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

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治疗、内镜腔内胃成形术、全层折叠术等。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将缝合器安装在胃镜前端,于直视下在齿状线附近缝合胃壁组织形成皱褶,增加贲门附近紧张度,使皱褶阻挡反流,发挥治疗作用。

射频治疗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是镜下的微创治疗,通过热能治疗后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灭活神经末梢,使迷走神经受体失活,胶原组织收缩,从而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食管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已有数年。我们首先引入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在国内首次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操作方法:静脉诱导麻醉,胃镜下确定胃食管连接部位,将射频治疗导管置于治疗部位,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射频治疗。该技术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了更为简捷的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恢复快等突出特点。外科手术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作,无法停药,甚至少数患者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法缓解,尤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对于严重或顽固的GERD以往需外科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外科方法短期疗效明显,症状缓解迅速,约可获得90%的烧心和反食症状缓解率,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而且疗效受手术经验影响很大。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目前首选的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方法。对表现有呼吸道症状患者,尤其有哮喘样发作患者,在不除外其他致哮喘因素存在时,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外,应适当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并禁服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2,受体阻滞剂。我科于国内成立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于国内首家引进美国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具有日本电子胃镜及图文系统、荷兰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仪、丹麦

胃食管动力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可行胃肠动态pH监测、食管动力检测、胃镜等检查及食管微量射频治疗。该中心成立以后,已成功为2000余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完成微量射频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约70%的患者合并有呼吸道症状,疗效显着。

反流性食管炎

一、西医 【治疗】 1.内科治疗目的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蚀。 一般无主诉症状的滑动疝不需治疗。有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或因年龄、合 并其他疾病及不愿手术者可行内科治疗。对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可减少腹内 压及反流。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cm,睡前6h勿进食,忌烟酒,均可减轻食管反流的发作。 药物治疗方面可用制酸剂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对胃排空延长可 用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等,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可减少 胃酸及蛋白酶分泌。藻酸盐可漂浮在胃液表面,防止胃液反流。 一、一般治疗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忌烟、酒、咖啡、巧克力、酸食和 过多脂肪;避免餐后即平卧;卧时床头抬高20~30cm,裤带不宜束得过紧, 避免各种引起腹压过高状态。 二、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 1、多巴胺拮抗剂此类药物能促进食管、办的排空,增加LES的张力。此类 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metclopramide,胃复安)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 吗丁啉),均为10~20mg,每天3~4次,睡前和餐前服用。前者如剂量过 大或长期服用,可导致锥体外系神经症状,故老年患者慎用;后者长期服用亦 可致高催乳素血症,产生乳腺增生、泌乳和闭经等不良反应。 2.、西沙必利(cisapride) 通过肠肌丛节后神经能释放乙酰胆碱而促进食管、胃的蠕动和排空,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10~20mg,每天3~4天,几无 不良反应。 3、拟胆碱能药乌拉胆碱(bethanechol)能增加LES的张力,促进食管收缩,加快食管内酸性食物的排空以改善症状,每次25mg,每天3~4次。本口能 刺激胃酸分泌,长期服用要慎重。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胃内贮存着胃酸,十二指肠腔内有胆汁液,这些都是消化液,可消化进食的肉类或其他食物。胃肉天生有层象瓷器层样的粘膜屏障保护,因此胃酸呆在胃内很安全。当进食时,大量胃酸分泌消化胃腔内的食物,将胃酸中和后排入十二指肠再进一步被该处胆汁的作用继续消化直到经小肠吸收后残渣变成粪便排出。若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瓷器样的粘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粘膜引起糜烂、溃疡。 疾病分类 胃食管反流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可分两种类型: 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者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即所谓的“病症性反流”; 有明显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者,则称反流性食管炎(RE),即所谓的“病理性反流”?临床上通称的“胃食管反流病”多指NERD。过去认为病症性反流 (NERD)是病理性反流(RE)的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过程是从NERD到RE,然后演变到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最近的研究倾向于将NERD、RE和BE视为三种独立的疾病,每种疾病均有自己单独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相互之间几乎无关?所以,许多患者诊断为该病时心理负担较重,怕病程进展加重变为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其实并不需要有这种担心。RE病变虽然较NERD重,但治疗效果反应反而优于NERD。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NERD会逐渐发展为RE,也不能证明BE是由RE或NERD演变而来。 也可根据反流物的类型区分为酸反流或碱反流。前者是胃酸反流所致,治疗上抑酸效果较好,后者主要为十二指肠胆汁液反流,抑酸治疗疗效不佳。 发病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贲门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增强的结果?人体在成长过程中,开始进食时都有反流,如婴儿喝完奶后都会反呕,有经验的妈妈会将宝宝抱直拍拍后背让奶水顺利流入胃腔中。婴儿胃酸很少,虽然喝奶后胃内容物随奶水反流入食管甚或口腔,但反流物是奶水不会造成对食管粘膜的损害。成长过程中,胃肠道的蠕动也是一种驯化过程,慢慢形成了一种单行道,进食后食物只能往往胃腔、小肠方向走,不会逆蠕动走,如果长大后还是出现乱走的现象,就是胃肠功能紊乱,在食管就会引起反流病。 一般人理解在食管下端和胃腔相连处有道“门”称之为贲门,这扇门只容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而阻止胃内容物由胃进入食管,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胃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如果没有了这道门(如胃手术后)或这扇门损坏了,就失去了把门功能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食管裂孔疝就容易造成这扇门损坏,从而易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其实食管胃之间虽然有贲门,但并不是真正的“门”,它是由包绕著食管下端的肌肉构成称食管下括约肌(LES)。正常

