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结构

大环内酯类结构

大环内酯是一类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一个大环结构,且环上有一个羰基。大环内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药物、农药、香料等。本文将介绍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

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分子中含有一个大环结构和一个羰基。大环结构通常由6个或6个以上的原子组成,如环戊酮、环己酮等。羰基则是由碳和氧原子组成的一个功能团。

二、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

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合成方法。

1. 环化反应法

环化反应法是常用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适当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某个官能团与其他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环结构。例如,通过酯化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2. 环化酮缩法

环化酮缩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某个羰基与另一个官能团发生反应,生成环结构。例如,通过酮缩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3. 环化环合法

环化环合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发生环合反应,形成环结构。例如,通过环合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三、大环内酯的应用

大环内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

1. 药物领域

大环内酯在药物领域中应用广泛。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红霉素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2. 农药领域

大环内酯在农药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杀虫、杀菌等作用,可以用于农作物的保护和治理。例如,溴氰菊酯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3. 香料领域

大环内酯在香料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芳香、香味等特点,可以用作香料的成分。例如,巴西脂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四、大环内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丰富,下面介绍几个研究热点。

1. 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改进已有的方法或开发新的方法,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率,为大环内酯的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2. 大环内酯的生物活性研究

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或农药候选物。研究人员通过合成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

3. 大环内酯的应用研究

除了药物和农药领域,大环内酯还有其他应用领域的研究。例如,大环内酯在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总结:

大环内酯作为一类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农药、香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通过合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大环内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相信在未来,大环内酯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列出2种:红霉素(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阿奇霉素(口服常释剂型、颗粒剂)。 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常为抑菌药,个别在高浓度时为杀菌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结构的特殊靶位和核糖体蛋白质相结合,阻断转肽酶的作用,干扰mRNA作用,从而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如下图所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特点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性,故多用于后两者的耐药菌感染。 无严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较低,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磺胺类抗生素概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磺胺类抗生素列出1种:复方磺胺 甲唑(Compound Sulfamethoxazole口服常释剂型) 磺胺类是合成的抑菌药,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作用机制:磺胺类通过竞争性抑制叶酸代谢循环中的对氨基苯甲酸而

抑制细菌性增殖。如下图所示: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 杆菌、产气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对少数真菌、衣原体也有效。 2、细菌对多种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3、磺胺药中有可供局部应用和肠道不易吸收而口服易吸收者,后者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 4、由于磺胺类药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形成乙酰化物的溶解度降低,因此,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损害,其不良反应还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等,故肝肾功能差的尿路感染患者应慎用。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概述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由链霉菌产生的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迄今为止已有三代,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以红霉素为代表。但第一代为抑菌剂,其弱点是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 3、与第一代比较,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酸稳定、不良反应少、抗生素后效应明显等优点,代表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4、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称为酮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较少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为: (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醋酸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6、本类药的共同特点是: 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但透过血脑屏障量少 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⑦毒性低微。 7、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8、主要耐药机制为: 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RNA甲基化酶对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进行特定核苷酸残基的甲基化,从而导致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 ②外排系统作用增强:RND家族中的外排泵AdeABC表达增加,导致药物积聚减少,介导细菌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和链阳菌素B的耐药,但对林可酰胺敏感(MS型耐药) ③大环内酯磷酸转移酶、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构改变。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为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最早应用到临床的药物。 [抗菌作用及机制] 1、系快速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相近,特点是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对红霉素敏感。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作用强;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如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布鲁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

