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老李今年58岁了,平时身体好,性格豪爽,喜欢喝点小酒,抽点烟,喝喝茶。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喝点酒后回家就睡觉了。半夜突感胸痛,急打120被送到医院急诊。医生急查心电图没有异常,查心肌酶都在正常范围,又做上腹部CT,血、尿淀粉酶、脂肪酶都正常。老李相信检查结果,说:我是实实在在的胸痛啊,胸前背后像烧灼样疼痛,怎么都查不出病了呢?医生建议老李第二天做个胃镜检查。老李想胸痛跟胃有啥关系?尽管有疑惑,第二天上午还是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是反流性食管炎C级(重度),慢性糜烂性胃炎。医生说,老李患的是胃食管返流病,他的胸痛叫“非心源性胸痛”,就是说胸痛不是心脏疾病引起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导致的,经治疗很快就好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张照兰

那么,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组织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反流(自觉有胃内容物反流到咽喉或口腔)、胸痛等。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形式。部分病人可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心绞痛样胸痛,哮喘,支气管炎、咽部异物感、咽喉炎。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X线和内窥镜检查可能无异常,被称为内镜阴性食管炎。本病是临床常见消化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是引发食管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中医学无胃食管反流病称谓,根据临床表现归属“胃脘痛”、“烧心”、“吐酸”、“痞满”等范畴。其病机多责之酒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最终导致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从以下几个方面治疗,效果很好。

1.清热和胃,降逆止痛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损伤脾胃致胃失和降;或饮食有偏,或饮酒嗜烟、偏食辛辣、煎炸、粗糙、热烫食物,热自

胃生;或进食过快,喜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蕴。主要症状胃脘或胸骨后及灼热疼痛,口渴喜凉饮,反酸嗳气,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为主。

验案举例李某,男,29岁,公司职员。主诉:反酸、烧心2周。患者平素应酬多,喜食辛辣、嗜烟酒。2周前食火锅后出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有酸水上冒至咽。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检查报告:糜烂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方药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 黄芩12g 黄连9g 枳实10g 生姜6g 乌贼骨20g 浙贝母12g 生大黄6g(另包后下)代赭石15g。服药7剂后,胃脘及胸骨后疼痛、嘈杂症状明显缓解,大便畅通,上方去大黄以防苦寒太过,伤及胃气。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但虑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复需要巩固,给乌贝散(乌贼骨20g 浙贝母12g )继服2周。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胃粘膜显著改善,胃内未见胆汁。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在临床上笔者加以变通常用于治疗胃热内盛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清泄胃热;枳实消胀除满,与大黄合用,行气导滞,泄热通便;生姜味辛,与芩、连合用辛开苦降、代赭石和胃降逆;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凑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制酸止痛之功效。

2、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两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胃气宜降,既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又是临床的治疗原则。若胃气不降,即胃的排空障碍,则转化无由,壅滞成病,饮食不能及时排空,经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正常移至小肠,以供脾转输周身, 气不降则满,满则逆,胃中浊气上逆的主要表现为烧心、泛酸,腹痛胀饱,胸膈痞满,呕吐反胃,呃逆上气等症。故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验案举例谢某,女,62岁,退休。主诉:烧心,反酸伴胃脘满闷3个月,胃脘痞满、食后加重、纳呆嗳气、大便溏薄,舌苔白,脉沉细。胃镜下见贲门、幽门关闭不全。有胆汁反流入胃中,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降压药维持正常。证属脾虚失运,胃失和降。治疗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2g 半夏10g 陈皮12g 枳实10g 柿蒂20g刀豆子20g木香6g 砂仁10g 生姜6g 炙草5g;加苏梗15g宽胸理气;乌贼骨20g浙贝12g制酸止痛。随症加减,共服25剂。胃脘痞满,纳呆嗳气,烧心,反酸诸症皆减。患者为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常年服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损伤脾胃,影响其升降功能,易致为食管反流。本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枳实、柿蒂、刀豆子、木香理气降逆,消胀除满;砂仁、生姜化湿行气。全方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功能,故可获效。

3、疏肝解郁,清热和胃

情志不畅时引起为食管反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人抑郁恼怒,所愿不遂,忧思过度,郁怒伤肝,致肝失调达,肝气犯胃。肝主疏泄,喜条达,主升,主动,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周学海曰“世谓脾胃为升发之本,非也。脾者,升发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张肇青亦云“木不升发,则心血不升,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以资盛纳。”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而且妨碍胃的降浊功能:表现为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唐溶川<<血证论>>:”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更进一步阐述了肝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肝失疏泄,克犯中土,致肝胃不和;或肝郁就则化热,至烧心、泛酸等症。