胃食管反流病怎样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胃食管反流病应该吃什么药。 *胃食管反流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GERD的非手术治疗对有明显反流病史而不能测食管pH 的病人,可采用抗反流试验治疗,来了解病人情况。其方法是服用PPI,如泮托拉唑40mg,奥美拉唑20mg或兰索拉唑30mg,1~2次/d,8~12周。如病情无进步,应在继续治疗中测定pH。采用双电极导管,一在胃内,一在食管下端,以观察胃酸抑制是否充分,评估食管酸暴露情况,并明确症状与反流的关系。 对已确诊为GERD的病人,应首先采用内科疗法。内科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症状,包括使食管炎愈合,防止食管狭窄或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慢性病人,维持症状的控制。 非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①减少胃食管反流;②减低反流物的酸度;③增强食管的清除能力;④保护食管黏膜。 (1)改变生活方式:GERD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和用药同等重要,轻症和间歇发作症状的病人,仅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便可奏效。

①改变饮食结构、进食习惯和控制体重:GERD病人应以高 蛋白、低脂肪食物为主,并减少每餐的食量,避免摄入脂肪含量大的食物,如肥肉和油炸食品。避免用巧克力和驱风剂,如薄荷制剂。少食粗糙食物,如玉米食品、甜食、酸性食物等。避免饮茶和咖啡等饮料,而牛奶是很好的食品。戒除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睡眠前2~3h尽量不进食。肥胖的病人应尽量减轻体重,达到合理的水平,有助于减轻反流。 ②体位:在非睡眠时,宜多采取直立位,避免弯腰扫地和用力提重物等。睡眠时,应取半卧位。简单的半卧位是垫高床头约30°,但此种卧位易于下滑,最好是后背和床尾均垫高。避免穿紧身衣服。 ③戒烟酒烟:酒影响食管清除酸,并降低LES张力,反流症状严重者应力求戒除吸烟和饮酒,特别是烈性酒的习惯。 ④避免服用促使反流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茶碱、安定、多巴胺、黄体酮、鸦片类药物等,均在禁用之列。一些年老GERD 病人,常同时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如钙通道阻断药,产生治疗矛盾,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药物的取舍。 (2)药物治疗:应用药物是治疗GERD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低胃内容物的酸度和量;增强抗反流屏障 能力;加强食管酸清除力;增强胃排空能力;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在有炎症的食管黏膜上形成保护层,以促 进炎症愈合。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治疗 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治疗、内镜腔内胃成形术、全层折叠术等。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将缝合器安装在胃镜前端,于直视下在齿状线附近缝合胃壁组织形成皱褶,增加贲门附近紧张度,使皱褶阻挡反流,发挥治疗作用。 射频治疗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是镜下的微创治疗,通过热能治疗后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灭活神经末梢,使迷走神经受体失活,胶原组织收缩,从而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食管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已有数年。我们首先引入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在国内首次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操作方法:静脉诱导麻醉,胃镜下确定胃食管连接部位,将射频治疗导管置于治疗部位,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射频治疗。该技术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了更为简捷的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恢复快等突出特点。外科手术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作,无法停药,甚至少数患者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法缓解,尤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对于严重或顽固的GERD以往需外科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外科方法短期疗效明显,症状缓解迅速,约可获得90%的烧心和反食症状缓解率,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而且疗效受手术经验影响很大。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目前首选的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方法。对表现有呼吸道症状患者,尤其有哮喘样发作患者,在不除外其他致哮喘因素存在时,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外,应适当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并禁服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2,受体阻滞剂。我科于国内成立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于国内首家引进美国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具有日本电子胃镜及图文系统、荷兰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仪、丹麦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嗳气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害。 食管病变可并发食管糜烂、溃疡、食管癌等。食管外表现可见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以及非心源性胸背痛、突发性耳聋等表现。 根据目前临床现状分析,药物治疗存在停药复发,长期服用产生副作用。手术治疗效果佳,但远期效果受手术者经验影响较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更造成了胃食管反流病的时发时止的尴尬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内镜治疗。 1、胃食管反流病不论轻重,首先应该做的都是调整生活方式,这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其他治疗的疗效,而且可以明显降低停药后胃食管反流的复发率。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有时的确很困难,但为了对疾病治疗有利,应逐渐调整生活习惯,持之以恒也必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膳食指导 合理的膳食结构与习惯,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反流的发生,减少食物刺激导致的胃酸分泌过剩,改善食管胃运动功能抑制酸反流,促进食管及胃的排酸功能,保护受伤的食道黏膜。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减轻反流: 1)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全脂牛奶、蛋黄、干果,高脂肪餐会延迟胃的排空功能,并可以作用于食道下端括约肌,导致酸反流增加。 2)避免高蛋白质饮食,或者过多进食肉类、鱼类,高蛋白、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可以通过刺激胃泌素而使酸分泌亢进,故要避免此类饮食。 3)避免进食高温油炸食品,减少油脂的摄入。 4)避免食用柑橘类果品、甜瓜、番茄汁、绿茶,以及高浓度的酒精饮料,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5)注重膳食平衡,主食的量要大于辅食。 6)吃饭要慢,不要狼吞虎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改善习惯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在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是容易诱发疾病发生和加重的。例如吸烟、饮酒、肥胖等问题。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消除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 为了缓解胃食管反流,平时要做到: 1)减少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如紧束腰带、便秘; 2)为减少夜间及卧位时所发生的反流,可适当抬高床头。

