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点跟踪训练题17

考点跟踪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封锁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2.)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D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横空出世一战中,工业军事显威名;七十四载旗帜红,大厦倾覆两极终。”这句话描述的是( D )

A.美国的崛起B.印度的重建C.德国的分合D.苏联的兴替

4.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社会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C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的影响D.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5.1990年,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庄严宣告独立。这个国家是( A )

A.纳米比亚B.巴西C.古巴D.埃及

6.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主要是因为这一年( B )

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B.有一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C.是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开端D.非洲出现了第一个独立国家

7.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通过贩卖黑人奴隶、掠夺资源,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战后,非洲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标志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是( C )

A.印度独立B.埃及独立C.纳米比亚独立D.古巴独立8.右边是小飞围绕“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D )

A.胜利时间

B.斗争对象

C.成果

D.意义

9.学习历史也要关注现实,有一个热点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地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这一地区是( B ) A.美洲地区B.中东地区C.北非地区D.南亚地区

10.右图是漫画“中东乱局”图,导致这种乱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D )

①民族问题②历史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1.2011年,中东地区发生了称为“中东之春”的民主运动。西方势力乘机兴风作浪,发动了入侵利比亚的战争。在这一事件中,美国和西欧国家表现了较强的文明认同感和行为协同性,令人关注。探究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文明追溯】

(1)中东主要指西亚和北非地区。这里先后诞生了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两大文明古国。请写出古代埃及的著名建筑和古巴比伦的著名法典。

建筑:金字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2)中东地区亦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聚居区。写出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和古代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

创立者:穆罕默德。代表作:《天方夜谭》。

(3)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会之地,历史上曾遭受许多帝国的征服,但该地居民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举出古代阿拉伯人把东方文化传至西方的一个事例。

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或把印度计数符号西传)。

【动乱分析】

(4)二战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其因素有哪些?

因素: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水资源问题、石油问题、民主问题、大国争夺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

【相关联想】

(5)18世纪,美国摆脱哪个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在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之后,美国人在20世纪参与了欧洲人掀起的两次世界大战。请写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参与的军事集团。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同盟国)。

(6)二战后,美国力图控制西欧、对抗苏联,推行冷战政策。请列举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2.合作探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俄国历史时,以分组的形式,组织了一场辩论会,题目是《改革与革命》。

导言:俄国近现代以来,曾经历过三次历史剧变,第一次是1861年改革,第二次是十月革命,第三次是苏联解体。

过程:

关于1861年改革,辩论的主要观点是:

(1)从学习方法的角度看,上述两组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你觉得应如何全面地评价这次改革?

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关于十月革命,辩论的主要观点是:

(2)上述甲组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说明乙组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道路。开拓者: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

关于苏联解体,辩论的主要观点是:

(3)你同意上述哪组同学的观点?请你结合中国的史实说明你的认识。

甲组。不管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通过辩论,两组同学对俄国这三次剧变的历史达成了一个共识:不管是改革还是革命,都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1]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美苏冷战: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正式形成:1949年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洲、日本、中国。当今世界格局向对极化方向发展。经济走向全球化。(WTO) 专题四: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4、中共七大:1945年4--6月,延安。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大会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同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开端;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9、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

【精品】历届中考历史试题分册分考点汇编(7-9填图识图题)

填图、识图题 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3分,第18题2分,共5分。 清朝疆域辽阔,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城市或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3分) A.清朝都城:京师 B.南海:千里石塘 C.南海:万里长沙 [参考答案] [12年重庆中考]第17题 上框A;中框C;下框B。(3分,每空1分) 图一 26.图一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图中①处是图。 [参考答案] [1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第26题[11年黑龙江鸡西中考]第41题 26.赤壁之战(1分)、魏(曹魏) (1分) 观察图一,将以下三个政权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3分) A魏B蜀C吴 [参考答案]左框:B中框:A右框:C(各1分)[2007年重庆中考] 第21题 小明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饶有兴趣地画了一幅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T[06年福州毕业会考]第22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参考答案]√ [10年贵州黔东南中考]第14题 (1)图1中桥的名称 。(1分) (2)设计并主持建造此桥的人是隋朝的 。(1分) (3)影响 。(1分) [参考答案] [11年湖南张家界中考]第32题 (1)赵州桥 (2)李春 (3) 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图: 请回答: (1)A 图是重832.8公斤的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它是▲(名称).(3分) (2)B 图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开凿于▲朝.(3分) (3)C 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繁荣的商业景象,它取自张择端的风俗画《▲》.(3分) [参考答案](1)司母戊鼎(2)隋(3)清明上河图[06年海南中考 ]第21题 图二 图二人物在1405— 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和 , 图 1