验案举例王某,女,37岁,新闻工作者。主诉:胸骨后灼热疼痛2月余,加重1周,胸骨后灼痛,放射至背部,口干口苦,咽部有堵塞

感,心烦急躁,大便不畅。舌红苔黄稍腻,脉弦细。胃镜检查:食管下段有条索状糜烂,黏膜充血、水肿。诊断为反流性糜烂性食管炎。细问病因,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至深夜,加之饮食不规律而致。辨证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 栀子10g 柴胡10g 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2g 薄荷10g 乌贼骨20g贝母12g 苏梗15g 煅瓦楞20g 黄连9g 吴萸3g服上方1周后,胸骨后疼痛、烧心症状减轻。但大便仍不畅快,上方加枳实12g 大黄9 g以清热导滞。使腑气通而胃热降,心烦急躁,口苦干等症自除。

4、清胆利湿,和胃降逆

《灵枢本腧》称:“胆者,中清之府”。《东医宝鉴》曰“肝之余气,泄与胆,聚而成精”。胆汁的合成与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胆汁注入小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胃气下降亦有助于胆汁的排泄。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胆木不降克胃土,胃失和降;胆汁随胃气上逆则胃脘胀满,胁下胀满疼痛、嗳气频频;胃气上逆则恶心、口苦、反酸、烧心。《灵枢.四时气》中言“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因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十二指肠屏障压降低,导致大量的十二指肠液胃反流,而后者又进一步使胃排空缓慢。因此认为胃排空迟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可互为因果。治疗上应调和胆胃功能为主。

验案举例秦某男 42岁,干部。主诉:泛酸,烧心1月余。自觉有苦味液体上逆咽部,口苦,口臭、脘闷、嗳气,大便不爽,晨起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平素嗜烟酒、多食肥甘厚味。胃镜检查:胃内有大量黄绿色液体,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粘膜花斑样改变伴散在糜烂。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胆胃湿热,治疗以清胆利湿,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黄芩12g 枳实10g 陈皮10g 滑石20 g代赭石15g 甘草3g方中青蒿、黄芩清少阳胆热,配伍淡竹

茹、法半夏、陈皮、枳实为辅,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合用赤茯苓、滑石、甘草既导胆热下行,又利湿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泄胆热、利湿化痰,和中清胃降逆之功。服药1周诸症有减,随症加减,共服药20剂,经胃镜检查:胃内未见胆汁,胃粘膜糜烂已愈。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一、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所致。 西医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好好干活)、食管廓清功能下降(不能大扫除)、食管组织抵抗力损伤、胃排空延迟、胃酸及胃蛋白酶等主要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社会心理因素等。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噫醋”,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等。 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感受外邪:感受寒热之邪,脾胃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可致吐酸。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助湿生痰,酿生湿热,脾胃受纳、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抑郁不达,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泛酸,日久脾胃失于健运,湿痰内生,气郁痰阻则出现咽部及胸骨后异物感,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内熏则胸骨后灼痛。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致中气虚弱,水湿不运,抑或胃阴受损,失于运化,升降失司而致吐酸等。 ➤➤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

二、辨证分型 无论古今,中医皆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情志、饮食密切相关(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而不单纯的只是自身缺陷(脾胃虚弱、素罹胆病)所致。西医近几年来也倾向于胃食管反流病是种“生活方式病”: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膏梁厚味、暴饮暴食、快饮快食、边走边食…… 中医“具形”,虽然有时表述不清某一病名,但好在它能把病人当做一个形体来看,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简单组合。 现代医家也是各论短长,但结合古代医学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1、肝胃郁热证丨 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主症:①烧心。②泛酸。 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反流。 ⑤心烦易怒。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丨 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主症:①口苦咽干。②烧心。 次症:①脘肋胀痛。②胸痛背痛。③泛酸。④嗳气反流。⑤心烦失眠。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咳嗽、哮喘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热炽盛等导致胃气上逆所致。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调理脾胃为主,可采用旋复代赭汤、左金丸、理中丸等药物加减治疗。 二、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胃热炽盛等导致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清热利湿、温中散寒为主,可采用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加减治疗。 三、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缺损,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胃热炽盛、瘀血阻滞等导致胃黏膜腐烂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清热化瘀为主,可采用康复新液、桃仁承气汤、膈下逐瘀汤等药物加减治疗。 四、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十二指肠黏膜缺损,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热炽盛等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腐烂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疏肝和胃、清热化瘀为主,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左金丸等药物加减治疗。 五、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瘀血阻滞等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治疗原则以调