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外科的回顾(全文)

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外科的回顾(全文)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对这类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开展胃食管反流病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有10余年,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快速发展,在全世界该领域提供了中国证据。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外科亦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全面推广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培养专业临床医师、提升手术疗效是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外科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团队经验,回顾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外科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抗反流;外科手术;现状;展望;腹腔镜检查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包括肺及口腔)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1]。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GERD和巴雷特食管是GERD的3种表现形式[2]。全世界GERD的发病率为2.5%~33.1%[3]。GERD的主要症状有反酸和烧心。此外,GERD可

引起病人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声音嘶哑、非心源性胸痛、心律失常、缺铁性贫血、哮喘和睡眠障碍等[4-6]。GERD病人的非手术治疗主要为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文献报道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引起营养缺乏(镁、维生素B12),腹泻,结肠炎,骨质疏松和骨折,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损伤以及痴呆症等[7]。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应运而生。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病人生命质量,成为目前治疗GERD的主要外科治疗方式[8-10]。此外,抗反流手术还可大幅改善反流症状且能治愈并发症,包括慢性咳嗽、哮喘等[11-13]。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团队经验,回顾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GERD抗反流外科起源与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发展 GERD抗反流手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1936年Nissen博士施行全世界首例抗反流手术,并命名为Nissen胃底折叠术,随后Rossetti、Dor和Toupet等改良抗反流手术[1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问世,1991年Dallemagne施行第1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15]。这意味着抗反流手术迎来微创时代,腹腔镜技术降低抗反流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历经开胸时代,发展进入微创时代。2006年,汪忠镐院士报道1例被诊断为哮喘并经正规治疗>1年基本无效、最终接受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的病人[16]。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采用多学科团队诊断与治疗模式,汪忠镐院士牵头成立中国医疗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全文)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全文)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开展最多的减重术式[1]。相比腹腔镜Roux-en-Y 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LSG 的减重降糖效果同样明确,而且不改变胃肠道的走行,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不易出现营养缺乏等远期并发症[2]。然而,LSG术后患者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症状[3,4],表现为食物反流、反酸、烧心、呕吐,包括术前既有GERD患者症状加重和术前没有GERD患者的新发反流。目前,围绕LSG术后的胃食管反流问题,全世界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随着外科医生对术后GERD的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GERD治疗手段不断问世。本文就近年来LSG术后GERD 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高发的原因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胸腔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其症状主要有烧心、反流、反酸、嗳气等。正常人也会偶尔出现反流情况,其原因是食管下段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5]。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最重要的抗反流机制,由胃食管结合部的多种肌纤维组合而成,形成一个高压带,此处压力既高于胃腔,又高于食管中上

