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6 “点面结合”托住底(教案+学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课件+教案+学案)

专题46 “点面结合”托住底(教案+学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课件+教案+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点面结合”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原则及作用;

2.掌握通过“点面结合”叙述事实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1.解读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原则;

2.学习如何通过“点面结合”叙述事实;

3.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能够运用“点面结合”来叙述事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并回答:这张图片中最能抓住你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张有意思的图片,鼓励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和想象,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2.讲解“点面结合”(15分钟)

(1)说说“点面结合”的概念。即在写作中,通过一件小事物的抽象形式(点)来切入一个大事物的形象(面),从而达到认识与把握整体、深入、形象的目的。

(2)以一篇记叙文为例,分析如何运用“点面结合”。

3.实例分析(20分钟)

请同学们跟读下面这篇短文,并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短文中通过哪些点“托住”了底面的叙述?

(2)在点和面的结合中,底面的叙述是什么?

(3)通过点面结合叙述的效果如何?

(4)哪些方面可以提高这篇文章的“点面结合”效果?

其实,小部件可以托住大物体。比如,你可以把两个玻璃球放在一根筷子上,当然,前提是两个玻璃球一定要温度相等,这样它们的“长度”才相等。还有,你可以把许多个塑料卡片压成弹簧,用它的力量托住一个身体,就像哪天你去修车的时候,你的车床会有一个叫托底滑块的零件,它就是导轨上最小的承重部件。

整个岁月的沉积和积攒,托住的底可以是什么?可能是一次错失的机会,一个遗憾的悔恨,一个长久的苦闷,一份挥之不去的迷茫?也可以是辗转的游学,憧憬的人生,邂逅的幸福,一首喜乐的音乐?

底的托住从来不是高喊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底是托住在一个深沉、安宁、理性和肯定的境界中。一个把握了底的人,才会看透当下的事物,看到更为远大的境界,形成真正的远大志向。

4.课堂训练(30分钟)

请同学们仿照上述短文,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鼓动思维,展开写作,写出一个生动的、真实的故事或者你有所感悟的经历。

五、教学总结:(5分钟)

1.点面结合的要点及方法;

