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名词解释

土地政策名词解释

1. 土地政策的定义

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依法把土地使用权授予他人,让他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和享有土地收益的权利。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国家依法划归给农民、企事业单位、个人等。

3. 土地征收的含义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法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进行收回,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土地征收常常发生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面积用地的情况下。

4.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解释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授予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承包土地并经营、管理、支配土地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使农民能够稳定地使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5.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含义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市场需求,将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转让给具备相应条件的使用者,并收取相应的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6. 土地增值税的解释

土地增值税是指在土地流转中,对土地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收。土地增值税的征收旨在调节土地市场,防止土地过度投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方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7. 土地保护政策的概念

土地保护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包括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等方面的措施,以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8. 土地整治的含义

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修复、改造、重建等工程措施,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生产力。土地整治常常发生在农田水利工程、城市更新等项目中,通过改善土地质量和环境,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

9. 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解释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将其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等借款,并按约定的方式和期限偿还借款。土地使用权抵押可以为土地使用权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流动。

10.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登记和确权,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范围、期限和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加强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以上是关于土地政策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和理解土地政策名词的含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土地政策的内容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经济代价 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其它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的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订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信息:指反映土地的地理空间位置,数量,类型,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以及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2.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4.土地的永久性 3.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1.土地总数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类型多,到但山地多于平原 3.难开发的土地面积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4.水土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严重 5.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4.现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 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 5.地租含义及种类? 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6.收益还原法? 7.土地管理的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8.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 经验判断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方法,逐步聚类法,回归分析法 9.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 10.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 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效益不可损 1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自然因素…………(核心),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土地政策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 (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终以农民阶级的利益为重。 二、中共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土地政策 1.过渡时期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进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土地改革时期(50~52年):面对艰巨的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政策:中共颁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继续完成土改任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业合作化时期(三大改造时期53~56年):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配合国家工业化;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影响: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错误认为公有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政策: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是国家、政党、政府、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等为了协调一定阶段或领域的土地关系,实现土地权益目标的行动过程。 心理承受力:任何土地收益主体对土地政策在心理上的可接受程度。 土地政策系统结构:土地政策系统内部各政策要素(单元)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也即不同土地政策之间,单项土地政策与整体政策之间,整体土地政策之间,整体土地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与形态。 土地政策制定:土地政策主体以一定的土地科学知识和决策科学等理论及价值取向为指导,依据社会发展与国情状况,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作出的调整人地关系的决策。 方案论证:对已经设计的土地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作出正确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分析: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围绕政策过程所进行的政策信息收集,政策信息分析,政策方案比较,政策方案推荐以及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评判的总称。 土地政策改革:是指淘汰旧的土地政策,创造新的土地政策的过程。进一步讲,就是在土地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评价等各个环节,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及结合变化了的具体情况,将过时的、落后的“成分”取而代之,借以达到更高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1.土地政策执行:(或称土地政策行为,土地政策实施):是国家土地政策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贯彻,实现土地政策决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2.耕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只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和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还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田埂。二级分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3.耕地:(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2007):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二级分类:水田、水浇地、旱地。 4.住宅用地: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地基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是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住宅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5.棕地:(美国)废弃及为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或是已知或疑为受到污染的用地; 6.林地: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占用的土地,但不包括果园、桑园和茶园等占地。 7.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政府依据市场运行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标地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进行预期性(计划性)或即期性调节和控制,以实现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8.土地政策类型:是指按照土地政策的内部性质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标准,对土地政策进行的区分和归类,即土地政策在特定的界限中所显示的特质。 9.土地政策目标:是国家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土地政策主体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土地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衡量达到目的的指标,包括最终目标、阶段性目标、或者为改善现状,防止现状变坏以及进入更加良好的状态等各种定性指标。 10.土地政策主体:指土地政策制定者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 一般说来是指执政党、中央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土地经济或产权主体、社会公众、个人等影响土地政策制定,执行及调整的利益。 11.土地政策信息:是所有关于土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资源等活动中的情况,消息、数据、资料、指令等的统称。是土地有关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反映,是土地活动在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上的质和量的体现。 12.土地政策移植:指是从他国他地将其土地政策“转移”到本国本地而“种植”下来为其所用的一种行为。 13.土地政策本地化:是指对从别国别地移植而来的土地政策行为进行“加工改造”,以适合本国本地的一种行为或过程。 1.土地政策的特征和功能:(1)特征:历史性、区域性、目的性、原则性、操作性、未来性。(2)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分配功能、控制功能。(P15页) 2.土地科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诞生)——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被视为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政策科学主要以田野研究、效率测量为主,并且开始形成政策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政策研究进入社会实验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形成体系。(P1页) 3.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土地政策目标、土地政策手段(工具)、土地政策主体、土地政策对象、土地政策方案、土地政策界定。(P16-19页)

