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 一、.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1.能源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的三态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液: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从晶体表面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向外界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水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扩散 溶解过程 水合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吸热 放热 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新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油页岩、油砂 煤制品,如洗煤、焦炭、煤气 石油制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电能、氢能、余热、沼气、蒸汽等 吸收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

三、溶解和结晶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2.结晶: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过程 溶解和结晶作为宏观现象是不能同时观察到的。但是,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而言,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溶解平衡。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物质溶解速率和物质晶体析出速率相等,这个溶液体系就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原来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5.结晶水合物 有些盐溶于水中会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当这些盐从水溶液里结晶出来时,就带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所带水分子的多少,主要由这些盐电离产生的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多少决定,如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皓矾ZnSO4·7H2O等。 但像NaCl、KBr、KNO3等盐,由于它们在溶液里形成的水合离子很不稳定,所以,当从溶液中结晶时,晶体不带结晶水。 由于结晶水存在于晶体结构中,所以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6.晶体的风化和潮解 1).风化:指在室温下和干燥的空气中,某些结晶水合物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和破坏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2).潮解:指某些易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吸收水分而自身溶解其中,在其表面形成饱和溶液的一种现象。潮解的主要过程是物理变化。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教案)

课 题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 施教时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涵义,能熟练进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2、知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根据所学相关内容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 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 点 溶液的配制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辅助; 2.药品:氯化钠、水、 3.仪器:烧杯 玻璃棒、天平、量筒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1、饱和溶液的定义为: 。 2、溶解度的定义为: 。 3、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 ,外因是 。 4、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 。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6、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2)P 点的的含义 (3)N 点为 ,可通过 ,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学教合作: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反馈 一、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 %100%100?+=?=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表达式为:%100%100%?+=?=剂 质质液质m m m m m a 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 量总是不变这一点,等式关系如下: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表达式为:质稀稀液浓浓液m a m a m =?=?%% 对于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来说,有以下关系:(S 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100100 %?+=S S a 0 t 1 t 2 t 3 N t S P A B C

物质的构成溶解及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考点1:分子的热运动 1知识梳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典型例题 1 水结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2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3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4 针对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 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 腌咸菜时,时间一长才就变咸了。 D 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考点2:物质的溶解 1知识梳理 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2、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溶解得越少。 2典型例题 1色拉油地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4 针对性练习 1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 B 有的温度降低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吸热放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洗出了白色晶体。她觉得非常不满意,认为被欺骗了,但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你认为他们谁有理?请说出理由。 考点4: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状态、密度、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等 化学性质:有些物质有毒性、食物会腐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等 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 经典例题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检测 针对性练习: 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 酒精挥发 D 煤油燃烧 E 氧化酶是白色粉末 F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 煤油能燃烧 H 酒精易挥发

1.5《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 【主题】物质的溶解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会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

及如何相互区别与转化。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从字面的角度,学生会习惯性地认为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这是生活经验所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纠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一开始的小故事是什么吗? 【学生】加糖的故事 【教师】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很好。同学们今天要自己操作来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学习。首先请看一段实验视频。 2.新知呈现 【教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小组实验。 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6 物质的溶解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区分溶液与浊液。 2.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 B.泥浆 C.汽水 D.水银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食盐______________(2)酒精______________(3)高锰酸钾____________ (4)硫酸铜____________(5)葡萄糖____________(6)碘片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本P142—P14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数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其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判断时有一个习惯上的规定:(1)当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______,量多的为______;(3)若溶液的组成中有水,则不管水的量多还是少,一律把水当作______;(4)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气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以上填“溶质”或“溶剂”)。 二、合作探究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溶液的颜色

