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渔业资源渐枯竭小渔船难以“鱼满舱”

近海渔业资源渐枯竭小渔船难以“鱼满舱”
近海渔业资源渐枯竭小渔船难以“鱼满舱”

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韦金胜 (中国渔政广西区检查大队 北海 536000) 北部湾这块全国的最后“渔业净土”近几年也已不堪重负,渔民的捕捞强度已大大超过了鱼虾贝类的自我补充速度,造成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而各种渔业管理措施又难以奏效,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受其中国沿海全局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原因,主要问题表现在漠视环境污染、捕捞强度盲目增长、发展格局不合理,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弱化,渔民“一夜暴富”的急燥心理,渔政管理不力,科技投入资金过少,跟不上生产需要等。特别是长期受以“产量论英雄”管理理念的腐蚀。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因中越渔业协定的实施,北部湾传统作业渔场将进一步缩小而渔船却不断增加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可持续发展北部湾海洋渔业的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制止资源衰退,恢复和保护渔业资源,我国的渔业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国家也曾多次颁发各种保护管理措施、法律法规,但收效甚微。渔业资源不但没有得以恢复,反而有日趋加重之势,传统海洋优质资源濒临枯竭,新开发出的种类资源又遭破坏,警钟频响,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随大局也不能幸免。那么,渔业资源管理为什么总是管不出成效呢?保护、恢复北部湾的海洋渔业资源,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出路在哪里?笔者不揣肤浅,本着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和发展渔业的前提的原则,就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深层问题及今后对策,提出自己在多年的渔政实际工作中观察和调查后产生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商榷。 北部湾是位于南海西部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湾狭而长,沿岸是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该湾以湾内鱼、虾、贝类种类多而闻名,其中有海豚、美人鱼、东方 (活化石)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而北部湾第一美味野生鱼亡鱼更是令当地人引以为傲,北部湾渔业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的广西更是如此。渔业也带动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等的发展,而这一切必须是在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然而越来越多的挑战正在逼近。 1 主要问题 尽管海洋捕捞统计产量年年上升,但是,北部湾海域主要渔业资源已趋衰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开始衰退,进而是一年比一年恶化,当时在涠洲港内白天都能见到石斑鱼、鱿鱼在水中嘻戏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资源衰退种类日趋增加,单位努力量渔获量不断下降,渔获群体组成小型化、低龄化、渔获种类组成低质化、低值化现象日趋严重,有的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已经几乎绝迹。优质种类如真鲷、马鲛、鱿墨鱼、白鲳等不用说形成渔讯,就是成批量捕获已是可望不可及,其它资源状况也不理想,传统的蛇鲻、鲱鲤、金线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习题一> 1.渔业资源、渔场的基本概念。 2.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3.国内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4.研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重要意义。 ※<习题二> 1. 1.种群的概念及其研究种群的意义。 2.种群、群体、种族的区别。 3.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4.种群的坚定方法。 5.检验种群特征显著性的数学方法。 6.鱼类种群数量的调节方式。 7.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 8.鱼类年龄形成的一般原理及其鉴定材料。9.硬骨鱼类中鳞片上的年轮标记有哪些。 10.鳞片类型及其鳞片的年轮特征。 11.鳞片和耳石鉴定方法的比较。 12.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3.性别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14.生殖群体有哪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15.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6.性成熟系数和性腺指数的概念。 17.产卵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18.研究繁殖力主要有哪些方法。 19.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 20.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1.食物保障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2.饵料选择指数的概念。 23.鱼类摄食研究方法有哪些。 24.影响鱼类摄食的主要因素。 25.性腺成熟度的划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26.目测胃含物等级的划分标准。 ※<习题三> 1.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2.集群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3.鱼类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 4.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5.生殖洄游的类型。 6.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7.试从产卵、越冬和索饵洄游来说明产生洄游的原因。 8.基本种群的概念。 9.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 ※<习题四> 1.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与规律。 2.人类干扰对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机制。 3.繁殖论、稀疏论、世代波动论的观点和主张各是什么。 ※<习题五> 1.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意义。 2.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内容。 3.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习题六> 1.渔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渔场划分的类型,以及优良渔场有哪些。 3.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三大洋划分为哪些渔区。 4.我国的渔区划分方法。 5.渔期的概念。 6.渔场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7.渔场形成的一般原理。 8.流隔的概念以及流隔渔场形成的原因。 9.北原渔况法则概念。 10.流界的判断方法。 11.涡流渔场的概念及其类型。 12.上升流渔场的类型。 13.为什么说上升流渔场是极为重要的渔场,主要上升流海流分布在哪些海域。 14.哪些地形可以形成优良渔场。 15.如何评价渔场的价值。 ※<习题七> 1.海底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2.海底地质分布的一般规律。 3.上升流和下降流产生的原因。 4.世界大洋环流的特征。 5.西部边界流和东部边界流的特征,哪些海流属于西部边界流,哪些属于东部边界流。 6.例举说明三大洋的主要海流。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渔业资源评估《习题集》