考点跟踪同步训练九年级历史

考点跟踪同步训练九年级历史 以考点跟踪同步训练九年级历史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九年级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和考点,以便同学们在备考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一、古代中国历史 1. 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变迁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3. 秦汉时期:了解秦朝的统一和统治、汉朝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世界古代文明 1. 古埃及文明:了解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金字塔、法老王、尼罗河等与古埃及相关的重要知识。 2. 古希腊罗马文明:了解古希腊罗马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帝国等相关知识点。 3. 古印度文明:了解古印度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印度教、佛教、摩揭陀王朝等与古印度相关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史 1. 近代中国史: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和人物。 2. 二战与冷战:了解二战期间的全球战争、战争原因和结果,以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军备竞赛和冷战结束的原因和后果。 3.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了解苏联、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变革。 四、历史思维能力 1. 信息辨析:能够辨别历史材料中的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 问题解答:能够提出合理的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起因和影响,做出合理的解答和结论。 3. 历史观点: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历史观点的产生和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和辩论。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和考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准备,做到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取得优异的成绩。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2012年中考复习考点跟踪训练17 统计的应用(含答案)

考点跟踪训练17 统计的应用 一、选择题 1.(2011·邵阳)如图是某农户2010年收入情况的扇形统计图.已知他2010年的总收入为5万元,则他的打工收入是() A.0.75万元B.1.25万元C.1.75万元D.2万元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2.(2011·温州)为了支援地震灾区同学,某校开展捐书活动,九(1)班40名同学积极参与.现将捐书数量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捐书数量在5.5~6.5组别的频率是() A.0.1 B.0.2 C.0.3 D.0.4 3.(2011·肇庆)某住宅小区六月份1日至5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5天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是() A.30吨B.31吨C.32吨D.33吨 4.(2011·天津)下图是甲、乙两人10次射击成绩(环数)的条形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谁的成绩更稳定 (第4题) (第5题) 二、填空题 5.(2011·苏州)某初中学校的男生、女生以及教师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若该校男生、女生以及教师的总人数为1200人,则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校教师共有_________人.6.(2011·乐山)如图是小强同学根据乐山城区某天上午和下午四个整时点的气温绘制成的折线图.请你回答:该天上午和下午的气温哪个更稳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聚焦中考历史(人教版)检测题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考点跟踪训练01 1.C 2.A 3.C 4.A 5.B 6.A 7.A 8.B 9.A10.C11.B12.D13.D14.C 15.D 16.(1)图一是半坡原始居民;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自然环境的差异。(2)禹。(3)周武王。(4)×。(5)×。 17.(1)禹。(2)齐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扩充疆界。(3)韩、赵、魏。(4)长平之战。(5)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跟踪训练02 1.C 2.C 3.C 4.A 5.A 6.C 7.A 8.C 9.C10.D11.A12.A13.B14.A 15.A 16.(1)秦始皇(或嬴政)。(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法家思想。(4)汉武帝;诸侯国。(5)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6)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或完成国家统一,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7.(1)秦朝为反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时昭君出塞、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举其一即可)(2)民族融合已成趋势。(3)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设置了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4)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谈,如从语言、婚姻、服饰、姓名、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任举两例即可。(5)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符合题意的其他表述也行) 考点跟踪训练03 1.A 2.C 3.C 4.A 5.B 6.B 7.B 8.D 9.C10.D11.D12.B13.A14.C 15.C 16.(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魏征——唐太宗;姚崇——唐玄宗。(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入吐蕃。(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5)科举制度。(6)隋朝大运河。(7)隋炀帝。(8)唐玄宗。(9)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言之有理即可) 17.(1)A.辽;B.西夏;C.北宋。(2)A.金;B.西夏;C.南宋。(3)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4)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结束了唐朝灭亡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考点跟踪训练04 1.C 2.A 3.D 4.A 5.D 6.D 7.D 8.D 9.C10.D11.D12.B13.C14.C 15.A 16.(1)韩非子。(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八股取士(八股文)。(4)文字狱。(5)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专制统治。(6)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不择手段,加强思想控制;思想必须解放;禁锢思想,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只要围绕“思想”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17.(1)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评价: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危害:阻碍了中国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解析(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班固在《汉书》中称,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 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 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 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指出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 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7.西汉“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东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这些官吏,大都是以通经而进入政权机构的。这说明当时( ) A.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六:民族解放运动史………………………………………………… 专题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专题九: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专题十中外重大改革………………………………………………………专题十一: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十三:国共两党的关系…………………………………………………专题十四: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专题十五:“三农”问题……………………………………………………专题十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十七:世界民主法制的进程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个专题主要包括: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 四、主要的国际战争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4、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6、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初三上册历史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试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历史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试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 1.“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的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这有可能是哪位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的出征誓言(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哥伦布 D.华盛顿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西班牙殖民者”“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可判断是玻利瓦尔。 2.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B.由封建王公领导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印度的民族起义由封建王公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分别由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率领,南北联合,协同作战,并且成立了很多国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故答案选A。 3.喜欢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说过南美的“解放者杯”足球赛,这一杯赛的冠名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华盛顿 B.克莱武 C.圣马丁 D.玻利瓦尔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题干中的“解放者杯”,结合所学知识“南美的解放者”可知是玻利瓦尔。 4.古印度是人类历史上古文明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把它作为征服对象。到19世纪中期控制了印度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法国 D.英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英国从17世纪开始侵占印度,到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印度人民在英国的压迫下,掀起了反抗英国的民族大起义,故选D。 【名词解释】殖民统治: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剥削和军事侵略把弱小国家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表现为海盗式的掠夺、欺诈式的贸易和贩卖奴隶等方式;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主要采用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的手段,使弱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立和主权,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采用新殖民主义政策,即打着“友好”的招牌,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和文化渗透或支持政变、扶植傀儡政权、组织政治和军事集团等方式继续控制别国,以保持和扩大其殖民统治。 5.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 A.要把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向印度输入鸦片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中的“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可知英国要把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6.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的是( ) A.土兵 B.农民 C.封建王公贵族 D.印度皇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中,一些封建王公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成为起义的领导者。 7.当代印度史学家说:“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印度人民仍在赞颂她。英国侵略者管她叫‘魔鬼的化身’,然而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巨人。”她是( ) A.圣马丁 B.尼赫鲁 C.章西女王 D.释迦牟尼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考点跟踪突破

