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端砚鉴别

肇庆端砚鉴别
肇庆端砚鉴别

钟创荣大师浅谈如何鉴别端砚之真伪优劣

端砚之砚石,因产于我国广东省端州(今肇庆市)东南方斧柯山西麓岭羊峡之端溪而得名。据《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之端溪岩,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李渊)

的年号(公元618年——626年),这说明端砚问世,已近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因端

砚石质优良、实用性能优越,故成为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之首。为我国文房四宝大家族中之佼佼者,历来备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青睐!在新

中国成立以前较好的端砚,现在已都成了难得的古玩。

钟创荣大师作品《五子登科》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

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

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

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

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钟创荣大师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

端砚真、伪、优、劣?笔者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对初学者来说:复杂的端溪砚石的坑洞、石品,应要大略先了解一下,后再继续下工夫。诸如:水坑洞的端溪砚石,细腻嫩爽、滋润坚实,比山坑的性能优越;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谓鱼脑冻、洁白如蛛丝网,纵横密布者谓冰纹:其两者只出于下岩大西洞……

对从事鉴定之人来说,不但要有坚实的基本功、诸多的阅历;还要懂得古今作伪情况、真品与伪品之间差异,及其跟端砚有关的诸多知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积累、自悟,撰写的心得、论文或著述,得到人们公认的有所成就之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定者

或专家。

钟创荣大师作品《巴山帝景》

日前,笔者鉴定了一台长方体式端砚(约4×11×16厘米)。背面刻着:“静亦定动亦定,故寿以世计而永葆其天命,台山珍玩。”台山,为明宰相叶向高的别号(1559~1627年);侧面刻着清乾隆朝时,砚台大收藏家:“是研为福清叶文忠公所蓄,即玉带环腰是也,故家旧物而藏之,丙寅冬后学香之萨廷沛。”看来这台端砚人文背景皆佳,可谓

是价值连城的至宝!然而,这台宰相所用的端砚,无墨锈、呈灰苍色中略带点儿浅紫色、太轻、毫无上述“六诀”端砚的特点与性能;笔者握了很久,亦无“手中水滋”

的现象!《端溪砚史》记载:“握之稍久,手中水滋。”(水坑洞的)。故笔者:一、定它不是端石砚;二、定它是伪品,其理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铭文决不

会题刻在如此低劣的砚台上!此外,作伪者亦不高明,砚台四周刻的小沟,应美称:“玉带环周是也。”

为了给古砚鉴藏者,了解古砚的情况,笔者推荐几部重要的古砚文献,可供参考:《砚史》、《端溪砚史》、《砚谱》、《端溪砚谱》、《西清砚谱》。(《西清砚谱》一共

24卷,清乾隆年间于敏中等人奉敕编定。此书收录内府秘藏历代砚品,文图并茂,有乾隆帝亲自撰写序,赐名《西清砚谱》。此书每一砚品,都有详细的记述、考证,其

图形、款识都加以临摹。每砚的形制、尺寸、材质、收藏者名姓以及出处,多作详述。是古砚的一部名副其实的大全。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摘要]:肇庆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并收藏。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肇庆有“中国砚都”之称。肇庆人深深知道中国砚都沉甸甸的份量。中国砚都的称号固然使人感到欣喜和荣耀,更使肇庆人感到继承、保护、发展端砚事业的任重道远。 [关键词]:肇庆端砚中国砚都发展人才未来 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是不需要再用到端砚的一代了,但是身在浸染端砚文化的肇庆,对于她的过去还是从老一辈口中听得耳熟能详的。 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不称砚而称为“磨器”,后来将“磨器”改称为砚。砚的品种很多,有石砚、砖砚、陶砚、玉砚、漆砚、金属砚等。在种类繁多的砚中,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为我国的四大名砚。 端砚在四大名砚中最为称道,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延至今天。而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俗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在端砚历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与端砚结缘,文人雅士更是数不胜数,历代文人墨客大都爱砚,爱收藏砚,常与砚相随相伴,因而有文人就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李贺、刘禹锡、苏轼等历史上的文人对此都曾挥毫留诗赞叹。李贺诗中有名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文人不仅爱砚、藏砚,大都喜欢把座右铭刻在砚上,亦称砚铭。纪晓岚被贬新疆时,多次上呈请求随身携带与他相伴多年的一方砚,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身陷逆境中的文人,远离家乡,亲朋旧友随之离去,只有怀揣的砚台相随相伴成为苦闷中的“朋友”。 民族英雄岳飞也喜欢在砚上留砚铭,他在一方用了多年的砚台上自刻着“坚持、守白、不磷、不淄”几个字,充分显示出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一次为宋徽宗写御屏,书毕颇得徽宗好评。米芾趁机捧着案上的端砚,跪在皇帝面前请求说:“这方砚台已经被我沾染,不能再送回皇上的书房了。”徽宗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当场把这方砚赐给了他。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千恩万谢地退出去,徽宗又笑着说:“米芾的‘癫’果真名不虚传啊”! 而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当然也有不少典故,如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端州任知郡事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减少贡砚,为端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包拯离任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经查问得知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的敬仰,特意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名贵老坑端砚。包公便将这方端砚抛进西江。刹时,江上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砚化成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人称"黄布沙"。后来人们在砚洲岛上建起了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断。即便是走在今日的砚洲岛上,随着导游的脚步,他还会亲切地把这一切为你娓娓道来。 翻开端砚的近代发展史,她的路也曾荆棘满途,民国时期的战乱,使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别作坊以雕刻端砚勉强维生,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