《渔业资源评估》习题集 习题一取样、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捕捞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产生的影响 1、今从两艘拖网渔船A和B上,对黑线鳕进行渔获样品取样。因船上的黑线鳕已按大、中、小规格装箱,每箱重约63kg,现分别从A、B船中取不同规格的大、中、小各箱进行体长测定,体长按10cm间隔分组,分别记录其尾数和卸货数量如下(Gulland,1969): 体长(cm) 40—50—60—70—80—90—100—总计(尾) 卸货数量(箱) 大 A船中 小 2 32 8 19 15 1 7 3 7 14 26 54 2 10 4 大 B船中 小 1 3 4 27 7 4 5 6 4 1 3 12 28 45 23 53 40 若所有渔船共卸货有:大的350箱,中的720箱,小的1056箱,试分别估算取样渔船和所有渔船的黑线鳕总尾数和体长分布。 2、1955年英国Lowestoft上市的雄性鲽鱼由取样得出按每5cm间隔的体长组的尾数统计如下(Gulland,1969): 体长组(cm)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尾数 3 991 984 4 155 009 1 232 174 274 972 15 349 其中取得雄鱼的耳石的尾数和其估计的年龄为: 年龄 体长 3 4 5 6 7 8 9 10 11+总计 25—29 30—34 35—39 40—44 45—59 33 8 1 82 48 14 1 30 53 26 8 13 24 33 2 8 34 42 12 1 12 19 5 1 5 11 5 4 1 10 — — 1 6 3 4 167 186 162 36 9 试估计各龄鱼上市的总尾数(设雌雄比为1:1)。 3、下表给出日本小沙丁鱼样品的长度分布: 体长组组中值尾数累积尾数累积百分比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140 140—145 145—150 150—155 155—160 160—165 165—170 112.5 117.5 123.5 137.5 132.5 137.5 142.5 147.5 152.5 157.5 162.5 167.5 172.5 1 10 21 44 53 86 72 60 28 25 12 3 1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期末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133D06B01课程名称: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改卷教师: 学号:106050019 姓名:林燕得分: 城市空间的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度,城市绿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城市绿化景观是城市设计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写了城市绿化景观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设计。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生态 前言 城市化进程迅速,昔日的森林被建筑取代,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景观多样性下降,城市的美感下降。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对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会为具有重大的意义,城市绿化景观作为环境的主要构成体,其空间形态关系也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的环境绿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栽花种草,还应当按照其生态习性和园林美学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配置,而形成多姿多彩,层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 在开放空间处理上,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空间感,反衬出建筑的体量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其本身的形状和色彩也是制造开放空间的一种景观元素。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利用纯几何形或自然形作为点景景观元素,既可以体现其阴柔之美,又可以保持树丛的整体秩序;树木四季色彩的变化,给城市广场带来不同的面貌和气氛;再结合观叶、观花、观景的不同树种及观赏期的巧妙组合,就可以用色彩谱写出生动和谐的景观交响曲。 1.城市绿化空间的作用 绿化物种多样性能充分展现其遮荫、滤尘、减噪、绿化美化和彩化功能。公园、道路或其他绿地因地制宜,选种不同品质的乔木,能起到遮荫效果,能有效降低地面温度,保护水土平衡,花草树木的有机搭配能很好地减弱汽车和各种生活噪声,又能很好地除尘滤尘,净化空气,给市民清凉舒适的夏天。 城市绿化空间可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斑块数及破碎化,不同城市的绿化也体现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当地的气候。 2.城市空间绿化景观的设计 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除了在表面上整体与周边建筑等景观要素协调,还要根据城市的气候、人文、水资源等条件,设计种植的植物种类,种植层次。道路植物一般为遮阴类,下面种植一些颜色鲜艳具有观赏性的花草,而公园一般主要种植观赏类花草。在热带一般种植常绿阔叶树种,比如大王椰树,榕树;而在温带一般种植落叶阔叶树种,像樟树,银杏等。 2.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行道树应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夏能遮荫,冬季阳光则可飨行人;从景观功能作用来看,落叶阔叶树种比常绿树种更富季相色彩变化,可充分体现出当地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常绿树种四季常青,若与落叶树种合理搭配,则可形成冬季特有的景色,不可偏废。 道路绿化还可以设计种植各种植物,阴生阳生搭配,形成层次感。如梅州市江南梅江大道的物种配置,上层有高大挺拔的在叶榕,中层有耐荫植物大叶伞、朱蕉、海桐球,下层有地被植物蛛蛛兰、小蚌兰等。 香樟为常绿乔木,四季常绿,树冠庞大,生长速度快,能够散发芳香物质,具有杀菌抑菌作用,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 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 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 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 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3.1.1历史原因:从短距离-长距离;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 3.1.2环境因素 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 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 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 5)敌害3.1.3内在因素:生理-性腺、渗透调节等3.1.4遗传因素3.2洄游的机制定向机制1)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地磁等2)水文水化学:水流、水温、盐度等3)多种感觉器,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4.2.