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助读之七

73.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写字),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一本指导运笔的书)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秘藏)?”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阻)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满)月,书便大进。

[文化常识]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不可胜数,我们只能择其中的六七人略作介绍。东汉的张芝,世称“草圣”,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擅长隶书与楷书,世称“钟王”;东晋的王羲之,更在他们之上,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正楷和行书都出众,字体雄健多变,世称“书圣”。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正楷。宋朝的米芾,精于诗文书画,其书法自成一家。

[思考与练习]

1.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2.翻译:待尔成人,吾授之。

74.孟母三迁

孟子(姓孟,名轲)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商人)呼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学舍)之旁。孟子乃嬉为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之事。其母曰:“是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那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惧有伏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朝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读书,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进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如见国君要快步上前,要跪拜,退堂时要倒退几步才转身走,人的动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受斥责,重者处刑。

[启发与借鉴]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思考与练习]

1.孟子是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可以处吾子矣。

75.梁山伯与祝英台

英台乔装,诣杭就学,与梁山伯同窗。俱学三载,感情甚笃。学毕,英台辞归,山伯相送。途中英台言及家有女弟(妹妹),年方二八,贤淑而知书,遂托言为妹作媒,山伯诺之。期年(一年),山伯赴英台家探亲,见英台饰以女装,乃知昔日皆戏言也,所谓女弟,乃英台自身。山伯心喜,然英台已为父许配马家,二人不禁黯然垂涕,遂相约同生死。未久,祝父逼婚,英台不从,自尽而亡。山伯获悉,亟趋而视之,奋身撞墓,墓裂,随之跃入,双双化蝶而舞。

[文言知识]

关于“二八”。“年方二八”,不能理解为“二十八”,而应为“二乘八”,得十六,即十六岁。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又如“二八年华”、“二九妙龄”等等。

[文化常识]

这是一则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歌颂了一对男女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屈斗争的精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久演不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负盛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乔装;②同窗;③载;④笃;⑤贤淑;⑥垂涕;⑦自尽。

2.“乃知昔日皆戏言”中的“乃”,相当

于;“乃英台自身也”中的“乃”,相当于。

3.翻译:见英台饰以女装。

76.二犬情深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聪明活泼),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垫)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将近)二年。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同“返”)。

[文言知识]

1.状。“状”指“……的样子”、“情况”等。上文“若拜泣状”,意为好像边拜边哭的样子。又,“室中无人,若方去状”,意为房间里没人,好像刚离去的样子。

2.灵活地解释词语。上文“不能进牢自食”的“牢”,显然不能理解的“监牢”。“牢”的上部像房屋,下部是“牛”,本义为圈养牲畜的地方。那末上文“不能进牢自食”中的“牢”,联系上下文,便是指犬睡觉的地方,故可理解为“笼子”。这就是灵活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倏;②饲;

③及;④山麓。

2.解释成语:①天下无敌中的“敌”是指;②诡计多端中的“诡”是指;

③名闻遐迩中的“遐”是指,“迩”是指;④白璧无瑕中的“瑕”,是指

77.赵某误子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其子恃父多金,朝夕挥霍,不务正业。有一叟善意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逝,将何以自食其力?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弗听,恣(放任)子放荡。寻(不久)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资财尽。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然岂非其父之计短也!

[文言知识]

“子三”及其他。现代汉语中数量词都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如“三本书”、“五次击倒对方”等,而文言中常把数字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上文“有子三”,意为有三个儿子。又,“石五松三”,意为五块石头三株松树;“凡败者九”,意为一共九次失败。

[启发与借鉴]

做父母的要以此为戒!

