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有限元分析外文文献翻译

车架有限元分析外文文献翻译
车架有限元分析外文文献翻译

南京林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资料翻译

翻译资料名称(外文)Stress analysis of heavy duty truck chassis as a

preliminary data for its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using FEM

翻译资料名称(中文)利用重型载货汽车的有限元应

力分析的初步数据预测其疲

劳寿命

院(系):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设计方向)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5/31

利用重型载货汽车的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初步

数据预测其疲劳寿命

Roslan Abd Rahman, Mohd Nasir Tamin, Ojo Kurdi

马来西亚工程大学机械工程系81310 UTM, Skudai,

Johor Bahru

摘要

本文对一重型货车底盘做了应力分析。应力分析能够确定零件的最大受力点,是分析零部件疲劳研究和寿命预测的重要手段。前人已有用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软件对底盘模型进行分析的。本次研究的底盘长12.35米,宽2.45米,材料是ASTM低合金钢710(3级),屈服极限552MPa,抗拉强度620MPa。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应力点出现在底盘与螺栓连接的空缺处,最大应力为386.9MPa,底盘的疲劳破坏将会从最大应力点开始向车架各部位蔓延。

关键字:应力分析,疲劳寿命预测,货车底盘

1.0简介

在马来西亚,很多货车的车架寿命都有20多年,20多年架就会有使用安全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底盘在工作期间的安全性能,就有必要对底盘作疲劳研究和寿命预测。利用有限元法作应力分析能够确定受最大应力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导致底盘疲劳损伤的因素之一。应力的大小能够预测底盘的寿命,所以可以根据应力分析的结果精确地预测底盘的寿命,应力分析越精确,底盘寿命预测的越合理。本文是用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软件完成底盘应力分析的。

汽车工业(汽车总成及各部件)在马来西亚的工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自由化发展,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应该顺应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世界级标准要求,比如噪声和振动就有相应的标准。马来西亚的汽车工业主要是依赖于国外的技术,而底盘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关键结构,所以底盘大多从国外进口。为了改变这种趋势,有必要建立发展马来西亚自己的底盘设计产业,这是对底盘进行研究的目标。

底盘车架是汽车的装配基体和承载基体,支承着汽车的各个总成及零部件,如车轴,悬架系统,传动系,驾驶室及拖挂部件等,并将它们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汽车。货车的底盘经常受到静载荷,动载荷以及周期性载荷。静载荷主要是车厢质量、货物及乘客,底盘的动载荷是由于货车的运动产生的,而发动机的振动和路面的不平整将会产生周期载荷。现

有的底盘设计通常是基于静载荷的分析,设计的重点是底盘的强度结构设计,以支承施加在底盘上的载荷。然而货车底盘的受力复杂,包括静载、动载和疲劳破坏方面。据估计,85%到90%的货车底盘的结构破坏是由疲劳破坏引起的[1]。因此,货车底盘的动态和疲劳分析是很重要的。为了获得底盘的动态和疲劳工况的情况,就要确定各个零部件,如发动机、悬架、变速器等的支承点,并对其优化。

许多研究人员都曾研究过货车底盘。Karaoglu and Kuralay曾用铆接的连接方式对底盘所有限元应力分析[2]。研究数据表明,局部增大纵梁的厚度可以减小边梁的应力,如果不能增大变量的厚度,增加接触面的面积也可以减小应力。Fermer et al用高级疲劳分析软件MSC/Fatigue软件对沃尔沃双燃料车S10做了疲劳寿命分析[3],Conle and Chu对复杂的底盘结构的疲劳分析和局部的应力应变分布做了研究[4],Ferreira et al研究了汽车零部件耐久性的结构优化问题[5],Fermér and Svensson研究了工业上焊接的汽车结构的铁基寿命预测问题[6]。

Filho et.al.考虑到小规模生产的经济可行性,结合适当的动载荷和结构特性对一越野车底盘做了设计分析和优化设计[7]。研究表明,增大底盘的抗扭刚度,维持车架重心位置不变可以用来优化越野车结构,这样,底盘车架结构的总质量得到优化,结构也跟简单,生产成本也少了。Cosme et al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程软件代码Pro/E,ADAMS and ANSYS 模拟了改变设计对货车车架的影响[8]。

Chiewanichakorn et al用试验得到的有限元模型,将已破坏的混凝土桥面替换为FRP 钢板,分析了桁架桥[9]。结果数据表明,修复过后,桥的疲劳寿命是修复前钢筋混凝土桥面的两倍,在货车交通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桥面载荷及ERP钢板系统的应力范围在无限疲劳寿命范围中,即在其使用期间不会有桁架和地板系统的疲劳破坏现象。

