损失的小偷似乎又是道德的。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如果现在你硬要把人分为好人或坏人,硬要说某件事是道德的或不道德,这似乎有些落伍了。人不可能都有舍己为人的完美或一下子坠落成一无是处的社会的残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消灭干净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就出现了上面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 但是,我们不能屈从于这些现象,更不能长叹甚至承认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是命运的主宰,相信努力会得到回报,道德车轮将碾过无数个丑陋的个体而滚滚向前! 第二篇:道德底线 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搞了十几年整个经济秩序就陷于混乱。毒大米、黑心棉、劣质奶粉……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坑害百姓之烈,可谓触目惊心。经营者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守法意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时代呼唤我们遗失已久的“坚守”,呼唤我们坚守住已被物欲之流冲击得残破的道德之堤! 坚守道德底线,首先要做到坚守高尚的品格,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

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 国中有家,家有个体。传统的儒家通过家国体系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织成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当个体不幸陷入与传统道德冲突的困境,他又该如何突围呢? 首先要为与传统价值不可调和的道德冲突下个明了的定义,随后才能在设定的范围内讨论突破道德困境的方法。 道德冲突存在的前提,自然能想到的是,公认的道德原则同个体道德实践不兼容。举个例子,一家中一父一母一女儿,女儿亲近父亲,母妒,遂疏离父女关系。女儿不解母意,认为剥夺了其享受父爱的权利。然而,传统道德规定的慈爱子孝,完全忽略了人性中爱情的存在。母同女儿在爱情面前的竞争关系是人类天性必然导致的,不论竞争对象是父还是其他存在。但是,母同女儿的竞争关系在传统的道德框架中并没有得到解决,致使两者甚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进行恶性竞争。由于母一般地位高在家中握有主权,女儿于是常常在竞争中落入下风,并同时受到“孝顺”这种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传统道德的束缚和镇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终有一天会成为主母,掌握家庭权利,而母已衰老,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虚弱无力的拿出“慈爱子孝”的保护伞。可以肯定的说,与母女的竞争关系对应,家庭中必然存在父子间和子女间的竞争关系。传统道德忽视了家庭中这些竞争关系,对于竞争导致的矛盾冲突,也只能无力的提出“父父子子长长幼幼”这种无法落实的道德理想。 一方面传统道德对现实生活调节不能,另一方面社会的惯性造成传统道德原则依旧难以撼动,因为人们守护传统。社会惯性可以理解为,社会变革是螺旋渐进的而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突变。既然支撑起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需要慢慢积累,社会的变革还需要时间耐心等待,因为马克思哲学认为,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的改变反映在个人意识上,自然的,就是产生道德冲突。 此类情形就像穿鞋子:脚长大了,原来的号码不再合适,于是有些挤脚。鞋子是保护脚板的,必须得穿,所以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有两种。其一,依旧穿小鞋,横竖把脚挤进去,时间长了,楞是让脚板维持了原来的大小,很节约,唯一不足就是过程太痛苦了,而且容易引起疾病;其二,就是换鞋呗,可是新鞋子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形状任意尺码,它还得在旧鞋子的基础上,参照脚的大小,规规矩矩的设计而成,理由吗就是,旧鞋子如此经穿耐用,肯定是有长处的,所以不能一概放弃。两种解决途径,一个保守,一个冒险,一个省力,一个费工。可是着眼于未来,为健康计,既冒险又费工的方法反而成了理智的选择。 既然道德冲突客观存在,不禁要问具体的道德困境是什么样子,解决道德冲突是否需要突破传统约束,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举一个关于爱情的例子。一个未成年人暗恋其老师,一边欲表达心意,争取爱情,一边畏惧家人知晓后受到谴责,从而构成心理矛盾,终日郁郁寡欢。根据儒家的伦理体系,老师是和家长一辈的,于是师生恋同乱伦无二。甚至未成年人的家长此前一直向其灌输禁止早恋的教导。可问题是未成年人的恋爱只是想想而已,并未付诸行动,老师都不见得知情,而且感情发展连成年人都很难控制,更何况处于敏感青春期的人呢?所以未成年人没有错,可是在其保守又严格的家长看来,其犯下了乱伦兼早恋的双重罪恶。在给予未成年人怜悯的同时,让人不禁想如何能够稍稍减轻其心理负担。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置呢?传统道德规范的确应该遵守,可是有什么能比子女的健康幸福更重要吗?为了维护所谓的颜面,谁能赋予家长肆意损害子女利益的权利呢?也许家长为了避免伤害孩子,会把谴责的矛头指向老师。可是无辜的老师甚至不知道世上存在着这样一份暗恋。由此看来,在这个情形下,被破坏的传统礼教呼唤惩罚,可是没有那种惩罚是具有正当性的。解决的办法也许是突破儒家定下的身份限制,承认更符合人性的“恋爱无辜”原则。结果没有人应该受到谴责。但是虽然承认未成年人可以向老师表白,可老师作为大人则有责任为了其健康成长拒绝接受其爱情。总结这一事例,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的道德困境,传统道德的确被突破了,理由为尊重人性,和关注人的健康发展。