端,起到强力抗反流作用[6]。而GERD患者,其LES的压力通常较正常人低,胃中酸液与内容物更容易突破这一屏障,涌入食管乃至口咽部,导致反流症状频繁出现。 LSG术后的患者更易发生GERD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LSG术中去除了大部分胃底胃体后,残胃的容积较术前大大减小,胃内压力升高,胃顺应性下降[7],一旦进食过快,易导致反流。(2)在LSG术中,切割胃底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LES的胃套索纤维,破坏LES的完整性,导致其压力降低,引起反流[8]。(3)正常形态下的胃底在充盈时可以超过His 角,通过形成一个锐角活瓣对胃食管结合部产生压迫,提高胃食管结合部处的压力,起到抗反流作用。His角越锐利,这种活瓣的压迫作用就越强。而LSG术中需要切除胃底,在这之后,His角的形状很可能变钝,胃底的压迫也变弱,使得His角的抗反流作用被破坏。(4)部分患者术前即存在食管裂孔疝,LSG术中如果没有探查患者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术后患者的袖状胃相较术前会更容易疝入胸腔,引起反流症状。 而且,胃底被切除后,残胃无法进行胃底折叠手术——抗反流的金标准手术,导致患者无法获得面向普通反流患者的标准外科治疗。 二、袖状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经典治疗方式

胃食管反流病知识及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 一、引言 为了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证据进行综合评估和对诊断、治疗中的争议作出应答,八位对GERD和GERD相关疾病治疗和调查很有研究的临床胃肠病专家被召集在一起组成专门小组。这一小组的产生反映了增长中的认识,即专家有责任将最新的相关准确指南传输给同行。专家小组认明了以下最迫切需要教学的领域: ●在GERD处理中非处方药治疗起什么作用? ●Barrett 食管病人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有多大? ●胃底折叠术对术后对进一步内科治疗需求有何影响?是否影响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 ●GERD病人何时需要进行转诊、内镜检查或手术? ●GERD内镜治疗有效的证据是什么? ●不同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是否存在重要的临床差异? ●GERD与食管外肺部病症有什么关系? 该专门小组遵从和评估了现有证据,取得了可被同行和公众共享的推荐共识。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特征 GERD是高流行率的胃肠道疾病,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最常见疾病之一。GERD的诊断是根据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多种病症和体征的联合临床表现。烧心是GERD的最主要病症,其他表现包括反酸和吞咽困难。一些GERD病人可无病症,而另一些可有非典型的病症,包括心绞痛样疼痛或呼吸道病症。虽然暂时或偶尔烧心很常见,但GERD病人有频发、反复和长期的反流病症,通常发生在夜间。 (一)病理生理学 有短暂烧心(如餐后)的个体与GERD病人间的病理生理学根底差异尚不清楚。反流的发生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短暂松弛、LES压力降低而致自发性反流或腹压的增加。健康个体平均LES压力稍高于GERD病人,但仅根据LES压力缺乏以预测GERD。反流物去除(食管蠕动)和酸抵抗(唾液pH、食管上皮、碳酸氢盐分泌)是重要因素,胃液特性和产生的胃液量也被认为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与反流有关的外源性因素包括饮食、吸烟和某些药物。GERD的并发症有多种,包括糜烂性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疡、Barrett 食管(食管肠化生)、肺吸入和食管腺癌。 (二)疾病的负担 GERD可发生于所有年龄的人,虽然中老年人最常就医。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性别、种族不同而有差异。例如与女人相比,男人食管炎的发病率高1倍,Barrett食管高10倍以上。与非白种人相比,白种人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的发病率高数倍。 GERD的流行病学评估用烧心作为测量标志。1976年在美国健康成人进行的横断性调查显示,7% 的个体每天有烧心,14%每周有烧心,15%每月有烧心。孕妇的烧心率最高。

2022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疗(全文)

