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语》的30 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论语背后的故事

那些论语背后的故事 ——《流浪的君子》序言 初三(6)张依依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认识是单纯而浅薄的。我只知道他是个出色的老师,身边有着一群对他恭敬又出色的学生。而他“周游列国”的做法,我认为就是一场漫长、愉悦的旅行,所到之处,是备受礼遇、风光无限的。至于论语里的内容,我只觉得那是一些有哲理的句子。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事实与我所想的大相径庭。 本书主要讲述了周游列国时的孔子,用书中的话概括说“那是一趟集悲切、焦虑、困顿、危殆、时不与我的心情与遭遇于一身的漫长旅程”,旅途中的孔子处处碰壁,因为不合时宜,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孔子生命中最后的20年,充满了无可派遣的悲剧意味,这当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但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历史上永恒的圣者图像。 在堕三都事件失败后,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涯。“庶、富、教”的施政三部曲是孔子出发时怀抱着的期待。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篇)但是,旅途并非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于是便有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和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坚定而无惧的演说。——六十岁以前的孔子,始终顽固地不向命运低头,也始终坚定地寻找现实中的政治出口,遭逢任何困厄,他总是相信“天未丧斯文”。但看到各国的君子那么不尽人意时,孔子是那般无奈,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的好色和他对孔子所讲的礼乐制度不感兴趣是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时光飞逝,孔子一行人却仍在旷野奔波磨难,“行道”之路是那么艰难,终于,他意识到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在行道的穷途末路,这位老人,在现实世界津渡难寻,只好诉诸于“另一个世界”。然而,天真的子路信了并准备随夫子成行,所以孔子的解释“无所取材”说破了“海”的虚构性,没有打造另一个世界的原料呀。后来,鲁昭公卒,临终时知道了“孔子的好”有意召回,可是手下却只召回了孔子的学生。就这样,孔子的先进弟子走入了政坛,反鲁后的孔子与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多,矛盾日益深化。这就是“非不说子之道的”由来吧。对于说出这样话的冉有,孔子倍感失望认为这是堕落,但是我觉得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是在实践中行道,只不过形式手段不合乎所谓“情理”,心未改。“道”在人间,是以转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01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论语故事

唐朝时, 唐太宗一次拿出收藏的弓,问一位匠人弓做得怎么样。弓匠说:“陛下的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歪斜,射出的箭走不直,啊!”唐太宗是个善于自省的开明君主,他受到启发:自己用过的弓尚不了解,何况天下事情这么多,更需要有人提醒了。从此,他让京城里的官员轮流到宫中值夜班, 以便向他们询问百姓疾苦和地方上发生的事,同时听取臣下的进谏,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由于唐太宗严于律己,善于纳谏,使得当时的大多数官员都为政清廉,办事认真,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千里拜师 李固是东汉的大臣,曾上疏直陈外戚、宦官专权之弊,并官至太尉。李固从小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已名满京城。但李固并不满足自己的成绩,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孤身一人踏上了求学之路。他听说千里之外的山村里住着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于是就风餐露宿,一路走一路打听,找到了那位先生的住处。可是,老先生拒不收徒,请他另寻高人。李固没有气馁,在老先生门前等了二十五天。他的真诚打动了老先生,被破例收为学生。在老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李固学问大长,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孔子论人生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晚年的这段话述说了自己生命成长与精神境界提升的漫长历程。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这是人生开始的重要基础;青年时期做过管理仓库和生管畜牧的小官,得到锻炼;三十岁左右开始聚徒讲学,声名遐迩;四十岁时,对诸多问题不再感到疑感不解;五十岁时,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对事物了然于胸;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却不会出现超越规矩的行为。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其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这需要不断地历练和时时处处地努力。