[思考与练习]

1.“三子”的错误是,父亲的错误是。

2.翻译:一旦尔逝,将何以自食其力。

78.擒贼

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于是窥周出。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蓄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

[文言知识]

1.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歉”、“认罪”。上文“跪而谢”,意为跪下来认罪。又,“官责之,囚谢曰”,意为官吏责罚他,那囚犯认罪说……。“其人泣而谢曰:‘此吾之过也’”意为那人边哭边道歉说:“这是我的过错。”

2.贼。古人说的“贼”是指“强盗”、“抢劫犯”。上文“二豪贼”即两个大强盗。古人说的“盗”是指“小偷”。

[思考与练习l

1.解释:①伺;②之;③但;

④攫;⑤窥;⑥既;⑦刃;

⑧方;⑨官。

2.翻译: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

79.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田间小路)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不要)弃,曰:“有生(生命)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文言知识]

作疑问语气词用的“为”。“为”放在句子未了,多作疑问语气词用,相当于“呢”。上文“何用此为”,意为要它干什么呢?又,“何惧为”,意为为什么要害怕呢?请注意,末句的“为”不能作“为什么”的“为”理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逐之;②亟;③延。

2.翻译: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80.何岳两次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封存的标记)皆合,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银子),曰“俟他日南下而取”。去数年,绝无音信,后其侄以他事南下,非取箱也。畏斋因托以寄去。

[文言知识]

宦官。“宦官”有两种含义。一指太监,即阉割过的男子在宫中侍奉的人。二指“官吏”、“做官”。上文“教书于宦官家”,意为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又,“宦游”也指做官,“士宦人家”指读书做官的人家;“宦海”指官场。

[启发与借鉴]

品行端正的人对非分之财是不会动心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旦日;②俟。

2.在“遂以还之”中省略了字,成分补足后的句子是。

81.车胤囊萤夜读

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夏季),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文言知识]

“以夜继日”和“日以继夜”。这两个成语现已通用,均指白天接着夜晚继续干。如以夜继日地复习功课,也可说成日以继夜地复习功课,但最早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以夜继日”本义为用夜间接着(当日)白天(干);“日以继夜”本义为白天接(上一个)夜间(干)。

[文化常识]

“练”指白色的丝绸,“练囊”即用白色的丝绸做的袋子。养蚕缫丝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用蚕丝织成布(不是棉花织的布,而是丝织品),早先略带灰黄色,还要经过漂白——沾水后用棒棰反复地捣,这个过程就叫“练”,直到漂白为止。因此“练”是白色的丝绸,至于各种彩色的绸缎,那是经过染色而成的。

[思考与练习]

1.“囊萤映雪”是两个古人苦学的故事。“映雪”的主人公是。

2.成语填空:①诲人不;②持之以;③通达旦;④天之别。

82.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极伤心)。夫子(指孔子)式(同“轼”)而听之。使子路(孔子的学生)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很像)重有忧(有多伤心的事)者。”而曰(指妇人接着说):“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于之),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残暴的政令)。”夫子曰:“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文言知识]

1.于。“于”是个文言虚词,除解释“对”、“在”、“跟”外,还相当于“被”、“比”。上文“昔者吾舅死于虎”中的“于”,相当于“被”,意为被老虎吃了。“苛政猛于虎”中的“于”,相当于“比”,意为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2.舅与姑。“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上文“昔者吾舅死于虎”,意为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姑”在古文中也指“婆婆”,即丈夫的母亲,如“侍姑如母”,意为服侍婆婆像服侍自己的母亲一样。

[文化常识]

“轼”及其他。“轼”是车厢前的横木,供扶手。乘车的人靠在“轼”上面,表示严肃与恭敬。古代的马车除了“轮子”外,还有车厢,叫“舆”。“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轭”是架在牲畜脖子上的横木;“辙”是车轮在地上辗出的轨迹。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然;②去。

2.翻译:吾夫又死焉。

83.苏东坡焚房契

东坡自儋(今广东儋县)北归,择居阳羡(古地名)。邵民瞻为其购一宅,为钱五十万,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尝与邵步月(月下散步),偶至一村落,闻有妇人哭声甚哀,遂推扉而入,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何故,妪曰:“吾有一屋,相传百年,而吾子不肖(不成材),售于人。日前吾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问其故居所在,则坡所买之第也。坡再三抚慰,曰:“妪之旧居,乃我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人取屋券(凭据)对妪焚之,呼妪子翌日(第二天)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值。

