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系一类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其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于治疗需氧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抗菌药的感染,或用于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第一代代表药物是红霉素,第二代代表药物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第三代代表药物有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易被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溶片或酯化物。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和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均有增加。大环内酯类能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红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于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抗菌机制及抗菌谱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为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本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各组链球菌、白喉杆菌等,还可作用于革兰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耐药性

本类药物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方式主要是产生灭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产生灭活酶使药物水解、磷酸化、乙酰化或核苷酸化而失活。

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少。口服制剂可引起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引起静脉炎酯化物可引起肝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

本类药物为肝药酶抑制剂,与茶碱、华法林、卡马西平等药物合用时可抑制这些药物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而产生不良反应,注意监测或调整剂量。

二、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红霉素( erythromycin)在酸性(pH值<5)溶液中易分解失活。为避免口服被胃酸破坏,可制成肠溶片及酯化合物的盐类等耐酸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硬脂酸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和可供静脉滴注的乳糖酸红霉素等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其耐酸制剂后在小肠上部吸收,可维持12h,t约2h其硬脂酸盐口服后3-4h达血药峰浓度。而琥乙红霉素服后0.52.h 达血药峰浓度,食物可干扰其吸收红霉素可广泛分布至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尤其在胆汁和前列腺组织中浓度高,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中浓度的10~40倍,在前列腺组织中的浓度是血中浓度的33%。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但难以进入脑脊液,主要在肝脏代谢和从胆汁排泄,可形成肝肠循环。

抗菌作用

红霉素对G菌抗菌作用强,对部分C菌高度敏感。对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

和螺杆菌也有抗菌作用,但效力不及青霉素。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①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是上述疾病的首选药之一;②治疗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③治疗其他革兰阳性球菌如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性肺炎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性体炎、猩红热、丹毒、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口服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静脉注射乳糖酸盐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口服依托红霉素或琥

乙红霉素可引起肝损害,出现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一般于停药数日后即可恢复;口服红霉素也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的主要特点是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且不受进食影响;分布广泛且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均较红霉素低。此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仅55%。

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rvitirumcinG)的主要特点是抗菌谱较红霉素广,增加了对G菌的抗菌作用,对某

些细菌表现为快速杀菌作用,而其他大环内酯类为抑菌药;口服吸收快、组织分布广、血浆蛋白

结合率低,细胞内游离浓度高。该药大部分以原形由粪便排出体外,少部分经尿排泄。不良反应轻,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轻、中度肝、肾功能不良者可以应用。

罗红霉素

罗红霉素(uihmuc4,罗得力)是14元环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有较强的作用但对流感杆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弱;②耐酸,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72%~85%);③12较长为8.4~15.5h;④不良反应少,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临床适用于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也可用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治疗。

乙酰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是16元环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大剂量可产生胃肠道反应。临床主要用于防治革兰阳性菌所致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也可用于军团菌病、弓形虫病的治疗。

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列出2种:红霉素(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阿奇霉素(口服常释剂型、颗粒剂)。 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常为抑菌药,个别在高浓度时为杀菌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结构的特殊靶位和核糖体蛋白质相结合,阻断转肽酶的作用,干扰mRNA作用,从而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如下图所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特点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性,故多用于后两者的耐药菌感染。 无严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较低,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磺胺类抗生素概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磺胺类抗生素列出1种:复方磺胺 甲唑(Compound Sulfamethoxazole口服常释剂型) 磺胺类是合成的抑菌药,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作用机制:磺胺类通过竞争性抑制叶酸代谢循环中的对氨基苯甲酸而