三、课堂练习 1.将白醋、食用油、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醋 B.食用油 C.食盐 D.酒精 2.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该溶液中溶质是() A.H2O2 B.H2O C.H2 D.O2 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泥水 C.蔗糖水 D.植物油 4.现有下列用于描述溶液的词: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适合于描述溶液性质的是()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6. 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化合物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浓度和性质相同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7.先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碘酒、盐酸、医用酒精; (2)由上述可归纳出,溶剂是水(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溶质是化合物,溶质是固体。 【课后反思】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第1课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世界中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经历的两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理解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奇妙的自然规律和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溶解的两个过程及其热现象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初中学生学习过浓硫酸溶于水的热效应,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激趣引题,通过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利用已学习的物理知识讨论能量种类及能量守恒和转化。 (3)引导交流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并探讨物质三态变化中能量变化有哪些应用。 (4)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解过程),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 (5)学生得出物质溶解过程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扩散过程,教师讲解水合过程。 (6)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本节重点,通过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氯化铵、浓硫酸、氯化钠溶于水的热现象),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共同完成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学习。 (7)学生讨论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理解与吸热与放热的 关系。 (8)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7 8 2 引 言 现代人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作 业 9 10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分钟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 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 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 同,但是溶剂量不同, 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 出在40℃时100g水中 可以溶解64g硝酸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 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 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单位g)。例如:20℃时 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是指在20℃时,100g水 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 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 “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 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 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 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 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 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 度其他表述方式: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为36:100;20℃时36g 氯化钠溶于100g水 中,得到饱和溶液; 20℃时的氯化钠饱和 溶液,每蒸发100g水, 会析出36g氯化钠晶 体等。 使学生 感受到 科学研 究基准 问题。通 过讨论、 辨析和 运用溶 解度概 念表述 的训练, 加深对 概念的 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 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 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 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 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 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 围,(2)50℃时氯化钠和硝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 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 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 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 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 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 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 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 让学生 认识到 列表法 是数据 处理的 一种方 法,并从 列表中 的数据 发现规 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堂实录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4、玻棒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师: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讲个《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好不好? 有一只勤劳能干的小毛驴,特别喜欢给他的主人干活。有一天,他驮着一袋盐过河,一不小心脚下滑了一下,盐浸了水后变的轻松了许多。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盐被水化了。 生:盐进了水里面了。 …… 师:那么在咱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什么呢? 生(齐):溶解 师:同学们真棒!既然谈到溶解,那你们觉得什么是溶解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

哪些溶解现象呢? 生:一种物质混在另外一种物质中。 生:…… 师:这些同学说的都很好,但是科学定义的溶解是这样的,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用咱自己的话说就是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物质混合的过程。那么在日常生活还有哪些呢? 生:白糖水 生:汽水 生:……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全面,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单独拿水这种物质来讲,看看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教师板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目的就是用小故事导入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故事中总结科学道理。再由故事延伸到科学知识上,让学生简单明了的理解知识要点。) 二、科学探究一: 1、师:水是最常见的一种物质,也是我们做实验时用的最多的一种原料,现在我们就来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小实验,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 实验器材: 烧杯、小勺、玻璃棒、食盐、水 实验步骤: ?取一小匙食盐,观察这时候的食盐是什么样的? ?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不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轻轻地搅拌几下,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学生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表格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水与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通过两个小朋友去海边游玩的情景驱动活动,提出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开展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溶解的现象,为了将溶解的现象可视化,又观察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而深化了溶解的认识。活动二“泡一杯茶”,在理解了溶解的三大特征后,将科学概念引入生活,通过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变化,分析茶叶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 二、学情分析 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三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无法提炼出溶解的三大特点,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 三、教学策略 1.利用直观性比较强的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和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通过日常中常见的泡茶的例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

2.观察并描述食盐、高猛酸钾、茶叶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4.培养仔细观察、类比迁移、综合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食盐、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像茶叶这样生活中的物品既含有可溶解于水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烧杯、药匙、茶杯、食盐、高猛酸钾、茶叶、玻璃棒、热水课件、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两个烧杯、1个药匙、1个茶杯、食盐、高猛酸钾、茶叶、玻璃棒、热水。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海里游玩不小心被海水呛到情景。 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 思考:把食盐加入水中,很快就溶解了,那么食盐溶解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实验(1):将食盐加入水中,静置下,观察食盐溶解时会有什么现象,搅拌一下,再观察有什么现象。 交流:食盐从多变少,食盐消失后水还是清澈透明的……。 问题:食盐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吗? 交流:无法清晰地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过程和分散情况。 实验(2):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杜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热效应的内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过程中吸热,放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2.在研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 3.通过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索、进取创新的精神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协作,感受团队精神及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 物质溶解的热效应和扩散、水合两过程.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应用物质溶解过程的热效应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蓄热型取暖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能源的兴趣;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溶解中的热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二过程及能量变化。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溶解中能量变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及用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体验。 教学准备:1。录象《能源》。 2.投影仪和投影片。 3.教材84页:《高锰酸钾晶体的溶解》:培养皿,高锰酸钾晶体,无水硫酸铜粉末,蒸馏水,镊子,小烧杯。 (学生实验25组)《硝酸铵、氯化铵晶体的溶解》:数字测温仪,试管和试管架(四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硝酸铵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各2克,滤纸。 (学生实验25组)《氢氧化钠、氯化钠固体的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晶体各2克、二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旧知回顾】 1.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知学习】 1.阅读课本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 g;60℃时,KNO3的溶解度 g。 2.什么叫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随_______变化的曲线。 3.仔细观察第15页图,我们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_______下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______________的溶解度; (3)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的溶解度受___________变化影响的大小。 4.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三线: ①“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___; 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_______________。(2)四点: ①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温度下________状态)。 ②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___________。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_________且有部分_________; ④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 / 2

