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资源中考作文专项训练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前言导入】

为了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突出中心内容,使情节有张有弛,舒缓有度。有时我们需要用到“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技法。

一、“点面结合”的类型

1.【范文引路】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此前概括性描绘春天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多个事物,呈现百草园整体景象——是“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由描写整个百草园,转而特写“泥墙根”,由“面”向“点”转化)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把镜头聚焦在“泥墙根一带”——对特定的空间进行详细刻画—

—是“点”。)

【总结归纳】1.概述群像——为“面”;聚焦个体——为“点”

2.【范文引路】以《童年趣事》为例

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寸土地都埋藏着我童年的趣事:春天,田边开满了白色的野茶花,我和小伙伴们便拿着剪子,剪下一束束的茶花,把自己心爱的小花瓶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夏天,我们女孩子儿们虽不敢像男孩子那样,在浪中嬉闹,却也能光着脚丫,手提小篮儿,在沙滩上寻觅好看的石子和贝壳。这样,我们又能在男孩子面前炫耀一番了;秋天,这里会举办盛大的清明会,人们都以各种方式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艺人们舞着龙灯,耍着猴戏,在路边招揽游人。这时,也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便可向家里人要上点钱,到路边买上一碗碗辣豆花和玉米面饼什么的,或是跟随着父母去看热闹了;冬天,春节到来,各家各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都杀鸡宰鹅,摆上丰盛的酒菜。小孩儿们却并不被令人眼花缭乱的佳肴所吸引,偏对地上厚厚的积雪着了迷,顾不上大人们端着饭碗又追又喊,只管在一边堆雪人儿,打雪仗。

(概括叙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趣事——是“面”)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夏日到房后的小河边去钓鱼。(由概括叙述四个季节趣事,转而特写“夏季去钓鱼”,由“面”向“点”转化)尽管钓鱼好像不是女孩子干的事,可看着哥哥钓,心里也怪痒痒的。于是,我便乘他那股高兴劲,央求起来。不想哥哥竟真的把那从不肯放下的鱼杆递给了我。接着,他把拖鞋放在靠近水边的阶梯上,在河边玩起水来。看着哥哥走远,我立即坐下来,急忙拿出放在罐头盆里的蚯蚓,笨手笨脚地套在鱼钩上。线放在河里后,我坐在那儿,

想到鱼被我钓起时,哥哥和小伙伴们一定会惊呆的情景,心里又欢喜又紧张。嗨,我今天可得争口气! 手握鱼杆等了好久,却不见鹅毛浮子往下沉,我不由得四下张望……忽然,我只觉得手一沉,不由得失声叫嚷起来:“哥,快来呀!钓上了!钓上了!”哥哥光着脚从远处跑过来,我慌忙提起鱼杆,是一个蓝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只拖鞋。我气极了,没想到第一次钓鱼就在大伙儿面前出丑。于是想把它重新抛到河里,哥哥大声叫起来:“别丢!那是我的鞋!”幸亏我手快,把鱼杆收了回来,“你可真有本事啊,没钓着鱼,倒是钓了只鞋。”哥哥一边取下拖鞋,一边说,我真是哭笑不得。当伙伴们分发战利品时,我不免有些眼馋。哥哥向我空空的鱼篓里“支援”了两条,紧接着伙伴们都纷纷把自己的鱼,装进了我的鱼篓。我看了看伙伴们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犹豫地说:“我可是一条也没钓着呀。”“你不是钓了只拖鞋吗? ”机灵的“瘦猴”说:“要不是你给钓起来,你哥回家准挨骂! ”……至今仍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第一次钓鱼得来的战利品——一只拖鞋。

(把镜头聚焦在“夏季钓鱼”——对具体事件进行详细叙述——是“点”。)

现在,虽然我远离家乡,但我的心却时常伴随着她。因为我早已把我的心,连同童年的趣事深深地埋在了故乡的泥土中。(概括总体感受——是“面”)

【总结归纳】2.概括叙述多个事件——为“面”;聚焦一件事——为“点”;概括影响——面

3.【范文引路】以《真爱写满每个寻常日子》为例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怎么也找不见字典。明天就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区的错别字修正大赛,还有很多字词需要核实、校正,一想到这些,我更是急得如热

锅上的蚂蚁。

窗外夜色茫茫,听着叮咚作响敲窗的冷雨,我无计可施,只能一遍遍翻着每个早已细细翻过的角落,期望有奇迹发生。

妈妈大约是听到了书房里的翻箱倒柜的声音,探过头来,向我这里张望:“什么丢了,急成那个样子?”我只得如实相告。“你这个臭小子,整天丢三落四,

东西要用了,才知道着急!”