理脾胃、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可采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膈下逐瘀汤等药物加减治疗。 六、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肠梗阻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瘀血阻滞等导致肠腑气机不利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可采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膈下逐瘀汤等药物加减治疗。 七、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胃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肠腑气滞等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理气行滞为主,可采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药物加减治疗。 八、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理气行滞为主,可采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 九、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所致。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采用逍遥丸加减治疗。同时配合西医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等。 十、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郁脾虚所致。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为主,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很好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通过非药物疗法来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例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调节情绪、增强免疫力等。在饮食方面,中医强调患者应保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

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结果显示:治疗显效17名、有效11名、无效两名,治疗总效率为93.3%。西医常规治疗(莫沙必利片、奥美拉唑)的总效率为66.7%,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效果更好。顾树江等将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莫沙必利片、奥美拉唑)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治疗,对于反酸严重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浙贝母;烧心严重者增加蒲公英;胃脘疼痛显著者增加丹参、延胡索。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医治疗。 2、经方治疗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单用经方或经方合用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曾维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吗叮啉/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药物治疗时间以及症状改善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同时症状积分也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医小柴胡汤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效果。畅玉娟将62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在雷贝拉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治疗。两组治疗两个月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效率为78.26%,两组效果对比明显。在同时停药两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8.70%,对照组复发率为26.09%,由此证明了半夏泻心汤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还能降低复发率。薛红阳利用吴茱萸汤(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12g)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兼胃气虚寒两种类型的反流性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 究进展 1.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 起反酸、烧心症状,导致胃食管黏膜出现损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灼热与反酸,通常患者在进食后一小时,在弯腰或者平卧时,容易出现反酸情况,同时部 分患者还会伴随胃灼热情况。另外,吞咽疼痛与吞咽困难同样是比较显著的临床 症状,一般出现在患者病情严重情况下,由于反流物对食管产生刺激,引发患者 产生痉挛性疼痛,还会向患者的背部、肩部以及腰部等进行放射性疼痛。在患者 食管功能紊乱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情况。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并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判断患者病情时,需要通过综合诊断技术进行判断,并 需要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 2.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是什么?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反胃”“梅核气”的范畴,病 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外邪入侵等,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失和降。一般在疾病初期,患者经常会出现肝气犯胃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 肝胃郁热情况,虽然病灶部位在胃食管,但是与肝、脾都存在紧密联系。重要病 机为郁,由于肝气不畅,导致患者出现气郁,同时发病原因与饮食与情志均存在 紧密联系。 2.1肝胃关系论 在肝胃关系中,脾胃与肝胆存在紧密联系。如果患者出现肝郁气滞,会让患 者出现肝胃不和情况,导致胃气上逆,让胃失和降。有研究认为,由于患者的气 机升降失职,才能让患者有烧心与反流等症状,因此,虽然发病部位在食管与胃,

但是与患者的脾、肝、肺均存在紧密联系。同时肝气上逆的关键在于肝脾胃功能 失调,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相应治疗。 2.2气机失调论 有研究认为,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还包括气机升降失常,由于脏腑失衡,导致胃气上逆,人体通过肝肺调节气机使人体的吐浊纳新,保持气机顺畅作用。还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疏肝调肺,能够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2.3脾胃升降论 有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失和有紧密联系。如果患者脾胃虚弱,会让患者出现胃失和降情况,并且导致患者的食管出现干涩情况。同时如果患者 情志不畅,也会发病,长此以往,会让患者的浊气上逆,导致酸水泛滥,对患者 的食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3胃食管反病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3.1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的特点主要在于辨证治疗,针对疾病的不同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临床研究中,将胃食管反流病可以分为气郁证、气滞血瘀证、痰气交阻证 以及肝胃郁热证四种。针对不同的证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针 对胃阳虚的患者,可以使用丁香吴茱萸汤进行治疗,针对胃阴虚者,可以使用益 胃汤对症治疗。针对脾虚患者,可以使用六君子汤治疗。六君子汤中包括陈皮、 甘草、白术、党参、茯苓以及半夏六味药材,具有燥湿化痰以及益气健脾的功效。并且有研究表明,通过中药治疗的效果比西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使用柴胡疏肝散,同时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柴胡疏肝散中包括柴胡、川芎、香附、陈皮、白芍、甘草、积壳、佛手、伏花等,能够发挥出疏肝理气与和胃止痛的功效。 3.2中医外治疗法 在中医治疗中,不仅包括服用中药,同时还包括针刺、推拿、艾灸以及中药 外敷等。中医外治的方法不仅具备操作简单,同时安全性也更高,不会引发患者