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17攀枝花)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分别是(D) A. 奥匈帝国和英国 B. 德国和法国 C. 意大利和俄国 D. 德国和英国 2. (17东营)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A) A. 《九国公约》 B. 《北大西洋公约》 C. 《华沙条约》 D. 《开罗宣言》 3. (17龙东)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了安排,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称为(B) A. 维也纳体系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4. (17台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历史事件是(A)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诺曼底登陆 C. 德黑兰会议召开 D.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5. (17包头)通过“共同使纳粹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条款”的国际会议是(D)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6. (17随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是(C) ①日军偷袭珍珠港②九一八事变③德军“闪击”波兰④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②④ 7. (17攀枝花)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系列知识卡片,下列卡片内容错误的是(D) A. “二战”爆发的时间:1939年 B. 雅尔塔会议的重要决定:建立联合国 C. 转折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D. “二战”结束的标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 (17鄂州)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 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 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9. (17无锡)在60多年前,美国针对苏联实行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该政策是(A)

(福建专)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05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考点跟踪突破

主题0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 (17模拟)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D)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儒家学派 2. (17模拟)孔子的言论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是(A) A. “仁” B. “因材施教” C. “知之为知之” D. “温故而知新” 3. (17模拟)孔子有关和谐社会的主张是(A) A. “仁”“爱人” B. 提倡法治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4. (17模拟)《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得到朝廷推广。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采用世纪纪年,应是(B) A. 1世纪初 B. 2世纪初 C. 1世纪末 D. 2世纪末 5. (17模拟)培根对于中国古代的发明曾说:“……发明首先在文字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他说的第二种发明指的是(D)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印刷术 D. 火药 6. (17模拟)被称为“航海的眼睛”的伟大发明是(C)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7. (17赤峰)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C) A. 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 发明了火药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8. (17模拟)右图著作(B) A. 是我国最早一部医学著作 B.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 记载了“麻沸散”的研制 D.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9. 在我国古代,有一项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它是(D) A. 《天工开物》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10. (17模拟)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秦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B)