妈妈用食指使劲儿的按了一下我的额头,“别折腾了!我去给你弄一本吧!”

她拿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然后提着伞,急冲冲的奔了出去。

一个小时后,妈妈回来了,连气也没喘一口,就径直把字典递给了我。

我望着妈妈:她虽然打着伞,但风太大了,伞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周身上下的衣

服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一绺一绺地粘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向下滴水。那一刻,我真的

很感动!

(此前:记述的是特定某一天发生的一件具体的小事——是“点”)

这,看起来不过是一件平凡的小事,然而在它的平凡里却透着母亲“真水无香”的挚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真爱,也每天都在演绎。

(这样的“爱”是常态——是面)

【总结归纳】3.聚焦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为“点”;概述事物常态或影响——为“面”

4.【范文引路】以《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为例

那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老师先从故事切入,接着就故事设疑,引入正题,先后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快速解题的技巧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整个讲课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前总体介绍这一课的全过程——为“面”)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情节,是临下课的时候。老师留了五道习题,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过渡,由“面”——全过程,向“点”——评价学生转化)有的同学头脑灵活,理解深刻,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基础和理解能力等原因,做得比较慢,临下课的时候,还没有做完,甚至有的题做错了。老师怎么评价呢?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拿审视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老师。

“精通某种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即便是圣人也是如此。请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扬扬眉毛,请暂时没做对的同学,在心底告诉自己,再有几分钟,我同样也能准确无误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数学

老师微笑着为整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把一个别有深意的重音落在“暂时”上。教室里瞬间变得安静下来,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部分描写包含在整个上课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情节——评价学生,为“点”)

【总结归纳】4.总体介绍事件全过程——为“面”;聚焦全过程中的某一个情节——为“点”

二、【巩固提高】

1.《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2.《点点滴滴都是——》

要求:用到点面结合,字数不少于600字。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计划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计划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我市制订的《语文考试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毕业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指标进入全县前五名。 三、方法与措施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考试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高中扩招的形势下,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

写作指导:场面描写(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

写作指导:场面描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意义,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培养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可以分析出文章中的点面结合段落。 3、引导学生将多种写作方法结合,把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当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究得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中,分析点面结合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那么,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用点面结合写场面,我们以《狼牙上五壮士》中诱敌上山的场面为例进行分析。 二、例文分析: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那么,这里面哪些是整体的描写,也就是面的描写呢?“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一段就是面的描写,作者在进行面的描写时眼观全景,关注群体。通过描写人物群体体现了五位战士的勇猛机智。 点的描写在这里。“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对于个体描写,重点是在动作、神情和语言。 同学们,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运用于现代文,在古诗中也有运用,我们以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进行分析,看看里面哪些是面的描写,哪些是点的描写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不读) 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吗?诗中“蓑笠翁”在画面上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归纳总结 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场面描写的技巧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作文场面描写的技巧 概念解析 “场面描写”不等同于环境描写,它是对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进行动态的总体情况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比如,《荆轲刺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描绘出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 可见,场面描写需要以特定环境为基础,以人物活动描写为中心,强调特定场合下或悲或喜,或忧或愤,或杂乱或井然的气氛。场面描写须“三有”:有层次,有波澜,有个性。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技巧运用 一、先总后分,理清层次 场面是个综合的画面体。它由一定的人、事、物、景组合而成。 在写作前,要理清场面中的人物、事件的主体以及事物出现的先后,进而有序地描写。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有多处场面描写,表现了刘姥姥作为农家妇女与京城贵族之间的格格不入。比如写“刘姥姥吃饭”的场景:

小学作文指导:点面结合 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作文指导: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学习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能熟练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去描绘生活中的活动。 3.学习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精神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传承中华优秀精神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二十大图片)2022年10月,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今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努力与汗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新中国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通读《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1.《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2.开国大典 会场情景盛大→典礼盛况隆重→阅兵式威武→群众游行壮观 三、研读品悟学习写法 读《狼牙山五壮士》聚焦第2自然段,学习面结合的写法 课文: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

初中语文教育资源中考作文专项训练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前言导入】 为了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突出中心内容,使情节有张有弛,舒缓有度。有时我们需要用到“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技法。 一、“点面结合”的类型 1.【范文引路】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此前概括性描绘春天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多个事物,呈现百草园整体景象——是“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由描写整个百草园,转而特写“泥墙根”,由“面”向“点”转化)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把镜头聚焦在“泥墙根一带”——对特定的空间进行详细刻画—

—是“点”。) 【总结归纳】1.概述群像——为“面”;聚焦个体——为“点” 2.【范文引路】以《童年趣事》为例 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寸土地都埋藏着我童年的趣事:春天,田边开满了白色的野茶花,我和小伙伴们便拿着剪子,剪下一束束的茶花,把自己心爱的小花瓶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夏天,我们女孩子儿们虽不敢像男孩子那样,在浪中嬉闹,却也能光着脚丫,手提小篮儿,在沙滩上寻觅好看的石子和贝壳。这样,我们又能在男孩子面前炫耀一番了;秋天,这里会举办盛大的清明会,人们都以各种方式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艺人们舞着龙灯,耍着猴戏,在路边招揽游人。这时,也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便可向家里人要上点钱,到路边买上一碗碗辣豆花和玉米面饼什么的,或是跟随着父母去看热闹了;冬天,春节到来,各家各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都杀鸡宰鹅,摆上丰盛的酒菜。小孩儿们却并不被令人眼花缭乱的佳肴所吸引,偏对地上厚厚的积雪着了迷,顾不上大人们端着饭碗又追又喊,只管在一边堆雪人儿,打雪仗。 (概括叙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趣事——是“面”)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夏日到房后的小河边去钓鱼。(由概括叙述四个季节趣事,转而特写“夏季去钓鱼”,由“面”向“点”转化)尽管钓鱼好像不是女孩子干的事,可看着哥哥钓,心里也怪痒痒的。于是,我便乘他那股高兴劲,央求起来。不想哥哥竟真的把那从不肯放下的鱼杆递给了我。接着,他把拖鞋放在靠近水边的阶梯上,在河边玩起水来。看着哥哥走远,我立即坐下来,急忙拿出放在罐头盆里的蚯蚓,笨手笨脚地套在鱼钩上。线放在河里后,我坐在那儿,

