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数学史教学下的课堂导入

融入数学史教学下的课堂导入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就没劲去听,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而转变成对数学课的厌恶和烦躁。反观我们大多数教师上课状况,往往直接讲解数学定理然后直接进行练习,而很多学生不清楚这定理的来历,更不用说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我认为,如果在课堂的引人或者内容的讲解上加融入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不仅会增添数学课的“色彩”,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还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通过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数学史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与数学史的融合是必要的。

一、数学史导入新课的意义及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学习要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一味的讲解书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历过程。另外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来的,是和怎样的数学实践直接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理解。从中可见数学史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学

应当反映数学数学的历史及发展状况。通过在教学当中讲解数学定理来历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体系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另外,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很多重要的数学结论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比如公元5世纪祖咂成功的运用“祖氏原理”推导出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于1635年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它对微积分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再比如刘徽的割圆术,庄子的极限思想等,这些数学发现和数学思想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人的智慧。虽然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是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数学家们就开始了振兴中国现代数学的艰难历程,并陆续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们,如苏步青、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等。另外经过几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数学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中国数学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在课堂导入这样的数学历史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数学的地位,还会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立下为中国数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由于数学知识在很多内容上是经过数学家千锤百炼得来的,所以它

的语言精炼,概念也比较抽象,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繁琐的计算得来的,导致数学学习不仅枯燥单调,而且对一些逻辑推理比较弱的学生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数学完全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如果还是靠一味的念课本抓练习是行不通的。而要在教学当中适时的插入一些数学史料,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有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讲完一节数学知识以后再补充相关的数学史内容,这就相当于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展现古代数学家发现定理的过程,其实就展现了古代数学家对已有理论的继承、推广、批判并进行创新等思维方式。如果在数学教学当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那么学生也能体会到和古代数学家一样的理性思维过程。而这种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融入数学史的“勾股定理”课堂导入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初等几何定理,被誉为“千古第一定理”,这个定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早在公元前约三千年的古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勾股定理,还知道许多勾股数组。古埃及人也应用过勾股定理。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

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可见,勾股定理发展历史久远。但在当前很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省略了历史,而是直接给出公式,这样使学生只会套用公式,却根本不了解勾股定理的产生、发展以及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这样使学生体会不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通过对融入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探讨,应该进行如下的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开数学大会的情景,展示大会会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0页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并出示自制教具(赵爽弦图),观察它们的联系,提出问题,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它做会徽呢?

2、在数学大会上我们将对为提出这个图形的古今中外数学家颁奖

首先授予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新锐成就奖,接着讲他发现勾股定理的趣事,以调节课堂氛围。

话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

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 AB 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 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同学们看这位数学家对数学的探索都顾不上吃饭了!

3、话锋一转,接着说为一位神秘嘉宾颁奖,他本不是一位数学家,但他对数学的热爱超出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总统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以此号召学生去思考这个定理的证明,也许将来也能当上美国总统哦。

其中,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总统为什么会想到去证明勾股定理呢?难道他是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答案是否定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

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

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加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

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

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勾股的证明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

4、接着对我国为勾股定理做出贡献的数学家赵爽、刘微等人一一颁布不同的奖项,并讲解他们发现并正面这个定理的历史。

当然,数学史在数学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导入,也可以在《勾股定理》课将各种古老的证明方法贯穿于前后,或者在学生课堂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时用数学家故事来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在不断

充实、完善,提高自身修养的前提下,教育教学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才能上出更精彩、更成功的课。

数学史引入的对数课

融入式———根据历史材料,编制数学问题 1.计算引入(教师出示四道计算题,学生自主完成) 计算:(1)=?25632 (2)128=4096÷ (3)=164 (4)532768= 学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组计算,大家有什么感觉?生:运算量大,很繁. 2.对数发明的背景 教师介绍:1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 理探险需要更为准确的天文知识,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与日俱增,人们希 望将乘除法归结为简单的加减法. 3.对数产生的前奏 让学生观察两个数列,并找出规律: 生答:前一排数设为n,则后一排数可以表示为n 2。 教师肯定学生后,介绍数学史:德国数学家史提非在观察上述两个数列时,称 上排的数为“指数”,下排的数为“原数”。史提非发现,上一排数之间的加、减 运算结果与下一排数之间的乘、除运算结果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假定我们想求下 一排任两个数之积,只要计算与这两个数对应的上一排的数之和就行了. 师:根据以上叙述,我们一起来尝试把开始的四道计算题做一点改写,使运 算简化. (1)135885=2=22=2256 32??; (2)57-12712=2=22128=24096÷÷; (3)1644444=2=2)=(216?; (4)532768=31515=2=2)2(51 51?. 师:这四道问题的改写,其数学本质是什么? 生:简化运算.化乘除为加减;乘方、开方为乘除运算. 教师故意提问:那么36×365呢,能否用上述表格来进行简化运算? 学生开始议论,很多学生都对上述简便运算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有同学认为