主观饮食安全与社会伦理道德底线(一)

主观饮食安全与社会伦理道德底线(一) 摘要:传统意义上饮食安全定义比较注重客观后果,没有注意到饮食安全中的主观因素。在我国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饮食安全法律法规也只有在借助于道德被提升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时,才能有效实施,所以重建饮食社会伦理显得分外迫切。 关键词:主观;饮食安全;社会伦理;道德底线 一、饮食安全的内涵 饮食安全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饮食安全概念的精髓已几经变迁。最初,因食品总量不足而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和供给”为宗旨,接着因缺粮国外汇的短缺和购买力的不足而以“保障低收入国家食物权利与购买力”为宗旨,后来因吃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吃好问题越来越重要而以“富有营养”为宗旨,再后来因环境污染加剧或农用化学物质不合理投入导致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而已“无害”为宗旨。 从程度上,饮食安全又有相对安全性和绝对安全性之分。绝对安全性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产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说绝对没有风险。所谓相对安全性是指一种食品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由于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任何食物成分,即便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

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使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饮食安全相对安全性和绝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认识上的差异。这两种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饮食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饮食安全性的较完整的定义。 实际上,从主体能动性而论,我们目前所指的饮食安全还可以称为主观饮食安全,和它相对的就是客观饮食安全。客观饮食安全就是在饮食的实际后果上符合人体营养、健康等要求,没有任何危害,这个是饮食安全追求的最终效果。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客观饮食安全总是相对的,所以,一般饮食安全所指都是主观饮食安全。主观饮食安全就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饮食提供者能够按照人类所掌握的现有的知识判断标准,严格按照饮食安全流程,提供符合饮食安全的饮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紧密相联,至今为止,酿成公共卫生事件的许多饮食安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主管饮食安全范围内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就是说,饮食提供者明知该种行为可以导致人体危害,但是为了个体或者小群体的利益,主动参与或者放任监管此行为的发生,挑战社会伦理底线,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如近年的毒大米、婴儿毒奶粉等等,就是显著的例子。 二、目前主观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德困境

未来电子技术公司(FET)最近推出了一套设用于金融机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处理和存储包括税收、自动转账等财务数据的电子微型系统软件。这项产品的技术开发权属于FET,但预计其竞争者很快也能推出类似产品。因而,FET比原计划提早将该产品推向了市场。事实上,之前的实验室测试阶段的工作还没有完成。现在,测试已经完成了,而且结果显示该系统在有些数据的回复和处理上存在缺陷。当然,测试结果不是定论性的,但是,据FET 的说法,即使新的测试结果证实确实存在这种缺陷,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只有亿分之一。现在还不知道这一缺陷会对财务处理产生什么后果。 假设你是FET的一位CFO,你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你知道,如果FET召回缺陷产品,必然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你的薪酬也会下降。更要命的是,你刚刚根据你对未来几年的收入预期买了一栋昂贵的房子。如果FET的新系统项目不成功,就无法付款。 作为一名高级执行官,你觉得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你是否应当建议公司召回问题产品,直到测试结果满意为止?你是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案例道德困境 未来电子技术公司(FET)最近推出了一套设用于金融机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处理和存储包括税收、自动转账等财务数据的电子微型系统软件。这项产品的技术开发权属于FET,但预计其竞争者很快也能推出类似产品。因而,FET比原计划提早将该产品推向了市场。事实上,之前的实验室测试阶段的工作还没有完成。现在,测试已经完成了,而且结果显示该系统在有些数据的回复和处理上存在缺陷。当然,测试结果不是定论性的,但是,据FET 的说法,即使新的测试结果证实确实存在这种缺陷,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只有亿分之一。现在还不知道这一缺陷会对财务处理产生什么后果。 假设你是FET的一位CFO,你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你知道,如果FET召回缺陷产品,必然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你的薪酬也会下降。更要命的是,你刚刚根据你对未来几年的收入预期买了一栋昂贵的房子。如果FET的新系统项目不成功,就无法付款。 作为一名高级执行官,你觉得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你是否应当建议公司召回问题产品,直到测试结果满意为止?你是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案例道德困境 未来电子技术公司(FET)最近推出了一套设用于金融机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处理和存储包括税收、自动转账等财务数据的电子微型系统软件。这项产品的技术开发权属于FET,但预计其竞争者很快也能推出类似产品。因而,FET比原计划提早将该产品推向了市场。事实上,之前的实验室测试阶段的工作还没有完成。现在,测试已经完成了,而且结果显示该系统在有些数据的回复和处理上存在缺陷。当然,测试结果不是定论性的,但是,据FET 的说法,即使新的测试结果证实确实存在这种缺陷,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只有亿分之一。现在还不知道这一缺陷会对财务处理产生什么后果。 假设你是FET的一位CFO,你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你知道,如果FET召回缺陷产品,必然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你的薪酬也会下降。更要命的是,你刚刚根据你对未来几年的收入预期买了一栋昂贵的房子。如果FET的新系统项目不成功,就无法付款。 作为一名高级执行官,你觉得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你是否应当建议公司召回问题产品,直到测试结果满意为止?你是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道德底线”不是道德