2022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疗(全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的常见病,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GERD指南都在不断进行更新,近日,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肖英莲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hen east meets west》的文章,从中西方诊治GERD的差异入手,深度剖析了最新美国GERD指南与我国GERD指南的异同,本期特撷取文章要点内容以作分享。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管理:2021 ACG临床指南发布! GERD的诊断:中国指南vs 美国指南 共同点: 均不提倡金标准 均建议结合症状、试验性治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动态pH监测进行综合诊断 不同点: 诊断工具的顺序不同:两部指南均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性治疗,区别在于,我国指南推荐在PPI试验性诊断之前,首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我国食管癌和胃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3.8/10万和20.6/10万,是

美国的5倍以上。基于我国是上消化道肿瘤高发的国家,早期进行胃镜检查有利于肿瘤的筛查和疾病状态的评估。美国指南仅建议对有报警症状的患者、有Barrett食管风险因素的患者、抑酸治疗出现难治性GERD症状或PPI停药时GERD症状复发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内镜检查的时机至关重要。GERD中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以低级别反流性食管炎(RE)为主的中国。中国患者除了低酸负荷外,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前的抑酸治疗也可能掩盖GERD的原始表现。因此,美国指南指出,为了提高诊断率,建议在PPI 停药2~4周并排除嗜酸性食管炎后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食管反流监测的诊断标准不同:我国指南以AET>4.2%作为异常酸反流的标准 食管反流监测可提供反流的客观证据,主要指标为酸暴露时间百分比(AET),2018年GERD诊断的里昂标准将AET的诊断阈值提高至6%以上,此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然而,我国的酸负荷远低于西方国家,里昂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GERD的诊断。 GERD的治疗:中国指南vs 美国指南 抑酸药物可及性不同:我国指南推荐PPI或P-CAB为首选药物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一):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IF术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一):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IF 术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和外科手术。 近几年出现的内镜技术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微创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根据所用的器材不同又包括: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TIF,使用Esophy X装置)和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射频消融技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 本文重点介绍使用Esophy X装置的TIF术。 TIF原理与操作方法 Esophy X是一种可以在腔内实现胃底折叠术的装置,它由控制手柄、可以通过内镜的管状复位器、位于装置前端的可反折的铸模器、螺旋形牵引针以及可以由复位器的侧孔伸出的穿刺针和加固器组成(图1~2)。 图1 Esophy X装置 图2 Esophy X装置前端 TIF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按标准内镜的检查姿势呈左侧卧位。 首先行诊断性内镜,明确膈脚的解剖特征、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及其大小、并确定没有恶性或其他异常黏膜改变。将Esophy X装置和

胃镜一起在直视下经口插入胃内,充分的润滑将有助于装置通过咽部。 反转镜身,在内镜直视下将装置前端的铸模器反转,用螺旋形牵引针固定胃食管交界,并回拉将组织拉进铸模器和管状复位器之间,收紧铸模器,使得食管下段与胃底紧贴,将穿刺针及加固器从管状复位器的侧孔穿出,穿过肌层穿透紧贴在一起的食管及胃壁,释放H型的加固器,形成EGJ上方2-3cm的折叠。 旋转镜身及Esophy X 装置从不同的角度重复这一过程,形成200°~270°的胃底折叠,在操作过程中抽吸胃内的空气将有助于夹紧组织。在操作结束后,内镜观察确保折叠充分且没有穿孔或出血的证据(图3)。 图3 TIF术操作过程 TIF适应症 TIF术适合于那些存在反流客观证据且EGJ解剖结构没有明显异常(如>2cm的食管裂孔疝)的GERD患者,特别是那些对PPI治疗有反应但不能耐受长期用药的患者。 TIF禁忌症 体质量指数(BMI)>35kg/m2;Barrett食管;之前行食管肌切开术;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大于2cm的食管裂孔疝。 安全性

贲门紧缩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贲门紧缩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 析 摘要 目的探讨贲门紧缩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月-2020年8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贲门松弛的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30例,行贲门紧缩术治疗并观察术后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术前患者症状、LES静息压和DeMeester评分分别与贲门紧缩术治疗术后1 月(P<0.001)及术后6月(P<0.001)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贲门紧缩 术对贲门口松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内镜下贲门口松弛表 现明显改善。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紧缩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确诊,并呈 逐年增长趋势[1,2]。目前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主要以内科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内镜介入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部分患者效果欠佳[3],外科手术风险较大。随着内 镜技术的发展,贲门紧缩术被逐步推广至临床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0例贲 门口松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行贲门紧缩术术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收集2019年1月-2020年8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贲 门松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30例,年龄在30-65岁,男81例,女性49例。所 有纳入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术后均随访6个月。 2.