[文言知识]

第。“第”可指“住宅”、“房屋”。上文“后择吉日入新第”,意为后来选择了吉利的日子住进新买的住宅。“呼妪子翌日迎母还旧第”,意为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接母亲住进原来的房屋里。又,“大第”即高大的房屋;“造第拜见”,意为登门拜访。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倾囊;②扉;

③妪;④竟;⑤索。

2.翻译: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84.危如累卵

晋灵公(晋国国君)造九层之台(高楼),费用千金,谓左右曰;“敢有谏(规劝批评)者斩!”荀息闻之,上书求见。灵公张弩(弓)持矢见之。荀息曰:“臣不敢谏也。臣能累(叠)十二棋子,加九鸡子(鸡蛋)于其上。”公曰:“子为寡人作主。”荀息定意志(使思想感情沉着),以棋子置下,加九鸡子其上。左右俱屏息,灵公气息不续。公曰:“危哉!危哉!”荀息曰:“复有危于此也。”公曰:“愿闻之。”荀息曰:“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国用(资财)空虚,邻国将兴兵,社稷(国家)危亡,君欲何望?”灵公曰:“寡人之过乃至于是!”即败(毁)九层之台也。

[文言知识]

臣。“臣”的本义是奴隶。对国君来说,全国的人无论贵贱都是他的奴隶。大臣则是大奴隶,小臣则是小奴隶,所以后来清朝的官吏在皇帝面前都自称奴才。在古代,大小官员在国君面前都称“臣”,即“我”,含有谦称的意思,下级对上级也称臣。上文荀息在晋文公面前一再说“臣……”,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常识]

寡人。国君自称“寡人”也称“孤”。“寡人”的本义是寡德之人,意为道德不高尚的人——这当然是客气话,是表谦之词。所谓“孤”或“孤人”,是指孤立无援的人,这也是客气的自谦之词。

[思考与练习]

1.“加九鸡子于其上”中的“于”,意为;“复有危于此也”中的“于”,意为。

2.翻译:寡人之过乃至于是。

欢迎您的下

载,

资料仅供参

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文言助读之一

1.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念;②遂; ③侨居;④区区 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2.鳝救婢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悯;②累年; ③罢业:④纵。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3.黄香温席 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年方九年,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席清凉,蚊蚋(吸人血的小虫)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被子),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言知识] 使动用法。上文“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要理解为“使……温暖”,或“让……暖和”,意为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 [启发与借鉴]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

文言助读之七资料

文言助读之七

73.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写字),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一本指导运笔的书)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秘藏)?”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阻)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满)月,书便大进。 [文化常识]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不可胜数,我们只能择其中的六七人略作介绍。东汉的张芝,世称“草圣”,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擅长隶书与楷书,世称“钟王”;东晋的王羲之,更在他们之上,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正楷和行书都出众,字体雄健多变,世称“书圣”。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正楷。宋朝的米芾,精于诗文书画,其书法自成一家。 [思考与练习] 1.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2.翻译:待尔成人,吾授之。 74.孟母三迁 孟子(姓孟,名轲)幼时,其舍近墓,常嬉 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商人)呼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学舍)之旁。孟子乃嬉为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之事。其母曰:“是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那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惧有伏于之”,意为担心 (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 有“礼”,官府有“礼”,朝堂上更有 “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读书,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 “揖让进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如见国君要快步上前,要跪拜,退堂时要倒退几 步才转身走,人的动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受斥责,重者处刑。 [启发与借鉴]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文言助读之三