第12讲 设点法:据时设点 铺排成文-初中作文点面结合技法12讲

第12讲设点法:据时设点,铺排成文 所谓“据时设点,铺排成文”,其实就是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典型镜头来展现某种过程。这里的时间顺序,可以是春夏秋天,可以是早中晚,可以是不同的年龄段。时间和空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时间推移必定推移必定有空间位置的变化,如“上学路上、听课时刻、放学途中”,这是时间的变化,其实未尝不是空间位置的变化。 【典型例文】 你有多重要 淄博一考生 打开陈旧的书本,金菊花瓣散落在地上,我仿佛嗅列了菊花的苦香、桃李的芬芳与旧日的过往。时至今日,在与你短暂的一年的相处中,你可能不曾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 与你初遇,在秋。 开学季,你抱着教案走进教室。我抬眼,你的那张笑颜,点亮了一方天地。“我的名字叫——”你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落下三个大字,“我这次担任大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希望大家今后可以互相指教。”只是短短的话语,我就相信你在同学心中的地位更趋向于知心的家人,而不仅仅是老师。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你的笑容化作明丽的阳光,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 与你相知,在春。 那次,我与好友争执,不欢而散。接下来的数日,我都郁郁寡欢,心不在焉。慧眼如你,终是有所察觉。那天午后,你带着我的好友,于春日醉人的和风中款款向我走来,阳光细碎地洒落在你光洁的面庞上,那一刻,仿佛全世界的阳光都被你带来了。你帮我们梳理想法,抚平心事,帮助我们重归于好,然后你微笑道:“中学时代的友谊是最纯粹而深刻的,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时我便知道,你对我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课室那方寸天地。 与你深交,在夏。 我面向着你的阳光前进,却又一次跌入了自己身后的阴影中。那次,你借走了我正在读的《呼兰河传》。几天后,在同样的书中,儿片金菊的花瓣标本用苦香浸透了祖父园子里的一草一木。空白处,娟秀的字迹磨平了那些成长道路上斫痕的深刻。“面对萧红的童年,你看到了什么?”随着祖父园子的荒废,伴着呼兰河畔的哀歌,萧红成长了,我也不再是一个小孩,你可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 与你离别,在秋。 你从不肯带给我们一丝一毫的离愁别绪,只是告诉我们,向前走,向前看——选择了高山,就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场面描写片断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描写一个精彩片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在课上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课型]单课时作文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前置导入:〔5〕 同学们,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修课,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写的最多的一类文体是什么?——对,记叙文,特别是叙事性记叙文。我们现在写记叙文,大多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同学感到很顺手,写的具体生动,内容充实;有的同学却觉得无话可写,绞尽脑汁也只能三言两语,写的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处于生活的海洋,面对同样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你能否留心观察生活,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认真观察事物,你就有话可写,写的具体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不能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加工,自然你就无从下笔。其实,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生动与否,关键取决于场面的描写。那么如何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呢?大家想不想跟王老师学一招?——好,那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作文指导课——点面结合,留住精彩〔板书课题〕。 二、个例分析 1.、X例感知: 〔1〕先看下面一段文字:片断〔一〕 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2〕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个场面的? ——挤车;一大堆人和胖大嫂,重点写了胖大嫂挤车的镜头。〔3〕、引出概念: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会有场面出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块儿赶集逛街,甚至我们的课堂课间都在演绎着数不清的故事,回放着精彩的场面,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再现事件风

《点面结合-再现精彩》场景作文教学设计

《点面结合-再现精彩》场景作文教学设计

点面结合再现精彩 ——场面描写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沙县城三小学邓灶姬 2016.10.26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的同时,引导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本设计是“写一个场景”。教师的习作指导往往侧重于在习作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则往往不予以重视。但对于学生来说,习作练习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本次习作教学与学生的情境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取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从而培养乐于写作的心理。 学情分析: 关于场景,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之前,人教版的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在编排上已经穿插排了一些有关场景描写的文章,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三年级下册的《检阅》,五级下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场景描写的训练,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至这个单元的习作之前,虽然没有专门安排写场景的训练,但有安排了两次写活动的习作练习。活动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场景描写的范畴。 虽然写场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场景描写的写作技巧,但对于“点面结合”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门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过程中,我把微课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微老师的指导下形象地认识场景中的“点”和“面”,在阅读感悟中领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习作的素材。 2.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进行片断描写。