大黄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大黄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标签:大黄香砂六君子汤;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因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动力药,如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或莫沙必利,但治疗周期较长,并且停药后易复发。笔者运用指导老师孙恒青治疗胃病之经验方大黄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减治疗GERD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消化胃镜学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1]:①临床表现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②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分级为Ⅰ~Ⅲ级,积分1~3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不伴有或合并其他疾病;③治疗依从性良好;④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有下列1项者应予排除:①胃镜检查无RE表现;②有心绞痛病史或心绞痛发作;③长期服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药物性食管炎;④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性食管炎;⑤患有胃溃疡、食管癌,以及其他内、外、妇科疾病,影响疗效判断或用药依从性。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2013年2月期间笔者随指导老师孙恒青接诊的门诊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7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7例;年龄22~53岁,平均(40.6±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平均(8.0±2.3)月。将77例入选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及胃镜评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标签:胃食管反流病;综述;中医药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证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多用抗酸药及胃动力药,重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目前,采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诊疗效果已被多数患者认可,现代医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初步形成了针对当前发病机理的诊疗体系,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诊治该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理论研究 经典文献中,多认为GRED的发病与肝、胃、脾密切相关,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而成,治疗主要以泻热清肝和胃为大法。现代医家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具体治法多有发挥,重视痰瘀、气滞、正虚在GRED发病中的作用,治疗重视化痰理气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 谢昌仁教授认为本病多由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上逆所致,气郁、食滞、胃热、痰浊、正虚、血瘀是主要病机,并强调疏肝解郁、降气和胃,为治逆之枢;清热化痰、行气通腑,为治逆之要;益气健脾、化湿助运,为治逆之本;扶正祛邪、行气化瘀,为治逆之责[2]。吴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机以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痰、气、火、食、瘀互结于食管为关键,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和胃降逆,常以疏肝和胃、化痰开郁、泻火降逆、行气活血、清胃滋阴、益气健脾等为主要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常酌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瓦楞子、乌贼骨等降逆制酸之品,遇重症患者嘱其餐后吞服白及粉、三七粉作用于局部,疗效显著[3]。承伯钢主任医师认为中医辨证须抓住“气”之一字,治疗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把握“滞”、“虚”两端,以疏肝泄热、健脾和胃为基本治法,随症佐以通降、芳化、养阴、温中等药物,方可收满意疗效[4]。徐景藩教授认为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咽中不适,主要为痰气交阻。烧心,有灼热感,以气郁化热为多。常见证候有:气郁证、痰气交阻证、肝胃郁热证和气滞血瘀证,临证需注意与润燥、升降、宣通等药物的配伍。同时提出改进服药方法,煎糊剂,各卧位咽药后平卧,若是晚间服药,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5]。袁红霞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胃虚气逆为其病机关键,益气和胃为本病主要治则,同时审其虚实寒热、兼夹邪气,临证分为:胃虚兼少阳不和型、胃虚兼肝胃郁热型、胃虚兼痰热内扰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及胃虚兼胃阴不足型6种证型,以旋覆代赭汤合其他经方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6]。周福生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实属胃病,病机为脾虚胃强。认为脾胃虚损、胃气上逆是其本,肝气郁滞,痰湿内阻是其发病及加重的关键。临证以行气降逆,健脾疏肝为其大法,擅用五爪龙等药物,并注重气血并调,疗效显著[7]。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 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本病以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等为其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可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在中医上,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瘴”、“胸痞”等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瘴”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 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暧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

流病。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o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πιπi; 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πι,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级:超过2个皱裳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 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脱灼痛,脱腹胀满,暧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腕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暧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暧气反流,胃脱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澹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暧气或反流,