2.如何使用点面结合来叙述事实;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布置一篇小作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100篇 (含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17届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重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演化 刘国芳 背时的小提琴手背着小提琴上街了。小提琴手原本有一个好单位,小提琴手每天通常只要上一个小时最多两个小时的班。其它时间,小提琴手就可以拉琴了。天天操练,小提琴手的琴艺就炉火纯青了。当然,这只是小城人对小提琴手的评价。但琴拉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小提手背时的命运。小提琴手的单位有一天说倒就倒了。年轻的小提琴手再也领不到工资了。开始的时候,小提琴手不怎么介意,没有班上,就整天在家拉琴。但很快,小提琴手饥肠辘辘了,他只能拉出有气无力的声音。有那么一些日子,小提琴手放了琴,去找事做。也找到过几样事做,但每件事只做了几天,就被人家婉言辞退了。小提琴手于是发现,他除了会拉琴,什么也不会。没法,为了吃饭,小提琴手背着小提琴上街了。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小提琴手犹豫了很久,但想想国外和国内一些大都市不都有艺术家上街卖艺吗,小提琴手释然了。他背着小提琴,甩甩头发,从容地走上了街头。 小城人的评价没错,在这座小城,小提琴手的琴艺的确是炉火纯青的。他在街上一出手,随着琴音袅袅飞出,远远近近的人也袅袅走了来。小提琴手也是经过场面的,这么多人围着他,他的感觉便好极了,把一些曲子拉得美妙无比。但这些人只知道欣赏,并没人拿钱给小提琴手。大家给予小提琴手的,只是一些喝彩声。小提琴手那时饥肠辘辘了,他说我饿了,你们要给我钱呀。但这话小提琴手只在心里说,他没好意思说出口。小提琴手后来太饿了,便放下琴不拉了。一个女孩,十七八岁的样子,她跟小提琴手说你拉呀。小提琴手说我有点渴。小提琴手原本要说我有点饿,但话一出口,却变成渴了。女孩听了,马上买了一瓶纯净水过来。小提琴手喝了水,多少有点精神了。拉了一会,女孩说拉《梁祝》吧,我喜欢听《梁祝》。小提琴手旋律一改,《梁祝》就在琴弦上飞了出来。这是一支忧伤的曲子,小提琴手联想到自己空有一身琴艺却无处发挥,悲从心起,于是把一支忧伤的曲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弄得女孩眼里颤颤地流出泪水。 一连几天,状态大都如此,尽管有很多人围着小提琴手,却没人给小提手一分钱。一天一个人扔给了小提琴手一块钱,但立即遭到那天天来听琴的女孩的指责,女孩说你这人怎么这样。那人不解,问女孩说我怎么啦?女孩说你怎么把钱扔给人家艺术家,你把人家当什么啦,当叫花子啦,人家是献身艺术,不是为钱。那人明白自己错了,脸有些红,慌忙把钱捡起来,还跟小提琴手说对不起呀。小提琴看一眼女孩,在心里说多事,我需要的就是钱。但小提琴手无论如何也不敢把这话说出来。 这天的状况还是一样,小提琴手拉了差不多一天的琴,还是没得到一分钱。傍晚的时候,小提琴手饿坏了,拉不动了,便在街边的台阶上坐下来。小提琴手一坐下来,围着的人就散了,包括那个女孩,也走了。后来,天就黑了,小提琴手又饿又累,在街边的台阶上躺了下来。 这一躺下,小提琴手马上睡着了。 一个小偷,在小提琴手睡着时把他的小提琴偷走了。不久,一个乞丐颤颤地走了来,在离小提琴手一米远的地方坐了下来。

初中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教案(优秀9篇)

初中作文教案初中作文教学设计教案(优秀9篇)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指导写作“写人的记叙文” 学习重难点:怎样突出人物,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点评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导语: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 二、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三、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 (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 (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就要走好几步路。 二、合作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文要求 课题:写人的记叙文 命题范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2、指导写作要点: (1)、要写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要全面考虑。(思想性格、品质精神) (2)、有哪些使你感受最深的事,要多方面选材。(生活、工作、学习、志趣。) (3)、选材的原则:于细微处见精神。 (4)、用第一人称,要写这个人的品质,重点在于对你的影响。有客观描述,也要有主观感受,使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自然结合。 (5)、注意选材的详略。 3、讲解写作方法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一)、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新颖、深刻的中心。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你在写作前就要先给你要写作的人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高瞻远瞩的伟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八下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之“点面结合”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点面结合补充映衬 训练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记叙文叙事时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训练重点: 作文中写景记事有点有面、运用短语倾泻激情 训练难点: 作文中运用点与面时要注意二者补充映衬的关系 课前准备: 阅读详略结合的课文和作文 课时建议:1--2课时 训练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从你们进入初中学习到现在,你们和老师相处有一年多了,我现在特想听听你们对老师的看法,老师有你们喜欢的地方吗?喜欢老师什么?请你们大胆的讲出来!(学生发言略)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好!老师被感动了!有的同学讲了详细的一件事,有的同学用一两句话概括了老师的一个方面,把同学们的发言组成一篇文章,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或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点面结合。 二、例文导学: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教师提问:这段对百草园的描写,哪里写得具体详细?哪里写得概括?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泥墙根一带”写得具体详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这些景物写得简略概括。 (二)阅读《拔河》片段: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住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领巾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1、教师提问:作者描写的拔河场面激烈生动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哪些是面,哪些是点?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一个字在说“激烈”,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比赛的激烈;作者没有说比赛精彩,但我们感到了精彩。短短的文字,把拔河比赛的过程写得如此精彩,就因为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个面”和一个“点”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面”:比赛初,同学们动作的描写;第二个“面”:写双方队员的神情,动作。第三个“面”:写双方的拉拉队员站脚助威。这三个面的描写,就把场上激烈的比赛气氛烘托出来了。然后,作者再写“我”这个“点”。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环节——我是怎样比赛的。从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呈现在读者目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阅读《第一次真好》片段: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