Ye 和Moan已经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铝制框加强筋的车架静态和疲劳特性[10],改变车架切割形状和相应的焊接过程,同时得到足够的疲劳强度,这样就能够减小制造成本,并且解决连接问题。利用铁的疲劳可以确定可能产生疲劳裂纹的关键点,并能预测门铰链系统的寿命[11]。

本次研究中,对重型载货汽车施加静载荷,对其做应力分析,确定产生疲劳裂纹的危险点位置,以此作为该车架的疲劳寿命预测的备用数据。

2.0货车车架的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法基本概念

有限元分析法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技术,用来获得工程中边值问题的近似解。简言之,

边值问题是一个数学问题,其中一个或是多个应变量必须要满足一个自变量范围已知的微分方程,还要满足特定的边界条件[12]。

有限元法的通俗解释是将一个结构离散成无数个单元(结构碎片),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每个单元,然后用节点加各个单元重新连接起来,就像这些点是针脚或者点滴粘贴在一起形成各个单元(如图1所示)。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同步代数方程。在分析应力时,这些方程式是节点的平衡方程,这样就会有数百甚至数千个这种方程,那么电脑的硬件要求就较高[13]。

图1 二维轮齿的网格,所有的节点和单元都在纸平面内

2.2 有限元法一般步骤

有限元法可以分析一些物理问题,包括结构分析、流体分析、热传递和其他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有些通用的步骤,这些步骤通常包括一些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主要有三大步骤,即前处理模块、求解模块和后处理模块。前处理模块要建立模型,这是必要的,如果发生了错误,就不会有完美的计算机有限元求解结果。这一步骤包括:定义问题的几何域,所需的单元类型,单元的材料属性,单元的几何性质(长度、面积等等),单元的连通性(网格划分),物理约束(边界条件)和加载。

接下来就是求解,在这一步骤中,以矩阵方式列出的控制代数方程和未知的主变量是合成的,用计算结果回带求得其他派生变量,如反应力,单元应力和热流量。这一步骤要进行矩阵计算,数值积分,方程求解,这些都是由软件自动解决的。

最后是后处理模块,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在这一部中,可以完成的操作包括按单元应力的大小分类,检查平衡,计算安全因素,绘制结构的变形形状,以动画的形式显示模型,以不同的颜色显示温度的分布。大型软件都会有一个前处理模块和后处理模块来完成分析,这两个模块都可以和其他的软件相同。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根据不同的项目会有

各自的程序。

2.3 货车的定义和分类

货车是一种重型机动车辆,是用来承载货物的。货车的另一种定义是用来牵引的激动车辆。对货车的其他定义将根据货车的类型变化,例如自动倾卸卡车的货物可以作清空处理,车前端的平台末端就可以有空气作用被升起,此时载荷通过重力施加。

房车或拖车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根据重量分类,由美国政府定的从1级到8级,如表1和表2所示;第二种是更为广泛的分类:轻型载重汽车;中型载重汽车和重型载重汽车。

表1 货车分类及等级

表2 制造商的货车分类

注:总质量额定值:制造商指定的质量作为一辆车的最大装载质量(货车加货物)。

2.4 货车车架模型

该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长12.35m,宽2,45m,材料为ASTM低合金钢710(3级),屈服极限552MPa,抗拉强度620MPa。车架的其他属性见表3。

图2 货车底盘模型

2.5 加载

货车模型承受来自车身和货物的静载荷,该车的最大装载质量为36000kg,假设由最大载质量求得一个总的压力,将这个压力平均的分配到货物和底盘上表面的接触面上,具体的加载如图3所示,底盘上表面的压强为67564.6N/m2 。

图3 静载荷(压强为67564.6N/m2)

2.6边界条件

本模型有3个边界条件。第一个施加在底盘前端,第二和第三个边界条件在底盘的后端,如图4所示。第一个边界条件是固定的(约束有轴的平移自由度,释放所有轴的旋转自由度),底盘与驾驶室的接触条件如图5(a)所示。车架与车轴间由弹簧连接,将货物和底盘的重量传递到车轴上,所以第二个边界条件施加在底盘与弹簧上端连接的地方。