浅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浅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大环内酯环这一基本化学结构和相似抗菌谱的抗菌药物,可按组成大环内酯环的碳原子数进一步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类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通过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单位结合而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由此影响核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阻碍肽链增长、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起到抑菌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广,不仅对革兰阳性菌有一定活性,而且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部分厌氧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胞内病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等均有活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比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小,且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样的过敏反应,是临床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史 1.1 第一代产品红霉素红霉素( Erythromycin ,EM) 是由Lilly 公司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对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有优良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胆管、牙周组织、耳鼻喉科以及儿科感染,但其在酸性环境中易失去抗菌活性,影响药物疗效。 1.2 第二代衍生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等作为红霉素第2 代衍生物,其具有口服不受胃酸影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体内分布广、组织液浓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但其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性。 1.3第三代衍生物酮内酯类抗生素(Ketolides),并正在研发桥酮类抗生素(Bicyclolides)和酰内酯类抗生素(Acylides)等。这些抗生素因与细菌核蛋白体亚基的结合位点有所改变,故能部分克服细菌的耐药性,不仅对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菌有效,且还对部分多重耐药菌有活性,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可能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 关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30多年。现有资料表明,所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细菌核糖休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RNA(23SrRNA)上的特殊靶位及某种核糖体的蛋白质结合。根据早期的研究,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可阻断肽酰基-tRNA的移位,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最近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比较可信的假说,即所有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能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L27及L22蛋白质结合,在肽链延长阶段能促使肽酰基一rRNA从核糖体解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进展 3.1 肺部和呼吸道炎症近年来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 直接抗菌作用外,还对肺部和呼吸道炎症疾病如哮喘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表现出治疗作用,一系列红霉素衍生物均对这些呼吸道疾病有疗效。 3.2 抗肿瘤作用肿瘤的起源及宿主对肿瘤的应答是目前大量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还没有临床疗效的研究,但动物实验已证明,罗红霉素对B16 小鼠恶性皮肤瘤的增殖、转移以及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克拉霉素在体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作者:王秀茹 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10期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化学结构与抗菌作用类似的抗生素。作为当前畜禽兽医临床四大主体抗生素之一,与β- 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酰胺醇类,占据了畜禽食品动物用药的近乎70% 的化药市场份额。这几年,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更注重疫病防控,这四大主体抗生素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 世界上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20 世纪中期在美国首先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的,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红霉素。它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支原体的独特作用,使得其一度成为下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损伤的替代治疗药物。 然而,由于红霉素存在的几方面重大缺陷,如在胃酸内不稳定、消除半衰期短、吸收不规则、胃肠道刺激、抗菌谱窄,以及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的交叉耐药性等,限制了红霉素在疫病防控临床的更广的使用,造成了当前其尴尬的市场地位。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主要化学结构的相近,通常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特点。首先,它们通常都是无色至类白色的弱碱性化合物。当然,有些企业为了使其水溶,把其做成了磷酸盐、酒石酸盐等易溶解于水的修饰物。这虽然解决了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水溶性,是畜禽大群饮水使用方便;但是,由于修饰后的大环内酯类局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也使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使其由修饰之前的碱性化合物,变成了酸性或兼具酸性的化合物。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碱性原药的药理和功效,如替米考星(碱性,不溶于水)与磷酸替米考星(酸性,溶于水),在针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效果方面,磷酸替米考星就几乎没有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类 按照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划分。大环内酯类分别分14 元环、15 元环和16 元环大环内酯药,如红霉素就属于14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泰乐菌素属于15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考星属于16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按照药代动力学性质特点划分。第一代,是天然抗生素,如红霉素;第二代,是半合成抗生素,如替米考星;第三代,是新一代酮内酯类药物,如泰利霉素(非兽用)。 三、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特点 1.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谱较窄,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作用较强;对胃酸不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难溶于水等;而且,部分畜禽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隐患。由于与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所以有诱导耐药性产生的缺点。 2.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比第一代增强了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莫拉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同时,又增强了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衣原体、分支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近;在某些动物,略强于红霉素;对诱导产生的某些耐红霉素菌株,亦有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结构