抑制细菌性增殖。如下图所示: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 杆菌、产气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对少数真菌、衣原体也有效。 2、细菌对多种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3、磺胺药中有可供局部应用和肠道不易吸收而口服易吸收者,后者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 4、由于磺胺类药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形成乙酰化物的溶解度降低,因此,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损害,其不良反应还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等,故肝肾功能差的尿路感染患者应慎用。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概述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由链霉菌产生的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迄今为止已有三代,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以红霉素为代表。但第一代为抑菌剂,其弱点是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 3、与第一代比较,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酸稳定、不良反应少、抗生素后效应明显等优点,代表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4、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称为酮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较少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为: (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醋酸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6、本类药的共同特点是: 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但透过血脑屏障量少 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⑦毒性低微。 7、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8、主要耐药机制为: 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RNA甲基化酶对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进行特定核苷酸残基的甲基化,从而导致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 ②外排系统作用增强:RND家族中的外排泵AdeABC表达增加,导致药物积聚减少,介导细菌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和链阳菌素B的耐药,但对林可酰胺敏感(MS型耐药) ③大环内酯磷酸转移酶、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构改变。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为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最早应用到临床的药物。 [抗菌作用及机制] 1、系快速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相近,特点是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对红霉素敏感。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作用强;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如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布鲁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作者:王秀茹 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10期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化学结构与抗菌作用类似的抗生素。作为当前畜禽兽医临床四大主体抗生素之一,与β- 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酰胺醇类,占据了畜禽食品动物用药的近乎70% 的化药市场份额。这几年,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更注重疫病防控,这四大主体抗生素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 世界上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20 世纪中期在美国首先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的,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红霉素。它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支原体的独特作用,使得其一度成为下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损伤的替代治疗药物。 然而,由于红霉素存在的几方面重大缺陷,如在胃酸内不稳定、消除半衰期短、吸收不规则、胃肠道刺激、抗菌谱窄,以及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的交叉耐药性等,限制了红霉素在疫病防控临床的更广的使用,造成了当前其尴尬的市场地位。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主要化学结构的相近,通常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特点。首先,它们通常都是无色至类白色的弱碱性化合物。当然,有些企业为了使其水溶,把其做成了磷酸盐、酒石酸盐等易溶解于水的修饰物。这虽然解决了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水溶性,是畜禽大群饮水使用方便;但是,由于修饰后的大环内酯类局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也使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使其由修饰之前的碱性化合物,变成了酸性或兼具酸性的化合物。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碱性原药的药理和功效,如替米考星(碱性,不溶于水)与磷酸替米考星(酸性,溶于水),在针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效果方面,磷酸替米考星就几乎没有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类 按照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划分。大环内酯类分别分14 元环、15 元环和16 元环大环内酯药,如红霉素就属于14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泰乐菌素属于15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考星属于16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按照药代动力学性质特点划分。第一代,是天然抗生素,如红霉素;第二代,是半合成抗生素,如替米考星;第三代,是新一代酮内酯类药物,如泰利霉素(非兽用)。 三、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特点 1.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谱较窄,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作用较强;对胃酸不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难溶于水等;而且,部分畜禽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隐患。由于与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所以有诱导耐药性产生的缺点。 2.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比第一代增强了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莫拉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同时,又增强了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衣原体、分支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近;在某些动物,略强于红霉素;对诱导产生的某些耐红霉素菌株,亦有抗菌活性。