25.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文言知识] 辄。“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受到批评。 [启发与借鉴] 给别人做好事,古人叫积德。刘家失火后乡邻都来帮助,这叫善有善报。 [思考与练习] 1.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 2.解释:①竟年;②济;③遗; ④本;⑤伐:;⑥善举。 26.枭逢鸠 枭(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曰:“子将安之(即“之安”,去哪儿)?”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改)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文言知识] 恶。“恶”是个多音多义词。读e,指“坏”、“坏事”。如“为人恶”,意为做人恶劣。读wu,指“讨厌”、“憎恶”。上文“乡人皆恶我鸣”,意为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又,“众皆恶之”,意为众人都厌恶他;“其人恶妒”,意为那个人讨厌嫉妒。 [启发与借鉴] 如果不检讨自己的缺点,而一味埋怨环境,那么到东到西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思考与练习] 1.翻译: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2.成语填空:①声嘶力;②万象新;③小巧玲;④不由自。 27.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渐渐)长,甚驯,见人则呦呦呜。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十天)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文言知识] 固。“固”解释为“坚固”、“巩固”、“牢固”,这是容易掌握的;它还可引申为“坚持”,这含义较难掌握。上文“猎者固请”,意为打猎的人坚持请求把鹿给他。这话也可说成“猎者固求之”。 [文化常识) 古人多迷信,从天子到百姓,一年中要多次祭拜天地及鬼神。如皇帝要定期祭拜天地,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然,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各地方

《文言文助读》第1-16篇

1.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 ...(), ..()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 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 ..() ..()感伤,故泣耳。”师恻然 曰:“苟欲学,不须资也。”于是遂就书。 苟欲学,不须资也。 2.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 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 ()给以书,遂成大学 ..()。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葛洪卖薪买纸 葛洪,丹阳人,贫无僮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 .. ()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 负笈徒步,借书抄写 5.任末削荆为笔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 ..(),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 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 ....()耳!”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6.欧阳修发奋苦学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 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之,就.()闾里 ..()士人家 ...()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7.贾逵旁听 贾逵年五岁,明惠 ..()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过人。其姊韩瑶闻邻中读书,旦夕 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大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 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 ..(),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 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 8.囊萤与映雪 车胤恭勤 ..()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 ..()好学,家贫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高中语文文言助读之十六

181.冻儿 艾子有孙,年十许,顽劣不学,每杖而不悛(改)。其子但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曰:“吾为若教子不善!”杖之益峻(严厉)。其子无奈。一日大雪,孙嬉雪于外。艾子见之,去其衣,令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本指两手捧,此指见得到)。其子不敢复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过,应受此罚,汝何受此罪?”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啼笑皆非。 [文言知识] 许。文言中的“许”,除了解释“同意”、“答应”外,多作约数“左右”、“光景”用。上文“年十许”,意为年龄在十岁左右或十岁光景。又,“潭中鱼百许”,意为水潭中的鱼有一百条左右;“死者十许人”,意为死掉的十来个人。 [启发与借鉴] 溺爱只会把孩子越宠越坏。 [思考与练习] 1.艾子的儿子为什么要脱下衣服跪在雪地里?用上文中原句回答 2.解释:①是;②恒; ③啼笑皆非 182.华佗巧治病 有一郡守(郡的长官)病,延华佗治。佗视疾,以为其人盛怒则瘳(病愈)。乃多受其酬而不加治。无何(没多久)弃去,且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佗意,嘱使勿逐。守不得佗,瞋恚(愤怒)至极,吐黑血数升,病遂愈。 [文言知识] 延。现代汉语中的“延”,指“延长”;而文言中的“延”,主要指“邀请”。上文“延华佗治”,意为邀请华佗治病。又,“延至家”,意为邀请到家里;“延四方之士”,意为邀请四面八方的人。 [文化常识] 1.华陀生活在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他发明的“麻沸散”,可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他还创立“五禽戏”——一种强身的体育运动方法。 2.升。上文说到“吐黑血数升”,“升”是什么东西呢?升是旧时的一种量器,也作容器用。木制,方口,呈倒梯形状。旧时量器的最小单位是“合”,1合约1两;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那郡守吐黑血数升,看来是吐了好多瘀血。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为;②酬 2.翻译:嘱使勿逐 183.雁奴 雁宿于江湖之岸,动辄(动不动就)千百,大者(领头的)居中,令雁奴围而警。 南人有捕者,俟(等候)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将欲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乃定。捕者又举烛,雁奴又惊,如是者三四。大者怒,啄雁奴。 秉(拿)烛者徐徐逼之(靠近雁),更举烛,雁奴惧啄,不复叫矣。搏者乃高举烛,持棒者齐入雁群,击杀之,所获甚多。 [文言知识] 及。“及”指“到”、“达到”。上文“将欲及之”,意为捕雁的人快要到那里时。又,“及格”即达到