摘要:道德底线是近年来使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汇,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然而,道德层次论不符合道德的基本定义,是对道德动机、道德结果和道德人格多样性的误读,是对道德教育阶段性的误解;道德行为化的思路破坏了道德内容规定的完整性,违背了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技术上隐含着根本的缺陷。此外,道德底线的过度使用将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这必须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层次论;道德行为化;道德结构;道德本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3-0010-07 近年来,“道德底线”①似乎成了社会转型期的一根救命稻草,在各行业和各领域被频繁使用。在很多使用者看来,道德底线是社会高度分工背景下,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低限度要求和最后防线。如有学者就寻求“经济学者的学术道德及其底线”和“商业行为的道德底线”,强调“当官应有道德底线”,“文艺创作要有道德底线”,认为“‘受贿济贫’拷问官员道德底线”,质疑“科学研究:能否坚守道德底线”,追问“搜索引擎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显然,如此频繁使用的“道德底线”已经超越了其作为单纯词汇所具有的使命,而负载了关于道德的绝对命题:道德有高下之分,人的道德境界有优劣之别。如果最高的不合时宜,守住最低的就成了最具社会效益的道德诉求。然而,人们对这一命题的现实关怀掩盖了其理论上的逻辑谬误。如果对“道德底线”的主张进行细致缜密的学理剖析,我们将会发现,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其内蕴的潜在危险很值得我们警惕。 一、道德底线的基本内涵与逻辑前提 学者们在解读道德底线的含义时,是将其与另外一个相反或相对的词汇对应起来的。在这种对比性解释中,道德底线大致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相对于高尚道德(高蹈道德、高标道德、道德至善)而言,道德底线位于道德层次的最低部。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道德是有层次的,道德底线低于一般的道德和高尚道德,但比不道德高。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所提出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高尚道德,超越了时代特征而最终以“伪善”的面目被现代人抛弃。拨乱反正,道德底线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道德形式。[1] 第二,相对于人生理想和终极价值而言,道德底线是具体的伦理要求和行为规范。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底线伦理是人们行为方式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和规范,而终极价值则指源于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和社会理想。在人类历史上,历来都是某种宗教或学说试图把某种主张一跃而成为普遍性的人生准则和生活方式,而如今“首先的问题不是别的,不是以一种价值观念战胜另一种价值观念,以一种生活方式统一其他的生活方式,而是首先使人们不打架,使我们大家都能活着,彼此相安无事,甚至还达到某种客观上的互补和主观上的沟通”。[2] 在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对应词汇为道德底线做注解的同时,也假定了道德底线命题成立的逻辑前提:(1)将道德、道德生活和道德人格区分为高低层次,道德底线位于比较低的层次,但高于不道德。其逻辑前提是道德是可以进行层次区分的,即主张道德层次论。(2)将道德区分为理想信念、价值原则、行为或生活方式等内容,并认为道德底线是关于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基本规范。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可以被简化为行为,即主张道德行为化。①应该说,“道德底线”命题所蕴含的深重忧患意识和强烈责任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必然地导致合理的观念,“道德底线”是否有其合理性?我们认为,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未经检验的错误假设,其逻辑前提的错误势必导致道德底线命题的虚妄性。 二、道德层次论:道德底线的思维误区之一 如果道德无层次,也就没有道德底线这一层。可是,道德层次论者不仅认为道德有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