(完整)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之人物形象的描写教案

记叙文写作之人物形象的塑造 写人的文章通常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相结合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要写好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常犯的毛病 1.肖像描写纯属多余 写人物,常常用肖像描写,但并非说对所有人物都要来一番肖像描写。 例子: 我们来到山脚下,眼前出现了三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到底哪条通向最高峰的路呢?正在我们不知往哪走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一位老大爷,拉着一个小姑娘。那老大爷,两鬓如霜,古铜色的打皱的脸像核桃皮似的,一双向里凹陷的眼睛闪着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红扑扑的脸,就像一只大苹果,用红绸扎起来的两只小辫儿,向上翘着,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爷的身后边,两颗乌亮的眼珠看着我们,滴溜溜地转。我们向老大爷打听通向最高峰的路是哪一条,他用手一指,说:“喏,右边那条。”我们谢过老大爷,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游山的经过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半路向人打听路,则是非常次要的情节;为了打听路而出现的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也与主题无关。因此,上面这段文字中对老大爷和小姑娘的肖像描写是没有必要的。 2.肖像描写太多太细 描写人物肖像时,从头到脚细描细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过多过细,根本抓不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往往给读者以芜杂臃肿之感,显得单调刻板、浅薄平庸,甚至有形无神,读来索然无味。 例如《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的肖像描写: 这位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矮矮的身材,胖胖的体态。上着深灰茄克装,下是蓝色西裤,脚蹬一双双星牌中老年旅游鞋。头发已经花白,向后抿着;脸上刚刮过的络腮胡子茬儿青乎乎的;宽阔的前额上,皱纹清晰可见;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嘴角上,总是挂着微笑。他环视了一下教室,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这篇文章,应当扣住“生动”二字,表现老师讲课的独特而科学的方法,赞扬老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改革精神。因此,对老师的肖像,只要作几笔简单的勾勒。像上面的肖像描写,面面俱到,细而又细,结果使人物形象毫无特点可言,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肖像描写千人一面 不同的穿着打扮和相貌,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反过来,不同思想