大环内酯类结构 大环内酯是一类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一个大环结构,且环上有一个羰基。大环内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药物、农药、香料等。本文将介绍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 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分子中含有一个大环结构和一个羰基。大环结构通常由6个或6个以上的原子组成,如环戊酮、环己酮等。羰基则是由碳和氧原子组成的一个功能团。 二、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 大环内酯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合成方法。 1. 环化反应法 环化反应法是常用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适当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某个官能团与其他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环结构。例如,通过酯化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2. 环化酮缩法 环化酮缩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某个羰基与另一个官能团发生反应,生成环结构。例如,通过酮缩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3. 环化环合法 环化环合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合成大环内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条件,使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发生环合反应,形成环结构。例如,通过环合反应可以合成大环内酯。 三、大环内酯的应用 大环内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 1. 药物领域 大环内酯在药物领域中应用广泛。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红霉素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2. 农药领域 大环内酯在农药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杀虫、杀菌等作用,可以用于农作物的保护和治理。例如,溴氰菊酯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3. 香料领域 大环内酯在香料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许多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芳香、香味等特点,可以用作香料的成分。例如,巴西脂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四、大环内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和糖肽类及其他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 分类 十四员大环的抗生素有红霉素和竹桃霉素 半合成的十五员环化合物阿奇霉素。 属十六员大环的有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本类药物的抗菌谱包括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产气梭状芽胞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螺旋杆菌、钩端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 近年来,由于对本类药物的过度应用,造成了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较密切的交耐药性存在。不良反应有:(l)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肝毒性较小,但酯化红霉素则有一定的肝毒性,故只宜短期少量应用。同类药物也有肝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2)耳鸣和听觉障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3)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 (4)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5)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两者联合应用,可致茶碱血浓度异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联合应用

去甲万古霉素 一种无定形糖肽类抗生素,主要含万古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糖肽聚合物的合成,因而妨碍细胞壁的形成。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有强力的抗菌作用。厌氧链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放线菌、白喉杆菌、淋球菌对本品也甚敏感。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粪链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拟杆菌、真菌等对本品不敏感。 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产酶株和耐甲氧西林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 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本品的结构特殊,与其他非同类的抗生素无交叉 耐药性。 (1)通常不作为第一线药物应用。作为一种二线药物,在常用抗菌药物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如伪膜性肠炎时)应用。 (2)输入速度过快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人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输入药液过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适当控制药液浓度和滴速。 (3)不可肌内注射,因可致剧烈疼痛。 (4)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细胞增多、药物热、感冒样反应以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反应等。 (5)可致严重的耳中毒和肾中毒,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许多药物可产生沉淀反应。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 替考拉宁 对金葡菌,链球菌、李司德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一些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对所有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真菌等均无效。 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氨苄西林肠球菌所致的系统感染(对中枢感染无效)。 1.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慎用,用药时监测肾功能。 2.孕妇和哺乳妇可否应用本品,尚待研究。 3.本品可与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对万古霉素过敏者慎用。 4.本品宜现配现用,若保存在4℃条件下,不可超过24小时。 【不良反应】与万古霉素近似而较轻。本品有肾毒性可引起血清肌酐短暂升高;有耳毒性反应;曾有引起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的报告;尚有头晕和消化道反应,肝功能一时性障碍,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肌内注射部位红肿等。 【药物相互作用】与耳毒性、肾毒性药物联用可导致毒性增强。 酰胺醇类 氯霉素

药物化学丨抗生素

药物化学丨抗生素 抗生素 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四环素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3.氨基糖苷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4.大环内酯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β-内酰胺类 基本结构特征: (1)含四元β-内酰胺环,与另一个含硫杂环环拼合青霉素类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菌素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 7-ACA)(2)2位含有羧基,可成盐,提高稳定性 (3)均有可与酰基取代形成酰胺的伯氨基。 酰胺侧链引入,可调节抗菌谱、作用强度、理化性质 (4)都具有旋光性,青霉素:2S、5R、6R 头孢霉素:6R、7R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钠

1.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 -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 3. 2. 0 ]庚烷-2-甲酸钠盐 2.性质不稳定: 内酰胺环不稳定 酸、碱、β-内酰胺酶导致破坏 (1)不耐酸 (2)碱性分解及酶解 (3)半衰期短 解决办法有三种 ①排泄快,与丙磺舒合用 ②羧基酯化,缓慢释放 ③与胺成盐延长时间