土地政策学

土地政策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政策的内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土地政策主体的多元性,不仅是执政 党、政府的政策主张,也是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政策主张,是多元主体土地权益主张的综合体现。二是体现了土地权益的要求,包括直接利益体现,也包括土地所有、占有、使用等权益关系。三是具有动态性。四是执政党、政府在土地政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土地政策与土地行政:不同点:一是解决问题不同;二是重点不同。相同点: 一是主体相同;二是资源相同;三是目标相同。 3、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相同点:一是对象相同;二是实践环节相同;三是土 地管理需在政策下进行;四是政策目标需通过管理实现。不同点:范畴差异、主体差异、实施方式差异。 4、土地政策的特点(6个):历史性(2方面)、区域性(因地制宜)、目的性(解 决土地管理的实际问题制定)、原则性(权威)、操作性(明确,忌空泛)、未来性(对未来进行预测和描述)。 5、土地政策的功能(4个):导向功能(具有趋前性、规范性的特点)、协调功 能(协调各地区、行业、阶层、利益群体的关系)、分配功能(分配土地价值)、控制功能(制约、促进开发利用行为)。 6、土地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象:研究土地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内容(5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过程、土地政策内容、土地政策借鉴。 7、土地政策学研究方法(5个):社会调查、比较方法、定律分析、系统分析、 试验。 第二章:土地政策要素及环境系统 1、当前的土地政策目标包括(4个):协调土地经济关系;协调人地关系;通过 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2、土地政策的主体和对象:主体:土地政策制定者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相关利益 集团和个人。对象:土地政策改变的客体,即某一项政策所具体的、特定的土地收益群体。 3、土地政策的方案和界定:方案:土地政策目标与土地政策手段的匹配就是土 地政策方案。界定:土地政策效力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域。 4、土地政策产生的动因:人类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 5、土地政策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需相适应,应注意以下4点:社会心理承受力 受制于:社会与文化背景;人们对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社会心理控制的基础是土地政策的目标正确性和手段合理性;取决于土地经济关系调整程度以及所涉及的群体规模。 6、地方性土地政策应注意:1具有明确与切实可行的特点,即可实施性;2原 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3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 7、土地政策信息的内涵及重要性:内涵:有关土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 资源等活动中情况、消息、数字、资料等统称。重要性:1信息系统是土地政策制定的基础;2是土地政策实施和控制的手段;3是土地政策过程的重要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一、 1.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3.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4.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5.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6.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8.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二、 9. 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12.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13. 规模经济,是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规模经济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土地政策名词解释

土地政策名词解释 1. 土地政策的定义 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依法把土地使用权授予他人,让他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和享有土地收益的权利。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国家依法划归给农民、企事业单位、个人等。 3. 土地征收的含义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法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进行收回,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土地征收常常发生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面积用地的情况下。 4.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解释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授予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承包土地并经营、管理、支配土地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使农民能够稳定地使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5.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含义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市场需求,将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转让给具备相应条件的使用者,并收取相应的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6. 土地增值税的解释 土地增值税是指在土地流转中,对土地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收。土地增值税的征收旨在调节土地市场,防止土地过度投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方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7. 土地保护政策的概念 土地保护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包括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等方面的措施,以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招拍挂制度(简称招拍挂) 土地招拍挂制度[1]是国家土地资源出让、买卖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简称,具体是指国家在土地出让或者买卖程序中的“招标”“拍卖”“挂牌”交易的政策或规定[2]。 土地增减挂 所谓“土地增减挂”指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通俗点说就是拆除农民的宅基地用以置换城市发展所需的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 土地征收 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调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划)。 法律、法规及规章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至三十条。 申报条件、申报材料 1、申请:由区人民政府向市政府提出申请;阐明规划修编原因、依据、所涉及的范围、规模、地类、土地利用方向。 2、行政审查:市国土房管局根据市政府的意见,进行行政审查。并作出回复意见。 办事程序 1、规划调规的申报; 2、编制规划调规方案与听证; 3、规划调规方案的评审; 4、规划调规方案的报批。