第二单元整合要点《点面结合,留住生活瞬间》(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

第二单元整合要点《点面结合,留住生活瞬间》(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和方法。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手法,并且能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次活动。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就是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 二、回顾课文,了解点面结合的手法 本单元的课文都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了大的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等。如,《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整体上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就是面的描写,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就是点的描写。 点面结合中所谓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所谓面,指的是全部场景的总体描绘。点面结合就是描写时既要照顾全面或者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它通常用于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中。例如下面这段话,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早上六点钟,菜市场已经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状态了。赶着买菜的大妈们带着微笑讨价还价。他们的孙子拿着气球追逐打闹,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门口赶着上班的人们,一买完菜,急匆匆就往单位走了。各种买卖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虽然很嘈杂,却热闹非凡。从菜市场走出去的人,总是大包小包提着他们的战利品。 这段话先进行面的描写,突出了早上六点菜市场人多的特点。接着重点抓住主要人物——买菜的大妈和他们的孙子,还有赶着上班的人。通过他们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这是点的描写。最后又再进行面的描写,突出菜市场热闹,人们满载而归的景象。点面结合的写法,不仅使段落结构完整,而且使得描写的场面总体特点突出,更能细致地刻画重点事物或者人物。但是要用好点面结合的方法,生活中必须要仔细观察,不仅要观察整个场面,更要细致观察每一个有特点的事物或者人物。 三、观察生活,练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判断 同学们要用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生活中每一个场景,锁住生活中美好的、精彩的瞬间。例如:热闹的菜市场,激烈的拔河比赛,美丽的花园,忙碌的早晨......都能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进行描写。 配套练习 练习一:用横线勾画出下面这段话中进行面的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线勾画出进行点的描写的句子。 放学了,大家都认认真真值日着,一个个捋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苏其阳拿起扫把,一见到垃圾就高高举起扫把,把扫把放在垃圾背后,趁垃圾不注意,就把垃圾“刮”到簸箕里;陈夏彤移着桌子,让桌子正好在对应的线上,像列队的士兵;我到角落里、窗户边,把这些狡猾的果皮纸屑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季一洋拿着一块抹布,把黑板擦得乌黑光亮......没过一会儿,教室被打扫得窗明几净,像刚洗了个热水澡。 练习二: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写写课间十分钟的情景。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听到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但一向温文、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是三岁小娃娃那样的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要他看清楚镜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泛白了。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能穿别人的衣服。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向他出示写着他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每隔十分钟,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袋里放上几百块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雇用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出大门。他曾经很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地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话。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他常扯着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谢谢你的招待,请送我回家吧!”【乙】 ⑪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信地对我说:“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岁!”【丙】 ⑬“您是我的爸爸,不能比我年轻呀!”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场面描写片断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描写一个精彩片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在课上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课型]单课时作文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前置导入:〔5〕 同学们,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修课,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写的最多的一类文体是什么?——对,记叙文,特别是叙事性记叙文。我们现在写记叙文,大多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同学感到很顺手,写的具体生动,内容充实;有的同学却觉得无话可写,绞尽脑汁也只能三言两语,写的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处于生活的海洋,面对同样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你能否留心观察生活,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认真观察事物,你就有话可写,写的具体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不能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加工,自然你就无从下笔。其实,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生动与否,关键取决于场面的描写。那么如何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呢?大家想不想跟王老师学一招?——好,那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作文指导课——点面结合,留住精彩〔板书课题〕。 二、个例分析 1.、X例感知: 〔1〕先看下面一段文字:片断〔一〕 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2〕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个场面的? ——挤车;一大堆人和胖大嫂,重点写了胖大嫂挤车的镜头。〔3〕、引出概念: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会有场面出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块儿赶集逛街,甚至我们的课堂课间都在演绎着数不清的故事,回放着精彩的场面,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再现事件风

初中语文记叙文作文(精彩9篇)

初中语文记叙文作文(精彩9篇) 初中语文作文篇一 悠悠岁月,往事依旧,爱想一股暖流袭进了我的心间。母爱无言,只 是默默奉献,辛勤耕作。我应感谢您12年的哺育之情。在黑暗的时候, 您给我照亮前进的明灯;在失意的时候,您用博大的胸怀温暖我的心。我 只想对您说:“谢谢!” 当我6岁的时候,由于当时家里不富裕,但是您坚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出发了。但是四周黑洞洞的,经常碰壁。 一次,您跑到学校,与校长谈我的入学问题,校长冷冷的说:“没有钱就 别来。”妈妈急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您失去了往日的沉着冷静,到处凑钱。由于您的顽强执着,终于我成功进入了市重点小学。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所以游泳不会,是个“旱鸭子”。五年级的时候,我准备学游泳,但我不敢,因为传说中的游泳教练像恶狼一样,名不虚传啊,刚上一节,教练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我脑袋往水里扎,一节课还 是什么也不会。我绞尽脑汁,让我妈陪我学游泳,她也就勉强答应了。天 天中午,妈妈拖着个疲惫的身躯往游泳池走。我虽然经常“喝水”,但是 妈妈从来不管,只是在旁边看我泳姿对不对,我想:妈妈就关心游泳,不 怕我淹着。二十天,我虽然对其乐此不疲,但妈妈可累坏了,但是她没有 一句抱怨。 东北的冬天非常有趣,我就与同学打雪仗,打雪仗难免有磕磕碰碰, 一下雪球“射击”到人的眼睛上了,突然,只听哭声传来,我得去扛这个 重担,虽然我被老师批评了,但妈妈回来对我说:“玩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呢?”我感动不已。