(4)过敏反应 生产过程中引入杂质青霉噻唑等高聚物是过敏源 过敏源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 青霉素的缺点: 不耐酸,不能口服(1)耐酸青霉素 6位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 不耐酶,引起耐药性(2)耐酶青霉素 侧链引入体积大的基团,阻止酶的进攻 抗菌谱窄(3)广谱青霉素 侧链引入极性大的基团,如氨基 发展半合成青霉素词干: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二)氨苄西林 化学名:6-[D-(-)-2-氨基-苯乙酰氨基 ]青霉烷酸三水化合物 4个手性碳,临床用右旋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十四或十六元大环内酯药。环上羟基与氨基糖形成碱性苷。 化学性质:内酯键,苷键对酸碱不稳定,水解,活性降低。 主要代表:红霉素 红霉素: 1. 是由红色链丝菌产生的抗生素。水溶性较小,只能口服,酸中不稳定,易被胃酸破坏。原因为:6位羟基,9位羰基。 2. 与乳糖醛酸成盐,溶解性增加可注射。 3. 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阳性菌效果良好,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感染的首选药。 4.结构修饰后的耐酸衍生物:共4个。分别为: 琥乙红霉素:为红霉素5位氨基糖的2”琥珀酸单乙酯。胃酸中稳定,是无味红霉素。 克拉霉素:是对红霉素C-6位羟基甲基化后的产物。在酸中稳定。 罗红霉素:是红霉素C-9肟的衍生物。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性低,在肺组织中 的浓度比较高,作用时间也优于红霉素。 阿奇霉素:将红霉素重排后得到的扩环产物,是第一个环内含氮原子的15元环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大活性,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体内半衰期长,药代动力好。 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特征:1.氨基糖与氨基醇形成苷。 2.氨基碱性,可形成盐。 3.多羟基,极性化合物,水溶性极高。 4.须注射给药。 5.多手性碳,有旋光性。 6.对肾、耳毒性(儿童毒性更大).

7.细菌产生纯化酶,易导致耐用性。 代表药“XX卡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又名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半合成衍生物。 是卡那霉素引入羟基丁酰胺,对各种转移酶都稳定,不易耐药。 侧链a-羟基丁酰胺含手性碳,其构型为L-(一)型,活性强。 活性:L-(一)型活性>DL(±)型>D-(+)型 硫酸奈替米星:含有N-乙基,保护不被各种转移酶破坏,对耐药菌特别敏感,仍会被氨基糖苷乙酰化酶破坏。耳肾毒性发生率低,程度轻。 硫酸依替米星:新一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耳、肾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奈替米星相似。 硫酸庆大霉素:c1、C1a、C2组成的混合物。广谱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对听觉和肾毒性较卡那霉素小。 第四节四环素类抗生素 1. 结构:具有氢化并四苯基结构的广谱抗生素,用于G+和G-菌引起的感染。对病毒与原虫也有效,易产生耐药性。 2. 性质:酸碱两性化合物。在酸性条件,有脱水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有开环反应。 差向异构化:酸性条件下,C4二甲氨基发生可逆性的异构化反应。 土霉素不易发生异构化。 3. 结构中羟基、烯醇基及羰基是负电子机团,因此易与金属离子络合。重点:与钙生成不溶性钙盐,四环素牙,8岁以下禁用。 盐酸多西环素:6位无羟基(有甲基),稳定,广谱。 盐酸美他环素:6位甲基与6位羟基脱水的甲烯土霉素:立克依体、支原体、衣原体。盐酸米诺环素:四环素脱去6位甲基和羟基,7位引入二甲氨基。活性最好的四环素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均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状化学结构的抗生素。包括: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14元环:红霉素 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14元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罗他霉素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1. 吸收:红霉素为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在小肠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剂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 2.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及体液中,尤以胆汁中分布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速度减慢。 [抗菌作用] 1. 抗菌谱: ① 红霉素对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 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及布鲁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③ 对军团菌、弯曲杆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 ④ 本品对各种厌氧菌亦有相当的抗菌活性,但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除外; ⑤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2. 抗菌机理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耐药机制: ① 改变靶位结构:23S核糖体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② 细菌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③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④ 细菌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红霉素失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大环内酯类新品种(新大环内酯类)有阿奇霉素、克