《物质的溶解过程》例题解析

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 例1: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 ,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 ①牛奶②酒精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钡餐⑥盐酸 选题目的: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思路分析:解题的关键要从特征上去区 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泥水、钡餐为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盐酸为溶液,牛奶胶体。容易错的是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解答:④、⑥ 启示:概念和物质分类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它比具体知识还重要。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C.在溶液中,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D.浊液也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只是溶质的颗粒较大 选题目的: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溶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 思路分析: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A错;溶液是透明的,但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错;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组成是的专用词汇,D错。 解答:C 启示:在概念教学中,要有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应用范围。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训练学生的简易逻辑思维能力。 例3.写出下列溶液中的化学式 (1)生石灰溶于足量水所得的溶液____________ 。 (2)锌跟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________________。 选题目的:本题在考查溶液有关概念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化学反应掌握的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思路分析:生石灰跟氧化钙会发生反应: CaO+H2O==Ca(OH)2,故所得液体为氢氧化钙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钙;锌跟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什么是溶解

什么是溶解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一种液体中,如食盐溶解于水。可以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为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能否看到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沙:黄色 液体:透明 液体:白色 看不到 液体:紫色 透明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均匀不均匀不均匀均匀均匀是否沉淀没有沉淀物沉在底部部分沉淀没有沉淀没有沉淀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分离纸上:沙 水:无色 纸:面粉 水:无色 不能分离不能分离 是否溶解溶解没溶解没溶解溶解溶解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变化的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即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了相互的作用力,向水里扩散的过程,这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是化学变化的过程。这两种过程是同时存在的。溶质微粒在水里依靠水合和扩散作用,离开了溶质本体,均匀地扩散到水分子间,从而逐渐溶解。溶质微粒的水合和扩散过程,我们用肉眼是难以观察的,但可以依靠以上设计的实验来证实。图1表示食盐(NaCl)在水中溶解形成NaCl水溶液的过程。 另外溶质微粒在水中扩散时需要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溶质微粒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将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温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用“Q 吸”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Q 吸>Q 放,溶液温度下降; Q 吸<Q 放,溶液温度升高; Q 吸≈Q 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 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课前预习】 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以上事实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因素有关。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3.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温度时_______的大小,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 ____________变化的不同。 4.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_____ _____。【学习过程】 【讨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需考虑哪些因素?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 。 (2)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克,所以将50g蔗糖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不饱和,要使其饱和,我们可以怎么做? (3)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课本19页表6-9) 判断物质的溶解性:氢氧化钙,食盐, 蔗糖,碳酸钠 碳酸钙难溶于水,说明常温下它的溶解度范围是。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内因。(2)外因 3、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课本19 页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教师“个备”或学生笔记栏 (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出现的这种变化,可将相关物质加以鉴别,或将这些变化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材习题在密闭、隔热的条件下,向装有水的保温瓶中加入某种物质,溶液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 A.生石灰B.硝酸铵C.氯化钠D.氢氧化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生石灰溶于水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过程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使得溶液温度下降;氯化钠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使溶液温度上升。根据题意,这种物质应该是硝酸铵。答案选B。 变式题(2013年山东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 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解析本题是由图形呈现的,考查同学们对图形的判断与分析能力。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压强变小主要是由于物质溶于水时产生的能量变化引起的。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情况。答案选D。 拓展题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 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 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D.水和硝酸铵 解析本题在前两题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升,要求对信息进行 分析整合。导管口有较多的气泡产生,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右边试管中反应产生气体,二是右边试管中固体溶于水后温度上升,压强增大,使气体排出。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会产生氧气;水和生石灰反应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下降。答案选D。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溶解度)

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溶解度) 复习引入: 1、什么是饱和溶液?怎样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 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在相同条件下,有的物质溶解得多一些,有的物质溶解的少一些。也就是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物质的这种能力,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它表示出来? 新课: 一、溶解度: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1、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 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说明:教学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①一定的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单位时:克 ⑤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读表:p34,理解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性:粗略估计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探究:参看教参p24—25(略) 结论:温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大小 三、溶解度曲线: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读图:1-68,1-69 说明: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特殊地: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四、小结: 1、溶解度概念。 2、温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大小。 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特殊地: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五、练习:p12—一:4、5、6 二:1、2、3、4 三:1 六、板书: 一、溶解度概念 二、温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大小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特殊地: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程教案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包二十五中 祁琰 2014年10月19日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怎样比较食盐和蔗糖哪一个更易溶于水?”,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再连续提出追问,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打开冰镇可乐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引导式: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课时建议: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固体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2)知道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含义和溶液的状态。 (3)能利用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分析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3)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