中考语文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记叙文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一、什么是点面结合 (一)理论知识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中,“面”顾及了全局,体现了广度;“点”突出了重点,体现了深度。 (二)使用“点面结合”法注意事项 1、要有顺序性:一般来说,先写面,后写点,如此顺序,条理清晰。 2、要详略得当:“面”要概括地写,“点”要详细地写。 3、要紧扣中心。“点”和“面”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决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战。 (三)解答思路 1.运用了点面结合 2.①文章写了…………(结合内容分析点),此为点;又写了…………(结合内容分析面), ②突出了…………………………(突出人物形象或主旨) ③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丰富了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实践训练 怀念煤油灯 记忆,永远是岁月里一道永远抹不掉的瑰丽风景。 在无人打扰的日子里,我会采撷过去的岁月,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每当夜幕降临,每当大街小巷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时分,我就想起了我童年时,想起了那盏煤油灯,那盏跳动闪烁着橘黄色小火苗的小煤油灯。 那时候的白天,太阳会毫不吝啬地将光芒,洒向村里的每个院落的旮旯拐角;而到了夜晚,空旷的田野一片寂静,周围漆黑一片,天上的星星会把自己的光亮遍洒大地。在那土坯砌成的土屋里,弹奏着锅饭瓢盆交响乐曲,在柴草烧暖的土炕头,延伸着一代一代人的梦境,而那煤油灯跳跃着的昏黄火苗,一眨一眨,成了小村庄的眼睛。 煤油灯的结构大同小异,用棉线搓一根捻子,一头盘绕在墨水瓶里吸油,另一头从瓶盖中心的圆孔里钻出来燃烧。 那时候,家家都点燃着一盏煤油灯,借着灯光,各行其事。 煤油灯下,院子里成了老人们的纳凉闲话场所,一杆烟袋,一把蒲扇,一个矮凳,几家老人围拢一起,张家长李家短,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间或夹杂一些隐秘私情的交头接耳,不伤和气的是是非非。 煤油灯下,让我难忘的是听大人们讲故事,这里一摊讲《杨家将》,那里一摊说《薜仁贵》,围拢最多的当数南崖头二哥说《三国》,他在讲刘备与诸葛亮,人们最喜欢听诸葛亮如何才智过人,如何取胜周瑜和曹操。 在煤油灯下,父亲在嗞嗞地喝着他那杯永远喝不完的烧酒,那飘飘忽忽的灯影,映亮了母亲的白发,她在忙着缝缝补补,洗洗涮涮。 而我呢,从床底下拖出那个破纸箱,蘸着唾沫,借着灯光,在有滋有味地翻着那些无头无尾的小人书,于是,就在这盏永远不熄的煤油灯下,我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 那时候,我对小人书有着刻骨难舍的浓厚兴趣,就在那弥漫着煤油味的屋子里,我在泛黄的书里快乐着,寻找着那个不太明确的文学梦,送走了一个个星星眨眼的夜晚,迎来了一个个耀眼喧嚣的黎明。 子丑寅卯,春夏秋冬,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我告别了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送走了无色无嗅、黯淡无光的灰色少年,迎来了扯篷拉纤,忙碌苦做、风尘奔波、欲死欲活的酸涩中年,这期间,世事纷繁,迎来送往,唯一恒久的,是黑夜里那盏跳跃着橘黄色火苗的煤油灯。 弹指间,岁月已化烟云,每次回乡下老家,看着家里的电灯,我都会想起点煤油灯的日子,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床头那盏陪伴我多年的煤油灯,心里总涌起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失落。 是啊,岁月滔滔流逝,唯有记忆永存,唯有那盏煤油灯,成为岁月里一道永远抹不掉的瑰丽风景。 2.“点面结合”法的使用。 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面”领起着“点”。 文章以“那时候,家家都点燃着一盏煤油灯,借着灯光,各行其事”领起了下文,这句话就是“面”。 而“点”是指煤油灯下的各色人群。 第①点:煤油灯下,是老人们的纳凉闲话场所。

第22练:点面结合写作训练-初中作文能力分项训练40练

第22练:点面结合写作训练 写作上的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而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点面结合法体现了客观世界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符合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运用点面结合法还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 【技法指津】 一、点面结合写场景 场面描写要写人,但又不能只写单个的人,而常要写多个人;场面描写要写环境,但又不能单写环境,而要写出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就能较好地处理一人和多人以及人和环境的关系。 请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一个场景: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的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意在写重点人物王熙凤的出场。因此,文章先描写了王熙凤的语言,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点”的刻画;然后描写了众人“个个敛声屏气”、“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是“面”的烘托。通过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

以及她在贾府非同一般的地位。 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写好“点”,又要注意写好“面”,因为面的描写,常常能够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请看这样一段场面描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牺牲的场面。“清晰”的手这一“点”,正是在“雾蒙蒙”的草地这一“面”的烘托之下,才更显其清晰。 二、点面结合写群体 写一个集体,既要有一般人物活动情况的概括性介绍,又要有典型人物事迹的生动再现,这样群体形象才能鲜明突出。请看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包身工》群体生活之点面结合(教案)李进桃