方法 1. 手术方法在无痛胃镜下,根据贲门口的松弛情况,通过黏膜套扎术在贲门 胃底处先反转内镜环其周套扎3-5个点(每个点0.5到1.0平方厘米),然后再 内镜下直视套扎3-5个点形成黏膜缩窄,从而使松弛的贲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生 理状态。 2. 术后治疗内镜下行贲门紧缩术,术后留院观察1周,期间常规应用注射用 雷贝拉唑(20mg bid)输液治疗,院外常规口服雷贝拉唑(20mg qd)1周。 3. 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根据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中Gerd Q症状评分标准、术 后6月内镜下贲门松弛情况和食管测压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内镜下行贲门套扎术治疗前后症状对比 130例贲门松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无痛内镜下行贲门套扎术如下表1。术前患者症状与术后1月(P<0.001)及术后6月(P<0.001)症状有明显的统 计学差异,术后1月(有效率94.62%)与术后6月(有效率 96.92%)症状有效 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贲门松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在术后1月和术后6月的症状对比 组别症状消失症状缓解无效有效率 术后1月40 83 7 94.62%

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消融手术的护理

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消融手术的护理 目的: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消融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消融手术的护理配合。术前充分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术中做到熟练、准确地配合医师操作,术后给予严密的观察及护理,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手术进展顺利,经过围手术期精心的护理,86例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对胃食管反流病微量射频患者的专科护理是协助治愈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损害的疾病。严重患者类似哮喘样发作,极易误诊为呼吸道疾病。对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和不能坚持药物治疗者,或有严重哮喘样症状、久治无效者,可实施射频热凝治疗术[1]。该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射频热能灭活神经末梢和迷走神经受体、收缩胶原组织,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收缩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达到抗反流的目的,因此围手术期对胃食管反流病微量射频患者的专科护理,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及患者的迅速康复非常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射频消融治疗胃食管反流患者86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6例患者,男46例,女40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道24 h动态监测pH值、高分辨率食道测压、肺功能检测、X光胸部检查等确诊。20例有不同程度的泛酸、反食、嗳气、烧心、胸骨后不适、上腹饱胀等单纯食道症状,66例除部分食道症状外,尚有不同程度鼻塞、喷嚏、咽部异物感、咳嗽、气喘哮喘样发作等食管外症状。全部实施射频热凝治疗术。 1.2 治疗方法患者左侧卧位,床头抬高30 cm,口腔置口垫,静脉诱导麻醉成功后,插入电子胃镜确定齿状线、贲门距门齿距离。自活检孔插入导丝,拔出电子胃镜,沿导丝缓慢插入射频治疗导管,设置射频电极输出功率20 W,输出温度85 ℃,输出时间60 s,拔出导丝。(1)自齿状线上1 cm处,注射器向导管气囊充气23 ml,推出射频电极,启动射频热凝,1 min内,待射频电极功率发射自动停止,退回射频电极,抽尽气囊气体,射频导管向右或左旋转45°,重复步骤。以此方法分别在齿状线上1、0.5 cm,齿状线下0.5、1 cm处4个平面、每平面8个点进行射频热凝。(2)将射频导管推入胃腔,导管气囊充气23 ml,回拉时稍有阻力时停止回拉,推出射频电极,启动射频热凝,1 min内待射频电极功率发射自动停止,退回射频电极,抽尽气囊气体,射频导管向右或左旋转2次,30°/次,重复(2)步骤,气囊充气22 ml以同样方法在贲门胃底侧间隔1~2 cm处2个平面、每个平面12个点进行射频热凝。共计56个点。拔出射频导管,插入电子胃镜观察各平面治疗处,见直径约0.3 cm黄白色黏膜热凝点分布均匀,黏膜无出血,拔出胃镜,患者苏醒,送返病房。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检查完善术前血、尿、粪常规检查;肝功、肾功、血脂、空腹血糖、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凝血四项、心电图、X线胸部正位片、肺通气功能检查、肺最大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实验、24 h 食道胃pH值监测、胃食管镜;必要时测血型、备血。1.3.2 术前、术中护理(1)