[VIP专享]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 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 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 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 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肇庆优劣

09旅本冯卫琼 200924141144 肇庆旅游发展之我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的肇庆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肇庆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在文化资源方面有端砚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古建筑文化、时刻文化等等;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有熟为人知的七星岩、鼎湖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星湖风景名胜区,还有我们的九龙湖、羚羊峡、生态园、盘龙峡、天下第一石、燕都、竹海大观等等,肇庆的旅游资源丰富到简直可以令我们这些异乡的孩子窒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肇庆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长隆欢乐世界、水上乐园、深圳欢乐谷、民俗文化村、阳江闸波等等。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肇庆旅游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在我看来,肇庆旅游发展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原地踏步甚至渐渐倒退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将肇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1)肇庆旅游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肇庆的旅游资源开发比 较早,但目前开发的深度不够。例如星湖风景区,它早在1982年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然而这么多年来它依然是停留在观光类的风景。我觉得鼎湖山完全可以借助于其特有的高负离子含量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为健身+探险科普游的形式;我们知道广西有一个七星岩肇庆也有一个七星岩,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将它区分开,并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观光型旅游,我们肇庆的七星岩山水风景不一定能比广西的胜一筹,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一样。那我们就应该落到文化层面上,我们拥有全国少有的庞大的摩崖石刻群。七星岩的七座石山不大只有1.5万平方公里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23则。他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还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在肇庆的七星岩旅游,我们虽然能见到密密麻麻的石刻,但我们却很难得知每一则石刻的历史意义及背后的故事。那我们的景区导游是否应该更专业、知识更丰富呢?我们景区的宣传天平略略向摩崖石刻文化倾斜呢?又例如我们的封开。若问:封开最出名的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知道封开的人都会说:黑石顶公园、天下一石。其实封开最出名的是它的头衔——真正的岭南文化发祥地。更何况,知道封开的人并不多。所有这些,我们引出了下一个话题——我们的旅游发展脱离了文化意蕴。 (2)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的发展脱离了其本身文化底蕴都会踏步不前,更 何况是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出去旅游很多景区都大同小异,都是相互复制。如长隆欢乐世界和深圳欢乐谷,又如阳江闸坡和台山上下川岛或茂名放鸡岛、、、任何景区都可以复制和被复制,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一个城市一个景区没有其文化底蕴就犹如没有了灵魂只剩一个躯壳。什么长隆欢乐世界、阳江闸坡、上下川岛都只是一个玩乐的工具。如果真的走城市旅游城市路线,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城市面貌的规划和建设中,我们还要拿起我们手中的文化武器。我们拥有引以为耀的端砚文化、 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却少有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我们必须要狠狠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宣传。 (3)我们的旅游资源虽多却没有进行资源整合,无法形成合力来拉长旅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https://www.360docs.net/doc/879737305.html,/viewNews.asp?flowNo=629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肇庆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走进旅游胜地、历史名城——肇庆。 而我最主要介绍的是肇庆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五个方面,一是古城肇庆篇,二是文化艺术篇,三是名人名事篇,四是宗教文化篇,五是书香学府篇。 首先,古城肇庆篇。肇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在肇庆还保存很多古迹和古村落。1、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前年,肇庆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 2、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而端州古城是肇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3、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广府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粤语的发祥地。史称“岭南名郡”。肇庆广信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吧?原来我们今天所讲的粤语发源于肇庆的!下面,看一段视频。 肇庆的历史悠久还体现在它的古迹古村落上!肇庆的古村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山水生态型,就例如怀集的黑岩村等。二是古建筑文化型,例如高要的黎槎村和封开的杨池村等,三是民间传统工艺型,例如端州白石村和四会的扶利村,四是名人故居型。 下面,我以一些比较出名的村里作为例子。 1、封开——岭南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地。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封开发现的垌中岩 人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被专家称为“岭南历史的揭幕人”。播放视频。2、杨池古村被称为岭南第一村。是一个具有3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人人都姓“叶”, 而且还有“杨池八景”,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风景优美的古村落。播放视频。3、白石村是中国的端砚文化村。白石村村民世代以制砚为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这条村里仍有90%以上的家庭从事制砚,听说如果白石村的男人不会制砚的话会被人取笑的。同学们看这几张图片,白石村里男女老少都是制砚高手。因为村民勤劳工作,因此经济发展迅速,现在的白石村更加现代化了。下面,看一段视频。 4、八卦村,为什么叫八卦村呢?肯定很好奇吧,其实因为该村成八卦型,凸显八卦玄机。 而且该村的祠堂特别多,有16个宗祠。同学们看,八卦村的俯视图,很明显是一个八卦型。而除了八卦村呈八卦村外,黎槎(cha)村也呈八卦型的。是不是很有趣呢? 5、德庆金林村是一个千年水乡。金林古村落距今约1600多年的历史,它有三个特点,一 是城门多,而且建筑特别;二是每个城门内侧开凿有大井;三是有河流绕城而走。 6、德庆的武垄村。距今约500多年历史,武垄村“五古并存”古镬(huo)耳屋、状元古 桥、古祠堂、古榕、古井。而现代的武垄村,与时俱进,大家看,民居已经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展示了新农村的风采。 7、世外桃源的怀集黑岩村。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村中有成片的桃花林和薰衣草,就 好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美。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黑岩村的一些景色。8、民间造纸第一村——四会的邓村。进入邓村的大路口,就会看到“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 “的牌坊。在邓村里,处处都会看到男丁斩竹打竹、农妇抄纸、老人晒纸、小孩松纸的场面;你还会看到到瓦顶和空地上晒满了会纸。这是造纸的简单流程图。 最后,小结一下肇庆古村落,它比较完成地反映了当地历史风貌、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让我们领路到岭南文化的精髓深处。 下面,进入肇庆文化艺术篇。 肇庆注重挖掘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肇庆文化。 我主要从端砚文化;高要草席文化;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文化;戏曲和舞蹈文化;民间风俗文化这五个方面介绍。 端砚,可以说是肇庆文化最注意的见证。端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和湖笔、徽墨、宣纸一起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 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 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 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 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肇庆人文历史景区