第二个边界条件如图5所示,平移自由度只约束在轴2上,所有轴的旋转自由度都释放。第三个边界条件施加在底盘孔的内表面和螺栓的外表面的接触面处,在ABAQUS软件中,这种接触是相互作用的,本文中的相互作用是面与面之间的摩擦作用。此时,螺栓所在的轴的平移自由度和旋转自由度都为零,称为固定约束。假定螺栓都是刚性元件,故螺栓选用杨氏模量很高的材料。

图4 模型的约束

图5 实物的约束

注:a——第一个边界条件,b、c——第二个边界条件,d——第三个边界条件

3.0 分析结果及讨论

在等效应力云图中,最大应力点在底盘开孔的地方,即与螺栓接触的地方,如图6所示,最大应力为386.9MPa,最大应力点在86104单元和16045节点上。底盘开孔处的内表面与非常坚硬的螺栓接触。第三个边界条件也是固定约束,因此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应力。基于静态安全系数理论,取安全系数为1.43,由安全系数公式得:

安全系数=极限应力/许用应力(1)

图6 等效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点

Vidosic建议根据结构的载荷和材料选取一些安全系数,对于一些常用的材料,当载荷很容易确定时,安全系数可以取1.5到2。基于分析结果,为了得到底盘精确的安全系数值,有必要减小最大应力值,因此对底盘结构进行修改以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临界点区。

底盘的位移和最大位移点如图7所示,最大位移为4.995mm,位于底盘中部,最大的偏转在第一个边界条件和第二个边界条件的中部。

为了验证分析结果,最大应力发生在第一个边界条件和第二个边界条件之间,这一部分可以近似的简化为一维的简支梁结构,在其中点施加集中力载荷,用施加在中点的集中力代替均匀分布在梁上的压力,这一力的大小等于压强的大小乘以受到压力的所有面的面积,求得结果与分析结果近似。计算求得的结果表明,这个简支梁的应变点在梁的中部,大小为:

(2)

图7 应变分布云图及最大应变点位置

模拟结果的最大应变值为4.99mm,比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大11.2%。

4.0结论

从数值分析可以看出,应力关键点出现在与螺栓连接的底盘孔处,最大应力值是很重要的,因为安全系数低于推荐值。由于疲劳破坏是从最大应力点开始的,可以断定,这一关键点是一些破坏的起源。因此,要注意减少这一点上的应力值,这是很重要的。分析得到的最大挠度的位置与受均布载荷的简支梁的最大变形位置一致。

参考文献

[1] MSC. Fatigue, 2003. [Encyclopedia]. Los Angeles (CA, USA): MacNeal,Schwendler Corporation.

[2] Karaoglu, C. and Kuralay, N.S., 2000. Stress Analysis of a Truck Chassis with Riveted Joints,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Vol. 38, 1115-1130.

[3] Fermer, M., McInally, G. and Sandin, G., 1999. Fatigue Life Analysis of Volvo S80 Bi-Fuel using MSC/Fatigue, Worldwide MSC Automotive Conference, Germany.

[4] Conle, F.A. and Chu, C.C., 1997. Fatigue Analysis and the Local Stress-strain Approach in Complex Vehicular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5] Ferreira, W.G., Martins, F., Kameoka, S., Salloum, A.S. and Kaeya, J.T.,2003.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Applied to Durability Problems, SAE Technical Papers.

[6] Fermér, M. and Svensson, H., 2001. Industrial Experiences of FE-based Fatigue Life Predictions of Welded Automotive Structures, Fatigue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4 (7), 2001, 489-500.

[7] Filho, R.R.P., Rezende, J.C.C., Leal, M. de F., Borges, J.A.F., 2003. Automotive Frame Optimization, 12th International Mobility

[8] Cosme, C., Ghasemi, A. and Gandevia, J., 1999.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of Heavy–Duty Truck Frames, International Truck & Bus Meeting & Exposition, Detroit, Michigan, November 15 – 17.

[9] Chiewanichakorn, M., Aref, A.J., Allampalli, S., 2007. Dynamic and Fatigue Response of a Truss Bridge wi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De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 e, 29, 1475–1489.

[10] Ye, N. and Moan, T., 2007. Static and Fatigue Analysis of Three Types of Aluminium

Box-Stiffener/Web Frame Conn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9, 1426–1433.

[11] Bekah, S., 2004.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in a Door Hinge System Under Uni- Axial and Multiaxial Loading Condition, Master Thesis, Ryerson University, Toronto, Ontario, Canada.

[12] Hutton, David, V., 2004. Fundamental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c Graw Hill, New York.