文言助读翻译校正版

文言助读翻译校正版

————————————————————————————————作者:————————————————————————————————日期:

141.一轴鼠画 东安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怪,意动用法),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之)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画画,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142.农评《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出:使动用法)。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注:唐朝画家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他的画牛和韩干的画马同样著名。合称“韩马戴牛”。 译文:马正惠公曾经珍视自己所收藏的戴嵩的《斗牛图》。有一天,他把这幅《斗牛图》放在大厅前晒太阳。一个前来缴租税的农夫,看见了这幅图,偷偷地笑起来。马知节在旁觉得很奇怪,便问农夫原因。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个种田人,并不懂得画,但是却很了解活生生的牛。牛正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力气很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可是这张《斗牛图》上牛的尾巴都举得高高的。这并不像实际情形!”马知节听了,对这农夫的见识非常佩服。 143.指头画 苏虚谷工指头画,每以巨擘为大笔,食指中指为中笔,无名指小指为细笔,相其机宜,运以神气,高古之致,超出恒蹊,似管城君反让一头也。前于白门相晤,见示短幅,上自题识,书法苍劲可爱,洵称双绝。近约庵亦善此法。 东桥有题指墨《渔翁》云:“本朝高侍郎专长指头画,人物花鸟,信手而成,皆有奇趣。如《初平叱石成羊》,如《海神吐雾成市》,奇奇怪怪,有笔墨所不能到者。然苍莽无余,细润不足,未若此《渔翁》,须眉隐约,有江湖散人趣。而浓柳垂阴,微波生浪,钓竿鱼具,蒻笠棕蓑衣,色色精巧。使俗手为之,恐鼠须细笔,未必若此生动也。”因叹天地一指,生出如此奇巧,而我十指如铁,且不能握管作画,奈何。俗传:“一人遇吕师,指石成金。师问汝欲金否?其人曰:‘不要师金,只要师一指’”我亦不愿得约庵画,只愿得约庵一指。 译文:苏虚谷擅长画指头画,常常把大拇指当作粗毛笔,食指和中指当作中毛笔,无名指和小指当作细毛笔,观察它时机适宜的时候,用精神气息运作(画画),高超傲古的情趣,超出了常法,好像是毛笔反过来让它一头。先前我(与他)在白门相互会面,看见展示的短幅画,直到在上方书写的题识落款,书写的章法苍老挺拔值得喜欢,确实称得上(书与画)双绝。近来魏约庵也擅长这种方法作画。 陆东桥在魏约庵的指头画《渔翁》上题识说:“本朝的高侍郎专门擅长画指头画,人、