1.肇庆古城墙,蜿蜒2800多米,巍然屹立,位于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的披云楼高高耸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 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披云楼,位于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是作为瞭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如今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

3.阅江楼,又名嵩台书院。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 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其中北(后) 楼比南(前)楼高,东、西两楼等高。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饰有鳌鱼宝珠。东西两侧楼为卷篷顶。院内设水池、假山,植米兰、葵树,清幽雅静。南门前石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 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现存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书的“阅江楼”木匾。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 等均有题咏。阅江楼还是商讨军机大事重地。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 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 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 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 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 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 4.崇禧塔位于广东肇庆市西江岸上,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岭西副使王泮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竣工。因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 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 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之举。而塔名,则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它屹立于 塔脚路北侧的石顶岗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堪称四塔之冠。这座塔是楼阁式砖木结构,为唐、宋的建筑特色,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塔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的形状是八角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端砚中又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为三大名坑,而坑仔岩旧料仅次于老坑的高档砚材。据资料记载,坑仔岩自宋代开坑采石后,坑仔岩旧料石质就以娇嫩、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均匀,呈虾肉色而备受文人墨客亲睐,为历代端砚收藏者垂涎。 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赛福端砚是多年积累收藏品,端砚精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879737305.html,/v?word=%B6%CB%D1%E2&ct=301989888&rn=20&pn=0&db=0&s=0& fbl=800 https://www.360docs.net/doc/879737305.html,/his/200912/18665f89-f051-4e9b-a5c8-32dd7d6a5540.shtml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 (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 正文: 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 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 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 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 3.麻坑:青红相间; 4.宋坑:深紫色偏红; 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 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 7.白端:白色; 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 9.朝天岩:灰褐色; 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 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 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 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 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 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 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肇庆导游词700字精选5篇

肇庆导游词700字精选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肇庆导游词7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 肇庆导游词1 大家好!欢迎来到鼎湖山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黄羽,大家可以叫我小羽。 鼎湖山位于肇庆郊区,前面有雄伟的瀑布,后面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所以水比西湖美,山比张家界奇。绿树中有红花,美景在奇山。怎么样?朋友们,这里美吗?看,我们前面就是鼎湖山著名旅游景点——万绿湖了。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游览,记得不要随便走出队伍哦。万绿湖原来是天上七仙女嬉戏游乐的天湖。有一天,仙女们请来父王——玉皇大帝来这里做客。他觉得天湖太美了,就给它起了个名字——鼎湖山。大家想想,万绿湖美不美啊?好!我们向下一个景点出发。这是一个佛教圣地——庆云寺,里面有一百零八个罗汉像,请大家不要随便乱涂乱画哦。还有别的景点:大鼎,蝴蝶谷等等,你们可以自己去游览。