药物化学

1.异戊巴比妥结构: 5-甲基-(3-甲基丁基)-2,4,6(1H.3H.5H)-嘧啶三酮环丙二酰脲衍生物;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常作成注射剂使用;镇静,催眠,抗惊厥;碳酸钠溶液加过量硝酸银,生成白色不溶的二银盐沉淀;与吡啶和硫酸铜试液作用,生成紫蓝色络合物。该试液与含硫的巴比妥先绿色。巴比妥类药物构效关系: 2.地西泮结构:结构特征: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3.苯妥英钠结构:与碱共热,释放氨气;水溶液加Hgcl2,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容;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 4.卡马西平,合成: 5.盐酸氯丙嗪结构: N, N,-二甲基-2-氯-10H-吩噻嗪-10-丙胺盐酸盐;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吩噻嗪母环遇硝酸显红色。合成: 6.盐酸吗啡结构:吗啡两性药物;吗啡类药物的三点结合的受体图像: 纳吗啡拮抗作用羟基冬季作用弱的图示: 7.盐酸哌替啶结构:、8.盐酸美沙酮结构: 合成: 9.咖啡因结构:中枢兴奋;黄嘌呤类生物碱特征反应—紫脲酸反应:与盐酸,氯酸钾在水溶液加热蒸干,所得紫色加氢氧化钾,紫色消失。 1.氯贝胆碱结构:用于手术后腹胀气,尿潴留及其他原因所致胃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合成: 2.无原子规则:在季铵氮原和乙酰基末端氢原子之间,以不超过5个原子的距离,才能获得最大拟胆碱活性。3.溴新斯的明,结构: N,N,N-三甲基-3-【(二甲基)甲酰氧基】苯胺;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加重氮苯磺酸试液,红色。合成: 4.硫酸阿托品结构:结构特点:莨菪碱外消旋体,抗胆碱活性来自S-(-)-莨菪碱,临床用更完全,也更易得到外消旋体。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解痉。阿托品Vitali反应(莨菪酸特异反应):阿托品用发烟硝酸加热处理,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加入氢氧化钾醇溶液和一小粒固体氢氧化钾,初显紫深色,后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 5.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结构:用途: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急救,制止鼻粘膜和牙龈出血。合成: 6.盐酸麻黄碱结构: 7.盐酸普鲁卡因结构: 4-氨基苯甲基-2-(二乙胺基)乙酯盐酸盐;理化性质:①白色晶体,0.1mol/L水溶液中ph=6时呈中性,光线敏感②芳香第一胺类反应③结构中含酯基,酸碱和体内酯酶均促进水解。④易水解失效;合成: 8.盐酸利多卡因结构:合成; 9.盐酸达克罗平合成: 1.与肾上腺素类药物相比,麻黄碱两个结构特点:①苯环上不带酚羟基,苯环上酚羟基存在一般使作用增强②α-碳上带一个甲基,稳定性增大,作用时间延长。 2.沙丁胺醇结构:(β受体) 3.盐酸普萘洛尔结构:临床: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颤动等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用房性或室性早搏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忌用。合成:

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需注意这些细节

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需注意这些细节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14-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其有抗菌、调节下呼吸道菌群平衡、免疫调节、抗炎症、提高上消化道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至气道、对生物被膜有负向调节、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作用及有激素节省效应、抗病毒效应,临床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其根据代数,主要可分为三代,即第一代红霉素及其酯类衍生物,第二代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等,第三代泰利霉素、喹红霉素等;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14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泰利霉素、喹红霉素等)、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16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如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 目前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是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那么,临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需注意些什么呢? 一.阿奇霉素口服制剂的服用方法 阿奇霉素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为40%,食物能减少胶囊剂的吸收,片剂或混悬剂的吸收则不受影响。 药物剂型服用方法 阿奇霉素胶囊剂空腹服用 片剂、干混悬剂(如希舒 美) 可与食物同服 二.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联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繁殖期杀菌剂,大环内酯类药物为速效抑菌剂,传统认为速效抑菌剂可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使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应

减弱,而出现拮抗作用,因此不宜联用。但从作用机制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外作用两方面来看,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联用有互补、协同功效,临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如Hp感染的治疗。 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活性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与细菌的细胞外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细胞壁合成受阻。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外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当生物被膜被其破坏后,有利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渗透,达到杀灭菌膜内部细菌的作用。 三.QT间期延长 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并可能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甚至室颤或猝死,虽罕见但为致死性。初始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时,应充分评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合并未得到良好治疗和控制的心血管疾病者,对基础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者应避免使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除阿奇霉素外)如红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通常对CYP3A4/5或P-g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能会干扰其他药物对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 联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抗酸剂口服阿奇霉素时同服含铝或镁的抗酸剂可降低药物的吸收速度,但不能减少药物的吸收程度,阿奇霉素应在抗酸剂服用前至少1h或服用后2h使用。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主要经CYP3A4