文言助读之七

73.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写字),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一本指导运笔的书)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秘藏)?”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阻)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满)月,书便大进。 [文化常识]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不可胜数,我们只能择其中的六七人略作介绍。东汉的张芝,世称“草圣”,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擅长隶书与楷书,世称“钟王”;东晋的王羲之,更在他们之上,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正楷和行书都出众,字体雄健多变,世称“书圣”。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正楷。宋朝的米芾,精于诗文书画,其书法自成一家。 [思考与练习] 1.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2.翻译:待尔成人,吾授之。 74.孟母三迁 孟子(姓孟,名轲)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商人)呼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学舍)之旁。孟子乃嬉为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之事。其母曰:“是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那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惧有伏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朝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读书,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进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如见国君要快步上前,要跪拜,退堂时要倒退几步才转身走,人的动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受斥责,重者处刑。 [启发与借鉴]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思考与练习] 1.孟子是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可以处吾子矣。 75.梁山伯与祝英台 英台乔装,诣杭就学,与梁山伯同窗。俱学三载,感情甚笃。学毕,英台辞归,山伯相送。途中英台言及家有女弟(妹妹),年方二八,贤淑而知书,遂托言为妹作媒,山伯诺之。期年(一年),山伯赴英台家探亲,见英台饰以女装,乃知昔日皆戏言也,所谓女弟,乃英台自身。山伯心喜,然英台已为父许配马家,二人不禁黯然垂涕,遂相约同生死。未久,祝父逼婚,英台不从,自尽而亡。山伯获悉,亟趋而视之,奋身撞墓,墓裂,随之跃入,双双化蝶而舞。 [文言知识] 关于“二八”。“年方二八”,不能理解为“二十八”,而应为“二乘八”,得十六,即十六岁。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又如“二八年华”、“二九妙龄”等等。 [文化常识] 这是一则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歌颂了一对男女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屈斗争的精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久演不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负盛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乔装;②同窗;③载;④笃;⑤贤淑;⑥垂涕;⑦自尽。 2.“乃知昔日皆戏言”中的“乃”,相当

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

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高中语文文言助读之十五

169.黠狼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车上的货物将摔破)身压(身体将被车压住),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咬)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而去。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小决的肉),亦黠而可笑也。 [文言知识) 既。文言中的“既”,多指“已经”、“……之后”,表示过去式。上文“既上”,应理解为“已经上了坡”或“上了坡之后”,如果解释为既然上了坡,那就错了。又,“既食”,意为吃过饭之后;“既胜”,意为已经获胜。成语有“既往不咎”,意为已经过去了的错误就不再责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啮;②臀;③去;④黠。 2.翻译: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 170.陈在衡不怕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而风趣,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提灯前行,遂就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君过首七(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真的)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 “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文言与现代汉语一样,句末往往有语气词:有的表示疑问,有的表示感叹,有的表示肯定……上文“君过首七未耶”中的“耶”,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意为你过第一个七天了吗?“世言人畏鬼,信乎”中的“乎”,也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意为世人说人怕鬼,真的吗?“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十的“耳”,表示肯定,相当于“罢了”,意为我是跟鬼相近的人罢了。其他表语气的还有“矣”、“也”“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就;②漫;③宜;④悟;⑤佯;⑥再。 2.翻译:实不汝欺 171.商鞅治泰 卫鞅亡(逃出)魏入秦,孝公(指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以商(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一到就要执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偏袒)亲近。 法及太子(太子犯法),黥(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劓(一种刑罚,割鼻子)其傅(老师)。期年(满一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指其他国家)畏惧。然刻深寡恩(对百姓刻薄少恩惠),特以强服耳。 1