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欢迎下次再来鼎湖山游玩,我还会来当你们的导游哦! 肇庆导游词2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境。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国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 肇庆导游词3 各位客人,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肇庆市端砚文化村参观,肇庆端砚文化村导游词。下面我将给大家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肇庆端砚文化村的一些情况和景点。 首先,肇庆端砚文化村是在肇庆白石村里。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详解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

端砚鉴定新法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端砚真、伪、优、劣?汉藏文化专家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肇庆砚台

面对砚台,每个文化人都有着如晤中国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今天,现代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巨变和更新,砚台无论在其种类、数量、形式等方面都较古代丰富多彩,昔日难得一见的名贵砚台,今天也能轻易遇目、上手和拥有,但令人费解的是,能让人们感动与关注的砚台却似乎稀有。有时候我们一边欣赏着被誉为“精品”的砚台,心里却在感叹,“砚台究竟怎么了”。石材品质良莠参差、雕刻争细斗精,砚之为砚的符号模糊,虽然有不少制砚大师、名师常有优秀的作品面世,但往往被淹没于浩瀚的砚海中而难露光芒。关于砚台的材质、砚台的工艺与艺术,砚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历朝历代制砚者和使用者、收藏者、鉴赏者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天砚研究者和专家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在首届中华砚文化研讨会上提出关于当代砚文化的定位,这个有点学术味的题目,虽有点附庸风雅,其终目的是希望探讨怎样使砚台这个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符号能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本文作者亦深知此课题之重之大,只期作投石于湖之功,引起各路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以便将其引向深入,广而大之。 砚台的定位研究,似乎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探索,从砚材、形制、雕刻、铭文和风格、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我们认为,首要的是把握砚是什么的问题,否则难以入其奥堂,难以得其精义,更无以说发展了,这是一个朔源的问题。然后探索面对二十一世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我们应以什么眼光去看砚台,这才是发展与定位的问题。 一、砚台是什么? 问题的提出似乎有点幼稚。当年有人问古罗马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倒觉得茫然了。”这众所周知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往往让许多制砚、爱砚之人搔首,一时难用准确的语言全面地去表述清楚。 砚台是什么?砚台初意为研墨用具。汉.刘熙《降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同朝的许慎在《说文》中释:“砚,石滑也。”“滑”者利也,意“研磨”。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砚是什么,让我们简略地回眸砚走过的足迹。根据砚(研)发展的历史状况,将其略作分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式微期和再生期。(当然,这样分期的目的只是为服从本文为阐述“砚台是什么”的一种粗略的方式,并非学术意义上的断代)。 一、原创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砚台”发现于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专家认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代时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或于更早已出现砚,惜未有实物)。以出土石砚的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其功能为研磨工具作用。此后陆续出土的器物中也时有“砚台”,其基本结构无多大变化,但其粗拙的外型已逐步光滑成型(如广州象岗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砚台”)。直至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墨不需要借助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墨块而直接可以磨于砚面,真正意义上的砚诞生了。 “研”向砚的转化,经历着数千年的历史,研的出现体现着先民创造工具的原创发生学的价值,同时也奠定了砚台制作的基础,启发着人们对砚台的功能结构的思考提供灵感,对

论文-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目录 第1章课题研究价值 (2) 1.1课题背景及意义 (2) 1.2端砚文化的历史传承 (3) 第2章端砚文化如何走进课堂 (4) 2.1多角度将端砚文化渗入课堂 (4) 2.1.1端砚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2.1.2引导学生探究端砚制作的工艺 (5) 2.1.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6) 2.2开发以端砚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6) 2.2.1将端砚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 (6) 2.2.2丰富教学内容 (7) 第3章端砚文化走进课堂的意义 (8) 3.1重新认识端砚文化的必要性 (8) 3.2继承、发扬端砚文化的重要性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咸宁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端砚文化走进课堂 摘要 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简单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累。文化是全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额。其中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特性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非语言不分的语言和文字。具体的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基于儒教,道教,佛教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名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包括:古代诗文、诗、词、曲、赋、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端砚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以及山西晋城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端砚位居第一位。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端砚 The Duan inkstone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Abstract Culture itself is a relatively vague concept.Generally speaking,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is a 1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