药理学——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药理学——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 (一)分类 按化学结构: 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红霉素 半合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 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半合成:阿奇霉素 16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半合成:罗他霉素、交沙霉素 按发展阶段分: 第一代:红霉素、地红霉素、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主要用于:治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及耐青霉素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第二代:罗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米欧卡霉素 增强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延长t1/2、对酸稳定。 第三代:泰利霉素 对大环内脂-林克霉素-链霉素耐药菌株有效。 (二)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体内过程】 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吸收:碱性抗生素,不耐酸,口服多用肠溶片或酯化产物;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血中药物浓度低; 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胆汁中浓度高,可有肝肠循环。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血浆t1/2长; 经胆汁和肾脏排泄。 如:依托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三)常用代表药 1.红霉素 【抗菌谱】 ~与青霉素相比相似而略广,为抑菌药 ——相似—— 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略广—— 四体、军团菌、弯曲菌、弓形虫 【临床应用】 白衣空军百支曲 青败红战是首选 (1)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或对青霉素过敏者的金葡菌感染。 (2)在下列治疗中红霉素列为首选: 军团病、白喉带菌者、百日咳、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空肠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3)可用于妊娠期、婴儿、新生儿,是妊娠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的一线药。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引起 (2)肝损害: 酯化物(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发生率高(40%) 肝功能不良、胆道梗阻禁用!! (3)耳毒性(肾功能不良者发生多) 心脏毒性(静滴速度过快,特殊致死反应) 静脉注射给乳糖酸红霉素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要点口诀: 红霉阿奇和麦迪,大环内酯亲兄弟 革兰阳菌革阴球,呼吸感染为首选 ★红霉素 大环内酯红霉素,碱性环境增效果; 青红合用不对路,盐析现象须记住, 林红竞争结合点,四红合用增肝毒。 2.罗红霉素 与红霉素相比,有强有弱! ——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与红霉素相仿 ——对流感嗜血杆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弱 ——对嗜肺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的作用略强于红霉素 适用于敏感菌导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也用于支原体、衣原体或不明原因导致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少数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 3.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中最强者 对需氧G+球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抗菌活性最强; 口服易吸收,组织分布广,但首过消除明显(55%); 在组织中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尤其是肺和扁桃体;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 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消化性溃疡; 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4.阿奇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抗菌谱最广。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或称巨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及去氧糖胺)的内酯环。内酯环可以是由14、15或16个单元组成。大环内酯属于天然产物中的多烯酮类。 发展历史最初使用的大环内酯是红霉素,它是礼来公司的研究队在菲律宾怡朗的土壤中,从红霉素链霉菌中抽取出来。并于1952年,在美国首次以“月桂酰(Ilosone?)”的商标出售。 [编辑] 药理作用[编辑] 运作原理大环内酯与细菌的核糖体50S次体进行可逆结合,阻止细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阻碍肽酰tRNA 的转移。这种作用是制菌性的,但在高浓度下亦有杀菌的效用。大环内酯倾向于白血球内积聚,所以能被运送至受感染的位点。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构造与人类核糖体的不相同,所以大环内酯不会阻碍人体内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而其他同样利用核糖体的差异作出选择有毒性的药物有氯霉素、四环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但运作原理与结合的位点则各有差异。 另外,在微生物学中,大环内酯是属于抑菌的药物,但同时亦有阻止增生的效用,在高浓度下有杀菌的功效。如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严重的病症亦会使用大环内酯来治疗。但是杀菌的说法仍然未有正式的医学基础,对此仍有不同的说法。无论是抑菌或杀菌,在临床时特别需要留意其效用,亦即与引发抗药性的程度、对病变部位的转移、抗菌 的种类数目、最低抑菌浓度(MIC)等复杂的要素有关。总括而言,大环内酯按临床的效用来说并非十分好的药物。 [编辑] 使用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会考虑用药的时间性,还是着重浓度的重要性。在使用大环内醋时基本上都是考虑用药时间性,因为只要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大环内酯都能发挥理想效果,若再提升浓度都不会有太显著的效果。所以有部份的大环内酯,如克拉霉素,有徐放性制剂(即使用后会慢慢开始溶化,以加长用药的时间