红霉素

第五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概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分子的糖相随着结的一类抗生物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许多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不同类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呈现的生物活性差异较大,一般说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较强,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抗菌活性最强。许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和支原体有效,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螺旋体、立克次体和巨大病毒有效,个别品种还有抗原早作用。它们之间易产生交叉耐药性,毒性低。红霉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竹桃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涉霉素等也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 根据大环酯结构的不同,这类抗生素又分为三类:多氧大环内酯(polyoxo mactolide);金烯大环内酯(polyene macrolide);蒽沙大环内酯(ansamacrolide)。 1、多氧大环内酯抗生素 按大环内酯环的碳元素数,又分为12元环、14元环和16元环三类。它们都是多功能团的分子,大部分都联结有二甲胺基糖,因而显示碱性。有的不含二甲胺基糖,只含中性糖,因而显中性。作为医疗使用的多数是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重要的有14元环的红霉素(erythromycin)、竹桃霉素(oleandomycin),16元环的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螺旋霉素(spiramycin)等。近年来还发现麦迪霉素(midecamycin)、针棘霉素(espinomycin)和马立霉素(maridomycin)等抗生素。至于12元环抗生素,目前都没有用于临床。自1950年至今已经确定化学结构的约有100多种,在大环内酯抗生素中,与大环内酯相连接的氨基糖和糖的结构都是自然界不常见的结构(图5-1)。 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式,见图5-2、图5-3和表5-1。 此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与核糖蛋白体50S亚基的特殊部位结合,选择性抑制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对病原性细菌有选择性抑制效应,因而其毒副作用较低。 2、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 自1950年发现制霉菌素以来,已报道100多种,其分子结构特征是具有26~28元大环内酯,在多元环内酯环中,含有4~7个共轭双链。按照所含共轭双键的数目,可分为四烯(tetraene)(两性霉素A)、五烯(pentaene)、六烯(hexaene)(如制霉菌素)、七烯(heptaene)(两性霉素B)等类。这几类抗生素因分子中双键数目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紫外吸收光谱,该类抗生素多数同氨基糖相结合,由于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见表5-2。 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对许多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活力随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此类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类成分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真菌和哺乳动物细胞膜中都含有固醇,而细菌细胞膜中则不含固醇。故此族抗生素可引起真菌细胞膜透性改变,导致致病菌死亡,而对细菌无效。 3、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 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又叫环桥类抗生素(ansamycins),严格说来,不应属于大环内酯类。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结构形态,都是一个脂及链桥经过酰胺键与平面的芳香基因的两个不相邻位置相联结的环桥状化合物,其结构模型示意见图5-4。由于其脂肪链的结构和立体化学与大环内酯类很相似,所以把这一类抗生素亦归在这一章中。此族抗生素的抗菌谱较广,还有抗癌活性。属于该族的抗生素有10种以上,这10种抗生素又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含有萘醌的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amycins)、多利霉素(tolypomycin Y)、链伐立星(streptovarycin)等;另一类是含有苯醌的抗生素,如土块霉素(geldanamycin)。其中以含萘醌的数目较多,临床上最重要的是利福霉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环基本结构的一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红霉素,自1952年发现并应用到临床以来,在抗感染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抗菌外作用。其抗菌外作用包括了对细菌的作用、对炎症和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其他作用以及其他不明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在慢性呼吸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或潜在的价值。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外作用和应用价值尚有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期待我国学者予以关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多中心协作研究,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大环内酯类家族根据其功能可分为4类:(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酮内酯类抗菌药:结构类似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泰利霉素、塞红霉素、螺旋霉素(用于弓形虫病)等;(3)非抗菌性大环内酯类: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和西罗莫司,用作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与环孢素作用相似;(4)毒性大环内酯类,是由细菌产生的毒性产物,主要用于分枝杆菌的治疗。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活性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第一种机制是大环内酯类不可逆地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阻断转肽位移作用。第二种机制是使肽酰t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

体上解离。 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嗜肺军团菌、支原体、非典型性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及部分立克次体也有效。 二、大环内酯类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 (一)抗炎效应 1. 细胞因子: 2. 黏附分子: 3. 炎性细胞: 4. 气道上皮细胞: 5. 血管内皮细胞: (二)调节气道分泌

我国抗生素市场大环内酯类

我国抗生素药市场深度分析 根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如今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国际上抗感染药物市场排名前四位分别是头孢类抗生素(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50%市场份额)、氟喹诺酮类(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15%市场份额)、半合成青霉素类(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13%市场份额)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5%市场份额)。 医药行业研究员指出,虽然头孢类抗生素等占据了抗感染药物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只是抗感染药物中的一个小分支,但是仍然表现突出,风光无限。特别是第二代产品中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阿奇霉素在国际上的走俏带动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整体地位的提升,而随着国际市场近年来需求的增大,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未来前景依然看好。 一、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市场总体概况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具有大环内酯的一类抗生素,其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自195 2年礼来公司推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红霉素后,如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推出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产品。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头孢类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等形成了抗生素的鼎足之势。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毒性低微、价格便宜的药物。根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07年,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医院市场规模约为36.84亿元,同比增长了8%;08年,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医院市场规模约为38.39亿元,同比增长了4.2%。然而其在抗感染药物的市场份额里却由07年的5%下降到08年的4%。医药行业研究员指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总体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下滑而且还有持续下滑的趋势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近年来鲜有新品问世,这是04年7月国家药监局颁布的抗生素限价令的影响使然。而相对于头孢类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的情况而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吞食。 而另一方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市场份额持续走低的原因还包括自06年开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产品克拉霉素专利到期和阿奇霉素专利即将到期。受此影响,全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增长开始有所放缓,但随着全球各国对红霉素研究开发的深入,以及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市场潜力日益增大,未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市场蛋糕依然诱人。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分析 1、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