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粘膜糜烂、炎症、溃疡、Barreet食管,甚至食管癌变,还可引起食管外组织损害及相应疾病。典型症状为反酸、烧心、还有一些合并非典型症状如哮喘、喉痉挛、慢性咳嗽、咽部异物感和声音嘶哑等。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的发展,不少学者对该疾病的认识越来越重视。目前药物治疗为该病的主要方法,但难以维持疗效。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选择微创治疗是一种首选。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于2011年4月至12月开展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7岁。全部为2011年4~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 12临床表现13例以反酸、烧心、嗳气、反食、胸痛等食管内症状为主,31例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为主,其中21例曾在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5例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诊断为冠心病,给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13诊断标准①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reflu esophagitis,ES)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2003)内镜诊断分级标准。②24 h食管PH监测:观察指标及正常值采用JohnsonDemister标准,食管PH<4认为有酸反流,观察指标包括24 h内PH<4的总时间百分率、立位PH<4的总时间百分率、卧位PH<4的总时间百分率、PH小于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DeMeester积分正常小于1472分、1472~50分为轻度酸反流,51~100分为中度分流,100分以上为重度返流。③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实验:应用双倍剂量PPI七天对怀疑GERD的患者进行诊断型治疗,症状好转者视为阳性。④GERD诊断标准:结合胃镜检查和24 h食管PH 检测结果,未经提示RE和(或)PH监测结果阳性科诊断为GERD,若均为阴性,则试用PPI实验,若阳性仍可诊断为GERD。 14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高足底。于脐上缘做10 mm 的横切口,置气腹针造CO2气腹,气腹压设置为14 mmHg。腹腔镜直视下于左右锁骨中线肋下缘下、剑突下、左腋前线共置入3个5 mm和1个10 mm的穿刺管。剑突下穿刺套管放入巴布科克钳抓住食管裂孔上方筋膜托起肝脏,显露贲门食管处。有HH者现将疝内容物复位,将胃大弯向右牵拉,显露脾胃韧带,先用超声刀切断胃底部的胃短血管,游离胃底至膈食管裂孔左侧膈肌脚跟部,然后将胃推向左侧,游离小网膜上缘,向上游离至右膈食管裂孔处,显露右侧膈肌脚跟处,打开余下全部膈食管筋膜。钝性游离食管下段及后方。避免损伤迷走神经,用20丝线间断缝合两侧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至15 cm左右为宜。用无损伤抓钳夹持胃底经过已游离的食管下段后方。用Nissen法折叠胃底,包绕食管下段全周,并用20丝线间断缝合2~3针,宽15~20 cm,至少要有两针缝于食管肌层。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接近30%,在东亚地区约为10%,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GERD以反流、烧心等食管内症状为主,同时,因为胃内容物还可反流至咽喉部,较多患者以咳嗽、喘息等食管外症状为首发表现。GERD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引起肺间质纤维化、食管腺癌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虽然目前GERD首选的治疗方法仍为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治疗,但有约30%的患者对抑酸药物部分或完全无效,表明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另外,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还可能伴有维生素B12及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艰难梭菌感染等疾病的风险[3-7]。因此,对于不宜长期应用抑酸药物治疗的GERD患者,内镜治疗是其最佳的选择。适用于GERD 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治疗、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1. 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是将射频的热能量作用于食管下括约肌及贲门部位的神经肌肉组织,使其周围的局部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进而发生纤维化,达到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及压力的目的,并提高胃食管交界处的顺应性,减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发生的次数。

射频治疗适用于不能服用或需要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的18岁以上GERD患者。射频治疗的禁忌证包括:合并长度>2cm的食管裂孔疝;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C、D级);Barrett食管;合并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不能耐受麻醉等。 既往研究表明,内镜射频治疗可减轻GERD患者的烧心和反流等症状,并可减少抑酸药物的应用。TAM等对20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治疗,结果表明其可减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并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反流屏障功能;同时可减少酸暴露时间百分比,降低反流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改善反流等症状。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相较于单纯的抑酸药物治疗,内镜射频治疗的效果更好。KALAPALA等[11]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内镜射频治疗组和抑酸药物治疗组,每组10例,分别行内镜射频治疗和单纯抑酸药物治疗,3个月后内镜射频治疗组患者的烧心、反酸、胸痛症状均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且60%的患者可停用抑酸药物。CORON等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将纳入的43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射频治疗组(23例)和抑酸药物治疗组(20例),并于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射频治疗组患者所需的抑酸药物剂量显著低于抑酸药物治疗组。 此外,多个队列研究已证实了射频治疗GERD的有效性VISWANAT H 等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50例GERD患者进行了平均771d的随访,结果显示,射频治疗后GER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GERD healt h-related quality of life,GERD-HRQ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LIU