文言助读下篇1-10译文

1.萧颖士傲物自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才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视他人,(自认为)没人比得上他。经常携着一壶酒,寻找野外的美景。偶尔有一次在旅店休息,独自一人喝酒吟诗。恰好暴雨狂风突然来临,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也在这里避雨。萧颖士见老人闲散平常的样子,就肆意侮辱他。一会儿,风停了,雨过天晴。突然有车马到了,老人上了马,侍卫前呼后拥着离开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旁边的人说:“是吏部的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常常去登门拜访,没有见到过他,此时很惊讶。第二天,准备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命令人把萧颖士领到厢房,坐下来责备他,并说:“幸好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现在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又说:“你倚仗着自己有诗文才学的名声,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果然)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任上。 2.陆贾说汉高祖陆生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高帝骂他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回答说:“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心情不快,脸上露出惭愧的颜色,就对陆生说:“那就请您总结一下秦朝失去天下,我们得到天下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以及古代各王朝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在。”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一共写了十二篇。每上奏一篇,高帝没有不称赞的,左右群臣也是一齐山呼万岁,把他这部书称为《新语》。 3.郭进敬工徒 郭进有才干,立下许多战功。曾经做过邢洲刺史,现在的邢洲城墙就是郭进当时建造的。城墙的厚度有六丈,直到如今还坚固完好。兵器制作精巧,甚至封存也颇有章法。郭进在城北建筑住宅,落成以后,聚集族人及宾客办落成庆典,下到泥水木土匠都被邀请参加,郭进把工徒安排在东厢房,把自己的儿子们却安排在西房。有人对他说:“你的儿子们怎么可以跟工匠排列在一起?” 郭进指着那些土木工人说:“这些都是替我建房屋的人。”然后指着他的儿子们说:“这些都是将来要把我的房屋卖掉的人,所以当然要坐在建房屋的人下面阿!”郭进死后不久,他的住宅果真就被他人所拥有了。 4.罗程有才无德 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得到了皇上的宠爱,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罗程就更加得到宠幸。罗程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因为小的怨仇杀死了人,被捕入京城地方监狱。其他乐工们想为罗程求情,因为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听演奏,于是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并且痛哭流涕。皇上问其原由,众乐工回答道:“罗程对不起皇上,罪该万死。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冠绝天下的技艺,不能再侍奉皇上宴饮游乐了。”皇上说:“你们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才艺罢了,我所看重的是高祖、太宗的法律啊。”最终用刑仗打杀了他。 5.于公治狱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他的父亲于公是县里的狱吏,决断狱案很是公平,犯法的人于公判决之后,他们都不怨恨。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侍养姑姑非常尽心,姑姑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姑姑对邻居说:“这个孝妇侍养我非常勤劳清苦,我可怜她无子守寡。我老了,不可以连累她她的青春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姑姑自缢而死,姑姑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姑姑。狱吏拷打惩罚,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姑姑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不听从,竟然判决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 6.钟傅打虎 江西钟傅,本是豫章人。年轻时卓越不俗,凭着勇敢坚毅闻名乡里。不从事农耕,常常喜好打猎。熊、鹿等野兽,遇见他,没有不被猎获的。有一天,亲属请他喝酒吃饭。他平常就能喝酒,这天大醉。只有一个小仆服侍他,到天黑了才回家。离家有二三里路的地方,溪谷深邃。有一只青底黑纹、额毛白色圆形的老虎,双目透着凶光从林中走出,在百步之外,顾盼着走来,小仆吓得腿颤抖。对钟傅说:“快爬树,以便逃命。”钟傅酒劲正发作,胆气更加粗壮,就用小仆手中所拿的白色梃木棒,象山一样立在那里和老虎相距。老虎即刻直接和钟傅相搏,钟傅也左右跳跃,挥动木棒打虎。虎又蹲伏着,钟傅也蹲蹲伏着。过了一会儿,又开始搏斗。这样反复了四次。老虎的前爪搭在钟傅肩上,钟傅立即用两手抱住老虎的脖子,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250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

文言助读翻译1-40

1、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 的家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应天府,进入南都学堂学习。他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夜里有时感到头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最终他精通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士大夫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脏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 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清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只在乎处理一间屋子的事情呢?”薛勤认为他有使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3、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讲究小节。然 而在内心孝顺父母,办事慎重,在家中常常干辛劳的事,不以做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到京城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糊口。 长期劳苦工作,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取得封侯晋爵,怎么能够长久地与笔墨纸砚打交道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抱负呢?” 4、宗悫的字是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志趣高尚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 问他(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妻子才过门,结婚的当晚就遭受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一向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唯独宗悫因为任性使气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在一处睡觉,夜半时听到鸡鸣, 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等到渡过长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现在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击,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与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再一次渡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小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候,时间 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能和(李伯时的)真迹混淆。建炎年间,赵广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坚决地用不能作画推辞,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顺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了。但是赵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