简化运算的实质是把乘除转化成2的指数幂的加减法运算,而36,365不是有理数次幂,那上述简化运算就失效了. 教师追问:36和365能否表示成2的若干次幂的形式?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功能,显示后,师生共同发现 16993.5236≈, 51175.82365≈,计算3 .686+8.51175=116693.5,通过计算器求得2=13181.071268618.13,而=1314036536?。 师:数据的差异取决于近似计算的精确度,与运算的本质无关. 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只需制作一张包含足够多数字的表格,就能算出各种各样数字的乘除和开方、乘方运算了. 师:经过刚才的探讨,可以断定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表格中的数据,实际上在17世纪许多人为了制作这样一张精确的表格而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教师归纳:此法可推广到任何二个数的乘除运算,并不仅仅限于以2为底. 比如计算 36536?,设=36x a ,=365y a ,则y x y a a a +=??x 365=36. 4.对数的产生 师:把我们的发现上升为一种全新的理论. 对于一般的=N x a (0>a ,且1≠a ),若已知a 和N需要求出指数x,则记为 N a log x =,我们把 x 称作以a 为底 N 的对数,其中 a 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如:36log 3622=?=x x , 365log 36522=?=y y . 教师简要介绍了数学家纳皮尔为对数的产生所做的巨大贡献;物理学家伽利略发出了豪言壮语:“给我时间、空间和对数,我可以创造出一个宇宙来.”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对数用缩短计算的时间来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加倍”.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即对数的概念已经产生,数学史融入对数的概念教学中,更使得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

数学史在新课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

数学史在新课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 数学史是一门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导入 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 索欲望,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意义。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史中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数学推理,可以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背景和意义: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理 解数学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是如何 发展的,以及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史中的许多数学问题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可以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 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数学是一个广阔而博大的学科,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以及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拓他们的数学视野。 1. 视频展示: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数学史的视频片段进行展示,生动有趣地介绍数学 史的内容和重要人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和记忆数学史的内容。 2. 故事讲解: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史的 相关知识。可以结合图表和模型来讲解,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史中的数学问题和 推理过程。 3. 探究活动: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学史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 数学史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模仿数学史上某个数学家的思维方式,解决一个与数学史相关 的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体验数学史的魅力。

数学导入的十八种方法

数学导入的十八种方法 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好的导入可以引着学生把接下来的新内容学习好,反之,就会影响到对新课的学习情绪,甚至影响到整个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这里归纳出十八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1.引史讲故法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2.直接导入法 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论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3.温故引新法 讲授新课时,首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4.实例探求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引入以下实例: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AB,有人在池外取一点C,连结AC、BC,及其中点D、E,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这个池塘的宽度。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 5.实物直观法 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引出新课题。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6.精心设疑法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引导他们消除疑问,从而调动积极性。 7.新旧类比较 引入课题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对数的概念”时,可这样引入:在等式ab=c中,如果已知a和b,求c,这是乘方运算;如果已知b和c,求a,这是开方运算;如果已知a和c,求b,如何计算,这就是新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8.归纳导入法

融入数学史教学下的课堂导入

融入数学史教学下的课堂导入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就没劲去听,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而转变成对数学课的厌恶和烦躁。反观我们大多数教师上课状况,往往直接讲解数学定理然后直接进行练习,而很多学生不清楚这定理的来历,更不用说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我认为,如果在课堂的引人或者内容的讲解上加融入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不仅会增添数学课的“色彩”,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还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通过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数学史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与数学史的融合是必要的。 一、数学史导入新课的意义及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学习要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一味的讲解书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历过程。另外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来的,是和怎样的数学实践直接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理解。从中可见数学史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学

