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20200521132007)

区域协调发展(20200521132007)
区域协调发展(20200521132007)

一、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简介】

1、均衡发展阶段:

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特点:“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平均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

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

历史发展要求的。

2、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大转移,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非均衡

的区域经济战略开始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多个方面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强力布局工业产业的做法,

首先在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意图通过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

应,扩散效应和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

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

3、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率先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崛起,

鼓励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

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这种区域发展战略也带来

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的拉大;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

发展格局。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

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

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

地区的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主要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差距大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水平差距继续扩大;经济总量差距拉大;实际投资量差距较

大;区域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在新一轮投资增长中,地区差距有拉大趋势,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较

早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为帮助这些地区企业渡过难关,采取了一些应激性救助措施,更多汇集东部这些

地区,包括保增长所采取的重大投资,也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加上东部地区本来经济实力就比较强,自救性

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中西部的投资。可以预料,经过这一轮大规模投资和产业转移,东部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改善上,都形成新的优势,

【三大区域战略】

(一)西部大开发

1、战略内容:

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同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组成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随即,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

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2006年批准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的力度进一

步增强。

2、取得成就:

(1)促进经济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西部大开发不但没有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反而为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开

辟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会越来越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稳步推进,西部地区为

东中部地区提供了大量能源,矿产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支持了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

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技术和人才,来自全国各地。西部大开发也给东中部地区企业“西进”

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扩大了东中部地区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并增加了就业机会。东中部地区同

时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的

直接受益者。

(2)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除在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有了大的进展之外,还

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青藏铁路、稀奇东输、西电东送、支线机场、干线公路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简称,对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五年累计,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8500亿元,其中国债投资2700多亿元。交通干线建设方面,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万

公里,其中,告诉公路5600公里;建设铁路新鲜2824公里,浮现1518公里,电气化铁路1779公里;青藏铁路累计铺轨777公里;建成干线机场23个,在建项目13个。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3600多万千瓦,输变电线路13300公里,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工。西气东输工程,仅用不到

三年时间,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建成并且商业供气。水利设施方面,建设了四川紫平铺、宁夏沙坡头、广

西百色、内蒙尼尔基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115个灌区进行改造,建设了535个节水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陡坡耕地还林亿亩,荒山荒地造林亿亩。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已经累计治理

严重退化草原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西部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工

程顺利进展。

3、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显着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整体经济实力较弱,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东部的41%,人均财税收入仅为东部的23%,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西部。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四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开发与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4、相关对策:

为了更好的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国家给予西部特定地区

更多特殊性政策支持,以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了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中央财政加大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实施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

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

馆的目标。“西新工程”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增强。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国家的推动下,西部地区能源及化工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工业、

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基地、名优品牌和企业

集团。

四是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加大利用外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1、战略内容: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的若干意见》,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意见》确定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

精神,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增

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

第三产业,以玻璃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

型,大力发展是有化工、煤化工、林木产品神将工、林下产业等资源精神加工和新的接续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资源型城市电力、交通、供水等基础省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扩大老工业基地的金融、保险、

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

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2、取得成就:

(1)经济得到发展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赶上了全国平均增速。

首先,在工业方面,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扭亏为

盈,摆脱了困境,利润大幅度增长,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其次在农业方面:东北地区率先实行了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作为全国商品量和

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

(2)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等“民心工程”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3、存在的问题

虽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困扰着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生产总值虽然增长较快,但占全国的比重仍在继续下降,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差距仍在拉大。

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制任务艰巨。再次资源型城市转型艰巨,资源型城市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后

劲;有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这些人员技能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极大;困难群

体比重高,不良资产数额较大等,这些问题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瓶颈。

4、相关对策

为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制定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振兴东

北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支持松嫩、松辽平原专用玉米生产、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三江平原水稻优势

区建设,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

二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绝大部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实施了一批重要企业的联合重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业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积极开展增值税转型、厂办大集体等改革试点。加快推

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三是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不断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大型石油化工、高

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先进适用运输设备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一批装备制造国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四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阜新、大庆、伊春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哈大高速客运专线、沈大高速公路扩建、长春新机场改造、红

沿河核电站、尼尔基水利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

六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出台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增强外资参

与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力度。

(三)中部崛起

1、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

流中心,具有开拓的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优越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达,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着名的

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具有加快发展的优势条件。

中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全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能存富余劳动力跨省输出基

地,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同时高等教育也比较发达,能够支撑各类产业的发展。

2、战略内容:

2003年10月,当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的新格局。”2004年9月,“存进中部地区崛起”写进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2005年10月,当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4月,中央专门颁发文件,从多方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意见。中央的战略决策与一系列政策安排,将对中部地区崛起发挥强

的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增

长方式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投资带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推进型转变。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结构调整中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区域资源整合与经济合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二元发