调中化湿汤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调中化湿汤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 疗效观察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且烦人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酸和胃液从胃中逆流进入食管,引起一系列不适和疼痛,包括胸痛、喉咙痛和呕吐等。虽然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法,但由于GERD病因复杂、病情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部分患者治疗困难,临床效果较差。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使用调中化湿汤方剂治疗难治性GERD的临床疗效。 一、调中化湿汤方的药理作用 调中化湿汤方是中医药方剂中的一种,由数种中药组成,其主要成分有人参、黄连、泽泻、砂仁、陈皮等。这些草药根据中医理论可以发挥很多作用,包括止痛、消炎、抗病毒、抗菌、增强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等。 GERD的发生和发展与胃肠道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GERD患者常伴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存在,胃酸过多,胃的清空时间变长,胃液体积增大等。此外,GERD患者还常见胃肠动力异常和胆汁返流等胃肠功能障碍。因此,调中化湿汤方可以通过调整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环境达到治疗GERD的目的。 二、调中化湿汤方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和缓解GERD的临床疗效。其中调中化湿汤方作为常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难治性GERD的治疗中。 1. 经典方剂治疗法:单纯应用调中化湿汤方剂 研究数据显示,应用纯正的调中化湿汤方治疗GERD的疗效是十分显著的,不但容易达到治愈和缓解目的,且在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例如,一项研究使用了22例慢性GERD 患者,所有的病人都只应用了调中化湿汤方进行治疗4周,结果发现96%

的患者的GER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疾病得以控制。 2. 联合治疗法:与其他草药方加以根据目标干预进行治疗 除了单纯给予调中化湿汤方治疗GERD,一些研究探讨掺入其他方剂进行联合治疗,更以目标干预方式分别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治疗。例如,研究发现将闲种草药(如防风、当归、五味子、厚朴)和调中化 湿汤方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GERD患者胸口闷痛、干呕、反刍、胸骨后 不适和嗳气等症状。 三、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之前的研究数据,调中化湿汤方在治疗难治性GERD中,取 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1.控制和减轻GERD症状 调中化湿汤方在减轻GERD症状方面的疗效显著,例如胃痛、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疗效可达到80%-90%,且治疗的有效性和持续时间都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状况和诊断时间。 2.调节胃肠道功能 调中化湿汤方通过调节胃肠道功能,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同时消除精神紧张的影响,并舒缓上消化道肌肉的痉挛现象,从而使 患者的恶心、呕吐、不适和反酸等症状得到缓解。 3. 缓解胃肠道不良反应 与西药治疗法相比,由于调中化湿汤方在性质上是较为温和、自 然的,不会引起众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等等, 并且对进一步的治疗方案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获得更佳的疗效。 四、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从由经典方剂到联合治疗,调中化湿汤方做为传统中医药物常被 广泛运用于GERD的治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年龄、身体情况等特定情况而定下治疗方案,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 接受治疗。 应用本方剂的治疗方案一般分为4~12周,疗程根据患者的不同 病因和病情而定。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按时用药,同时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油、高脂和刺激性食物的食用,合理配合 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降低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 究 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 和认可。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对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研究。 一、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主要得益于中 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中医药常用于胃肠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 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且常常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综合调理。 二、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包括调整胃肠道蠕动、改善胃酸分泌、抑制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1. 调整胃肠道蠕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胃肠道蠕动来改善消化功能。例如,柴胡可以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苦瓜能够减慢肠道蠕动,减 少腹泻症状。 2. 改善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失衡是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可 以通过调整胃酸分泌来治疗这类疾病。例如,生大黄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溃疡症状。 3. 抑制炎症反应 中医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道炎症反应,改善消化 系统疾病的症状。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胃肠炎等感染 性疾病的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 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 中药复方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常常采用复方来治疗疾病,这些复方包含多种草药成分,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 性成分,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 途径。例如,中医针灸结合经络理论,通过针灸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来 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