应当反映数学数学的历史及发展状况。通过在教学当中讲解数学定理来历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体系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另外,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很多重要的数学结论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比如公元5世纪祖咂成功的运用“祖氏原理”推导出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于1635年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它对微积分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再比如刘徽的割圆术,庄子的极限思想等,这些数学发现和数学思想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人的智慧。虽然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是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数学家们就开始了振兴中国现代数学的艰难历程,并陆续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们,如苏步青、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等。另外经过几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数学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中国数学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在课堂导入这样的数学历史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数学的地位,还会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立下为中国数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由于数学知识在很多内容上是经过数学家千锤百炼得来的,所以它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史就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数学的发展脉络,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曾经说过:“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领衔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十余年,总结出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四种运用方式:附加式、重构式、顺应式和复制式。附加式即在课堂上讲述数学故事、历史背景等,没有直接改变教学内容的实质;重构式是借鉴或重构知识的发生、发展历史;顺应式即顺应教学实际,根据历史材料编制数学问题,或对历史上的思想方法进行适当改编;复制式是直接采用历史上的数学问题、解法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应用、拓展环节中融合数学史,旨在丰富、润泽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导入——附加式呈现数学史, 激趣启思,意趣交融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开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将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数学史资料进行创造性加工,或编辑成妙趣横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设计成问题,引发数学思考;或整理成纪录片,拓宽学生视野。如学习时、分、秒时,播放时间发展史的资料:在古代,祖先们白天外出,晚上回到山洞,昼夜交替,一个轮回就是一天。后来人们发现,太阳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发明了日晷来确定时间。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了用水钟或沙漏来计量一天的时间。

再后来钟表出现了,时间的计量越来越精确。通过附加呈现的时间史,让学生了解到钟表是先人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懈努力才发明创造出来的,体会到人类探索的艰辛与曲折和人类执着的探索精神。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再提出问题:钟表又是如何计时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心智,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开展。 二、新授——重构式演绎数学史, 探索本质,积累经验 美国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经说过“: 学习数学只有当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是结论,看不到该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亲近与理解。教材呈现的只是“一棵树”,但是数学史可以呈现“一片森林”。从数学史这片“森林”中,可以看到知识诞生的内在逻辑,看清知识的内涵本质,以此引导学生去触摸数学本质,领悟学习真谛。如《角的度量》一课,许多教师是按照“认识量角器——介绍量角器使用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教学的,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探究活动,学生对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累加这一本质认识不到位,思维深度不足。强震球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量角器本质的认识上。教学步骤如下:(1)比较:∠2大于∠1,但到底大多少呢?无法准确描述。用10度的小角量∠2,∠2比∠1大了一个小角。(2)启发:用小角测量比∠1和∠2都大的∠3时,要把一块块小角拼起来测量比较麻烦,

课题研究论文: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83005 数学论文 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 策略探讨 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数学史适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小学生意识到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能为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我国数学教学大纲的必然要求。但是据调查,我国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就从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数学史的融入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鉴于我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具

备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数学史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有些教师甚至对一些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对数学史更是知之甚少,还有的教师只注重数学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一味追求解题方法,认为数学史的讲解可有可无,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小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 2.教师观念有待改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数学学科来说,搞题海战术、考高分才是正确的教学之道,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必要,还会浪费教学时间,还不如多提供一些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是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共有的观念。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殊不知,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观念的改变是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数学史有效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数学是科学的灵魂,数学史是数学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前言:数学史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当前对于数学史开展研究也越来越变成一种国际性的现象。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应试技巧,同时要求教材中能够体现出数学史的相关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价值分析 1.1利用数学史的有机融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主要因为他们不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从而不愿意深入学习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史知识,通过风趣幽默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引入数学史,启发学生的思维 将数学史融人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材中有很多数学名题,这些名题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分曲折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建立思维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现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而变成了最简化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困境,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2019年精选文档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HPM研究组织成立三十多年以来,HPM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参考范广辉提出的“数学史——探索”教学模式,对圆锥曲线的发展历史进行教学重组,以工作单的形式引领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几个关键时期,以及数学家探究数学概念的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工作单1 倍立方问题 传说中,这问题的来源可追溯到公元前429年,一场瘟疫袭击了希腊第罗斯岛(Delos),造成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岛民们推派一些代表去神庙请示阿波罗的旨意,神指示说:要想遏止瘟疫,得将阿波罗神殿中那正立方的祭坛加大一倍.人们便把每边增长一倍,结果体积当然就变成了8倍,瘟疫依旧蔓延;接着人们又试着把体积改成原来的2倍,但形状却变为一个长方体……第罗斯岛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鼓足勇气到雅典去求救于当时著名的学者柏拉图.开始,柏拉图和他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他们根据平时的经验,觉得利用尺规作图可以轻而易举地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已知正方形的2倍,那么作一个正方体,使它的体积等于已知正方体体积的2倍,还会难吗?结果…… 问题 1.你能利用所学知识求出数学题“体积是棱长a的立方体