2021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全文)

2021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全文) 推荐理由: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内镜治疗发展较快,如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等手术方式不断涌现与更新,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针对GERD的内镜治疗尚无行业规范,临床医师在选择内镜治疗时面临不少困惑。基于此背景,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共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过1年的多轮讨论,反复修订,最后形成了针对GERD内镜治疗的首个专家共识《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并发表于2021年第1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内容要点 该共识围绕12个临床核心问题形成了17条共识意见: GERD典型症状包括烧心和反流,部分患者可存在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试验简便易行,可作为GERD的试验性诊断手段。

食管反流监测为GERD诊断的金标准。 白光内镜检查为GERD患者的基本检查手段,内镜表现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及巴雷特食管。 拟行内镜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完善既往PPI疗效评估、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和反流监测。 术前内镜检查可确定适应证,排除其他不宜行内镜治疗的患者。 食管测压可以评估食管动力状态,排除其他动力障碍性疾病。 反流监测可以发现病理性酸反流的存在。 内镜手术适合于PPI有效者,PPI无效者考虑内镜手术需谨慎。 射频治疗适用于诊断明确的GERD,需要除外长度>2 cm的食管裂孔疝及重度食管炎等合并症。 射频治疗可改善反流症状、减少反流并减少抑酸药用量。 射频治疗GER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3胃食管反流病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2023胃食管反流病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喉部)或肺,引起相关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尽管GERD的药物治疗的疗效较好,但仍有约40%的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无应答或应答不完全。有研究发现,即使在食管炎愈合后应用PPI或新型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维持治疗6个月,仍分别有16.8%和5.1%的患者食管炎复发。因此,对于存在食管裂孔疝、经正规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停药后症状反复出现、需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或疾病进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因治疗药物发生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的GERD,可考虑抗反流手术治疗。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以下简称“MUSE手术”)是一种融合超声与内镜下抗反流微创技术、用于治疗中重度GERD的新型手术。该手术操作步骤较多,需要通过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方可进行临床治疗。目前国内外关于MUSE手术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有限,手术培训和术中规范操作尚缺乏共识指导。本共识意见参考国内外文献,由国内有操作经验的专家讨论制定,为该技术在国内开展培训与临床规范操作提供指导意见。 一、MUSE手术相关定义 MUSE手术由以色列Medigus公司研发。MUSE内镜系统由内镜钉合器主机、一次性内镜钉合器与相关配件组成。通过操作一次性内镜钉合器,

经口插入内镜、经过食管、在胃底翻转内镜、选择2个以上位置将胃底钉合到食管下段进行局部胃底折叠,如图1所示。通过将贲门区胃底部分包扎在食管下段周围来增加食管胃连接部位的压力,恢复食管胃角(又称His角)和胃食管阀瓣(GEFV),建立阻止胃食管反流的有效屏障,用于治疗中重度GERD。术后6个月患者PPI停药率可达64.6%~83.8%,术后4~5年PPI停药率仍保持在54.0%~69.4%。 GEFV是由位于胃食管连接部下方、贲门上部胃底侧的肌性黏膜皱襞组成的一个呈180°、扁半环形的功能性阀瓣,薄且可移动,正常状态下的GEFV 是牢固包绕在贲门周围的尖锐褶皱,当其褶皱松散或消失时称为GEFV受损。根据GEFV的内镜下不同表现可对其进行分级(临床常用Hill分级),行常规内镜检查后,翻转内镜、充分注气充盈胃腔、观察胃食管交界处。Ⅰ级为组织脊边缘明显,沿胃小弯侧紧密包绕内镜;Ⅱ级为可观察到组织脊边缘,但跟随呼吸动作偶有松放;Ⅲ级为组织脊不明显,且不能紧密包绕内镜;Ⅳ级为不存在组织脊,胃食管连接处开放,食管上皮易见。Ⅰ、Ⅱ级为正常GEFV,Ⅲ、Ⅳ级为异常GEFV。 二、MUSE内镜的构成与原理 见图2,MUSE内镜中的一次性内镜钉合器前端有一超声传感器,钉仓上有一超声反射镜,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超声传感器与超声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以确定钉合的食管-胃组织厚度,检查内镜顶端与钉仓是否对齐,从而引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 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 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 第六章肝硬化 (35) 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 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 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 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的病因诊断 1.ANVUGIB的病因: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是引起上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