大爱无声。人间有了母爱,就有了那份真情。即使是南极冰山,也不 难被母亲融化;纵使是火山刀板,也会被母亲感化;也许是千古一帝,也 无法拒绝这份真情。 初中语文作文篇二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 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论是现代文或古文言文,都可谓是 经典之作,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 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写 作训练。 1.改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菲 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 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偶然的一次旅行中,在船是偶遇穷困潦 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的故事。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 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 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连接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的讨论, 驰骋在想像的阔原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针对学生的心情, 课后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 象力,完成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的写作训练。横线上可以填写菲利普,菲 利普的妻子,若瑟夫等等人物。这样,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颇有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篇一 【训练目的】 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述方法。 【写作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资料。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好处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述。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述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个性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述,都十分传神。 2.行动描述。决定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述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个性注意动词的选取。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作者不仅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个性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透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务必透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是否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 那些虽然生动,搞笑,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述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取,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3.语言描述。言为心声,描述人物语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能自然地揭示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同样资料的话,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也会不一样。有一个同学做过这样的观察:马路边,一个个体自行车修理摊刚开张,主人是个瘸子。一位老工人见了说:“残疾人有这个本事,难得!唉,天无绝人之路阿!”一个待业青年见了,说法不一样:“天不灭曹,该他有碗饭吃!我们四肢俱全倒还不如他呢!”一位街道老太太的感想又不同:“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儿。”三种说法都有同情主人的意味,但老工人更多赞赏,待业青年有点不服,老太太只是可怜;在表述上都用了格言谚语,却反映了不同的风格。人物语言的描述要贴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人物语言的描述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述,不仅仅要贴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还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述应求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点面结合教案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教学这是我们这期教材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该要素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首次提出,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与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以读促写。 教材为了服务学生对该语文要素的学习,分别在第六、七课后都安排了相应的习题练习,分别是:《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开国大典》课后习题“读读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为了巩固落实学生对此要素的学习运用,教材在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专门举例说明了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方法和好处,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经读到过的场面描写,探讨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 一、做法 为了落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完成课后习题,为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第一步,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理解这一语文要素。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来敌这个场面时(课文第2然段),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场面描写,从整体上感知了解这个场面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这个场面主要写了五位战士英勇杀敌的情景。 接着,让学生找出概括描写五壮士群体的句子。开头两句“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概括描写敌人的句子。最后两句“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让学生读读概括出这里描写了五位战士群体英勇战斗,痛击敌人的情景,还从通过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伤亡惨重的状况,从侧面表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无畏。让学生知道像这样对群体的概括描写,注重整体面貌的勾勒就是场面中面的描写,“面”可以让读者对场景的总体面貌有了解。 然后,让学生找出分别对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描写的句子“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让学生读读概括出这里逐一描写了五位战士在战斗中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特点,表现了个体英勇战斗,痛击敌人的情景。像这样对个体的详细描写,注重局部细节的刻画,就是场面中点的描写。“点”可以让读者很真切地了解到场景中的具体特点及人物特点。 大家看,在这个场面中既有对“点”个体的详细描写,又有对“面”群体的概括描写,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 内容预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三-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让“内容充实”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 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切题”和“中心”两个专题的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了一 定的提高。从“中心”的训练来看,同学们的立意正确、新颖,但从 总体来看,大话连篇,内容空洞,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内容”。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 前面我们已训练了两项,今天就训练“内容”的第三项--内容。 二. 引导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为中学生设定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 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的具体要求。在阶段性目标 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 富多彩。”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中就是作文评分标准,此项得分点所占的比例相