(山西地区)2017年中考历史主题07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点跟踪训练

主题07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2016·孝感)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 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A ) A. 鸦片泛滥成灾 B. 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2.(2016·张家界)《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B ) A. 甲午战争 B. 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3.“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尽然只字未提。”“这项条约”指的是( A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B ) A. 中国开始遭到大规模外来侵略 B.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民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河 5.“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圆明园最先遭遇的“一度”是指( B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C ) A. 雅克萨之战 B. 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6·恩施)《马关条约》签订后,军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D ) A.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8.(2016·山西适应性训练)下列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中,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政府需同英国商定②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辟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③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江苏省淮安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右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答案】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现象的是 ①出现了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②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⑤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型可以用排除法来做,①出现了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少朝时期的典型青铜器代表,不属于题干的时间范围,应该排除①。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3. 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②《齐民要术》③《史记》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4.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分析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 5. 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宜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A项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押》安徽卷第17、18题含答案解析

押安徽卷第17、18题 材料分析题 2020—2022年安徽中考历史第17、18题考点分布情况表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安徽省近三年中考历史第17、18题为材料解析题,第17题重点考查中国近代史部分,以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域的事件为主干,兼顾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反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第18题,多以当年整五整十周年大事为切入点,考查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大国关系、和平外交、近代化进程、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及探究20世纪三大改革等长效专题热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解释判断能力,初步分析事件、人物和现象间的关系、利弊和比较异同等,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2022年中考材料解析题

在设问上略有变化:由原来的三问合并为二问。这样的变化使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考查考生的学业水平。 【题型特点】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 常见的材料类型有: (1)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2)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3)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 材料解析题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具有灵活、生动、直观的特点,在问题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作出判断等能力。【解题技巧】 做好材料解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 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 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历史中考常考填空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历史中考常考填空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标志类 1.(1840—184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2.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 3.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5.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6.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全军覆没。 7.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的()。 8.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9.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 10.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 11.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 12.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是:()。 13.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1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事件是——()。 15.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1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 1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775年,()枪声。 19.美国诞生的标志是——1776年7月4日,()的发表。 20.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

2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 22.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是——1785年瓦特改良()。 2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的广泛应用。 2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的发表。 25.标志着日本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26.“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27.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3年,()上台。 28.标志着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事件是——1938年9月,()。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 30.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 31.二战的规模空前扩大的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 32.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的事件是()的发表。 33.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的事件是——1945年5月,()正式签署投降书。 34.标志着二战结束的事件是——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35.1947年()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6.1991年()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湖南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17)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1.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 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天工开物》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 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 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肆、瓦子。瓦 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 摊位,十分热闹。大的瓦子,可容纳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清 平乐》,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选项A。故选:A。 2.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英国”、“近代自然科学” 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A.牛顿 B.巴尔扎克 C.贝多芬 D.梵高 【答案】A

【解析】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者,故A符合题意;巴尔扎克是法国小说家,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梵高是荷兰画家,排除BCD。故选A。 3.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其建立的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baizhanTING帝国 C.日不落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 10 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抵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所以D项符合题意;A 项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B项建立于公元4世纪,排除;C项是指18、19世纪的英国,排除。故选D。 4.当代西方史学家曾经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目前由欧洲国家组成、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福建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17)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 1.《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仿行西法”“铁舰钢舰”“机器局以制枪械”等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使中国武器装备“旧观顿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合题意。故选B。 2.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们了解当时这两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通过他们留下的 A.遗迹遗物 B.甲骨文字 C.青铜铭文 D.史书记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尚未产生文字,因此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主要是通过遗迹

遗物,A正确;甲骨文字、青铜铭文当时还没出现,BC错误;文字尚未产生,史书更 无从出现,D错误。综上故选A。 3.古希腊哪个城邦既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又是民主政治的起源地? A.古巴比伦 B.雅典 C.罗马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 之一,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极盛,故B符合题意;古巴比伦、罗马、亚历山大帝国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4.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A.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近代出现的报纸有《申报》,近代创办的出版机构有商务印书馆,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有京师大学堂。而中 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5年9月2日,袁世凯、 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所以滨州杜氏家族一门

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之热点预测17: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 【例题】(2022广东考前预测模拟)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百越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 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 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

士负责。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 据材料-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创新民族政策?为什么说该政策具有法律性? 【参考答案】 (1)秦朝:①在北方击退匈奴;②修筑长城;③秦朝在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④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⑤开凿灵渠;⑥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加强对南方的管辖;⑦移民成边。 汉朝:①北击匈奴;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③设置河西四郡;④设立西域都护府;⑤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⑥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2)方式:①战争;②册封;③和亲;④会盟;⑤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3)特点:①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影响: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②加强了民族的交融;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4)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专门规定,因此具有法律性。 中国古代自秦朝开始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边疆治理是是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边疆治理有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因俗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