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吹送流 /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4.2.2按冷暖性质分类 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4.2.3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4.3世界主要洋流4.3.1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堪察加寒流、千岛寒流、滨海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4.3.2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加勒比海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伊尔敏格尔暖流、西格陵兰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暖流)、几内亚暖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合恩角寒流、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西风漂流(寒流)、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暖流4.3.3印度洋季风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4.3.4北冰洋挪威暖流、北角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冰洋寒流、东格陵兰寒流、东冰岛寒流4.4中国近海主要洋流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5鱼类生物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5.1.1鉴定材料:鳞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鳍条5.1.2鉴定方法: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年轮法用其他硬组织鉴定年龄5.2生长退算L-R关系式:L=3.7232+44.7650R-----①第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钦州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0911403110 姓名范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范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 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范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捕捞强度爆发式增长,掠夺性捕捞现象越演越烈。劳动力要素过度增长,资源枯竭,捕捞过度、经济效率降低等生物、社会和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2010.6.17) 李九奇 一、概念题: 亲体量(spawning stock)种群在繁殖季节内参加生殖活动的雌、雄个体的数量。 补充量(recruitment)新进入种群的个体数量。在渔业生物学中,补充量有两种含义:对于产卵群体,补充量是指首次性成熟进行生殖活动的个体;对于捕捞群体,指首次进入渔场、达到捕捞规格的个体。 生物量(biomass)以重量表示的资源群体的丰度,有时仅指群体的某一部分,如产卵群体生物量、已开发群体生物量,等等。 可利用生物量(exploitable biomass)资源群体的生物量中能被渔具捕获的部分。 死亡率(mortality)一定时间间隔内,种群个体死亡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残存率(survival rate)一定时间间隔后,种群个体残存的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 比,数值在0~1之间。 死亡系数(mortality rate, coefficient of mortality)亦称“瞬时死亡率”。 自然死亡系数(natural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自然死亡率” 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捕捞死亡率” 总死亡系数(total mortality rate)自然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和。 开发率(exploitation ratio)捕捞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比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一个捕捞努力量单位所获得的 渔获尾数或重量,通常用渔获量除以相应的捕捞努力量得到。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standardizing fishing effort)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作业方式、渔具规 格的捕捞努力量转化标准作业方式或渔具的捕捞努力量,一般根据捕捞效果确定一定的转换 系数或转换依据。例如,以A类渔船为标准船,将B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根据CPUE转化 为A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 标准捕捞努力量(standardized fishing effort)将各种形式的捕捞努力量经一定的方法标 准化后的捕捞努力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Y/R)资源群体中某一特定年龄组,平均每补充的 一尾鱼一生中所能提供的产量。在平衡状态下,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能带来不同的单位补充 量渔获量。 动态综合模型(dynamic pool model)亦称“分析模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现代渔 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之一。需要研究资源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的生物学资料。常用 的有Beverton-Hort模型、Ricker模型和Thompson-Bell模型。 Beverton-Hort模型(Beverton-Hort model)常用的动态综合模型之一。由Beverton和Hort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 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 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