除了抗菌没想到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竟有这么多

除了抗菌没想到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竟有这么多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环基本结构的一类药物,也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代表药物为红霉素。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抗菌以外,该类药物还具有不依赖于其抗菌作用和非甾体活性的抗菌外作用。 2017 年中国呼吸科专家组在查阅近年国内外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发布了《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该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在慢性呼吸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或潜在价值。 本文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读书笔记,完整版共识全文请查看《中华内科杂志》2017 年 7 月第 56 卷第 7 期。 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按化学结构,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12 元环(如酒霉素)、14 元环(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15 元环(如阿奇霉素),以及 16 元环(如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多种亚类。其中,14 元环、15 元环药物的抗菌外作用最明显。 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且对嗜肺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和部分立克次体也有效。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 除抗菌作用以外,具有抗菌外作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还可产生以

下效应: 1. 通过抑制微生物粘附、阻断细菌毒性因子作用、减少细菌外毒素、生物膜或酶生成等机制,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2. 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弹性蛋白酶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炎性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等机制,发挥抗炎作用; 3. 通过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改善多种慢性气道疾病的气道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 4. 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上调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并能抑制病毒感染触发的促炎细胞因子生成。 5.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升高组织蛋白去乙酰化酶2 水平,恢复吸烟患者的激素敏感性;克拉霉素可抑制 IL-17 和 TNF-α 活性,在激素不敏感性过敏性气道疾病中发挥抗炎作用,进而产生激素节省效应,减少激素依赖或抵抗性哮喘患者的激素用量。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现已证实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14 元及 15 元环药物对 DPB 有效;而 16 元环药物对 DPB 无效。 (1)DPB 诊断确立后,应尽快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用药方案包括:红霉素,每日400/600 mg。如红霉素无效或无法耐受,可选择克拉霉素,每日200/400 mg(国内剂型为250 mg),或罗红霉素每日 150/300 mg。 (2)一般用药 2~3 个月可有明显疗效,建议疗程至少 6 个月,随后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如果有效,应完成至少 2 年的持续治疗。 (3)经治 2 年后,如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或病情稳定、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可结束治疗;如果停止药后病情反复,可重新开始治疗; (4)对伴有广泛支气管扩张或呼吸衰竭的晚期患者,如果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常用药物

大环内酯类常用药物 关于《大环内酯类常用药物》,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到大环内酯药品大伙儿可能都不清楚是啥,可是谈起酒霉素、螺旋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等药品大家都十分了解,这种多见医治发炎的药品。按化学结构而言,14元环、15元环的大环内酯药品抑菌功效最显著,按抑菌功效区别,大环内酯常备药除红霉素外有没有什么? 一、大环内酯药品简述按化学结构,普遍的大环内酯药品包含:12元环(如酒霉素)、14元环(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15元环(如罗红霉素),及其16元环(如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多种多样亚类。在其中,14元环、15元环药品的抑菌外功效最显

著。 大环内酯药品关键功效于病菌核糖体50S亚基,根据抑止蛋白质合成而充分发挥抑菌功效,临床医学常见于医治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造成的呼吸系统和软组织感染,且对嗜肺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克拉霉素)和一部分立克次体也合理。 二、大环内酯药品的抑菌外功效以及体制除抑菌功效之外,具备抑菌外功效的大环内酯药品还可造成下列效用: 1.根据抑止微生物菌种黏附、阻隔病菌毒副作用因素功效、降低病菌外毒素、细胞外基质或酶转化成等体制,造成激素调节功效;