阎若璩是清代经学家,从小就热爱学习,每天放学后同学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他则一个人留在学堂里读书,为了把文章背熟他还经常想出一些办法来要求自己.阎若璩不仅热爱学卫,而且还勤于思考。十五岁那年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晚上家里人都睡觉了,阎若璩还在看书。看着看着,有个问题难住了他,于是他边看边想,一直到后半夜才找出答案。阎若璩欣喜若狂,这时才发觉自己已冻得手脚发僵了。由于常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读书和勤于思考,阎若璩最终成为很有成就的经学家。 实事求是 西汉时,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献王,虽身居高位,却没有一点儿浮夸的习气。他虚心好学,从民间搜集了许多先秦旧书,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脚踏实地地从事研究工作.刘德搜求古籍不惜重金。藏书之多与朝廷不相上下;他还礼贤下士,筑君子馆以待天下士人,当时的儒士多聚在他的门下。有一次,刘德到长安看望哥哥刘彻(即汉武帝),同汉武帝和学官们谈论起古代学术的诸多问题。由于治学严谨,刘德受到汉武帝及学官们的一致赞扬。后来,班固在编著《汉书,河间献王传》的时候,对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做了总结,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以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刘德给予了很高评价。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被后世封为宗圣”曾子为人诚实,即使对孩子也同样讲信用。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儿子非要跟着去母亲嫌带儿子去集市不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就是很高兴的不?《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与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瞧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中精辟句子

论语中精辟的句子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1、巧言令色,鲜矣仁。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1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0、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通用)

13 富而有礼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 子贡的这段话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形容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比及。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他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

《论语故事》读后感

《论语故事》读后感 读《论语故事》有感 暑假 里,我读了《论语故事》这本书,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齐襄(xiāng)公失信致死》这篇故事,读后,让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故事中,齐襄公说话做事很不靠谱儿,发布政令反复无常,对大臣和百姓不讲信用,齐国民众被他弄得不知所措。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 弟弟 公子纠和小白早早逃到外国避乱去了。有一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并答应他们一年后就会有人来替换。到了第二年,他们没有接到回家命令,向襄公打报告,襄公却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大臣们对言而无信的襄公十分恼恨,于是决定发动叛乱,派人去刺杀襄公。在宫中,无知等人与侍卫经过一番搏斗之后,终于将襄公杀死了。 齐襄公的失信不仅使国家遭受动荡,自己还丢了性命。你们看,失信的危害是多么大呀!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

会上的一些失信的事情:三鹿奶粉违规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很多婴儿食用后双目失明、甚至早早夭折,最后是厂家倒闭,相关人员进了监狱;还有些企业从进口的“洋垃圾”中将受到严重污染的衣服经过简单处理后冒充“外贸尾单”在市 场进行销售,导致购买使用的消费者身体受到病菌感染,出现严重疾病住院……每当我从电视里,报纸上看到这些新闻,看到父母失去子女、患病无法医治病人的痛苦流泪的情景,我为他们感到悲伤难过,同时也非常气愤,气愤这些厂家的不道德,不诚信。如果厂家能够讲诚信的话,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我身边也有一些 同学 存在不讲诚信的地方:比如,我们都在队旗下宣誓过,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可是有些 同学 还是乱扔垃圾、横穿马路等等。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平时点滴做起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等我们长大了,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得成什么。就像大车没有安

《论语小故事》读后感

《论语小故事》读后感一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

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小故事》读后感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

关于儒家思想里面的清心明性的经典语句100句

关于儒家思想里面的清心明性的经典语句 100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

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

出自《论语》的25个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25个成语典故 |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

2 祸起萧墙 这次评比第一名又是小强他们组。下课铃声一响,小明迫不及待地搂着小强说:“哥们!真羡慕你们,又是第一,传授一下秘籍呗!”小强轻轻地推开小明的手,白了他一眼说:“要想小组壮,团结是根棒!集体的强弱要看内部是否团结,‘祸起萧墙’要不得啊!”小明一脸茫然地问:“‘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哈哈……不明白吧,我来给你讲讲吧!” 孔子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三兄弟已将鲁国大权掌握在手里,虽然只是卿大夫,季家却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家做家臣。 冉有和季路来试探孔子的意向。俩人一起走进客厅,看见老师赶紧作揖问候,子路拱手问道:“老师,早饭吃过了吗?”孔子伸头看看院子里的阳光,又看看冉有,便闭上了双眼。冉有向前走了一小步,小声地说:“季家打算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微微睁开眼说:“冉求啊!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啊!颛臾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当时还封它为东蒙山之主,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呢?” 冉有看了看子路,说:“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季先生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也……”子路忙跟着说:“是啊!老师,我们……实在……实在是没这种想法。” 孔子坐直了身子,两眼盯着冉有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决定你的职位,若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该辞去。’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了,要摔倒了,都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帮手呢?你认为季家错了,那你拼命诤谏了吗?” 孔子又看看了子路,对冉有说:“况且你的话的确错了。我来问你,老虎和凶猛的独角兽从笼子里逃出来吃人,乌龟壳和玉石在匣子里毁了。是谁的过错呢?你们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们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 子路被骂,藏到冉有的身后不敢让老师看到。冉有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了,“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恐怕会成为鲁国后代子孙的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 孔子轻轻捋着胡子想:你小子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吧。 等冉有说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求啊!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 子路慢慢探出身来,孔子看了看子路,接着说:“据我所知,不仅是一个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贫穷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成语典故大全(2010717整理)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孔子论语中最经典的五句话