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由基本种群分化而改组重新组合的鱼类集合体,我们称为鱼群。在这一鱼群中,鱼类各个体的年龄不一定相同,但生物学状况相近,行动统一,长时间结合在一起。同一鱼群的鱼类,有时因为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可能临时分散成若干个小群,这些小群是临时结合的,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会自动汇合。我们认为,鱼类个体是组成鱼群的单元。 三、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 尽管目前对鱼群集群作用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1.在鱼类的防御方面 2.在鱼类索饵方面 3.在鱼类生殖方面 4.在鱼类的其它方面 Ahe(1931)认为,与单独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群体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四、集群行为机制及其结构 1.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 鱼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形成群体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呢?至今的研究表明,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因此,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同一的说法和理解。 (1)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2)侧线感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3)嗅觉在鱼类集群任为中的作用 2.鱼群的结构 研究鱼群的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鱼类集群行为和侦察鱼群、渔情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鱼群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鱼群的结构加以考虑:一为外部结构,如鱼群的形状、大小等;二为内部结构,如鱼群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式、间隔及速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佘远安 一、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拓展食物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正面临食物不足、资源短缺和环境遭受破坏等几大困扰,人多地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矛盾。为了缓解人口膨胀对食物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召开世界渔业部长会议及"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强调渔业对食物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l.2亩,仅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问题更为严峻。在陆地资源已基本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了占地球表面积72%以上的水域(即海洋、江河、湖泊)上,我国也是如此。水域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种类的三分之二以上,是解决人类粮食危机问题的重要潜在资源,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以及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因此,发展渔业生产,从广义的角度看,可拓展食物来源,满足人类需要,保障食物安全。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发展渔业生产,可以有效开发利用不适合农牧业生产的国土资源,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渔民的收入。渔业同农业其它产业比较仍是一个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发展渔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水产品加工、饲料、以及渔船渔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渔业为我国渔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的机会。据统计,2003年我国渔业劳动力为1316万人,在最近20年里,从事渔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45万多人的规模扩增,渔业在一部分地区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一批产前产后的相关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渔业的快速发展,使渔业劳动者的收入明显增加,渔业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从1983年的425元提高到2003年的8284元,增加了近20倍,大批渔民农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致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水产养殖业为重点的我国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渔)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改善膳食构成,提高居民营养水平 鱼类等水产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份,而且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目前,不少发达国家为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增高而烦恼,然而鱼类等水产品具有胆固醇含量低而蛋白

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 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 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 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 Y >[R+G-M] 时,资源量减少; 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 5.表1-2a 总死亡率36%,其捕捞死亡率和自然死亡率相等(各18%)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328 210 134 86 55 35 22 - 渔获量92 59 38 24 15 10 6 244 平均年龄4.95岁 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261 133 68 35 18 9 5 - 渔获量167 85 44 22 11 6 3 338 平均年龄4.48岁 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例将愈低。

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 对策 一、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 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调动了渔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制度。自XX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

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而捕捞产量已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XX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XX年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平解决%,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产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