药理学讲稿之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对抗G+菌感染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等。 一、大环内酯抗生素 大环内酯抗生素是指具有一个12-16个碳骨架大内酯环附着一个或者多个脱氧糖结 构的抗生素,包括14元环红霉素、甲红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阿齐霉素和16元环的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白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这些药物在药动学、抗菌作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1、不耐酸,口服会被胃酸破坏,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吸收;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强;——肠溶片。 2、体内分布广,均可达血药浓度,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体内时间长; 3、抗菌谱窄,>PG,G+、G-球菌、厌氧菌、胎儿弯曲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耐青霉素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4、作用机理: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5、细菌对本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药物之间存在着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红耐药,螺旋耐药,但停药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以红霉素作用应用广。红霉素:1952年由美国Eli Lilly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链丝菌的培养液里提取得到的。 特点: 1、味苦,不耐酸一一口服胃酸破坏,抗菌活性低一一肠溶片——在肠道崩解吸收一一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高+SB ――尿路感染+SB碱化尿液。 现在临床上口服的红霉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制剂: 红霉素肠溶片:糖衣片 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利君沙)一一口服后在体液中分解出酯和红霉素碱吸收一一干糖浆一一小儿抗菌药一一肝损害 无味红霉素:红霉素的丙酸酯一一无苦味一一适合儿童服用一一对肝功能损害大 2、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但不持久一一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 3、抗菌谱:与PG相似,略广, (1)对G+的强大的抗菌作用; (2)对G-菌菌的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军团菌有效,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4、临床用途:(1)青霉素过敏和耐药;(2)百日咳; (3)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尿路感染、弯曲菌所致败血症首选; 5、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转肽作用及信使RNA移位,作用位点是50s亚基。 6、毒性低,不良反应少,大剂量用药可出现胃肠道反应,无味无霉素会有肝损害一一GPT 升高,发热、黄疸等一一肝病或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罗红霉素(严迪):与红霉素相似,对酸的稳定性好,口服吸收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1-2次/日。

抗生素分级

抗生素,顾名思义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可用人工合成及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形成了庞大的抗生素家族,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地应用,其治疗面不断拓宽,不仅对细菌、真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繁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十大类。 胺类 这类药物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治疗病种最广,是疗效最好的抗感染药,也是抗生素中的主力军。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①青霉素类,这是最早的β-内酰胺类,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盐或钾盐、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氧哌嗪青霉素(哌拉西林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②头孢菌素类,这类药物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广泛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品种有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唑啉钠(先锋Ⅴ号)、头孢拉定(先锋Ⅵ号)、头孢曲松钠(菌必治)等。 氨基苷(甙)类 常用的品种: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阿司米星(阿司霉素)等 四环素类 常用的品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 常用的品种: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等。 详细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一)青霉素类(Penicillins) 1 青霉素类: 青霉素G(Penicillin G) 2 苯氧青霉素(口服不耐酶青霉素): 青霉素V(Penicillin V),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丙匹西林(Propicillin),芬贝西林(Phenbencillin) 3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Methicillin),萘夫西林(Naf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4 广谱青霉素:氨基青霉素 氨苄西林(Ampicillin),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酞氨西林(Talampicillin),巴氨西林(Bacampicillin),海他西林(Hetacillin),依匹西林(Epicillin),美坦西林(Met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cillin),环己西林(Cyclacillin)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美洛西林(Mezlo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阿帕西林(Apalcillin),森西林(Suncillin)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介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均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状化学结构的抗生素。包括: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14元环:红霉素 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14元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罗他霉素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1. 吸收:红霉素为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在小肠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剂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 2.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及体液中,尤以胆汁中分布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速度减慢。 [抗菌作用] 1. 抗菌谱: ① 红霉素对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 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及布鲁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③ 对军团菌、弯曲杆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 ④ 本品对各种厌氧菌亦有相当的抗菌活性,但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除外; ⑤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2. 抗菌机理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耐药机制: ① 改变靶位结构:23S核糖体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② 细菌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③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④ 细菌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红霉素失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大环内酯类新品种(新大环内酯类)有阿奇霉素、克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资料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概念及分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其结构特征为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元或16元大环。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 按来源分类 天然药物(第一代)如红霉素(erythromycin) 、麦迪霉素(medecamycin)、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 半合成药物(第二代)如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按结构分类 14元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 16元大环内酯类如麦迪霉素 二、结构及性质 通过在大环上的羟基和1-3个去氧氨基糖缩合碱性苷。此类药物的碱性较弱,大约为pH8,游离的碱不溶于水,其葡糖糖酸盐和乳糖酸盐的水溶解度较大,其他盐的水溶性降低。 对酸、碱不稳定 在体内也易被酶分解 可丧失或降低抗菌活性 三、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14元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或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