[13] Cook, Robert, D., 1995.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Stress Analysis, John Willey & Sons, Inc, New York.

[14] Juvinall, R.C. and Marshek, K.M., 2006. Fundamental Machine Component Design, John Willey & Son, Inc., USA.

[15] Vidosic, J.P., 1957. Machine Design Project, Ronald Press, New York.

外文翻译-小额信贷

201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外 文 翻 译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成绩:

小额信贷是否帮助穷人? ——孟加拉国旗舰计划所带来的新证据 摘要:小额信贷运动使金融中介机构得到了创新,同样使贫困家庭减少了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机制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虽然小额贷款机制的目的是为客户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通过其获得一定量的利益的尝试已经开始实施了。本文借鉴一个新调查来研究小额信贷是是否真正的帮助穷人,该调查覆盖面近1800个家庭,其中部分家庭获得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而另一部分则没有参与到小额贷款运动中。有资格获得贷款的家庭,他们的消费水平低于平均消费水平,这种家庭中,绝大部分的孩子不可能上得起学,男子也往往会有更多的工作压力,而女子没有工作。更明显的,相对于对照组,符合贷款资格的家庭在消费上的变化很小以及可以常年提供劳动力的特点。最重要的潜在影响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因而最重要是减少相关的家庭漏洞。似乎导致消费平滑主要原因是收入平滑,而不是借款和贷款。 评论家有大量的关于低收入国家的其他方案的研究经验。虽然通常人们都是使用固定效力评估来控制与安置方案有关的不易观察的变量,但是使用固定效力评估会加剧偏见的影响,就如同本方案——在较大的社区里特定人群的方案。 关键词:小额信贷,项目评估,乡村银行,孟加拉 1.介绍 小额信贷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是用来减少贫困。前提是操作简单。小额信贷提供小额贷款,以促进小规模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向贫困家庭提供救济。这种信贷除非放债人收取非常高的利率(往往收费高达每月10%),否则不会发生。放债运作缺乏竞争,因为潜在的进入者很快发现,借款人通常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抵押品,这就使贷款存在高成本和该风险。(拉希德和汤森,1993)。 然而,体制创新下的小额信贷运动似乎大大降低了风险和提供金融服务和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的费用。创新包括借款合同、给予奖励、配出不良信用风险和连带借款人的活动,要求每周或每半周还款(Morduch,1997)。2005年该运动已经在世界银行,联合国领导人,以及其他已加入的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成为联系100万家庭的全球性的运动(小额信贷首脑会议,1997)。该运动在美国还得到相当多的支持(包括钱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现在该方案在美国有300个经营点

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外文翻译

Why do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incorporate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ir distribution channels?: The role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network strength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redefined information-sharing boundaries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opened new avenues for managing logistics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firms have started to incorporate new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ir commercial interactions with customers over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studies conceptually and empirically why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ICFs) hav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with these providers. Focusing on logistics services in outbo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we rely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o reveal that low levels of asset specificity and uncertainty drive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to establish these relationships. Moreover, we apply strategic network theory to show that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seek these providers because they offer access to relationship networks that bundle many complementary logistics services. In addition,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make these services available across new and exi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their customers, and their vendors. 1. Introduction The growth of electronic commerce has driven Internet commerce firms (ICFs) –retailer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market products over the Web – to increasingly share market demand data with other firms so as to enrich the order fulfillment services they offer to customers (Frohlich and Westbrook, 2002). Along these efforts, ICFs have started seeking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to tap into resources and skills that could improve their fulfillment capabilities (Dutta and Segev, 1999). These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re not simply variants of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and as such, they ar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what are known nowadays as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firms. They offer logistics services, of course, but they could also enable ICFs to leverage other distribution parties’ logistical resources and skill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ir customer orders more

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出处:Borkar S, Koranne S. Study of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in Hotel Industry [J].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 2014, 6(9): 21-25. 原文 Study of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in Hotel Industry Borkar; Sameer Abstract It i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in hospitality industry and effectiveness in making it sustainable business enterprise. It is a survey of the presently adopted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which are making the hotels operations better focused and reliable and meet the customer expectations. Descriptive research design is used to know the parameters of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in hospitality industry. Exploratory research design is undertaken to dig out the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ts effectiveness. Data analysis is done and presented; hypothesis is tested against the collected data. Since the industry continuously tries to improve upon their services to meet the level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udy presents tool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cess and how it benefits all the stake holders.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study that the hotel impl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ces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to remain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 The study involves hotels of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with limited number of respondents. This limits the study to hotel industry and has scope of including other hospitality service providers as well. Keywords:Customer Satisfaction, Percep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cess. Introduction It has brought paradigm shifts in the operations of hospitality industry.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y is changed due to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iques