2.根据抑止单核细胞侵润及延展性胰蛋白酶造成、提升当然破坏力体细胞特异性、抑止炎症性体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和炎症性物质释放出来等体制,充分发挥抗感染功效; 3.根据抑止气管粘液高代谢、推动支气管炎鳞状上皮细胞微绒毛健身运动、改进多种多样漫性气管病症的气管作用,降低呼吸系统感染的反复产生。 4.根据抑止体细胞间粘附分子结构-1上涨而充分发挥抗病毒治疗功效,并能抑止病毒感染感染开启的促炎细胞因子转化成。 5.红霉素等大环内酯药品能上升组织蛋白质去乙酰化酶2水准,修复抽烟病人的生长激素敏感度;克拉霉素能抑制IL-17和TNF-α特异性,在生长激素不敏感度过敏气管病症中充分发挥抗感染功效,从而造成生长激素节约效用,降低生长激素依靠或抵抗性哮喘病人的生长激素使用量。

中牧抗生素讲堂——大环内酯篇(上)

中牧抗生素讲堂——大环内酯篇(上) 中牧抗生素讲堂 ◆◆前言 中牧股份作为中国最大的动物保健品生产企业和中国饲料添加剂骨干企业,秉承“保护动物安全,关爱人类健康”的企业宗旨,始终致力于“新型、环保、安全、绿色”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特开设“中牧抗生素讲堂”,客观地进行抗生素相关知识的科普。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一期 中牧抗生素讲堂——大环内酯篇(上) 大环内酯类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的内酯结构的弱碱性抗生素。自1952年发现代表品种红霉素以来已连续有竹桃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及它们的衍生物问世,并出现动物专用品种如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泰万菌素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也属大环内酯类,具有广谱杀寄生虫作用,并无抗菌活性。属十四元大环的有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阿奇霉素属十五元大环内酯类。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包括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在兽医临床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治疗畜禽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养殖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动物专用的泰乐菌素及其衍生物,本期“中牧抗生素讲堂”我们首先对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做一个概述。 一泰乐菌素概述1发现历史 泰乐菌素,首先于20世纪50年代从泰国土壤中分离得到,产生

菌主要为弗氏链霉菌,随后经过研究通过弗氏链霉菌培养液中提纯得到该产物,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工业化生产泰乐菌素的方式,即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成品一般为酒石酸盐和磷酸盐等。 2结构成分 泰乐菌素主要由泰乐菌素A、B、C、D四个组分组成,其化学结构图见图1、表1。四组分中除泰乐菌素D组分基本无抗菌活性外,A、B、C均有抗菌活性,其中以A组分抗菌活性为最高,泰乐菌素A所占比例不低于80%。 图1:泰乐菌素化学结构图 成分R 1R 2 R 3 分子式分子量 泰乐菌素A osyl OCH 3CHO C 46 H 77 NO 17 916.11 泰乐菌素B H OCH 3CHO C 39 H 65 NO 14 771.94 泰乐菌素C osyl OH CHO C 45H 75 NO 17 902.08 泰乐菌素D osyl OCH 3CH 2 OH C 46 H 79 NO 17 918.13 注:osly为碳霉糖 表1 泰乐菌素化学结构 3抗菌谱 泰乐菌素作为兽用专用抗生素药,抗菌谱广,对支原体抗菌效果明显,可用于治疗由耐青霉素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抗G ,对大部分G-、螺旋体也有作用,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和动物治疗,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4抗菌机理与存在问题 泰乐菌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选择性

大环内酯类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菌素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菌素,因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或16元环而得名,红霉素是本类药物最典型的代表。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蛋白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生长期抑制剂。从此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结构近似、性质相仿的多种成分。当菌种或生产工艺改变是,可造成产品中各成分的比例不同,因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另外,由于分子中存在内酯键,故对酸、碱都不稳定,在体内也易被酯酶分解,不论发生苷键水解、内酯环开环或脱去酰基反应,都可使其丧失或降低抗菌活性。 大环内脂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主要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这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近似,即对革兰阳性菌 本类药物的抗菌谱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炭疽杆菌、淋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梭状芽胞杆菌、布氏杆菌、弯曲杆菌、军团菌、钩端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密切的交叉耐药性存在,因而非诱导耐药性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开发受到重视。 共同特点为 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⑥不易透过血脑屏障;⑦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⑧毒性低微。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不良反应 ①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肝毒性较小,但酯化红霉素则有一定的肝 毒性,故只宜少量且短期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