《包身工》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84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但是,现如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

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五、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_”点“”面“结合写场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点’‘面’结合写场面”教学设计“‘点’‘面’结合写场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知识体验、学习方式、学习心理等方面立体化地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 2.能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3.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场景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能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2.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场景美。 三、教学评价 为了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设计的评价方案为: 通过“知识百度”、“对比发现”等找出写好点面的窍门,并通过小组交流、对照评价量表评价、修改升格来检测目标的最终达成情况。 四、适用年级 初二年级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结构,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板块是“视频欣赏,知‘点面’”。时间预设:4分钟 “视频导入”(2分钟) 导入:“一段小视频先送给大家。” (播放拔河视频)

“这段视频,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激烈而又令人心潮澎湃的拔河场比赛场面当中。你看到了什么?(人、物、景)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人、物、景这样的点,构成了整个的拔河比赛场面。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天发生的一件件的小事就是“点”,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个“面”。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写作上,点面结合都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用‘点’‘面’结合法来写好场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就通过一个拔河比赛视频导入,该视频贴近学生生活,很有感染力,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也迅速高涨,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本课的学习主题。 “知识百度(一)”(2分钟) 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 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

第1讲 写景物:全貌勾勒 细节入微-初中作文点面结合技法12讲

第1讲写景物:全貌勾勒细节入微 点面结合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组合材料的方法,也是种立体表现笔下人和物内在本质的方法,也是一种立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点面结合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整体和局部的组合,整体为面,局部为点;二是一般和个别的组合,一般为面,个别为点;三是概括和具体的组合,概括为面,具体为点;四是主与次的组合,次为面,主为点。 点面结合写景物,一般先对景物做整体性介绍或某些,然后再深入局部,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介绍,这样才能既能体现全貌,又重点突出。 【典型例文】 真的有意思 盐城一考生 春和景明,漫步田野,感受勃勃生机;夏日炎炎,静坐树下聆听蝉鸣;秋风萧瑟,独入山林,欣赏落叶飘零;冬雪飞舞,泛舟河上,品茶赏雪。(春夏秋天,依时铺排,句式整齐而不呆板。)欣赏雨后秋景,真的有意思!(既是过渡,又是点题,一石三鸟;短句单独成段,特别醒目) 那个深秋的午后,一场秋雨洗净了夏日的溽热,踏着积水,我欣赏着雨后秋景。刚步入老街,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那是怎样一片金黄的世界。我仿佛一下子跌进了金色的海洋,遍地金黄让我不能相信这是现实世界,我下意识地使劲儿揉了揉双眼:這不是梦!我眼前是银杏的世界,路旁整齐排列着高大茂密的银杏树,如今树叶几乎落光了,树枝上只剩下一颗颗绿色的银杏果,地上铺着厚厚的金黄的叶子。(抓住银杏树写秋景,具体而不空泛;雨后秋景可写之物甚多,只写银杏一树,重点突出,不泛泛而谈。)许是午后的缘故,老街十分静谧。就在这条寂静的老街上,铺满了金黄色的银杏叶,莫非,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毯吗?(不说像地毯,而说是地毯,将明喻换成暗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低头注视着银杏叶,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那细碎的声音仿佛是落叶的细语。(细声如细语,想象独特,比喻贴切) 我惬意地漫步在铺满银杏叶的街道上,忽然我的脚尖踢到了一个凸起,定睛细瞧,原来是银杏树的根呀。我似乎想到了什么,蹲下身子,摸了摸落叶,啊,它们把树根遮盖得严严实实的。我抬起头打量着眼前的银杏树,忽而注意到了它——一片独立枝头的枯叶,在赤条条的枝干上,它的存在显得格外苍凉悲壮,引人注目。(“瞧”“想”“蹲”“摸”,一连串动作写出“我”的感动。) 一阵带着湿气的微风吹过,它在枝头无力地摇了摇身子,没有落下,我的心不由得一紧。又一阵风,比刚才略大,我闭上双眼不敢看它,待到风停,我睁开眼,它孑然一身,依然顽强地抓紧树干。这样柔弱的枯叶身上,居然散发着如此强大、震撼人心的力量。(用“无力”“顽强”写落叶,赋予无生命的树叶