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再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 门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发展壮大,抢夺市场占有份额,对国内企业 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小企业更难立足和发展,因此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 我们都是知道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 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 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人 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往往自己培养的核心员工成为别人的得意助手,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 的损失。中小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在人才方面下功夫,应该将人才战略作为整个 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但是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聘用、培育、留守方面存在着种种的不利和 弊端,这些直接导致了企业请进了人才而又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因此如何留住人才, 如何解决人才流失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条件: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的文献 资料。主要包括相关著作、期刊杂志以及相关网站查找资料,收集数据等多个关于人才流失的 的相关著作及论文,收集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法律法规等。通过搜集和整理大 量的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相关的资料,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分析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 管理中的人才流失问题,找出原因,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收集的资料并整理消化写成论文。 通过新颖的论点和想法来提出自己论文的创新点,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补充和加工。本文 先阐述课题背景和目的,从而引出人才流失的研究现状,结合现状并运用课题的研究方法来分

第三方物流外文文献(原文与翻译)

我国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战略选择 熊卫 【摘要】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文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在于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差距、物流效率不高、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平台构筑滞后、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等。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益物流、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价值链联盟、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虚拟化战略等三种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精益物流战略;价值链联盟;虚拟化战略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企业对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控制能力不强,在“采购黑洞”、“物流陷井”中造成的损失浪费难以计算。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策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第三方物流几种可行的战略选择。 2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策三方物流企业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及资本差距明显。由于国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全球经营的战略出发,其规模和资本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初创时期的我国策三方物流业,本身的规模就很小,国外巨头雄厚的资本令国内企业相形见绌。 2、我国策三方物流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准及质量控制远不如国外同行。当国内一些企业还在把物流理解成“卡车加仓库“的时候,国外的物流企业早已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改造。同时,国外的物流组织能力非常强大,例如德国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遍布欧洲各地。如果有客户的货物需要经达不同的国家,那么欧洲各地的这些专家就在网上设计出一个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就是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像国内公司号称拥有多少条船,多少辆车。 3、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产业的门槛降低。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

供应商质量管理文献翻译(外文翻译-中英对照)

互利共赢的供应商质量控制 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供应链的重视,供应商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对象,IS09000族标准以及QS 9000标准都对供应商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供应商管理有关的研究成果正逐渐增多,一些软件巨头也推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软件,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和应用软件中,涉及到的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内容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供应商质量控制恰恰是供应商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而,质量管理界对质量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大多依然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研究从企业内部各环节如何改善产品的质量,而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质量控制的成果尚不多见。因此,系统地研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供应商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的快速提高和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巩固。 1、质量与企业共存 质量一直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往往因关注点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早在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工程师们在皇家汽车俱乐部会员们的面前拆解了3辆凯迪拉克轿车,并把这些零件混在一起,而后从中选择零件重新组装成车,然后驾车绝尘而去。这令在场的会员极为震惊,认为凯迪拉克车质量之高令人惊叹。显然在当时,汽车零件具有互换性是一种了不起的质量特性,这也是福特公司的N型车和T型车取得辉煌成功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即使农用三轮车的零部件也具有极高的互换性,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是吸引顾客的重要质量特性.可见质量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质量呢? (1)市场竟争就是企业间对“顾客”的争夺,在日益激烈的“顾客"争夺战中,质量、价格、交付(交付日期、方式和手段)和服务是企业常用的四个法宝,其中质量是根本,离开质量其他三项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可以说质量己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它反映了产品是否能够反映顾客需求、能否满足顾客需求,从面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途。有鉴于此,质量己成为一项全球性运动,世界上所有优秀企业无一不把质量作为企业战略的关键内容,从战略的角度来规划质量。 (2)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认识到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只是经营企业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顾客满意,来保证过程和工作的质量来获互利共炭的供应商质量控制得良好的业绩。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产物,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顾客处于主导地位的今天,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就要求企业积极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进行质量管理创新. 2、企业与供应商质量控制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促使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通常,某一产品不可能由一个企业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加工直至形成顾客最终使用的产品,往往是通过多个企业分工协作来完成.另外,先进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如准时生产、敏捷制造、零库存等,使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愈加紧密,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也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向互利共底的合作关系演变。 ISO 9000族标准自1987年诞生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追捧,全球约50多万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足以说明这套管理标准在引领国际管理潮流方面的巨大成功。在备受企业欢迎的新版标准ISO9000:2000中,互利的供应商关系被作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企业要贯彻这一原则,就必须