的2倍的立方体的棱长b”吗? 让我们来看一下柏氏门徒当时差点成功的作法:“求体积是棱长a的立方体的2倍的立方体”,这问题可以转化为“求在a 与2a之间插入二数x,y,使a,x,y,2a成等比数列”,即a∶x=x∶y=y∶2a,故x2=ay,y2=2ax,xy=2a2,从而x3=a(xy)=a(2a2),故x3=2a3,则棱长x的立方体即为所求. 2.从上述方法中可以看出,我们所要求的棱长x是哪两条曲线的交点横坐标? 3.我们只要画出这些曲线就可以找到x的值,尝试从图像中找出x. 上述用曲线来求解倍立方问题的方法是希腊数学家门奈赫 莫斯开创的圆锥曲线法,这些曲线就是我们现在的抛物线. 工作单2 门奈赫莫斯与圆锥曲线 希腊著名学者门奈赫莫斯(公元前4世纪)企图解决当时的著名难题“倍立方问题”.他把Rt△ABC的直角A的平分线AO作为轴,旋转△ABC一周,得到曲面ABECE′,如图1.用垂直于AC 的平面去截此曲面,可得到曲线EDE′,梅内克缪斯称之为“直角圆锥曲线”.他想以此在理论上解决“倍立方问题”未获成功.而后,便撤开“倍立方问题”,把圆锥曲线作为专有概念进行研究:若以Rt△ABC中的长直角边AC为轴旋转△ABC一周,得到曲面CB′BE′,如图2.用垂直于BC的平面去截此曲面,其切口为一曲线,称之为“锐角圆锥截线”;若以Rt△ABC中的短直角

数学史在新课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

数学史在新课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通过讲解数学史上的 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 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史中的很多数学问题都是极具趣味性的,例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古印度数学家布拉马格普塔的《布拉马格普塔定理》等。通过介绍这些问题,可以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更加容易地产生学习热情。 3.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 数学史的阅读材料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这能够帮助学生 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阅读数学史材料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 解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4.拓宽学生视野 数学史涉及到数学、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数学史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 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良好 的基础。 1. 利用多媒体工具 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数学史的相关知识,例如课件、动画、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可以直观地呈现数学史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数学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 2.开展课外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数学史知识竞赛、数学史写作比赛、探究数学史中有趣的数学问题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 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中,数学史与学科知识应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更加深 入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介绍数学家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科研成果、数学问题 的解决过程等,让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对数学史产生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特别的标注

渗透数学史知识促进小学生学习——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

渗透数学史知识促进小学生学习—— 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为 例 摘要:数学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理想,有利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实现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史的学习缺乏重视,所以学生并不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对数学所形成的印象也只是各种符号和枯燥的定理。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数学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对数学符号和定理背后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有趣的数学故事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动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及时总结自身在数学史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推动数学史在课堂中的有机渗透,促进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数学思维的成熟。 一、小学课堂数学史教学的现状 数学史教学能够有利于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但是数学史教学其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视,其主要有原因有三个部分,首先在数学教材中导涉及数学史的内容比较少,部分“你知道吗”板块包含了简单的数学史知识,一般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材料。然后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的了解不够充分,数学史知识储备明显不足,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环节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相关材料,但是在数学教学任务繁忙的背景下,教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史材料的收集和挖掘工作。最后是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比较多不足,大多数会认为只 需要简单介绍数学史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和增强课堂趣味性即可。具有偏差的认 知会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数学知识和数学史进行有机融合,出现了数学 史分裂的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刻认识到数学史的重要价值,而 且要重点关注数学史与教材的联系性,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数学史的同时,能够逐 渐理解数学的思想性和数学的本质。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史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课堂一般会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学生被动地接受 各种各样的数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极大消磨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十分不 利于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进步,在数学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开放状态与同时进行讨论,有 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渗透数学史的方法感化学生。介绍有趣的数学史知识可以营造出愉 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愉悦的状态融入到课堂之中。而且数学史一般包含了许 多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优秀数学家的品格品质十分值得学生学习,教师需要 引导学生以数学家为榜样不断成长。 2.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及理性思维是课堂的重要目标,是学生长远的数 学学习之旅的重要基础。在课堂中有机融合数学史能够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正 确导向,在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基础上高效推动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再者学生的 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自身认知 比较局限,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鼓励学 生跟随数学家的步伐坚持数学学习。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机渗透数学史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 -完整获奖版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 一、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困难。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既要有严密的思索、紧密的逻辑,又要有丰富的想象,更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的中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知识都非常匮乏、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数学史知识的重要性,也知道数学史融入教学课堂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极大的兴趣。但是,大多数老师由于自身的数学史知识比较欠缺,一般社会文化知识也不够,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只能讲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因为占有的资料和理解的深度有限,就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浅出、收放自如,更谈不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数学史的融入无计划可循。数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数学史知识堆积如山、浩如烟海。虽然数学史课程内容极其丰富,但在大部分学校数学史教学仍未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导致教师在融入数学史知识时不知该如何下手,只能将数学史与教学内容机械地、杂乱无章地堆砌、拼凑在一起,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由于缺乏数学史的融入和系统的学习,学了十多年数学的学生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中国的《周牌算经》,《九章算术》等了解几乎是零。教师理不清思路,学生学不到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阻碍着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从中学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阅读材料”仍是数学史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阅读材料”大多是用方框框起来,放在相关章节的尾部,这种处理方式一般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印象是:这些内容是补充材料,可学可不学,可看可不看。一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紧迫及考试压力,常常忽视了这些数学史材料在数学课上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对此部分内容将会置之不理,其所期待的教育功能仍是得不到较好体现。 教学编排虽然有意融入数学史,但是在普适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存在弊端,如有些史料难度偏大,难以吸引学生。例如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只介