第2讲 写景物:由面到点 一面多点-初中作文点面结合技法12讲

第2讲写景物:由面到点一面多点 点面结合写景物,可以一面一点,先用一段或几段文字对所写景物进行全貌勾勒,从整体上展现景物的特点,然后深入某一局部,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第1讲里的《真的有意思》就是如此。也可以由点到面,一面多点,即先总的概述景物的全貌和特征,然后通过几个不同的镜头展现这种特征。这种点面结合常常和“总——分——总”结构密切相关,“总”写面,“分”写点。 【典型例文】 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美丽的,我常常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感受秋天的魅力。 漫步在秋天的田野上,举目远眺,只见无数条小溪,好比彩带,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方块里,红一片,黄一片,白一片,整个旷野如同覆盖着一张偌大的彩色地图,地图里填满了农民了希望。 那边,红高粱长势力旺盛!高高的秆子有如屋后的文竹,一个个不甘示弱;长长的叶子有如一根根蓝飘带,炫耀着自己的飘逸;在太阳的照耀下,那挨挨挤挤的红穗子随风微微晃动,如同波荡的海面,招引我们去泛舟。 这边,沉甸甸的稻谷,好似一串串金色的珍珠,低头站立着,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拥在一起,连成一片,平坦地向远处蔓延。微风起处,平坦的海面上出现一道波痕,迅速由这头传送到那头。 稻田的另一边是棉田。一朵朵棉花像幸福的老人咧开了嘴儿,雪白的棉花被秋风吹得蓬松松,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银海雪原。 在田野的主干道两侧,一串红在竞相开放,一朵朵小巧玲珑的红花,像一个个小铃铛,仿佛你轻轻一碰,就会叮当作响。往远处看,秋风吹过,一串红好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火海;就近看,朵朵一串红开在绿枝上,仿佛是许多红衣少女站在钢丝上翩翩起舞。看着看着,让你想起“六·一”节那天同学们穿着红色的小皮鞋在舞台上的情景。 抬头看天,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似乎刚刚被秋雨洗刷,不见一点污垢。偶尔有几朵白云紧贴着蓝天,像是为大幕缀上的几朵白花。微风起时,朵朵白云犹如扬起航的轻舟,慢悠悠地漂浮着,移动着。忽起大风,吹来团团乌云,幻成一匹枣红色大马,它狂奔着,呼啸着,那样桀骜不驯。可是没多久,它就乏力了,默默地站在那儿,好像在沉思,又好像打盹。眨眼工夫,马变成了一条乖巧的小狗,边跑边叫,还不时四处张望,大概是在寻找妈妈吧! 家乡的秋天是美好的,但是难以描摩,你纵是丹青好手,也难免挂一漏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一、教学(学习)目标 1.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4.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

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教材单元导语:“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四个“单元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点 1.通过多篇精读,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艰辛经历。 2.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 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 同教学(学习)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为: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中考作文提升课堂:点面结合绘场景(附:技法指导及实战演练)

中考作文提升课堂:点面结合绘场景(附:技法指导及实战演练) 【技法解析】 场景描写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 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景、战斗场景、运动场景以及各 种会议场景等。那么,场景描写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揭示环境,交代背景。场景描写不同于一般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具有鲜活的空间感。进行场景描写时,对所描写的场 面中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一定要交代清楚,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 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开头就交代了人物、环境。一片高粱地, 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的叶子。让读者看到了我国北方特有的景色,也交代清楚了场面 的背景。 二、点面结合,多维呈现。场景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一般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 表现个体的活动,也要表现整体的动态,既有具体描写,也有整体概括。在点与面的描写中,表现场景的气氛,是肃穆庄严的,还是热烈喜庆的;是平和安详的,还是激烈喧闹的; 是温馨的,还是可怕的。渲染气氛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安塞腰鼓》中, 有对整个的场面作全方位的描写,突出场面的宏大、鼓点的急促。在对安塞腰鼓的场面作 了精彩的描写之后,对各个“点”也同样作了精彩的描写。 三、把握场面,突出动态。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 描写。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不同,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景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景描写要把觀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 一起写,偏重于动态描写。 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景描写既要顾及不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 面气氛的渲染,因而常常会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后写 什么,怎样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场景描写的顺序最常见的有 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但一个场面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写,就要根据特定场面