BT(Build Transfer) 即建设-移交,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系指根据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经营性用地 经营性用地一般是指经营性项目的用地,按照现行的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经营性项目一般指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项目。 地上附着物 地上附着物是指在土地上建造的一切建筑物(如平房,楼房及附属房屋等),构筑物(如水塔,水井,桥梁等)及地上定着物(如花草树木,铺设的电缆等)的总称.以前一般的概念是将如房屋、水渠、路桥等建筑物与构筑物看成地上定着物,将如树、竹、花卉、园林等看成地上附着物。 总规 城市总体规划的简称,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土地改革的名词解释

土地改革的名词解释 土地改革,是指对土地制度进行重大变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它是社会发展 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牵涉到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历史上,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而农民仅能依附于地主,承受高额租金和无尽的苦役。这种土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土地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确保农民的利益最大化。通过改革,将土地从少数利益集团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土地改革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土地改革还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稳定和幸福指数。 二、土地改革的不同阶段和具体内容 土地改革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和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在初期的土地改革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消除土地所有制的 严重不公。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包括土地的调查和登记,确定土地权属,并通过土地流转和分配来调整土地的集中状况。 在中期的土地改革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民的现代化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推广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后期的土地改革阶段,主要任务是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 改善。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包括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土地利用和环境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三、土地改革的影响和挑战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改革可能导致土地的私有化和产权不稳定。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需 要建立健全的土地产权体系,保证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否则,农民可能面临土地失去和权益受损的问题。 其次,土地流转和流转市场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土地流转需要解决土地价格、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市场等问题,这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以及监管和维权的机制。同时,流转市场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土地信息化和交易平台的建设。 最后,土地改革还需要兼顾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 用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否则将对农村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国际土地改革经验的借鉴 土地改革是各国普遍面对的问题,国际上也有许多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中国的土地承包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土地承包权交给农民,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另外,欧洲和拉美国家也在土地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这些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依法征用和分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权益的保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

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四、建国时期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五、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土地改革后,基于国情和当时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土地政策作为一种重要 的公共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 即土地政策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来阐述土地政策的重要 性和内容。 一、土地政策的概念 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原则、目标、措 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稳定。土地政策因国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在整体上,它旨在解 决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收益与分配、土地市场与监管等问题,为国 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 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定 土地在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用途,包括农业、工业、居住、生态保护等。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 配置。 2. 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它是农 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基础。土地承包制度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土地承包制度也要适 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3. 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征收与补偿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环节,它涉及 到土地权益的平衡和保护。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 意愿,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并确保补偿措施的有效实施,以保障农 民的利益。 三、土地政策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发展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 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2. 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政策应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确立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保护生 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社会公平与稳定:土地政策的制定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关 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差异,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减少社会 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总之,土地政策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 环境的发展。它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为人类的幸福和繁荣做出贡献。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目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定的总称。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土地利用政策、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和土地资源配置政策。 首先,土地利用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政策是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用途和区划的管理和调控,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政策的目标是合理确定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区域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开发政策、土地整治政策、土地保护政策等。例如,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城市扩张,鼓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复用。 其次,土地管理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土地管理政策是指通过土地管理体制的和完善,加强土地管理的能力和效能,提高土地供应的质量和效率。土地管理政策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规范土地管理行为,推动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土地管理政策包括土地执法政策、土地登记政策、土地评估政策等。例如,为了解决土地承包权纠纷,政府可以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土地执法力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三,土地保护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保护政策是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耕地、生态环境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土地保护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好宝贵的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滥用。具体而言,土地保护政策包括耕地保护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水资源保护政策等。例如,为了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政府可以制定土地保护政策,禁止对湿地进行填海造地等破坏性行为。 最后,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是指通过科学和合理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配置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而言,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包括土地出让政策、土地规划政策、用地指标管理政策等。例如,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制定土地资源配置政策,通过土地出让方式提供供地,保障城市建设的发展。 总之,土地政策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政策、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和土地资源配置政策。通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规范和优化,土地政策可以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