四、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诱导细菌产生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等,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水解或磷酸化或甲基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 2. 靶位改变:甲基化 大环内酷耐药菌可合成甲基化酶,使位于核糖体505亚单位的235rRNA 的腺嚷吟甲基化,导致抗生素不能与结合部位结合。因大环内酷类抗生素、林可酞胺类抗生素及链阳菌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耐药菌对上述3类抗生素常同时耐药,称为MLS(macro-lide,lineosamide,streptogramins)耐药。 3. 摄入减少 细菌改变膜成分或出现新成分,使摄入减少 4. 外排增加 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 五、药代动力学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po易破坏,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稳定易吸收 ?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代谢及排泄:肝脏代谢,红霉素影响P450抑制药物氧化 阿奇霉素胆汁排泄 六、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红霉素( erythromycin) 结构: ●红色链丝菌产生 ●包括A、B和C 三者的差别 ●A:C-12= -OH C-3′= -OCH3 ●B:C-12= -H C-3′= -OCH3 ●C:C-12= -OH C-3′= -OH 红霉素A为抗菌主要成分,C的抗菌活 性较弱,只有A的1/5,而毒性为A的5倍,B不仅活性低而且毒性大。通常说的红霉素即指红霉素A,其他的两个组分被视为杂质。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及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难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泄 临床应用: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 ?青霉素过敏替代

药理学(第37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是一类因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环结构而得 名的抗生素。1952年红霉素问世,后相继发现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交沙霉素及吉他霉素,这些第一代药物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但仅为抑菌剂,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是其致命弱点。20世纪70年 代先后问世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氟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第二代半 长、对酸稳定、合成药物,与第一代比较,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t 1/2 不良反应少、抗菌后效应明显等优点。由于耐药菌的不断出现,目前正在研究的不易耐药的酮基大环内酯类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剂,其抗菌机制为:能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 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抑制mRNA的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由于林可霉素、克拉霉素和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所以合用可发生拮抗而降低抗菌活性。该类药物之间可产生交叉耐药性,其耐药的机制主要是产生灭活酶使药物水解、磷酸化、乙酰化或核苷酸化而失活。 红霉素 红霉素(erythromycin)在酸性(PH<5)溶液中易分解失活。为避免口服被胃酸 破坏,制成肠溶片及酯化合物的盐类等耐酸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硬脂酸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和可供静脉滴注的乳糖酸红霉素等。【体内过程】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其耐酸制剂后在小肠上部吸收,可维持6-12h,约2h。其硬脂酸盐口服后3-4h达血药峰浓度。而琥乙红霉素服后0.5-2.5h

药品生产技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电子教材》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碳内酯环共同化学结构的抗菌药。早期的红霉素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疗效确切,亦无严重的不良反响,但抗菌谱仍相对较窄,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新开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增高,对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也明显增强,且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不良反响也相应减少。本类药物抗菌机制是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的移位,从而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本类药物间存在着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红霉素 抗菌谱 1、G菌如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2、G-菌如脑膜炎球菌、布氏杆菌及军团菌; 3、厌氧菌〔除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 4、螺旋体、肺炎支原体及螺杆菌、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 口服不耐酸,体内分布广泛,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但难进入脑脊液;主要在肝脏代谢,胆汁排泄, 1、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2、其他G球菌感染。炭疽、气性坏疽、放线菌病、梅毒等 3、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 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的首选药。