来看看名老中医怎样治胃食管反流病

来看看名老中医怎样治胃食管反流病 高体三教授,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从医六十余载,崇尚内、难、伤寒之学,医理渊博,经验独特,临证擅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证。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高老根据其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本病多为肝胃不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注重调和肝胃,温补脾肾,兼顾肝阴,效果显著。 治疗方法 处方:白芍20克,柴胡12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15克,黄芩、桂枝、干姜、鳖甲(先煎)、炙甘草各10克,制附子3克,生姜3片,大枣4枚。 加减:若烧心、泛酸症状不明显者,将煅龙骨、煅牡蛎改为生龙骨、生牡蛎;如食欲差明显者,加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如脾虚明显,便溏、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各10克:腹胀者,加陈皮、炒枳壳各10克;胸闷者,加茯苓、杏仁各10克;胸骨后灼热疼痛者,加山栀子、淡豆豉各10克;咽部不适者,加苏叶、厚朴、茯苓各10克;咳嗽者,加五味子6克;哮喘发作者,先控制哮喘后,再应用本方。另如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或胃中有明显糜烂面者,加阿胶(烊化)3克,生地炭、炒白术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典型案例 患者甲,男,42岁,以“泛酸、烧心4年”为主诉。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泛酸、烧心,曾在多家医院治疗,并于1年前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均提示“反流性食管炎”,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效果欠佳。1天前至某省级医院再次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治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治 胆胃不和型 证见胸骨后烧灼、疼痛、,生气发怒后症状加重,胸胁烦闷,腹胀纳呆,尿黄,口苦咽干,暖气太息,恶心泛酸,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细。治宜利胆和胃。 方用:党参30克,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柴胡、苏梗、竹茹、枳壳、青蒿、生姜、陈皮、茯苓各15克,半夏、木香、甘草、枳实、黄芩、黄连各10克,大枣6枚。 肝气郁结型 证见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闷、胀痛或窜痛,嗳气或太息后症状减轻,妇女可伴有经前乳房、少腹痛或生气怒后胃脘及胸胁痛重,食欲不振,打嗝心窝有烧灼感,胃脘痞满感,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 方用:柴胡、白芍、陈皮、当归、香附、苏叶、枳壳、竹茹、厚朴各15克,木香、生姜、甘草、砂仁、郁金、生姜各10克。 痰瘀交阻型 证见胸骨后疼痛明显、刺痛或闷痛,入夜痛甚,脘腹胀满,纳呆乏力,吞咽不利,泛吐清水或痰涎,或兼见便溏、头身困沉,舌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宜祛痰化瘀。 方用: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柴胡、白芍、赤芍、枳壳、乌药、茯苓、北沙参、淅贝母各15克,半夏、川芎、生蒲黄、五灵脂、香附、红花、郁金、川楝子、元胡各10克。 脾胃虚弱型 证见胸骨后疼痛,面色萎黄,肢体困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嗳气吐酸,大便溏泻,胃脘胀痛或胀闷,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胃。

方用: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各15克,党参、黄芪、山药各30克,白术、茯苓、当归、白芍、桔梗、枳壳、柴胡、大枣各15克,木香、半夏、甘草、陈皮、枳实、砂仁、竹茹、苏叶各10克,生姜3片。 胃阴不足型 证见胸骨后灼热疼痛,口渴咽干,吞咽食物时干涩难咽,胃脘胀闷疼痛,食少纳呆,便秘,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宜养阴益胃。 方用: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各15克,枸杞子30克,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玉竹、桑叶、白芍、火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肝胃郁热型 证见胸骨后灼热疼痛或剑突下疼痛,嗳气,泛酸嗜杂,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泻肝益胃。 方用: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柴胡、苏梗、丹皮、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竹茹、陈皮、枳壳、芦根、麦冬各15克,黄芩、黄连、半夏、木香,栀子、枳实、青蓠各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胃酸反流的中医疗法