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 第一节:农业土地政策目标 农业土地的范围与确定农业土地政策目标的原则 农业土地,也就是农用地,它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养殖水面。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是指农业土地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结果。 土地政策目标的转变 耕者有其田 土地私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第二节:农业土地产权政策 农业土地所有政策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 •土地所有政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或者政府就土地归谁所有,归谁支配等制定二等原则以及规范,其实质就是土地所有权在不同的社会主体 之间的分配方式以及形式 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农村土地所有权结构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土地使用政策 中国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演变 •确定农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巩固以及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 农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内涵 •实行农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关键是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 •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权利义务的确立民主议定性 •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称性 •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内容 •自益权 •土地承包权 •土地使用权 •土地收益权

•土地转包权 •土地互换权 •土地承包经营优先受让权 •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 •土地抵押权 •农业土地集体经营的内涵 •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作为农户集体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的职能对农业土地的拥有,分割和用途的限制 对于农业土地拥有的限制 •对拥有农业土地的数量进行限制 •对农业土地拥有人的资格进行限制 第三节: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国外农业土地的流转政策 中国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第四节: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土地名词解释

土地名词解释 一、土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土地是指地球地表的固体外壳被土壤覆盖的部分,包括陆地和陆地周围的浅海地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土地的属性包括面积、质量、土壤类型、地貌特征、植被等。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的分类 2.1 按用途划分 1.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2.工矿用地:主要用于工业和矿业的生产活动。 3.住宅用地: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宅基地、居民小区等。 4.商服用地:主要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活动,如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 5.公共设施用地: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2.2 按地权划分 1.国有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土地。 2.集体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并由农民自治组织管理的土地。 3.国有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乡镇建设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4.国有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5.宅基地:用于个人居住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2.3 按地质特征划分 1.高地:海拔较高的地区,多为山地或高原。 2.低地:海拔较低的地区,多为平原或盆地。 3.湿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的地区,多为沼泽或湿地。 4.干旱地:降水量少,土壤干燥的地区,多为沙漠或荒漠。

三、土地利用与管理 3.1 土地利用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2.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保护农田和生态环 境。 3.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限制开发性利用。 3.2 土地整治与复垦 1.土地整治:通过改良土地质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 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复垦:指对废弃、退化、破碎等不利于生产和生态的土地进行改良,使 其恢复为可利用的良田。 3.3 土地利用权交易 1.土地征收: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和价格,以公益为目的收回土地,并给予相应 的补偿。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个体农户 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四、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1 生态保护与修复 1.森林保护: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滥伐和破坏。 2.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4.2 土地污染防治 1.农田环境保护: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2.工业用地污染治理:对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防止土壤污 染。 3.土地修复技术:利用土壤修复技术,修复受污染的土地,恢复其功能和生产 力。

土地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 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2) 山地多,平地少;(3)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4) 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 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87 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工作。这表明,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土地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1998 年 8 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地土管理法》第五条又进—步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1998年8月19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生产的食品可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人口的数量。 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指地球陆地范围内特定区域的全部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我国内陆范围的土地总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 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特定土地最适于利用方向的基础资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保护服务,可以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去保护最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第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税费征收量确定的基础;第四,为科学地确定征地补偿费,承包土地转包的补偿费以及评价土地质量保护效果的好坏等,也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

国家土地政策

国家土地政策 20XX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 【土改政策】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土改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土改政策】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简单很暴力”——征税,

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要征税!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落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河南省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资金库,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且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国家相关土地政策展望 (一)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政策 严格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贯彻中共关于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规划的新需求,20XX年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政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调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正式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国及各省、区、市规划调整后目标年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明确了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政策。 二是改进与加强了土地计划管理。修订后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正式公布施行,办法突出了计划和规划的相关性,强调了计划对规划的落实作用,并细化了计划管理的程序,创新了多项具体制度;统筹安排了20XX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进一步落实了土地计划支持和激励政策。 三是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耕地保护政策

南师大考研土地管理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般来讲,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产生 了价值的土地 3,地产:作为财产的土地。既包括纯自然的土地,也包括经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且包括土地权利(所有权,使用权)4,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5,土地制度: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结合形式,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6,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7,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8,土地管理制度: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的综合。 9,土地政策: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土地管理体制: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 现。 11,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12,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13,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