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谭剑萍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5期 【摘要】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导入新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堂尾声,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筛选适当的数学史料,通过回顾曾经的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发展的因果关系,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和概念。 1.运用数学史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好的引入,就能在课堂伊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利用数学史创造情景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认识数学,回溯知识长河的源头,从探寻中收获乐趣、发现疑问,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无理数时,教师可以引入“第一个发现无理数的人——希帕索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发现过程及命名原因。在学习概率时,可用成语:守株待兔、缘木求鱼、杀鸡取卵、探囊取物、如月经天、江河行地等来激起悬念,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选择恰当的数学史融入形式 (1)引用原始文献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取适当的数学原始文献设置到教学的某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数学文化,让课堂富有文采。引用原始文献的方法:定义、问题、数学家名言或数学史话。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教师可引用《阿基米德的爱情故事》:有两个女子向阿基米德求婚,他要她们用数学式表达对他的爱,x说:与y相比我爱你更甚百倍。y说:我的爱是x的1000倍。哪知道阿基米德听后说:你们谁也不爱我。说完演示给她们看,两人目瞪口呆。为什么?学生心怀疑问,迫切想解决问题。教师可引用数学名题“鸡兔同笼”《九章算术》中的算筹图等,或学习《镶嵌》,让学生欣赏“镶嵌之父”埃舍尔的作品,将原始文献与课本教材结合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探究”。 (2)数学故事的引入使课堂更有情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过于强调逻辑严密和知识框架的完整,教学过程显得枯燥而令人生畏,这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利用(数学)“故事”的趣味性,可以轻松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主动投入探究,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勾股定理的发现、探究过程及课后的研究都渗透着历史故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重走知识生疑、探究、发现直至运用的过程,使枯燥学习变得异常的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也因为对定理的探究过程及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3)借助数学发展史构建知识链条 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前因后果,通过数学史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材受“编排”“编幅”等限制,在照顾了知识的系统性后,不可能再兼顾到完整交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课堂中我们把数学家发现、探索知识史料补充在教材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具体策略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 的具体策略 【摘要】数学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数学的源头,对于数学的教育具有着重要而又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将其充分地融入到小学现代数学教育的实践中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数理知识学习兴趣,还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理解数学家们怎样从数学的视角来熟悉这个客观世界的变迁过程与处理这些数学资料中所包括涵盖的各种数学理念、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以及各种数学思维。同时,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为我们能够真正学好这门数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小学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融入传统的数学历史就显得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词】数学史名题经典语句方法比较探究过程 将数学历史知识渗透于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就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现在,数学历史已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组成部分,写入了教科书,但是如何将这些数学历史真正地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促使其与我们小学生最密切地关注的知识和学习内容有效地相互结合起来。哪如何使我们的数学史能有效地将我们的数学史与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相互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学生自然、和谐地接受,达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然、和谐的接受,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围绕这个课题,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及其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将数学历史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育策略。 一、利用数学史上的名题引入新知 俗语这么讲:良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一节新课时,有趣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到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化繁为简、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思想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实践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实践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实践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生活中普遍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数列知识内容作为基础,引入相关的数学史内容,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几点数学史融入策略。 一、创设情境,优化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新课导入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具体的课堂导入环节,适当的课堂导入可以击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课堂活动创设良好条件。在具体的导入环节,教师引入数学家事迹或者有趣故事,构建趣味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启发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加深知识学习和掌握。例如,在“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入生活中的计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阿拉伯数字之前,你知道古人是通过什么计数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高中数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如圆圈、石头、刻痕、打结等。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入相应的数学史内容:在古希腊,当时没有纸,也没有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常常在沙滩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画点或者小石子表示数字。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图片(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想要表达哪些数字?并且说一说其中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并且画出之后的几个图形,说出其表示的数字。借助古人计数的方式,开展课堂导入活动,引出数列的定义,加深学生概念知识的理解。通过数学史的有效融入,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内化知识,开展主动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中,主题探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有效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有效渗透数学史内容,帮助