胃酸反流的中医疗法 胃酸反流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大量摄入过酸的食物会加重反流。下面由小编为您介绍胃酸反流的中医疗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胃酸反流的中医疗法 肝胃郁热证:证见口中泛酸,胃脘胀痛,两肋胀闷,嗳腐酸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此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治用清肝泄火、和胃降逆法。肝胃不和证:证见反酸嗳气,两肋胀痛,胃脘胀满,胸骨后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此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脾虚气滞证:证见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胀满,胸骨后隐隐作痛,嗳气则舒,食欲减退,大便不调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此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治宜健脾消胀 ,和胃降逆。此外还包括脾胃虚寒、气虚血瘀证等。针灸治疗包括体针疗法,主穴为内关、足三里,备穴为肝俞、胃俞、上脘、公孙等,耳针主要包括取神门、胃、食管,中度刺激并留针。 胃酸反流的相关知识 1、胃酸反流刺激食道会引起咳嗽吗 胃酸反流刺激食道会引起咳嗽吗?胃酸反流刺激食道会引起咳嗽,因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因胃酸和其它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GERC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它的发病机制是涉及微量误吸、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目前认为食管-支气管反射引起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起着主要作用。除胃酸外,少数患者还与胆汁反流有关。 2、胃食道返流咳嗽的诊断 慢性咳嗽时间8周以上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排除CVA、EB、AC、R/S等疾病;抗反流治疗有效,少部分合并或以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为主的患者,其食道pH监测结果未必异常,此类患者可通过食道阻抗检测或胆汁反流监测协助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治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治体会内容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直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泛酸等症状,并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病机为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气上逆。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主。临床上往往既有烧心、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实热证,又可出现胃脘部喜温喜按等虚寒证。故治疗时宜寒热相适,以清热为要;虚实兼顾,其虚宜通补;升降并调,以通降为主。本人结合临床案例,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健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辨证论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增生等病变,常引起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胃脘部疼痛等症状。属中医“嘈杂”、“泛酸”、“胸痹”、“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易出现症状反复、不良反应多、经济负担重等缺点,中医治疗本病尚有一定疗效。本人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辨证论治,谈谈个人临床体会。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属中医脾胃病范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输送。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健升清阳,则四旁得其养;胃和降浊阴,则生化有其源。胃属阳,脾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多实多热;脾为阴土,多虚多寒。脾与胃互相联系,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维持着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起着纳化水谷、提取精微、化生气血、滋养全身的作用。在病理上,脾与胃也互相影响,脾气不升,则气滞不畅;胃气不降,则传化无由。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也会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而出现腹胀、泄泻、怠倦等症。因脾与胃的阴阳属性,其病理特点常表现为虚实错杂,临床上常见的是既有烧心、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实热症,又可出现胃脘部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等虚寒症的寒热错杂,脾虚胃实之证侯,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成本病。

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护理

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护理 反流性食管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 为胸骨后不适感、烧心、嗳气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严重 的病例会引起食管溃疡、食管狭窄、良性食管梗阻等并发症。中医 提供了许多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中医护理在辅助治疗中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中医护理反流性食管炎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肝胃湿热所致的疾病,治疗时应遵 循清热祛湿、和胃理气的原则,同时注意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二、中医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中医中常用的方剂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寒证加减汤、消炎止嗽丸、升降散等。药物常用的有山楂、草决明、连翘、黄芩、黄连等。用 药时应根据患者的证虚实、湿热程度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其中有的 药物具有降火清热的作用,可以缓解烧心等症状;有的药物具有舒 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身心疲劳等问题,有良好的疗效。 2.中药熏洗 将薏米、陈皮、茯苓等组成的熏药装在罐子内,加适量水逐渐 烧开,再加入适量药材。患者将上半身暴露,熏药灸于胃液再流入 食管的尽头,每次10~15分钟,每日1~3次。 3.氧气疗法

氧气疗法是通过吸氧提高大氧分压,刺激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可以通过氧气疗法提高胃肠道的氧供应量,调节消化功能,延缓胃肠道内过度腐败产物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护理作用。 三、扶正护脾 本病的发生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如过食生冷、熏烤等刺激性食物,或者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因此,扶正护脾也是反流性食管炎护理的关键。 1.饮食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少吃过酸、过甜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多食鲜蔬水果、粗粮等;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不要在睡觉前吃饭,避免平躺或卧床时立即睡觉,应立即静坐或走一下,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2.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消化和代谢,并可以增加人体肠蠕动的频率和强度,减轻胃肠道不适。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免损伤胃肠道。 四、情绪护理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中医认为“怒伤肝,忧伤脾”,情绪不良也会影响消化道功能,因此,平和心情、保持情绪稳定也是护理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环节。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胃食管反流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两大病理学基础:酸反流和胃动力异常。 1.针对胃酸反流在辨证基础上,多选加左金丸、乌贝散及失笑散。 A.左金丸取黄连之苦降,吴茱萸之辛开,专治肝经气分“火热郁结”之吞酸; B.乌贝散取乌贼骨入肝活血,川贝母泄肝经郁热,并可化痰,专治肝经痰瘀之热; C.失笑散则专入肝经活血化瘀,专治久治不愈之吞酸,是老中医之经验。 合并食管糜烂、溃疡者,为热毒瘀结化腐之证,常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三七粉、珍珠粉去瘀生新、敛疮生肌。 2.针对胃动力异常 症见胃脘堵闷,进食后加重,食欲减退,暧气(打嗝)频频,属于中医胃痞范畴, 西医属于胃动力障碍者。根据改善胃脘胀满症状强度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线药: A.—线药:主要有枳实、苏梗、陈皮、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等; B.二线药:主要有秦艽、威灵仙; C.三线药:主要为黑丑、白丑。 3.分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对比研究,结合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配合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型,分别予以对症治疗。其大致思路如下: A.I期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 食后胃脘胀满,或累及两胁,暧气等为主,可有口苦,胸骨后烧心,泛酸一一肝失疏泄、胃气壅滞。舌暗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滑。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A,LA-B级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抑酸 方药:四逆散+香苏散+乌贝散;疗程:一般为8-12周,以胃镜下黏膜愈合为标准 B.II期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阻络或肝胃阴虚 肝胃郁热证: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心、疼痛,或严重的胸中憋闷甚或有窒息感,口苦,烦躁,失眠,便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兼有瘀血阻络者,舌质暗有瘀斑,入夜发病,胸骨后疼痛且痛有定处;兼肝胃阴虚者,病程较长,口干较甚,舌质暗红,少苔。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C级 治法:清肝泄热,通腑降逆,及兼证的治疗方药: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炒栀子、泽泻、浙贝母。