少见。可出现胃肠反响,严重可引起伪膜性肠炎,静注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乙酰螺旋霉素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临床主要用于防治G菌所致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军团菌病、弓形体病的治疗。 吉他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抗菌活性不如红霉素,临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或红霉素的G菌感染,还可用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胆道感染及支原体肺炎等的治疗。 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 它们的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略差,主要作为红霉素的替代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胆道等部位的感染。米欧卡霉素为二乙酰麦迪霉素,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作用时间长,味不苦,适于儿童应用。 交沙霉素 抗菌谱、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对局部耐红霉素的金葡菌仍有效。临床用于支原体肺炎及敏感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的治疗。 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是大环内酯类中最强的,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也适用于沙眼衣原体和脲原体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的治疗。 罗红霉素 罗红霉素对G和厌氧菌的作用与红霉素相近,对肺炎支原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须知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须知》 摘要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因其毒性低微、口服方便、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当仍可引起肝毒性、胃肠道反应、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对前庭和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必须掌握适应证,避免禁忌证,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应用分类及作用 目前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新大环内酯类主要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该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阴性球菌、厌氧菌和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军团菌属等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新大环内酯类除对上述病原体的抗菌作用增强外,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淋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作用,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内浓度高而持久,半衰期延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不良反应较天然品种少而轻,给药次数和剂量减少而不良反应亦相应地减少,倍受临床欢迎。另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幽门螺旋杆菌和促胃肠动力作用。该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用于呼吸道感染、猩红热及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军团菌病、衣原体属和支原体属等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口腔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皮肤软组织及眼耳鼻喉等感染的患者;新品种还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 肝毒性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毒害较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瘀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酯化后的红霉素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毒性更大,应短期减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若长期使用应定期做肝功能检查。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大部分此类药物口服后表现最迅速和最直观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腹痛、腹泻等,也可引起伪膜性肠炎,停药数日后即可恢复。应避免空腹用药,若反应严重但又必须使用此类药物,可在用药前半小时口服思密达或用药时加用维生素B 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此类药物不宜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且缓慢静滴。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记忆口诀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记忆口诀 1.头孢类抗生素分类: 一拉定唑林氨苄 二呋孟替克丙烯 三肟他啶哌曲松 四代吡肟骑匹马 五代洛林托罗加油普 内容解释: 一代四种: 头孢拉定、头孢加油唑林、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 二代五种: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加油替啶、头孢克洛、头孢丙烯; 三代六种: 头孢噻加油肟、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四代二种: 头孢加油吡肟、头孢匹罗; 五代三种: 头孢洛林、头孢托罗、头孢吡加油普。 2.四环素抗菌谱: 二菌四体一虫灵 内容解加油释:二菌指细菌和放线菌,四体指立克次体、加油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一虫指阿米巴原虫。 3.磺胺加油类抗菌谱: 二菌一体和一虫