《写作技巧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写作技巧之点面结合》教学设计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2.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3.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点面结合”是我们在场面描写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写作方法。今天,我们就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一起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回顾课文内容。 2.介绍“点面结合”。 所谓“点”,是指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生动地刻画,即文章中的特写镜头。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或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即文章中的全景镜头。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或叙述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3.课内示例。 以第2自然段为例,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4.牛刀小试。 找出课文第4自然段中分别找出描写五壮士,“点”和“面”描写的语句。 小结: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使文章的层次感和画面感极强,既能让我们感受到场面中人物的整体形象,又能真切的了解到主要人物的突出特点。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呢? 三、学法总结 出示:学法总结。 一是描写要有点有面。可以先写出一个场景中的整体情况,然后写具体的人物和活动。 二是描写要有重点。既然是场面描写,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要分清主次,注意详略得当。 三是注意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自然会体现不同的气氛,准确地描写出当时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展示场面的特点。 四是要注意层次清楚。描写时注意按照一的顺序来写,使层次清楚,以便给人鲜明的印象。 四、迁移运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学案设计-附答案

单元写作学习仿写 教材分析 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安排仿写训练,就是让学生学会从优秀范文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加以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当前,有不少学生买了大量的课外优秀作文选来阅读,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切割拼凑。即使是模仿,也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套用,有的甚至还是硬套。比如学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学了比喻、拟人的写法,就不考虑内容和对象的特点,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 切割拼凑、搬用、抄袭与模仿有本质的不同,模仿的实质是理解和运用,写作中的模仿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在于让学生掌握仿写的技巧与步骤。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写作指导 仿照课文结构,学会谋篇布局 师导入:作文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一篇作文好坏的关键因素。模仿典型范文的篇章结构,可以快速地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应从哪些方面去模仿范文呢? 活动一:学生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

中考语文复习作文指导:点面结合写作方法技巧指导

中考复习讲义语文作文专题 点面结合写作方法技巧指导 题目 大千世界,点滴绘就美丽:积小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成千里。自然如此,世事如此,人生亦如此。因为“点”的情趣成就了“面”的精彩。 请自拟题目,自选题材,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技法写意 作文中,点面结合,能够更集中、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更便于塑造立体人物形象,避免人物形象扁平化。运用多件事、从多个角度印证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揭示的生活理性,表现的角度越多,说服力越强。 点面结合一般分为:整体为面,局部为点;一般为面,个别为点;概括为面,具体为点;次为面,主为点。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同时,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分别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选择的事件,每一件都表现人物的不同本质,每一件事展示人物的一个本质侧面,多件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多个侧面,详写事件要表现的,是作者要突出的人物的核心本质。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是以一种品质为主,其他多个品质多侧面呈现的立体形象;或者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这个人或事物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怎样做的。这样,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的表现是点;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再描

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说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或者选择多个事件,这些事件表现的是人物共同的本质,详写的事件更能表现这个本质。如此,事件为次,人物本质为点。 点面结合就是主要场景和中心人物与场面的总貌相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例和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是人物活动的平面空间,是作者的观察视野横向展开,让笔触伸向场面的每个角落,鸟瞰全场。“面”与“点”相结合,可形成立体画面。如写一个劳动场面,可以先描写一下整个轰轰烈烈的全景,然后再写某个人的劳动情景,这就做到点面结合了。以《包身工》一文为例,作者从特定的题材出发,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并没有局限于只写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而是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所用的手法就是“点面结合”。“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面”上的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群体描写,文章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 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 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但如果仅有这些概括性的描述,文章就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