文献翻译 (2)

对行销售人员激励机制分析 1激励机制的描述 1.1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由于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是需要,因此这种理论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马斯洛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1.2 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包括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二对行销售人员激励机制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首先提出期望理论,人之所以能够完成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因为这些组织目标和工作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根据期望理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这就要求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努力与绩效的关系、奖励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都会导致无效激励。 从以期望理论为代表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观点来看,激励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励手段对销售人员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构成了激励的两要素。由此看出,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确实有改进的必要。 三销售人员激励体制中不足原因 3.1激励方式单一,过分依靠货币等物质激励手段而忽视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销售人员没有归属感,缺少团队凝聚力。即使在物质激励方面,也是“佣金制”和“提成制”的天下,收入的多少完全依据销售额或利润额的多少,无视死去差异和个人实际努力程度,激励不公现象十分普遍。 3.2晋升制度僵硬,论资排辈,讲资历而忽视能力,讲关系而忽视业务水平,人浮于事,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已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3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培训激励机制,企业只注重“挖人”而非培养,因而满足不了销售人员自我发展的需要。

连锁超市物流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翻译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摘要: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连锁超市就开始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物流和分配是连锁超市运作过程中的纽带,在超市的平稳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土超市涌现出的很多问题,现在逐渐成为超市发展的瓶颈。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会分析现今存在于中国农村超市的物流和分配方面的问题,然后提供一些相应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地区,货品分配,策略规划,物流,连锁超市。 1 介绍 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新的运作系统及销售模式,开始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发展。这些连锁超市带领农民提高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异、提升农村地区和农村市场现代流通的发展。连锁超市在农民中很受欢迎。然而,物流和分配是连锁超市的核心,却仍非常薄弱。分配的优势是超市运作成本、利润及相关合伙人附加利润的关键。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解决农村超市物流及分配方面的问题,对农村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非常关键。 1.1农村连锁超市物流及分配的一些概念和特点

分配是一个经济活动,是企业家基于消费者需求,用最有效的方式在分配中心或其它地点储存货物,并且把这些货物运送到在合理经济框架内的其他客户。它包含购买、储存、分类、货物处理、递送及其它活动。它是一个物流活动的方式,结合了特别的、完整的业务流程。在农村地区,农民和农产品独特,所以,与城市物流分配相比,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 1.2农村地区的主要物流和分配问题 A.低均匀分布率和高运作成本 根据商务部调查,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农村连锁超市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超过60%,但是分配率却只有40%。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国内连锁超市60%的平均运送率,也大大低于国外连锁超市高于80%的运送率。均匀分配有利于统一采购。商店不能得益于连锁。这就会导致高物流成本。 B.不合理的物流和分配模式,导致信息读取效率不高 最近,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和分配渠道主要由分配中心、农产品和供应市场合作社、第三方物流和分配系统组成。事实上,这三种分配方式也同样面临着高物流成本的问题。许多连锁超市没有建立自己的分配中心,因而不能满足分配服务的需求。即使一些连锁超市建立了自己的分配中心,也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农村超市规模较小,缺少建立分配中心的资金,因此,一些分配中心不能满足超市分配的需求。农村连锁商店分布较广,单个的连锁超市分配还是比较有限。收入比分配中心的建立和运作成本还要低。 C.分配中心的延后建立、低下技术水平、低分配水平 农村连锁超市的分配中心改造和扩大都是基于原来的仓库,这并不能满足连锁超市的服务需求。这些分配中心只能用来当仓库、储存及运输,缺少了深层的货品加工容量、信息加工以及反馈功能。这些基础设施不够,也缺少了机械化的检测、加工、冰冻、冷藏、包装及其它设备。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也远远不够,导致了不能及时进行与供应商、总部以及分部的数据交换。很难有效地管理物流信息,所以所有功能的协作及整合程度仍然非常低。 D.不充分的信息共享系统 农村连锁超市的信息系统构建是相对落后的。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互换系统以及增值网络系统都还没有使用。决策和信息管理系统也远远不够。很难在