外加结核与麻风 内容解释:二菌指细菌和加油放线菌,一体指衣原体,一虫指疟原虫。 注:磺胺类不良反应预防:碱加油化尿液多饮水,定期检查尿常规。 4.抗疟药: 控制疟疾用氯喹,根治须加伯氨喹。 进入疟区怎么办,乙胺嘧啶来防范。 伯氨喹啉毒性大,特异体质慎用它。 内容解释:氯喹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加油选药物,进行根治治疗,常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疟疾加油可用乙胺嘧啶预防;伯氨喹啉毒性比其它抗疟药大,易发生疲乏、加油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发绀及药热,停药后自行恢复。少数特异质者可发生急加油性溶血性贫血(因其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立即停药,给予加油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可缓解,并静脉滴注5%葡萄糖加油氯化 钠注射液,严重者输血。 5.甲硝唑加油抗菌谱: 甲硝唑药作用灵,原虫滴虫厌氧菌; 肠内肠外阿米巴,效果良好加油首选它。 内容解释:甲硝唑对原虫、阴道毛滴虫、厌氧菌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加油可抑制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氮链发生断裂,肠外肠内阿米巴感染首加油选甲硝唑治疗。 6.青霉素抗菌谱: 窄谱杀菌青霉素,加油竞争菌体转肽酶; 粘肽合成受干扰,阳性细菌杀灭掉; 过加油敏反应危险大,一问二试三观察。 内容解释:青霉素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加油转肽酶。使粘肽合成收到干扰;主要作用于G+细菌;加油其中,青霉素最危险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必须严格规范操作:一问:加油询问过敏史;二试:用药前做皮肤过敏试验;三观察:用药加油后观察30分钟。 链葡螺放白肺炭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前使用的有红霉素、麦迪霉素、麦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 霉素及吉他霉素等,共同特点为:1、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 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2、细菌对本 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3、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 化尿液;4、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5、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 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6、不易透过血脑屏障;7、主要经胆 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8、毒性低微。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 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一、红霉素 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 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等及军团菌也高度敏感,对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及螺 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葡菌对其可产生耐药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抗菌机制: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或)信使核糖核酸(mRNA)移位,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患者,效力不及青霉素,且易产 生耐药性,但停药数月后,又可恢复其敏感性。红霉素是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沙眼 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及军团病的首选药。 二、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 抗菌作用:对金葡菌(包括耐青霉素者)、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 及大多数厌氧菌都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大都无效。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同,能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蛋白质 肽链的延伸受阻。红霉素与林可霉素能互相竞争结合部位,而呈拮抗作用,故不宜合用。 临床应用:用于急、慢性敏感菌引起的骨及关节感染。用于治疗厌氧菌也有较好疗效。两药中克林霉素尤为常用。 三、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内酯环结构的抗生素。 红霉素 【抗菌作用】 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灵敏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除脆弱类杆菌和梭杆菌之外的厌氧菌;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菌机制: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为快速抑菌剂,应幸免与β-内酰胺类合用,以避免发生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患者或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金葡菌、肺炎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引发的感染;对军团菌病、弯曲杆菌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和结膜炎、红癣、痤疮、白喉带菌者可作为首选药应用;百日咳、厌氧菌和需氧菌引发的口腔感染。 【不良反映】 1.胃肠道反映红霉素局部刺激性强,口服可显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映;静脉给药可引发血栓性静脉炎,故红霉素静滴时药物浓度不宜超过1mg/ml。 2.肝毒性以酯化型红霉素最多见,要紧表现为胆汁淤积、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停药后可恢复。 3.过敏反映偶见皮疹、药热。 罗红霉素 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与红霉素近似,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作用较强,但对流感杆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弱。 要紧用于灵敏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耳鼻咽喉等部位感染。 不良反映以胃肠道反映为主,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痛、头昏等。 阿奇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但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弯曲菌、支原体属、衣原体属、军团菌有较强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或称巨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及去氧糖胺)的内酯环。内酯环可以是由14、15或16个单元组成。大环内酯属于天然产物中的多烯酮类。 发展历史最初使用的大环内酯是红霉素,它是礼来公司的研究队在菲律宾怡朗的土壤中,从红霉素链霉菌中抽取出来。并于1952年,在美国首次以“月桂酰(Ilosone?)”的商标出售。 [编辑] 药理作用[编辑] 运作原理大环内酯与细菌的核糖体50S次体进行可逆结合,阻止细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阻碍肽酰tRNA 的转移。这种作用是制菌性的,但在高浓度下亦有杀菌的效用。大环内酯倾向于白血球内积聚,所以能被运送至受感染的位点。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构造与人类核糖体的不相同,所以大环内酯不会阻碍人体内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而其他同样利用核糖体的差异作出选择有毒性的药物有氯霉素、四环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但运作原理与结合的位点则各有差异。 另外,在微生物学中,大环内酯是属于抑菌的药物,但同时亦有阻止增生的效用,在高浓度下有杀菌的功效。如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严重的病症亦会使用大环内酯来治疗。但是杀菌的说法仍然未有正式的医学基础,对此仍有不同的说法。无论是抑菌或杀菌,在临床时特别需要留意其效用,亦即与引发抗药性的程度、对病变部位的转移、抗菌 的种类数目、最低抑菌浓度(MIC)等复杂的要素有关。总括而言,大环内酯按临床的效用来说并非十分好的药物。 [编辑] 使用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会考虑用药的时间性,还是着重浓度的重要性。在使用大环内醋时基本上都是考虑用药时间性,因为只要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大环内酯都能发挥理想效果,若再提升浓度都不会有太显著的效果。所以有部份的大环内酯,如克拉霉素,有徐放性制剂(即使用后会慢慢开始溶化,以加长用药的时间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表格)

第38章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常用术语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 (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受性者。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抗菌作用机制: 2、耐药机制: 3、抗菌特点: (1)是一种杀菌剂; (2)对繁殖期的细胞作用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 (3)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弱、因细胞壁肽聚糖少、外层有大量脂蛋白和胞浆渗透压低;(4)对人体毒性小; (5)不受脓液及坏死组织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