浅析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析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 略 摘要: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历程,不难发现众多学者积极关注数学史的 教学价值,并提出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以便优化教学模式、提 升教学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本文基于初中数学教学 现状,分析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课本案例探讨数学史融 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重要性;有效策略 前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坚持以 学生学习兴趣、逻辑思维的培育为导向,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环节。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育目标,使得传统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引导学生认可数学学 科背后的深层价值,内化为持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动力。数学史有效渗透在初中数 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应当基于教材基础内容、确定引入阅读资料,利用多媒体 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并且以现实生活案例为导向,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 科的认知及数学史的认同感,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科学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性探讨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够理想,主要存在授课内容枯燥、学生兴趣 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训练效果差,学生对数学科目的认知不正确,缺乏数 学学习的持续动力。可见,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尤为必要,在增强学生 学习兴趣、正确认识数学科目、拓宽学生眼界及数学思维等层面作用深刻,推动 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数学科目内容复杂、知识体系抽象化,特别是一些高度概括化的应用公式、计算定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造成国内不少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讨厌数学科目[1]。此外,不少数学教师教学灵活性不足,要求学生传统 死记硬背公式定律,同时对于学习成果的检测和反馈,主要推行题海训练模式, 这会阻碍学生学习意愿和兴趣的提升。数学史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囊括 基础数学知识,还涉及历史、文化、哲学多领域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现实 生活,贴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借助多个趣味性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 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数学科目 目前,有不少数学教师仍坚持理论讲解为主,忽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初中生对数学科目的认识过于片面,将数学学习认为是套公式、套定律 的固定过程,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缺乏变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对数学知识的 逻辑形成过程缺乏详细了解。数学史是从宏观角度解析数学知识架构、数学解题 方法以及数学学科思想的演变过程,初中生在学习数学史后会更加明晰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逐步认识到常见公式定律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及必 要性,不但增强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的认同感与学习动机,而且引导学生树立科 学高效、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理念[2]。 (三)拓展学生认知视野,培育学生思维意识 目前,很多初中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忽略数学相关概念、公式定律的产生、发展及演化历程,造成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僵化、方法单一,数 学创新思维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数学史的形成是动态化过程,有效凝聚 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数学研究成果,而且会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入持续 完善。将数学史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一方面拓宽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范围,另一方面培育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构建起适合自身学习特征的 数学思维框架。 二、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知识引入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知识引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了解数学的历史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本文将介绍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知识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教学策略。 一、数学史知识引入的重要性 1.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数学史知识能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讲述数学家们的故事和数学发展的历程,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2. 增加学习的动机和期待感 了解数学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期待感。学生会认识到,数学所包含的原理和思维方式是经过岁月积淀和验证的,而不仅仅是一些无法应用的理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正是激发数学家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动力。通过学习他们的成果和

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可以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二、数学史知识引入的有效方式 1. 引入数学史人物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数学史人物。以牛顿的微积分发现为例,通过讲解他的思考过程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 概念和应用方法。此外,还可以介绍其他数学家如欧几里得、高斯等 的贡献和故事,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探索数学史事件 可以通过引入数学史事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例如,可以讲述数学史上的某个难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制作数学史展示物 可以让学生制作数学史展示物,以视觉的方式呈现数学史知识。学 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模型等形式,展示数学史人物、数学定理的历 史背景和应用场景等,提高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 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 式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史知识。例如,放映数学史相关的电影或纪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