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质量将成为我国广大企业抓住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的关键。要拓展海外市场,必须靠有竞争力的质量;要保护国内的市场,不再有高关税和政府的过渡保护,也要靠质量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大发展。本文综合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便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管理改进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在“数量”问题已解决的今天,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和依赖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质量的领域不断拓宽,生活的质量、环境的质量、文化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质量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族的形象。质量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回顾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过程分工细化、日益复杂,许多美国企业按照泰勒的管理模式,纷纷设立检验部门,使检验与生产分离开来,其最大特点为“事后把关”。(2)统计质量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就提出“控制与预防缺陷”的概念。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在方式上由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但这种方法只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而不能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的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将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二)、质量管理的理论流派 1、事后检验 20世纪,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1911 年泰勒出版了专

物流成本控制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翻译 原文 Logistics costs and controlling Abstract Logistic costs are defined differently in companies. In many cases, the reported logistic costs of companies even within the same business differ more than justified by their operations. Some companies do not count interest and depreciation on inventories as logistic costs. Others include the distribution costs of their suppliers or the purchasing costs. In some cases, even the purchase value of the procured goods is included in the logistic costs (Baumgarten et al. 1993; Gudehus and Kotzab 2004; Weber 2002). Logistic costs are defined differently in companies. In many cases, the reported logistic costs of companies even within the same business differ more than justified by their operations. Some companies do not count interest and depreciation on inventories as logistic costs. Others include the distribution costs of their suppliers or the purchasing costs. In some cases, even the purchase value of the procured goods is included in the logistic costs (Baumgarten et al. 1993; Gudehus and Kotzab 2004; Weber 2002).

企业人才流失外文翻译---吸引和留住人才

吸引和留住人才 来自:《承包商工具和供应》 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性 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先进的公司就预言将会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这样的预言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界中已经得到验证。人力资源短缺几乎能影响所有的行业,因此企业雇主应当跳出传统陈旧的人力资源配置概念。当“新手”雇员加入工作岗位,必然有各种问题随之产生。因此,吸引和留住企业中的优秀雇员十分重要。高效率的雇员就是令人满意的雇员。这样的人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企业管理者有责任不断地营造能让人才乐意工作于其中的企业环境。 首先要确保新招募的雇员的素质,认定及留住资深雇员,再者就是发展有成长潜力的雇员。同时要关注表现欠佳的雇员,去了解这类员工是否分配到了不适当的工作岗位,明确公司有无提供具体清晰的工作要求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果员工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应明确的反馈给员工知道。 大卫?格罗斯是Power&Control Automation 公司的客户代表。该公司是西门子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佐治亚州的主要分销商。他提出以下观点:“一个出色雇员的特点是忠诚,有责任心,有创意,注重细节——这是最重要也最难得的特性。除了福利和报酬之外,雇员还需要对公司有一份信心。他们希望确定为公司销售的产品是安全无害的,希望确定公司会在业界保持稳固地位。 格罗斯认为安全感是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的一大特点。“优秀的雇员具有积极的态度和可培训性,他们有良好的工作记录,能与他们合作融洽。作为小型企业,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并且我们很自豪能给雇员提供家庭般和谐友好的氛围,较有自我管理的风格。我们允许雇员处理个人事情但在过后补上该工作时间,我们提供的整套福利也很有竞争力。 优秀员工对公司的期望 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里的雇员都对公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以下各方面是根据重要性和受重视的程度降序排列的。 1、乐趣:工作的乐趣包括期待上班工作以及下班时感觉良好。具体的雇员对此有具体的不同感受。工作的乐趣对于雇员来说可能来自工作中的创意,成功的完成任务,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积极向上的结果,知道自己为别人做了一些贡献,或者得到来自他人的尊敬和认可。一个有创意的雇员会因为他的创意而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人才。一个细心的雇员会乐意细致钻研。如果将一个技术骨干推到管理层的职位,则未必能令他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人才。岗位责任分工与个人能力应当合理结合,才能实现最高的工作效率。

学生贷款对大学生入学的影响外文文献翻译2019

学生贷款对大学生入学的影响外文翻译2019 英文 The effect of student loans on college enrollment: Evidence from municipality panel data in Japan Shinpei Sano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the criteria expansion for student loan eligibility promotes the college enrollment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in Japan. In 1999, the Japan Student Services Organization revised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of the student loan system based on household earnings. Before the revision, the maximum allowable earnings for student loan applications differed across regions; some region’s had lower criteria than others. After the revision, the criteria for regions with lower maximum allowable earnings were adjusted upwards to match regions with higher ones. We conducted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 by using municipal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03. We found that the expansion of eligibility for student loans improved the male college enrollment rate by around 0.5 to 0.7% points, while female enrollment was less sensitive to the expansion of student loan eligibility. The impact of the student loan eligibility expansion is larger for low income areas. Keywords:College enrollment,Student loans,Difference-in-differences