当大,仅以安徽 为例:内容30分,表达25分。这说明“内容”极其重要,我们决不 可忽视。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实际上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 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 三个等级。这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希望大家一 定要闯过这一关。 三、学生将自己收集起来的内容不充实的习作,对照“失分会诊”, 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 (这一点学生比较清楚,教师只做一下点拨就行了。)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的失分形式不同,这里这种分析两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具体 的过程。叙事没有中心,故事不完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交 代清楚故事的要素。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 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 势力和精确的理论依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材料太少,肚 子里没“货”,只好空谈了。这种情况在我们同学中最为典型。希望 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丰富起来。 一、对照例文掌握使内容充实的方法。 1、小组学习。 2、教师引导。 招式一: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 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片段示例: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 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 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 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

专题42 跟着名家学写开头(教案+学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课件+教案+学案)

专题42跟着名家学写开头(教案+学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课件+教案+学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开头的作用和意义,掌握不同类型记叙文开头的表现方式。 2. 在阅读经典记叙文的基础上,学习模仿名家开头的写法。 3. 运用所学方法,编写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记叙文开头。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不同类型记叙文开头的表现方式。 2. 学习模仿名家开头的写法并有所创新。 教学步骤: 一. 了解开头的作用和意义(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开头对一篇记叙文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开头的作用和意义。 二. 探究不同类型记叙文的开头(20分钟) 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下列划线的部分,理解不同类型记叙文的开头表现方式。 2. 聚焦经典开头,分析其用句、用词、用场景等方面。 3. 随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结合经典,探究其他类型记叙文的开头表现方式。 三. 模仿名家开头的写法(20分钟)

1. 列举多篇经典记叙文的开头,和学生一起分析、体会其优美 的句式和表现手法。 2. 让学生选择一篇感兴趣的经典记叙文,学习并模仿其开头, 尝试写出自己的开头。 四. 创新自己的开头(20分钟) 1.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小细节、小事件,作为开头的素材。 2. 和学生分享五种常见的开头思路,包括引用名言、描写场景、问答法、角色介绍、情感渗透等。 3.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素材,选择一种合适的思路,并尝试用自 己的语言、手法撰写开头。 五. 交流和反馈(10分钟) 1.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编写的开头,并与大家分享创作 过程和心得体会。 2. 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对成功之处给予肯定, 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的作用和意义,设计 互动环节,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2. 应用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记叙文开头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让学生有 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文采。

2022年语文中考真题作文解读+素材+范文专题46 爱,盛开在春天or品格(辽宁抚顺、本溪、辽阳卷)

2022年抚顺、本溪、辽阳中考 真题回顾: 1.爱是阳光雨露,让人轻松、愉悦、快乐、幸福。同学之爱,师长之爱,陌生人之爱……恰似盛开在春日的一朵朵鲜花,娇艳无比,馨香四溢。 请以“爱,盛开在春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引用、套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2.宽容是一种品格,坚韧是一种品格,自律是一种品格,诚信和友善也是一种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健全着我们的人格,照亮着我们的前程,丰盈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有一种品格叫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引用、套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审题: 1.结合导写内容可以知道题目中的“爱”可以是父母给予,可以是同学的,可以是老师的,也可以是陌生人的,等等。这是一种心灵感受,凡是从内心感受到的温暖、感动都可以称为一种“爱”,所以文章应该采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盛开在春天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因为“爱”是美好的,所以将“爱”比作美丽的花朵,在春日绽放,娇艳无比,馨香四溢。综合起来看,这里要求我们写一篇记事抒情的文章,讲述在春日里感受到的一种“爱”。 2.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某种优秀的品质。比如,有一种品格叫诚信,有一种品格叫乐观,有一种品格叫坚持,有一种品格叫宽容,有一种品格叫坚韧,有一种品格叫自律,有一种品格叫诚信等等。为什么说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一种品格,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可以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可以在我们畏缩时,给我们动力。可以在我们悲观时,给我们希望。总之,本文需要表现这种品质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挥的巨大正面作用。可以写人记事,可以议论说理。前者以情动人,后者以理服人。立意:

中考语文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记叙文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一、什么是点面结合 (一)理论知识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中,“面”顾及了全局,体现了广度;“点”突出了重点,体现了深度。 (二)使用“点面结合”法注意事项 1、要有顺序性:一般来说,先写面,后写点,如此顺序,条理清晰。 2、要详略得当:“面”要概括地写,“点”要详细地写。 3、要紧扣中心。“点”和“面”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决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战。 (三)解答思路 1.运用了点面结合 2.①文章写了…………(结合内容分析点),此为点;又写了…………(结合内容分析面), ②突出了…………………………(突出人物形象或主旨) ③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丰富了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实践训练 怀念煤油灯 记忆,永远是岁月里一道永远抹不掉的瑰丽风景。 在无人打扰的日子里,我会采撷过去的岁月,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每当夜幕降临,每当大街小巷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时分,我就想起了我童年时,想起了那盏煤油灯,那盏跳动闪烁着橘黄色小火苗的小煤油灯。 那时候的白天,太阳会毫不吝啬地将光芒,洒向村里的每个院落的旮旯拐角;而到了夜晚,空旷的田野一片寂静,周围漆黑一片,天上的星星会把自己的光亮遍洒大地。在那土坯砌成的土屋里,弹奏着锅饭瓢盆交响乐曲,在柴草烧暖的土炕头,延伸着一代一代人的梦境,而那煤油灯跳跃着的昏黄火苗,一眨一眨,成了小村庄的眼睛。 煤油灯的结构大同小异,用棉线搓一根捻子,一头盘绕在墨水瓶里吸油,另一头从瓶盖中心的圆孔里钻出来燃烧。 那时候,家家都点燃着一盏煤油灯,借着灯光,各行其事。 煤油灯下,院子里成了老人们的纳凉闲话场所,一杆烟袋,一把蒲扇,一个矮凳,几家老人围拢一起,张家长李家短,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间或夹杂一些隐秘私情的交头接耳,不伤和气的是是非非。 煤油灯下,让我难忘的是听大人们讲故事,这里一摊讲《杨家将》,那里一摊说《薜仁贵》,围拢最多的当数南崖头二哥说《三国》,他在讲刘备与诸葛亮,人们最喜欢听诸葛亮如何才智过人,如何取胜周瑜和曹操。 在煤油灯下,父亲在嗞嗞地喝着他那杯永远喝不完的烧酒,那飘飘忽忽的灯影,映亮了母亲的白发,她在忙着缝缝补补,洗洗涮涮。 而我呢,从床底下拖出那个破纸箱,蘸着唾沫,借着灯光,在有滋有味地翻着那些无头无尾的小人书,于是,就在这盏永远不熄的煤油灯下,我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 那时候,我对小人书有着刻骨难舍的浓厚兴趣,就在那弥漫着煤油味的屋子里,我在泛黄的书里快乐着,寻找着那个不太明确的文学梦,送走了一个个星星眨眼的夜晚,迎来了一个个耀眼喧嚣的黎明。 子丑寅卯,春夏秋冬,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我告别了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送走了无色无嗅、黯淡无光的灰色少年,迎来了扯篷拉纤,忙碌苦做、风尘奔波、欲死欲活的酸涩中年,这期间,世事纷繁,迎来送往,唯一恒久的,是黑夜里那盏跳跃着橘黄色火苗的煤油灯。 弹指间,岁月已化烟云,每次回乡下老家,看着家里的电灯,我都会想起点煤油灯的日子,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床头那盏陪伴我多年的煤油灯,心里总涌起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失落。 是啊,岁月滔滔流逝,唯有记忆永存,唯有那盏煤油灯,成为岁月里一道永远抹不掉的瑰丽风景。 2.“点面结合”法的使用。 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面”领起着“点”。 文章以“那时候,家家都点燃着一盏煤油灯,借着灯光,各行其事”领起了下文,这句话就是“面”。 而“点”是指煤油灯下的各色人群。 第①点:煤油灯下,是老人们的纳凉闲话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