孔子论语中最经典的五句话: 在山东曲阜《2007祭孔大典》上,宣布了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评出的《论语》中最具影响力的五句话,这五句话即是《论语》中的精华,也是作为中国人不能不知道的文化经典,这五句话已作为明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和迎宾用语,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儿女热情好客、礼周仪方。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告诫我们要注意搞好团结,搞好关系,和睦相处。注意,这里用了“乐”字而不是“说”字。“乐”与“说”是不同的。“说”是在心里乐,而“乐”不只是内心高兴还要表达出来。孔子在这里告诉他的学生说,当远方的同学投奔我们来时,我们一定要表现得高高兴兴,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越来越红火。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处《论语·颜渊》,“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对师兄子夏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翻释过来就是: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独是我没有。”子夏说:“生死乃命中注定,财富地位由上天安排。君子尊敬别人,待人恭敬,而且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你厌恶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去做。 四、“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五、“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是说:礼的应用,应以和谐为贵。 这句话源于《论语·学而》。全段原文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过来就是: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我与《论语》的故事

我与《论语》的故事 刚刚走进初中,我们接触到了《论语》这本好书,并且需要背出来,在背《论语》的时候,遇到过许多挫折,今天我就讲讲遇到过的挫折。 拿到《论语》,我就开始兴致勃勃的背了起来,没有看意思,虽然刚开始比较简单,背背很快,但是很多记不住,我就开始找原因,一开始没找到原因,妈妈告诉我,我因为没看意思,所以背不出来,要看意思,理解意思,背背就很轻松了,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提醒意思你就能背出来了,一开始我没在意妈妈说的办法,还是管自己没头没脑的背,到后来我开始采纳妈妈的意见,开始看意思背《论语》,到后来,有许多很长的句子,看过意思以后,再看句子,一起看,就可以很快被出来了。比如:“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十分的长,但要是看意思理解句子,是十分简单的,把每句的意思看一遍,在对照句子背,就轻而易举了,一点也不难,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只要看意思,就能解决容易忘掉句子的坏毛病。 除了这种挫折,我还遇到字难读的的问题,我有个坏毛病,就是遇到不会读的字,就蒙这是什么字,而《论语》中的许多字是连大人都没见多的,所以我经常读错,妈妈为了改正我的坏毛病,就帮我买了本字典,不会的字必须查字典,要是读错了,或者没查字典,自己蒙,那就要批评我,为此,我养成了不会的字查字典的好习惯,从此,不管什么不会的字还是会的字忘记了,我都不会问爸爸妈妈,而是自己查字典。但还是有个别的字在字典上查不到。我背《论语》没想到还改掉了我的一个坏毛病。 我还遇到了会背而不会默写的情况,我每次背完而不会默写,不知道有些字该怎么写,默写的时候有事连会写的字都写错了,而古文的字和我们字的用法有些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两个字是一个读音,而在写的时候写成一个字,很容易搞混,我妈妈教我,默写的时候要一遍默写一遍想意思,这样就不会搞错了,我试了试妈妈的意见,真的不会搞混了,也默写的出来了,我十分高兴。 在我背《论语》中,还遇到了许多挫折,而我自己想办法,妈妈帮我想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印证了荀子的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现在可以背《论语》和默写《论语》了。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季氏篇》 【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原句:《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原句:《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原句:《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原句:《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原句:《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祸起萧墙】【事在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原句:《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原句:《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 原句:《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原句:《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