展模式向城乡协调发展模式转变,就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心得发

动机。

3、存在问题

但是目前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

种粮积极性不高;二、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工业经济总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四、区位优势还未能

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五、文化优势和潜力有待挖掘和发挥;六、环境保障和环境容量的压力大;七、劳动力资

源配置不合理;八、人多财弱民生改善需加强。

4、解决对策:

首先,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建设,逐步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提升郑州农产品期货市场水平,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完善

强农惠农政策,择机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

设用地市场和城乡利益平衡机制;创新城市发展资金筹措机制,探索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解

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第三,将符合条件产业集聚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在河南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中原经济区

符合条件的城市纳入到国家性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试点城市,将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尽快建成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第四,将郑州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形成贯

通国家东北与西南方向、西北与东南方向的战略交通枢纽;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打通中原经济区多条出海

通道;把郑州机场建成内陆大型航空枢纽,建立中原经济区国际开放通道,形成国内人流物流中转枢纽;

第五,设立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和现代文化创新,可以考虑在中原经济区设立

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并以此为平台,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文化事业与

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第六,加大对中原经济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探索建立碳排

放交易机制,建立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中心;

第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建设中原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配置省内外劳动力资源,提高向周边地区输出人才和劳动力的集约度和辐射度;

最后,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原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尽快达到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加强

就业服务,建设国家级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基地;完善社会保障,率先在中原经济区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和农村低保全覆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开展义务教育试点。

【拓展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经济发展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几次大的转变,由最初的“平均主义”同

步发展战略转变为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再由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到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协调发展让产业区际分工更加合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中国原

有各地“自成一体”的产业分工格局逐步被打破,地区间产业分工日趋合理: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具有规模经济特

征的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在沿海地区得到更大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以及优势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将在中部地区得到更大发展;消耗少、污染轻、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将在西部地区得到更大发展;装备制造

业将在东北地区得到更大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促使各地将出现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由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产业集群受到了各地、各层级决策部门的重视。从各地发展规划来看,大部分地区都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的主要战略之一。同时,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存在,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空间依托。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在既有的产业集群之外,将成长一批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

更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之间良性互动格局形成。随着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的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以低廉的价格招商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的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平等就

业制度的建立,地方政府设置不合理的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的做法将趋于减少,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增强良性竞争

和合作的愿望将加大,良性的区域互动格局有望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促使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合作更加深入。未来各省区尤其是沿边各省区将越来越

多地参与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合作之中——广东将逐步实现与香港、澳门的一体化,广西将深度参与环北部湾经济技术合作,云南将深度参与南亚地区合作,西北地区将深度参与中亚经济合作,东北地区将深度参

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而且合作内容将不断丰富,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不仅包括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

也包括基础设施的衔接、产业发展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让产业区际分工更加合理。促使各地将出现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区

域之间良性互动格局形成,促使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合作更加深入,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

发展,因此要在政府政策指导下,获得人民支持基础上,东部带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就是推动区

域协调发展,但是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要的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通过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总体战略和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

到位。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赋予地方以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和规

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对以生态环境

保护为主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要及时补偿到位。建立和完善资源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这些

地区能够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合理的回报。

其次通过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当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基础做起,国家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

尽快补上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欠账,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是实现均等化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增公共服务投入要统筹规划,适度向中西部倾斜。

第三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产业转移、投资合作等

方式,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定向转移,以产业园

区为依托,促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就地解决料件,利用当地资源进行

深加工。同时,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增强配套能力的同时,增加吸收就业能力。

最后,鼓励全民创业,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不同地区的发展来看,发达与

落后可能会有许多原因,但创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从外部条件说,可能是

资源禀赋差、投入不足;从内在条件来说,主要还是缺乏创业环境,民众参与创业程度不充分、个人创业本领短

缺、创业能力不足。相反,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整体富裕程度提高,恰恰是全民创业的结果。发展源于