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治,10剂汤药消胸痛、止反酸

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治,10剂汤药消胸痛、止反酸 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医有悠久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脾胃关系密切,与其他脏腑肝、肺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病病因最常见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功能虚弱湿邪内生或外邪直中,另外古代部分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迁延,引动内邪也有关系。 所以对临床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肝胃不和证 【主要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灼热感,或者疼痛,脘胁胀痛,嗳气口苦,呕吐酸水,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 【药方】疏肝和胃。 柴胡疏肝(散)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瓦楞子,海螵蛸,延胡索,黄连,百合,吴茱萸,蒲公英,甘草痰气阻膈证 【主要表现】胸脘胀痛,伴有灼热感,呃逆嗳气,呕吐痰涎或酸水,舌质偏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药方】祛痰理气宽膈。 半夏厚朴汤合导痰汤加减:法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制南星,紫苏叶,郁金,丹参,生姜,甘草 痰热结胸证 【主要表现】胸骨后灼热疼痛,甚则吞咽梗塞,呕吐苦水或酸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药方】清热化痰宽胸。 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黄芩,黄连,法半夏,全瓜蒌,枳壳,桔梗,丹参,郁金,胆南星,瓦楞子,海螵蛸 瘀滞化热证 【主要表现】胸脘胀闷,灼热疼痛,甚则咽下困难或疼痛,呕吐酸水,苦水,或伴呕血,嗳气不畅,口渴欲饮,大便不爽,舌质青紫,

或见瘀斑、瘀点,舌苔薄黄,脉弦涩或弦细数。 【药方】理气化瘀,清热和胃。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柴胡,郁金,枳实,紫苏梗,黄连,厚朴,法半夏,蒲公英 胃热阴虚证 【主要表现】胸脘灼热疼痛,呕吐酸水或苦水,甚或呕血,面赤颧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痩,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药方】清胃滋阴。 益胃汤合泻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黄芩,黄连,大黄,火麻仁,瓦楞子,海螵蛸,三七(研末冲服),蒲黄炭。 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上面也要多加注意,生活上要有条不紊,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方面:辛辣油腻、咖啡,甜食最好不要吃,特别是晚饭流食也要减少,睡前2-3小时不要吃东西(食物)。 温馨提示:文中配方皆为患者个例用药,不可按此方自主服用,若因擅自服用出现任何问题,后果自行承担。

中医药学论文: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现状 1辨病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但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一些诊疗方法,只要是该病就用该方治疗,基本不考虑辨证施治,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也有论述,中医专家多依据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田秋实、戴高中[3]使用大柴胡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石珺、王亚娟[4]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高的治愈概率。殷群、王捷虹、汶明琦等[5]将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46例给以自拟降逆调胃合剂(代赭石、佛手、瓜蒌、旋覆花、半夏、苏梗、郁金、白术等),两组对比,治疗组有较高的治愈率。姚峰[6]选用四逆越左丸加味(四逆散、越鞠丸、左金丸3方加味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治疗效果理想。张方东等[7]采用合蒲七汤加味治疗66例胃食管反流病,总有效率达92.43%,明显高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联合铝碳酸镁的对照组。殷利娜[8]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0例胃食管反流病,经过60d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 2辨证施治 中医药虽然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方法多种多样,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临床分型及方药选择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的中医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辨证分型以及选方用药。虽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给出了具体的分型及治疗方药[1],分别为肝胃郁热证,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治疗;胆热犯胃证,方用小柴胡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治疗;气郁痰阻证,方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治疗;瘀血阻络证,方用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