第三方物流成本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to implement the Just-In-Time system with minimum cost under a global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Just-In-Time (JIT) system wit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ly. Within the processes of the JIT system,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is required to deliver products using smaller delivery lot sizes, at a higher delivery frequency. For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who adopts sea transportation to deliver products, a collabora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can act as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and the downstream partner so that the products can be delivered globally at a lower cost to meet the JIT needs of the downstream partner. In this study, a quantitative JIT cost model

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食品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工程114 31111420 王春月 摘要:针对今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本文主要从食品质量管理的定义、现状原因、体系结构、对策及趋势展望等方面对食品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将众多学者对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些观点进行梳理,以期全面的认识食品质量管理。同时也求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实现真正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对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然而近些年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不容乐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尤为突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等字眼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几乎达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激起了全社会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对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视。从整个战略层面看,这一系列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威胁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为严重的是它严重损害我国食品生产与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降低了我国食品的国际信誉,制约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就必须进行食品质量管理。 一、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李正明(2003)认为,所有食品在正常摄取时必须确保安全,任何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东西,不能成为合法销售的食品。因此不存在普通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谁比谁更安全的问题。 食品质量的定义,高新宇(2011)认为,食品是用来满足不同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食品的全部特性。食品质量策划、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质量保证与改进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高新宇将这些活动统称为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第一、管理部门要及时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产生,从而保护公众健康;第二、通过杜绝有误导倾向的食品、不卫生的、甚至是有毒

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企业人才流失文献综述 关于人才流失的问题,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而我国直到近十年才重视对人才流失的研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逐步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流失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国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合理的人才流动有益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但过于频繁的流动已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人才的高流失率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当前,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与控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

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中期。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概念起源于50年代中期的英国,但是,直到1962年英国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流失到海外以后,这一概念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Mackay 1969)。 国外学者对人才流失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微观以及个人的角度进行分类。 1、宏观角度对人才流失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国家、区域、行业角度着手,对市场机制下,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业结构的变化均会产生人才的普遍流动,如从穷国流向富国、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夕阳行业”流向“朝阳行业”。宏观角度对人才流动的研究富有成效,在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均有较多论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ewin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他认为:个人能力、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Friedlander(1963)认为,社会及技术环境因素(包括上司、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自我实现因素(个人能力得到发挥)、被人承认的因素(工作挑战性、责任、工资、晋升等)构成了工作满意度;Vroom(1964)提出,工作满意度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管理、提升、工作内容、上司、待遇、工作条件、工作伙伴等七个方面。这些因素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如何平衡这些问题时企业解决人才流失与企业利益矛盾的主要方面。 2、微观角度,即从企业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大重要领域,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实践研究。 Bevan认为,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人才流失,而且人才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容易程度。 马奇和西蒙(1958)最早尝试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和研究人才的流失行为。他们认为人才选择流出企业的意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组织氛围、自身工作胜任力、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工作满意度方面做

小额信贷文献综述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评述 前言: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它致力于为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农民贷款,特别是扶贫贷款的问题。尤努斯①认为,小额信贷的合理逐利与可持续发展之间不能没有平衡。有些小额信贷机构因为亏损严重或是因为项目是短期的,而退出这一领域,使得一些已经脱贫的农户又出现了“返贫”现象。因而为了能持续的服务贫困群体,并扩大其服务的范围、规模和深度,要求小额信贷机构必须是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机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比较,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关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情况,也更加便于提出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见解。 关键词:小额信贷可持续商业化市场化 正文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一)小额信贷概念 小额信用贷款(Microfinance)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二)小额信贷可持续涵义 国际上主流的观点认为,狭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的概念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入大于支出,即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广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的概念包括财务可持续与组织可持续两个方面 二﹑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一)法律制度 农村小额信贷行为缺少立法规范和法律的监督,加之已颁布的法律之间还有不少冲突,这些冲突制约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大量小额信贷机构中,除了那些以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之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都十分尴尬。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获得明确的合法地位。缺乏合法地位使得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约束。 (二)宏观政策环境 政府对于缓解贫困的承诺以及各种缓贫计划的干预与介入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强或弱化小额信贷的缓贫效果。纵观我国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参与,更像是政府 ①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