创业,只有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创业活动得到充分的保证,经济才能蓬勃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我国已经进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就是要从过去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促进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致力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浙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助推衢州、丽水两市更快发展,实现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推进衢州、丽水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衢州、丽水两市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1、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聚集高端要素能力不足。 据统计,衢州、丽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后三位,与沿海地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衢州、丽水两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区位、城市能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政策的优势,争夺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落户,吸引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与这些城市比较,衢州、丽水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产业创新力不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存在路径依赖。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场伟大的探索,需要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实现产业创新。从衢州、丽水两市现有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看,产业创新力明显不足,难以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上有大突破,难以在对接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上有大作为。如,xx 年衢州、丽水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 8、9%和2 9、8%,与浙江省5 4、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供给缺乏特色,难以对接市场对幸福产业的新需求。 消费升级时代,发展幸福产业确实迎来了大机遇,然而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医养产业为例,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人口,杭州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 1、55%,区域老龄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医养消费需求迎来井喷期。但是,省内外医养小镇林立,仅浙江境内沿沪昆线的健康小镇就有乌镇雅园、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临安颐养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衢州、丽水两市虽然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但缺少亮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足,制约幸福产业的井喷式扩张。 4、先天内生乏力,区域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与沿海地区享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等政策比较,衢州、丽水总体上处于政策边缘地,区域政策力度明显不足。 二、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建议 1、聚焦创新领域合作,补齐高端要素集聚力不足短板。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高考通关之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20】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 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 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 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 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 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 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 24题。 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 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测试答案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68分 一、单选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长江经济带范围九省二市的是()。 C A.云南 B.四川 C.河南 D.湖南 2. 根据本讲,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A.基础设施相联相通 B.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C.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D.资源要素互补互促 3. 以下不属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包括的都市圈的是()。 C A.京滨都市圈 B.名古屋都市圈 C.琉球都市圈 D.阪神都市圈 4. 以下不属于泛珠三角城市群的是()。 A A.安徽皖江城市带 B.珠三角 C.海峡西岸 D.珠三角西部城市 5.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不包括的城市是()。 B A.费城 B.芝加哥 C.波士顿 D.华盛顿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提到,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 BCD A.经济优先发展示范区 B.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C.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D.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 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治理“大城市病”中功能疏解时的原则的有()。 ACD A.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B.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C.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 D.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 3. 根据本讲,我国城市群中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有()。 AC A.京津冀鲁城市群 B.海峡西岸城市群 C.泛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包括城市之间要有联系。正确 正确 错误 2.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正确 正确 错误 3. 天津市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错误 正确 错误 4.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确 正确 错误 5.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正确 正确 错误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改善~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巨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并应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扎实性步伐。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 理论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大体有四种定义~都是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上。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 — , — 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1、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东部地区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全国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在区域政策和经济周期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下~进入21世纪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逐渐放缓~自2004年起地区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最近几年地区差距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显著提高。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1.1 1 0.9 0.8 0.7 0.6 0.5 0.4 1978 1980 2、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1982 1984经济圈 1986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趋1988 1990丰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区域一 1992 体化程度明显加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城市群和经济圈开始逐步1994 1996— , — 1998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作者:刘勇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9.9.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9-9-9 10:36:17 ——“十二五”时期制定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以新的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速中国特色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区域政策就是一切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区域政策体系应当取欧美政策之长处,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规范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时期,此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开头,这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布局安排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总体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经济等,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仅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善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宏观区域经济层次。其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在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划分若干大区域。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2018届高考地理-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练习(一)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 2017·广东六校联考)“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1~2题。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7·山东潍坊期末考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下图示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1 / 4

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源富余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 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4.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其影响是()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 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2017·济南质检)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5~6题。 5.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6.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地区—①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D.我国西北地区—④ 8.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B.④→① C.③→④D.②→③ 2 / 4

2020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2.1 第二课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域发展差距。 (1) 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 造, (3) (4) 1 A.①② C.①④ 【解析】解答表格题要求既从横向上看,又从纵向上看。本题从横向上看,城乡居 【答案】 C 2.珠江三角洲与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瓶颈”,在省政府扶持和促动下,珠三角企业纷纷到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投资,力求最终实现共赢。对此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以地方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设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四个选项中,“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的表述是与“共同富裕”的含义不相符的,很明显是错误的;其他三个选项分别点明了实施经济帮扶的意义,是正确的。据此分析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答案】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一、单项选择题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后病 Abstract:The3rdmeetingofthe16thNationalPartyCongresspresentedthehuman-oriented,overall,harmoniou 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emphasizescoordin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countrysi de,regionaldevelopment,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andnationaldevelopmentandopen-upp olicy.Basedonthis,thereformedanddevelopmentarepromoted.Inthe"FiveCoordinations",regionald 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tcomesfromtheadvanceofstategictheoryinChineseregionald evelopmentandtherealisticrequirementsofcoordinatingregional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 ceforlearningtheunderdevelopedareas,especiallytheunderdevelopmentandpovertyinminoritygro upareas,andforinclud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inoritygroupareasintothenationaldevelop ment. Keywords:regional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underdevelopmen 一 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清楚阐述和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基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纲要》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也有新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合理协作和商品流通。今后10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虽然在《纲要》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造成这些问题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消除,因此,在“八五”期间,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例如,在此期间,全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1%,东部为28.12%,中西部分别为25.27%和23.38%;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3.59%上升到1995年的56.85%,中西部则由1990年的30.13%和16.28%下降到1995年的28.57%和14.58%。三大地带之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有增无减,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并愈演愈烈。 针对“八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问题进一步突出、并将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一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突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九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